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点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2024-04-08

以优点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共14篇)

篇1:以优点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我的优点有许许多多,有英语,有独轮车,还有围棋。不过,我最喜欢围棋。围棋虽然不比象棋好,但我依然深深地爱恋着围棋。

我为什么喜爱围棋呢?因为有一次,爸爸和小舅舅在家里下围棋,小舅舅下了一步,只见爸爸愁眉苦脸的样,于是,我亲切地问了一句:“你怎么了,要输了吗?”爸爸懊恼地说:“是呀!我快要输了。”很快爸爸就输了,就在爸爸输棋时,我大胆的对小舅舅说:“小舅舅,我要来和你下一盘。”小舅舅笑了笑对我说:“你一个小屁孩,会什么呀!”“我就是要和你下棋。”我说。“好吧!”小舅舅勉强答应了。

只见我下了一颗在棋盘的中心,小舅舅大笑起来,说:“下棋先得下四边的角。再下旁边的边,最后下……”小舅舅都说得我都不耐烦了,我对小舅舅说:“可以让我试一下吗?”“可以。”他说。下着下着,不知道是舅舅分心了还是他让我的,我把他吃了一大串,不知下着下着,我就赢了。

这一件事让我对围棋感兴趣了,我开始学围棋,一眨眼,我就从10级到1段了,虽然速度非常地慢,但我是用我的智慧想出来的。

教我围棋的张老师总是对我们说:“办法是想出来的。”可我总是想不出来。但是我通过和同学下棋、练棋、摆棋,我很快就理解了。有时候下棋虽然输了,但是我不气馁,胜的时候我也不骄傲。输的时候张老师下课时鼓励我,胜的时候张老师用许多甜言蜜语来夸奖我。

围棋对我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一种兴趣,它可以让自己的心很快地平静下来,还可以让自己变得有耐心,这对我以后的事业有许多的帮助。

篇2:以优点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妈妈的举动激起了我男子汉的坚强之心。于是,我心生一计 可以用速度来保持平衡。我在最后一次练习的时候,在度过艰难的拐弯后,就象 玛丽 号撞 诺曼底 号的时候一样笔直的向我家楼下的垃圾桶逼了过去,只见那被撞到的垃圾桶,象喝醉酒了一样摇来摇去,但是最后没有倒。妈妈急忙跑过来,问我: 没有事吧? 我笑了笑勉强地说: 没有事 。妈妈夸我是个坚强的好孩子。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一次,就是去张家界爬山的时候,因为年龄还小,一累就不想走了,让妈妈背着。但是,当我看到妈妈满头大汗时,想起了老师平时教育我们要坚强。于是,我的双腿又来了力量,从妈妈背上下来,像子弹头列车一样的奔跑起来,从最后一名,冲到第一名,心里可舒服了。

这就是我的闪光点 坚强。

篇3:以优点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一、案例分析

2012年5月14日邵东县人民法院受理了一宗离婚诉讼案件。女方申某系提出离婚申请一方, 其诉状中写道, 她和男方王某的婚姻关系长达4年的时间系名存实亡。从2008年开始双方开始分居, 双方感情已经破裂, 之所以没有离婚是为尚在读中学的小孩考虑。但男方经常在外打牌赌博, 没有尽到一个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申某身心俱疲, 忍无可忍才向法院起诉离婚。原告申某的诉讼请求是要求与被告离婚, 并且要求抚养婚生小孩。

被告则辩称承认夫妻感情已经破裂, 但是其不同意婚生小孩由原告抚养, 并且还要求原告支付一定的抚养费。而原告表示绝对不会让男方王某抚养小孩, 因为男方王某经常不在家, 而且有打牌赌博等恶习, 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本案争论的焦点就在婚生小孩的抚养以及抚养费的承担问题上, 对此双方一直僵持不下。期间女方家属一度带领亲友在法院扬言要好好“教训”男方。

面对这种情况, 经过法院安排, 在开庭前由副院长负责安抚女方亲友的情绪, 并且向女方解释了此案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的法条规定。一番劝解之后, 女方亲友保证他们会遵守法律规定, 配合法院的审理工作, 支持尊重双方的意愿, 更不会冲动闹事。

具体的调解过程中, 由庭长负责女方申某的调解工作, 经过调解女方表示想早日解除婚姻关系, 她也清楚以男方王某的经济能力不足以向其按月支付儿子的抚养费, 主动表示愿意放弃对孩子的抚养权。庭长迅速将女方同意放弃孩子抚养权的调解意见传达给正在跟王某调解的审判员。

由审判员负责男方王某的调解工作, 审判员劝告男方王某, 女方在开庭调解时如果多说几句也要谅解, 辛苦维持了这么多年婚姻, 她也不容易, 希望男方王某在开庭时要大方一些。王某听完后, 表示能够理解申某的行为, 不会因此记恨对方。

2012年6月13日8点30分, 申某和王某的离婚纠纷案件准时开庭, 对本案进行开庭审理, 成功地进行了法庭调解, 调解结果为:

1.原告申某与被告王某自愿离婚;

2.原、被告婚生小孩由被告王某抚养成年, 原告申某从2012年开始, 于每年12月31日之前向王某支付抚养费2000元每月, 至小孩成年。小孩成年后随父随母由其自选。

双方对于调解结果都十分满意。

二、调解方式解决离婚纠纷的优点

(一) 有利于减少双方当事人的矛盾

离婚诉讼相对于其他的民事诉讼显得更为特殊, 因其涉及到的民事关系同时涵盖了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特别是在双方已经共同生育子女的离婚案件中, 即使离婚的目的达成, 在结案之后的生活中, 双方有子女作为纽带, 不可避免地会在生活中与对方紧密联系。离婚诉讼的当事人虽然生活中发生矛盾, 但并非都是走到了日后不愿相见的极端境地, 多数是信仰法院的权威, 希望由法院在人身财产等方面给予一个居中公正的处理结果。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强调“以和为贵”、“息事宁人”, 不论是判决离婚还是判决不予准许离婚, 当事人内心对判决结案这种方式的抗拒感不可避免, 在法庭的审理中双方情绪都处于不平和状态, 恶语相向不算少见, 这样则加剧了双方原有的矛盾, 不利于日后在生活中的接触。虽然在法律层面上法院旨在解决纠纷, 但从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妥善处理当事人的纠纷能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调解则避免了当事人在法庭上作为原被告双方所要进行的对抗, 避免了通过法官的审理判决达到解决离婚纠纷的目的, 取而代之的是促使双方在平和的状态下就离婚涉及的人身、财产关系进行调解, 达成调解方案。

(二) 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调解结案, 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由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调解结果, 法院根据调解结果制作民事调解书。在这个过程中, 当事人对于权利的放弃, 均基于当事人自己的意志, 法院仅仅是在确认这些意志, 并非对案件进行审理判决, 也就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误判情况。在调解的过程中, 方式虽然可以变通, 但法官促使双方互相谅解、达成一致调解方案的活动都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并且充分为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考虑。法院的判决所涉及的范围被限制在诉状写明的内容, 而调解协议能够处理的问题范围不仅包括列明的诉求, 还可以一并解决离婚纠纷中牵涉的其他问题, 能够更加彻底地解决纠纷, 避免造成更多的后续争议。当事人在诉讼中已经明确自己的所拥有的及可主张的合法权益, 调解的过程使得当事人能够在自愿的前提下处分这些权益, 不论是主张或是放弃, 都是当事人自己的意思表示, 据此作出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来说是最公正的结果。“迟到的正义非正义”, “法乃善良公正之术”这众多的名言警句, 无时不在警示司法人员应当公正执法, 坚持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有效统一。

(三) 有利于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益

父母的离婚, 表面上是夫妻双方的关系变化, 却不可避免地会给子女生活和精神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 对未成年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在实际的案件中, 经判决后甚至有获得抚养权一方要求子女与另一方断绝血缘关系的要求的行为, 这种要求既不符合法律规定, 也不符合社会伦理, 更会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 造成亲情的缺失。一般来说, 父母双方都是认为子女由己方抚养更为有利而主张抚养权, 但也不乏一些当事人罔顾亲情企图以抚养权作为离婚谈判条件的情形。并且大多数离婚案件在起诉前双方就已经闹的不可开交, 离婚调解提供了一个可以平和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 法院的调解员也会在调解过程中从未成年人的利益出发, 告知当事人其行为可能会对未成年子女造成的伤害, 引导他们做出对未成年子女最为有利的调解方案。通常法院也会让子女的意愿在调解中得到体现, 尊重子女意愿的同时, 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离婚对于子女的影响。

(四) 有利于避免出现“执行难”的情况

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对案件所做的判决, 常常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在许多判决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子女抚养费的离婚案件中, 支付一方可能陷入经济困境或是出于对判决结果的不满不履行支付, 不论哪种原因, 都会造成案件的无法执行。长此以往, 既损害了法院生效裁判的权威, 又造成了双方新的矛盾。而如果法官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 促成当事人双方的调解, 由他们自愿达成一个在抚养权以及抚养费用、支付方式上的共识, 相对于由法院径行判决, 调解协议就能使双方案结事了, 达到维护双方当事人、子女合法利益, 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效果。

三、结语

“家和万事兴”, 这句老话正反映了和睦的婚姻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反之离婚会引起单亲家庭、未成年人成长教育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埋下了定时炸弹。如今社会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 每一个段婚姻的结束, 都潜在地增加了其他婚姻解体的风险。法院在受理离婚诉讼案件时务必将调解工作放到重中之重, 并灵活地运用调解方法、技巧, 为社会的和谐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柴发邦.民事诉讼学新编[M].法律出版社, 1992年版.

[2]张学军.离婚诉讼中的调解研究[J].法学研究, 1997.

篇4:以优点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朋友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我有个朋友她的名字叫做温立春,圆圆的脸蛋、高高的鼻梁、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张能言善辩的嘴巴。

她是我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她给我带来的欢乐让我感到温暖。

有一次一个同学说我像一只“母猪”我很生气,便哭了起来。立春就走了过来,亲切的对我说:“谁欺负你啦!告诉我,我帮你报仇。”哭哭啼啼的我站了起来说:是他,他说我是一只母猪。”于是立春站在讲台上响亮的对全班人说:“就算她琳琳她是一头猪,但她的心绝对比任何人都善良。说别人是猪的人,其实他自己才是一只真正的猪。说别人是猪的人,他的心灵绝对比他说别人的人更坏。说别人是猪的人,他的肚子里全装着坏水这个人的心是丑陋的。我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相处,别把自己班的同学当做敌人。”

这一刻,班上响起了一阵阵掌声。忽然,说我是一头猪的人站在讲台上。他羞愧的说:“琳琳对不起,我知道我刚才说的话伤害了你对不起,请你原谅我,好吗?”“嗯!”我擦着眼泪说,这一刻班上有响起了一阵阵掌声,这掌声响亮而持久。

这一切,我要感谢我的朋友----温立春,没有她这个人也不会向我道歉。“立春谢谢你!我的朋友谢谢你!”

篇6:以风采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学校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运动员们在操场上尽情挥洒汗水,学霸们在黑板上欢快书写,……这是美好多趣的校园!

一年一度的校园十佳歌手赛,那可是爱唱歌的同学的天堂:新生黑马可以一试身手,崭露头角;学长学姐们可以一秀实力,给新手一个“下马威”,当然比赛中肯定也掺杂了几个使大家愉悦但五音不全的小歌手。

记得去年的十佳歌手赛,我作为观众偷偷地溜进赛场,观摩了一次。那可真像明星演唱会一样,争奇斗艳。有选手为了吸引评委的注意,也为了展现自己非凡的实力,居然唱起了韩文日文歌。有些选手奇装异服,戴帽子的,穿裙子的,活脱脱一个走秀现场。大多数选手都会随着欢快的曲调用带点流行唱法的声音唱上一曲当红的流行音乐,虽然也悦耳不难听,可总给人千篇 一律的感觉,这让我大失所望,忍不住打了个大哈欠。

正当我挑起眉毛,觉着无趣准备离开的时候,我的“心动嘉宾”出现了。

她竟是穿着校服,扎着高而整齐的马尾,一步一步自信地走到台中央。我离开的脚步顿时停住了,驻足门口饶有兴趣地望着她。她做了个自我介绍(在此我暂且称呼她为小佳吧),声音轻轻柔柔的,入耳真是出乎意料的舒服,令我大吃一惊。她开始她的表演,更教人惊讶的是,她居然不要伴奏要清唱。预感告诉我,她决不会令人失望。

她唱的是支民谣,调子轻柔缓慢,声音轻柔空灵,闭上眼仿佛有精灵在耳边浅吟低唱,清清的泉水仿佛在发出邀请,将人带进心神向往的乡间生活。她左脚轻轻打着拍子,整个人表情放松又自在,眉眼间洋溢着笑容。——她歌声带来的温暖在心中挥之不去,这可真是难得有自信和特色的演唱。表演结束,台下先是静默半刻,然后掌声不断。而她,只是安静地微笑着离开舞台。

篇7:以高尚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唉,郁闷呀,今天好无聊。咦,不如去新华书店看书吧。”说着,我出了门,搭2路汽车到了书店门口。

哇,人真多,不论男女老少都有。这的书也好多,作文大全,皮噜噜历险记……看得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拿了一本作文大全看了起来。

时光飞逝,日月流梭,一转眼到了下午5点,想起妈妈该回来了,我赶忙赶回家,刚一出门,一阵倾盆大雨,浇得我我顿时成了落汤鸡。‘妈呀,这摸大的雨,怎摸回家呀。鬼知道今天要下雨,又没拿伞,老天今天哭甚么呀,是女儿要出嫁还是王母娘娘死了,唉,倒霉。’我正在抱怨老天爷的反复无常,一个叔叔来的我身边对我说‘小朋友,没带伞吧,来,叔叔这把给你吧,拿着。’我不好意思地说‘叔叔,这是你的伞,我不能要。’可叔叔一把将伞塞到我手里,转身就走了,我看着那的身影,越来越远,直至消失。

篇8:以优点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9:以优点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10:以自信为话题的议论文作文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关于自信的故事。被誉为“建筑界新高度”的102岁建筑大师贝聿铭,凭着自信,在卢浮宫前设计建造了历史性地标——“玻璃金字塔”。当时法国媒体都在肆无忌惮指责这个设计“绝对不能接受”,法国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也认为它很丑,像廉价的钻石。可贝聿铭凭着自己精湛的技术和坚强的意志,冲破重重障碍,终于建成玻璃金字塔。最终,玻璃金字塔成为了建筑史上的奇迹。贝聿铭的自信创造了美!

屠呦呦,一个中国医药学界的神话。她为了寻找抗疟疾的药物,不停翻阅各种医学古籍、寻访各地的老中医、一头扎进实验室做实验。许多人非议她,团队也在内讧,她的身体也出现了状况……但她不顾非议,专心研究,最终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的自信,创造了中医药界的“美丽神话”。

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难题,他凭着自信和不懈努力,排除重重困难攻克了世界难题。仅仅为了找到合适的种株,他就足足在稻田里花费了八年。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最好的那株水稻。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袁隆平的自信,创造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之美。

自信,是一种很神奇的魔力,有些事情看上去很难完成,但是只要你有了自信,你坚信自己一定能完成,努力朝那个方向前进,这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我曾经也有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是我备考英语等级考试,时间紧、难度大。当老师听说我准备用半年来备考时,都直摇头:“你离通过的分数线至少还差20分,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通过的!”同学们都认为我在做“白日梦”。爸爸妈妈也十分担忧和怀疑……面对大家的质疑,我也开始怀疑自己:“我能行吗?”这时,我想起了那些名人们的故事,也想起自己曾经历从不行到成功,越是艰难越向前!倔强的我暗思忖:“我应该自信些,只有努力过、奋斗过,我才不会遗憾!”于是,我制定计划、认真备考。为了节省出时间备考、不影响校内学习,我压缩了吃饭和玩耍的时间;为了高效学习,我罗列出语法重点、把单词写在小卡片上,用“碎片时间”来复习。我像着了魔一样地用功,给自己打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通过半年不懈的努力,我迎来了考试。那天,我自信地走进了考场。成绩公布时我美美地笑了——顺利通过!爸爸妈妈摸着我的头激动地说:“丹蕾,我们为你自豪!”同学们吃惊地说:“你真厉害啊!”老师拍拍我的肩膀:“你真棒!”我笑了,是自信让我创造出自己崭新的记录。

篇11: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不诚信,是一只心灵的蛀虫,把人的心灵蛀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不诚信,是一个民族的泥潭,让民族深陷,无法自拔;不诚信,是一个社会的深渊,让社会坠入,万劫不复。

由此可见,诚信比金子还可贵。

诚信,是小朋友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手中的一抹笑容;诚信,是少先队员系上红领巾时扬起的嘴角;诚信,是环卫工人俯身拾起钱包的弧度;诚信,是开国领袖宣告人民站起来时扬起的嘴角。诚信是中华民族昂起的头颅;诚信是全人类须臾不可分离的宝贵财富。

诚心无言,力量巨大。

有了他,人格更强大;有了他,民族更繁荣;有了他,社会更前进。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让我们讲诚信吧,去点燃一支照亮黑暗的火把;让我们讲诚信吧,去一堆驱走寒冷的篝火;让我们讲诚信吧,去升起一轮消灭阴霾的太阳。

篇12:以底线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诚信,自尊,守法,仁爱,朴实,低调……这些中华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基本准则正一点点被蚕食。一个品行端正之人的下限,正成为一个“高尚”之人的上限,这难道不让人心生颤栗吗?

“底线,就是生命线”,易中天的话如同鞭子一样拷问着每个人的内心。一切逾越底线所完成的事,都是没有意义的,底线——不可触碰。

“唧唧复唧唧,木兰啃烧鸡“,前段时间一档真人喜剧节目中,贾玲将花木兰塑造成一个好吃懒做的傻大妞形象,引起大众的反感。那个替父从军,不让须眉的巾帼豪杰何以沦为喜剧的牺牲品?为了哗众取宠而肆意践踏一个英雄的形象,一个演员的底线何在?与此雷同,一些古装戏,抗战戏,为了博得眼球,不惜加入一些神剧情——手撕鬼子,土炮轰飞机等激情戏码……无节操!无下限!当本应传播正能量的大众媒体成为谋利者吸金的利器,演艺界的底线何在?只有坚守底,才能把大众媒体打造成传播正能量的有力媒介。

更可怕的是,这股邪气似乎正侵袭着祖国的花朵……

你能相信“低贱下作“这种词语从小学生嘴里毫无遮拦地流出吗?网络上掀起一场硝烟四起的骂战。一队支持exo的小学生和一队支持仟boys的同龄人唇枪舌战,出言不逊,尺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在公共平台,一群小学生面不改色地在键盘上敲击出难以入耳的言语,并乐此不疲。本该芬芳的祖国花朵,竟然发着一丝恼人的恶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犹如陶土,可塑性极强:你把他捏成天使,他就是天使,你把他捏成魔鬼,他便是魔鬼。正是一些成年网民的不检点,肆意撕扯着网络的底线,污染环境,流毒无穷。重新树立网络底线,使其成为高压线,才能塑造良好环境,才能有利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

底线的高压,需要法律的帮助。宋代坊市发达,官府对鸡肉注水等行为严加处罚;新加坡用重罚打造花园城市;好莱坞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对黑道、毒品、性等问题作出严规,树立行规。在法律协助下,才有可能一切尉然成风,如同一股清流在社会涌动。

篇13:以优点为话题的作文议论文

根据爱德华·伯尼斯的定义, 危机公关具体是指机构或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 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解决以及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而英国著名公关专家富兰克林·杰夫金斯在其《营销、广告与公关词典》中对“危机公关”做了解释:“在那些可能发生严重故障、事故、罢工或其他危机的产业中, 愈来愈需要预先策划的, 一旦危机出现即可付诸实施的传播方案。”国内学者王振宇《危机公关现状和定义》一文指出, 危机公关是社会组织团体预测、监控潜在的公关危机, 控制、化解已爆发的公关危机, 使良好公共关系状态得以维持或恢复的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的总称, 目的是保障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不受或少受影响。

综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危机公关的定义可知, 专家学者对危机公关的看法各有不同, 侧重点也不同, 有的人将危机公关定义为一种动态过程, 有的人定义为一种传播方案, 有的人将这一活动仅仅局限于机构或企业, 有的人将其局限于影响到社会公共关系的潜在或已爆发的危机事件。但是, 笔者发现, 这些定义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认知范围, 当代的危机公关内涵更加丰富, 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社会活动之一。首先, 现在的危机公关不仅仅出现在企业或组织中, 更包括一些自然灾害、突发事件, 尤其是危害到社会稳定、国家和平的外交冲突和恐怖暴力事件, 例如“藏独”事件、中国大使馆事件、达赖事件。其次, 危机公关的传播者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社会组织, 而是延伸到逐渐掌握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和平民老百姓手中。特别是随着年青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体意识的增强, 大批具有前瞻意识的自媒体人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或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最后, 危机公关的展现方式已经不仅仅是像召开新闻发布会、座谈会, 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来矫枉过正的狭义的社会性活动, 而是在此基础上, 借助更多的新媒体产业, 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先进的传播平台, 进行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深度影响力的舆论传播, 以社会活动和舆论信息传播相结合的方式, 使得危机公关的效果最大化。

因此, 在作者看来, 危机公关是指社会上的组织 (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会群体) 与个人 (意见领袖、普通群众) 面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负面舆论, 借助各种传播平台和方式,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监控潜在的舆论危机, 控制、化解已爆发的舆论危机, 使良好公共关系状态得以维持或恢复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和舆论信息传播的总和。

二、“昆明暴恐案”始末及相关危机公关活动

2014年3月1日晚上9时20分, 一伙手持刀具、统一着装的歹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 见人就砍, 现场不断出现伤亡。派出所民警立马出警处置, 随后特警赶到, 10多辆警车赶赴现场抓捕嫌疑人, 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截至2014年3月2日18时, 已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3月6日, 涉及作案的女暴徒被抓获并招供, 昆明市政府新闻办认定, 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案件一经告破, 来自社会的各种舆论和批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壮大和猖狂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和反思, 人们纷纷痛骂社会激进分子的冷血无情、惨无人道。另一方面, 个别新疆分裂分子的残忍行为, 引发国人对新疆人的仇恨、孤立、误解和畏惧, 部分民众以偏概全, 将暴恐的矛头指向新疆人民, 恶意攻击新疆人, 斥责新疆人民歹毒凶残, 没有人性, 严重影响到新疆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对新疆的发展和稳定起到很大的阻碍。面对这一舆论态势, 国家部门和相关机构迅速开展大量的危机公关活动以影响舆论, 引导受众回归到正确的舆论轨道。

同一时间, 政府部门要求天安门反复播放新疆发展变化的宣传片, 让广大民众感受新疆人的和平和友好;政府机关单位纷发布微博拨乱反正, 告诫群众不要盲目仇恨;香港电视台开播大型纪录片《强疆梦》, 向受众展示真实全面的新疆生活;包括台湾《联合报》在内的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 告知“近年来由于多起暴力事件都与‘东突势力’有关, 与新疆民众毫无关系, 希望不要造成对彼此的误解”。而新疆籍的社会知名人士如佟丽娅、尼格买提·热合曼、古力娜扎等也呼吁, “不要因为暴力恐怖势力而敌视新疆和所有新疆人”。各大城市的新疆商贩在出售商品时自动挂牌, 表明强烈反对恐怖分子袭击昆明, 为昆明的逝者默哀等。在所有的公关活动中, 影响力较大的是新浪微博发起的“我为新疆代言”的微话题活动。

三、“我为新疆代言”微话题的传播过程分析

“我为新疆代言”的微话题活动, 是由活跃于网络的新疆群众借助新浪微博平台创立的一个微话题讨论小组, 在微话题小组中, 大量的新疆民众自发形成舆论阵地, 发表各种言论和图片, 并通过转帖和顶帖的形式广泛地传播新疆人对于“昆明暴恐案件”的态度和看法, 一致表明“暴力恐怖代表不了任何民族, 请不要把对他们的愤怒, 扭曲成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地区的恐惧和敌意”、“所有新疆人为逝者痛心”、“暴徒没有资格代表新疆”等观点。一时间, 为新疆人“鸣冤”的舆论充斥于网络。截止到2014年3月8日, 参与讨论的人已达到34015979人, 可见其广泛地传播率和影响率。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微话题的发起者不是专门的社会机构, 也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团体, 而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集聚在一起的普通新疆民众, 他们都是未经组织领导的社会群众, 且发起这一话题的目的很明确, 即传播新疆“无害论”, 倡议更多的人关注新疆, 全面地看待新疆问题。这一危机公关也立马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其预期的目的——化解了国人误解、仇视新疆人的潜在危机。但是, 传播者本身没有强烈的危机公关的意识, 此类危机公关是在参与者不知不觉的集聚和讨论、传播中形成的。此类危机公关的产生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分散性、群体性和针对性。

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来看, 新疆群众充分借助新浪微博这个社交平台, 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快、传播面广、传播方式多样化和便捷化的特点发表个人言论, 表明个人立场, 并以讨论、转帖、跟帖, 建立微话题、专题和讨论小组的方式进行舆论传播, 使舆论观点迅速、及时、有效地传播到社会民众中去, 在第一时间引起社会的关注, 达到公关目的。可见, 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众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危机公关, 以化解自身利益危机,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传播的效果来看:一方面, 微话题的舆论传播广泛且迅速, 影响力比起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所做的危机公关更快更好。在微话题活动开展一天后, 社会中有关讽刺、调侃和咒骂新疆人的舆论迅速消解, 很多受众发出宽容、理解、团结新疆人的公共意志, 并愿意和其一起同极端分裂分子的恐怖行为做抗争。另一方面, 来自于社会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可信度很高, 在短时间内便引起网络受众的同情和情感共鸣, 相对于专门组织和机构的危机公关, 社会群众自发性危机公关更加让受众信服和认可。

综上所述, 微话题“我是新疆人”的危机公关活动不仅成功化解舆论危机, 更是社会群众自发组织危机公关的典型事例。通过此类公关活动, 社会群众的社会参与权、知情权、信息传播权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强化, 社会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和途径日益丰富, 受众危机公关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危机公关的内涵和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四、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实际上, 只要是存在于网络的舆论, 就必然存在信息虚假、信息炒作的危险, 很多舆论的兴起都是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杰作”。“我是新疆人”的危机公关活动依然有这种风险, 但是, 为什么很多人依然相信微话题中的舆论观点?一是因为在微话题传播中, 新疆群众并不是简单的夸夸其谈, 而是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 让实实在在的事例或证据伴随舆论传播, 必然受到受众的认可。二是此次危机公关的发起人和参与者都是普通百姓, 代表社会底层人民的最真实意见, 更容易在心理上为受众所接受, 从而顺利化解了此次舆论危机。但是, 此类问题并不一定能完全杜绝, 只有认清问题存在的根源, 才能保证一个良好规范的舆论环境。

笔者认为, 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缺乏专业的领导和组织, 社会群体自身素养的薄弱, 再加上自身利益的迫切需求, 容易导致舆论极端化, 无法保证舆论正确、全面的传播, 使得危机公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分散性和不稳定性。

一方面, 社会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相关知识, 培养正确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全面的发表、传播言论的能力。由于网络受众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 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缺陷, 很容易受到不当言论的影响, 传播并接受一些错误和极端的信息, 因此, 受众应当多关注一些权威的、专业的信息网站, 不断学习和汲取专业人士发表言论、传播信息的方式方法, 学会全面的、发展的、矛盾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在发表言论时, 多借鉴专业人士和专业部门发表的言论和信息, 坚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不了解情况不乱发表建议”的原则, 慎重发表言论, 同时, 只接受和传播有证据有事实的被证明是真实、正确的言论, 不要盲目听信网络传言和未被证实的信息。

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应当在舆论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 加强网络的监管, 对于一些发表极端言论, 不文明、不理性、不负责任的鼓动性言论和危害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的网络信息及时制止和惩处, 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 杜绝危害社会的舆论和信息的肆意传播。其次, 开通针对社会群众的专栏、组织并建立专门针对社会热点, 特别是与社会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专题和讨论区, 给社会群众提供开放、自由的信息传播平台, 允许网友自主发表言论、反映问题, 组织讨论热点问题, 通过提供便捷的受众言论的平台, 让受众在放心大胆地发表意见的同时, 实现更加便捷和科学的监管和引导。最后, 开展一系列的信息传播教育活动, 鼓励社会群众了解信息传播知识, 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群众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 发表言论。

(2) 社会群众没有强烈的危机公关意识, 容易被网络舆论所左右, 无法认识到网络谣言的虚假性和网络推手的操控性, 从而引发舆论危机。

近几年来, 网络视域中各种信誉危机、信息危机等不断出现, 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的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让人们难以分辨网络信息是真是假。特别是来自社会群体的自发性的舆论传播, 很容易让此类组织乘虚而入, 因此, 网络受众必须适当接受网络知识的学习, 了解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的产生、发展和危害, 强化网络危机意识, 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和危机公关等传播现象, 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专业认识, 强化辨别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

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也要加强舆情的引导、监控和惩处。第一, 以政府的身份及时发表科学的、正确的、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言论, 第一时间主导事件舆论的发展方向, 防止伪公关大肆传播和泛滥。第二, 完善舆论检测体系, 建立“及时发现伪舆情、伪公关, 及时遏制伪舆论传播”的有效机制。运用先进的舆情监测和信息采集技术, 对各大网站、论坛、社交平台、活动频繁的意见领袖和团体实施24小时持续监测, 及时发现并掌握负面的舆情, 对此类信息归纳分析, 推算其以后的发展态势, 判断信息是否是恶意的公关行为, 最后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上级部门, 及时有效地将伪公关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第三, 加快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实施, 实现依法治网。通过法律法规的震慑, 约束网络不法传播行为, 惩处危害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伪公关活动, 遏制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 及时肃清网络伪舆论, 保证公共舆论健康有序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钟振宇.论危机公关与媒体角色[D].暨南大学, 2008.

[2]苟德培.网络传播视域中的危机公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

[3]王振宇.危机公关现状和定义[J].公关世界, 1997 (10) .

[4]白晓君.危机公关中的关键要素[J].经济师, 2005 (2) .

[5]宗守云.不可小看的网络“水军”[J].语文建设, 2011 (1) .

[6]何威.从网络推手到信息操纵[J].新闻与写作, 2011 (4) .

[7]江水.网络“水军”产业链[J].中国报道, 2011 (1) .

篇14:以课本为例谈高考议论文写作

我们反对作文的刻板化和模式化,但是提倡写作的规范化,议论文写作尤其是高考应试议论文的写作有三项原则至为重要,他们是:点题,结构完整,恰当运用材料。下面我们以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三篇选文为例,来逐一说明。

第一,跟鲁迅学点题。

高考评卷受人力和时间的限制,评卷时间都比较短,让评卷老师对文章作出“符合题意”的判断而给出恰当的分数,非点题不可。点题,可谓考场作文成功的至为重要的因素。如何点题,考场作文首先应该在文章的开篇快速入题,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的亮明观点,不能寓意朦胧,故弄玄虚。为了让评卷老师强化对文章“符合题意”的深切感受而赢得对文章的好感,在行文过程中还应该多处使用显性的能够体现题旨的语句反复点明题意,以期告诉评卷老师,自己所写的文章一直在扣题而写,笔力集中,切合题意。——万一感觉自己所选材料不精准,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候也要“点题”,尽量通过论述性的语言把所选材料往题旨上引,实现误选材料补救式的软着陆。文章结尾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千万不要错过这最后的点题机会,要给评卷老师一个“卒章显志”的感觉。

新中国建国以来,高中语文教材虽历经改换,鲁迅作品也已大量淡出,但《拿来主义》一文却是坚挺60余年的名篇,从论证的层次结构上来看,《拿来主义》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第一段以清政府的闭关主义起笔,闭关主义的实质是闭关锁国,最后导致“送去主义”,第三段讲“送去主义”的危害,“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卖国主义,而这种卖国主义又加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即第四段和第六段谈的送来主义。送来主义即侵略主义最终导致亡国灭种,所以鲁迅在第七段提出拿来主义。拿来之后怎样,第八段批驳三种错误做法,第九段提出正确主张,第十段总结全文。整篇文章浑然天成,有破有立,层层推进。但是,如果把第二段和第五段去掉,却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把它去掉,这是一处败笔吗?不是!那么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点题!只是点题。大家可以考虑如果把这两段去掉的话,那么第一次谈到“拿来”这一话题已经到文章的第七段,对于一篇只有十个自然段的文章来说,如果到第七段才谈到“拿来”,显然是“入题太慢”了!

第二,跟苏洵学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大三小”模式:“三大”是指全文总体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引论、本论、结论部分;“三小”是指本论部分一般又分为三小层,既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这样,全文形成了五段式结构。当然,三个(也可以写两个)小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它的特点是:围绕中心纵向推进,可以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最后推出中心论点。表面看来也是有几个分论点,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不能互换顺序,在进行论述时每一层的认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仿佛上楼梯似地使论述层层深入。苏洵的《六国论》入选山东人教版必修第四册。这篇古代散文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经典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第一段是总纲。劈头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分两层说出赂秦必亡的道理。第二段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三段申述“不赂者以赂者丧”,并从反面作假设推论。

当然,《六国论》最后两段联系现实,升华主旨,这也是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必须引起高度注意的增分点,议论文不是顾影自怜的文字游戏,议论文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高考选拔的是关注社会人生的贤才,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联系现实,深化主旨作结,也是苏洵在规范的行文结构之外教给我们的优秀作文的又一种内涵。

第三,跟王勃学用料。

当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时在使用材料方面一个很大的弱点是堆砌材料,没有对材料的分析论证,不会用议论性的语言来简洁概括材料,议论文正确使用材料的原则应该是在高度概括材料的同时凸显出极大的论证力量。这一点王勃在《腾王阁序》(必修4)中给我们做出了示范。请看: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見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段话在使用材料方面采用用典的手法,几乎一句话一个事例,而且在叙述事例的同时已经鲜明的亮出自己的观点,既有“事”,又含“论”,可谓用笔简约,惜墨如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两句话之内,就举了四个例子,而且在概括材料的同时,已经通过“易老、难封、屈、非无圣主、窜、岂乏明时”等表明观点的词句暗喻褒贬。这比起为凑字数进行事例罗列的写作来,真可谓巨笔如椽,运斤生风。王勃名列“初唐四杰”之首,实属实至名归。

当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在使用材料方面的第二个弱点是为了凑足字数,在不能举出更多事例进行材料罗列的时候就无限的拉长材料篇幅,甚至添加细节和对话,极尽煽情之能事,目的只是为了凑够800字。结果造成作文成为不符合任何文体特征的“四不像”。议论文中的材料运用,用三句句式相近的排比句,一句一个例子,就可以有力地证明一个观点。请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话作为论证材料直接拿来证明“发愤有作为,逆境出人才”就可收以一当十的效果。

上一篇:侧重于心理描写的周记下一篇:致命的职场心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