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

2024-04-24

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精选14篇)

篇1: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

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

不可预知的力量来自社会和自然。

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而生产力的发展,历史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发展等等都是个人所不能改变的,没有谁能够主宰别人的命运,没有谁能够卡住命运的喉咙,成为命运的主人,所有人在命运面前只能俯首称臣。

人离不开自然,也无法超越自然,因为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神秘莫测,鬼斧神工,它创造着一切,又在毁灭着一切。时间,空间,引力等等都是人所不能控制和超越的,人的力量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是那样的渺小和无力,就如人在命运的面前是那样的束手无策,毫无一点办法。

命运就好比一扇门,当你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命运就已经把其它的门无声无息地打开了,你别无选择,无法逃脱,这是你的宿命。

在生命的过程里,人只是命运手里的玩偶。人的一切都是由命运所造就和指导:出生,长大,求学,就业,恋爱,婚姻,以及死亡。

正如我不知道我从何而来,我同样也不知道我往何处去:我仅仅知道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不能带走一切,而这一切将对于我而言将毫无意义。这就是你我的宿命,这就是所有人类所知道的情况,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无力要求和反抗。

叔本华说过:“一个人顺应不可避免的命运――亦即顺应必然如此的东西:如果他知道文万物无一能够逃脱必然性的法网,他也就明白了事物只能是此而非。

篇2: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

一个人来到这个喧闹的世界,每个人看上去是那样普通平常,却不知将有多少巧合和变故在等待着每一个人,哪怕我们机关算尽,人生原本有无数种可能。

命运同死亡一样跟随着人的出生,长大,一直到死亡。没有什么东西比命运更加变化无常,令人捉摸不定了。难道还有什么比命运的安排更加精确和巧妙吗?

与其说,讨论命运这个话题不如说是讨论万事万物的变化无常,因为命运的性质就是变化无常。

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着的,它没有一刻是静止的,可以说没有运动就没有万事万物,哪怕是一块石头,一棵树,一滴水。一种事物的灭亡并不代表它的消逝,而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事物存在,一种事物发展到鼎盛的时候并不代表它永恒存在,而是转换成衰败的态势发展,这就是变化。

人们的愿望总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幸福美丽的状态,而且它总是在我们所处的状态上又增加了我们所没有处于其中的那种状态的兴奋和快乐,以致事物的不停变化使我们的这种状态及这种状态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导致夭折和消逝,于是我们的愿望变成了不幸,这就是无常。

可见造就变化无常的命运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人,也就是你本身,另一个是不可知的力量。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可是当我们接触人的时候,才发现人是一个善变的动物,这种动物的性格充满了多样性和不定性。性格里有反抗和追求,有挣扎和随遇而安,有轻信和不信,有畏缩和鲁蛮等等,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和不定性使每个人来判断事情的真伪以及选择的道路,但这种判断和选择又是出于多么偶然性,又是那样的必然,就如转得灵巧且很快的命运的鞋跟。

篇3: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

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的发展态势强劲,导致传统媒介电视的命运为人担忧。2014年2月19日点击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全文为检索项,以“电视”和“消亡”共同为检索词,共检索到新闻与传媒类文章819篇。可见,“电视消亡”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 1947-)是当代活跃的媒介环境学领军人物,有“数字时代麦克卢汉”的美誉。依照莱文森的理论,电视和电视机的未来发展是两个问题。电视是具有固定特征传播模式的媒介,电视机则是电视接收信息的终端硬件部分。据莱文森的理论,电视这种传播模式未来不会消亡。

1.1“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和估量媒介存活前景的“两种特征”理论

“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指的是如果一种媒介的传播模式同自然人与生俱来的感觉器官中的模式一致,就能生存,而“自然人”指的是没有接触过人类创造的媒介技术的纯粹的享受自然生命的人。

莱文森以无声电影和广播的不同命运为例来说明,无声电影是一维视觉媒介,广播是一维听觉媒介。无声电影已退出了媒介市场,作为艺术品存在于展览或博物馆中,谈不上稳定的市场赢利问题;广播仍在媒介市场生存,且有稳定的市场赢利。二者命运差别巨大,原因就在于广播的传播模式与自然人生而有之的与世界交流的模式一致。正如莱文森所言,人类习惯了眼睛这个感官的停止活动,人类可以很容易地闭上眼睛挡住光线,但人类却没有生长出关闭耳朵的“门”。听而不见是人类习惯了的在黑暗中与世界的接触和交流方式,可见而不听对人类而言,却是正常健康人不习惯的奇怪经验。

莱文森估量媒介存活前景的“两种特征”理论认为,所有媒介技术都有两种特征。其一,是该媒介的基本属性一旦变化,无论用什么合理的名字来说,它都应该已经是一种新装置了。其二,是可以改变的特征或者变化是可以想象的,而且即使改变之后,该装置也不会伤筋动骨。对此,莱文森以马车和汽车来对比说明:换上品种优良的马后的马拉车依然是马车,即使再换上材质不同的新车轮,也依然是马拉车。而用内燃机驱动,不是用马拉的车,则是汽车,而再也不可能是马车了。

1.2 未来电视仍将存在

莱文森指出,要估量某种媒介未来是否存活,就要区分上述两种特征:不能压缩的固有特征和过眼云烟的短暂特征。动态的声画二维传播是电视的固有特征,因为这个特征一旦被改变,人们就认不出电视了。如没人认为小说是电视,因它只通过文字作用于人类视觉一个维度;照片通过画面传播,但也没人认为是电视,因为其传播是静态的。

人们用于收看电视节目的接收信息终端部分,属于过眼云烟的短暂特征。因为无论电视机作为接受信息终端,还是互联网、手机作为终端,相对于漫长的媒介史和电视自身未来的进化历程而言,都是短暂的,它们也没改变电视的基本属性。只是如莱文森所言,互联网、手机的播放电视,相当于马车轮子在进化过程中由木头改为由橡胶制作一样,并未令马车变成了别的东西。亦如对于播放音乐这种传播模式而言,无论其硬件从留声机进化到随身听、mp3,再进化到电脑、手机,都相当于作为马车一个部件的轮子在技术上的进化,不管名字有多少合理的叫法,都没有改变人类收听音乐传播模式的固有特征。电视机的进化,也像听音乐传播模式接收信息的终端留声机或随身听的进化一样,必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吸收新媒介技术的能量发展。

按照莱文森的理论,电视的固有特征决定电视的命运,所以只要电视的固有特征符合自然人感官传播模式,电视就能存活。而声画二维动态传播模式,符合自然人传播模式。对正常的自然人而言,用眼睛和耳朵同时接收外界信息,是再自然不过的生活常态。自然人在从事日常活动时,与世界的交流方式大部分是既有声音又有画面的。即使是处于睡眠中的人,也会以电视所有的声画二维动态传播方式与世界交流:如果不做梦,除了呼吸外,与世界的交流都停止了,无所谓与某种传播模式是否一致的问题;如果做梦,梦中的世界又会是声画二维动态的了,仍然是电视传播模式。可见,电视作为复制人类自然感官模式的媒介,未来仍将存在。

2 未来电视机的变化

未来,电视将在人类社会存在,但属于媒介技术硬件部分的电视机将发生变化。

2.1 电视机是电视接收信息的终端硬件部分

莱文森在谈论自己界定的新新媒介时,指出组成媒介的两部分为系统(旧称为软件)和硬件。软件界定了靠系统运行的新新媒介的传播模式,比如博客网的博文是否容许评语等。硬件是软件寄生的实体所在,作为媒介的组成部分自然不可缺少。硬件又可分为两部分,如互联网,一部分是软件必须要寄生的中央计算机,这部分使用者往往看不见;另一个硬件部分则必须被使用者看见,即握在人们手中的接收信息的终端设备——电脑。

依据莱文森对媒介技术软、硬件的划分,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媒介的硬件也可分为两部分。如对于电视而言,硬件可分为软件寄生其中的使节目成功从播出中心传输到大众中的系统;人们使用的收看节目的设备,即电视机。

从严格的技术角度讲,电视的传播系统不能定义为软件,但它的传播系统也决定了其传播模式。电视传播模式未来不会变化,但信息接收终端部分,也就是电视机将发生变化。电视作为声画二维的传播模式,总需要一定大小的屏幕作为受众接受信息的终端。这意味着电视机的发展在空间方面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无论如何,人类至少需要手掌大小的一块地方来看电视。但即使在空间限制存在的情况下,未来的电视接收信息终端仍有技术提升空间。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机作为电视的硬件,并非电视存活所必需的固有特征。同样道理,未来电视机的外形或名称也不是电视存活下去的必需、基本属性。人们在意的不是一定要用电视机、电脑来看电视节目,人们在意的也不是正在使用的是否是被称作互联时代新媒介的整合手机与电视功能的手机电视,人们在意的还不是电视机一定要是长方形的,人们在意的是是否以令自己舒适、方便的方式来看电视节目。

2.2“人性化趋势理论”阐释了电视机的变化趋势

2.2.1 电视机向符合人性需要的方向发展

莱文森的“人性化趋势理论”认为媒介的演化趋向于一个方向,即符合人性的方向。电视机发展的历史已验证了这一点。如上世纪的电视机,屏幕的机身体积普遍比现在的电视机大,看起来就是一个立方体。这样形状的电视机现在已显得笨重了。现在的电视机已可像一块“平板”挂在墙上。

正如“人性化趋势”理论所言,未来电视机将趋向更人性化发展,而令人类更加舒适、便利是符合人性的。现在的电视机市场实践也在验证莱文森的理论。为了适应人类的需要,电视机商家从未放弃设计让人舒服的产品以应对市场竞争,所以电视机技术在不断进化中。如曾经的等离子电视机,由于技术上最小只能做到32英寸等原因,正从市场消失;如已上市的一款UPPLEVA电视机,为了让人觉得更舒适,采用个性化设计,不仅任由顾客选择喜欢的边框、颜色,还将数字信号接收器、电线等隐藏起来,不给顾客添麻烦,不以繁琐的配套设施干扰客厅的布置;再如一些大公司对高清和超高清电视机显示屏的市场追求。

2.2.2 电视机适应人性的未来发展趋势

莱文森认为,21世纪的移动媒介最完美地证明了“迪马克喜翁”理论。巴克敏斯特·富勒的“迪马克喜翁理论”(dymaxion principle)认为,新技术越来越小巧、强大——材料越来越少、功能越来越强大。[1]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小巧至可让人类最自由、最便于携带。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机在这方面的发展则包含在延伸、组合和融合中。

其一,未来电视机是对人类日常用品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未来电视机可以是真实世界中人类日常用品的延伸,融合在任何有平面(平面应不小于现在智能手机的屏幕)的日常用品中。这一点在技术上已实现,只是尚未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2009年,麻省理工大学博士普拉纳夫·米斯特里(Prarnav Mistry)公布了他发明的“第六感科技”,可将日用品的平面转换为显示画面的屏幕来看电视,如将一张普通纸瞬间转换为屏幕使用,在上面看电视剧;在墙面、桌面、朋友的T恤衫等看视频。[2]这意味人类可随时随地将身边一个有平面的物品用于接收电视节目。

其二,人类用品功能彼此独立、但对使用者来说却意味着更方便、舒适的组合。关于媒介的“方便性”,莱文森谈到:方便性与人们的选择息息相关。[3]所以,令人方便的组合已作为电视机商家的产品而在现实中存在。比如,UPPLEVA作为一件多功能产品,将DVD和蓝光播放器、扩音器组合在家具中,实现了电视机和家具、音响的一体化。除了在家具和音响上做文章外,电视机的显示屏也将是商家的必争之地。莱文森曾指出:“未来的媒介产品将能折叠放进口袋里,但打开后根本看不出曾折叠过。”这已是媒介技术在显示屏方面的设计趋势,如专业媒介公司2014年即将推出的柔性屏和曲屏的新产品设计。因此,未来电视机可以是人类随身携带的日常用品与电视机的组合,如随身携带兼具柔软可折叠功能的小镜子。

其三,未来电视机有如下两点融合趋势。首先,与人类智能融合。在莱文森看来,未来的媒介技术将可以是植入大脑中的芯片,意味着未来媒介技术和人类智能的融合。人类已经制造出了用声音和手势控制的智能电视,还发明了S推荐的技术,让电视更智能,可以和人类对话,帮人找到想要收看的电视剧。[4]这意味着未来电视机将不再需要手持遥控器。结合上述未来电视机与日常用品的延伸、组合情况可以预见,未来电视机不仅遥控器消失了,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机实体也消失了,能够折叠起来随身携带这个看似方便的方式也就无需存在了。因为未来与人类智能融合的电视机将无处不在,随处可看,只要有一张纸或者墙面桌面,人类就可以智能遥控,随心所欲地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其次,和其他媒介硬件之间融合共存。未来电视机还有可能发生的变化,就是和其他媒介硬件的融合共存。电视机和电脑、手机的融合共存早已不是新鲜事。电视机消失在其他媒介硬件中当然是电视机的发展趋势之一,如消失在电脑、手机中,从名字到实体物质都消失了,但电视这种传播模式仍然存在,只是融合在其他媒介中存在。

但上述情况是其他媒介硬件对电视机的融合;同时,电视机的发展趋势还包括另一种情况,就是电视机对其他媒介硬件的融合。这一点在现在的电视机身上已初现端倪,如高清晰智能电视具有其他媒介所需要的信号输入接口,共用一个遥控器,就可操控电视机以上网和看照片。未来电视机融合其他媒介的硬件,将是电视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而且融合后的电视机外观更精致灵活,如莱文森对未来媒介设想的那样,可折叠而不留痕迹,可同时融合广播功能,也可和其他功能,如互联网具备的所有意义上的“电视机”终究要脱离幼虫期,逐步成长,在与其他人类用品和媒介硬件的延伸、组合、融合中发展。

功能组合。总之,按人类需要,任由电视传播模式和其他媒介技术自由组合。

3 结语

电视传播模式不会消亡,但电视传播模式接收信息终端的传统的电视机会消亡。未来研究媒介史的人将发现,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机作为电视接收信息终端的硬件部分,处于的只是蝴蝶破茧而出前的幼虫期,也即自身进化的婴儿期。其实,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机和未来延伸、融合、组合中的“电视机”,都可以统称为“电视接收机”,因为它们本质上都只是电视传播模式接收信息的终端硬件,执行的都是作为屏幕显示动态二维声画的功能。

对电视而言,它需要的只是一个“电视接收机”来使声音和画面被受众接收到,从这个角度看,人们现在使用的“电视接收机”主要有电视机、电脑、手机(电脑和手机当然还有其他功能,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执行电视接收机的功能),而未来使用的电视接收机将不再局限于狭义的媒介产品。因此,日常用品也可以被当作“电视接收机”来使用,而现在

参考文献

[1]保罗·利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第269页。.

[2]丹尼尔·托马斯.英媒预测2014年智能手机将更智能[N].参考消息,2014-01-06(7).

[3]保罗·利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编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192页。.

[4]梁颐.论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以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延伸理论”为视角[J].东南传播,2014年第(1期,第4页。).

[5]付晓光田维刚:《媒介融合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访谈》,《声屏世界》,2012年1月,第27页。

篇4: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

即使母亲“整天地给人家洗衣裳”,也难以避免“锅有时干净得象个体面的寡妇”的窘境。就在她“被袜子熏得常不吃饭”的时候,母亲在一个“天上又挂着月牙”的晚上为女儿找了一个新爸。然而,温饱的日子没有多久,母女的幸福就到了尽头,贫穷的折磨,饥饿的胁迫使母亲沦为暗娼。

女儿受过学校的教育,与母亲之间“隔着一层用穷作成的障碍”,她恨母亲,离开母亲独自一人在社会上闯荡。倔强的她明知“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她的将来是黑暗的,也要同命运,同社会抗争一下。

“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的确,当她再去找胖校长时,一个青年“热情”接待了她,随后她坠入了“爱河”,从此有了倚靠。但是春梦始终要醒来,面对哭哭啼啼的少妇,她再一次看清了男人的面目,再一次意识到女性的可卑地位。

饥饿再次袭来,苦楚又一次逼近,但她仍很坚决,即使心寸一丝希望也要挣扎着撑下去,最后在小饭馆成了第二号女招待。然而辛勤的劳作并不是有饭吃的资本,她的最后的矜持也把工作弄丢了。

希望,绝望;奋斗,重创。残酷的现实使她“不再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因为“肚子饿是最大的道理”,最后她终于“上市”了,不得不忍受着有形之躯带给灵肉的痛苦与煎熬。

二、隐忍矛盾中的痛苦挣扎

春宝娘,一个勤劳朴实,善良可亲的农村劳动妇女,当丈夫拐弯抹角地把出典她的消息告诉她时,她也只能默默的接受而无力抗拒。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只能拿最纯洁的情操去养活丈夫,儿子和自己。

在自己被出典的邻村秀才家里,她不仅要充当生育的工具,遭遇肉体上的蹂躏,而且要忍受秀才大妻嫉妒的恶骂和奴役,更要饱尝思念儿子春宝的精神上的折磨。

三年的被典生活,她为秀才生下一个男孩——秋宝。就在她将想念春宝的感情转移倾注到秋宝身上,且习惯了既“舒适”而又像女仆一样的生活时,典期将至,孩子被人剥夺,而自己只作为“婶婶”不得不离去,没有做人妻的权利,甚至没有做母亲的权利。

“沉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春宝娘在默默隐忍之后,走向的仍是深渊——母子的分离与生疏,夫妻的隔膜与生活的苦难。

三、旧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社会上,女性没有生存的出路,在家庭中,她们又依附于男人,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地位极为低下,“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在家中的地位随男子的意志为转移。

《月牙儿》中的母女就是最好的例子,母亲整天劳累,辛勤工作,但仍摆脱不了困境与难堪,改嫁为人妻,不久又遭抛弃,生活的艰辛和残酷的现实最终使母亲卖身来养活自己和女儿。

女儿受过学校的教育,是个知识女性,以母亲的行为为耻,不理解甚至恨母亲,在爱与恨的矛盾中离开母亲自谋生路,但仍逃不出社会的魔掌,“饿使妇女堕落”,她走上了母亲的道路,世袭了母亲的“职业”。

篇5:以命运为话题的作文

就好像刷牙,如果你每天坚持刷牙,牙齿就会很坚固;如果你有时候刷,有时候不刷,那么你的牙龈就会遭到损坏,导致牙疼。有些人刷牙时一次性用很多牙膏,认为这样就可以几天都不用刷牙。而他们错了,刷牙不在于牙膏的多少,而在于坚持。哪怕你一次只用一小点牙膏,但只要你坚持了,你的牙齿就一定会既白而又坚固。

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把学习搞好。因为习惯的影响力很大,习惯一但养成,就会照着这些习惯去做,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一样的。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几个人一同到一家公司去应聘,其中有一位大学生,他把自己的毕业证书交给公司以后,公司立即就录取了他。可是他在临走时出于习惯在墙角处吐了一口痰,这一幕正好被公司领导看到了,领导立即决定不录取他了。从此,他每到一个公司都会被拒绝,但是他从来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告诉了他原因,他才恍然大悟,可是已经晚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相反,和他一同到这家公司应聘的一个人,虽然学历不如他好,知识不如他多,但是却被录取了。原因是那个人不是把痰吐在了地上,而是把它吐到了痰盂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拥有一个坏习惯,就算很不起眼,那么你的学历再高,知识再多也没有用处了。拥有一个好习惯,即使再不起眼,那么你就算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你照样会被别人看重,你的命运照样会被这一个好习惯而改变。

篇6:以命运为话题的作文

我是一个学习不怎么样,长相不怎么样,家境不怎么样的女孩,在老师面前,我无言以对,甚至在脾气不好时还于老师顶撞,在同学面前,当别人在玩的高高兴兴实,我因为脸上的太极二五眼抬起头,我不知道同学们回不回去嘲笑我,但是我都不敢去试,我怕他们鼓励我,我也不想去听他们对我的各种讥讽,有一次上生物课,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些天花患者的图片,被天花传染的皮肤,让人看着都起鸡皮疙瘩,小时候我脸上就开始起痘痘,现在都已经初中了,脸上的痘痘更是泛滥,长得慢慢的,还是扬扬的,疼疼的。再加上那块黑乎乎的胎记看起来倒与那天花患者有几分相像,这是班长便开始带头起哄,呀,这不是那谁么!说着便把目光投向我.我顿时脸红红的,都无地自容了,恨不得找个地缝来转进去。

但是,又一次,老师私下找我,说,你真的打算一辈子就这模样了?你脑子不差,为什么非要暗地里一个人自卑呢?你之前也有普坏过共舞,老师知道你是无形的,你没有地方发泄啊。相信老师,相信你自己,小时候,老师也是一个自卑的孩子,撒旦是听了我爸爸的.一番教导后我也想清楚了,我决心好好学习..........老师希望你可以做第二个我,加油哦!

其实并没有什么命中注定,只要你是自信的

篇7:以命运为话题的作文

心态其实和自信很像,在考场上,心态好的人就如同有自信,最终会取得好成绩,而心态不好的人,总是不相信自己,不努力争取,最终就不会取得好成绩,其实生活和学习都是这样的,心态可以说能决定许多事物,甚至命运。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放平心态”是啊!心态总是时刻刻在命运的身旁徘徊。大家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在考场上,越是紧越写不出来,甚至有些简单的题也写不出来,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这种例子就是典型的心态问题,没有调整好心态,没有放端正心态,精神有点麻木。但如果你在想,我不想写,反正也考不好的话。你就永远也学不好,也考不好。

命运决定于心态,每个人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但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的心态又是不一样的,这两种心态有着天壤之别。你究竟要选择哪个,是一种很简单的事,但实际行动起来做到这一点却很难。有时心态也和你个人或是身边的环境有关系,心态可以决定成败,如果你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心态,那么你是很难再找回来的。因为心态是猜不透也买不来的,它的重要性是无法去衡量的。所以我们要用正确而又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每一天,有人说过,你对生活微笑,生活就对你微笑,你对生活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的,生活对你也会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处处反映着你的心态,命运亦是如此,它不会偏爱某一个人,也不会冷落某一个人,它会用最公平,最公正的方法来对待你,它们之间都是成正比例的。

篇8: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9: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10:以命运为话题的作文

今天,我读了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

他很担心,因为他所有科目都不及格。哲学教授发现了他。他首先告诉他,他手里的白纸有好几个命运。教授先扔,再踩,再撕。当他觉得论文真的浪费了的时候,教授在上面画了一匹好马,学生们恍然大悟。是的,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我们很容易退缩。怎么才能?我们是新一代青少年,是下一代国家的栋梁。我们不能退缩,更不能放弃!一张白纸可以涂上生命,也可以扔在地上被我们践踏。如果我们放弃希望,彻底摧毁它,它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美感和价值。重要的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它。回想起来,我有太多的遗憾,真的很愧疚。哎,遇到难题,我会回心转意,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那么遗憾就化为乌有,成功就来了!一张白纸还有多种命运,那我们呢?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会画出怎样的生活?

是的,我们就像白纸,那份不快乐会变成白纸上肮脏的脚印。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清洗,污点就会成为历史,生命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篇11:以命运为话题的作文

材料,文学,原始材料,都是未经总结提炼的现实生活现象。这就是材料的实际意义。而我,的确,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寻找它,每次一转身,它就死了。是我没有及时冷冻,还是我几乎看不清楚?所以我抓不到,也找不到。好像是一瞬间,又好像是一个世纪,直到过去。

往下看,这一秒很难过。就是想着看材料,却不能为它插上一双翅膀,或者为自己的想法。而是用一些狭隘的眼光和思想,去构思:能写多久?它的意义是什么?什么风格?几乎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都在阻碍甚至困扰着我。但我不能用自由自在的思维去打破它,甚至否定它。没有表情,毫无生气。我呆呆的,表情定格。

抬头,这一秒是尝试。于是,我尽力用手里的笔,想继续在字里行间游走。只希望不会颓废抑郁。我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写作风格。其中,也夹杂着我的情绪和不安。关闭我话语的栖息地。偷偷祈祷,希望里面包含幸福。在幸福里,希望是真的,不要被囚禁。所以,文字至少是快乐的。

篇12:以命运为话题的作文

今天,我家来了一位奇怪的客人,他有着硬硬的背,还有一个伸缩自如的小脑袋,可爱极了。当我第一次见到他时,我就喜欢上他,再也离不开他了。他到底是谁呢?哈哈,他就是我家的新成员――团鱼。

团鱼的新家是一个小桶,爸爸把他放在窗台旁,我蹲在桶边好奇地看着他。团鱼发现有人在看他,便一个劲的往桶壁上爬,好像在表现自己有多大能耐似的。可是,桶壁太滑,他的前脚刚搭上桶壁,整个身体便滑落下去,这样来来回回十几次后,他终于气馁了,趴在桶底不动了,头也缩回了背壳里。我想他一定是想家了,想亲人了,它一定哭了。刚才还很兴奋的我沉默了,我呆呆的望着可怜的团鱼,看到他那乞求的眼神,仿佛在对我说:“我想回到我的家里去,你们放了我吧……”我抬头望望遥远的天空,一群小鸟在自由的飞翔,再低头看看桶里的团鱼,我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中……我想把它放了,可团鱼的家在哪儿呢?团鱼还能走到哪儿去呢……

这只团鱼的生命也许被人类和污染打上了一个句号,但是更多的小生命还在剩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快乐成长,所以,我呼吁:“爱护大自然,给动物更多的生存空间,保护他们的家!”

篇13: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

根据爱德华·伯尼斯的定义, 危机公关具体是指机构或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 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解决以及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而英国著名公关专家富兰克林·杰夫金斯在其《营销、广告与公关词典》中对“危机公关”做了解释:“在那些可能发生严重故障、事故、罢工或其他危机的产业中, 愈来愈需要预先策划的, 一旦危机出现即可付诸实施的传播方案。”国内学者王振宇《危机公关现状和定义》一文指出, 危机公关是社会组织团体预测、监控潜在的公关危机, 控制、化解已爆发的公关危机, 使良好公共关系状态得以维持或恢复的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的总称, 目的是保障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不受或少受影响。

综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危机公关的定义可知, 专家学者对危机公关的看法各有不同, 侧重点也不同, 有的人将危机公关定义为一种动态过程, 有的人定义为一种传播方案, 有的人将这一活动仅仅局限于机构或企业, 有的人将其局限于影响到社会公共关系的潜在或已爆发的危机事件。但是, 笔者发现, 这些定义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认知范围, 当代的危机公关内涵更加丰富, 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社会活动之一。首先, 现在的危机公关不仅仅出现在企业或组织中, 更包括一些自然灾害、突发事件, 尤其是危害到社会稳定、国家和平的外交冲突和恐怖暴力事件, 例如“藏独”事件、中国大使馆事件、达赖事件。其次, 危机公关的传播者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社会组织, 而是延伸到逐渐掌握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和平民老百姓手中。特别是随着年青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体意识的增强, 大批具有前瞻意识的自媒体人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或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最后, 危机公关的展现方式已经不仅仅是像召开新闻发布会、座谈会, 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来矫枉过正的狭义的社会性活动, 而是在此基础上, 借助更多的新媒体产业, 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先进的传播平台, 进行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深度影响力的舆论传播, 以社会活动和舆论信息传播相结合的方式, 使得危机公关的效果最大化。

因此, 在作者看来, 危机公关是指社会上的组织 (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会群体) 与个人 (意见领袖、普通群众) 面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负面舆论, 借助各种传播平台和方式,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监控潜在的舆论危机, 控制、化解已爆发的舆论危机, 使良好公共关系状态得以维持或恢复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和舆论信息传播的总和。

二、“昆明暴恐案”始末及相关危机公关活动

2014年3月1日晚上9时20分, 一伙手持刀具、统一着装的歹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 见人就砍, 现场不断出现伤亡。派出所民警立马出警处置, 随后特警赶到, 10多辆警车赶赴现场抓捕嫌疑人, 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截至2014年3月2日18时, 已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3月6日, 涉及作案的女暴徒被抓获并招供, 昆明市政府新闻办认定, 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案件一经告破, 来自社会的各种舆论和批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壮大和猖狂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和反思, 人们纷纷痛骂社会激进分子的冷血无情、惨无人道。另一方面, 个别新疆分裂分子的残忍行为, 引发国人对新疆人的仇恨、孤立、误解和畏惧, 部分民众以偏概全, 将暴恐的矛头指向新疆人民, 恶意攻击新疆人, 斥责新疆人民歹毒凶残, 没有人性, 严重影响到新疆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对新疆的发展和稳定起到很大的阻碍。面对这一舆论态势, 国家部门和相关机构迅速开展大量的危机公关活动以影响舆论, 引导受众回归到正确的舆论轨道。

同一时间, 政府部门要求天安门反复播放新疆发展变化的宣传片, 让广大民众感受新疆人的和平和友好;政府机关单位纷发布微博拨乱反正, 告诫群众不要盲目仇恨;香港电视台开播大型纪录片《强疆梦》, 向受众展示真实全面的新疆生活;包括台湾《联合报》在内的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 告知“近年来由于多起暴力事件都与‘东突势力’有关, 与新疆民众毫无关系, 希望不要造成对彼此的误解”。而新疆籍的社会知名人士如佟丽娅、尼格买提·热合曼、古力娜扎等也呼吁, “不要因为暴力恐怖势力而敌视新疆和所有新疆人”。各大城市的新疆商贩在出售商品时自动挂牌, 表明强烈反对恐怖分子袭击昆明, 为昆明的逝者默哀等。在所有的公关活动中, 影响力较大的是新浪微博发起的“我为新疆代言”的微话题活动。

三、“我为新疆代言”微话题的传播过程分析

“我为新疆代言”的微话题活动, 是由活跃于网络的新疆群众借助新浪微博平台创立的一个微话题讨论小组, 在微话题小组中, 大量的新疆民众自发形成舆论阵地, 发表各种言论和图片, 并通过转帖和顶帖的形式广泛地传播新疆人对于“昆明暴恐案件”的态度和看法, 一致表明“暴力恐怖代表不了任何民族, 请不要把对他们的愤怒, 扭曲成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地区的恐惧和敌意”、“所有新疆人为逝者痛心”、“暴徒没有资格代表新疆”等观点。一时间, 为新疆人“鸣冤”的舆论充斥于网络。截止到2014年3月8日, 参与讨论的人已达到34015979人, 可见其广泛地传播率和影响率。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微话题的发起者不是专门的社会机构, 也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团体, 而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集聚在一起的普通新疆民众, 他们都是未经组织领导的社会群众, 且发起这一话题的目的很明确, 即传播新疆“无害论”, 倡议更多的人关注新疆, 全面地看待新疆问题。这一危机公关也立马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其预期的目的——化解了国人误解、仇视新疆人的潜在危机。但是, 传播者本身没有强烈的危机公关的意识, 此类危机公关是在参与者不知不觉的集聚和讨论、传播中形成的。此类危机公关的产生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分散性、群体性和针对性。

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来看, 新疆群众充分借助新浪微博这个社交平台, 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快、传播面广、传播方式多样化和便捷化的特点发表个人言论, 表明个人立场, 并以讨论、转帖、跟帖, 建立微话题、专题和讨论小组的方式进行舆论传播, 使舆论观点迅速、及时、有效地传播到社会民众中去, 在第一时间引起社会的关注, 达到公关目的。可见, 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众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危机公关, 以化解自身利益危机,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传播的效果来看:一方面, 微话题的舆论传播广泛且迅速, 影响力比起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所做的危机公关更快更好。在微话题活动开展一天后, 社会中有关讽刺、调侃和咒骂新疆人的舆论迅速消解, 很多受众发出宽容、理解、团结新疆人的公共意志, 并愿意和其一起同极端分裂分子的恐怖行为做抗争。另一方面, 来自于社会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可信度很高, 在短时间内便引起网络受众的同情和情感共鸣, 相对于专门组织和机构的危机公关, 社会群众自发性危机公关更加让受众信服和认可。

综上所述, 微话题“我是新疆人”的危机公关活动不仅成功化解舆论危机, 更是社会群众自发组织危机公关的典型事例。通过此类公关活动, 社会群众的社会参与权、知情权、信息传播权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强化, 社会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和途径日益丰富, 受众危机公关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危机公关的内涵和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四、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实际上, 只要是存在于网络的舆论, 就必然存在信息虚假、信息炒作的危险, 很多舆论的兴起都是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杰作”。“我是新疆人”的危机公关活动依然有这种风险, 但是, 为什么很多人依然相信微话题中的舆论观点?一是因为在微话题传播中, 新疆群众并不是简单的夸夸其谈, 而是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 让实实在在的事例或证据伴随舆论传播, 必然受到受众的认可。二是此次危机公关的发起人和参与者都是普通百姓, 代表社会底层人民的最真实意见, 更容易在心理上为受众所接受, 从而顺利化解了此次舆论危机。但是, 此类问题并不一定能完全杜绝, 只有认清问题存在的根源, 才能保证一个良好规范的舆论环境。

笔者认为, 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缺乏专业的领导和组织, 社会群体自身素养的薄弱, 再加上自身利益的迫切需求, 容易导致舆论极端化, 无法保证舆论正确、全面的传播, 使得危机公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分散性和不稳定性。

一方面, 社会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相关知识, 培养正确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全面的发表、传播言论的能力。由于网络受众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 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缺陷, 很容易受到不当言论的影响, 传播并接受一些错误和极端的信息, 因此, 受众应当多关注一些权威的、专业的信息网站, 不断学习和汲取专业人士发表言论、传播信息的方式方法, 学会全面的、发展的、矛盾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在发表言论时, 多借鉴专业人士和专业部门发表的言论和信息, 坚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不了解情况不乱发表建议”的原则, 慎重发表言论, 同时, 只接受和传播有证据有事实的被证明是真实、正确的言论, 不要盲目听信网络传言和未被证实的信息。

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应当在舆论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 加强网络的监管, 对于一些发表极端言论, 不文明、不理性、不负责任的鼓动性言论和危害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的网络信息及时制止和惩处, 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 杜绝危害社会的舆论和信息的肆意传播。其次, 开通针对社会群众的专栏、组织并建立专门针对社会热点, 特别是与社会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专题和讨论区, 给社会群众提供开放、自由的信息传播平台, 允许网友自主发表言论、反映问题, 组织讨论热点问题, 通过提供便捷的受众言论的平台, 让受众在放心大胆地发表意见的同时, 实现更加便捷和科学的监管和引导。最后, 开展一系列的信息传播教育活动, 鼓励社会群众了解信息传播知识, 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群众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 发表言论。

(2) 社会群众没有强烈的危机公关意识, 容易被网络舆论所左右, 无法认识到网络谣言的虚假性和网络推手的操控性, 从而引发舆论危机。

近几年来, 网络视域中各种信誉危机、信息危机等不断出现, 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的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让人们难以分辨网络信息是真是假。特别是来自社会群体的自发性的舆论传播, 很容易让此类组织乘虚而入, 因此, 网络受众必须适当接受网络知识的学习, 了解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的产生、发展和危害, 强化网络危机意识, 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和危机公关等传播现象, 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专业认识, 强化辨别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

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也要加强舆情的引导、监控和惩处。第一, 以政府的身份及时发表科学的、正确的、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言论, 第一时间主导事件舆论的发展方向, 防止伪公关大肆传播和泛滥。第二, 完善舆论检测体系, 建立“及时发现伪舆情、伪公关, 及时遏制伪舆论传播”的有效机制。运用先进的舆情监测和信息采集技术, 对各大网站、论坛、社交平台、活动频繁的意见领袖和团体实施24小时持续监测, 及时发现并掌握负面的舆情, 对此类信息归纳分析, 推算其以后的发展态势, 判断信息是否是恶意的公关行为, 最后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上级部门, 及时有效地将伪公关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第三, 加快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实施, 实现依法治网。通过法律法规的震慑, 约束网络不法传播行为, 惩处危害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伪公关活动, 遏制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 及时肃清网络伪舆论, 保证公共舆论健康有序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钟振宇.论危机公关与媒体角色[D].暨南大学, 2008.

[2]苟德培.网络传播视域中的危机公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

[3]王振宇.危机公关现状和定义[J].公关世界, 1997 (10) .

[4]白晓君.危机公关中的关键要素[J].经济师, 2005 (2) .

[5]宗守云.不可小看的网络“水军”[J].语文建设, 2011 (1) .

[6]何威.从网络推手到信息操纵[J].新闻与写作, 2011 (4) .

[7]江水.网络“水军”产业链[J].中国报道, 2011 (1) .

篇14:以命运为话题的议论文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上一篇:专业教学论文下一篇:题库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