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024-05-12

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精选12篇)

篇1: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运用COPE量表和SCL-90对初中1~3年级学生371人进行测量后发现,初中学生的应付活动主要有:他们在面临应激情境时,较多采用“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情绪专注与疏泄”等消极的应付方式应对困境:以“情绪专注与疏泄”为首的情绪性的应付策略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负性影响,乐观性解释则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作 者:井世洁 作者单位: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3(4)分类号:B844.1关键词:应付方式 心理健康 相关

篇2: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高职女生个性特征和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采用五因素个性问卷(NEO)和应付方式问卷,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应付方式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女性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2.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存在专业差异.3.高职院校的女生以积极的应付方式为主,较少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4.高职院校女生的个性特征与应付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作 者:陈新叶 张建玲 姬彦红 郑欣 Chen Xinye Zhang Jianling Ji Yanhong Zhang Xin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山东,济南,250002刊 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1(5)分类号:B84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 个性特征 应付方式

篇3: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应付方式,健康理念

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校逐步形成的生活方式、应付方式和健康理念,将会对其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对于大学生群体中的诸多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但是针对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应付方式和健康理念随教育时间延续产生的变化还没有专门提出,笔者拟通过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方式、应付方式和健康理念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这些方面的变化规律,为完善大学阶段的健康行为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

以河南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四所高校2004级-2007级在校大学生男、女各100名,共计800人,年龄18-22岁。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参阅相关文献资料,搜集相关信息。

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并通过信度、效度检验。应对方式和应付方式选自汪向东,王希林主编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

2.3 数据统计处理

所获得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4 访谈法

深入走访在校大学生,了解问卷反映出来的各种现象较深层面的问题。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

生活方式是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具体而生动的反映形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1]与体育有关的生活方式要素有行为习惯、余暇时间、生活节奏、生活空间和生活消费。

3.1.1 作息时间

良好的作息方式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学习时间二、三年级最少,而睡眠时间、闲暇时间则较多,男女生均有这种表现。各年级学生的睡眠时间基本可以保证健康所需,大学三年级有增高的现象。大学三年级学生余暇时间较多。通过走访学生发现,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到两年的时间基本已经适应或了解了大学学习、生活环境,总感觉还有时间,由于休闲、娱乐、交友时间增加,在课时量相对一年级减少的情况下,学习时间相对较少。(如表1所示)

注:统计结果均为平均值,调查最近一周的作息时间,其中每上一节课计学习时间1小时。

3.1.2 饮食习惯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不吃早饭者占有近30%的比例,并且随年级的升高有增高的趋势,在男生群体中常有暴饮、暴食习惯者也占17.10%;女生群体中有偏食习惯者较多,占39.33%,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3.1.3 吸烟习惯

青少年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很大,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生活方式。从调查结果中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吸烟者不在少数,其中城市来源的大学生吸烟者较乡村来源的大学生多,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随在校时间的延长逐年递增,大学四年级学生中有吸烟习惯者最多。

3.1.4 体育锻炼习惯

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的学生不足总体的1/3,其中男生多于女生。每次活动的时间绝大部分都在30min以上,男生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女生。活动的强度多处于中小等强度。男生和女生达到体育人口的界定标准人数不足三成。这与学校体育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要求相去甚远。

3.1.5 人际交往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人与人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协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科技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和深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逐年加大,到大学三年级更显示出交往“圈子”相对固定的特征,并且女生表现得更为突出。男生的交往动机多指向扩大交际面,储备人际关系资源;女生的交往动机多是为了情感交流。

3.2 大学生生活压力及应付方式调查

随着大学生年级、年龄、生存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其心理、行为、生活习惯也随着发生改变,诸多方面的改变使他们的应付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改变,学习、生活、心理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各种压力的存在带来心理承受力的应激变化。心理承受能力亦即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是个体对环境的应付方式。应付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心里平衡,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

为了了解目前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应付方式,笔者选择运用《应付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据调查发现(见表2):

大学一年级受试者,由于刚进入大学,其兴奋程度保持较高维度,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很多甚或所有事情,较少有人选择“求助”,但“幻想”较多,综合选项结果分析发现不成熟型占有较大比例。

大学二年级受试者,随着大学环境的逐渐适应,初来乍到时的新鲜感慢慢消退,成人化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应付因子中既有“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应付因子,也有“退避”、“幻想”等不成熟因子,反映出这类受试者的应付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于一体,在应付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其应付方式属混合型。

大学三年级受试者,相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则多表现出不成熟型的特征,这类受试者在生活中常选择“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应付方式应付困难、挫折和变化,较少使用“解决问题”这类积极的应付方式,这与大学三年级学业、课时任务较轻,没有面临就业压力,学习目的暂时性丧失不无关系。

大学四年级受试者,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常能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而较少使用“退避”、“自责”和“幻想”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成熟型占调查比例较大,估计这与其接受高等教育程度时间较长有一定关系,因为良好的教育有助于人们选择正确的应激方式,积极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

3.3 大学生应对方式调查

Joff等人指出,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Martin指出,应对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作用,包括改变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

笔者运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不同年级各200名大学生群体调查得知(表3),大学一年级学生积极应对维度较高达到了1.86,消极维度相对较低;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依次降低,分别是1.66和1.44,而消极应对维度则依次增高,分别为1.69和1.81;大学四年级学生应对环境变化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值相对较高1.92,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值较低1.51,并且调查数据S值较小。这表明,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应对环境的变化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这可能跟他们初上大学自信心较强和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考研必须应对有关。而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由于已经适应学校的各种环境,同时也感到了现实状况与理想的巨大反差,造成了暂时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既想学习,又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大学生头上的光环已渐渐消退,在冲突中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方式并存,更偏向消极应对维度,其中大三学生消极应对维度最低。

3.4 大学生健康理念的变化

健康理念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群寿命的延长,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型向生物——心理——社会型医学模式的转化,在人们的健康理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个体健康理念以个人是否正确认识环境及时调整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以适应环境变化来描述健康,强调健康是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2]。当个体认识到体育活动对个体健康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个体的体育运动参与将成为积极、主动的活动,体育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也会提高。

3.4.1 对体育锻炼和精神健康的理解

通过体育锻炼鼓励并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可以用来抵制消极情绪,如抑郁、焦虑和困惑等,当不锻炼者开始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时,逐渐掌握他们认为的困难任务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增强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增加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和其他消极压力产生的消极影响恶性循化,促进精神健康,对此多数大学生也表示认同。针对体育锻炼与精神健康关系的认识,各年级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3.4.2 体育锻炼动机

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发展个性、培养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是大学生主要的参与动机。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首先是为了强身健体,寻求体育运功中带来的乐趣。其次则是为了展示运动能力,社会交往和审美需求。由于男、女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态度上有所差异。

4 结论

1.大学生群体的作息时间基本合理,学习时间相对较少,睡眠时间能够基本保证;饮食习惯有待改变,早餐是大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要尽快戒掉吸烟的不良嗜好;增加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持续的时间,促进身心健康;通过参加多种体育活动拓展人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健全的人格。

2.培养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定位意识,训练他们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使其应付方式逐渐趋向成熟,提高应对方式的积极维度。

3.由于大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原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差异较大,个体的健康理念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学校有必要加强体育锻炼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的教育,根据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不同动机,正确引导,逐步树立大学生先进的、文明的健康理念。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13.

[2]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8-149.

[3]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24.

篇4: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抑郁 女学生 生活事件 压力应付

【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37-02

前言

众多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应付方式和初中生抑郁密切相关。针对目前关于性别、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之间研究较少的情况,更好地了解初中女学生抑郁、生活事件和壓力应付的现状和特点[1-4]。为初中女生抑郁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抚顺市区三所中学208名女生,采用BECK抑郁量表、ALSEC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COPE压力应信量表三个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测量前对评估员进行培训,结果显示内部一致性良好。数据录入使用epidata2.0软件,数据统计使用spss18.0软件。

结果

1,总体情况 本研究检出有抑郁症状56人,抑郁检出率为26.92%:其中轻中度抑郁46人,占全体被试的22.11%。重度抑郁10人,占全体被试的0.48%。详见表一。

表1 女中学生被试抑郁检出率(n=208)

3,ALSEC量表统计分祈结果

经统计,初中女学生生活事件的发生频次前五位依次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长期远离家人,学习负担重,被人误会,生活习惯改变。

4,COPE量表统计分析结果

由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初中女生第一消极事件发生频次分别为:1,学习问题;2,人际关系;3,环境问题;4,健康问题;5,经济问题;6,其他问题。由事件选择结果来看,有更多的人受到了来自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的困扰。

5,回归分析

为了更好的对初中女生抑郁发生进行预测,根据被试在生活事件和压力应付测验的分数,来预测抑郁发生的可能,详见表3。

讨论

本研究208名初中女学生被试中,抑郁检出率为26.92%,与王慧娟[5]研究结果28.2%相比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地区经济差异、样本量、实验设计等不同导致的。本研究所得出的女学生抑郁检出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抚顺市区三所初中的女学生的抑郁总体情况,了解在校女学生的抑郁现状,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科学基础。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压力平均、行为解脱、乐观解释、心里解脱四个变量对初中女生的抑郁情绪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的乐观解释对初中女生的抑郁情绪具有保护作用。心理解脱如睡觉、看电视和玩游戏等分散活动并不能起到减缓抑郁的作用,相反会加重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 冯正直,张大均,汪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13(4):446—448。

[2]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8(2):83—85。

[3]刘振兴.中学生抑郁情绪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53-58。

[4] 汪凤.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46-448。

篇5: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摘 要】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与应对方式问卷(CSQ)量表在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有效问卷1488份,其中贫困大学生728名,非贫困生760名,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状况,贫困大学生在恐怖、偏执、强迫、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七个因子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外在求助方面也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并对比二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贫困生心理发展与人格特点。

【关键词】贫困生 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调查对象

选取来自河南省6所高校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抽样比例考虑在校生的男女、年级、专业、生源、籍贯等的实际分布,以使样本结构有充分的代表性。获取有效问卷1488份,其中贫困生728人,非贫困生760人,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年级、专业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1.2调查的方法与程序

由课题组成员分别与被试所在的学校联系,向被试讲清调查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由被试根据问卷要求作答,限时45分钟,要求当场回答完所有的问题。

2 结果与分析

2.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由表1可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相比较,除了躯体化和敌对维度外,其它七个维度分值都高于非贫困生,其中恐怖、偏执维度差异显著(p<0.05),强迫、敏感、抑郁、焦虑维度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果显示,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比非特困生差,其中抑郁、焦虑、强迫和敏感、精神病性尤其明显。

2.2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由表2可见,前4种方式的使用程度两者一致。但贫困生在“寻求工具性与情感性社会支持”、“心理与行为解脱”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P<0.05)。

注:*P<0.05

2.3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用贫困生在各种应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与SCL-90的各因子分作相关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选择性的相关,说明应对方式的使用与某些心理症状的形成存在内在的联系。

2.4心理健康状况对应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用SCL-90总症状指数作为评定贫困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求其对应对方式的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应对方式主要(标准回归系数、逐步回归)是寻求社会支持(0.458, 0.486)、心理与行为解脱(0.468,0.452)、逃避与否认(0.216,0.178)和克制忍耐(0.172,0.146),其中只有寻求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具有较明显的积极性评价意义。

3 分析讨论

第一,因学习压力较大而产生的焦虑和紧张心理。贫困大学生把取得高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希望通过发奋学习而努力成才,彻底改变现实命运,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自卑心理严重,自尊心强烈。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否定的感情,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为很少与同学交流,不常参加集体活动,消极地对待人生,看待生活中的一切。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第三,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抑郁、孤僻心理。在目前教育体制中对一个中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学习成绩。这样,无论是城市贫困生还是农村贫困生,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赢得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喜爱,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然而步入大学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贫困生的成绩相应地失去了明显的优势,且社会的贫富差距在校园中凸显,而同学间的人际交往、感情的沟通,常伴随着一些物质联系,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同学可能出手阔绰,交际面广泛,而贫困生由于经济匮乏难以支付这类额外开支,如果不能另外开辟人际交往空间,易导致一部分贫困生索性采取“自我封闭”,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

第四、虚荣、嫉妒心理。少数贫困生好攀比、讲究衣着打扮,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生活上不勤俭节约,也不愿参加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劳动,他们虽然也属于贫困生,但却由于图虚荣,往往打肿脸充胖子挤入阔人之列,想让大家刮目相看,常用资助的钱或者父母辛苦借来的钱大肆摆阔,而对家庭经济困难视而不见。还有些贫困生自尊心极强,且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从而因不满、不服气或者羡慕对他人产生嫉妒情绪。

综上可见,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因此有必要一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涛.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3).

[2]吴幼珍.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6).

[3]张亚林.精神挫折后不同人群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3,(1).

[4]杨贤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构思与实施.教育导刊,1998,(2).

篇6: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目的调查学校人际关系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状况,为改善学校人际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取大连地区城乡中小学生731人.结果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F=52.65 P<0.001),同学关系困扰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F=70.57 P<0.001).结论现实中学校人际关系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显著相关,学校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困扰程度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强,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也显示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的趋势.

作 者:王希华 张哲 Wang Xihua Zhang Zhe 作者单位:王希华,Wang Xihua(中国.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363000)

张哲,Zhang Zhe(辽宁朝阳县职业中专)

篇7: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采取集合式对某市三所大学新生进行单因素分析及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分析,其结果:“人格诊断量表”总均分为29.81,人格偏离阳性率为17.1%,重度人格偏离阳性率为3.7%.相关分析显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偏爱呈正相关,与父母情感呈负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专业、家庭情况、父母关系是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因素.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人格偏离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一般情况及父母关系均是人格偏离形成的.危险因素.

作 者:朱李婷 刘远亮 ZHU Li-ting LIU Yuan-liang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院,江苏,南京,210016刊 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2)分类号:B843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偏离 父母养育方式 EMBU PDQ-R

篇8: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对象选取

本研究对某军队医院在岗、无精神疾病320名女性聘用人员进行测评调查。

1.2 研究工具

运用心理健康测查表 (PHI) 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心理健康测查表是宋维真等[2]在中国版MMPI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该量表共168题, 含3个效度量表 (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 L说谎分, F诈病或装坏分数) 、7各临床量表 (SOM躯体化、DEP抑郁、ANX焦虑、PSD精神病性、HYP疑心、UNR脱离现实、HMA兴奋状态) 。结果解释主要依据转换后的T分值, 60≤T<70表明在该项目上存在问题, T≥70表明在该项目上存在严重问题。

通过应付方式问卷 (CSQ) 进行应付方式调查。应付方式问卷是由肖计划[3]编制, 共包含62题, 构成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个应付因子。其中解决问题、求助表示成熟型应付方式, 退避、幻想和自责表示不成熟型应付方式, 合理化表示混合型应付方式。对每个项目进行“是” 或“否”判断, 得分越高表明越倾向使用该种应付方式。

1.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对各科室负责人进行测评指导, 并告知测评结果保密, 在此基础上聘用人员参与本次心理健康调查。所有数据收集完成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回收与测量有效性

对320名被试的测评情况筛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303份, 回收率94.7%。PHI测量结果显示所有聘人员弃权题目、说谎题分数、诈病分数T分平均分分别为46.08±11.87、53.17±11.74、45.30±12.33, 均低于60分, 可以看作本次测评结果有效。

2.2 女性聘用人员PHI得分及心理健康状况

303名被试各临床量表得分为:躯体化量表 (8.06±4.85) 分, 抑郁量表 (11.55±3.74) 分, 焦虑量表 (7.03±4.86) 分, 精神病性量表 (5.31±3.42) 分, 疑心量表 (4.47±3.25) 分, 脱离现实量表 (4.20±3.79) 分, 兴奋状态量表 (7.75±3.59) 分。

严重问题检出率抑郁8.3%, 躯体化6.9%, 兴奋状态6.6%, 焦虑5.9%, 精神病性3.0%, 脱离现实2.3%, 疑心1%;存在问题的检出率抑郁22.4%, 躯体化17.5%, 兴奋状态15.2%, 精神病性9.2%, 焦虑8.9%, 脱离现实7.3%, 疑心5.6%。存在的心理问题依次是抑郁 (30.7%) 、躯体化 (24.4%) 、兴奋状态 (21.8%) 、焦虑 (14.9%) 、精神病性 (12.2%) 、脱离现实 (9.6%) 、疑心 (6.6%) 。

2.3 女性聘用人员应付方式

女性聘用人员应付方式的总体情况是:解决问题 (0.82±0.19) 分, 自责 (0.29±0.21) 分, 求助 (0.63±0.21) 分, 幻想 (0.46±0.25) 分, 退避 (0.47±0.24) 分, 合理化 (0.41±0.21) 分, 显示女性聘用人员成熟型应付方式的应用率高。

注:*P<0.05, **P<0.01, ***P<0.001

2.4 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解决问题和求助与兴奋状态呈显著正相关, 与PHI各因子均呈明显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PHI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 详见表1。

2.5 应付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PHI各项目作为因变量, 以应付方式的6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以躯体化做因变量, 自责、解决问题进入回归方程;抑郁为因变量时, 自责、解决问题进入回归方程;焦虑为自变量时, 自责、解决问题、退避进入回归方程;精神病性为因变量时, 自责、解决问题、幻想进入回归方程;疑心为因变量时, 自责、解决问题、幻想进入回归方程;脱离现实为因变量时, 退避、自责、解决问题、幻想进入回归方程;兴奋状态为因变量时, 幻想、求助进入回归方程, 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军队医院女性聘用人员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依次是抑郁、躯体化、兴奋状态, 与已有研究有差异。杨德坡等[4]人运用PHI对1066名入伍男青年调查, 结果显示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依次是兴奋状态、脱离现实、精神病性。郭萍等[5]人对468名艺术类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其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依次是兴奋状态、脱离现实、抑郁。差异存在主要源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但从结果也可看出军队医院女性聘用人员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比入伍青年和艺术类学生得分都高。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医疗机构要求医务人员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提高科研能力和服务质量, 多重压力是诱发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军队医院在工资待遇、薪金福利等方面军地政策尚有区别, 容易使聘用人员产生不公平感。军队医院女性聘用人员多数在护理岗位工作, 与地方医院相比有其特殊之处, 因为军队医院“姓军为兵”的特色, 护理人员在承担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 需要对住院军队伤病员进行生活护理, 做好为兵服务。以上所提及的方面都可能是女性聘用人员高抑郁、高躯体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女性聘用人员应付方式的调查显示, 其更多会选择解决问题、求助应付方式, 其次是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 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军队医院在面向广大军地患者的同时, 随时都有可能执行特殊、紧急任务, 要求医务人员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迅速做出反应, 长期的工作模式可能是女性聘用人员更多选择解决问题这种应付方式的原因。已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除解决问题、求助以外, 女性在应激条件下会更多选择退避、幻想应付方式[8], 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军队医院女性聘用人员年龄普遍较小, 多数在30岁以下, 这也可能是其倾向于选择退避、幻想应付方式的原因。

本研究中对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相关性探讨表明, 解决问题、求助与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疑心、脱离现实均呈显著负相关, 与兴奋状态呈显著正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PHI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军队医院医务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6,9]。回归分析中以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疑心为因变量时自责首先进入回归方程, 有正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作为第二个进入回归方程的应付方式, 对各项目有负向预测作用。幻想对精神病性、疑心、脱离现实、兴奋状态都有正向预测作用。已有关于对边防军人、潜水员、员工、农民工、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积极的 (成熟型) 应对方式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 消极的 (不成熟) 应对方式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10,11,12,13,14]。也有研究表明成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不如想象的明显, 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阻碍作用十分稳定且达到中等程度[15]。因此在对女性聘用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应注重干预减少其退避、自责、幻想等消极应付方式。赵永光等[16]人通过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对边防海岛军人的应对方式进行干预,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后续研究可借鉴此研究在心理干预方面对女性聘用人员进行深入探讨。

篇9: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护士; 应付方式 ; 焦虑 抑郁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11-02

【Abstract】O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coping style of nurses. Method: Access the psyche status through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AS and SDS of 176 nurses and 90 volunteers. Result: in the group of nurses when facing stress, the method of self-blame and imagination are more frequently adopted while solving problem method is less frequently adopted. Different coping style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moods. Conclusion: 1.The main coping style of nurses is self-blame and imagination 2.Immature coping style impair mental health. The health-quality education of nurs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raise the health status.

【Key words】 nurses, the coping style, anxiety,depression

护理工作是充满高压力的工作[1]其压力源各种各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使护士产生工作疲倦感,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如产科护士的每项工作均维系着两条生命的安危, 护士工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说可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和社会的稳定, 故产科护士在工作中精神常出在高度紧张状态。急救护士的对象均为急、危、重症患者, 随时出现的各类灾害事故, 成批伤员, 可造成紧张甚至恐怖的现场抢救环境;酗酒、吸毒、自杀、他杀等现场抢救时本身带有的法律纠纷等, 以及危、 急、重症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显著增高等[2]使护理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因此, 探讨护士群体在应激状态下采用哪些应付方式、实际效果如何以及评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医疗工作的开展, 提高护理质量和人群心身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江苏省常州市各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中自愿参加此研究的护士176名,年龄为18-57岁, 平均年龄33.5±8.7,受教育年限11-15年。对照组90例为非医务人员志愿参加者, 均为女性, 年龄、 受教育年限与护士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工具:(1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包括90项有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共归纳为9个基本症状因子,每项症状按l一5级评分,得分越低,说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好。(2) 国内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3],该问卷有62条题目, 构成6个应付因子, 分别为因子1—解决问题, 因子2—自责, 因子3—求助, 因子4—幻想, 因子5—退避, 因子6—合理化。(3)“焦虑自评量表” (SAS), 含有20个项目, 主要用于评估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抑郁自评量表”(SDS), 由20个条目组成, 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

1.3研究方式: 向受试者讲明研究目的、意义后, 发“应付方式问卷” 、SAS、SDS, 并要求按问卷指导语填写, 完成后收回, 有效回收率95.1%。

1.4统计分析: 收集到的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均用SPSS 10.0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护士组与对照组SCL一90各症状因子均分比较:护士在躯体化、焦虑、抑郁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护士组和对照组SCL—90各因子比较

2.2护士的应付因子与对照组的结果比较结果显示:解決问题因子护士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责、幻想因子护士组则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

表2 两组6个应付因子均分的比较

2.3护士应付方式与情绪反应的关系:护士组SAS均分为40.15±9.95,SDS均分为44.86±13.16。为探讨应付方式对情绪的影响, 本组分别以SAS、SDS总分为应变量, 各种应付方式为自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 从表可见:F1与SAS呈负相关,F4与SAS呈正相关,F! 、F3与SDS呈负相关,F2与SDS呈正相关, 余未发现明显相关。

表3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中值为偏回归系数)

3 讨论

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 随时可能遭遇到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刺激, 经由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中介系统- 个体生理、心理或行为上发生的变化称为应激。应对又称应付,当面临精神应激性事件时, 人们就会采取某种心理行为方式来应付应激事件的负性影响, 缓解心理应激水平。应付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动性努力。应激源的强度、社会支持和应付方式是应激能否引起健康损害的3个关键因素。而前两个因素都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 因此在应激情况下, 采用什么样的应付方式来缓解应激至关重要。Lazarus 在其提出的应激的认知- 现象学- 交互作用模型理论中强调了应激中间过程中应对活动的重要性。不同的应对方式可改变应激反应水平[4] 。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使心理应激水平降低, 不良的应对方式则不但不能缓解应激, 反而有时还可能增加应激事件的负性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应付方式是应激与疾病间的中介体[5]。心理疾患特别是神经症的发生, 主要是由于人在遇到心理刺激后应付失败而导致的。可见, 有效地进行心理应付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关键。

本文着重研究了作为特殊群体的护士在面临精神应激性事件时,采取的应付方及该群体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显示护士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成熟应付方式。护士组在面临精神应激性事件时,多采用“自责” 及“幻想” 类应付方式,而较少采用“解决问题” 的应付方式。这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1)可能与护士在工作中处于从属和执行地位有关。护士的职业决定了要遵守、服从医生, 无形中降低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信度。2)在医疗工作中, 当护士感觉她们的全部技能并不足以实现挽救所有患者生命的愿望时, 易产生自责、内疚、失望、沮丧等情绪, 当情绪失平衡时通过幻想来应付面临的困难可能有效, 但会导致习惯性无助感形成。由于消极应对策略具有显著而普遍的损害性, 因此护理管理者

应当特别重视对消极解决问题方面的应对策略进行干扰, 帮助护士主动监测调整非建设性和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宣泄策略, 采用成熟型的应付方式, 乐观积极面对压力从而减少负性情绪。护士自身也应采取积极的行为来缓解压力。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护士在躯体化、焦虑、抑郁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护士群体面临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较一般人群有更高的紧张体验,护理工作的劳动强度大、职业责任重, 稍一疏忽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尤其在目前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形势下,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家属往往对患者病情突变难以接受、缺乏理解, 易造成病人家属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一些症状的出现,此外由于护士社会地位偏低,而因工作性质的原因对护士素质的要求偏高、偏严。法律又对医疗事故制定了更严历的惩罚条例。加之护士缺编、工作繁忙、学习深造机会较少、晋升提级较难、自身发展受到限制等种种因素都会导因子有关的表现。

本研究表明不同的应付方式与情绪存在明显相关,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与焦虑、抑郁情绪呈负相关, 不成熟应付方式如幻想与焦虑呈正相关, 自责则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这与Parker G、Vitallano PP等[6,7]研究结果一致, 并且这种较一致的结论是从不同样本和不同测量工具的研究中得出的。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预先医院或护理管理部门预先检测护理人员的应付方式, 消极和不成熟的应付方式提早进行干预, 必要时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疏导。加强护士应激状态下应付方式的调适和训练, 对促进护士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欣娟、张晓静等:护理人员离职意愿与工作压力相关性研究[J]. 中華护理杂志,2000,35(4) :197-199.

[2]致护士生活中的应激增加。如本次调查显示主要是与躯体不适、抑郁和焦虑等霍宗红.莫玉梅.许邦文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实用护理杂2001.17(2):54

[3]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 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 :164-168.

[4]Lazarus R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sychosom Med. 1993 May-Jun;55(3):234-47.

[5]Cohen S. Stress processes and the cost of coping. In:COHENS. Behavior.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6:1-23.

[6]Parker G, Brown L, Blognsault I: Coping behaviors as predictors of the course of clinical depression [J]. Arch Gen Psychiatry,1986;43:561-566.

篇10: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汶川大地震在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 给灾区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初中生处于心理学意义上人生发展的过渡期, 可塑性强, 既有发展的重要契机, 又面临地震的重大伤害, 会形成诸如创伤后应激障碍[1,2]、应付能力降低[3]、灾后综合征[4]等不良后果。应付是人们如何应对压力, 减轻不良情绪对身心负面影响的重要心理活动, 是近20 a来心理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应付方式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5], 在压力和心理疾病方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6], 有研究揭示了消极应付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7]。应付的各种研究模式中, “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应对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 它既承认应对的个体差异性、时间变化性, 又承认情境的变化性,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格功能论和情境论的缺陷。本研究采用这一基本的研究取向对重建期灾区初中生的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进行系统研究, 力图对震后灾区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指导提供实证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0年在地震重灾区采取集中抽样结合分散调查的方法选取样本。被试以北川民族中学初中生为主体, 并在平武、安县进行部分抽样, 最终共获得有效样本496份。年龄在12~16岁, 其中男生261名, 女生235名;七年级学生179

名, 八年级学生146名, 九年级学生171名;羌族学生406名, 汉族学生87名, 藏族学生3名。

1.2 方法

1.2.1 心理健康的评定

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8], 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学习压力10个分量表, 共6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 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在使用前进行了针对灾区学生生活实际和地震影响情况方面的修订。修订后, 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2。

1.2.2 应付方式评定

采用肖计划应付方式问卷[9], 该问卷为自陈式个体应付行为评定量表。包括“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6个分量表, 每个分量表由若干条目组成, 每个条目有“是”和“否”2个答案, 选“是”得“1”分, 选“否”得“0”分, 其中有4个条目是反向记分。将每个项目得分相加, 即得该量表的量表分, 用量表分除以量表条目数为该分量表的因子分。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应付方式得分越高表明应付方式水平越高, 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等不成熟应付方式等得分越高表明相应应付方式水平越低。在使用前针对地震后具体的压力源和应激源情况对问卷进行修订。修订后, 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71。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重建期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见, 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以学习压力、情绪不稳、焦虑和强迫症状最高。不同年龄在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焦虑、抑郁、学习压力7个方面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年级方面, 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学习压力7个方面心理健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重建期灾区初中生应付方式情况

重建期灾区中学生积极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得分最高, 消极应付方式中的退避得分最高。由表2可见, 在性别和民族方面, 各个应付方式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年级方面, 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现出随年级的上升而得分增高的特征。

注:*P<0.05, **P<0.01。

2.3 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初中生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 以应付方式得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可见, 从总体、性别、年级等几个角度来看, 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等应付方式对重建期灾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解决问题对心理健康得分有反向预测作用, 表明解决问题水平越高, 越有益于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责、幻想、退避对心理健康得分有正向预测作用, 表明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应付方式严重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 其中自责应付方式影响最大。见表3。

注:*P<0.05, **P<0.01。

3 讨论

总体而言, 重建期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高于以往其他类似研究结果[10], 显示地震对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 造成了较严重的身心不平衡和结构性调整。另外, 地震对男生心理健康冲击大于女生, 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冲击也不相同, 需要进行针对性指导。

以往有研究结果认为,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不稳定是较突出的心理问题[9,11], 而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重建期灾区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情绪不稳、焦虑等情况最突出, 研究者认为地震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造成了较大冲击, 特别是作为生者对人生意义和发展的认识更深刻, 并表现为学习压力的增大。

重建期灾区中学生的应付方式得分呈两极分化特征, 其中积极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得分最高, 消极应付方式中的退避得分最高, 表明震后初中生的应付方式不稳定, 行为方式水平低、应付方式单一、应付的策略性差。震后初中生的应付方式截然分化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表明初中生震后都有较高的积极发展、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是发展他们行为方式的重要契机;但突出的消极应付方式也易让他们在地震后消沉、退缩、逃避, 积极的引导和外部的心理支持对他们的行为发展很重要。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解决问题、自责、幻想、退避等应付方式对重建期灾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可以看出, 解决问题应付方式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对震后灾区初中生进行心理关怀、物质支持、心理援助可以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 建立可持续援助机制, 并让灾区初中生切实受益, 发展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应付方式对重建期灾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较大, 提示应该重视他们无助、茫然、消沉的行为特征, 如果解决不好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从而形成震后综合征[10,12]。

参考文献

[1]王丽萍, 张本, 姜涛, 等.唐山大地震所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 (8) :517-520.

[2]扶长青, 张大均.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中国特殊教育, 2008 (9) :67-72.

[3]张本, 王学义, 孙贺祥, 等.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身健康的调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 (1) :17-19.

[4]董惠娟, 李小军.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自然灾害学报, 2007, 16 (1) :153-158.

[5]EBATA AT, MOOSE RH.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distressed andhealthy adolescents.J App Dev Psychol, 1991, 17 (12) :33-54.

[6]SOMERFIELD MR, MCCRAE RR.Stress and coping research.AmPsychol, 2000, 55 (6) :621-625.

[7]李金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 2004, 27 (4) :980-982.

[8]王极盛, 李焰, 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社会心理科学, 1997, 46 (4) :15-20.

[9]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09-115.

[10]王立新, 张庆林.彝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教师, 2008 (4) :113-117.

[11]刘敏岚, 李东斌.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 (1) :11-14.

篇11: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体育生活方式;中学生;体育价值观;身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21-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金家坝中学509名中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生活方式的大量论文、资料、专家专著等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本次总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6.8%,经过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检验,问卷的信效度可以满足本次相关的研究需要。

(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资料的整合得出相关结论并且分析其内外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建议和对策。

(4)数据统计法。利用Excel 2010软件对所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撰写论文提供准确数据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1.金家坝中学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情况

表1显示,在研究的387个对象当中,具有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中学生所占的人数比例并不高,从而说明金家坝中学的学生具备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情况并不乐观。

2.中学生在不同的体育生活方式下身体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

2.符合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的中学生组命名为甲组,反之为乙组。

根据《国家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分,区别等级。从调查数据对比可得出以下规律:(1)根据表2数据可以知道,甲组中的任意指标都远超乙组。(2)从表3可知,这两组研究对象中,体质方面也具有差别。从对比数据可以看出,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拥有优良体育生活方式的大学生组优于另一组。

3.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对自我性格评价优良情况方面甲组略高,而对自身人际关系评价优良的情况甲组明显高于另一组。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甲组里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引导,而且大部分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团体竞技类运动项目,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社会关系、人际网络,因而对自身的人际关系的评价优良,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在不良情绪出现频率的情况对比下,甲组也明显比另一组乐观。

4.金家坝中学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调查

表6显示,金家坝中学严格按照了教育部门规定,应该说学生有充分的体育活动时间,但在实际调查中中学生有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人并不多。在调查中还发现,虽然学生活动时间较多,但对于紧张的学习和中考的压力下,很多学生还是选择在体育活动时间进行学习,在活动课的时候选择自习,在周末休息的时候进行补习。又因中考的压力,在每周固定的三节体育课中,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并不多,更多的是采用枯燥的体能训练加强提高学生的体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研究表明,具有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中学生更具有一个健康的体质,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中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形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通过大力推广竞技类运动项目有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最后促进中学生体质健康。同时研究中发现,当今的应试教育也是影响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一个因素。正确培养中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对中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有利于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2.建议

(1)加强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

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中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达到提高中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目标,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强中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①在中学生公共体育或者专业体育课程中,要科学结合现代体育的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兴趣、体育动机意识,端正学生的体育态度。②在学校大力推广竞技类运动项目的比赛。竞技类运动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原始竞争性,使其积极投入体育活动中去,更应在体育课程中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体制,从中使学生在执行体育行为的过程中,对体育项目产生直接兴趣,从而产生间接兴趣,继而变为一个稳定的体育倾向,在一方面促进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促进了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稳定,达到增强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

(2)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体育建设力度。

根据中学生所处运动环境和特征现状制定相应措施:①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从而加强学生对机能的掌握水平,让学生可以自行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对他人进行体育锻炼指导。②加大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利用投入资金增加体育设备,改善和维护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以求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③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安排以及种类。

(3)开设体育处方课程,促进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根据由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健康促进研究所主任林格教授所提出的“PRECEDE—PROCEED”(诊断——执行)模式,对学校开设关于如何设计体育处方的课程。“PRECEDE—PROCEED”模式的特点是从“结果人手”,用演绎的方式进行思考,先问“为什么”要开展健康促进,再到提出,“如何”开展健康促进计划。另外,必须在设计干预计划前对产生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做出诊断,从而制定出规划目标和评价标准,并在计划执行与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运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等手段,[2]根据学生的运动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体育处方。开设这个课程,不但可以给予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处方,让学生促进身体健康,也使学生学习到设计体育处方的方法,大力促使了广大大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PRECEDE—PROCEED”模式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步骤,有利于促进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恺宪.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探讨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6(21).

篇12: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生活方式是社会学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之一, 通常也被称作生活样式或生活行为样 (方) 式。生活方式这一术语, 最初是由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提出的, 他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和生活制度, 包括个人嗜好、认知方式和业余时间的行为活动等[4]。在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问题, 这个问题严重影响研究生个体的健康发展。研究生的生活方式是青年阶段生理、心理一个发展比较稳定的基础上, 在承担繁重学业的环境中形成传统、自由度较高的生活方式, 是高校发展结构及运行状况下具体而普遍的形式, 涉及面广, 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 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较为密切, 某些疾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直接关系, 如高血压、心脏病等。但是研究研究生的生活方式与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资料不多。WHO指出, 人类的健康, 60%依靠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5]。

因此, 调查研究研究生的生活方式现状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调查目前研究生生活方式的现状和特点, 对研究生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 探寻生活方式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并寻找出影响最大的因素, 为研究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安徽师范大学2009, 2010级的研究生共120人, 收回有效问卷114份, 回收率95%。其中男生46人 (占总数40.4%) , 女生58人 (占总数59.6%) 。研一年级58人 (占总数59.6%) , 研二年级46人 (占总数40.4%) 。

1.2 研究工具

1.2.1 生活方式自评量表

为了测试研究生的生活方式, 咨询了心理学教授, 最终确定采用季浏教授主编的《体育与健康》一书中所介绍的Prentice, W.E.Fitness and Wellness for Life的“生活方式自评量表”来测量生活方式水平。该量表的自评总分能够反映被试者生活方式的综合情况。量表一共有24个题项, 包括六个分量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锻炼和体能、应激控制。该问卷3级评分 (依次为一直、有时、从未) 。根据得分将生活方式分为优 (9~10) 、良 (6~8) 、中 (3~5) 、差 (0~2) 四个等级, 得分越高则等级越高, 即生活方式越好。

1.2.2 自测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为了测试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采用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下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 (SRHMS) 中的自测心理健康量表。自测心理健康量表共16个题项, 包括三个维度:正向情绪、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认知功能。该量表采用10级评分, 问卷的α系数为0.847。得分越高, 心理健康程度越低, 反之, 心理健康程度就高。

1.2.3 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生生活方式现状

2.1.1 研究生生活方式基本情况

研究生生活方式问卷共设6个维度, 得分越高, 说明其生活方式越健康;反之, 得分越低, 生活方式越不健康。根据从表1中可以看出, 研究生生活方式的6个维度上, 按其得分高低依次为:安全、应激控制、酒精和药物、饮食习惯、锻炼和体能、吸烟。被试研究生生活方式4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在6以上, 总均分也接近6分, 说明研究生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是良好的。

2.1.2 不同性别研究生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生活方式总均分和6个维度上的差异进行t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除了吸烟、锻炼和体能、应激控制3个维度无显著差异外, 女生在生活方式总均分及其余3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

由于现在社会, 女性地位的提高, 以及女性社会角色的影响。女性的爱美之心在当今社会的体现越来越明显, 女性为了能够保持好的外貌, 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重视, 所以女生的总均分要高于男生。很多女生为了使自己有个好身材, 自己的饮食习惯必须要好, 而男生却较少的注意这方面, 所以女生的饮食习惯要好与男生。在酒精和药物维度, 女生对酒精的依赖要比男生小的多, 因为酒自古以来就是男人的专利, 所以女生在酒精和药物维度上的得分要高于男生。同时女生在身体是属于弱势的, 所以她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安全, 故女生在安全维度上的得分要高于男生。

注:***表示p<0.001

2.1.3 不同年级研究生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研究生的生活方式总均分和6个维度上的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3, 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生活方式总均分和6个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研究生在研一和研二的生活基本上形成习惯, 达到基本稳定, 所以无显著差异。

2.2 研究生生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2.2.1 研究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将研究生生活方式得分与其心理健康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4所示, 生活方式总均分及其锻炼和体能、应激控制维度呈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在大学生被试上的研究基本一致[6.7]。表明了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2.2.2 研究生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比较研究生生活方式6个维度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强弱, 将研究生生活方式6个维度作为自变量, 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 应激控制、锻炼和体能进入回归方程。应激控制能预测心理健康的18%, 应激控制、锻炼和体能能预测心理健康的21%。国内其他学者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姜丽萍认为, 在构成生活方式诸多因素中锻炼和体能、应激控制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关系[6];邱远认为, 饮食习惯、锻炼体能、酒精药物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较佳预测指标[7]。尤其需要强调的是, 以身体锻炼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目前, 研究生的生活方式总体处于良好状态。

(2) 女研究生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比男研究生好, 在酒精和药物, 饮食习惯和安全维度也要好于男研究生。

(3) 研究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 生活方式越健康,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4) 应激控制, 锻炼和体能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较佳预测指标。

3.2 建议

(1) 生活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 研究生生活方式总体处于良好状态, 但是相关部门仍然不能松懈, 需要进行相关的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 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科学的饮食和营养教育、督促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对不良生活嗜好和习惯进行干预、提供针对性的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督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2) 研究生自身也要端正生活态度,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 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重视起来, 做一个生活方式优秀、心理健康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郑涌.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216.

[2]殷恒婵, 卢敏, 王新利, 等.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7, 27 (5) :41246.

[3]秦秀清, 开红.谈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教育引导[J].心理健康教育, 2007, (27) :92-93.

[4]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4322441.

[5]陈雪枫, 莫雷.心理自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1542.157.

[6]姜丽萍, 吴殷.上海市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4) :3662368.

上一篇:绿色环保社会见习汇报材料下一篇:自然与心灵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