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乡教案

2024-04-22

9故乡教案(通用6篇)

篇1:9故乡教案

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古人有许多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乡情已积淀为生命的血肉精魂,感人肺腑。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李益有“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重点)

2.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难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重点)

一、文本导入

“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乡”就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自古以来她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她又让多少墨客骚人深唱低吟。今天,让我们随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起回到他那阔别二十余年的

故乡,去看看那儿的景,会会那儿的人和事吧。

二、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阴晦.(huì)

寓.(yù)所

猹.(chá)

獾.(huān)

五行.(xíng)缺土

祭祀.(sì)

弶.(jiàng)

脚踝.(huái)

髀.(bì)骨

愕.(â)然

鄙.(bǐ)夷.(yí)

深黛.

(dài)惘.(wǎng)然

隔膜.(mó)

恣.(zì)睢.(suī)

瓦楞.(lãng)

伶仃.(dīng)

秕.(bǐ)谷

鹁.(bó)鸪.(gū)

打拱.(gǒng)

潺.潺(chán)2词语解释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如许:如此,这样。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3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写过小说和散文、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背景探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洞察力,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地分析。他在许多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十年里的变化这一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线索与结构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点拨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根据以上思路,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明确】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和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第二部分(第6段至“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从“又过了九日”至文末):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二)深层赏析

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悲哀)

(学生跳读课文中写“我”的情绪的段落。如开头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结尾的“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点拨明确】本文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现在“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两个方面。(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荒村”等词语。)

(2)对比朗读小说中“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

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2环境描写

赏析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画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画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点拨明确】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小结: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拓展提升

环境描写在小说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并为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它自然成为最凝聚作者心血的地方之一。请你结合所学的小说相关内容,说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点拨示例】一般来说,小说中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演变。2.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3.展示人物活动场所。4.揭示产生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5.揭示决定人物行动的因素。6.预示人物的命运。7.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内容做铺垫。8.烘托特定情形下的特定心理。9.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10.深化作品主题。

一、文本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基调,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小说的主题。

二、互动探究——人物形象赏析 1闰土的形象

(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点拨归纳】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活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合作讨论: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探究)【点拨归纳】“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杨二嫂形象

(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的。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点拨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点拨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他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①回故乡——急切②见故乡——悲凉③忆故乡——沉重、忧愤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⑥见闰土——兴奋、惊异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明确】“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我”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三、拓展提升

描写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小说阅读中常会给出部分人物描写的语段要求分析形象。这类题型的主要提问方式有: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说明下面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请归纳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点拨归纳】可以从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结构作用等角度分析。其中描写方法常见的有„„修辞手法常见的有„„写作手法常见的有„„结构作用常见的有„„

这些都属于表达技巧。回答的表述形式是: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例如: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巧妙地)写出了„„(突出地)表现了„„(性格特征或感情等)。所以我们在分析表达效果时一定要有“具体分析”。分析时不能只看部分语段,而要把握全文主题和人物整体形象,结合上下文分析。

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概括为:抓住技巧,选取角度,明确效果,具体分析。

一、文本导入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语言的洞察力和魅力。

二、互动探究

1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点拨明确】“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因而感到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点拨明确】“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

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点拨明确】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4)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点拨明确】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5)三个“辛苦”各指哪三类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点拨明确】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6)“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点拨明确】“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2标题意蕴

(1)小说中一共描写了几个“故乡”?

【点拨明确】三个。除了对比鲜明的“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之外,其实,小说中还有一个“理想中的故乡”。从小说结尾部分“我”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我”对未来的故乡有一个朦胧的希望轮廓。

(2)“故乡”是谁的?

【点拨明确】这个问题是把小说的社会意义推到了更广阔的层面。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故乡失落了,又也许只存在于孩童纯真的眼睛里。小说中的故乡是“我”的,又是“我们”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征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归宿。

(3)“故乡”在哪里?

【点拨明确】结合课后练习,研究“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蕴。从小说对宏儿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窥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乡,不在儿时飘渺的回忆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里,它需要我们去追求,去勇敢地开辟新路。

(4)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

【点拨明确】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提示:朗读结尾的三段文字,特别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要求齐读背诵。

3表达赏析

(1)文学作品中,除通过描写使所记的人、事更生动外,还往往用形象化的议论来揭示事理,点明中心。这篇小说也不例外。请找出本小说中的议论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点拨明确】倒数第5自然段中的议论,表达“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践踏下的社会现实的悲愤和不满。倒数第3自然段中的议论,是对旧生活的否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最后一自然段中关于希望有无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生活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通过上述三段中的议论,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中心,并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2)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和社会背景的了解,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明确】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3)通过对比突出主题思想。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的对照,反映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我”和闰土关系的前后对照,反映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杨二嫂前后生活的对照,反映黑暗社会病入膏肓;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对照,反映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4)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运用准确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

(6)巧妙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使小说结构流转自如,疏密有致,浓淡相间。

三、课堂小结

本文描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所见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以及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与束缚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膜。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提升

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点拨示例】1.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4.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 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10.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

1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12.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西游记》 1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14.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增广贤文》 15.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 16.家在万里云外,有沙鸥相识。——陆游 17.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18.身居异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刘细君 19.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 20.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韦庄 21.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袁凯 2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 23.苍茫去乡回,无事不伤情。——吴敬梓

篇2:9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明确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通过《故乡》的学习,把握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3.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3.小说主题的探讨

教学时数:

三时(其中,第一时主要是预习与朗读,二、三时分析与探讨,解读文)

教学过程:

.导语: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顺便回顾一下鲁迅及其作品。

2.讲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3.情节的把握:

(1)以“

故乡、故乡、故乡”来简单梳理,其中横线上添一个动词。

(2)用一个动词来归纳全文内容,哪一个词好呢?

“变”!自然引出下面的内容。

4.环境描写: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人物的把握:

写了哪些人物的变化?具体有怎样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A.“闰土”:把少年和中年的闰土从四个方面进行对比,把握闰土的“变”。

(1)外貌:

(2)动作:

(3)对“我”的态度:

(4)对“生活”的态度:

结论: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B.杨二嫂:

(1)外貌:

(2)职业与性格:

结论: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我”的形象及其意义

(1)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

(2)怎样对待闰土?

(3)怎样对待故乡及其人物的变化?

结论: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6.重点段落的赏读与理解:

(1)最后五段,尤其最后一段的后面一句,体会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2)描写捕鸟一段,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7.小说主题探讨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8.作业:

(1)后练习三、四两题;

篇3:9故乡教案

本单元的话题是谈论一些发明的历程及用途。学生可以针对这些发明的用途及特点, 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理由。教师利用这些发明者的经历, 潜移默化地渗透“努力学习, 坚持自己的理想, 就会成功”的情感目标。本课时是在前面学习了被动语态的基础上, 阅读介绍茶叶的发明过程到仿写同一话题的作文, 是一节典型的阅读写作课, 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ancient, remain, notice, produce, pleasant, pie, by accident, according to, fall into, throw, 达到四会;掌握并熟练运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2.语言技能目标:读懂并准确理解关于发明的文章;学会用被动语态描述某物发明的过程。

3.学习策略:掌握速读和细读的阅读技巧及记叙文的要素。

4.文化意识:了解世界上各种发明的由来, 学会做传承文化的使者。

5.情感态度: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发明的文章,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阅读文章, 准确把握文意, 提炼出撰写关于发明的记叙文的要素。

难点:根据范文, 学会使用被动语态仿写关于发明的短文。

【教学方法及手段】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多媒体, 自制收纳盒, 飞盘, MP3, 矿泉水

【教学步骤】

S te p I Le a ding-in (3 minute s)

Greet to the class.

T:Hi, boys and girls!First let me introduce myself.I come from No.6 Middle School.My name is Du Hongmei.You can call me Miss Du.So nice to meet you, everyone!

S s:Nice to meet you, Miss Du!

T:Who put the paper notes here?It’s really in a mess.

(Teacher collects the paper notes in the box.Then show the box to the class.)

T:What is it?

S s:It’s a paper box.

T:What’s it used for?

S s:It’s used for putting small things/holding...

T:Why did we invent it?

S s:To collect things easier and make our room much tidier.

T:We have lots ofinventions tosolve the problemin dailylife.

T:When we listen to English, what do we use? (a TV?a computer?a mobile phone or a tape recorder?)

S s:A tape recorder.

T:But when you listen to English, can you take a recorder everywhere?

S s:No, we can’t.

T: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hat people invented?Can you guess?

S s:MP3.

(Teacher takes out an MP3 and shows it to the class.)

T:What is it?What’s it used for?

S s:...

T:Yes, it’s used for listening to English or music any time and anywhere without disturbing others.

T:As we know, inventions like MP3 are changing our world all the time;they can make our life more convenient and more comfortable.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inventions around us.We are going to learn 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Section B 3a~4b.

S te p II P re s e nta tion (10 minute s)

T:Next, we are going to learn some words about the invention of tea.Read the following stories carefully,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red words.

(Show the stories on the screen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guess.)

(Teacher explains the usages of the newwords.)

S tory One

Long time ago, a shepherd (牧羊人) noticed his sheep became more active after eating some red fruit from a bush.He boiled some and it produced a pleasant smell, so coffe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rinks was invented.

(Teacher explains the usages of the new words and give examples.)

S tory Two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er is a famous Chinese ancient legend.Now a new movie is made according to the story, lots of people go to see it in the theatre.

S tory Thre e

Once a boy fell into a big vat (缸) full of water.The other kids ran help.Only Sima Guang remained there.He picked up a big stone and threw it at the vat.The vat was broken and the boy was saved.

Read the new words after the teacher together.Then students read them together once.

Say out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meanings.One reads twice.

S te p III Re a ding (20 minute s)

T:I’m thirsty now, what should I do?

S s: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

(Showa bottle of water.)

T:Water is one kind of beverage.Beverage means drink.Read after me.

T:Next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another beverage, tea.Do you knowhowtea was invented?

S s:...

T: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72.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find out who invented tea.

(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and answer.)

T:Read silently and carefully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of 4.

(Get each group to answer one question.)

T:Let’s read the article aloud together.

T:Well, next let’s read one paragraph after one and analyze the article.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P a ra gra ph One

Did you know that tea, the most popular drink in the world (after water) , ...invented...?

T:The first paragraph tells us what was invented.It's the thing of invention.

P a ra gra ph Two

Although tea wasn't brought to the Western world until1610, this beverage was discovered over three thousand years before that.According to an ancient Chinese legend, the emperor Shen Nong discovered tea when he was boiling drinking water over an open fire.

(Teacher explains the word over in this paragraph.Let the students sum up the main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red words.)

S s:It tells us the time, the person and the place.

T:Yes, it tells us when it was invented, who it was invented by and where it was invented.

P a ra gra ph Thre e

Some leaves from a nearby bush fell into the water and remained there for some time.The emperor noticed that the leaves in the water produced a pleasant smell.Later he decided to taste the hot mixture.It was quite delicious.

T:The third paragraph tells us the process of the invention.It tells us how tea was invented.

P a ra gra ph Four

And in this way, one of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s was invented.

T:The last paragraph tells us how important tea is.It tells u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vention.

T:Next please discuss on how to write about an invention in groups of four and fill in the form on the study plan.

(Lead the students to sum up the main points and write onthe blackboard.)

T:If there is time, place, person, cause, process and result in an article, we call it a narrative.

(Explain the six elements and narrative in Chinese.)

T:Look, it’s a flying disk.Read after me, flying disk.Who can play it?It’s an important invention because it can bring us a lot of fun.Read the article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six elements of narrative.Discuss in pairs, fill in the chart using the question like:—What was invented?—Flying disk.

From pie pla te to flying dis k

The flying disk was invented by college students.The original flying disk was really a metal pie plate from a bakery in Bridgeport, Connecticut (布里奇波特, 康涅狄格州) .The students liked to eat the pie and then threw the pie plates each other.In the 1950s, a company began making plastic disk.Now there are flying disk clubs, a flying disk magazine, and even a national flying disk festival each September.

(Get several pairs to act out their conversations.Show the correct chart on the blackboard.)

S te p IV Writing ta s k (5 minute s)

T:We have learnt two articles about invention.I think you have known how to talk or write about an invention.If you are a magazine reporter, you want to introduce an invention.You can choose either of them to write about.Write it on your papers.

(Students:Write their compositions on the paper.Teacher goes around giving help if necessary.)

S te p V Comme nts (5 minute s)

T:Do you know how to check a composition?Let me give you some advice on it.

(Teacher shows the ways to check a composition on the screen and make two or three examples.)

S te p VI S umma ry&Home work (2 minute s) T:What have we learnt in class?

S s:...

T:Which country did Shen Nong come from?

S s:China.

T:Tea was invented by Chinese.But tea is drunk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What do you think of it?Don’t think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great and wise?

S s:Sure.

T:I think we should be proud of our motherland and our Chinese people.You can also be a great inventor.First, you should have the idea, next you should work hard and hold on to your dream, you can achieve your dream one day.

篇4:实用残局教案(9)

双车必胜车马双士。取胜要点:一、逼兑黑车,形成一车例胜马双士的残局;二、以帅助攻,双车胁士。

1、车八平二车4平6

黑方如走马4进3,则车五进二,将5平4(如士6进5,车二进四,红胜),车五进一,将4进1,车二进三,士6进5,车二平五,红胜。

2、车二进四车6退13、车五退一!马4进3

黑方如走车6平7,则车五平四,马4进5,车四平五,车7进1,车二退三,车7平6,车二平五,马5退3,后车平七,马3进5,车七进二,捉死黑马,红胜定;又如走马4进2,则车五平七,马2退4,车七进三,车6平7,车七平六,车7进8,帅五进一,车7退8,车二退三,车7进7,帅五退一,车7退7,车二平六,以下红再前车进一,胜定。

4、车二退二马3退45、车二平六车6进2

6、帅五平六马4进27、车六进一车6平2

8、车六平七车2平49、帅六平五车4平2

10、车五平六车2平511、帅五平六车5平2

12、车六进三

黑马被捉死,红胜定。

第2局双车仕相全巧胜单车士象全

本局黑方士象虽已归宫,形成夹花士象,但黑车所占的防御位置不对,红方可凭先行之利,兼施帅威,主动出击,打散黑方的防线,最后弃去一车,形成“大胆穿心”杀法获胜。

本局取材于1980年全国象棋团体赛上海林宏敏VS辽宁韩福德的实战残局。

68、车四进二象5进369、车二平七…………

红方平车拉住黑方河口象,可逼迫黑车让出7路防守要道,系取胜的关键之着。

69、…………车7平870、车七平三!车8退4

71、仕五进六车8平972、相五进三车9平8

73、帅四平五车8平974、车三平七车9进4

75、车四平五!士4进576、车七进二(红胜)

本局残局如轮到黑方走子,红方是无法取胜的。黑方可走车7平9,红如车四进二,则车9退2!车二进二,车9平6,车四退一,士5进6,和棋。

第3局双车难胜马炮士象全

马炮士象全对双车的残局,马炮只要能归宫,士象在中路联手,是可以守和双车的。防守要点:注意守护象眼,以防双象受攻。

1、车六进四炮6进12、车六退三炮6退1

3、车七平三炮6平74、车三进二炮7平6

5、车三平四炮6平76、车六平二炮7平6

7、车二进四象3进18、帅五平四象1退3

黑方如误走马6进5?则车二平四,士5退6,车四进一,将5进1,车四平六,红胜定。至此,红方难寻有效的攻击手段,和局已定。

第4局双车难胜车炮双士

车炮双士可以守和双车。守和要点:黑炮归宫,注意保护中士。

1、车三平七车6进22、车七进五车6退3

3、帅五进一车6平74、车七退二车7平6

5、车七平三车6进36、车五进一车6退1

7、车三平四车6平7

黑方如误走车6退1兑车?则车五平四,炮6平7,车四平三,炮7平6,车三进二,黑欠行,红胜。

篇5:9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内容,提炼小说要素,感悟主题。2.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3.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4.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美好未来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学重难点

1.小说所刻画的人物的社会意义。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运用对比以及多种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4.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在上这一节课前,先和你们一起欣赏一首诗,它是女诗人席慕容的作品,请用心地听老师念。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上面的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说自己心中的故乡)故乡是落叶的根,是游子的梦。每到回乡时,我们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光阴流转,二十年转瞬即逝,故乡现在是何种模样?当年的鲁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他的脚步一起回《故乡》。

二、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二心集》《华盖集》等。

三、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学生速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号,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排除阅读障碍,掌握字音、字形,熟悉字义。

四、深入理解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①“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②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2)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败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3)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啊!……好得多了。”

(4)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2.分析第二部分。

(1)“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自然段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2)分析景点:

①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②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充满生气和活力。③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少年闰土(事、人)①“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

“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②“我”回忆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邀“我”看瓜刺猹——朴素,热情勇敢,多知。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③作者是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用了许多省略号。

④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3.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开始写了“我”和宏儿的几句对话,作用是什么?

这几句对话反映出宏儿的天真和对于水生友情的留恋。童年“我”为了出外谋食不得不离开闰土、离开故乡;而今天是卖掉老屋,永远离开故乡了,因此,宏儿“回来”的想法不是很天真吗?“我”这次回故乡,已经感到与闰土的隔膜,那么宏儿与水生的将来会是怎样的情景?这就使“我”本来不平静的心情更加思绪万千,从而引出下文“我”对“新的生活”的议论和企盼。

(2)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三段议论的论题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请你概括出来。

小说中的“我”既对新的生活充满信心,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的含义,反映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和觉悟水平。但是他也意识到,只要大多数人都向往和追求新的生活,敢于

走向新生活之路,那么新的生活是能到来的,这又说明他比同一阶层的人眼光要敏锐,站得要高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此次回乡虽只停留数日,但那些触目惊心的现实,却让“我”感慨颇多,思绪烦乱。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这篇课文,理清小说的思路。

板书:回故乡(伤感)——在故乡(悲哀)——离故乡(希望)2.学生齐读小说最后四段,思考:当“我”离开故乡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复杂心情呢?

怀着失望、迷惘、无奈,但更多的是希望。

3.“我”对未来的希望体现在哪里呢?这一愿望能够实现吗?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1)“我”心中有新的生活,虽然还不明确,但肯定不是辛苦麻木、辛苦辗转、辛苦恣睢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这代表了“我”生活的希望和方向。

(2)“我”在水生和宏儿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和闰土的影子,也看到了希望。因为他们还小,一定有能力、有希望过上幸福的日子。

(3)“我”的愿望能够实现,因为他找到了通向愿望的路,不是像闰土那样乞求神灵,而是勇敢地开拓进取。

4.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中年闰土形象。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②称呼的变化:

“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身份、地位的变化。③语言变化:

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④神态变化:

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⑤思想变化:

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表现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2.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

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3.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4.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5.画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语句即最后一节。特别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义:希望的实现与否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6.“我”是一个有着怎样性格的形象?

明确:“我”不等于作者自己。“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文中对“我”的形象刻画,着重运用心理描写。“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看到故乡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乡坏下去,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7.结合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1)小说中共描绘了“三个故乡”,学生联系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记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承载着童年难忘的回忆;

现实中的故乡是衰败的,乡景萧索,故人不再,“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被侵蚀的悲哀和无奈之中;

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花好月圆,安居乐业,“我”憧憬在幸福快乐的新生活的蓝图之中。

(2)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

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3)作者对闰土、对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对闰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身上的种种自私和恶习是持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的。

三、归纳总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尤其是精神、内心的变化,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关心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一样的。而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阻隔。作者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既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板书设计

故 乡 鲁 迅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

↓ 物是人非事事休

看到希望 闰土

路在脚下 杨二嫂

开拓进取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点拨,教会学生学语文。分类掌握生字词,圈点批注赏析语言,多角度立体化鉴赏人物形象,让学生形成有效的思维定式,掌握方法与规律,有利于语文素养的积淀与发展。此外,探究性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拓展性知识的渗透,引导学

篇6:第9课《故乡》学案

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学习重点: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预习任务

1、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3、.文中的“我”是作者鲁迅吗?

4.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5、理清课文结构.6、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二、交流展示

1、展示积累词语

2、展示质疑问题

(1)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

(2)分析本文结构。(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

(3)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4)是什么原因苦得闰土像个土偶人了?

三、互动探究

1、精读课文第二部分,透视人物的心灵世界

从文本中找依据,从品读重点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态等描写语句人手,分析人物的发展变化。

(1).闰土的变化: ①肖像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语言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神态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动作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性格的变化: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杨二嫂的变化:

昔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

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变化:由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变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市民。

2、“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为什么

3、三个“辛苦”含义各是什么?

4、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5、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何理解?

四、达标检测

(一)、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二)、填空:

《故乡》选自《 》,以 为线索,按照“ 故乡 故

(三)、阅读《故乡》中的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③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1.这三段文字都属于 描写。

2.①段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景象,其特征是,集中表现这个特征的词语是。这段还描写了人物 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对于表达人物心情起到了 作用。

3.②段的描写,其中与①段中“苍黄”相对应的词语是。两段景物描写形成了。对照①段,回忆全文,可以看出②段要突出人物的什么感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换用括号里的?为什么?(1)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阴暗)了„„

(2)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躺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生气)。

5.第③段写的是作者想象中的故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①②段分别选用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为什么这样选用?

五、迁移应用 月是故乡明

雪儿是迫不得已才去打工的。她今年26岁,标准的美人样。她来美国读博士前压根没想到消费竟这么高。很快,她带来的钱就花完了。经人介绍,她来到一家“中国餐馆”打工,想利用晚间闲暇赚点费用。餐馆很大,很华丽。老板是位台湾人,男性。四十上下光景,脸上极少有笑容。有人告诉雪儿,老板为人很冷淡,很无情,也很苛刻,谁若不好好工作,他马上就炒谁的“鱿鱼”。雪儿有点担心,生怕做不好。尽管在国内她是一所名牌大学的讲师,但现在是在美国,她知道像这种业余的工作也确实不易找。

雪儿每天晚上都去那家中国餐馆做工,她的工作是勤杂工,扫地拖地刷地洗盘子,哪有活她往哪去,报酬是每小时10美元,每晚3小时。初次上班时,老板看着她,目光很冷酷。老板严厉地说了句:“别让我不满意!”雪儿无语。但她干活很认真,也很辛苦。老板监视得很严格,经常幽灵样悄无声息地出现,大声斥责想偷懒的雇工,冷冷的目光会令雪儿心悸。雪儿想:可别出事了。然而一次刷碗时,雪儿稍不留神,一只碗脱手摔碎了。老板出现了,幽灵似的,一顿痛斥后摔下一句话:“今晚你白干!”挨了一顿臭骂,外加损失一晚30美元的报酬,雪儿心里很不是滋味,暗作怨言:“哼,周扒皮,黄世仁,资本主义的台湾佬,还中国同胞呢!”然而一想,也怪自己,不该这样大意。此后,雪儿干活愈加仔细,也再没有过差错。

一晃雪儿在这打工已有两个星期了。一天晚上,同事告诉雪儿老板在后厅叫她有事。雪儿很紧张,心里忐忑不安,不知又怎么了。到了后厅,老板抬头看了一眼雪儿,冷淡地说:“从现在起,你到前厅当招待。记住:顾客永远都是对的!”雪儿这才放下了心,暗想:当招待要比勤杂工轻松得许多,而且还常有客人给小费。她太需要钱了。远在国内的父母重病卧床已经多年,家里债台高筑,弟妹上学读书也都需要钱,而自己更需要钱。雪儿有点感激老板了。雪儿在前厅做招待工作依然很认真。她美丽、热情、勤快,博得了许多顾客的称赞。一个月夜,雪儿刚到不久,进来了几个牛仔模样的美国小青年,要吃中国菜喝中国酒,并点名要雪儿服务。雪儿微笑着说:“乐意为你们服务!”领牛仔进入雅间后,雪儿端菜上酒着实忙乎了一大阵。牛仔们很满意,也很兴奋,不一会儿便有了几分醉意,对雪儿动手动脚。雪儿很紧张慌乱,她拼命挣扎,竟一下子撞翻了桌子。桌子上的碗、碟、杯子摔了一地。牛仔们一愣,雪儿趁机逃出来报警。很快,警察赶来了,把滋事的美国流氓带走了。雪儿茫然地站在柜台前,心里很委屈,眼泪也流了下来。老板出现了,盯着雪儿,目光冷酷如冰。雪儿想起老板说过:顾客永远都是对的,而且自己撞翻了桌子,摔碎了那么多东西。雪儿心里很清楚老板会怎么做。但她想到自己没有做有损人格、有损国格的事,心里也就很坦然,很镇静。她知道自己该辞职了。雪儿抬起头走向老板,掏出老板刚付的100美元的酬金,连同这几天来客人给的小费,一股脑儿塞给老板,很平静地说:“这些,赔您!”说罢,雪儿毅然转身向大门走去。

“等等,小姐。”老板喊住她,声音第一次这样温和,雪儿站住了。老板追了过来,说:“你能不能继续留在这里,我每小时付你30美元!”雪儿很诧异:说:“我得罪了顾客,还摔碎了那么多的东西!”

老板笑了,第一次笑了,笑得很温和。老板说:“你做得对,小姐!”接着,老板一字一句,声音颤抖着说:“咱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老板的眼里蕴满了泪水,一脸虔诚的样子。

雪儿看着老板,心头一热,泪便如泉涌而下。那一刻,窗外月儿正明,俨然故乡的明月„„ 写出你的阅读感悟:

六、课后作业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会有怎样的命运?请发挥想像,为他们写一个故事。(100字左右)

9参考答案

一、自学质疑

2、时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4、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其中闰土是文中的主人公。点拨:应明确每个人物代表了当时的一类人。第一种类型:以“闰土”为代表的,生活在当时社会最下层的,受苦难最重,受压榨最深的“农民”形象,是属“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他们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沉重负担和压迫下,“都苦得象木偶人了”。他们对生活没有什么抗争,有的只是逆来顺受;他们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若硬说有,也只是“一幅香炉”和“烛台”,他们在积重难返的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下,在心灵与心灵间个个筑起“古训的高墙”而相互“隔膜”起来。

第二种类型:以“杨二嫂”为代表的,同样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小市民”形象,是属“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一类。他们依然逃不过“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与“闰土”的勤劳,善良不同的是他们多了一份尖酸与刻薄,多了一份游手好闲等卑俗的习性。在鲁迅笔下,如果说对“闰土”类的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话,那么对“杨二嫂”类的人物更多的就是痛斥和批判。第三种类型:以“我”为代表的在“沉闷铁屋子”中被惊醒的,开始独立思索人生社会,是已经觉醒了的,但在生活重压下又难免软弱,在黑暗现实中又难免彷徨而无路可走的“小知识分子”形象,是属“辛苦展转而生活”的一类。在小说中,“我”并非仅是一个线索性人物,因此在教学中忽视不得对“我”的形象分析。

上一篇: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计划下一篇:跟父爱有关的作文:我的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