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独立实质价值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推进司法独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相关阐述,提出了确立司法独立原则的若干建议,对完善我国司法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司法独立司法改革如果司法就是依法办事的话,倘若法中没有正义,实现法律要求的司法也无法展示正义,而这是现代司法文化不能接受的挫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司法独立实质价值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司法独立实质价值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司法独立的环境与定位

摘要:文章追溯了司法独立的思想渊源,并对英美司法独立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从而归纳出我国司法独立的环境制约因素,主要有主流的国家学说、政党制度和阶级状况、司法独立发生的历史前提以及司法现状等,最后为我国的司法独立进行了合理的定位:以“人民主权”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分权学说的合理内核,通过完善司法制度,逐步实现审判的独立以至最终实现法院的独立,从而强化司法权對于行政权的独立性,实现对公民权利的充分而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司法独立;制约因素;司法权的定位

作为现代政府三权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司法权如何定位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品格和水平,关系到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因此,研究司法权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司法独立的思想渊源

司法独立的思想是和分权学说分不开的。近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是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首先提出的,他在《政府论》(下篇)第十二章将国家权力分为三种,即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并且这三种权力分别由不同的两个部门行使,立法权由民选的议会行使,执行权和对外权由国王为首的政府行使[1]。洛克的三权分立实际上是两权分立,因为其执行权和对外权统一由政府行使,这两种权力实际上属于我们现在的行政权,他还没有把司法权从立法权和行政权中分离出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继承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理论,第一次规定了司法权在国家权力系统中的地位。”[2]第一次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提出完整的三权分立学说。

不管是洛克的两权分立,还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他们的思想都源于资产阶级对政治权力的要求。英国君主专制后期,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相应的权力,客观上提出了如何分配政治权力的法律课题。而传统的君权神授的封建学说将一切权力赋予君主一人已不适应现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洛克的分权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洛克的分权学说的本质,是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如何分配政治权力的学说。当时时代的分权,就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将立法权从国王手中夺取过来,交给资产阶级选出的议会掌握,而把行政权(洛克把它叫做执行权和对外权)仍留给还有一定实力的国王行使,并且规定,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包括行政权在内的其他一切权力均从属于立法权。洛克的分权学说成为英国国家权力架构的思想基础,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为资产阶级行使政治权力提供了保障。控权和保权,控制国王的特权,保护公民权——实际上是保护资产阶级的权力,成为资产阶级分权学说的主旨,后虽经孟德斯鸠对该理论的发展,又经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所演变,控权和保权的基本思想却始终没有改变。

二、司法独立的历史渊源:英美司法独立的实践

以分权学说作为思想基础进行国家政权架构的实践,肇始于英国。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系统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就是以英国政府的架构为模本的。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孟德斯鸠纯粹是对英国宪法的误解,因为英国可以说从来没有严格实行过三权分立制度。王名扬教授认为,英国行政机关从来不只行使行政权力。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内阁成员同时为议会议员,内阁向议会负责,很难说是行政权和立法权分离。在地方上,治安法官同时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力。即使在十九世纪后期成立民选的地方议会以后,治安法官仍然兼有司法权和一部分行政权力。现在,英国进入所谓的福利国家时代,行政机关的权力空前膨大,除行使行政权以外还行使大量的立法权和司法权。另外,英国大法官的地位也值得注意。大法官通常是内阁阁员,同时是上议院议长和司法部门首长。这就是说,大法官同时行使着三种权力。因此英国不存在严格的司法独立制度。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三种权力没有严格划分,并不表示在英国没有分权。在英国,立法权基本上属于议会,司法权基本上属于法院。行政机关尽管有很大的立法权,但通常是根据议会的授权进行委任立法;行政机关的司法权,也在普通法院监督之下行使。英国的司法权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在英国,司法权原则上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其他机关的干涉,司法独立在英国是存在的。

笔者认为,严格的所谓“井水不犯河水”的绝对的司法独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过,也永远不会有哪个国家会实行这种制度。我们通常所说的司法独立都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无论如何,英国的司法独立都只是指司法相对于行政的独立,是司法对行政的牵制和监督。

在西方社会,美国司法制度被公认为司法独立的典型。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司法独立制度,美国语境下的司法独立是指司法相对于立法和行政的独立,这和英国司法独立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如上所述,英国的司法独立实际上是指司法相对于行政的独立,是司法对行政的牵制和监督。美国的司法不仅独立于行政机关,还独立于立法机关,是三个国家机关相互之间职权的独立,互不隶属。

笔者认为,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美国的司法独立制度。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的政权架构是基于三权分立的思想,并且这种权力架构对于保证美国长时期的政治稳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美国资产阶级政权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的稳定,有其非常复杂的原因,政权架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仅仅一个司法独立不可能带来美国长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

三、我国司法独立的环境

影响我国司法独立的环境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流国家学说。司法权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家政权的架构从而司法权的定位,无疑会受到该国占主流的国家学说的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我国政权架构的思想基础,其人民主权原则对我国政权的架构起着直接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主权的基本内容是:(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依法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事务的权利;(3)国家权力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3]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由它选出,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根据罗尔斯的理论[4],政权体制分为已经实现了的体制和作为一种抽象目标的体制,已经实现的体制是正义的或不正义的,作为一种抽象目标的体制只能说可能是正义的或不正义的。我国的政权体制的基本架构业已形成,且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因而是正义的;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是为实现一种抽象目标——司法独立,司法独立仅仅是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正义的手段,这种改革能否实现正义受制于许多因素。司法独立只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2.政党制度和阶级状况。司法独立模式的选择受政党制度制约。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政治文明创造的重要成果。在我国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八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我国的九个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分别代表着不同阶层利益,它们之间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这样的政党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政权架构的基本模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权,隶属于立法权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应是互相合作互相制约的关系,不管是立法权,还是司法权和行政权,他们都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然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权力主体只有一个,即人民,那么司法权和行政权就应该是协调人民利益的调整器,是保护人民权益的不同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国的司法独立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通过遏制行政权的过度膨胀和强大,保障公民权益的充分实现。

西方主要资产阶级国家无论是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归根结底他们的政党都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他们的司法独立模式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利益的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争夺和政治妥协,反映了对人民群众的愚弄和欺骗。“三权分立框架内的权力制约,实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竞斗。”[5]他们的司法独立就是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互相牵制和扯皮,是不同的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产物和体现。我国的司法独立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權益,西方的司法独立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欺骗和统治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是为了资产阶级内部的政治分赃。就连资产阶级乐于称道的司法独立的范本——美国的司法独立实践,从司法审查第一案或所谓“司法独立”的开端——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到“布什诉戈尔案”,美国的司法审查始终没有跳出政治的窠臼,尽管美国宪法规定对政治不予审查。因此在美国,“司法独立往往成了政治斗争或别的什么斗争的牺牲品。”[6]

3.司法独立发生的历史前提。近现代中国的司法独立曾走过一段曲折的路。清末立宪主义者试图在不推翻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推行司法独立,终因立宪主义者没有唤起广大民众,和封建力量的过于强大等原因,司法独立的一次尝试就这样轻易地夭折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政权,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便开始推行司法独立,“然而遗憾的是热情并不能代表现实,由于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基本是利用军阀势力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革命武装,因此灾难深重的中国并没有因此而走向富强,也并没有因此而走向法治的道路、司法独立的道路,不过多久便又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7]司法独立在资产阶级的手里也跳脱不了夭折的命运。国民党统治时期,司法党化更使司法独立徒具形式。

新中国的司法独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彻底摧毁帝官封旧政权,彻底根除旧法统和资产阶级旧法思想的历史前提下发生和发展的。我国的司法独立是在无产阶级“人民主权”的思想指导下践行的,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专政,为“人民主权”思想的贯彻实现提供了制度前提。我国的司法独立的基本设想符合“人民主权”理论,符合司法独立的主旨——制约行政权以保护公民权利。

4.我国司法独立的现实环境。司法独立的深度和进程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司法人员素质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司法系统有相当比例的复员和转业军人工作人员,长期以来形成了司法机关人员重政治轻业务的现实状况,直接导致司法机关的法律水平和专业素质大大降低。“司法不是向专业化、法律化、理性化方向发展,而是向群众化、政策化和情绪化方向发展。”[8]因此,中国的司法独立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阶段重点是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法官独立办案的能力。第二阶段才是法院的独立。

四、我国司法独立的科学定位

1.思想认识。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司法独立含义的认识,要立足国际,而不能囿于国内。”[9]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全球化首先且主要是一个经济领域的范畴,它对于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而言,是基本上不适用的,法律是一国主权的体现,法律及法律制度不能囿于国内是正确的,而其立足点应是国内而不是国际,立足本国而后放眼世界,这是法律本身性质的要求,也是一国主权的要求。因此要给我国司法独立进行定位,吸取世界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设置中国的司法独立语境。而不是将某个国家的具体的司法独立的做法搬到中国来。“对一个制度和另一个制度笼统进行类比是极为困难的。”[10]把国外某个制度不加批判的移植到中国来更是有害的。

司法独立作为世界政治文明成果之一,其在世界各国的司法实践对于我们都有或多或少的启示,或正面的经验或反面的教训。我们既不能以世界各国从没有实行过绝对的司法独立,而否认司法独立的存在、重要价值及其在我们国家的地位;也不能用阶级的眼光把司法独立看成是资本主义政治功利的产物,用绝对主权主义的眼光把司法独立看成是一国国内封闭的政治制度,而拒绝向其他国家学习。

2.理论基础。“在西方法治发达社会谈论司法独立,都是基于个人自由和三权分立的前提预设。在当代中国谈论司法独立,是否意味着对分权预设的肯定?”[11]对此法学界有人认为,“‘分工不分权’的说法是不科学的”[12]。笔者认为,中国的确存在“分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分立的,但这种分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而不是资产阶级的分权学说。我国的分权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分权”,不是三种权力的平等分立,人大是权力机关,具有至上性,掌握在人民的手里,是“人民主权”的直接体现;政府是执行机关,执行人民经由人大交给的任务;法院是司法机关,对政府执行任务的情况进行司法监督,通过对政府的监督制约和控制,保护公民权利。

3.价值取向。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通说认为,权利是权力的来源,权力是权利的派生。国家政权是一国所有公民权利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因此国家政权从其所有主体来说是“人民主权”,由此决定国家政权的架构应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权利为基本价值取向。

4.内涵定位。司法独立是指法院的审判活动和与审判活动有关的行为,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司法权与立法权的关系上已述及,恕不赘言。“当然,司法独立决不意味着对党的领导的独立。”[13]至于如何处理党与司法的关系问题需要靠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鉴于执政党与司法的关系问题不是本文所论,恕不展开。

我国的司法独立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审判活动的独立,即司法的运作应遵循司法特有的规律和程序,这就是昂格尔所说的“方法论的自治性”。司法独立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司法权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运作方式存在差异,“体现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司法权的行使方式与其他两权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例如,司法权的行使需要以中立的方式行使。”[14]审判活动独立意味着案件的审理不受来自本系统内任何案外组织与个人的干涉。

二是指审判权的独立,即法院的独立,也就是司法的运作应在本系统依靠系统自净能力完成,不受它系统的干扰。法院独立的一个难点是,如何处理法院独立和对司法监督的关系。笔者认为,对司法的监督必须是事后的,并且必须通过司法自身起作用,即使是人大监督也必须经由合法渠道反馈给司法系统,如何处理由司法予以解决。这是司法“他律”的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9-91.

[2]彭诗升.人大监督的历史源流[J].人大研究,2002,(10).

[3]吴兴鹏,薛恒.试错和拓进: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主权的实践探索[EB/OL].www.gldj.gov.cn,2003-03-31.

[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60.

[5]黄宪起.我国为什么不搞西方的那种三权分立?[EB/OL].www.ezhou.jcy.gov.cn,2003-03-11.

[6]乔新生.司法独立的脆弱性[N].法制日报,2001-04-01.

[7]邴伟伟.司法独立在中国——从法律史学的角度来考察[EB/OL].北大法律信息网,2003-03-10.

[8]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4.

[9]张志铭.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EB/OL].www.cdjp.org,2003-03-12.

[10][美]安东宁·斯卡利亚?.论法治和司法独立的重要性?[EB/OL].www.sinoliberal.com,2002-09-02.

[11]张志铭.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EB/OL].www.cdjp.org,2003-03-12.

[12]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97.

[13]米健.加入世贸与司法独立[N].人民法院报:理论版,2003-08-09.

[14]贺卫方.中国的法院改革与司法独立——一个参与者的观察与反思[EB/OL].www.sinoliberal.com,2003-03-11.

(责任编辑/陈雅莉)

作者:段占朝

司法独立实质价值管理论文 篇2:

对确立司法独立原则的几点思考

摘 要 推进司法独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相关阐述,提出了确立司法独立原则的若干建议,对完善我国司法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司法独立 司法改革

如果司法就是依法办事的话,倘若法中没有正义,实现法律要求的司法也无法展示正义,而这是现代司法文化不能接受的挫折。除了寻求成本高昂的法的制度改造外,法学家们一直在找寻制度内正义最大化的佳径,这就是司法独立作为政治诉求和现代性法治基石的由来。目前,我国已经完全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而融入世界政治民主的进程也不可能逆转,司法改革必然朝着职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由此,确立司法独立原则对于推动我国政治文明进程,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确立司法独立原则的意义

(一)保障司法公正,保障基本人权。

司法公正是司法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司法永恒的主题。“司法独立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它能满足重要之社会目标——司法独立是确保达到该目标之方法。”对于社会而言,民众所热切期望的是人权保障的切实实现,而实现人权保障,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司法制度来救济个人权利。故而,人权保障在具体实现途径上对于司法过程具有非常大的倚赖性。而纵观世界各法治发达国家,司法独立既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也同时是司法公正的本身重要体现。因此,在我国未来的政治民主蓝图中,要实现基本人权保障之目标,就必须保障司法公正,也就必然要求落实司法独立原则。

(二)抑制各种腐败现象。

“腐败就是权力的质变,其核心问题是以权谋私。”腐败得以滋生的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治理机制的缺乏。如果司法不能抑制腐败,民众必然对司法制度的建设心存疑惑。此所谓“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因为它不仅破坏了水流,而且污染了水源,是社会信念的失落表现,尤其是对法律信仰失去了信心。实际上,司法独立能够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对于腐败分子产生威胁作用,能够使他们意识到,即使可以权钱交易一时,但无法逃脱法律的严惩。

(三)优化司法机制。

世界经验表明,司法独立原则在于推定具体制度的建设方面能够产生巨大的功用,因为其能在司法程序中确立法官理性,通过法官的职业化司法运作,促进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确保整个司法机制的良性运转。在确保法官个人业务素质和职业地位的前提下,完全可以通过法官个人的理性思维,崇高的法律与道德素养实现司法公正,进而通过法官的职业化处理机制实现司法效率,从而优化整个司法机制。

(四)确保程序正义的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司法不是一个追求结果正义的过程,而是实现平等对待,平等参与的过程。直言之,结果正义是一种模糊正义观,永远也到不了正义的彼岸。相反,程序正义能够通过公平的机制实现人们在正义追求过程中的种种夙愿,因而是一种可以达至,且具有纠纷治理功用的程式。在司法独立原则之下,法官独立审判案件,从而能够排除外来干涉,保证程序自治,避免目前审判过程与裁判结果分离的不公正现象。再者,在司法独立原则之下,法官作为一个相对消极的坐堂问案者,置身于案件利益之外,只有通过法庭审理和当事人的充分辩论进而明析案情,参酌法理,最后得出合乎法律正义观念的裁决结论。在此过程中,由于当事人具有充分展示己方证据和言论的机会,地位上得到了平等对待,从而情感上得到了宣泄,利益诉求得到了尊重和表达。此种程序上的民主参与性能使双方胜败皆服,进而在此种“看得见的方式”中实现案结事了。

二、我国确立司法独立原则的途径构想

基于目前我国的政治与社会结构现状,笔者以为我国落实司法独立原则应当在理念上采取稳妥推进模式,通过渐进式的制度建设来逐步予以实现,以避免“一刀切”式的急转弯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依据现有法律依据,确保人民法院独立。

法院独立本来是我国宪政结构的应有之义。这一层次的改革阻力最小,理由最充分。首先是应当改革法院的现有人、财、物的保障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法院的人事任免权、财政经费来源和办公场所等方面与行政脱钩,与地方脱钩,确立起由最高权力机关之下的法院人事、财政和物质保障单行管理体制。其次,在法院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应当确立起法院之间的相对独立制度,废除案件请示制度,取消审判委员会,使得各个案件各有其主,司法审判推行法官负责制。

(二)改善党对司法的领导方式。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这一点始终不能动摇。但是,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应当主要通过思想领导的方式进行,而不应当对具体案件进行干涉。国家应建立健全中央级的司法领导系统,将司法领导工作放在宏观方面,尊重司法程序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党对司法工作应着眼于事后监督,而不是事前、事中监督。

(三)改善法院与媒体监督之间的关系。

媒体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实质上是言论自由与司法公正两种价值的冲突。作为“第四种权力”,媒体依据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固然能够对司法实务作出合法形式下的评论。但是应当注意到的是,任何权利都具有边界。从现实状况来看,由于我国媒体大多是官方设立,对于法官案件审理工作具有比较大的影响。故而,对于媒体监督应当设置一定的规范,引导他们把握舆论导向,正确监督司法工作。

中国已经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加入WTO以及其他人权保障公约也使得改革我国政治体制的外部推动力量大大增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阐述,给予司法独立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很大的契机。总之,我们应坚定信心,不断改革,相信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独立一定能实现。

(作者:福建省厦门市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刑法)

参考文献:

[1] 谭世贵.司法独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

[2] 李雅云.对中国司法独立问题研究的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2).

[3]卫跃宁,刘仲一.刑事审判若干理论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陈晗霖

司法独立实质价值管理论文 篇3: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司法去行政化研究

【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就我国当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司法去行政化成为深化司法改革的应然之义。然而, 我国的司法独立性、 公正性长期受到行政化束缚, 加之“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司法去行政化还存在诸多难点。

【关键词】依法治国 司法独立 司法去行政化

【DOI】 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5.007

去行政化的行政价值观背景和基本内涵

去行政化的行政价值观背景。各种社会主体对行政系统存在价值的基本看法与偏好构成了行政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在根本上追求的是人类的解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实践指导的行政价值观也同样与人类解放的需求相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逐步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服务、法治等新的行政价值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更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服务全人类的思想。在服务、法治等现代化治理观念的影响下,转变政府职能、“去行政化”逐渐成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的应然之义。

去行政化的基本内涵和行政化不当。所谓的去行政化就是要尽可能地淡化行业管理的行政色彩,打破行政束缚,保障行业的独立性、公平性,突出行业主體的主导地位。与去行政化相对应的是行政化不当。不当的行政化表现在违背行业规律,生搬硬套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制约行业主体的法定职能,其实质是行政官僚化和行政特权化,用权力意志去损害行业独立性和公平性,通过行政手段控制行业资源的分配、干预行业运行程序和结果。

全面依法治国下的司法改革

我国司法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以及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其中,法治的核心问题是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更离不开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通过法律的实施与监督,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续。

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我国的司法改革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但是司法体系中的顽疾依然未消。长期以来,我国的司法机关独立性不强、中立性不够,由于多方面的牵制,司法机关的审判权、检察权并未严格得到依法独立行使,以权压法、争权诿责、贪污腐败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到司法的公正和权威,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应该也不可能绕开司法体制改革这块硬骨头,必须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司法综合改革、法院改革、检察改革、公安及司法行政改革等。行政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司法独立、公正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现行的司法体制行政化色彩浓厚,呈现出行政化司法审判体制,比如上下级法院审级关系的行政化、法院内部审判管理行政化、审判委员行政化等。在新一轮的司法改革中,中央明确了司法去地方化、去行政化的改革思路,并出台《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等一系列文件,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司法机关、司法审判和检察业务的独立性是进一步深化司法改革的主线。

理解司法的独立性。建立能够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检察权的司法体制,充分保障司法的独立性是当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决定司法改革能否真正成功的关键。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对司法的独立性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早在1954年,我国宪法就已经宣示了司法独立的原则,保障司法独立性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现代法治的基本准则。实际上,司法并不存在完全绝对的独立。司法独立是相对的,需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国情去分析理解。

西方的司法独立(judicial independence)源于资产阶级分权学说,具有专属性特征,主张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相分离,司法权完全独立,不受立法权、行政权的任何干预和束缚,甚至优于立法权和行政权。与西方国家司法制度核心的“司法独立”不同,我国的司法独立具有全完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司法观念离不开根本的国体和政体顶层设计,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行政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因此,中国不会照搬西方式的三权分立。依法行政,进行法治化治理已经成为现代治理的共识之一,成为国家治理的良性取向。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司法观念强调无产阶级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法律,充分配合国家职能的要求来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权和自由,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强调司法的独立性并不是要反对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司法独立在当代中国应该具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从我国的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党对司法工作的正确领导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一大特点和亮点。

总的来讲,我国的司法独立具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思想观念层面,二是制度层面。在观念方面,司法独立需要司法的专业化、职业化理念。司法判决应当来源于符合司法规律的专业指导,而非纯个人好恶的判断。在制度方面,司法独立需要司法工作人员得到来自职能独立、法官独立、组织机构的独立等方面的保障,排除其他个人和组织的不当干预。公正的判决是在一系列法定的法律程序下,以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司法权力和义务为前提下作出的,在此过程中,司法权力必须得到独立行使,不受其他机关、团体以及个人的干涉。

我国司法去行政化中的要点与难点

全面依法治国下的司法改革需要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司法的独立性,而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行政化不当已经是妨碍司法独立、公正的最大绊脚石,去行政化是我国深化司法改革的题中之义。那么,在我国司法现实中又存在哪些行政化不当的现象呢?我国司法去行政化的要点和难点又在哪里?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法院系统的设置、管理和运作没有体现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基本上是借用行政工作的方式来处理案件、管理审判工作,行政化色彩很浓。严重的司法行政化现象直接妨碍了司法的独立、公正,消除司法中的不当行政,实现司法的去行政化是深化司法改革,推动社会走向公平正义的必要途径。

明确司法权力主体,界定法律权限。司法权力行使主体应该是也只能是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其他党政机关和部门人员不能违反法定义务,在法律权限之外去干预司法独立和公正。司法机关应该克服片面行政化的领导方式,法院不应该被作为单纯的专政工具,司法更不应成为行政的附庸,应当回归司法活动的运行规律,建立起以法官为主体,以审判活动为中心的现代司法管理体制。

此外,司法权力的主体不明还与司法地方化直接挂钩。实际中,司法去行政化还与司法去地方化紧密相关。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地方利益和权力长期凌驾于司法活动之上,司法机关的人财物配置无法摆脱地方行政的控制。因此,各级行政领导干部应当以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依法行政。各地方行政机关不应该在法外设定权力,应当进一步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切实贯彻服务和法治的理念,在法律范圍内不断加强对司法行业政策方面和专业技术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以进一步改善司法活动。

提高司法队伍素质,畅通人才晋升渠道。司法队伍素质的高低与司法的公正独立紧密相关。专业的司法人员是实现司法独立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的司法队伍中,存在着大量专业水平不高以非正式方式进入司法队伍的人员,比如司法机构中存在着不懂法不学法的行政干部和退伍军人等,出现没办案、办案少的去领导法官办案的怪象。在司法人才的培养方面,“官本位”色彩明显,法官被作为行政官员加以管理和培养,导致优秀的法官流向党政机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有些被提拔后的法院院长、业务庭庭长等脱离了一线的案件审判工作,还以行政官员的身份对案件加以不当干涉。此外,部分年轻法官将行政升迁作为职业目标,逐渐脱离专业化的职业理念。事实上,法官在管理结构中的地位十分尴尬。就算在在法官体系内部,也共存在四级十二等,其设计的初衷是让法官等级与其审判能力相接。然而,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法官的工龄及其行政级别往往成为其晋升的重要条件,法官的审判能力并没有成为其绩效考核的核心要素。

提高司法队伍的质量,一方面要不断提升高等法学教育水平,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法律人才。司法审判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素养以及过硬的法律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司法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司法考试的理论性行业初选,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审判能力,应当杜绝不具备法律素养、缺乏法律实际经验的“空降式”领导。另一方面,应当畅通司法人才的晋升渠道,完善逐级遴选制度。

实行司法多元监督,打击司法腐败。法院的审判工作需要得到全面的监督,既往的司法监督主要来自于法院内部和外部行政机构,而司法监督应该是多元化的。司法去行政化就是要打破既往相对单一的法院内部监督和行政监督,构建司法多元监督体系。因此,除了党的监督、人大的监督,还需要检察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当事人的监督、法院内部监督以及群众的监督,等等。此外,人民团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工作实践中,已经逐步成为了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的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因此,建立司法多元监督体系,还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

变革司法审判制度,落实司法责任。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案件往往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法官、合议庭有时会被架空,失去对案件的决定权。院长、庭长、审委会可以改变合议庭和独任法官的意见,从而把握案件的处理方向,决定案件的最终结果,司法权让位于行政权。“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审者无权,判者无责”已经成为我国现行审判运行的最大掣肘因素。在这种模式下,司法的专业性、独立性被践踏,利益权衡和权力操控导致司法公正的异化。因此,应当打破这种审判庭框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进一步落实各项司法责任,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制度。此外,各司法机关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从而确保司法的公正、高效和权威。

此外,在法院内部,上下级请示、协调、沟通已经替代了不同审级的独立裁判,将审级监督关系异化为领导与被领导的从属关系。现有的二审制沦为实质上的一审制。因此,应当进一步健全司法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将审判作为法院内部的第一要务,进一步规范法院审级监督,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级权限。

结语

司法去行政化不是要反对党对政法工作的指导,而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司法运行规律和事实为依循,破除司法体系中的不当行政,充分保障司法独立性和公正性,进而发挥司法的社会治理功能,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中国。不过,去行政化的方向虽然正确,但源于“官本位”意识,“无法完全接轨”的担忧也非常现实。司法独立性不到位、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司法人才匮乏、司法公信力缺失等现象依然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司法去行政化尚需久久为功。

(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政治逻辑研究”、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课题“辽宁法治科普的公众需求及满意度调查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L16BFX007、2016lslkpktzi-12)

责 编∕郑韶武

作者:张杨

上一篇:语言教学模式下英语教育论文下一篇:市场运营经济贸易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