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论文

2024-04-09

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论文(共7篇)

篇1: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论文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究竟该如何引发、疏导、调控学生的课堂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教给质疑问难的途径与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1.生疑——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没有疑惑,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不会有长进。课堂上如

何引导学生“生疑”呢?关键是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疑惑.“生疑”应面向全体。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地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并要求学生能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生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性工作。

2.择疑——分析问题

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琐碎,甚至很古怪,往往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判断、分析、辨别出值得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初步让学生学会提问。然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追问、反问,把问题引向纵深与本质。同时教师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分清主次,融人教学预案,在课堂上解决主要问题。

事实上,教师的“择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这是“疑’’的量的积累。“择疑”的第二阶段是将学生的提问引向纵深.这是在量的基础上的质的提升。

在这两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既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思维的火花,又不能对学生的问题一味地予以褒扬,而要帮他们学会如何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问题慢慢会提到点子上,这就是“择疑”的作用。“择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性环节。

3.追疑——追究问题

追究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不能满足于已有问题的篇决,而要把问题引向文本的深层,去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追疑”,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索、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局限.解决了一些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读出曲折波澜;在无疑之处见疑,进而深入质疑。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他们求

异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见性,鼓励他们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追疑”还要分层次迸行,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对优秀学生更多的是引导,激发其作迸一步地追疑;对学困生,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值得肯定的疑问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赞赏,并在其能力范围内作适度地追问。“追疑’’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张扬的增长点。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方法

1.寻找因果关系质疑

“好问”或“好奇”是人的天性。学生遇到或见到某种现象,问“为什么”,这是想知道事物的原因;问“怎么了”,是想了解事物的结果。至于问“为什么会如此”,是想知其

所以然,要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因果,寻规律,这是每个学生认知发展的起始。

如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学生发现了一个不解的现象:“浸”字一般表示把东西放在水里,而村子怎么会浸在桂花香里呢?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集体解疑,对事物现象的再探索,明白了:盛开了的桂花香气浓郁(这是“因”),村子里处处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村子就像浸浴在香气里面(这是“果”)。

经常进行这样的因果训练,学生独立质疑问难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也会问“为什么”,从而去寻找它的因果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些现象开动脑筋,问一问“为什么”“怎么样”,探索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2.发现前后矛盾质疑

疑自矛盾始,有了矛盾也就有了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不但能抓住明显的矛盾来质疑,而且也要学会抓住不那么明显的,要通过前后对照,联系比较才能发现的矛盾之处来质疑。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在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一位学生发话了:“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头一看,哎呀啊!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我的问题是,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样做会不会被敌人发现昵?”

1“你很会提问题。”老师先称赞了这位提问的同学,然后转向全班同学说,“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值得大家学习。谁能回答她的问题?”教师一脚把“皮球”踢给了全班同学。此后,同学们埋头看书,想从书上找到答案。

下面是学生间的对话.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野外有风,风一吹草就动。我扭转头一看就相当于风吹草动。”提问者:“风吹草动是自然的动,我扭转头是人为的还是可能被敌人发觉的。”

生:“扭转头一看,动作是很小的,敌人不会发现。”

提问者听了后摇头,表示不满这种看法。

生:“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下我扭转一下头,敌人是看不到的。”

学生在课文看似矛盾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其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读懂了课文。我们不禁为提问的学生叫好,也为解答的学生拍手称快,更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称道。、3.抓住课文中心质疑

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的或关键性的问题来研讨,便于掌握课文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围绕课文中心,问一词或问一句带全篇.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内容。

如教学略读课文《一夜的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进行质疑问难。

(1)什么叫“劳苦”?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理解“劳苦”,整整一夜审阅了“一尺来高”的文件)

(2)什么叫“简朴“?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应句子集中

研读)

这样:课堂教学围绕这个概括课文中心的语句展开.牵一发而动全身,脉络清晰,结构简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会支离破碎,并且从课文的整体结构上深刻地感知周总理的高尚人格与高贵品质。

4.针对教学目标质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质疑问难,为学生反思课堂研读所得,深入探究全文,把握文章深层内涵铺设有效路径与通道。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课始,教师出示了教学目标。

在研读课文时,一个学生对教学目标申的“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质疑。他认为课文中的严监生是一个非常节约的人,而不是吝啬鬼。老师夸赞说:“你真会读书,能对教学目标质疑,不简单!”然后让全班学生畅谈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严监生节约,只有少数学生觉得他很吝啬。究竟是节约还是吝啬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节约”与“吝啬”这两个词进行了辨析、比较,明确了两者词义的异同点,再引导学生研读课前的导语,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作旁注,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全班交流研读心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语段。

交流中,教师适时提示:“严监生的神态在变化,可始终不变的是他的手。学生朗读比较“总不得断气”与“登时就没了气”这两句话,让学生谈阅读感受与体会。再提示学生思考,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从课前导语中得知,严监生家中十分有钱。这“监生”也是用钱捐来的。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渐渐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这位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质疑展开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明晰了问题,纠正了错误,同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品析语句,掌握了阅读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讽刺手法,领悟了词义的差别,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途径和方式还有许多,教学时,要从文本及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师应细心研究学生,不仅要潜心钻研文本,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同时尽力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依据教学内容,拓展质疑思路,训练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多角度选取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质疑问难,追本溯源。并且做好思维方向的引导和思考范围的控制,从而取得质疑问难的高效优质,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和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论文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间的竟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发生破产、解散等退出市场现象也逐渐增多。根据我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申请注销法人工商登记前必须进行清算。企业清算是指企业因破产、解散、被撤销或其他原因而终止正常经营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出清算公告,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依法向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最终结束企业所有的法律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而税务注销清算又是企业清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税务注销清算是企业法人注销的必经前置程序,企业在申请注销法人工商登记前必须提供税务注销清算的相关文件,包括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等。

但是,在目前企业实际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注销清算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有效的监管力度,部分企业就利用税务注销来规避纳税义务的履行,逃避缴纳国家税款,扰乱税收征管秩序。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来谈谈当前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企业税务注销清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注销清算程序不规范。尽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对企业注销清算应该履行的程序规定的很明确,但由于我国当前行政机关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行政监管不力,市场规则不完善等原因,有些企业在注销清算过程中并未按规定履行有关注销清算的程序和手续。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就直接办理工商登记注销。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法院等部门联系不够,使得企业注销登记程序难以执行到位,不少企业在未办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的情况下,先办理工商登记注销,事后税务机关只有在纳税人未申报时才发现,这就给追缴税款带来难度,特别是对一些企业利用注销办法,达到偷税目的更是难以查处。

二是在清算期间怠于履行清算程序。有些企业被工商等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取消有关资格而发生解散、终止经营等情形后,对应该或可以进行处置的流动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房屋)和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等资产不进行处置,对有关债权和债务不及时进行清理处置,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三是有些企业尽管履行了清算程序,但清算前并不通知税务部门,税务部门被排除在清算之外,对企业的清算情况并不了解,企业办理税务注销时也不提供清算报告。以上不规范行为,都为企业逃避缴纳税款、恶意转移隐匿资产等提供了可能。

2、税务部门对税务注销清算缺乏有效的监管。目前,税务机关内部负责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大都是税收管理员,而税收管理员由于日常工作量大,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实施注销清算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致使有些税收管理员很少会到实地去查看注销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企业注销的真实意图,仅凭企业提供的书面说明情况及账面财务数据就对企业出具了税务注销清算报告,注销清算工作并未认真执行到位。在企业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部门往往没有主动提前介入并监督企业的清算工作,没有重视企业清算所得应缴的税款,有的企业清算后财产已分配完毕,税务部门即使事后要对企业税务清算所得补缴所得税,也由于企业已无财产可供执行,形成欠税。

3、税务收管理员对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相关规定理解存在偏差,造成税款流失。

一是对“结清应纳税款”的理解不准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对纳税人注销税务登记作出了明确规定:“纳税人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部分税收管理员认为“结清应纳税款”是单指企业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税款。因此,在办理企业注销登记业务时,只要企业账面上没有欠税,同时按规定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后就给予办结注销税务登记,而忽略了企业“应纳税款”除了企业生产经营期间产生的税款外,还包括企业在清算期间所产生的税款,如企业清算所得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处置存货、使用过的固定资产、物品、旧货等产生的增值税,处置不动产应缴纳的营业税等税款,从而导致国家税款流失。

二是对企业注销时对存货处理的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第165号第六款关于一般纳税人注销时存货及留抵税额处理问题规定:一般纳税人注销或被取消辅导期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时,其存货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留抵税额也不予以退税。不少税收管理员将企业清算和一般纳税人注销混淆,在税收清算时照搬上述政策,以为企业清算时存货处理不用缴纳增值税。而企业清算和注销一般纳税人资格是不同概念,企业清算时其存货处理实质上是一种销售行为,应缴纳增值税。

三是注销企业税务登记的时间理解不准确。根据《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在注销税务登记前应结清所有应纳税款,那么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的时间应当在企业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处理完毕剩余财产并缴清所产生的税款后方可办理注销税务登记。而在实

际工作中,由于企业进行清算工作会花很长时间,有许多企业在债权、债务、财产未处理完毕前即向税务机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若在此时不予办理注销手续,企业往往会在清算工作结束后为逃避缴纳税款而销声匿迹,形成非正常户,造成税款流失,同时也会增加非正常户管理工作量。因此,部分专管员认为企业注销税务登记不一定要等企业财产清算工作结束后才予办理的错误认识。

4、企业注销清算税款计算难度大。目前税务机关在企业注销清算中,对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金税工程设备的缴销比较重视,问题相对较少,而对清算税款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这与清算税款计算复杂有一定关系。《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企业清算所得,是指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者交易价格减除资产净值、清算费用及相关税费等后的余额。以上对于企业清算所得规定的很明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这样的问题:企业申请注销时有意不对相关资产进行交易处理,税务部门由于没有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进而影响清算所得的确定。当前,随着土地、房产等的持续升温,一些企业在成立时低价购入土地、房产,经过若干年后,这些资产的市值和企业购建时的原值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升值,有的企业在注销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算,但对有些资产采用按原值计价的方法进行清算,也不请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以致最后清算所得为零,体现不出清算所得。

二、加强企业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管理成为税收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扰着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防范执法风险,提高企业税务注销清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1、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合作协调,防止有些企业“恶意注销”行为。税务部门与工商等管理部门应该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协调机制和定期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具体合作、沟通的内容上,并不仅限于企业经营资格的正常获得与取消,对于企业经营资格的非正常取消尤其要重视,因为企业如被非正常取消经营资格,往往会带来一定的税收风险,税务机关很难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同时,税务机关出具的税务注销清算报告作为企业工商注销的必经前置内容,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必经前置,在内在实质上更具有重要性。

2、严格规范税务注销清算程序,落实注销清算管理制度。企业在申请注销税务登记前,首先是要成立清算组对企业进行清算,对有关资产进行处理,对有关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处置,税务机关作为潜在的债权人之一,也应尽可能参加清算工作,了解清算工作的开展情况;企业在向税务机关申请注销税务登记时,除报送目前规定的要求报送资料以外,应向税务机关提供企业董事会决议,由清算组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提出的财产作价和计算依据、制定的清算方案等资料,在办理完清算手续后,应向税务部门报送经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出具的清算报告,说明有关资产、债务、债权的落实处置情况,如果不提供的或提供不全的,税务部门可以拒绝受理企业注销申请。

3、明确注销清算政策,规范税务人员的清算行为。税务机关内部注销清算人员对申请注销的企业在进行税务注销清算时,应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场地进行实地调查,确认企业注销行为的真实性,应对企业注销前一及注销当年的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包括正常经营所得及清算所得)进行纳税评估和核查,有问题的还可以追溯调查,重点是要核实企业申请注销时存货账实是否相符、资产清理处置是否合理、有关债权和债务是否真实(包括内容性质和具体数额),对每一户

经清算的注销企业均需出具《注销企业税款清算报告》,报告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注销清算期间由于存货变卖,设备、房屋等资产转让、处置,应收应付款项的清理核销等事项涉及的税款结算情况进行全面反映。注销结束后,税务机关内部相关科室应该定期通过执法检查等形式对企业的注销情况进行检查,督促纠正税务人员的清算行为。

篇3: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论文

关键词:外语习得,动机,动态,语言能力,提升策略

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是外语学习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研究的重点正在从单纯的个体因素向社会文化情境与个体的互动转变,研究方法也从单纯的横向静态研究向纵向跟踪研究发展。纵观这些研究,大多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分别进行研究,而没有把不同阶段综合起来研究,研究内容多聚焦于对动机内部结构特征探讨和理论模型的构建研究上,而没有提出相应可行的动机激发策略和语言能力提升具体策略建议。调查的方法多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然而学习动机作为后天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化的特点,随着环境、个体(教师或本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稍有不慎甚至会出现“动机削弱”现象。因此结合中国特殊的教育体制背景,本文拟对目前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动态地研究学习动机水平并且真正了解驱动学习动机的因素来源,最终分析学习动机的动态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启迪作用,提出具体的语言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一、动机的研究基础

自从20世纪50年代Gardner和Lambert创立二语学习动机以来,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动机的定义也随之变化。Gardner(1985)从目标行为和情感体验作为标准设定动机的定义:第一、个体显示出一些目标指向的行为;第二、个体在付出一些努力,且个体显示出达到目标的欲望和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或情感体验)。Gardner强调个体的动机具有明确的目标取向和强烈的欲望,并在努力的过程中衍生出积极地情感体验。William和Burden(1997)对动机的定义更过受到了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动机理论的影响,对动机的定义强调直觉上的情感吸引力和因此产生的采取积极行动的意愿。动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上的唤起,这种唤起导致有意识的行为决定,并引发为了达到提前设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段时间持续的智力和身体上的努力。Dornyei把动机看做一个动态过程,动机既受内力驱动,也受外力影响,是一个持续过程,充满各种变量。动机在朝向预期目标完成过程中可以受外力的影响而终止。

在国外学习动机研究影响下,国内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动机进行了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文秋芳(1996)认为“英语学习动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学习英语的原因和目的”。何兆熊和梅德明(1999)把语言学习的动机定义为“学习者总的目标和方向”。动机包含了学习者为实现某一特定动机而付出的积极努力的行为,同时语言学习动机还涉及到了复杂的心理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因素特点,但有几个因素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即外语学习动机应包括: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所做出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持久性。

由于动机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模糊性,动机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尚未取得统一的动机分类模式,但在动机研究过程中,部分学者倾向于用两分法对动机分类。Gardner和Lambert把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有参与性和融入性愿望,旨在通过语言学习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去。工具型动机则指则指学习者怀有获得实用益处的期望学习语言,并期待通过语言学习达到一定经济或其他实用目标。Deci和Ryan(1985)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最强大的动力和最具有保障性的因素,它源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浓厚的兴趣,并在兴趣驱使下积极展开学习目的语。外在动机往往来自外驱力,其可能随着外部刺激减弱而衰减。国内学者文秋芳(1996)把动机分为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

在国外学者研究学习动机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对动机展开研究,并在理论是实践上均取得一定的实质性进展。吴一安和刘润清(1993)研究动机和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系。秦晓晴(2002)对动机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进行了探讨。高一虹等(2003)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多所高校展开了长达四年的跟踪研究,对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证研究成果。

纵观国外和国内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把动机不同发展阶段割裂出来进行静态研究,忽略了动机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变化特征。本文拟以Dornyei(1998)的动态理论为基础,研究学习者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动机的动态性特点以及影响动机动态变化的因素,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语言能力提升策略。

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动机动态性特征与影响因素

传统的二语动机理论研究更侧重于动机的静态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到愈来愈多的质疑与挑战。动机的动态性特征,尤其是在外语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动机的动态变化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Dornyei(2001)指出在长期的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不仅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动机的发展过程还可以被切分为几个子过程。他提出了侧重于动机变化特点的动机过程模型,学习行动过程被划分为行动前阶段、行动中阶段和行动后阶段。动机的过程模型聚焦于动机的发展和演变的动态性特征,有助于我们从宏观层面细致地了解学习者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动机特点。除了动机的阶段性变化,动机在学习者长期行动过程中也呈现出波段变化的特点。研究者发现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动机水平可能降低,出现“动机削弱”现象。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的差异以及学习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的介入导致动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各种关联因素影响着动机发展的各个阶段。Dornyei(2001)根据动机过程模型,把动机的影响因素分为五组:对目标设定的动机影响因素;对意愿形成的动机影响因素;对意愿启动的动机影响因素;对行动执行的动机影响因素;对行动和阶段评价的动机影响因素。Dornyei(2009)认为不应该把动机的划分高度抽象化,并把动机发展的各个阶段孤立起来。动机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他认为动机的行为受到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双重影响。我们在完成一个动机行为时我们需要从认知方面积极努力,评价周围的环境以及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从而形成任务可完成性的判断。同时在进行某个动机行为时,我们也在积极审视行为对能力需要的满足性,由此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情感会动机的发展产生影响。动机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学习者个体因素都会对动机行为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导致动机发展呈现出非稳定发展的状态。国内学者刘文楼(2002)从认知、情感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动机的影响因素。

Dornyei(1998)把动机分为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层面三个方面,与其相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是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及教学因素。语言层面包括与目的语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状况以及该语言的适用价值等。学习者层面是与学习者个体相关的因素。学习情景层面包含了与教学相关的各项因素,如课程因素、教师因素等。Dornyei对动机的三个层面的分类方法从宏观角度涵盖了动机影响的诸多因素,利于我们对动机影响因素进项挖掘和研究,本文就借鉴Dornyei的动机分类模式从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景层面对动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Gardner和Lambert(1959)采用二分法把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学习者可以为了某种实用目的或为了融入目的语社团而学习外语。和工具型动机相比,融入型动机更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力。目的语语言团体文化以及目的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都可以激发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兴趣,从而产生融入目的语语言社团的意愿。除了工具型和融入型动机,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学习者的动机有着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目的语对语言学习者可以根据语言的适用价值选择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学习者层面的动机影响因素聚焦于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主要分析学习者的诸多个体因素,如认知、情感及其他个人层面的因素日和作用于动机的强度。

学习者个体层面的成就需要和自信心对动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所设定的成就目标以及自信心的强度可以刺激动机的发展,亦可削弱动机,关乎着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努力程度。另有研究表明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也源于学习者对语言目标的设定。在学习者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语言目标的设定可以激发学习者长期、持续性的动机。无论是学习者层面的认知因素,还是其他诸多个体因素对动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学习情景层面的动机因素主要涉及到课程动机因素、教师动机因素和团体动机因素。课程动机因素侧重于围观层面的课程动机影响因素,如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和教学法等诸多教学因素。教师动机因素指学生动机激发与维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个性以及师生关系等因素息息相关。除了以上两层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也受到学习群体的影响,根据丰玉芳(2006)的研究,群体的目标取向、行为准则、凝聚力以及课堂目标取向等因素均影响学习者的个人动机。

三、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升策略

在二语教学领域,学习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情感因素。西方研究人员及我国教育学者们经过长期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基于不同情境的动机模式,强调了动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证实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是外语学习者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实际需要。动机的动态性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在于揭示动机的动态性的本质与特点,最终使为了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教师根据动机理论在实际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动机的策略,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根据语言层面的动机理论研究,教师应该把目的语的重要性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目的语群体的社会文化,鼓励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习目的语,并加强与目的语群体人员的交流,积极融入到目的语所在的文化群体中去。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应该积极利用网络积极拓展目的语的学习空间,努力实现和目的语群体在真实语境中的实时交流,增强学习效度。在学习者层面的动机因素研究基础上,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动机成为真正可持续的内在动力。教师作为学习情景层面的主导因素应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利用客观条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活泼风趣的教学风格,搭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学习者容易受到学习者语言群体的影响,教师还应该引导语言群体的价值取向等因素,塑造语言群体健康良好氛围,使语言群体因素发挥积极正面作用。

篇4: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论文

【关键词】外语习得 动机 动态 语言能力 提升策略

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是外语学习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研究的重点正在从单纯的个体因素向社会文化情境与个体的互动转变,研究方法也从单纯的横向静态研究向纵向跟踪研究发展。纵观这些研究,大多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分别进行研究,而没有把不同阶段综合起来研究,研究内容多聚焦于对动机内部结构特征探讨和理论模型的构建研究上,而没有提出相应可行的动机激发策略和语言能力提升具体策略建议。调查的方法多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然而学习动机作为后天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化的特点,随着环境、个体(教师或本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稍有不慎甚至会出现“动机削弱”现象。因此结合中国特殊的教育体制背景,本文拟对目前外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动态地研究学习动机水平并且真正了解驱动学习动机的因素来源,最终分析学习动机的动态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启迪作用,提出具体的语言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一、动机的研究基础

自从20世纪50年代Gardner和Lambert创立二语学习动机以来,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动机的定义也随之变化。Gardner(1985)从目标行为和情感体验作为标准设定动机的定义:第一、个体显示出一些目标指向的行为;第二、个体在付出一些努力,且个体显示出达到目标的欲望和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或情感体验)。Gardner强调个体的动机具有明确的目标取向和强烈的欲望,并在努力的过程中衍生出积极地情感体验。William和Burden(1997)对动机的定义更过受到了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动机理论的影响,对动机的定义强调直觉上的情感吸引力和因此产生的采取积极行动的意愿。动机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上的唤起,这种唤起导致有意识的行为决定,并引发为了达到提前设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段时间持续的智力和身体上的努力。Dornyei把动机看做一个动态过程,动机既受内力驱动,也受外力影响,是一个持续过程,充满各种变量。动机在朝向预期目标完成过程中可以受外力的影响而终止。

在国外学习动机研究影响下,国内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动机进行了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文秋芳(1996)认为“英语学习动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学习英语的原因和目的”。何兆熊和梅德明(1999)把语言学习的动机定义为“学习者总的目标和方向”。动机包含了学习者为实现某一特定动机而付出的积极努力的行为,同时语言学习动机还涉及到了复杂的心理过程,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因素特点,但有几个因素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即外语学习动机应包括: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所做出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持久性。

由于动机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模糊性,动机的分类也不尽相同,尚未取得统一的动机分类模式,但在动机研究过程中,部分学者倾向于用两分法对动机分类。Gardner和Lambert把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有参与性和融入性愿望,旨在通过语言学习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去。工具型动机则指则指学习者怀有获得实用益处的期望学习语言,并期待通过语言学习达到一定经济或其他实用目标。Deci和Ryan(1985)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最强大的动力和最具有保障性的因素,它源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浓厚的兴趣,并在兴趣驱使下积极展开学习目的语。外在动机往往来自外驱力,其可能随着外部刺激减弱而衰减。国内学者文秋芳(1996)把动机分为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

在国外学者研究学习动机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对动机展开研究,并在理论是实践上均取得一定的实质性进展。吴一安和刘润清(1993)研究动机和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系。秦晓晴(2002)对动机理论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进行了探讨。高一虹等(2003)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多所高校展开了长达四年的跟踪研究,对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与自我认同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证研究成果。

纵观国外和国内研究,学者们基本上把动机不同发展阶段割裂出来进行静态研究,忽略了动机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变化特征。本文拟以Dornyei(1998)的动态理论为基础,研究学习者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动机的动态性特点以及影响动机动态变化的因素,并以此提出相应的语言能力提升策略。

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动机动态性特征与影响因素

传统的二语动机理论研究更侧重于动机的静态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到愈来愈多的质疑与挑战。动机的动态性特征,尤其是在外语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动机的动态变化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Dornyei(2001)指出在长期的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不仅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动机的发展过程还可以被切分为几个子过程。他提出了侧重于动机变化特点的动机过程模型,学习行动过程被划分为行动前阶段、行动中阶段和行动后阶段。动机的过程模型聚焦于动机的发展和演变的动态性特征,有助于我们从宏观层面细致地了解学习者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动机特点。除了动机的阶段性变化,动机在学习者长期行动过程中也呈现出波段变化的特点。研究者发现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动机水平可能降低,出现“动机削弱”现象。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的差异以及学习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的介入导致动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各种关联因素影响着动机发展的各个阶段。Dornyei(2001)根据动机过程模型,把动机的影响因素分为五组:对目标设定的动机影响因素;对意愿形成的动机影响因素;对意愿启动的动机影响因素;对行动执行的动机影响因素;对行动和阶段评价的动机影响因素。Dornyei(2009)认为不应该把动机的划分高度抽象化,并把动机发展的各个阶段孤立起来。动机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他认为动机的行为受到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双重影响。我们在完成一个动机行为时我们需要从认知方面积极努力,评价周围的环境以及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从而形成任务可完成性的判断。同时在进行某个动机行为时,我们也在积极审视行为对能力需要的满足性,由此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情感会动机的发展产生影响。动机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学习者个体因素都会对动机行为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导致动机发展呈现出非稳定发展的状态。国内学者刘文楼(2002)从认知、情感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动机的影响因素。

Dornyei(1998)把动机分为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层面三个方面,与其相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是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及教学因素。语言层面包括与目的语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状况以及该语言的适用价值等。学习者层面是与学习者个体相关的因素。学习情景层面包含了与教学相关的各项因素,如课程因素、教师因素等。Dornyei对动机的三个层面的分类方法从宏观角度涵盖了动机影响的诸多因素,利于我们对动机影响因素进项挖掘和研究,本文就借鉴Dornyei的动机分类模式从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景层面对动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Gardner和Lambert(1959)采用二分法把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学习者可以为了某种实用目的或为了融入目的语社团而学习外语。和工具型动机相比,融入型动机更能激发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力。目的语语言团体文化以及目的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都可以激发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兴趣,从而产生融入目的语语言社团的意愿。除了工具型和融入型动机,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学习者的动机有着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目的语对语言学习者可以根据语言的适用价值选择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学习者层面的动机影响因素聚焦于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主要分析学习者的诸多个体因素,如认知、情感及其他个人层面的因素日和作用于动机的强度。

学习者个体层面的成就需要和自信心对动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者所设定的成就目标以及自信心的强度可以刺激动机的发展,亦可削弱动机,关乎着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努力程度。另有研究表明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也源于学习者对语言目标的设定。在学习者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语言目标的设定可以激发学习者长期、持续性的动机。无论是学习者层面的认知因素,还是其他诸多个体因素对动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学习情景层面的动机因素主要涉及到课程动机因素、教师动机因素和团体动机因素。课程动机因素侧重于围观层面的课程动机影响因素,如教学大纲的设计、教材和教学法等诸多教学因素。教师动机因素指学生动机激发与维持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个性以及师生关系等因素息息相关。除了以上两层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也受到学习群体的影响,根据丰玉芳(2006)的研究,群体的目标取向、行为准则、凝聚力以及课堂目标取向等因素均影响学习者的个人动机。

三、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升策略

在二语教学领域,学习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情感因素。西方研究人员及我国教育学者们经过长期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基于不同情境的动机模式,强调了动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证实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是外语学习者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实际需要。动机的动态性特点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在于揭示动机的动态性的本质与特点,最终使为了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教师根据动机理论在实际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动机的策略,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根据语言层面的动机理论研究,教师应该把目的语的重要性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目的语群体的社会文化,鼓励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习目的语,并加强与目的语群体人员的交流,积极融入到目的语所在的文化群体中去。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应该积极利用网络积极拓展目的语的学习空间,努力实现和目的语群体在真实语境中的实时交流,增强学习效度。在学习者层面的动机因素研究基础上,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动机成为真正可持续的内在动力。教师作为学习情景层面的主导因素应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利用客观条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活泼风趣的教学风格,搭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学习者容易受到学习者语言群体的影响,教师还应该引导语言群体的价值取向等因素,塑造语言群体健康良好氛围,使语言群体因素发挥积极正面作用。

自从上世纪Gardner和Lambert开创二语动机研究以来,二语动机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愈来愈多的学者不仅关注动机的静态研究,也投入到动机的动态性研究中来。动机的动态性研究对学习者语言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质性作用。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是长期的动态性变化,不仅具有阶段性,也具有长期性。本文把动机的动态性纳入到学习者长期语言学习过程中,并提出学习者语言能力提升的策略,希望对其他动机类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Deci.E.L.& Ryan.R.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M].New York: Plenum,1985.

[2]高一虹,赵媛等.中国大学生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4).

篇5: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论文

自1983年厦门大学首开广告学专业以来,我国的广告教育事业才开始发展。当时广告学教学的最大困难是教材明显短缺,课堂教材常常是国外、港台资料拼编而成,常常是理论体系不健全。经过时间的努力,我国广告学教育事业己得到极大发展,至底,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广告教育院系,专业有124个,加上民办、电大、夜大及在各省教委备案的广告学专业,全国估计有200个左右广告教育点,广告理论体系开始逐渐完善,国内学者编撰的大量专业丛书陆续出版,有价值、有见解的论文大量涌现,院校广告专业的课程体系逐渐形成,广告教育日见成绩。尽管如此,在广告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笔者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供同仁参考。

一、广告学课程体系的多元化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至今为止,很多业界人士还在对广告的学科归属问题有所争论。一种观点是认为广告属于新闻传播学的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学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学科。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广告属于艺术领域。按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广告学归属新闻传播学科,这是依据专业特点划分的,我国大部分的广告学专业都是被设置在新闻传播学的系科或学院中的。如厦门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被设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告学专业,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几乎都是广告运作的全面手,更偏重于广告行业中的高层次领导者、管理者定位,但如果这个培养目标不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其培养的学生就很可能只会指手画脚对广告进行评判,纸上谈兵。因为,对营销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不如经济学科的;对广告实际作业的关联性知识、能力的掌握,又不如艺术院校艺术系科。所以实际上国内还有不少艺术设计院校、商学院甚至行业院校都设有广告专业。它们以各自学科优势开设课程,有所侧重地培养广告人才。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目前就存在三足鼎立的现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的广告学,注重对新闻学、传播学、文学等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和讨论,学生对媒介中的广告信息传播特别熟悉,他们就业的去向也能够表明这种特点;设计艺术学院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大多强调美术功底,学生的美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尤其是电脑创作能力非常强;而商务策划学院所开设的广告学专业,则把广告理解为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市场营销战略下的一种营销策略,学生学习更多的经济学、企业管理和运作、市场营销等理论和知识。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消失。由于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别,艺术设计教师容易夸大美学艺术在广告学中的作用,强调广告的创意和美感而研究市场营销学的教师强调广告的营销效果,推崇广告策划与控制,孰是孰彳非学生们难以识别,而一旦接受了某一观念,又容易形成片面的认识,于长远不利。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继续困扰教师和学生,我们认为应当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和广告学发展趋势,做出一个统一回答。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并借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广告学系主持的全美广告教育研讨会的会议精神,认为,在当前我国广告代理制度日渐完善和成熟、市场经济秩序走上规范的特定阶段下,广告学课程应纳入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体系,体现广告的营销本质,比如美国西北大学就将广告学纳入市场营销系。总之,广告学教育一定要从传播学的理论教育发展到结合营销、经济、经营管理的角度,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

二、广告学教育从技能型向研究型转变

由于广告业恢复之初都是为了应急培养广告公司、媒介、企业急需的广告应用型人才,因此,多数院校的广告教育都偏向技能教育、实际操作培训,而且有相当多的课程是从本本而来照猫画虎。在办学之初出现这样的情况在所难免,因为当时国内的广告公司、媒介、企业,尚不具备正规的岗位职业培训的意识和能力,专业培训的任务只能由高校广告专业来承担。市场需求决定了“产品”性质,因而在广告学专业成长的前期,教育偏重于操作层面的技能培训也就不足为奇。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广告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企业经营思想成熟了,媒介经营竞争激烈了,广告公司的经营范围和运作职能也増加了,社会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己从技能型逐渐转向懂经营战略,懂整合传播的高层智能型人才。许多广告公司己经从单纯的广告代理商转变为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或市场研究机构,而广告只是其服务项目中的一项,像A.C尼尔森、慧聪商情、央视索福瑞、零点调查等等就更需要那些商学院毕业的了解市场调查、熟练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学生。

而以前的广告专业属于“强专业、弱学术”的位置,只要能设计平面作品、能写出文案、能使用电脑进行图文设计、多媒体动画制作就算是广告人。师生在广告学学术研究方面,也大多是宏观的定性分析为主,中观、微观的定量研究非常少,教学所使用的许多教材和参考书雷同较多,往往大而全,缺少对某一个专题深入的研究。比如广告对儿童影响,就不只是一般社会伦理的、心理的、销售的影响,还可深入到广告形象代言人性别、品牌个性等细分变量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影响等,而国外广告研究者对此的研究是相当深入,比如国外一个研究结果是11岁之前的儿童没有品牌忠诚,而1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产生品牌忠诚。我们的学生却很难获得这样的学术研究基本素养和经验。因此适当加大广告学术研究的力量,对适应广告专业的发展、对适应企业的人才需要至关重要。

加强广告学术研究,教师必须注意研究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在这方面,北京广播学院的黄升民教授领导的`一系列学术研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们通过对中国广告产业20年发展史的资料整理,如重点收集中国电视广告20年、中国报纸广告20年、广告公司20年、广告客户20年、居民消费、流行、文化20年等资料,建立了一个扎实的学术研究体系;而以IMI年鉴为代表的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研究从1995年开始,至今己有8年的历史,城市也逐步扩展为20多个城市,推出专门的分析软件,从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到建立自己独有的分析系统,继而在消费者研究领域中取得一席之地,这些对于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都相当重要,在国内广告学教育科研也都是首屈一指的。

虽然我们并不是要求所有从事广告学教育的教师都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各大专院校的广告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争取在广告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一系列的成果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成为所在省市广告界的一面旗帜。

三、广告学课程多元化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广告学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广告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也相当地广泛。我们知道,支撑广告学有三大支柱,经济管理体系、文化学体系、社会(传播)学体系,这三个学科都己是相当成熟的学科,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广告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其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就有《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而在文化学这一支,则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的相关课程;在社会(传播)学这一支,更是涵盖《社会学》、《大众传播学》、《媒介学》、《公关理论》等。如此丰富的学科体系和知识却可能让大部分教师身兼数职,一个人的研究领域毕竟有限,试想一个研究经济管理的教师怎么可能同时精通文学或者传播学呢?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赶鸭子上架的事情常有发生,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学生,连教师也心力交瘁,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我们认为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自我素质。广告人是最善于学习的,也是最早信奉“终身学习”的一类人。所以广告学教师必然要努力提高自己在各学科上的造诣,努力成为全才通才。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也必须正视该学科师资队伍的特殊性,既要重视给任课教师提供更多高水平的进修机会,及时补充教师力量,又要加强横向联系与协作,资源互换,优势互补,这些才是治根治本的方法。比如我校商务策划学院就与四川美术学院达成一致,双方派出各自优秀的专业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课,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最佳的教学师资。

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考核问题

尽管我们都知道,广告人是建筑师而不是泥瓦匠,泥瓦匠仅仅知道按照图纸行事,建筑师却更多考虑建筑的思想。但是建筑师、泥瓦匠都还有比较清楚的考评方式,而当前广告教育的评价、考核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对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考察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试卷考试,侧重对学生的广告理论知识的考察,忽视对学生广告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对一个多维度、实践性强的学科来说,这样做显然是不行的。许多课程如文案,创意,策划,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以单纯的试卷考试来量化未免过于简单,也压抑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为应付考试,以得到很高的分数,就会硬啃书本忽视对课外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实际创作,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害处显而易见,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

广告理论和实践应该是并重的,尽管现在学生实践的机会明显増多,但考评方式却没有根本改变,如果不能在学生的综合考核中体现出实践环节的内容,那就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我们认为对广告学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对学生学习的考评应该大胆改革,可尝试采用一些灵活、特别的方式,如以广告的专题研究论文或者广告作品本身代替闭卷考试,学生的广告作品被广告公司采用或其广告作品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以及在报纸、杂志或者互联网发表与专业相关的文章、作品均可计算不同的学分,以此作为专业课程考核的补充,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篇6: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论文

产权制度改革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海南省政府近年来在经济领域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的效果究竟如何?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经调查发现,海南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措施。

一、全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概况

海南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始于1988年,海口市轮胎厂于该年兼并了海口市锯木厂。1995年前,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制改造;1996年,海口市被列入国务院确定的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名单,破产、兼并等力度较大的企业产权改革形式成为主要形式。

(一)海南省的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起步于1991年上半年,海南省体改委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首批批准了琼港澳、琼能源、琼民源、琼珠江、琼化纤5家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内部职工股票;至1995年底,全省共批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130家,股本总额达222.48亿元。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海南省政府指令海南省证券管理办公室等部门花两年时间对上述130家股份有限公司按《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规范和重新登记;至1997年8月,海南省证券管理办公室已基本完成了114家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工作(其中四家转为有限责任公司),尚有16家股份有限公司未能通过规范化检查验收。通过这次规范和重新登记,夯实了股份公司股本,理顺了股份关系,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公司财务管理,初步建立了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了依法运作意识。目前,海南共有上市公司20家。

(二)海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工作。1994年4月,海南省政府出台了《海南省经济特区产权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设立了海南省经济特区产权交易市场,并召开了海南省首届产权交易大会,揭开了海南省产权交易的帷幕,曾引起轰动的寰岛公司收购琼海罐头厂便是成功范例之一。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国有工业企业为突破口,于1996年制定了《关于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决定》,建立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于1997年制定了《关于放开搞活海南省国有小型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我省试点城市优化资本结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1998年1月召开的海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政府确定: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国有小企业全部放开搞活,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负债率下降到合理水平,基本淘汰长期亏损企业。

至1998年初,海南省已有27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或实施兼并,占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三分之一。约有100家国有小型工业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兼并转让、破产重组、委托运营、承包或租赁经营等形式进行改组、改制,占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40%;其中,涉及产权改革重组的有70多家,约占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30%。

海口市于1996年7月被列入国务院确定的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名单后,改革步伐更加放大。两年来,海口市共有34家企业实施了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工程,涉及银行债权135092万元,其中:实施破产的国有工业企业共11家,总资产48372万元人民币,总负债101040万元人民币,涉及银行债权69718万元;兼并18家,被兼并方总资产97885万元人民币,总负债98380万元人民币,涉及银行债权51038万元;减员增效5家;34家企业已批准核销呆坏帐准备金2.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多亿元。其中,海口市市属工业企业1997年完成企业兼并10户,破产3户,减员增效2户,股份合作制改制4户,盘活国有股权2户,核销银行呆坏帐准备金及减免利息18708.17万元,盘活资产存量42152万元,新增工业投入19293万元,消灭亏损户15户,消除和转移企业不良债务50823万元。1998年,海南省政府决定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把有限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规模集中用于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计划安排6家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兼并破产,其中,重大结构调整项目2户,破产企业2户,兼并1户,减员增效企业1户。

此外,海南省在股份合作制、产权交易、承包、租赁和委托运营等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儋州春江糖厂试行股份合作制后,儋州、海口、定安等市县先后有7家国有工业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海南省政府多次举办工业企业产权交易活动,先后把140多家工业企业推向产权交易市场,大大推动了企业资产重组;全省国有工业企业被兼并的已有40多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重组。

篇7:企业招聘过程中外语能力评价问题与途径论文

玉米是用途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营养丰富, 富含维生素, 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全球有1∕3人口以玉米作为主食;还被称为饲料之王, 籽粒和茎叶都是优质饲料;玉米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深加工产品可达2000多种。

玉米是我国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粮食品种。主要原因:一是畜牧业快速发展, 增加了玉米的需求;二是深加工快速发展, 也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

二、朝阳县玉米产业发展近况

朝阳县耕地面积108万亩, 玉米生产面积从2006年的618670亩, 发展到2012年的836945亩, 增长了35.3%, 单产从2006年的333千克∕亩, 到2012年的768千克∕亩, 增长了130.6%, 实现了产量翻番。由此看来, 朝阳县玉米生产面积呈上升态势, 单产也有一定提升。玉米在朝阳县农业生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据调查, 朝阳县28个乡镇 (场) 玉米种植密度平均每亩3200株左右, 普遍偏低, 而美国种植密度平均达到5000株。据专家分析, 如果朝阳县玉米种植密度每亩增加500株, 再配套相应的技术措施, 每亩可提升50千克以上, 这表明在种植密度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相应出现倒伏与早衰现象。解决玉米生产中倒伏早衰技术, 将成为朝阳县发展玉米生产的极为关键环节之一。

三、早衰与倒伏现象及解决办法

1. 早衰

玉米早衰是指玉米在灌浆乳熟阶段 (8月下旬至9月上旬) 植株叶片枯萎黄化、果穗苞叶松散下垂、茎秆基部变软易折、百粒重降低造成的减产现象。农民称之为“返秆”, 一般多发生在土壤、砂壤土和种植密度较大的田块。

发生早衰原因主要是:由于玉米植株高大, 生长期消耗大量养分和水分, 而生育中水分过多, 会造成土壤缺氧, 这时根系活力减弱, 吸水困难, 但叶片蒸腾不减, 尤其是晴天, 叶片消耗水分更多, 易造成生理代谢失调, 出现叶片卷曲, 生长缓慢, 若此时缺肥, 就会出现植株矮瘦, 甚至枯萎死亡, 发生早熟现象。

2. 解决早衰有效办法

总结各地经验和当地栽培情况, 提出以下解决办法:

(1) 使用抗早衰品种, 确定适用密度, 改善群体光照、水分及营养条件。

(2) 生育后期用肥, 保证钾肥用量, 使植株有充足营养, 增强光合作用, 防止早衰。

(3) 及时灌溉及排水, 使根系处于良好状态。

(4) 隔行去雄及时掰除无效穗, 防止不必要的养分消耗。

(5) 及时防治病虫害, 特别是茎腐病、叶部病害和红蜘蛛。

(6) 后期浇水能延长根系活动时期, 有利于正常成熟防止早衰。

防早衰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 种肥氮、磷、钾配合使用, 根据不同生育时期植株长势进行追肥。

3. 倒伏

发生倒伏原因主要有高温、多雨、多风和寡照;种植密度过大, 田间植株郁蔽、茎秆徒长;施肥时期不当, 拔节期大量追施氮肥, 促进了茎秆不必要的旺长。

4. 解决倒伏办法

(1) 机械化深松。据调查朝阳县玉米田土壤耕层15.0厘米, 比北方春玉米区平均耕层低了0.1厘米, 与玉米适宜耕层深层22厘米, 差了7厘米, 比美国玉米耕层少20厘米, 低了133.3个百分点。为改变当地耕层浅的现象, 应加大深松力度, 采取机械深松, 深松深度以大打破犁底为原则, 采用间隔深松 (间隔50厘米) 方式, 深松深度达到35~40厘米。深耕深松技术可三年一次, 促进玉米根系深扎根, 达到抗倒伏能力, 提高产量。

(2) 苗期促进根系生长, 形成壮苗。壮苗的标准是:根系发达;幼苗粗壮, 叶色浓绿。苗期有旺长趋势的田块, 可采用中耕断根和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进行蹲苗, 从而有效防止玉米倒伏。在蹲苗上, 应该注意的是, 进行蹲苗的地块一般只适合于地力壮、墒情好和有旺长趋势的地块, 蹲苗时间不易太长, 在拔节之前一定要结束, 否则会影响果穗分化。

(3) 中耕培土。于拔节期至大喇叭期可结合中耕进行培土, 培土高度7~8厘米, 以促进气生根发育, 气生根与地下节根比较, 气生根更粗壮、坚硬, 大大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4) 施农家肥。玉米根系发育的最适地温2 0~24℃, 合理施肥能使根系良好发育, 如施用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料, 或氮、磷、钾配合施用。

(5) 施用钾肥。钾能增强作物茎秆的坚韧性, 增强作物的抗倒伏和病虫能力。底肥施用钾肥量为10千克。

(6) 使用化控技术

使用玉米健壮素。一般可降低株高20~30厘米, 降低穗位15厘米;并使叶片上冲, 根系增加, 从而增加植株抗倒伏能力。在1%~3%早发植株已抽雄和50%的雄穗将要露头时用药为宜。每亩一支 (30毫升) 对水20千克, 晴天喷在上部叶。

使用金得乐。一般在玉米6~8片叶时, 每亩用一袋 (30毫升) 对水15~20千克喷雾, 能缩短节间长度, 矮化株高, 增粗茎秆, 降低穗位高度15~20厘米, 从而抗倒伏。

使用玉黄金。在6-8片展开叶时 (株高0.5~1.0米) 使用, 每亩2支 (每支10毫升) 对水30千克喷雾, 能降低穗位和株高而抗倒, 减少空秆、小穗, 防秃尖。

四、结语

上一篇:写成长的议论文600字作文下一篇:以磨难为话题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