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磨难为话题议论文

2024-04-09

以磨难为话题议论文(精选6篇)

篇1:以磨难为话题议论文

人生路漫漫,时时刻刻都可能出现惊喜或者磨难。当遇到磨难时,有的人逡巡不前,有的人却迎难而上,将桎梏和枷锁重重打破,挣脱樊笼。我很欣赏巴尔扎克,他即是后者,因为他曾用最坚毅的笔体,在他的拐杖上刻下了“我将粉碎一切障碍”这气壮山河的铮铮誓言。

生活中怎会处处都是旖旎风光?磨难往往伴随我们左右。

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在其代表作《活着》一书中刻画了福贵这一鲜明的人物,他一生的际遇不禁让我多次潸然泪下。他心里的独苗苗——活泼可爱的儿子,他挚爱的女儿,厚道善良的女婿,相依为命的妻子,他最爱的人相继离他而去,直到最后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垂暮之年只能与一头老黄牛共度余生。一次次翻阅,一声声叹息,“他的人生,尽是坎坷,皆为苦痛……”生活对他可谓残酷无情,戚戚悲楚包围着他,但是,他最后看淡了一切,明白了生活,磨难未能置他于死地,因为他用苍哑坚定的声音说道“我要为自己而活着!”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搏的自己。我们每天朝五晚九,忙忙碌碌,为自己的未来与理想的大楼添砖加瓦,希冀有一天,自己坐在大楼的层顶,感受清晨第一缕晨曦的绮丽。当回味自己来时路上的悲与喜,只有自己懂,这个过程,处处磨难,屡屡艰辛,都值得。

望着书桌上那本《鞋狗》,封面上橘红色的swoosh,设计醒目灵动,动感十足,那是怎样丰盈的智慧之光啊,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成功企业家——菲尔·奈特先生撰写的自传。

他是世界最著名的运动品牌——NIKE的创始人。这个品牌每年盈利额高达300亿美元,其品牌标志——swoosh“钩子”是世界上辨识度最高的logo之一。但在一切光环的背后,奈特先生的创业历程可谓跌宕起伏,有多少次磨难,他就有多少次破产的想法……《鞋狗》这本书抒写了关于信仰、抉择、冒险以及在磨难中依然奋力前行的故事,它不仅是奈特先生本人的自传,更是NIKE公司的创业史诗,记录了这个公司从“0”到“100”的全过程。在智慧、天赋、信仰以及运气的帮助下,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其中表现出的创业精神以及处世哲思,发人深省。菲儿·奈特的教练鲍尔曼说过“懦夫根本不会开始,弱者在沿途就会死掉,只有我们战胜一切留了下来。”纵观奈特传奇的一生,同样经历过梦想破灭、自我怀疑、消极沉沦、一蹶不振的窘境,他也遇到了磨难坎坷:合作伙伴的背叛、贷款银行的刁难、竞争对手的算计、政府大员的蛮横、代理权之争……这一切的一切,我都在作者的磨难里尝受了煎炒烹炸炖的辛苦!

总之,我知道谁的人生都不偏不倚,任何人的一生都离不开“磨难”二字,只不过出现的时间不同、遭遇的程度不同、度过的方式不同罢了。奈特先生曾说“不论面临什么,都不要停下”,我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种泅渡人生的方法、信仰,甚至是智慧,哪怕只要继承先驱者某个罕见而平凡的品质,我们都可以形成自己强烈包容一切可能性的乐观心态,想必便足以抵抗一切悲观情绪的困扰。

学习生活中,也许许许多多的磨难会伴我左右,我要像奈特先生一样,将他们一个一个粉碎、击破,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一名主宰自己命运的舵手。

巴尔扎克的誓言,我铭记于心,也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我能粉碎一切荆棘,把磨难拍遍,迎向我的春暖花开。

作者|山东省 高二年级 马星辰

公众号:中小学作文精选

篇2:以磨难为话题议论文

以磨难为话题的作文

 

请记住我的名字

我和妹妹是孪生姐妹,她与我总是形影相随。

我和妹妹在街上闲逛,忽然看见一个年轻人。他面对着眼前的岔路,一脸的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我走了过去。这个年轻人一脸疲惫,但他的眼睛告诉我他对未来仍充满期待。

“看来,你需要帮助。”我对年轻人说。

“嗯。是的!我不知该选择哪条路走下去。”年轻人不好意思地红着脸说。

“你想去哪儿?我为你带路吧!”

“我想去寻找成功。”年轻人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

“很抱歉!我也不知道成功在哪里。不过,你不介意的话,我可以和你一起去寻找。”我对年轻人说。

“太好了!一路上有你,一定会非常精彩的。”年轻人的眼睛里充满了光彩,“不过,我们该走哪条路呢?”他的眼中闪过茫然。

“没有方向,我们就要选择方向。”

年轻人皱着眉头,凝思了一会儿。然后,他指着一条芳草萋萋的路说:“我们就走这条路吧!我们一定能在这条路上发现更多的精彩!”

“好!我们出发吧!”年轻人的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我和他一起走向那条未知的道路,刚走没多远,年轻人就被路旁的荆棘绊倒了。“啊!好痛!”荆棘扎破了他的手指,流出了殷红的血。

“当手指被扎破的时候,玫瑰就在指尖盛开。”一直没有开口的妹妹突然说话了。

“哦,对不起!我一直没有看见你呢!”年轻人吃惊地说。

“没关系!虽然人们很喜欢我,可是很少有人能看见我。”妹妹微微一笑,调皮地说。

我们三人继续向前方走。“嗷――”一声巨吼震破了天宇。“那是熊!黑熊!”年轻人看着朝我们跑来的大黑熊,惊恐万分。“快跑!”我拉起他和妹妹向左前方跑去。我们一路飞奔,熊却穷追不舍。我们踏着路边疯长的.野草,拼命地往前跑。

突然,年轻人一脚踏空,陷入了一个深深的山洞里。我和妹妹也相继跳了下去。那只熊找不到我们,嚎叫了一阵悻悻地离开了。

我们稍稍松了一口气。“总算脱险了!”年轻人拍着胸口心有余悸地说,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和剧烈运动后的红晕。

“危机到来的时候,往往也潜藏着转机。绝望的尽头常常有希望产生。”妹妹又说话了。(范文网 )可是,年轻人却顾不上回答,因为他发现我们掉进的山洞深处竟然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

“那是什么?”年轻人惊奇地问。“是成功暂时的栖息之所。”我回答道。“那她现在在哪儿?”年轻人兴奋地说。“她一直在给你启发,她一直伴随你左右。”我笑着说。

“你好!忘了告诉你,我叫成功。”妹妹从我身后走过来,笑着对年轻人说。

“那你是谁啊?”年轻人的眼神中写满了激动和难以置信,他转向我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我反问年轻人。“我叫人生。”年轻人腼腆地说,“你到底叫什么名字啊?”他又问道。

篇3:以磨难为话题议论文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4:以磨难为话题议论文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篇5:以磨难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磨难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在充满荆棘的路上前行,让人更加坚强。年幼失明失聪的海伦·凯勒面对上天开的巨大的玩笑,并没有退缩,伴着苦难上路,自己摸索字的写法,创下了令后人惊奇的著作。“星二代”李天一,年少没有经历过挫折,事事为所欲为,加上父亲庇护,作恶多端,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古今中外,有许多相似的例子。同样作为青少年,经历磨难与否,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人生多磨难,可以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企业也是如此。

企业经历了磨难,使领导者可以更加认清社会形式,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华为和诺基亚同作为手机品牌,在同样面对手机大变革的时候,华为进行自主研发芯片,进行了产业升级,成为国产手机品牌行业的领军人物;反观诺基亚没有正确认清形势,在磨难面前停滞不前,导致企业的破产和兼并。假设华为不经历磨难或不能正确认清当前社会形势,又如何会取得现在这般傲人的成就呢?

企业受到磨难可以推进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国家经历了磨难,便可以走向成功发展的道路。抗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收到的最大的磨难。在国家危难之际,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不畏惧狼豺虎豹般凶残的敌人,取得了完全胜利。落后的国家经历了磨难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解决问题,取得成功。中华民族经历了磨难,才认识到了自身的封建落后,才改善了统治制度;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毫不退缩,使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了,挺起了脊梁骨,实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作为新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应该直面挫折,不畏惧磨难,学习左扬民的艰苦学习和生活的精神;对企业和国家而言,要吸取经验教训,面对磨难,大步向前。

篇6:以磨难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磨难是人生的一堵墙,跨过去,风光无限。

没有谁的一生都一帆风顺,多少都会有些挫折,而磨难,恰好是让伟人成功的助力器。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步,离开磨难,人类就不会坚强,因为磨难,才迫上思索,逼人明智,才会有所发现,只有明智又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人生才会卓越,生命才会不同凡响。

磨难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使弱者卑躬曲膝,却能使强者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凡是经历一次磨难,就是人生的超越。是磨难让人明白生命来之不易,从而对每次收获都倍加珍惜,抓住了就不轻易放手。是磨难使人领悟人生的艰苦,从而坚定执著发奋图强,是磨难让人认识体会到人间温情,从而浪子回头,重新做人。磨难让人知道:每一个希望成功的人,都应该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只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才有可能踏上成功之路。”

磨难,既可以抹掉一个人的自信,又可以振奋一个人的精神。面对磨难,关键在于心不烦,意不乱,沉着冷静。人生就如一座陡峭的山,而磨难就是通向山颠的必经之路。如果害怕磨难,就只能永远在山脚下徘徊空转。磨难,从不与知难而上者作对,它所阻止的,原来是知难而退的胆小鬼!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磨难虽磨砺人,也成就人,不是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矢法修利;不韦迁蜀,世代《吕览》……磨难,确实是顽强拼搏的催化剂,是通往成功的铺路石。

上一篇: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论文下一篇:中学春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