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记忆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故乡的记忆范文

故乡的记忆

懂事之后,我只回过一次故乡,故乡之景,如泡沫般涌起在记忆之中。

我的故乡在一片群山之中。那里的夏季来的特别早也特别热。山上的热,是一种闷热。四周像是被水雾一般,多少冒起着点白雾,淡淡地溶在一片田地里,像轻纱似的梦。田地里最多的是玉米,包裹着绿色的皮,如新生的婴儿般,躲在襁褓中安静地成长。

在这片山村中,最常见的动物就是狗。虽然我对于狗是颇有些厌恶的,但在这片土地上,狗呈现出的是欢快的景色。小路上到处跑的是狗,它们乐颠颠地行走在石子路上。却不不会去践踏农田中的一颗苗,因为这里的狗与人们之间的和谐已经达到一种境界。向山村深处走去,走一段很远的路,便可看到一个巨大的水库。水库的名字我已记不太真切,唯有满库的蓝色深水使我无法忘怀。水库水面上能呈现“沉鳞竟跃”之景。特别到黄昏时分,无数条40公分左右长的鱼浮跃在水面上,远远望去犹如一条条闪光的飘带,绵延几十米,波光粼粼,使人迷恋。

既然说故乡是在群山之中,那么围绕山村的那一片灰色的连山就更要谈谈了。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说“那一片树林将荷塘重重围住”,而在这里则是“一片群山将山村围住”.山是清一色的灰,不能见一些绿色。树林在山脚下围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因此上山显得十分困难。也是因为山上人迹罕至的缘故,山上被保持了一种青春的常态。

村中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弯弯曲曲。路两边的房子,高高低低,纵横交错。衬托出一份寂静与安详,山村的人们在这里过着安详和谐的生活。

故乡之景,我只依稀记得这些。它们是我童年记忆中永远涌动的青色浪花。

续写《孔乙己》

又是一年隆冬季节,酒店外白雪皑皑,凛冽而刺骨的寒风令人只打哆嗦。

“去,把这一坛上好的女儿红送到郑大人府上去。”掌柜将一坛温好的美酒放到我手里,打发我去送酒。

刚到店外,我就不禁打了个寒战。看着渐行渐远的我的身影,掌柜还不忘在我的身后大喊什么小心,不要把坛子打碎了之类的嘱咐的话 。

郑大人的宅邸坐落在远离城镇中心的地带。越往那走,就越显得荒凉。再赶上这隆冬季节飘着大雪,街上更空无一人,只回荡着我的鞋踩进厚厚的积雪里发出的“吱吱’声。

我的脸早已冻得通红,而双手也已渐渐麻木。坛中酒的温度降得很快。我担心没到郑大人府上酒就凉了,那样的话掌柜会罚我的,想到这,我加快了脚步,而“吱吱”声在一片寂静中更显得突兀了。 突然,在远远的街道拐角处,一个小黑点出现在我的视野,与那白皑皑的一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会是什么?好奇心的驱使我加快了步伐。渐渐,那个“黑点”清晰了,是一个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的人。

我上前仔细端详后,不禁轻声叫出声来“孔乙己?”就是他。他更消瘦了,如骷髅般干瘪恐怖。身上仍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使人不忍再看下去。

当他听到我的叫声之后,缓缓地抬起头,“是-------你阿”,他几乎说不出话了,如果不仔细听压根就听不到

突然,他的眼里放出一种光芒,紧盯着我手中的酒坛,还伸出干瘪的手指指向酒坛,“酒-----酒------”

我明白了他的用意,心中升起一种恻隐,从口袋中取出一只黑白小花碗,倒了一碗酒,递给他,而他在将手伸出接碗的那一刻,却又缩了回去,低下了头------- 我疑惑不解,“你-----你怎么不喝?” “无功----不受-----禄!”他几乎用尽所有的力气说出这句话。

“无功不受禄?当初你偷别人笔墨时怎么不说这句话?”我冷冷地说道。随即,他不做声了。

我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种时候刺激他,于是便立刻说道:“这样吧,你喝了这碗酒,你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

“好?---好!----”他用劲挤出一个笑容,接过碗一口一口将酒喝尽。我给他找了一段树枝,随之,他开始在雪地写字。 “茴”、 “囘”、“囬”、“ 艹”

“最后一个字怎么这么怪?”我不禁问道,然而孔乙己却不作声了。

“孔乙己?孔乙己!”

他却再也不做声了。漫天白雪渐渐覆盖了他-------- 多年之后,我成了掌柜,也知道了还有一个“茴”字的写法是“ ”,然而孔乙己却没能再告诉我。

又是一年漫天大雪的隆冬时节,店外的雪,静静地下着。

从那一刻开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街上,广告牌发着彩色灯光 ,光彩夺目。汽车飞驰而过,汇成一条车的河流.我赶紧逃离宣闹的人流,来到幽暗寂静的公园.路灯发出柔柔的光.一旁的长椅静静的卧着.密密的林子把整个公园包围着,.大街上的喧闹声和霓虹灯的彩光无法透过林子. 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感受到心灵的静静平和。我们还要坚持吗? 我是父亲的儿子,而我却认为父亲的处事过于圆滑。父亲总是说:“别和XX玩了,他成绩太差了。”父亲,你错了,分数并不代表人的品性。我是我老师的学生,数学老师过于刻板,“这题必须选C,你应该改过了!”老师,您错了,这是唯一的答案。我理解父亲的期盼,我尊重老师的劳动。但“真理只有一个。”我只能选择者唯一不让我感到心疚的东西。于是父亲说我不思进取,老师说我自以为是,我还要坚持吗?

我无法想出头绪,索性不想了。突然发现今晚的夜黑的出奇,抬头仰望天空,星星寥寥无几,这应该是月明星稀的时候吧,我却无法找到一颗星星,也找不到月亮。只有漫天的乌云,但仔细凝望,似乎有着微弱的光。是星星,它没有消失,只是微弱的存在,微弱闪烁着自身的光芒,乌云被风吹得四处飘散,遮住了星光,遮住了那发光的一切。

我等了很久很久,乌云再次被风吹远了。星星也渐渐显现出来,虽然只有一点微弱的光芒,但它依然为自己闪亮。闪亮属于自己的光芒。

从那一刻开始,我不再犹豫,乌云终究挡不住光亮。那一刻是,我将永远坚持自己,即使有千难万险在前,我依然毫不犹豫的向前,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

从一个人诞生开始,他就要成长。成长多美丽,在这过程中,我们收获着幸福、快乐、本领、知识、能力。但成长时,也伴随着痛。就像毛毛虫在变成美丽的蝴蝶之前所经历那样。我们总是在得到中不懂得珍惜,在不珍惜中失去,在失去中感到痛。在痛钟变得坚强,学会成长。

曾记得,在放假时,与父母一同去乡下。我带上了我的新自行车,准备在乡村开阔的土地上好好学习一番。到了目的地,我们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早晨,就带上自行车到了房子前面的麦场上,父亲告送我大概的注意事项,就让我上车体会、尝试。一天下来,这过程我无法用语言形容,我记得,当我连人带车整个翻到时手臂和膝盖带来的突然的剧烈的疼痛。当因为我的疏忽和胆小,让车子无法停下来时脑子的一片空白和随即而来的恐惧,都让我们嗓子中时常有样东西堵着,总是不消失。可当我知道我终于可以绕着这个麦场骑上一圈、两圈、三圈甚至四圈时心中的喜悦,当我摔倒、无助地望着父亲时,他眼神中的鼓励和肯定,让我重新鼓起信心,充满勇气。

最后,我学会了骑自行车,虽然过程中充满了疼痛、泪水、难受,但我学会了一样东西,还懂得了坚持真的可以成功。这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即使它让人感到痛。

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当她走了,永远的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痛苦与难受。泪水不由得悄声滑落,现在想想也许是不舍。后悔当初奶奶在世时总是跑去玩,总是很少去看她。如今,再也看不到她的慈祥笑容,亲切的呼唤。这件事后,我总是一个人悄悄地不说话,父亲告诉我,奶奶是去了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她会很想念我们。我们也要常常祝福她。要争气,不可以总是想不开。人总是会离开的,有时只是一段时间,但有时却是永远。当我们失去的时候,只能有哀痛,不可以是后悔。

成长要经历很多事而在很多时候,并非所有的经历都像美味的糖果一样让人快乐,幸福。更多时候,它常常给我们的是创伤,痛苦,但却是绚烂的,美好的。这是让我们学会怎样面对,怎样承担,往往让我们变得更成熟,有担当。可以说,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

第二篇:故乡的记忆

我的家乡是在充满山间水情的斗门五山。那是一个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农村。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哗。却拥有乡间的幽静。

一年四季,我的故乡五山都有不同的变化。春天春风得意春日融融。夏天晴空万里,云霞满天。秋天稻浪翻滚,果熟飘香。冬天静谧深沉,寒天刺骨。而我却喜欢春天的故乡。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冬天刚过,春天的脚步悄悄。她来到了田野,田野披上了绿装;她来到了枝头,树枝长出了绿色的长发。春天,她像一双充满艺术灵感的巧手,默默地为我的故乡画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

鸟语花香,天高气爽,我独自走在田野边长龙般蜿蜒曲伸的小路上。向北面的田野放眼望去满眼都是葱郁。田野上成片的禾苗仿佛是五山美丽的标志。田野边的小河与禾苗绿白相间,一直向东延伸,轻轻伸入云际,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颜色搭配是那么和谐爽目。这时,吹来一阵温柔的春风,它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的脸,使我从身上到心里都觉得无比舒畅。

我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无忧地奔,无虑地跑,亦无顾虑嘻嘻哈哈地欢笑。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我静静地躺在绿而柔的小草上,仰望着蓝蓝的天空。蓝天上飘着丝丝游云,似碧海上的白帆,在不停地做远行的梦,眼前时而飞过啾啾的鸟雀,呢喃的春燕。看着看着,我就像是躺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在母亲哼唱的催眠曲中渐渐入谁。“唧”的一声鸟叫驱走了我的谁意,我翻身俯卧,将脸面贴在嫩嫩的,绿绿而又软软的小草上,把头埋在草里,我的脸觉得舒服极了。

像是闪眼间,蓝蓝的天空不见了,温柔的阳光不见了。皓白的月光出现了,闪闪的星星出现了。明月留给夜晚是美丽的梦幻,小河留给远方是无私的奉献,春天留给秋季的是喜悦的丰收。而童年留给我的则是多姿多彩的记忆。在温柔的春风里,幽幽的黑夜中,我遥望远空,看到一只彩色的风筝,在寻觅,在思索,该像春风一样给明天的叶子添一丝的色彩,该像朝霞一般给朝夕增一份记忆。

我爱春天的故乡。

第三篇:故乡的记忆诗歌

有一只鸟在窗外鸣唱

这是来自故乡的讯息

自从十六岁离开那个小小的村庄

岁月就在脸上一天天变老

儿时的玩伴渐渐离去

故乡的记忆越来越远

那是关中平原上的一个小村

没有河流没有山谷没有喧嚣

没有大棚没有果园没有工厂

唯有小麦的清香和玉米织成的

青纱帐

将离别的思念带进睡梦中的故乡

梦中仍然是儿时的村庄

往事如烟云般飘散

故乡的黎明却时常浮现在眼前

那是雪花飘落的黎明

连声犬吠打破夜的沉静

土坯房歪斜的窗户上透出昏暗

的灯光

催促孩子上学的声音此起彼伏

厚重的棉衣棉裤带着炕头的温热

套在身上跟着兄弟姐妹去上学

在漫天的飞雪中走过湿滑的乡间土路

书包垫在屁股下滑过一段土坡

冻得黑红的手指擦一擦嘴唇上的鼻涕

呼喊着打着雪仗连蹦带跳到小学门口

校园的钟声敲破黎明

稚嫩的歌声穿过风雪

故乡的记忆只有这一路的欢腾

回不去的故乡渐行渐远

亲人的背影在脑海里千回百转

故乡的记忆只在犬吠的黎明

第四篇:故乡端午的记忆(推荐)

故乡端午的记忆

离端午还有那么几天,街上卖粽子的大姐、大哥老伯们已经开始忙活了,唯恐耽误了端午节,也让我想起我年幼时在家过端午的情景。

我家在农村,端午的时候也正是农忙的时候,虽然是农忙时节,却从不因为农忙而忘了庆贺这传统的节日。虽然那时不像现在有政府的硬性规定.条条款款等必须要放假,但是老师还是会给我们放一天假,是出于私还是公咱也没有必要追究了,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点小福利才让我们有了这珍贵的回忆。

一大早父亲已起床,同时也会叫上我,带上镰刀,跟着父亲的脚步,去离家不远的小山坡和小河沟去割艾蒿。偶尔还会遇到青蛙,这时父亲就会说:嗬,在这儿躲端午呢!在我们家乡,传说癞蛤蟆和蛇是要躲端午的,这一点和《白蛇传》是一致的(青蛙和癞蛤蟆应该有亲戚,只是癞蛤蟆长坏了而已吧)。割好了艾蒿,运送工作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咯。当然,我只是搬一小部分,父亲会捆俩小捆,用木棍穿起来,我则担起它晃晃悠悠,屁颠屁颠的搬回家。帮父亲将艾蒿插在门头上,剩下的则挂在屋檐下晒干,以便等到夏夜里熏蚊子。

晴朗的夏夜里,村里人都会睡在自己家的打麦场里,夜风习习,月朗星稀。人们都会感觉到说不出的惬意和舒畅,点上一点艾蒿足以对付讨厌的蚊子。到了阴雨天气里,没有办法睡外面了,一到傍晚家家户户就会飘起雾白色的轻烟,氤氲着浓郁的艾蒿味。艾蒿的味道有点苦,有点涩,可是人们却都喜欢闻,仿佛产生了烟瘾的人一样,还觉

得特别好闻。蚊子傍晚被熏出去,往往后来还会回来。夜里,我总会被蚊子叮醒,这时候,奶奶就会拿着蒲扇,拍打着蚊子。那个场景,成为我记忆里特别温馨的细节。如今,家里封闭得很严,很少有蚊子。即使有,也有蚊香、灭蚊剂、电蚊拍……哪还有蚊子的立足之地。可是,依然有许多人在夏夜里失眠,不知什么原因。

我们那的端午节没有粽子,没有艾叶蛋,但永远少不了雄黄酒和老腊肉。上午母亲会炒上盘竹笋老腊肉,另加两盘时令的蔬菜,打壶雄黄酒,我也被破例的让喝上两杯。杯底沉淀的雄黄则抹在我的耳朵,鼻子,眼睛和额头上,用来辟邪和克制蛇、蝎等百虫。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这些功效,但是到现在我还是深信不疑。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多的是母亲对子女的祝福和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吧。那顿酒即是因为端午节,也有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庆祝丰收,过了端午节麦子要不了几天也就该收割了,麦粒也该归仓了,麦草也该垛上垛了,秋庄稼也该种上了,作为农民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庆贺的了。

现在的端午节,不会因为农忙而耽误,而是因为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而被遗忘。人们坐在有空调的办公室电脑前,有几人还记得端午的艾蒿、雄黄、青蛙。纵然有谁想起了白蛇,恐怕还想着她的性感和美丽吧?青蛙因人们贪嘴快被赶尽杀绝了;就连粽子也都是些速制食品,早已失去了竹笋叶的味道;住在汨罗江畔的人们也不用往江里扔粽子了,江里的鱼虾已经濒临灭绝了;白娘子也不用担心了,甚至还可以喝两杯了,雄黄和酒等伪劣产品太多了,喝不醉人的。

现如今端午已经被列为法定节日,但愿更多人在放假的时候,会想

起故乡的艾草,想起田里的青蛙,想起家乡的雄黄酒,想起善良的白娘子吧、、、

李振山

第五篇:记忆中的故乡

我的故乡陈坑村,也叫陈村,这是一个没有一户陈姓人家,却叫陈村的小山村。也许你很好奇,为何没有一户陈姓人家的村落,却叫陈村。其实我也一样,很想弄清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来由。可能是有人发现了这一问题吧,于是又把“陈村”改作“澄清”。这样又多了一个叫法“澄清”。“澄清”这一似是而非的叫法,应该是外来人的首创,就据我所知,在当地方言里是没有“澄清”这个词的,比如说“这条河里的水很清”,当地人不叫“清”,叫“鲜”,“河水很鲜”,村里人把碗里没有几粒米的稀粥叫做“鲜粥”,鲜即鲜明也,就是清澈见底的意思,只是到了解放前后“澄清”这个词才从外面传入,这大概是第一批革命干部都来自北方的缘故吧,听音记字,“陈村”便成了“澄清”,“澄清村”就成了官方的叫法,民间还是习惯于叫陈村。我查过古籍,原来这“陈村”还是古谱里一直流传的叫法,自古就这么叫。这在通讯靠书信的年代里,可难为了邮递员,信封上写的是“陈村”,官方的地址簿上却没有“陈村”这个地名,这信就不知往哪里送了,好在收信人一般都是“周XX”,通计若大一个镇,姓周的都集中在这个村,且占了这个村人口的半数以上。我时常想,不管村庄的名字怎么变,它都有一个名不变的名字,那就是-----故乡。

对于一个游子来说,故乡,是一无法割舍的字眼,它是游子的牵挂。这是粤东北群山万壑中的一个小山村,小到你在地图上找不出来,但她在我心底里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的故乡,沉甸甸的家。这里除了山高林密,好象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对我来说她却比世上任何东西都来得珍贵,值得用心去珍惜和眷恋。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稍稍合上眼睛,你就能感受到故乡自然的美,这里有清凉的山风,淙淙的泉水,和月下的群山,还有那善良的人民,尽管他们中也有一些自私的人,但这种人不多,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只是作为一种善良的反衬物而存在着,且我一向认为国民素质与国民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国民,很显然,这么大的时代逆变,不能简单地“归功于”农民,所以我相信,我心中的父老乡亲其本质都是善良的,相隔多年,他们仍然能够和蔼地叫出你的名字,他们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远方的客人,他们的心灵就象这里的山水一样,有一种自然而纯朴的美。如果你有心去亲近大自然,那你真该去这里走一走,在这片天地里,六月无夏,四时有春,春天繁花似锦,夏天凉水潺潺,秋天又是另一番景致----梯田金黄,而到了冬天,这里的世界仍然是绿油油的,这是一种令人陶醉的,惊心动魄的绿。

事实上,故乡的美是无法用文字来描绘的,说再多,不如亲自走一回。这是一个绿色城堡似的村子,四面都是高山,只留东南面一个小小的缺口,象个坚固的城门,四周的高山就象高高的的城墙,爬上城墙,可以远眺万里群山;关起门来,又可以安然入梦。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神话般的城堡里安宁自得的生活着,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每天,随着第一声开门声响起,整个村子便都活跃起来了,一直热闹到傍晚才停下来。这里离城镇不近也不远,她就夹杂在黄陂和罗岗两镇之间,她离黄陂和罗岗一样远,或一样近,小村寂静,白屋掩映。从黄陂进来是一条弯弯曲曲,逆水而上,时而在夹谷间穿行的石板路,据说这曾经是一条古道,北接江西,南连汕头,南来北往的商客,用他们的草鞋,把路面的石板磨得光亮圆滑。古道两边尽是高山,也有飞瀑,风景秀美。山是青青的山,水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走路的人困了渴了,可以随便掬来洗脸或解渴,还有供人歇息的古茶亭。若是遇上赶集的日子,这条路更是热闹非凡,邻近几条村也都盛产果木山货,勤劳的村民们,天不亮便挑着自种的土产,早早到黄陂圩去交易,晚上打着火把回来。脚程远,时间紧,往往卖不了什么好价钱,不卖又只能烂掉,或重新挑回家去,浪费了人工还换不到家里需要的东西,只好将货物贱卖给那些圩霸和奸商,匆匆出手,换到钱,再匆匆去置办点油盐,以便天黑前赶回家,天一黑,这路就摸不着了,所以这也是一条艰辛的路。几经变迁,古道式微,现在已经是一条比较平坦的乡村公路,有很长一段路干脆就与山下水库的水面一样平,但这条路,走人的不多,特别是四望嶂煤矿下马后,走的人就更少了,因为这个村虽跟黄陂、黄槐四望嶂山水相连,但她不属黄陂管辖,罗岗才是行政中心。

从罗岗到陈村,隔着一座高高的大山,爬过这座山,穿过那个高高的山坳,地势突然下沉,展现在你脚下的,就是陈坑村,只有到了这里你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站在这高山上,远远望去,你的对面仍然是一望无际的高山和一些流云,还有盘旋的苍鹰,而就在你的脚下却是一条村庄,仿佛一不留神只要一伸脚就有一种踏空的感觉,山高村沉,这村庄就象一座沉没在绿色海洋里的龙宫,峰隐龙潜,沉沉深藏,所以我有时也不免怀疑,“陈坑”是“沉坑”的口误,这或许也就是“陈坑”这个名字的由来吧,“沉坑”“陈坑”,口口相传,便成了陈坑,又因其山清水秀,政府便给了她现在的名字“澄清村”,但老一辈的人还是按老习惯叫陈坑村,远近的人都这么叫,一个坑字,尽显山村地貌和纯朴民风。这里虽是闭塞,但历史上比较富足有余,饭甑饭和釀黄粄远近闻名,加之这里近代出过一二个万户侯,这事村里虽没什么记载,或者早已风流云散,被人遗忘,倒是外乡人,近百年里,一提到陈坑村,便会提起他们的名字,可见当时的光景了。

只要是山村,总会有河流,这村子的中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嫩绿的河水象飘逸的缎幅,蜿蜒曲折向东流去,沿途又汇入溪流,在天地间日夜流淌,百转千回。到了村口,原本向东的河水,便突然拐了个弯,记忆中,就在这拐弯的河段上面原来有一棵又高又大的圆栗树,树是斜生的,高大的树干稍稍倾向路边,如一株迎客松立在村口向人们频频挥手,这树太高了,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一个人能攀爬上去,正因如此,常有鸦鹊在这老树上面安然做窝。小时候,一到冬天,我和小伙伴们就在这树下争抢树上掉下来的果子吃,那个果子很象栗子,但要小得多,只有花生米那么大,果肉也象花生米一样香甜,可惜,这树后来被村里砍去凿成榨油坊了,一道风景就此消失,只有那树下的岩石仍然屹立在那里,迎送着千年不断的河水。河水就在这岩石的指引下改道向南流去,哗啦啦的水流从山口石壁间飞奔而下,水流撞击着石壁,形成千万朵白莲似的水花,水声如歌,昼夜不停。这飞流下面是一个水清见底的小石潭,水流在这里清潭稍作停留,便继续前行,从一段开阔的径地里流过,前面又是石潭,一个接一个,在这段小河上,这样的瀑布潭就有好几个,小时候我很喜欢玩水,用芦粟(高粱)秆做过水车,这小河两边的田坎上到处都是流水的落差,水车在水流的冲击下就会欢快的转个不停,我也喜欢在这潭上垂钓,对这些河潭是颇为熟悉的了,就象对自己家里的鱼塘一样熟悉,径口潭、磨石潭、官财潭、石壁潭,潭下还是潭,多到数也数不过来,清澈的水流从上一潭注入下一潭,形成动态万千的瀑布群,是的,我们生于兹,长于兹,童年的记忆总是河水一样清晰,玩累了,这河两岸有无数的花生地和红薯田,花生成熟时,拔一二眼花生,或挖一二条红薯,在河水里洗洗就可以充饥了,大人们是不会责怪的。后来我读书应试离开了家乡,见过许多大江大河和无边瀚海,心里却总忘不了故乡的那一弯河水,正所谓弱水千里,只取一瓢,不是某人自私,而是生于斯长于斯,养育之恩不可断绝。这些年,人们舍近求远,向往青山外的世界,理想就是离乡,把自家门前的美景良田都忽略遗忘了,留下满村的困惑和荒芜,人们不禁要想,我们真的要抛弃曾经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乡村了吗。但从积极的一面看这也不必杞人忧天吧。这大概也是没办法的事,时代在变,人和自然各自发展,人们无奈的背井离乡出门谋生,留下野草替人坚守着自己的故乡。河道两岸绿草疯长,小时候可没这般冷清,特别是冬天里,河套两岸到处都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放火烧荒留下的斑斑痕迹。现在是一片青绿,清溪流水,掩蔽在青藤密萝之下。你站在岸边,只能从沙沙的流水声中去想象这些精致的瀑布,这也许又是一种神秘的美。沙沙的河水穿过高山峡谷,在你眼皮底下奔腾出山,汇入翁公水库,就象各路诸侯在这里会齐,整装待发。正是这千年不断的河水灌溉了农田,农田养育了我们。

是的,这小河的两岸是大小不一的农田,有水就有田,这是客家人世代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客家人的生存态度。这村里百多户人家,十多座围龙屋,早期的居民却是个迷。在村里的庄稼地底下现在还残留着一些神秘墙基,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人留下的,从这依稀难辩的墙其来看,这里古代可能有过大户人家,这些墙基有几处的规模还非常大,人口应该不少,后来这些人都迷一般消失了,不知去向,只是偶尔听一些老人不确切地说,那是王屋,那是„„。难解的是,现在村里却找不到一户王姓人家,只有那燕子还在飞,似乎应验了那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些大户人家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翻过一本从文革乱火中保存下来的族谱,这是一本周姓族谱的现抄本,原件是邻近镇一户周姓人家,文革时埋在菜园里的,文革后才挖了出来,因上面有本村周姓的记载,周姓族人便把它抄录过来,有一点幸运的是,上面有这样记载的:“公(指本村周姓始迁祖)原居龙归洞窑湖塘(即今黄陂陶古塘),后迁罗岗官庄堡陈坑村,凭中人石孔丘买得王仕奇妻巫氏、男王保先宅场一所,田种一石,价银一百两正。”推算起来交易的时间大约是在明朝成化年间,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村历史上确实有过王姓和其他人家,只是后来消失了,只留下断壁残垣。毫无疑问,这深埋土下的断壁残垣,也曾是某人的故乡,只是荒芜了,我时常想,不论它是谁的故乡,没人去珍惜,去爱护,今天的故乡就是明天的荒草残墙,哪怕你雄伟如阿房宫,也经不起楚人一把火,“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面对断壁残垣,面对这段消失的村史,我总觉得,任何文字记录都是有价值的,只是缺少有心人,或者多了有心人,就象文革一样,把族谱古籍烧个精光,徒留遗憾,为我不愿多想。可喜的是,现在这个九姓杂居的村庄,张周何刘和睦相处,互通有无,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虽是异姓,大家都兄弟相称,过着和和睦睦的生活,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活脱脱的一个世外桃源。

自然,故乡的美与景区的美,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喧嚣浮躁,一个是厚重无华,景区的美只要用眼睛去看就行了,故乡的美,须要敞开心扉去发现,去感受,感受她的爱,感受她的情怀,一穹星月,一泓秋水,甚至是一缕炊烟,一声鸡鸣,都是风景。

山村里,最迷人的莫过于梯田,这里的梯田又有点特别,一层一层,重重叠叠,象一朵玫瑰花,一瓣一瓣围绕中心向四面展开,又象平湖细浪,由中心起皱,围绕村子中心,一浪高过一浪,一直延伸到山脚,这一段的梯田还算比较平坦,到了山脚以上,才是真正的梯田,象阶梯一样,一级一级,层叠而上,一直到山腰。从这层层重叠的梯田再往上便是山地了,山地上面还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树林里野果很多,无人采。这里的特点就是山多田少,我们的祖辈都非常珍惜耕地,为不占用耕地,保护耕地,他们都把房子建在山边,甚至放出谣言,说村中间的田地有风煞,告诫后世子孙不要在那盖房子,可谓用心良苦。我们看到的古民居无一不是建在山边的。蓝天白屋,翠竹掩映。有很多过去的影像仍然存留于记忆中,春天田里,禾苗还没长好,阳光透过叶缝照射到梯田的水面上,水面反射着白光,象海面上的波光那么耀眼,又象夏天里的繁星一样迷人。到了秋天,更是一片金黄,在这干爽而又丰收的秋天里,农民收割着喜悦,这时田里的水已经晒干,山沟里,地无三尺平,只有这收割后的稻田是平坦的,在整个冬天里这片天地就归我们孩子们了,我们就在收割后的旱田里互相追逐,这里也便成了我们喜逐的天堂,可以烤红薯,可以打盘车(翻筋斗),还可以打仗,在干涸的梯田间冲锋喊阵,上下追逐,要是打不过别人,或打了别人,没地方逃,便象猫一样嗖的一声爬到高高的树上去,迎着万里东风,高呼:“狗崽子们,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你们谁敢爬上来,我就一脚把他踹下去”„„不说了,再说,你又会说这孩子真够野的。你不是农村人,你不懂那时农村孩子的欢乐。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躺在稻草堆上,看天上飘过的悠悠白云,想未来的世界。这是一幅金色的画卷,一曲童年的歌谣,有时候总想写一些优美的诗句,谱一曲动人的乐章,去赞美记忆中的故乡,和故乡的灿烂星空。我喜欢故乡的星空,和那檐前明月,整个山村都融化在月色中,月浸群山,大地流光,你走进月光下,万籁无声,夜风会偶尔送来几声蟀蟀的叫声,使月光下的山村显得更加宁静祥和。城里只有浮躁的灯光,所谓的不夜城,只是虚伪的光明,看得见星星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故乡,才会懂得真正的光明,我就爱故乡布满星星的天空,那里有星星一样多的萤火虫,在梦里飞翔。这些都还不能算是记忆中美丽的故乡,故乡对于我,就象一个梦,写不尽记不完,故乡在,梦就在,情有多长,梦就有多长。

上一篇:改写观刈麦范文下一篇:公司激励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