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道德人格学说的主要范畴

2024-04-30

试析孔子道德人格学说的主要范畴(通用2篇)

篇1:试析孔子道德人格学说的主要范畴

试析孔子道德人格学说的主要范畴

道德人格主要范畴是指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的主要内容。孔子道德人格主要范畴可概括为知、信、忠、孝与弟(悌)。

作 者:汤勤福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34 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9(4)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伦理   道德   人格  

篇2:试析孔子道德人格学说的主要范畴

社会分层是每一个社会都必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英文翻译为“social stratification”。社会分层指的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为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1]。

在社会学研究中,着眼于社会分层的标准,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理论张力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孔子学说奠基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社会分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实践和制度体系。以社会分层作为切入点,探究孔子儒学中社会分层的社会分层的观点,对解读传统文化有所助益,这对我们研究当下社会分层,促进社会转型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孔子学说中的社会分层理念和实践

2.1 君子与小人 :位、德意义的重新建构以及形而上的 演变

君子与小人的二元概念与建构是孔子学说中关于社会分层的的核心观点。围绕君子与小人的内涵以及外延意义展开的儒家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体系的建立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要想从孔子学说中的这对核心概念分析其中蕴含的社会分工思想,就必须首先在历史范畴中还原这一对概念的社会分工与分层思想。其次,在君子和小人的对立与建构中把握其道德善恶和人格修养的本质特征。最后,君子和小人概念的形而上意义,远超出其具象内涵,成为社会分层的一种道德和人格标准。

周朝文献中已有对君子小人概念的阐述。但是孔子之前对君子小人的概念定义,多从社会地位出发鲜有道德和人格内涵。文献学家屈万里先生研究,孔子之前的典籍顺序为《卜辞》、《易》的卦爻辞、《诗经》、《尚书》( 今文 )[2],“君子” 一词的对应词汇形式多样,有“民”“小人”“臣”等等,比如《尚书》中 “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越友民, 保受王威命名德。”按汉字语言规律“君子”一词,由“君” 与“子”两个单字组成。“君”本义为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子” 则泛指后代。“君子”即为“君”的后代,在周朝的宗法血缘社会里,“君子”就成为当时社会统治阶层成员的通称, 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具有明显社会阶层内涵。

孔子学说中的“君子”与“小人”概念,明显承袭了之前时代的特征。在春秋时期孔子试图重建礼制使得这对概念增加了道德内涵。在言传身教中,孔子将“君子”和“小人” 的道德内涵进行了扩充和丰富,道德内涵和标准在这对概念中的地位明显超出了社会分层的意义。孔子也正是希望借由 “君子”“小人”的道德对比,通过教化自我修养,达至礼制, 以此来实现尊卑有序各安其位的社会阶层稳定和和谐。

至此,君子与小人概念中的道德内涵和标准的地位上升,占据主导,并与其原本的社会分层内涵一起建构起儒家关于社会分层的一套规则和理想。

在形式上,孔子学说中,君子与小人概念的出现往往是相互呼应成双成对的。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重要著作——《论语》中,以“君子”与“小人”同时对举者,共有19处[3]。 比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在这种对比中容易建构起二元对立和善恶是非的标准,这为后世儒家的各种演绎和利用提供了前提。

后世的儒家在利用君子与小人这一对概念的基础上,很快扩展了其内涵,形成了关于君子和小人的人格特质。人格特质理论认为,构成人格的基本结构的元素是特质,特质就是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情境中行为一致的原因,特质决定个体行为的恒常性,是构成人格的最小的单位,是对人格研究的“分析单位”[4]。在后世儒家对孔子学说的演绎中, 君子具有了仁、义、礼、智、信其中根源特质,而小人具有不仁不义、无礼、无信、狡诈的人格特质。

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和社会地位分野,为后世儒家以及以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社会阶层提供了人生奋斗的信仰和目标,也成为历代教育、官僚选拔的重要理论基础。

2.2 道德、职业与社会分层——君子小人概念的社会运 行逻辑

孔子提出的君子与小人概念,具有明显的道德和社会分层意义,但是从个人层次的道德修养到宏观的社会的阶层分化的社会实践,孔子并没作出明确的解释。因此后世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们,用职业或者社会分工这一中间变量,很好解释了这一社会实践过程。

孔子之后,孟子在《滕文公》中对君子小人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做出以下陈述 :曰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 有大人之事 , 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 , 而百工之所为备 ,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 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 , 或劳心 , 或劳力 ;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 治于人食人 , 治人者食于人 , 天下之通义也[5]。孟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承担的社会分工不同,由此而来的“食于人”与“食人”的阶层分化雏形,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

除了职业分工思想之外,孟子重新定义了君臣关系。以往的君贵臣贱,被一种君统臣辅的新型关系取代。在这种新型的关系中,臣子地位明显上升,逐渐被融入到君子阶层。

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层分化日益加剧,形成了很多新的社会阶层。历代的儒学大家,通过儒学教化重新归类各种阶层建立社会秩序,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君子与小人的社会分层框架,以及该社会分层的道德和人格内核。但是道德与人格特征的非理性化与社会地位社会分层的功利性(工具理性)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一步步的僵化着封建统治。

3.社会分层视角下孔子学说中君子与小人

孔子学说中君子与小人的概念,有着鲜明的社会分层内涵和意义。社会分层研究作为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以此来解读孔子君子小人概念的二元建构可以贯通古今,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

社会分层的研究范式主要涉及 :分层的原因 ;分层的标准 ;分层地位的获得途径 ;分层地位的改变——社会流动 ; 分层体系的特点和性质等等。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孔子学说中君子和小人的社会分层模式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3.1 君子与小人社会分层的原因——后天因素的差异。

在关于个人先天因素的差异方面,儒家大多数是性善论的支持者,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先天没有太大的差异。 因此君子与小人的社会阶层分化,只能是由于后天因素的差异导致的。

从孔子“克己复礼”的言行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道德自我修养形成的人格特质,以及勤学好问形成的才智差异。在《论语》 中孔子多次提及深处乱世的道德坚守和人格自律,也即后世儒学中的慎独思想。同时,孔子也强调通过勤勉的学习和发问达至君子的智识,从而在社会中安身立命立言立功。

3.2 君子与小人社会分层标准的标准——明显的道德和 人格内核

孔子学说中的君子和小人的社会分层观念,有着十分明显的道德和人格内涵特质。君子和小人的概念,从孔子之前时代的社会地位一元含义,发展到孔子的道德人格与社会地位的二元内涵,乃至后世儒家的道德、社会地位、才识的三元内涵,其内涵和意义也发生着变化。但在孔子及儒家的演绎中,君子与小人概念的道德内涵和人格特质区分始终有着重要的地位。

道德修养的高低和人格特质差异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核心。后世的儒学大家和统治者分别通过教化和封建统治, 将才识标准融入其中,由此形成了德、才、位三元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标准。道德标准和人格特质在孔子之后的儒家的三元评价体系中也是自始至终占据着基础性的作用。

3.3 分层地位的获得模式——出世

孔子的学说带有明显的出世思想,其理想中的君子,通过自我的道德修养和学识积累,辅助贤明君主,从而实现君臣父子各安其位的社会秩序。教化是孔子十分看重的改造社会的方法,同时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其实是这种地位获得模式的适应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顺应社会统治的一种变化。

除此之外,君子与小人之间巨大的社会阶层空间,使这种理论模式有巨大的张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层分化,人们在这种社会分层理想中实现着自我乃至家族的社会阶层的流动。君子与小人的社会阶层分化经历历朝封建统治的修补完善,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它始终具有着高度的社会认同和精神内涵。

3.4 君子与小人形成的社会分层的特点——金字塔式的 统治模式

孔子学说中君子和小人的简单社会分层,在春秋时期不发达的社会分层中,满足了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身份认同。但是这种简化的分层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封建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后世的儒学家,继承并扩展了孔子学说中君子与小人的社会分层思想。在封建君主之下,封建官僚阶层以及文人成为新兴的君子阶层,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小农与手工业者成为事实上的小人阶层。这种随着社会地位提高数量递减的分层结构,是一种金字塔结构。

4.对君子与小人的社会分层思想的反思

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了社会分层的思想,但其社会分层的道德和人格标准内涵,具有明显的不可计算性,通常情况下难易衡量。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人力生产和社会阶层流动重视理论道德阐释轻视实务技术的特点一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一特点掣肘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也使得封建社会的道德陷入表面与实质上的相互矛盾。从韦伯对理性分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君子小人的社会分层思想具有明显的价值理性倾向。

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分层结构的建立,应该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单纯的价值理性建构忽视工具理性,在不断地演绎过程中,就会形成社会道德危机,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在今日中国崇尚工具理性追逐物质利益的风气之下,具有道德感和追求人格完善的社会分层和评价体系观念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中国自春秋之后,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的社会分层开始发展、演变、固定、固化。追溯儒家学说奠基者——孔子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假设和构想,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解读有所助益。在社会变迁日益加剧的今天,这对我们研究社会分层,促进社会转型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上一篇:浅析企业对销售人员的激励下一篇: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