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与思想道德论文

2022-07-03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带来了无数先进思想与灿烂文化,但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家学说。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理论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主流思想地位,也为自上而下的封建社会提供了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学说依旧对社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存在孔子礼学思想的影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孔子思想与思想道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思想与思想道德论文 篇1:

古人道德观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启示

摘 要:孔子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非常深刻,特别是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当代思想教育工作也有极大的启示,即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以自身的道德言行来影响他人。就当今高等教育而言,我国高等思想教育还存在诸多漏洞,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有待加强。基于此,我们必须要贯彻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让大学生能够言行合一,以自身的道德品质来影响他人。本文重点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出发点,从而探究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道德人格榜样;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启示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三观”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思想层面上的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传输、行为举止的引导。对于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高校思想教育教育理念,讲述内容也过于空洞,无法真正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基于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将结合,加深大学生的实际体验,让思想教育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行为举止塑造,从而培养大学生完善的道德品质,注重大学生品质全面发展。对于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来说,需要大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道德实践中呈现出榜样作用,从而加强对他人的大的教育。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欠缺的背景下,让孔子道德人格榜样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了一定冲击,使人们的思想出现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但却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社会,社会竞争让大学生变得更加现实,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造成了巨大冲击。近些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竞争也愈加强烈,面对强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潜意识里会让自己變得更加现实,甚至由社会竞争所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思想,这对大学生来说利大于弊,完全脱离了“大学生”的影子,简单来说就是塑造了大学生“个人主义、自我实现、忽视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与我国传统道德理念相背离。

(二)大学生思想观念偏移问题

很多高校新生在入学之后都富有理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可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不同、性格不同,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理想不切实际,这些大学生的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工具性知识、轻品德修养;重外在功利性、轻内在文化道德涵养。这种思想往往会造成大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际的能力,只能够动动嘴上功夫,同时也缺乏自身的道德品德修养,不仅无法用自身的道德言行来影响他人,也无法用正确的思想观念也规范自己。

(三)思想意识有待提高

现如今,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思想脆弱、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往往会变得比较迷茫,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人。大学生的自尊心普遍较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认可、支持、关心,却不知道如何正确与他人相处,思想也相对比较固执,不愿听取他人意见,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旦遇到难题就向父母求救,及时身处异地高校,同样需要父母的庇护。而且大学生的思想极其脆弱,近些年来有关于大学生遇到挫折轻生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当今大学生一遇到挫折就变的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甚至有着大学生不敢面对现实,最终患上抑郁症。这些问题,究根结底依然是思想层面、精神层面上的脆弱性,也能够看出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四)“知行不一”的现象严重

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之后,其理论知识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因此,在理论分析与讨论、演讲等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但虽然理论层面有一套,实践能力却非常匮乏,导致大学生往往初选言行与行为相背离的问题,也就是说的、做的不一样,在同学面前说的内容,但在私下做的却是另一件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甚至会造成学生双重人格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由于思想教育不到位,再加上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同学关系等,最终出现心理问题,这种大学生非常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感觉自身被世人所孤立,在校园中不敢、不愿、不想与他人交流,任何事情都放在心上,外表看似平静,但内心却承受着巨大压力,最终导致心理畸形、心理崩溃、抑郁症等问题。此外,当代大学生严重缺乏与让人合作的精神,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甚至有排他心理。

二、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针对上述的问题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够加强思想道德驾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当今高校重点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出发,充分发挥我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融入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思想榜样、思想中心,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最终构建大学生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教育者需要不断自省,充分挖掘思想道德品质内涵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该句话从表面上看是“自然流水”现象,启示着宇宙如流水一般变化不息,日新月异的历程,而且“君子之德”和“东流之水”相互关联,就像是道德生命力与自然生命力一样,启发着受教者需要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孔子认识到了世间万物的永恒发展变化的重要道德思想,并且任何事物都在运动,而人就是在不断参照之前的自己,体验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的人生,孔子这一思想与自设你的道德品质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孔子的个人榜样作用告知学生该如何去发现背后的大的品质,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积极发展。

道德品质的学习过程就是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孔子提出了三种社会学习榜样示范,包括:抽象模仿行为示范、观察行为示范、观察后行为直接榜样示范。可见人的道德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知识,而不断学习也就是不断的替代强化,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当一个榜样行为受到了褒奖,观察者势必会在潜意识里形成同类行为的倾向。在观察榜样示范中,孔子通过观察学习对象以及观察事物行为,直接告知子贡如何从身边发现道德榜样的深刻道理,并在其中发展自身的道德品质。子贡也在孔子的观察学习中得到应有收获,并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学习。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圣人,其一生不断自我更新、自立自强,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为了子贡等弟子道德人格形成,不断强化自己来影响周边的弟子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者,应从孔子道德人格榜样中学习、借鉴,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辐射作用,注重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主体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道德提高、社会观察能力。教师即要从学生的言行与之中发现问题,也要发现积极的事情,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思政教育素材,并且要通过教师自身行为来引导学生能够了解生活现实、社会现象,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教师不断增强学生的抽象模仿能力,学会从事物不断发展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学生的道德内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强化标准。

(二)发挥教育主体间性能作用,培养道德情感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言传身教与师生互动,因人而异的采用不同方法开展示范教育。孔子在于子路对话中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该句话体现了孔子的道德实践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坚定不移的道德品质,从而对弟子们祈祷了乐观、坚定、真诚的道德示范作用。可见,师生之间如此坦诚,才能够做到相互影响,推动孔子及其弟子道德发展的包容性,充分发挥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积极作用。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需要教育者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从受教育者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主体性,从而倾听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心想法。

对于高校思想教育来说,必须要为学生构建适合道德品质发展的独特空间,并注重师生之间所有行为主体间存在的道德教育内容与过程。基于此,高校思想教育者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个教师都能做到为人师表,通过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敬业精神、积极态度、专业精神,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从而让心理扭曲、困难的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自强不息、积极上进的道德情感。对于学生的言行举止来说,教师不仅要潜移默化的起到引导作用,同时也要规范学生言行,悉心接受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并树立道德学生骨干,让骨干学生起到标兵、模范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氛围。

(三)实现言行合一、内外协调的思想教育

孔子在人生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重点关注个体的意义与生存价值,重视道德品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内在作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孔子早年从政,进而教书育人,传统正统的道德思想,教育生活也是内外兼修。作为一名古今中外的哲学圣人,孔子时刻也不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时刻保持着“下学上达”,也不“怨天尤人”的宽容心境。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不仅仅他的言行有教育意义,更是他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自身的道德品质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影响着当代学生学以致用并耳濡目染。在孔子病重时,子路敬之以礼曰:“以臣下侍奉的名义”,这句话能够展示出子路对孔子的尊重之情,但孔子却自谦不配,反映出孔子弟子的内在道德修养之高尚。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思想教育教师不仅要学习到孔子内外兼修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同时,也要善于启发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道德品质现状,以及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到时代特征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做到说到做到、言行合一,制定道德品質强化目标、人生规划,最终才能够建功立业,彰显出学生在家庭、社会、国家的价值。言行合一、内外协调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说到做到,在教学中所许下的“承诺”,必须要“兑现”,从而将自身的道德品质辐射到学生身上,让教师成为“行走的思政教育课本”,不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总之,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全面性的起到道德榜样作用,推动学生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道德品质,并鼓励学生能够勇于道德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为了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教育质量,让学生能够言行合一,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的问题以及大学生现有思想。充分融入孔子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加强自身的辐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充分发挥自身在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丽民. 儒家传统伦理观对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启示[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6:99-102.

[2]王富盛. 潘懋元德育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 高教学刊,2016,11:232-234.

[3]孙金香. 孟子义利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启示[J]. 才智,2016,31:126-127.

[4]李林洪,杨兰. 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为例[J]. 当代职业教育,2014,12:96-99.

[5]黎永新. 论朱熹的理欲观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66-68.

作者:吴霄漫

孔子思想与思想道德论文 篇2:

孔子的礼学思想在预科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影响

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带来了无数先进思想与灿烂文化,但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家学说。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理论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处于主流思想地位,也为自上而下的封建社会提供了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学说依旧对社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存在孔子礼学思想的影子。本文通过了解孔子礼学思想的内容与价值,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孔子礼学思想对预科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礼学思想 预科生 思想意识 影响研究

孔子的礼学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优秀思想更是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优秀思想对现代教育领域产生积极影响,不但可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添砖加瓦,还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能够为学生群体带来高质量教学,还能引导高校教师不断进步与发展。预科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预科生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预科生的主要招生对象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成为预科生之后可能会不能很好融入学习环境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孔子礼学思想的作用,培养并提升预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一.孔子礼学思想概述

(一)礼学思想的道德规范内容

春秋战国正处于礼乐崩坏的特殊时期,因此,孔子的礼学思想在其学说中占据较大比例。孔子认为“礼”为人在世的立身之本,人一旦缺乏礼仪规范的束缚,便不能称之为人。孔子学说中的“礼”并不仅是封建传统中的宗教、祭祀等礼仪,更多部分是人与人相处、在社会中生存的必守之礼。在儒家学说的思想理念中,对于“君子”的礼仪规范有很严格的要求。“君子”必须“克己复礼”,不能随心所欲,应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礼,无以立”是孔子礼学思想的根本。

(二)礼学思想的基本原则

1.礼

在孔子的学说中认为,“礼”不仅仅是表面的规范,还包括其中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礼”成为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行为准则。如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涉及到“教训”二字,孔子认为子女“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若是轻打,便是忍受了也无妨,就当是彩衣娱亲,让父母快些消气别伤了身体;但如果是重打就应立刻逃跑,以免父母暴怒之下失手,发生无法挽回的错误,这既是对父母的孝顺之情,也能避免陷父母与不义。又如在葬礼的礼节中,便能看出伴侣之间的不舍、亲子之间的感怀以及君臣之间的忠义。在孔子看来,如果没有融入真情实感,这些所谓“礼”的场面也不过就是给宾客观赏的一出闹剧,甚至还不如那些冷漠的不守礼之人来的坦诚。由此可知,孔子对于“礼”的基础要求,就是要求人从内心认同“礼”的存在与作用,发自肺腑的遵守礼节,而不是做做表面功夫,欺骗别人,欺骗自己。

2.仁

“仁”不仅是孔子礼学思想的重要原则,还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孔子学说中认为什么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为大“仁”,“可终身行之”。“仁”字穿插于礼学思想的内容之中,要求人必须懂得仁义,懂得体谅别人,行事有度,不应强迫别人做其不愿之事,这不仅是“仁”,同样是“礼”。只有遵循礼学思想的教化,诚实待人、诚心待人、诚恳待人,才能最终“归礼于仁”。

(三)礼学思想的重要性

1.孔子礼学思想促进个人修养的提升

“礼”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因此,人必须知礼守礼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礼”要求人需要有诚信、温和有礼,这些不仅仅是个人素养的需求,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孔子礼学思想改善社会面貌

“礼”不仅存在与个人独立生活之中,对人际交往同样产生影响。“礼”要求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必须使双方感受到舒适,避免“行其所不欲之事”,这种良好的交往方式能够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将礼学思想应用于人际交往中,有利于改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有利于改善社会面貌,共筑良好社会环境。

3.孔子礼学思想提升社会契约度

孔子的礼学思想可以规范人民群众的道德与行为,能够促进社会契约度的发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保障社会安全,有利于推动我国向法制社会、文化社会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孔子礼学思想对预科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影响

(一)对教师教育方式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式对预科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素养,成为预科生学习的榜样。预科生从家乡来到学校,是为了学习先进的知识与经验发展家乡故土,教师为其树立应有的道德标杆,可以使其更为明确的学习该如何行事才能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遵守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就会使预科生明白诚心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孔子礼学思想中的“有教无类”给教师的教育方式带来积极的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重视预科生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最恰当的教学方式耐心施教,使预科生能够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而教师的耐心又在侧面为学生带来“为人有礼”思想的示范,使其受到熏陶,不断进步。

(二)对预科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与启发

1.克己复礼、反省反思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成为衡量其环境适应力的标准之一。预科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学校接受教育,肯定会在饮食,交流等方面存在较多不适。这样的环境可以为预科生提供培养自律能力的环境。孔子礼学思想中的“克己复礼”,便是对于自律的最好解释,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便能够追求真正的“礼”,才能遵守社会秩序更好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与创新。除此之外,預科生还需要从孔子的礼学思想中学自省。及时的反思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正,有利于促进预科生思想文化等素养的进步与发展。

2.结交挚友、彬彬有礼

孔子的礼学思想中也对交友之道有所阐述。在孔子心中,最好的朋友应当为“中行之人”,要求“友直友谅友多闻”。若无“中行之人”,也应当选择“狂者”或是“狷者”,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由此看出,孔子对于朋友的要求较高,预科生在学习孔子礼学思想时,也应当利用其中对朋友的要求要求自己。人会与其相投之人结为好友,这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外人可从一人好友的性格看出此人的性格为人。因此,在日常行事中,预科生应当注意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储备,以礼待人,处事有度,积极结交君子,使自己在与好友相处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孔子的“中庸”一说并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同道家思想一般的“上善若水”,即大智若愚。预科生的是思想道德建设应当包括不卑不亢、彬彬有礼的礼学观念,避免在进入高校之后受到不良和风气的影响,形成错误的金钱观念或是养成嚣张跋扈的性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预科生在接受教育时,应当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积极改正,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素养。

3.志存高远、事必亲躬

在孔子的礼学思想中,认为游手好闲之人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不符合礼学思想的规范。预科生想要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知识文化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应当积极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这不仅能够是预科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使预科生的思想道德受到磨炼,成为一个踏实、锲而不舍的优秀人才。这不仅能为少数民族地区储备更多优秀人力资源,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维护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

结语:我国对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不仅要求人才拥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其拥有优秀的道德素养。各个高校都在执着研究人才培养问题,致力于突破与解决该问题带来的困扰。但从文中内容可知,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就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先进思想和广泛尝试,为后世积累了大量教育经验。由此可知,孔子的礼学思想即使在今时今日依旧不过时,仍然可以为当今的教育领域带来先进的思想与理念。

作为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的理论思想中不可避免的沾染上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带有非常鲜明的封建色彩以纲常礼教思想,一些内容与我国现在的新时代社会已经不能匹配。所以,我们在应用孔子的思想理论时,应当“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将孔子学说理念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加以改造,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大有裨益,对我国预科生的教学也能产生重大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中的丰富内涵在今日应当有更为深刻的解释,也应当对其进行全面化的应用,对预科生教师的教学原则、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有积极作用,同样也能使预科生深入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并接受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预科生的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汶陕.孔子“礼”学内部构成的多维特性浅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02):101-106.

[2]赛子豪.从功利之礼到仁义之礼——论孔子礼学相对于周礼的价值转向[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02):57-60.

[3]李翠叶,尚学锋.儒家礼学精义的学术传承与《大戴礼记》的文体意义[J].船山学刊,2014(01):78-82.

[4]张志宏.论孔子礼学等差实践中的平等理念[J].江汉论坛,2013(07):29-33.

[5]张焕君.论孔子礼学思想中的成人之道与君子养成[J].安徽史学,2012(01):114-119.

[6]朱黎辉.孔子礼学思想及当代价值[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3(05):376-379.

(作者單位:新疆师范大学)

作者:刘悦 万宁

孔子思想与思想道德论文 篇3:

墨子宣传伦理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

摘 要: 墨子宣传伦理思想与儒家相比表现出积极的社会功利主义色彩,更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在具体实践层面上主张“遍从人而说之”的普遍伦理关爱,反对“坐而言义”,以“强说”、“行说”积极宣传“兼爱、非攻”的伦理思想,以实际行动不辞辛苦化育天下,在方法论方面给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精神资源和深刻的启迪,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墨子 宣传伦理思想 高校思政教育 创新

在先秦百家思想集中绽放的绚丽图式中,墨家的思想表现出与时代诸子显著不同的理论气质与思想特色。以儒家、道教、法家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立言建说方面可能更多地关注各家宣传思想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与之不同,墨子及其组织则积极投身现实社会生活改良的思考与教化,并在实践层面努力作为,以求战乱的息止与生活的安定。可以说,墨子思想的宣传教化富有深刻的人性关怀的信念和“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下同)的实践特色,对当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启迪与指导意义。

一、“言则诲人”与“遍从人而说之”的普遍伦理关爱

作为一名与孔子乃至于儒家鼎力而呈的思想家,墨子不仅致力于学派建设,创立墨家学派,而且将这一学派努力发展为富有生活意义的组织,从而在发展方向上迥然不同于儒家等传统学派,墨家学派及墨子本人更加关注战国时代“人性欲生”的社会底层的现实诉求,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形成带有强烈民性色彩的学派,在战国中后期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进而与儒学并称为“显学”。“显学”之“显”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在其思想宣传方面,就是更加注重普遍性,即“遍从人而说之”,其中的“遍”恰恰反映了墨子对祸篡不已的战乱下民生的普遍关注。这既是对普遍的人性欲望的深刻体悟,又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伦理关爱。因此,墨子在宣传教育方面与孔子一样,都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但是墨子所诲之人是普遍意义上一般的人,孔子所诲之人是特定意义上的教育对象,二者在指征意义上显然有较大差别。

墨子的宣传教育在思想特性上富有伦理气质,是伦理意义上的示爱,其宣传不是传达思想,其诲人也不是表达智慧技巧,更不是据此确立学派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力,墨子在这里一再倡导的“言则诲人”与“遍从人而说之”,其实更多的是呈送一种爱意,是一种对生命的积极关注和热爱。所以说,墨子重视思想的宣传教化,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学术推广,而是启迪人性的醒悟与自觉,目的是唤醒戰乱之中的统治者怜惜芸芸众生,放弃你死我活的彼此争斗,同时更是为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境遇,关心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一般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点在当时社会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墨子及其代表的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确实是一个宣传爱人的下层人民的利益代表,其中伦理特性极其显著,这是它作为一个学派而言,与其他学派显著不同的一个特质。

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看到墨子对宣传教育的重视有了现实依据,因为“兼爱”天下所有的人,所以才积极宣传教化,“言则诲人”,从而“遍从人而说之”,以期唤醒普天之下所有人心中的爱,从而彼此相爱,和谐生活。因此,墨子所要宣传的主旨是相爱与和谐,强调的不是学术昌盛,而是推动社会伦理建设,希望天下太平。

二、墨子宣传伦理思想中敢于花力气、下苦功的实践特色

正是因为心中持存的爱意和善念,这是墨子宣传教育的内在动力,在这一动力的驱使下,墨子在宣传方面不是守成,不像当时社会大多数其他学派那样,“坐而言义”,而是坚持走出去。所以,墨子积极主张“行说”,也就是走出去主动宣传引导人们“兼相爱,交相利”,在他看来,伦理意义上的道德教化不能深居院阁,否则难以达到效果,宣传爱天下之人不是语言客套与思想集成,而应当主动出击,到处奔走,要能够不畏艰辛、不怕吃苦,就像商人做生意一样要有吃苦耐劳的吃苦精神,如同“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徒,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今士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以此信徒不可胜计,然而不为,则士之计利,不若商人之察也”(《墨子·贵义》)。因此,墨子坚持宣传教育应当开展实践教化,不畏辛苦。

不仅如此,墨子还认为,要宣传“兼爱、非攻”的伦理主张,就要贵在坚持,敢于正视偏见,花大力气。他在回击孔子的弟子公孟子的质疑的时候,态度非常坚决,公孟子对他说:“实为善人孰不知。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今予遍从人而说之,何其劳也!”(《墨子·公孟》下同)墨子对此不屑一顾,慷慨陈词,“不强说人,人莫知也”,你不花费大力气,下大苦功,不强说强教,怎么才能宣传推广你的仁爱天下的主张呢?所以,墨子及其从徒不怕艰难险阻,克服大量困难阻力,坚持“行说”的宣传教化,几乎跑遍了宋、魏、齐、楚、卫、越等多数国家,其兼爱天下的伦理主张得到广为传播,到了战国中后期,其影响力普及天下,以至于“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子·滕文公下》)。墨子正是凭借这样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反对侵略,主张“非攻”,宣传“兼爱”,被当时各国人民拥护爱戴,影响极大,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一派“显学”。

通过宣传教化,墨子及其学派的伦理主张得以名扬天下,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是吃苦,不怕牺牲,这一点对其推行兼爱天下的理想至关重要。当墨子听说楚国要制造云梯攻打宋国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冒着生命危险,“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忘记了疲劳辛苦,顾不得休息,甚至磨破了脚底,经过十天十夜赶到了楚国,宣传兼爱,感动了楚王,制止了侵略战争,使人民免于灾害祸乱。墨子及其组织以这样一种吃苦的精神和坚定宣传的信念,终于“化之所致”,正像《淮南子·泰族训》评价所言:“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化之所至也。”千百年来,墨子在宣传兼爱和平、关爱天下、传播社会正义思想方面的许多伦理精神,感染了历代人民,不仅赢得了人民的普遍尊重,还为当代社会的宣传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多宣传教育的理念与经验方法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吸取其中的有益之处,对指导今天的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富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三、墨子“化之所致”对当代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

一,学习墨子能吃苦的精神,创新思想宣教方法。任何工作的开展和有效实施都离不开精神的鼓励和支持,一种好的精神可以作为一种可贵的动力极大地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传媒宣传教育面临着信息化变革的多重因素的影响,要真正感染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要像墨子一样有“裂裳裹足,日夜不休”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切实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做到对症下药,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能吃苦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又是最笨且最有效的路径,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状态,表明老师在思想宣教过程中的积极投入,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角度来看,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积极投入的状态,又是一种示范表率,可以起到积极引导的榜样作用。所以,墨子在宣传教育方面敢于“日夜不休”的吃苦精神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其实更是一种宣教创新的文化资源,利用好传统文化的有益的资源,充分利用当代社会的物质条件,二者有效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用,为培养党的事业的红色接班人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在现代教育条件日益现代化的条件下,有吃苦精神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传统人文意义上的伦理精神、吃苦精神的发扬光大,其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踏踏实实的创新,是一种有文化根基的创新、是一种有传统伦理精神的创新。

二,发扬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精神,关爱所有学生,从面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每一个学生,甚至涉及学生背后的每一个家庭,这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宽泛的巨大的宣传教育场域,其影响面非常大,是一个全社会都关注的大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还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更关系到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甚至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思想素质基础。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从中央到地方无不关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样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我们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一个不漏,不留死角、不留余地、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努力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要求严格落实到位,真正关心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爱每一个学生,积极发扬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精神,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一个“遍”字,即要普遍、遍及所有学生,确保所有学生的思想教育得到保障。工作中既要有重点,更要以点带面,积极推广,决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要求,也是教育的公平公正之意,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高等教育,其发展价值在于把每一个一般的普遍的个体培养为符合党的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此,我们更要发扬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精神,积极关爱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从遍及每一个学生的意义上创新思想教育工作。

三,要有“言则诲、动则事”的进取意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不仅要有宽度,还要有厚度,只有宽度,没有厚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有效深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多元的,由于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学生的思想会受到来自国内外各种复杂思想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影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深入开展,就很难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变化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应对学生思想的变化发展,充分发挥墨子“言则诲、动则事”的积极进取意识,开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在具体思想教育过程中,认真做好“言则诲”的功夫,把理说得清、讲得明,积极引导,诲人不倦。同时要“动则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抓真干,以身作则,积极有为,思想教育创新必须以实际行动积极回应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墨子倡导的“诲和事”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郭智勇.尚同与尚贤:墨子政治和合的伦理路径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1-35.

[2]郭智勇.墨子贵生的伦理境界与当代执政伦理转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2-35.

[3]郭智勇.义利与人性:墨子教育思想的伦理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10-12.

[4]郭智勇.传媒碎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2012(21):48-5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先秦显学比较视域中的墨家伦理思想研究”(项目号2016SJD720002);南京工程学院思政研究项目“微观视域中的传媒个性化发展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研究”(SZ201702)。

作者:曹艳春 何芸

上一篇:工程概预算有线电视论文下一篇:新农村建设成人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