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为话题的议论文

2024-04-14

以阅读为话题的议论文(精选8篇)

篇1:以阅读为话题的议论文

自古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文字在我们的思维中行走,我们在文字的仰慕里潜行寻找,碰撞的火花随处可见,褒贬的声音此起彼伏。不同的容颜与思维带着自己特有的智慧在书海中漫步,活生生的书的意识趋动着我们的情绪。书不再是沉寂,而是人类智慧展现的海洋,我们这只小舟的进入,注定要在无涯的冥冥中游行追寻人生有涯的梦想。

各种风景交替出现,在思考中把握生命的方向,追寻人生有涯的梦想。阅读是灵魂的交流,是穿越空间与时间的交流。如果你曾读过鲁迅,你也许就会知道他是怎样在黑暗中确定自己独特的坐标;如果你曾读过张爱玲,也许就会知道她是怎样用自己诡谲的笔调教会我们直面人生;如果你曾读过陈小邛,也许就会受她在蚂蟥遍身的丛林中寻找门巴人的智慧与勇气感染;如果你曾读过青藏线上修筑铁路的汉子们,那么你可能会幡然醒悟:自己的天地最美,执着的追求最美,自己的金秋最美。当我们行走于文字中,当潜入文山书海里畅游时,就会一种从未有过灵魂交流的声音和呼唤天天吸附着自己的思维,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改变着自己蒙昧的丑陋习性。追寻的目光从这里起程,梦想的翅膀已经形成,像刚出窝的小鸟天天振翅,夜夜期盼。顷刻间阅读又是一场自由的飞翔。也许我们的梦想境界与实际能力不符,也许飞翔的高度远远低于梦想的终点,也许完全属于一场没有结果的幻觉,可是并不等于没有自己的思维路线,追随意识和情感投入。

并不等于只能无奈等待。只要我们真情付出,在阅读中认识自己,欣赏别人,让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时时提醒,时时促进,我们会感觉到自己飞的越来越高,梦想在视野中变得愈来愈清晰。人非生而知之。文明进步的阶梯是靠知识铺垫的,理性与真理的发现同样离不开知识的翅膀。在步伐匆匆的生活里,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思海漫患的大潮里,博览群书似乎力不存心也不现实。因此要在有限之年里学会选择,选择在一杯茶的时间里阅读一本合适的书。而且我们应该相信,无论有什么样的选择,只要不是放弃阅读的,都应该是一场豪情而自由的飞翔。

篇2:以阅读为话题的议论文

到了书店,推开门,琳琅满目的书一波一波地出现。有的小朋友东跑跑,西逛逛,寻找着自己喜欢的书。有的大人追着自己的孩子,像是在玩捉迷藏,一会儿就不见了孩子的踪影。有的坐在地上,认真地翻着书,看得忘乎所以。

我穿梭在书架之间,可是久久找不到正中心怀的书。我不放弃,继续寻找着。眼看快到中饭时间了,可我还是一无所获。赶快!我抓起一本书,看了起来,结果歪打正着,看的正是我喜欢的,在家还未看完的《老鼠记者》。

正当我看得如痴如醉时,妈妈叫道:“回家吃饭了!”我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了书店。

作者|陈鸿儒

篇3:以阅读为话题的议论文

所谓“三看”, 即看题目、看开头、看结尾。

1. 看题目, 就是结合文章内容从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 尤其是现代诗歌) , 其作用是点明文章的内容与主题。常常以三种考题形式出现: ( 1) 写出其两层含义, 即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 2) 写出题目中“要词”的内含; ( 3) 谈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或妙处? 文章的题目好吗, 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第二种问题的题解形式是: 在整体感知文文章后, 从内容的角度入手把其内涵和主题表达出来。题目的表层含义是: 60以后的本命年, 老母两次给我扎红; 其深层含义是: 老母盼我平安, 我祝母亲高寿。题目中“扎红”的含义是: 结合文章的内容或事件应是: 母亲盼我平安、母亲给我一个温馨幸福的家、我祝母亲高寿。

第三种题型题解思路是: 题目在内容上的作用, 在结构的作用, 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 写作手法、修辞角度理解) 。

1. 主题性

其图表信息形式是: 2. 线索

3. 表达效果双关 ( 修辞角度、写作手法等) 。

那么, 其答案我们可以概括为: 文章通过写母亲在我本命年两次给我扎红的事, 表达了母亲盼我健康平安的喜悦心情和祝母亲幸福长寿心愿。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同时以“扎红”这个民间习俗为题, 给人以亲切之感,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看开头, 就是结合文章内容看开头的方式。比如以倒叙方式开头, 就是先写事情发生的结果, 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 又一波三折之效。如朱自清的《背影》。还有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点题的作用。2013 年济南中考题《年集》开头, 点明事情发生的背景, 和环境, 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在实际教学中, 给学生思路是“三个词, 六个字”, 即引题、铺垫、情感。就本文作用而言: 引出本命年的习俗———扎红, 为下文老母为我扎红打下铺垫, 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3. 看结尾。就是结合文章内容, 用什么方式来点题。一般说来, 结尾应从三个角度考虑: 内容角度、结构角度、表现手法角度。内容看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 再看文章情节或结合结尾文段的意义来理解。结构从点题, 照应、呼应等方面理解。表现手法主要是手法、主题、情感等所运用得技巧来理解。内容: 祈望老母康健长寿, 再给我扎一次红; 手法: 设问, 引发思考点题; 结构: 照应题目。有了思路, 再组织语言, 那么结尾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所谓“三线”, 即明线、暗线、情节线。

“明线”, 就是事情、事件或人物发展变化脉络, 一般指线索。

“暗线”是指与明线相关或相对的脉络, 一般指感情线。

“情节线”是指与明、暗线相关相对独立的事件。“三线”在阅读中, “情节线”是横着看。即: “三线”交织成“网”的意思。本文明线: 母亲为我扎红; 暗线: 母亲盼我平安, 我祝母亲长寿; 情节线:母亲第一次为我扎红一家人的表现———母亲第二次为我扎红———母亲的表现———我的情感。

如余秋雨《沙源隐泉》:

明线: 爬沙石山———山顶———鸟瞰———下山———看泉; 暗线:愤怒———平和———畅快———惊异———醉痴———感悟; 情节线: 沙源 ( 1 ~ 4 段) ———隐泉 ( 5 ~ 8 段) ———感悟 ( 9 ~ 10 段)

在实践阅读教学中, “三线”交织, 有实效性和高效性。

所谓三个“三步走”, 即对阅读中的“批注题或语境题”“赏析题”和“理解题”而言。这是济南中考题一大特色。批注题理解形式是: 从意义和作用的角度, 对加点的词语或短语批注。赏析题理解形式是; 从内容和表达效果的角度, 对语句或语段赏析。在实际的的阅读教学中, 我是这样操作的。批注题: 意义+ 作用+ 作者的情感 ( 或表达的目的) 。赏析题: 内容+ 表达效果+ 作者的情感 ( 或表达的目的) 。

( 1) 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作批注。

那一刻, 母亲笑着、我笑着、屋内的人也笑着。

( 2) 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 品评赏析画线句。 ( 3 分)

她稀疏的白发中间, 露出光亮的头皮, 就像我们从干涸的秋水看得见洁净的河床。

( 1) 神态描写, 反复连用三个“笑”字写出了母亲、“我”和家人的满心欢喜, 流露出作者内心强烈的幸福感。

( 2) 运用比喻的手法, 把母亲头顶露出的光亮的头皮比作洁净的河床, 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虽然“真的老了”但依然洁净美丽, 流露出儿子对母亲的爱。

通常文章的“精神味道”和“文字的味道”是通过抒情和议论显现出来的。如果加强了对主旨句、抒情句、议论句等理解, 那么意义的突破就不远了。就本文而言, 第10、11、12、13、14 段, 都是作者真挚的抒情和议论, 其主旨意义显而易见: 强调出“希望老母亲再给我扎一次红腰带”这一愿望的美好与自然, 流露的是作者期盼老母亲能够健康的活着, 自己能继续拥有人间最真挚的母爱。以上是从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实践体会, 欢迎同仁指正完善, 更好地、快捷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在阅读复习中, 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 结合文体特点, 给学生整理一条整体感知和解读文章的思路, 提高解读的针对性,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或办法。以冯骥才的《老母为我扎红》一文为例, 谈阅读复习中的“三看”“三线”“三步走”“抒情议论多停留”的阅读策略 (尤其是济南市的中考题) , 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篇4:以阅读为话题的议论文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5: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

一、二年级的时候,因为识字不多,所以只能读注音读本。而那些注音读本基本上都是童话之类幼稚的书。渐渐地,对注音读本的兴趣浓度在空气中一点点地被岁月吞噬……

从步入二年级,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出一道不成文的公式:书=注音读本=幼稚=无聊=浪费光阴。老师让大家读书时,就是这样的一道公式,让我把一本本好书弃之不理。而那时,为了消磨时光,我不是在画画就是在发呆。正是这么一个举动,那时任教的美术老师特别欣赏我,而作文总是得不到高分,随之就会被老师痛斥一顿。但是,我当时依然认为不看书是明智之举,得不到高分,是因为改卷的老师没有眼光,嫉妒我的才华,想有意降我的分数。

一次次的考试失利,就连家长也明白大约是什么原因导致作文分数低的,那就是:书,读得少!

我的妈妈立刻找我深谈了一番,可我依然坚持我的原则。她拗不过我,只对我说了一句话:“你看一下这本书,如果你还是没有兴趣,我们也不强求你。”“好!”我不假思索地答道。这次我就勉强认真地看一下吧!没想到书中一幕幕动人的情境让我陶醉了。从此,书成了我的好伙伴。

篇6:以阅读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有时候,书像是一盏明亮的指路灯,比如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是我明白了这世间的真善美;有时候书像是一杯芳香四溢的好茶,是我们回味无穷;有时候,书像是一叶小舟,带我飘向成功的彼岸,就算风吹雨打也不回头。

小的时候,常常看见妈妈在空闲的时候常常书不离手,让我充满好奇,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于是,我便缠着妈妈要学会“分享”。在我的“死缠烂打”的攻势下,妈妈只好“投降”,每天给我读故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读过许多书了,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常常废寝忘食的读书,就连吃饭、上厕所也是书不离手。由于这个习惯,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不看书我吃不下饭!因为这个怪毛病,妈妈也不知道训了我多少次了。

书,这盏指路灯,这杯香茶,这一叶小舟,陪我走过了无数风风雨雨,它见证了我的成长!

篇7:以同情为话题的议论文

同情是人之常情,你会为一只流浪狗一只流浪猫同行,为他们破费买高档的狗粮狗窝,可是人呢,连狗都不如吗,大街那么多乞丐,虽然有扶贫机构,但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乞丐呢,因为贪污有人在这条清凉的小溪上修了一座大坝,他的噢不他们的同情心负责任呢,你可以在大街上看到那些时尚有钱人,他们一般都不会慷慨解囊,一元钱都不会给,他们宁可自己买几百元的猫粮给自家的猫,也不可拿几毛钱给这些乞丐。

再谈谈我们这些中学生之间普遍现象,有的人摔倒了很狼狈,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嘲笑他和那个人,也有极少人会伸出他们的双手,这些人的手,才是真正有同情心的人,现在的社会就是需要这种人。

前不久有一张图片在网上很火,一位妈妈抱着她几个月大的孩子,旁边坐着一位残疾人,那位妈妈为了避嫌把头偏向一边,而她的婴儿却伸手握住那个黑人的`手,就是社会的真实现象,想必大家都知道黑人的地位比深处还要低,却在这个时候还是有人会同情他们,这是一个好样的孩子,将来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我想往好的方面发展的话,就需要我们的努力,国家怎样富强有正义感的领袖,有责任心的人,有同情心与爱的老百姓。

篇8:以阅读为话题的议论文

一、适当开展阅读训练, 训练学生对历史的“语感”

对高考备考中的文科生而言, 历史材料的“阅读与理解”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特别是文言文式的材料或名人名家的原话, 更是令部分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导致每每考试丢分不断。但“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累积和积淀过程。

在语文教学、英语教学中, 阅读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要不要进行阅读教学?如何进行阅读教学?都是新的课题, 值得大家关注和探索。“阅读与理解”与“文字表述”这两个能力实际上是语文学科要求的基本能力, 即“阅读”与“写作”,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现在的考历史就是考语文。

(1) 把历史课本当作读本, 课堂上先朗读后讲授, 抓好晚自习前的“历史晚读”。朗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正是深刻阐明了读书与理解的密切关系。

(2) 布置、批改阅读性质的作业, 抓好课外阅读与写作。如针对当前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紧张关系, 搜集日本政要关于钓鱼岛问题的有关所谓“立场”, 设计的问题是:请你以一名中学生的名义, 给日本的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写一封信, 阐述“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坚定立场, 并对部分日本政要的“立场”进行批驳。

(3) 向学生推荐北大张帆的《中国古代通史》和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简明读本) 等历史读物, 指导其课后阅读。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 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 “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离不开广泛的阅读。高效的阅读首先应该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 单纯地阅读历史课本或教辅资料, 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高考对“阅读与理解”能力的要求, 因此, 直接阅读原著或原文摘要, 与史学大师“零距离”接触, 已成为当前高考环境下有效提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途径。

(4) 组织学生编辑历史学论文读本或编辑历史学报。2006年, 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大学历史学论文读本系列》, 入选的都是一些经典论文, 都是“论从史出”的典范文章, 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试想, 如果我们从《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挑选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历史论文, 集合装订成册, 指导学生阅读, 定能受到学生的喜欢, 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史学素养, 了解当前史学界的最新动态, 对当前的历史教学和未来的高考备考都大有裨益。

二、就地取材开展史料教学, 训练学生对历史的“题感”

许多同行认为, 进行史料教学是有效应对新高考的方法之一。但限于时间、精力和资料等因素, 又难以找到典型性的、文字量适度的、阅读障碍少的合适“史料”, 这使大家感到史料教学在操作层面难以真正进行、持续进行。笔者认为, “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 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可行的选择。

所谓“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 就是说, 把教材现有素材当成史料, 根据“教材史料”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思考题, 由学生阅读这些“教材史料”来回答问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素材多种多样, 除了正文部分, 还有“导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 以及大量的历史图片、历史地图、表格、示意图等。这些丰富的素材都可以成为史料教学所需的“史料”。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为例, 谈谈如何“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

第一种类型, 以正文部分素材为主,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相应问题, 进行史料教学。

例1:《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设计问题为:阅读页26第一段、第四段和页27第二段, 概括指出与此前葡萄牙、西班牙相比, 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在组织形式和掠夺手段上有何不同之处?

第二种类型, 以“导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素材为主,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相应问题, 进行史料教学。

例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设计问题为:阅读页98“导言”、“历史纵横”, 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种类型, 以历史图片、历史地图、表格、示意图等素材为主,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相应问题, 进行史料教学。

例3:《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设计问题为:从页31历史图片“使用蒸汽机的工厂”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什么影响?伦敦成为“雾都”有什么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

第四种类型, 结合教材各种素材, 适当补充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相应问题, 进行史料教学。

例4:《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设计问题为:阅读页55第一段和“学思之窗”等材料,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何特点?

上一篇:昭馀镇卫生院控烟工作总结下一篇:泛黄的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