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

2024-05-10

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共14篇)

篇1: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

传递,其实就在你身边。传递是架起心灵的桥梁;是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是内心的感受在诉说……

别人给你一种传递,你也会给别人一种传递,这是相互的。快乐,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把快乐传递到世界的每个小角落里,传递给每个人。快乐是人最需要的,每个人不一定永远都是快乐的,所以快乐必须让我们来传递。

传递是一种奉献。我们奉献快乐,“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这种感觉是给予的,因为这种是传递的结果。当别人不开心时,你在安慰,在逗他(她)开心,你用了不用的方式,在这其间,你逗时感到快乐,被逗的人笑了,说明你把快乐传递到内心里。在你伤悲时,别人也同样传递快乐,因为这一刻,快乐才是安慰你的朋友。别人给你一个微笑,说明他(她)内心是快乐的,你同样也会有这样感受,会感到轻松,心旷神怡。快乐人皆有之,所以我们同时把快乐传递,更要自己去寻找快乐。

传递是快乐之本。你帮助了别人,你心里是快乐,别人的心里不仅仅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幸福。如果在非典流行时,有的人精神状态是郁闷的,他们缺少了别人的鼓励,自己感到神色慌张,这时,给快乐是最好的方法,传递你的快乐,使他们感到乐观与开朗,在你的传递中,快乐也许让他们逐渐改变了想法,改变了自己的内心,并与病魔作斗争。传递还有更多的更多,传递让人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传递犹如清风扑面来,犹如彩虹般绚丽,犹如无限的桥梁。传递有时正在轻轻敲你的心灵之窗,传递总是在改变你,传递在改变一切。

传递之花永不枯萎。

篇2: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

乐于助人也是一种快乐。有一位拄着拐杖,年满八旬的老太太上了2路公交车,今天坐2路公交车的人很多,车里面被挤的水泄不通,连专门给老人坐的位置,都被年轻人坐下了,我也是乘客的一位,我看见老太太,突然想起她的难处,于是,我就微笑的对老太太说:“老奶奶,来,您坐。”,老太太看见了我,露出微笑,说:“谢谢,真是太谢谢了。”许多乘客都把赞许目光投向我,也许是我把座位让给了老太太吧!我自豪的笑了。

收获也是一种快乐。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考试,我做了十分充足的练习,我佩服我自己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做什么练习都百分百会,至于别的同学一窍不通的题目,我都明白的烂若披掌,明天的考试,我也十分相信我自己的实力,让老师、同学的对我刮目相看!

锻炼也是一种快乐。每天早上7点,是我阳光活力的黄金时间,也是我一刻又一刻的快乐时光,每当这一时刻到来,我都不顾一切,奔向体育场,在那里开开心心的锻炼身体,因为锻炼是一种快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幸苦,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游戏,可以把它想象成在大西洋里面遨游,每当锻炼时,我都很快乐。

篇3: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 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 也被称为“从众效应”。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百度, 2012)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 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 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 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理论界普遍认为羊群行为 (herd behavior) 通常指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 经济主体因受其他人行动的影响而模仿他人行动的决策行为。Baerjee (1992) 定义羊群效应为即每个人只是关注于自己眼下的事情。Prechter and Parker (2007) 认为证券定价的不确定性可能引起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在人类生活中也会出现, 中国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小农户面对庞大的市场, 很难决定自己生产什么。在无数次的试探中, 有一部分农民寻找到效益好的经营项目, 其他农民在得知信息后, 都来生产这种产品, 于是“羊群效应”就出现了。“羊群效应”形象的概括了农民在选择经营时一哄而上的经济现象。

二、农民“羊群效应”界定

农民“羊群效应”是指当第一个农民经营某个项目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时, 其他农民在获知这个信息后, 成批跟随先前的经营者从事同样的项目, 直到该产品供过于求, 无利可图, 农民才停止经营, 四散而去, 寻找新的经营项目。当有农民在新的项目中获利后, 其他农民又涌向这个新的项目, 直至这个产品市场饱和, 价格大幅下降, 出现亏损, 人们才停止这个项目的生产。如此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我们将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的“羊群效应”称为农民的“羊群效应”。

农民选择经营项目时的“羊群效应”, 导致农产品生产量发生波动, 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比如, 2010年卷心菜批发价为每公斤2元左右, 种卷心菜的农民大获其利, 许多农民迅速投向卷心菜的生产, 2011年4-5月, 卷心菜严重供过于求, 价格迅速下降, 每公斤2角钱都卖不出去 (彭春莲, 2011) , 部分农民甚至用旋耕机将成片的卷心菜翻掉, 开始种下一茬作物。数月之间, 卷心菜的价格就如同“过山车”一样, 大起大落, 让人惊心动魄。我们知道,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 而是时有发生。例如, 猪肉价格就因为生产的波动经常波动, 2009年猪肉价格就为每公斤10元, 价格高的时候达到每公斤30元以上 (杨再, 陈学敏, 鲁玲, 2011) , 如2011年7月猪肉价格就达到这个价位。只是猪肉价格波动的周期为7年, 要比卷心菜价格波动周期长一些。

三、农民“羊群效应”产生的根源

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 之所以经常出现“羊群效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3.1无法判断市场需求量。

农民常常希望能按市场需求生产, 因为只有按市场需求生产, 所生产的产品才能卖出去, 并获得合理的价格, 但农民往往并不知道市场的需求是多少, 例如种大蒜的农民不知道市场对大蒜的需求量;种樱桃的农民不知道市场对樱桃的需求量;种白菜的农民不知道市场对白菜的需求量, 等等。农民由于知识、手段和精力的缺乏, 往往对农产品需求量一无所知。当然, 作为经济专家, 可以从统计年鉴或者自己在农村的调查, 获得农产品的需求量, 但农民几乎没有渠道可以获得专家的数据。另外, 专家的这些数据更多是过去的资料, 而农民需要未来的预测数据, 因为只有未来的预测数据才能让农民决定是否可以生产某种农产品。然而, 对农产品未来需求量的预测是一项比较难的研究工作, 所以, 农民就很难预测了。由于农民无法预知农产品的需求, 所以农民就难以根据需求进行生产, 只能盲目跟从了。于是, “羊群效应”就出现了。

3.2无法控制农产品生产总量。

当一些农民找到一项好的经营项目, 说明这个该产品的生产量与市场的需求量基本吻合, 或者生产量小于市场的需求量, 因而价格比较好, 经营者有比较好的收益。如果生产者能够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总量, 将生产总量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 那么就有可能获得持续的好效益, 然而每个农民只能决定自己的生产量, 而无法决定别人是否生产以及生产多少, 所以每个生产者都无法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由于该项目经济效益比较好, 会吸引别的农民也加入这个项目的生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羊群效应”。由于其他农民纷纷加入这个项目的生产, 最终致使该产品供过于求, 无利可图, 于是农民又去寻找新的好项目。当一部分农民再次找到新的好项目, 又诱使许多农民再次纷纷加入这个新项目的生产, 新一轮的“羊群效应”再次出现。所以, “羊群效应”频繁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农民无法控制生产总量, 从而获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 农民只有不断寻觅新的项目。在寻觅的过程中, 总是少部分人先寻找到, 然后其他人再跟进。这样的“羊群效应”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不断循环往复。

3.3无法预知农产品价格。

农业生产者往往只知道农产品现在和过去的价格, 并依此作为生产与否的依据, 但实际上农民应该根据农产品未来的价格来决定是否生产, 因为经营收益的是其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价格, 即未来的价格, 而不是现在的价格, 更不是过去的价格。其实, 这个道理农民也知道, 问题是农民无法预知农产品未来的价格。于是, 农民只能根据当前的价格来决定是否生产以及生产多少。当前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 农民便一窝蜂似去生产, 于是“羊群效应”就出现了。

四、农民“羊群效应”的利弊

4.1农民“羊群效应”之利

4.1.1有利于农民选择项目。

农业生产者选择经营项目本来是一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 而“羊群效应”就略去了复杂的市场分析, 只要跟着别人生产就行了。由于“羊群效应”使选择经营项目变得简单, 所以农民就不需要过高的市场分析能力, 素质较低的农民也能从事农业生产, 甚至还能赚钱。这对于素质不高的人来说, 带来许多便利。

4.1.2避免农产品长期处于高价位。

从“羊群效应”的表面看, 农民有时一窝蜂地生产这种产品, 有时又一窝蜂地生产另一种产品, 表面看起来很盲目, 实际上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农民, 即农产品价格指挥着农民生产什么或不生产什么。“羊群效应”说明市场没有出现垄断, 市场是自由竞争状态, 所以某种农产品不可能长期处于高价位, 因为一旦某一农产品处于高价位, 马上就会有许多农民来生产这种产品, 价格就会降下来。

4.1.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率。

“羊群效应”促使农业生产资料总是流向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项目, 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 避免农业生产资料长期处于低效率项目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

4.2农民“羊群效应”之弊

4.2.1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羊群效应”的原动力就是农产品的高价位。正是由于某种农产品价格比较高, 才吸引和诱使许多农民生产这种农产品。但由于盲目扩大生产, 导致供过于求, 从而使农产品价格又迅速下降。

当某种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价位时, 许多农民慢慢逃离这个产业, 使生产总规模变小, 价格又开始上涨, 当价格比较高时, “羊群效应”再次显现, 许多农民又聚集到这个产业, 致使价格再次下降。“羊群效应”就这样导致农产品价格周而复始的在涨与跌之间震荡。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使生产者无法获得稳定的收益, 也浪费了农业资源。

4.2.2农业资源浪费。

“羊群效应”常常使某种农产品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 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时, 导致多余的农产品卖不出去, 使农民为生产农产品而付出的农业资源付诸东流。

4.2.3影响消费者生活。

由于“羊群效应”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所以在农产品价格过高时, 消费者要付出更多的花费, 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当农产品价格过低时, 虽然消费者用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农产品, 但因为人的胃口是有限的, 也不能过多消费。所以, 农产品价格波动, 会影响消费者平稳的生活。从而最终影响生活质量。

五、农民“羊群效应”的破解

“羊群效应”虽然有利有弊, 但总体看, 还是弊大于利, 所以应尽量避免“羊群效应”的出现, 那么如何才能破解“羊群效应”呢?我们认为应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来破解“羊群效应”。

5.1科学预测农产品需求量。

如果能够准确预测农产品的需求量, 让农业生产者根据需求量生产, 使农产品供需平衡, 农产品价格就不会过高或过低, “羊群效应”就不会出现了。所以, 准确预测农产品需求量是破解“羊群效应”的首要环节。

5.2有效控制农产品生产总量。

首先让农业经济专家预测出农产品的需求量, 并根据农产品需求量确定生产量;然后再把生产总量分解到各个省区, 各省区分解到各县, 县分解到乡镇, 乡镇分解到村, 村分解到农户;农户根据分配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这样总生产量就和总需求量相吻合了。当然, 在农民拥有经营自主权的背景下, 这种指标分配仅有指导性。

摘要:农民在选择致富项目时经常会出现盲目“跟风”现象, 人们称之为“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出现的原因在于农民难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准确判断究竟那个项目可以赚钱, 于是便盲目追随当前赚钱的项目。“羊群效应”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从而浪费了农业资源, 损伤了农民利益, 同时也干扰和影响了消费者平稳的生活秩序。破解“羊群效应”的方法就是依靠政府对农民选择项目给予必要的指导。政府应组织相关专家科学预测农产品需求量, 根据预测的需求量引导农民有计划生产, 至少应及时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并在关键时刻发出预警, 防止农民盲目跟风, 破解“羊群效应”的频繁发生。

关键词:农业信息,“羊群效应”,波动

参考文献

[1]彭春莲.四川省卷心菜价格大幅下降[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1 (16) :32-34.

[2]杨再, 陈学敏, 鲁玲.猪肉价格飙升, 后市行情如何[J].猪业科学, 2011 (3) :16-17.

[3]王征兵.农民生产经营中的“采蜜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 2012 (3) :66-68.

篇4: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篇5:以传递微笑为话题作文

微笑,多么令人向往,在平常,谁曾注意过那些迷人的微笑。微笑总让我边见边忘,而一位农民大伯的微笑,却让我永生难忘。

到了桃熟的季节,妈妈带我去买桃。路边有不少卖桃的,妈妈很挑,说这家的不熟那家的还青。直到到了一个农民大伯的摊位,才看好。大伯说:“自儿家的桃儿,甜。”妈妈低头看桃,听他这说法,嘴里吐出一句:“谁知道真的还是假的。”是的,这时候,真的再真的东西也是假的。大伯听了这话,急了:“怎么会假,怎么会假,是真的,是真的。”听了真话,妈妈更不信了,悄悄对我说:“瞧瞧,越急越不真。”大伯知道妈妈的心思,猛地拍开了一个桃子,对我说:“尝”。那桃子红通通的,肉又有点发白,汁从肉中缓缓的流了出来,确实很喜人,我咬了一口,真甜,妈妈信了,便买了几个桃子。

买完桃要走,走了几步,大伯又跑上来,说:“妹子,妹子,等等,你多给我了10块钱。”说完,递给妈妈10元钱,妈妈

篇6:以传递为话题的作文

记得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万物都被炙热的火球炙烤着,花儿们都无精打采地低下了头,小狗耷拉着耳朵,气喘吁吁地伸出长长的舌头。而我,却在烈日下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着投篮,在一旁为我默默加油的,则是身怀绝技的你,又一次打铁,我无可奈何地望着那个高高的篮筐,仿佛像一堵怎么也无法逾越的墙,用鄙夷的目光告诉我:小子,你还嫩了点呢。我慢步走向一旁,一屁股就瘫坐在椅子上,心情无比的失落。

就在这时,你捡起了在一旁滚动的球,对我说:“怎么?不练了吗?你难道就想这样放弃了吗?”我有气无力地回答道:“不行了。我练了这么久,投球的水准还是这么烂,看来我是要放弃了!”他面对我的回答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惊讶,而是二话不说,扔了一瓶饮料给我,运着球潇洒地来到场上。他似乎是装了雷达瞄准似的,一上来就投进了两个超远的三分球。我看着他一次又一次把球送进篮筐,心中不仅仅是佩服,更是对他有一丝的妒忌与不服气。我在内心中挣扎了很久,眼前突然一亮:他行,我也能行!突然,他走到了我的身前,伸出手说:“来吧,我们一起练吧!”我自信的点了点头,握着他的`手站了起来。我们练了很久,我的投篮水平果然突飞猛进,我的心中对他真的有一股说不完的感激之情。是他帮我破坏掉了这堵不可逾越的高墙,使我一路向前。

篇7:以传递为话题的作文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一阵仰天长啸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我们定睛一看,原来是鼎鼎有名的屈原,只见他徘徊在江边,喃喃自语。我们想安慰他,可我们只是莲,张不开口。继而,他吟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毅然决然地投进滚滚江水中,我们愕然了。

他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死得有骨气。如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将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他的死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不苟且偷生,一身正气浩然长存。

爱莲池中我们尽情地开放,主人周敦颐因酷爱我们家族的雅丽端正,清幽玉洁,因此挖池种莲。池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主人盛夏常漫步池畔,我们更是散发出缕缕清香,随风飘逸。此时,他会吟诵“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也如痴如醉。

他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性情朴实,信古好义,平生不慕钱财,爱读名理。他虽在各地做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递着骨气。

月光下,我们在塘中呢喃,只见朱自清款款走来。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作为一位散文学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就是这位文弱书生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宁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面,这是何等骨气。

篇8: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

文化所指的范畴极为宽泛,有人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也有人则认为,文化指的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准确进行文化传递成为信息传递之外的重要环节,甚至足以衡量译本质量。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指出,翻译的本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将一部作品成功由源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对译者而言,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将中西方文化相结合,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体会作品语言的含义,不然翻译就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转换。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小觑的,往往会引起翻译时一些文化意象的遗失或者歪曲。

在对外传播中华典籍文化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西化思想和西方中心论,导致翻译过程中存在以西方概念解释中华文化典籍中的类似概念的情况,造成了文化传递中的扭曲和误解,影响了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发展。我们只有对典籍英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典籍翻译。

二、《道德经》英译本简介

《道德经》的作者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约5000字,分为《道篇》(前37章)和《德经》(后44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涵盖了哲学、自然、社会等各方面;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作品之一。

《道德经》的英译不仅仅是将中文译成英语,更是将中华文明传播到西方,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跨度,再加上其艰涩的上古汉语和不易理解的哲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也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设置了额外的障碍。

要想更好地完成《道德经》的英译,译者必须对作品本身、老子生平及其思想等进行必要的研究,努力去理解并阐释《道德经》中体现的源语文化,并通过这种阐释,把他所理解的源语文化呈现在英语文化的读者面前。译者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语言功底,更需要理解中华文化背景下特定的文化内涵。要使西方读者明白老子大智大慧的哲学思想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是单纯地将字面上的意思翻译出来,或者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进行阐释就可以了,还必须把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阐释清楚。

三、《道德经》英译本中的文化传递

《道德经》的英译本众多,为了使分析更加客观,本文选取了自1868年后出现的有明确作者和出版时间的译本,这些译本既有西方学者翻译的译本,也有我国学者翻译的译本。通过词汇、语句层面的分析研究,得出文化传递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的策略,以便于译者在翻译其他文化典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化用另一种语言对外推广和传播,让中华典籍中的精髓向全世界传播。

1. 词汇层面

《道德经》可称得上是字字珠玑,可供研究和分析的词汇众多,如果一一加以阐述,面面俱到,难免会造成长篇大论。因此,本论文仅从其中选取了典型的词汇进行分析。

例:道可道,非常道

James Legge:The T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

Arthur Waley: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John.C.H.Wu:TAO can be talked about,but not the Eternal Tao.

Lin Yutang: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D.C.Lau: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constant way.

Gu Zhengkun:Tao never dies;it is a deep womb.And the opening of the womb,is called the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

“道”,原意本是道路或者方法,其指称老子《道德经》贯穿全文的核心哲学概念。然而并不是每个译者都理解这一词汇的文化背景,所以他们尤其是西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这些译本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使用韦氏拼音Tao;(2)在Tao的基础上将其专有名词化,即TAO;(3)将其译为Way,他们认为道就是一种方法;(4)Way,使用了《圣经》中的概念代指道的概念。

我们经过观察不难发现,中国学者多采Tao这一翻译形式,而西方学者的译本则采用Way这一具有圣经宗教色彩的词汇。这就体现出在翻译的过程中,西方学者多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而中国学者多采用了异化策略。

2. 语句层面

《道德经》中有不少语句后来都演化成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价值。现从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从句型层面上探究典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特点。

例:治大国若烹小鲜

James Legge:Governing a great state is like cooking small fish.

Arthur Waley:Ruling a large kingdom is indeed like cooking small fish.

John.C.H.Wu:RULING a big kingdom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

Lin Yutang:Rule a big country as you would fry small fish.

D.C.Lau:Governing a large state is like boiling a small fish.

Gu Zhengkun:Ruling a large state resembles frying a small fish(It is inappropriate to turn it over frequently).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道德经》中老子政治思想的体现。其字面含义为人们在烹制鱼的时候,烹制大鱼比较容易;而烹制小鱼,就不能经常翻炒,以避免破坏鱼的整体完好。如果译者能够理解烹鱼的过程,他们就能够理解老子想要表达的是: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烹制小鱼一样,不要经常进行政策的调整,这会扰乱老百姓的安定生活状态。从译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译者都理解了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只有辜正坤教授将其隐含的政治思想很好地阐释了出来。

这就表明,译者在进行典籍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完成句子字面的翻译,译者还要理解并阐释作品隐含的含义并解释给译文读者,避免在对外传递文化的过程中造成文化误解。

从对《道德经》英译本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译者作为中华典籍的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在翻译典籍时必须重视文化传递。因为一个译本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传递是否准确。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在翻译典籍时更应注意保留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将之推广至世界,而不是用西方原有的概念和文化解释中国的概念和文化。

摘要: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中华典籍被译成英语和其他语言。这一对外传播和翻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尽可能保持原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又要满足译文受众的理解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重视文化的传递和呈现。《道德经》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在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道德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词和句两个层面分析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

关键词:典籍翻译,道德经,文化意象,文化传递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篇9: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10:以传递为话题的作文

那一天,妈妈叫我从学校那边乘2路车到她的店里。放学了,我与几个一起乘2路车的同学高兴地蹦到公交车站头。等了不过5分钟,公交车就来了。我们上了车,车上声音非常嘈杂,大部分都是学生在上面叽叽喳喳地吵着、闹着、说着。过了几个站头,公交车就像刷子一样,“刷”走了大部分的乘车人,和我一起乘公共汽车的几个同学也都下车了。

到了一个新的站头,有两位老人拿着老人乘车优待证上车了。两位老人走路摇摇晃晃,那一位公交司机主动下车,搀扶两位老人上车。车上的人看着,没有不感动的。就在这时,一位年轻人也下了车,帮助司机搀扶老人。车上的人似乎也被传染了这种“助人为乐”的气氛,都主动为老人让座――虽然后面还有几个座位。两位老人都非常感激我们,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这些好心人啊!”一位老爷爷看我离他最近,就座了我让给他的座位。这时,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感受到了助人为乐是快乐之本的感觉。

篇11:以传递为话题的作文

妈妈把孝心传递给了我;外公年纪大了身体里长了结石,所以家在乡下的外公到县人民医院住院看病,外婆来去又不方便,所以外公就由妈妈来照顾。早上,妈妈烧好早饭,把我送到学校之后,怕外公饿了就赶紧跑到病房,给外公送早餐,还要扶腿脚不太灵活的外公上厕所,外公吃饭的时候还要提醒外公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外公睡觉的时候,妈妈要帮外公盖好被子,到了下午妈妈又急急忙忙的奔波到学校接我去外公的病房,紧迫到一大把一大把地抹汗;妈妈的一日三餐都是在病房中与外公一起吃,一直陪到很晚才回家。孝是无微不至的。

姑姑把孝传递给了我;奶奶的生日到了,全家人都去奶奶家吃饭,可是全家却只有姑姑准备了礼物,大家都忘了,姑姑考虑得很周到,怕奶奶年纪大了骑自行车会很累给奶奶买了一辆电瓶车,奶奶看到姑姑买的礼物,乐得合不拢嘴。孝是礼轻情意重。

爸爸把孝传递给了我,爷爷眼睛得了白内障,爸爸二话不说就向单位请假陪爷爷去北京看病了。到了北京医院,爸爸跑前跑后,配药交费给爷爷弄病号饭,整整一个星期,等爷爷出院的时候,爸爸都瘦了。孝是默默陪伴。

篇12:以传递为话题的作文

很早以前就听姥姥提起“奉粥”活动,一直到今天,才如愿以偿地亲身体验到看似平常但实则充满爱的“小事”。

我和姥姥是早晨6点从家出发的,倒了两次车,大约7点的时候到了北京西站附近的“奉粥”地点,刚下车就看到许多志愿者比我们来得还早,在这些志愿者中有老人、大学生,还有几个像我一样的小学生。

“奉粥”活动开始了,我发现有不少志愿者和我一样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虽然我们几个的动作不是很熟练,但是在老志愿者的带领下,我们不停地说着:“早上好!”“请喝一杯爱心粥!”“祝您一天好心情!”随着几句暖心问候语地送出,我感觉与街上行人的距离迅速拉近了。

爱心的传递是能感觉到的。一个路过的老奶奶有些迟缓地从我手中接过粥,她的同伴还在问:“粥是免费的吗?”我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肯定,她们安心地在路边喝了起来。不到半小时,300多杯爱心粥就都分了出去。一杯杯爱心粥传递了出去,就是送出了一份份真诚和祝福。

活动结束了,我听到志愿者们表达最多的就是欢喜和快乐。作为第一次来参加的小学生志愿者,我还做了感受分享:“我感受到了爱心和正能量,有机会我还会参加‘奉粥’活动。通过爱心粥传递爱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友爱和和谐。”

篇13: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

关键词:诗歌翻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情感传递

情感与诗歌关系密切, 《虞书》中曾提到“诗言志, 歌咏言”, 说明意志与情感是诗歌表达的对象。《文赋》中也提到“诗缘情而绮靡”, 强调了有情而发的诗歌才是真正的好诗。在诗歌翻译中, 再现原诗情感是核心问题之一。下文中笔者将以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四译本为例, 谈谈诗歌翻译中情感的传递。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公元763年, 当时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缢, 持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告一段落。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时, 饱经乱世之累的杜甫喜极而泣,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确, 这首诗在情感上一气呵成, 可谓情欢语快, 酣畅淋漓。笔者认为, 要译出诗人的狂喜之情既要注意词汇的翻译、意义的传递, 同时译者也要关注到节奏的控制、音韵的选择等问题。下面笔者将从选词、音韵及句法三方面分析叶维廉、Burton Watson、Tony Barnstone及许渊冲四位译者的译诗在情感传递上的得失。

1 选词与传情

译诗中词汇选择与情感再现的密切关系已无需多言。笔者认为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 以下词汇的翻译在传递诗歌情感中尤其重要:

首先是“忽传”、“初闻”、“却看”、“漫卷”、“便下”这一组词, 这组词富有动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时间紧迫的感觉,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情。笔者认为, 这组词的翻译在四译本中以Burton Watson的译本为最佳。

以首联为例, 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 Watson译为“Beyond Sword Gate suddenly word-Jibei recoverd!”Watson未译动词“传”, 而是以名词“word”代替, 将叙事性的话语转化为感受性的话语, 突出了这个特大喜讯来之突然。“初闻”句, Watson译为“On first hearing it, tears splash all over my robe.” (一听到这一消息, 眼泪就沾湿了我的衣裳) , “闻讯”与“流泪”间隔极短, 表现了诗人情感变化之快。比较另外三位译者的译文:

V1:T’is said the Northern Gate is recaptured of late;

When the news reaches my ears, my gown is wet with tears. (许渊冲)

V2:News come to Jianwai that Jibei has been recovered

And tears wet my garments when I hear the news. (Tony Barnstone)

V3:At Chien-nan, sudden news of retaking Chi-pei

Overjoyed tears all over my clothes. (叶维廉)

许渊冲和Tony Barnstone的译文读来叙述性较强, 而情感传递上不如Watson的译文, 用“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译“初闻”句也不如Watson用“on”引导紧凑, 在传达原诗之“快意”上不及Watson。而叶维廉的译文省略了所有动词, 仅保留名词以呈现画面, 这种译法在景物诗中利于表现汉诗的审美特征, 但在这类叙事抒情诗中则显得过于跳跃, 不能充分表现连绵的情感。

再如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连用四个地名, 而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韵母相同, 翻译得不恰当会有堆砌之感。而杜甫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于四个地名之间, 不但不呆板, 甚至给人一种流动交错之感。既写出了舟行速度之快, 又描摹出了诗人恨不得马上回到故乡的急切之情。比较Burton Watson与Tony Barnstone的译文:

V1:Straight off through Ba Rapids, threading Wu Rapids,

Then down to Xiangyang, heading for Luoyang. (Burton Watson)

V2:Rafting through the Ba and Wu Gorge

Then via Xiangyang coming to Luoyang at last! (Tony Barnstone)

Burton Watson以“straight off through”、“thread”、“then down to”、“head for”翻译“即从”、“穿”、“便下”、“向”, 可以说是字字对应, 且“straight off”、“head for”译出了诗人迫切回乡的心情, “thread”译“穿”也表现出了蜀峡之险而窄。Watson的译诗在遣词上准确又形象, 同时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相较而言, Tony Barnstone的译文用“via”、“come to”等词翻译显得比较平淡, 在用词的准确性和情感的表现力上都不及Watson的译文。其次, 笔者认为, 尾联四个地名在译文中都应该保留, 一是因为地名的罗列原本就体现了诗人似箭的归心, 二是因为四个地名中“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分别有相同的韵母, 产生了良好的修辞效果。Watson的译本做到了这一点。

另外, 除了以上词汇, 对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等句中的一些直接描写诗人狂喜之情的词汇, 译者也应好好琢磨如何选择最妥帖的词。这里笔者仅以“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为例, 谈谈词汇的选择问题。分别列举四种译文如下:

V1:Hastily bundle up my books, mad with delight. (Burton Watson)

V2:Rolling up my verse books, my joy like madness looks. (许渊冲)

V3:And roll up my writings carelessly in crazy joy. (Tony Barnstone)

V4:Rolling up scrolls of books:glee edges into madness. (叶维廉)

先看“漫卷”一词, 诗人得知官军收复家乡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平日“读书破万卷”的他连把书好好收拾一下也来不及, 而是胡乱一卷了事, 急切地想要踏上归乡之路。许渊冲和叶维廉仅以“roll up”译“漫卷”两字, 省略了“漫”字的翻译, 有损于情感的传递。Watson和Barnstone分别以“hastily” (匆忙地) 和“carelessly” (粗心地) 译“漫”, 相较而言, 前者在传情达意上更到位。再看“喜欲狂”, “喜欲狂”写诗人因国家统一、得返故乡而喜, 极喜而狂。四译本分别以“mad with delight”、“my joy like madness looks”、“in crazy joy”、“glee edges into madness”在传情上都是到位的, 但译文二略显拖沓, 与原诗“快意”不符。

2 音韵与传情

汉字尾韵可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种。阴声韵以元音结尾, 读来轻柔、雅致, 一般用以表达和缓、柔和的情绪;阳声韵以鼻音-m, -n, -ng结尾, 读来较为响亮, 常常用以表达饱满、激昂的情感;而入声韵以塞音-p, -t, -k结尾, 读音短促低沉, 经常用以表达孤独、悲伤的情绪。沈祥源先生在《文艺音韵学》中提到:“阴声韵以及阳声韵中的穿鼻韵 (-n) 和抵颚韵 (-ng) 多表现坦荡情绪, 而入声韵及阳声韵中的闭口韵 (-m) 多表现压抑感情。” (2) 可见汉诗尾韵并非只是一种格律形式, 尾韵的作用也不仅限于增强诗歌美感, 它也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押“ang”韵, 韵脚“裳、狂、乡、阳”是以-ng结尾的阳声韵, 正与诗人狂喜、激扬的情感契合。然而尾韵翻译是诗歌英译中的一个难点, 中文韵部少, 押韵比较容易, 而英文韵部上千, 押韵在创作中都是比较难的事, 翻译找韵当然更难, 要找到与原诗情感基调相符的韵部则难上加难。

四译本中注意原诗尾韵翻译的仅许渊冲先生一人。许渊冲先生翻译这首诗时在每行中都加入一对元音或双元音, 因此, 译诗每句都有相同的元音重复出现两次, 读来琅琅上口。如“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 许渊冲先生译为“Staring at my wife’s face, of grief I find no trace;Rolling up my verse books, my joy like madness looks.”“face”与trace”、“books”与“looks”分别押韵。但许渊冲先生的译法着眼于再现音美, 很少考虑韵部在情感表现中的作用, 多个双元音的运用使译诗读来典雅有余, 而狂放不足。

除了许先生的译诗, 笔者以为Burton Watson的译诗在音韵处理上也很有参考价值。Watson未译尾韵, 却以音韵的巧妙安排进行了补偿。同样以“却看”句为例, Watson译为“I look at my wife and children-what worries now?hastily bundle up my books, mad with delight.”Burton Watson在句中用了大量短元音, Leech在《英诗学习指南》中提到“短元音给人以迅速、激动、狂热或细碎的印象” (3) 。短元音的大量使用加快了诗歌的节奏, 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诗人得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后的狂喜之情。除此之外, Burton Watson还使用了较多的爆破音, 如“剑外忽传收蓟北”被译为“Beyond Sword Gate suddenly word-Jibei recoverd!”, 一连出现多个爆破音, 而爆破音常与迅速与兴奋的基调相联系, 因而充分传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及他对于尽快回到家乡洛阳的渴望。

3 句法与传情

叶维廉曾提出中国古典诗的句法, 利用“若即若离、可以说明而犹未说明的线索与关系”, 而向读者提供了一个由他们直接参与和感受的“如在目前”的意境。 (4) 这在叙事诗中主要体现在“不决定人称代词”和“没有时态变化”两方面, 前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情境, 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拥有与诗人相似的情感经验;后者使原是作者过去的经验得以常新的面貌直接演出在我们面前。因此, 若能在不影响意义准确表达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保留中国古典诗的句法特色, 有利于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情感经验。

四译本中在这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的正是叶维廉的译文。全诗仅第三句“却看妻子愁何在”的译文用了谓语, 其余均为无谓语句, 因此也没有时态变化;人称代词的使用也极少。其次是Watson的译文。而Tony Barnstone和许渊冲的译文则更贴近英语句法, 叙事的逻辑性较强, 而感受性就有所削弱了。

如上文提到, Burton Watson将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译为“Beyond Sword Gate suddenly word-Jibei recoverd!”Watson未译动词“传”, 一来避免了动词以时态标记出现, 使作者过去的经验以常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来也使表达更简洁, 与原诗节奏之快吻合。而Tony Barnstone将这句译为“News come to Jianwai that Jibei has been recovered”, 是符合英语句法的单纯叙事, 在情感基调的传递上不及Watson译文妥帖。又如“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 叶维廉译为“Spring be our companion, all merry to go home”, 在意义表达、节奏再现上都很准确, 同时也传递了原句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与之相较, Barnstone将此句译为“With green Spring as companion it will be a pleasure to return home”就显得有些拖沓了, 在感染力上不及叶译。

不过, 需要指出的是, 叶维廉对于汉诗句式的模仿有时太过刻意。如上文已提到, 他将首联译为“At Chien-nan, sudden news of retaking Chi-pei, Overjoyed tears all over my clothes”, 省略了所有动词和连词, 在意义表达上太过跳跃。“白日放歌须纵酒”一句, 他译为“A robust song in broad daylight:wine unlimited”也以名词译动词, 似乎仅仅是呈现意象, 在情感表达上反而损失了。

综上, 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若要传递出原诗的情感, 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意义传达的问题。选择妥帖恰当的词汇固然是传情的重中之重, 但也不可忽视音韵、节奏及句法等问题。我们关注音韵的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到其审美意义, 也要考虑到其表达情感的功能。音韵翻译确实十分困难, 但译者在翻译中还应仔细推敲琢磨。对于句法, 我们要认识到汉诗句法背后的审美意义, 在不影响意义表达、不破坏诗篇整体性的前提下保留原诗的句法特征, 使译诗读者获得与原诗读者相似的情感与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2]Burton Watson.杜甫诗选[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3]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Tony Barnstone, Ping Chou.The Anchor book of Chinese poetry[M].New York:Random House Inc, 2005.

[5]Wai-lim Yip.Chinese poetry:an anthology of major modesand genre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6]沈祥源.文艺音韵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7]Leech.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1.

篇14:以传递为话题的议论文

她叫束婷婷,是9岁女孩萌萌的妈妈,朋友们习惯叫她“见笑”——她的网名,因为见笑喜欢在博客“宁檬部落”里与网民分享她的快乐。见笑做的是考古工作,一家三口住在合肥市新区。平日里与一帮闺密们闲散聊天逛街,但更多时候她是待在家里研究各种西点的做法,她家的大厨房放着她购置回来的烤箱、厨师机、雪糕机,工作台上常常摆满了蛋糕模、裱花嘴、裱花袋、面粉、奶粉、糖粉、可可粉。

小小娃儿吃饭难:

爱之驯养要起步

见笑跟闺密朋友同事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女儿萌萌如何可爱乖巧。

见笑自萌萌上幼儿园开始,就教她独立自主,衣服鞋袜是自己穿,书包从5岁开始,就要自己收拾,虽然最初几次总会少本书啊、少个橡皮啊什么的,但是次数一多,也就不会再落下什么东西了。这么小就有自主精神的萌萌,也很有主见,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坚持。比如饭桌上常有她不愿意吃的,清火的绿豆、富含维生素的青菜、高营养的鸡蛋、牛奶、肉类……萌萌便不爱吃,怎么说都没用。

孩子能否均衡摄入营养是妈妈们最操心的,见笑也没能例外。

见笑每天一大早就起床,下面条,煮个荷包蛋,有时候做成煎蛋,她把青菜尽量切碎放到汤里面,这样萌萌在喝面汤的时候,就可以喝进去青菜。即使是这样,萌萌也能将稍微大一点的菜叶菜梗捞出来放到爸爸碗里。有时见笑会在前一天晚上就煮好粥,第二天早上就烧两个菜。见笑用心做的粥里放了许多粗粮,萌萌却只喝小半碗,吃少许的菜就说饱了,将碗一推,去准备上学要穿的衣服,收拾书包。

西点之行见成效,

以爱为旗做指引

2011年五一长假,见笑拉着丈夫女儿陪自己逛商场,恰好碰到电器打折,逛到微波炉烤箱边上,见笑想起朋友小风的手艺,一时兴起,也买了一台25升的烤箱。当晚作为初学者,见笑就做出了看起来层层叠叠漂亮的挞皮,见笑心里很有成就感。第二天早上他们就吃上了见笑做出来的蛋挞。老公极力称赞,连一向不爱吃鸡蛋的小萌都一口气吃了3个,看得见笑心花怒放,瞬间对烘焙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从此,繁忙的工作之余,见笑最爱的就是跟朋友商量去哪里能买到好的烘焙食材;在网络上搜寻西点烘焙的方子教程;下了班,她常常就带着自己的电脑一头扎进厨房开始忙碌。渐渐地,小萌的早餐变得丰盛了,今天是一小块西饼,明天是一盘Papa松糕,后天是松软润滑的戚风……

6月的一个周末,见笑一家三口在婆婆家吃家宴,吃饭中途谈到6月28日小萌的生日,萌萌的奶奶看着在旁边乖乖吃饭的萌萌问:“萌萌,明天奶奶去蛋糕房给你订个大蛋糕为你庆祝生日,你看你想要什么图案,想要什么口味的水果在蛋糕上啊?”5岁的萌萌抬起头,看着周围大人们都在等待她的回答,她坚定地转过头跟奶奶说:“不用了奶奶,蛋糕我妈妈会做,让妈妈帮我做就好!”说完她还给了妈妈一个肯定的笑容。见笑看到女儿信任的眼神,她有点心虚,然而女儿自豪的话突然激起了她的信心。

做第一个蛋糕见笑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虽然并不完美,小萌却非常喜欢。并且要求每当自己生日,妈妈都要为自己做蛋糕,见笑慢慢爱上了烘焙,从此,每到家里有人过生日或者节庆日,她都会做一个蛋糕。

为了保证女儿的营养,见笑买了蔬菜粉,做面包、披萨和饼干的时候都会加进去。看着女儿越来越爱吃早餐,见笑渐渐放下了担心,她将烘焙融入到生活中。女儿爱吃甜食,丈夫爱吃咸的西点,如今他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西点。每隔两三天见笑就会做许多挞皮,或者做一摞披萨饼,或者做一大盘全麦面包,或者是一篮法棍。

有一天,见笑带小萌去逛超市,在卖饼干的地方,小萌看到一种饼干盒上是她最喜欢的米老鼠的图案,激动地一定要妈妈给她买,见笑在收银台刚付过账,小萌就迫不及待地拆开了包装,取出了里面的饼干吃起来。“妈妈,虽然是我喜欢的米奇样子,但是味道还不如你做的好吃呢。”小萌一边嚼饼干一边仰头跟妈妈说。

想到这里,见笑一拍脑袋:“我也可以给你做啊!把饼干和面包做成你爱看的动漫中的样子。你喜欢的樱桃小丸子我也可以做的!”虽然没有做过,但是见笑仍旧向女儿打了包票一定做成。

见笑在网上淘来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模具,做出来的饼干果然大受小萌的好评。小萌还带了一大袋去学校和同学们分着吃。回来之后她兴奋地讲给妈妈听:哪个同学一口塞了好几个,连夸好吃;哪个同学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哪个同学吃完了还要;哪个同学照着饼干的样子在纸上描了个生动活泼的米老鼠……

见笑把面包也做得有模有样,有时候是个可爱的小鸡形状,有时是个毛毛虫的样子,有时候是一朵盛开的花,有时是胖墩墩的不倒翁……见笑的手艺不但让女儿爱上了吃饭,还让女儿更加以她为豪,在女儿的眼里:“妈妈什么都会做,可棒了!”

夏天到了,小萌的朋友在学校门口买了冰淇淋,小萌都不会羡慕要吃,只是回家跟妈妈说:“妈妈,上次你不是看到网上说外面卖的冰淇淋都不干净吗?我也不想吃外面买的,你给我做着吃吧!又健康又营养。”小小孩子说话像个小大人,看着那么懂事又一本正经的女儿,见笑又开始张罗着买了个雪糕机。按照说明书,除了牛奶、奶油、奶粉、糖、鸡蛋、乳酪粉,食品添加剂她一点都没有放,做成之后吃的也很放心。为了做得漂亮,见笑买了各种模具,有的做成小熊,有的做成树叶,有的做成皮球,有的是抹茶味跟可可味混合,有的是草莓味配搭葡萄干……

精巧的手艺和美味的食物让见笑在家人当中备受好评和宠爱。

预留空间,

让爱生长

甜点做得顺手,见笑在一个网站的论坛上开始分享自己做西点的心得,有时候也把做的成品照片上传到网上,渐渐地,夸奖她手艺的人越来越多。而在家里,萌萌也变得更爱吃饭了,每天早晨,不需要人喊她,她就会乖乖地坐在餐桌旁边等着吃妈妈做的美味早餐,连萌爸偶尔也会撒个娇说:“明天早上不想吃面包了,我想吃意酱拌面。”見笑答应了就会早早起来准备酱汁,准备和面,见笑自己做的手擀面特别劲道,连萌萌都能吃掉大半盘。

2011年端午节,见笑自己研究,在家里做起了绿豆糕,红豆熬成沙做馅,绿豆经过复杂的去皮,煮成泥凝固做糕身。用四叶草的模具压成形,寓意幸运。她在博客里附上制作过程,复杂到令人望而却步,朋友小风问她为什么做程序这么复杂的东西,见笑淡淡地笑着回答:“女儿爱吃。”

五一连续加班时女儿去公司探望她时从包里掏出自己亲手煮熟的嫩笋,撒了酱油,吃起来也喷香,就如女儿在母亲节为自己亲手做的卡片和花,就如女儿折了满满一罐幸运星送给她,就如平日里女儿在纸条上写的温馨的话……点点滴滴,都让见笑觉得温暖。

而在自己偶尔赖床不想起床的早上,丈夫也会起床准备自己喜欢的酸菜肉酱,做牛肉面,或者在自己忙西点的晚上为全家做一顿牛排晚餐。

见笑给萌萌做生日蛋糕的时候,萌萌在旁边跟着学,做了第一个手绘饼干,送给妈妈,见笑摆在盘子里舍不得吃;夏天天热,小萌一心学习用雪糕机做冰淇淋给爸妈吃,认真地拿着计时器站在工作台前,生怕一不小心忘记了时间做失败了。前两天下班之后见笑的头有点疼,躺在沙发上就不想动,小萌见状上前问,一听说妈妈头疼,她捋起袖子伸出小手:“妈妈我来帮你按摩哦!”说着在见笑的太阳穴上按压起来,还别说,还挺会用劲儿,过了一会儿见笑的头就不疼了,比吃药还有效。

见笑跟丈夫常常会在家里做些牛排,开一瓶红酒,配些西点。一家人坐在摇曳的烛光下享受一顿安静的烛光晚餐。这样美妙的日子:夫妻恩爱,孩子懂事乖巧,一家人健健康康,每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赐。见笑的眉眼都是幸福的微笑。

(未经作者同意,本文禁止转载、上网)

责编/彭艺珂

E-mail: pengke420@163.com

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pengke420

上一篇:怎么考进美国大学下一篇:选择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