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法律文化案例

2024-05-17

中美法律文化案例(通用6篇)

篇1:中美法律文化案例

具体事例

(一)河南籍事件

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龙新派出所民警悬挂了两条内容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此举引起社会各方的议论。论者多认为其涉嫌地域歧视,作为近年来一直呼吁制定反歧视法的代表,笔者更深切感受到完善相关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歧视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指不平等地看待和对待人或事物。主要表现为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疾病歧视(如乙肝、艾滋病等)、地域歧视,等等。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和建议书》中曾给“歧视”下了一个比较规范的定义:任何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的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取消或有损于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从而构成歧视。

西方法治国家对反歧视问题相当重视。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发达国家反歧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1860年美国内战的结果是废除了黑奴制,从而终结了对黑奴的歧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反种族歧视和妇女要求平等权的斗争促进了美国人权事业的进步。英国、法国、德国等一大批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展的声势浩大的反种族歧视和妇女平等权利运动,并取得重大成果。不仅如此,反歧视运动还进一步发展到反对年龄、生理特点、性倾向、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歧视,其人权运动与反歧视运动的互动关系更为明显。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平等权利和公平正义素来有很高的价值追求。我国现行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为保障人权、反对歧视、实现平等权利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据。在实践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人权平等事业,特别是在保护妇女及未成年人权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更为明显。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郑重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表明了国家保障人权、反对不平等和反歧视的坚定信念和意志。

然而,毋庸讳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歧视现象还相当普遍和严重。在不少领域,如社会、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以及工农商各行业,从经济管理、金融投资到生活消费,从受教育到就业及公务员录用,歧视现象仍普遍存在,就业方面的歧视尤为集中和突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有效防止类似深圳地域歧视事件以及其他歧视事件的再次发生,制定《反歧视法》或《反就业歧视法》应该尽快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不能再留下法律空白。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地域歧视是指其他人群对属于某一地域的人所产生的厌恶甚至敌视的态度和不公正的待遇。所谓地域歧视的集中效应, 是指歧视行为不仅仅是个体的、偶尔的行为, 而是集中成为一个群体性、惯常性的行为。近年来, 地域歧视一直作为一个热点问题被媒体和网络所关注和讨论。地域歧视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公平、平等、正义的理念是相悖的, 它不利于人权的保护。”地域歧视损害了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具有的平等、自由的基本权利, 损害了一部分社会成员作为人的基本的种属尊严。

地域歧视是中外历史上都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有些国家通过扶植落后地区的发展试图彻底消除本国的地域歧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如何消解地域歧视问题, 笔者提出一些肤浅的认识。

1.从法律方面的探寻

地域歧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行为, 许多人从构建反歧视的法治体系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这不无道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从国际上看, 地域歧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潜在的精神歧视, 一种是显形的行为歧视。对于前者, 法律无能为力, 对于后者法律并非万能。从实体法角度考察, 有的国家的民法中明确地写上了“反地域歧视”这一条, 但地域歧视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程序法来看, 在面临地域歧视时, 可以提起行政之诉, 要求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责任, 消除各种地域歧视;也可以提起侵权之诉, 要求加害人承担民事责任。但是, 从法律个案来看, 如果一个地区的居民认为自己的民事权利受到损害, 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要求另一个地区的居民承担民事责任, 其诉讼请求就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其原因是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将原被告之间“有利害关系”作为提起诉讼的基本条件。普遍存在的地域歧视不可能通过具体的诉讼加以根治, 绝大多数居民的利益不可能通过少数人的诉讼加以保护。

2.从制度方面的设计

从中外历史上的经验来看, 反对地域歧视, 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 尤其是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 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所以, 我国的反地域歧视体系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从经济体系而言, 应当通过完善的财税法律规范,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确保国家不同地区的居民贫富差距不再扩大。从政治体系而言, 应当建立非政府组织———“平权委员会”, 对全国各地涉及到地域歧视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加以认真清理, 并且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加以审查, 以确保公民宪法和法律上的权利能够落到实处。从法制体系而言, 应当修改我国的民事诉讼法, 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确保公民能够通过诉讼方式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

3.从社会方面的思考

地域歧视都是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歧视落后地区和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相对于被歧视地区的群体有一种优越感。因此, 地域歧视的产生, 是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不能平等地对待落后地区和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 过错首先在前者而不在后者。从被歧视者来讲, 要自强自立, 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改变自身形象, 用行动去改变别人的偏见。总之, 与有些国家相比较, 我们的地域歧视问题并非特别严重, 但是若不能处理好地域歧视问题, 中国社会也将付出一定的代价。对此, 整个社会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布朗案

1、案情介绍。

堪萨斯州托皮卡的布朗夫妇要求当地学校允许其子女到专为白人子弟开办的学校上 学, 但被拒绝, 布朗夫妇遂根据宪法第14条宪法修正案关于平等保护的原则, 向地区法院提起诉讼。结果, 地区法院以隔离但平等原则为依据, 判决布朗夫妇败诉。1954 年, 布朗夫妇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控告堪萨斯州托皮卡地方教育委员会在学校中进行公开隔离的种族歧视的作法。类似的案件在其它州也时有发生, 基本上都是由黑人未成年人请求法院援助, 取消种族隔离, 以获得进入其所在社区公立学校学习的权利。这些案件涉及到一个共同的法 律问题: 黑白分校是否仍能维持教育机会的平等, 是否与第14 条宪法修正案中平等的法律保护条款相违背。所以, 联邦最高法院将这些案件放在一起考虑, 并和布朗夫妇的诉讼一起做出了裁决。

2、法官判决。

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指出: 这一案件中所涉及的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有形条件 方面是平等的, 如学校建筑、课程、教师工资和资格以及其它有形条件等。因此, 判决 不能仅依靠对两个案件中所涉及的白人学校和黑人学校的有形条件进行对比, 而必须探讨种族隔离本身对公立教育的影响。

首先, 举办教育是州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义务教育法律的颁发和庞大教育经费的提供, 都表明教育对民主社会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一件最主要的工具, 可以使儿童了解文化价值, 使他们作好就业准备, 使他们能够适应环境。如果一个州已经承担为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的责任, 那么, 他就必须把其作为权利提供给所有儿童。其次, 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对种族隔离学校无形条件的对比, 指出了种族隔离学校的不平等: 如果公立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其它条件是平等的, 而仅据种族原因把儿童隔离开, 就剥夺了少数民族儿童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

联邦最高法院援引了斯威特诉培恩特判决案和麦克劳林诉俄克拉荷马判决案(在这两个涉及高等教育的判决案中,最高法院认为种族隔离的学校在无形条件方面是不平等的)认为:以上案件中的观点完全适用于小学和中学。仅仅根据种族原因就把一些儿童同另一些年龄相同的儿童隔离开来, 这会使他们产生社会地位低下的感觉, 会无法挽回地损害他们的心灵和头脑。堪萨斯州法院在一个判决案中, 尽管被迫驳回黑人原告的请求, 但是详细阐述了种族隔离对教育机会的不良影响:在公立学校中把白人儿童同有色人种儿童隔离开来, 对有色人种儿童有着不利的影响。在得到法律允许时, 这种地位低下的感觉妨碍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得到法律允许的种族隔离必然要阻碍黑人儿童的教育发展和智力发展, 并剥夺了他们在取消种族隔离的学校制度中应享受的某些利益。

之后, 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在公立教育领域中,隔离但平等的理论有立足之地, 隔离的育设施实质上就是不平等的, 因此, 我们认为, 原告们以及这些诉讼所涉及的其他与原告们处于相同境遇的那些人, 由于他们所控告的种族隔离的原因, 被剥夺了联邦宪法第14 条修正案所赋予的法律平等保护权利。我们现在宣布, 公立教育中的种族隔离是违反法律平等保护的规定的。在公共教育制度中, 1896 年以来实行的只讲政治平等, 不讲社会平等的原则是不能存在的。

Ps①布理格斯案

布理格斯诉伊利奥特案[11]的发生是从1947年当地的家长们要求学校提供接送学童上下学的校车开始的[12]。当地的黑人学校不仅校舍差,和白人学校相比还少了接驳车,黑人学童必须走路上学。黑人学校的校长约瑟夫·德兰接触白人学校的管理者要求他们提供校车以帮助黑人学童们,但白人学校的管理人提出反驳,认为黑人缴的税不够多,无法支付接驳车的开销,因此要求白人纳税者提供接驳服务并不公平。约瑟夫·德兰写信请求州政府教育当局的协助也没有发挥作用,最后黑人学童家长联合募了一笔钱买了一台二手车充作接驳车用,然而后续的维修及燃料费用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隔年约瑟夫·德兰决定采取法律行动,虽然因为一些技术细节遭法院驳回,但在1949年,约瑟夫·德兰收集到足够量的签名,再次提起集体诉讼,同时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也决定支助他们的诉讼费用。这次的诉讼不只要求校车,另外还积极要求州政府提供平等的教育设施。两个月后,诉讼的目标从要求改善设施转为攻击种族隔离设施。

法院引用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判决原告败诉,但是要求教育当局改善黑人学校的设施。

布理格斯案在地方引起了很大的反弹,几个原告分别被老板解雇,而校长约瑟夫·德兰也被撤职,他的房子更是被仇视者烧了。在判决中提出不同意见支持原告的法官华特·华林也被南卡罗莱那州众议院和议罢免。

②戴维斯案

戴维斯诉普林斯·爱德华郡教育局案[13]是从一群黑人学生的罢课活动开始的[14]。在当时黑人学生获得高中文凭的唯一方式是前往私立学校就读,这些学校通常是当地的教会所经营的。而中小学则是因为当地人口较少而由郡教育局所设立,而非由市教育局或镇教育局主导。

罢课事件发生所在的普林斯·爱德华郡的罗伯特·鲁萨·摩顿高中提供的学制比一般高中少了一年,只要读到十一年级即可毕业,因此吸引了邻近地区的许多黑人学生就读。由于校舍狭小加上学生众多,上课品质自然非常的差,当地黑人社区因此讨论是否要向教育当局要求改善,然而因为当地黑人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无法脱离白人而独立,有些人深怕提起诉讼会招来白人的反感而报复,因此意见分成了两派。最后在法兰西斯·葛瑞芬(当地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律师兼罗伯特·鲁萨·摩顿高中学生会长)的促使下,和校长博伊德·琼斯向教育当局提出诉愿请求改善学校措施。

诉愿提交后的几个月,教育当局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不满升到最高点,由于学生长期累积的不满,加上当地黑人有杯葛种族隔离措施的经验,罢课行动于是展开。当时十六岁的芭芭拉·罗斯·约翰斯及其他的学生领导人在罗伯特·鲁萨·摩顿高中组织了一个共450个黑人学生参与的罢课运动,一直持续了十天,直到学生们寻求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的法律谘询,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决定提供协助提出诉讼为止,罢课活动才告结束。

法院在本案中判决教育当局必须改善黑人学校的设施,但是引用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拒绝原告黑人学生进入白人学校就读。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不满此判决而提出上诉至最高法院,因此成为后来布朗案的一部分。

③格布哈特案

贝尔顿诉格布哈特案(布拉诉格布哈特案)[15]是由两件被告相同的案子合并而成的[16]。本案中牵涉两所学校── 威尔明顿的霍华

德高中以及只有一间教室的霍克辛小学。

霍华德高中的许多黑人学生必须搭车近一小时才能到达学校,校舍相当拥挤且座落于工业区,缺乏适合的教育环境,师资不良且课程缺乏,对于职业训练课程有兴趣的学生还必须自行走路离校修习。他们自己的社区中有设备非常优良的学校,却基于种族的因素不能就读。八位学生家长们基于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的法律谘询向教育提出诉愿未果之后,1951年在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的律师路易斯·瑞丁协助下提出了诉讼。

在霍克辛的乡村地区,莎拉·布拉不要求平等的教育环境,而只要求平等的上下学接驳机会。他的女儿雪莉·芭芭拉每天都必须要由自己接送上下学。虽然家门前每天都会经过一班校车,但是那是白人学校的校车,因此不能搭乘。莎拉·布拉向州政府教育当局表达想要搭乘那班校车的希望,却基于种族不同的因素而遭拒绝。莎拉·布拉不死心,而继续向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的律师路易斯·瑞丁寻求法律协助。

在这两件案件中,路易斯·瑞丁皆决定要挑战州政府不允许设立种族融合学校的法律,连同两件案子的家长们都认为不应该只挑战州政府建设“不平等”校舍的作为,因此将州政府教育局官员列为被告。

和其他布朗案不同的是,本案中的法官柯林·赛兹判决黑人学生──基于种族隔离所造成的实质伤害,以及两间学校上确实存在有“隔离但不平等”的差异──得以立即进入白人学校就读,也就是“隔离但平等”的原则在这里并不适用。教育当局不满此判决而提出上诉至最高法院,因此成为后来布朗案的一部分。

④波林案

波林诉夏普案的发生是由一位理发店拥有者领导黑人学生要求进入白人学校遭拒而开始的。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自美国立国以来一直是许多黑人居住的重要地区,然而这个地区对于黑人并没有特别的友善,保留了许多种族隔离的习惯与制度。美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废除军队种族隔离的措施在特区也没有引起任何的关于废除种族隔离的回应与行动。在1950年之前这个地方的传统黑人社群领导──如教会、妇女联谊会、公共集会所等──一直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对种族隔离措施运动,即使这个地区有许多的社经条件不错,服务于政府机构的的黑人,他们对于自己的孩子只能享有次等教育设施的现状仍然保持沉默。

这样子的现象一直到1950年才有些不同。当地的一位理发店拥有者贾德纳·毕沙带领着十七位黑人学生前往一所新的白人学校约翰·菲立普·索沙高中,要求校方许可这几位学生进入校园,并且接受他们的入学注册。虽然这所学校设备优良,地幅广大,明显可以再收好几名学生,但校方基于种族因素而拒绝。贾德纳·毕沙随后接触律师查理斯·汉弥尔顿·休士顿(英语:Charles Hamilton Houston)寻求协助,查理斯·汉弥尔顿·休士顿决定要求教育当局提供黑人学校平等的设施,过程中并未与全国有色人种促进协会有任何接触。1950年在诉讼准备的过程中,查理斯·汉弥尔顿·休士顿的心脏疾病发作,健康状况恶化,因此把这件案子托付给他的同事兼好友詹姆士·纳布瑞特(英语:James Nabrit),詹姆士·纳布瑞特后来决定将目标改变,从原本要求提供平等的设施转为攻击种族隔离本身的法律而提起诉讼。

地方法院判决驳回本件诉讼,但最高法院发给调卷令(英语:certiorari),允许原告直接上诉至最高法院。

和其他布朗案不同的是,虽然这件案子上诉至最高法院时和其他布朗案合并审理,但是最高法院将本案与其他布朗案分别审判,因此一般认为波林案是布朗案的相伴案件[1](companion case)。Ps、普莱西案

1、案情介绍。

1892 年, 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公民普莱西(Plessy)从新奥尔良乘火车去柯利 顿, 坐在白人车厢, 列车长根据路易斯安那州法的有关规定命令他到黑人车厢, 普莱西 坚持不去。列车长便叫来警察将其逮捕, 交由法院判罪。但普莱西认为: 自己应与美国 公民同样享有社会、政治、及经济平等权;而且承办本案的法官不公。遂在联邦地方法院反告法官弗格森(Ferguson)违宪, 剥夺其应得的司法救济权利。该案几经各级法院审判, 结果均对普莱西不利, 最后, 他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认为, 此案涉及宪法基本权利问题, 便予以受理。

2、法官判决。

首先, 联邦最高法院认为, 原告错误地理解了宪法第13 条修正案, 路易斯安那州隔离但平等法令不违反联邦宪法关于废除奴隶制的第13 条修正案。白人和有色人种之间的肤色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一部指明这种肤色差别的法规, 并不损害两个民族的法律地位, 也不会建立起一种奴役性的服务状况。其次, 联邦最高法院认为, 路易斯安那州的隔离但平等法令并不违反宪法第14 条修正案。尽管宪法规定了两个种族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 但是并不想取消由于肤色不同而形成的差别, 也不想把两个种族混在一起。当两个种族有可能互相接触时, 法律允许把两个种族在空间上隔离, 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种族在地位上低于另一个种族。联邦最高法院还特别以种族隔离的学校作为例证。联邦法院认为, 为白人儿童和有色人种 儿童建立种族隔离的学校, 是正确地行使了立法权力。马萨诸赛州最高法院还认为, 学校会有权力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肤色的儿童建立特殊学校。哥伦比亚特区和其它一些州也颁布了同样内容的法律, 这些法律都得到了所在州法院的支持。

联邦法院认为, 有色人种感到自己是下等人, 不是法律上的原因, 而是他们的主观想象。两个种族之间能否实行社会平等, 取决于双方对各自优点的了解和个人之间的内心赞同。在消除种族的不同天性方面, 在消除由身体产生的差别方面, 立法是无能的。如果两个种族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方面是平等的, 那么, 其中一个种族就不会在社会生活方面低于另一个种族。而如果一个种族在社会生活方面低于另一个种族, 联邦宪法也不能使他们处以同一个水平。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结论是, 种族隔离的法律规定是合乎宪法的。

早在1866 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就有反种族歧视的立法,比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4 条关于平等保护和法律正当程序的条款,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美国最高法院在之前进行了非常狭窄的解释。①直到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件,宪法修正案第14 条的平等保护条款才真正落到实处。1964 年《民权法》第7 编明确地列出了法律禁止的歧视行为,其中包括种族歧视、肤色歧视、宗教歧视、性别歧视和国别歧视。联邦制的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反歧视立法,而且州法规定的内容要比联邦立法多。

在美国,反歧视的核心集中在种族和性别歧视。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传统和观念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这方面社会运动的推动,如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但是相对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没有任何例外,在种族歧视的审查问题上美国采用了严格审查标准。性别歧视主要指对女性的歧视,当然还应当包括对男性的歧视⑤ 以及对一部分中性人、变性人的歧视。但是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有时对男性的歧视也主要是基于传统的性别偏见而实质性对女性造成歧视性后果,因此也应该被纳入到对女性的歧视。美国的反性别歧视是由一系列社会运动所推动的。尤其是妇女权利运动的推动,在教育和就业领域明确要求禁止性别歧视。对于《禁止妇女加夜班》等保护性的立法实质上是对妇女平等权的一种限制和损害的⑥ 观点,曾经在女性中存在分歧和争议。但是到20 世纪70 年代,认识上统一了反歧视的观念。因此在今天的美国根据岗位区分性别的做法已经越来越少了,一些以保护女性为目的的禁止女性从事某些职业的中性立法也是不允许的,由妇女个人来决定是否承担该职业所带来的风险,而不是由其他人来代替这一群体做出决定。

篇2:中美法律文化案例

企业文化是经营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在市场竞争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的今天,企业生产活力活跃的程度,竞争力的强弱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取决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内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大致可分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包括厂容厂貌,产品外观包装,技术设备特性等方面,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制度和精神层的条件,反映出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非程序化制度等方面,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规定和约束了企业成员的行为准则,集中体现了物质层及精神层对企业成员和组织的行为要求。精神文化包括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风气、远景目标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企业文化的标志。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它以观念的形式,以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来调整企业成员的行为,使得企业成员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协调,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二)形成企业文化的背景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企业界。起源于二次大战过后的5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异常迅速,美国企业界日益受到来自日本的压力,于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掀起了一场日美管理比较的热,慢慢催生了企业文化的理念。

企业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就对它的概念,领域,作用等都已有了更多的认识。企业文化可以帮助改善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决策制度,形成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已适应日趋剧烈的竞争环境,企业文化成了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1997年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完成了从供给短缺到生产过剩,就在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来激烈的时候,跨国制药企业也纷纷进入了中国市场,中国医药市场变成了国际舞台,一方面是跨国企业规模,高技术高品质的专利产品,全球统一的管理规范,良好的品牌信誉,一方面是国内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95%的仿制品,粗放式的管理。

全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大市场,机会增多,威胁更多,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即企业要有特色还要有持久,不易被模仿、不能被同化的东西,企业文化就是一个最好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文化具有独特性、难模仿性、难交易性等特色。而且一旦形成规范和共识,企业自身会自觉维护,并逾久弥坚。

二、合资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 合资企业不仅是中国利用外国资金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重要渠道。但是,必须看到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由此而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决策思维、企业行为方式等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管理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正确认识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努力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消除管理冲突,对促进合资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印记,是民族历史文化在企业产生、经营过程中的浓缩和凝结。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根本,企业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一方面可能意味着企业文化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给企业走出国门、跨越国界开拓异域市场带来无形的压力。当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投身于国际市场开展跨国经营时,将面临与国内经营大相径庭的复杂的环境。一般而言,跨国经营的环境包括一般环境与经营环境两类。一般环境有政治、法律、经济、自然、文化等因素;经营环境则包括供应者、竞争者和顾客等。这些环境因素中,文化因素对企业经营起着特定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跨国公司就是跨国文化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着跨国经营的成败。这就要求跨国公司必须在异域文化环境中努力建设具有本国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等,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员工凝聚起来,共同实施公司的经营战略。

中外合资企业是我国企业丛林中的一个新种类,它一开始就以其独特价值观为基础的行为规范和观念形态而令人瞩目,而这正是孕育合资企业文化的土壤。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结构层次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组成的,在企业的运作中,这三个层次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倘若只求其一或其二,都会失之偏颇,造成企业发展的失衡。

表层——物质文化。这一层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企业文化。它包括生产资料、科学实验资料、厂区环境等,这是企业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所以,建设合乎企业自身文化特色的企业物质外壳是合资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外在因素。

内层——行为文化。首先是人际关系文化。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人又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人际关系的问题,即一个“情”的问题,感情因素在合资企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是企业智能文化,即包括企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过程所创造的产品工艺、经验、技能等。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上、工艺的组合上、包装的选择上、广告的宣传上,应尽力使之有强烈的艺术感和创新感,这些都凝聚着企业的智能,显示着企业特有的氛围和文化环境。三是机构、制度、管理功能所形成的文化。

深层——精神文化。这是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企业文化的核源。如果说合资企业文化表层体现的是一种人、事、物三位一体的关系,那么其深层体现的则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企业精神是合资企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合资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合资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是“企业之魂”。

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建设应将视角对准多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将焦距调整在经营者、股东、员工之间的关系上,博采众长,优化组合,齐心协力,培育、建设各方共认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1、塑造形神俱佳的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结构表层的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它通过各种方式,将企业宗旨、职工素质、产品质量、经营规模、服务特色以及企业标识等传播给客户和社会公众,造就优良的企业形象,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激发职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作为合资企业,就要塑造一种形神俱佳的企业形象,以获取企业通往国际市场的“金护照”。

2、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观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是将管理对象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作为基本出发点,即尊重人的价值、爱护人的成长、关心人的生活,从而把职工中分散各异的利益和价值取向统一到企业整体的利益和价值标准上来。合资企业在培养和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十分关注人的志趣,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从而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充满活力和希望。

3、培育勇于进取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是“企业之魂”。因此,培育、创造企业精神是合资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精神不能千篇一律,但作为合资企业的企业精神应该倡导这样几种共性的精神,即: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共事合作的团结精神、务求实效的开拓精神和强化约束的自觉精神。

(一)解决文化差异的模式

面对文化冲突对跨国经营带来的影响,要求跨国公司必须正确处理经营活动中的文化差异,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

解决组织跨文化差异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凌越

所谓凌越是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而扮演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而其他文化则被压制。该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时期内形成一种“统一”的组织文化,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博采众长,而且其他文化因遭到压抑而极易使其成员产生强烈的反感,最终加剧冲突。

2.折中

折中是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以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但这种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很小时,才适应采用此法。

3.融合

所谓融合是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统一的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杂交”优势。而处理文化冲突的一种较稳妥的方式就是实现文化的融合。

所谓“文化融合”,就是指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跨国公司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对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禁忌予以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是公司的母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补的一种本土化模式。文化的融合何以可能?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作为文化交流的两个方面,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总是共存其中、相伴而行。因为异质工作团队的现实,使文化冲突和离散不可避免,而现实利益与目标的同向选择又使文化融合成为可能。在跨国经营活动中,跨国公司必须以资公司所在地的文化传统为考虑的重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促使当地文化与本公司的母文化相融合,从而使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得以顺利实现。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必须以文化的融合为切入点,这样当母文化得到当地文化的认可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自然和会得到当地文化的认可。

(二)成功运营的对策

具体说来,本土化策略实际上首先是文化的本土化。当然这种本土化并不是完全服从于当地文化,而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问题。完全服从当地文化,会使公司所依托的母文化失去其特色,从而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尊重当地文化会使公司因文化冲突而是生产经营活动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文化融合是最合适的一种策略。因为本土化策略主要包括人员的本土化、产品的本土化以及战略联盟的本土化,所以文化本土化即文化融合在这里有其特殊的意义。

从人员管理的本土化来看,公司在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雇用当地的工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使当地工人能过充分认可企业文化,企业必须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会激发当地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合作态度。

从产品本土化来看,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被当地人所认可,取决于公司能否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习惯。任何产品和服务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果这些内涵同当地文化相冲突,必然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反感,从而失去市场。

从战略联盟的角度看,要在战略上找同盟军,就必须找出同自身企业文化能相容的企业,然后与之建立联盟关系,而对企业的价值观的认可是建立联盟的一个关键,在战略联盟上,充分注重同彰显当地文化的企业建立联盟,这是跨国公司必须面临并解决的问题。

三、中美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文化建设的过程

中美施贵宝孜孜追求建设具有中美施贵宝特点和制药合资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注重教育与管理,思想教育和业务工作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它成为中外双方认同的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中美施贵宝企业文化已形成比较鲜明的特点:即全方位吸收消化美国施贵宝最新管理理念,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以以人为本,融汇中西的企业文化之精华,着力塑造中外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服务于“延长人类的生命,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这一崇高的企业宗旨,这里人是核心,文化融合是手段,一切为了人类的健康长寿是目标,体现了制药公司的行业精神。它也是事物取舍的依据,观念转换的标准,行为规范的准则,既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又有鲜明的合资企业特点,成为中美施贵宝企业形象的内涵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

(一)中美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轨迹

中美施贵宝企业文化建设,就总体而言,先后走过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开业至1990年的初级阶段,企业文化建设以中外“交叉文化”,“跨文化管理”命题为基础,以更新思想观念和提高员工素质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双达标”的群众活动。所谓“双达标”,即获美国FDA批准和GMP达标,再则是市场分额达标,营造市场营销的新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培训及业务达标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做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改变员工“重产量、轻质量、轻市场”的旧观念,从思想行动上树立“人人事事与质量有关”,“一针一片,不得一失”和“市场是指导企业经营的龙头”等观念群,确立了中美施贵宝企业文化的基础。

在员工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公司制定出一整套行为规范和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员工思想和业务素质,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1991-1995年企业文化逐步深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注重结合吸取美国施贵宝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围绕健全财务审计监督,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化了四年多时间,推行了采购作业一体化,供应商质量审计,产品流程重组,企业管理全盘计算机化等国际上盛行的新举措,取得了压缩库存,优化供应,节约资金,提高效益的显著效益;达到了资源合理配置,经济运行高效和一切经济活动都处于严密监控状态的目标;改变了企业管理的老框架,开拓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视野;发扬了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激发起员工新一轮的学习热潮,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实现,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阶段:以1995年开业十周年,争创文明单位为契机,公司系统地总结企业文化地积累,对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重新审视,构筑成比较完整地企业文化建设地基要框架和内容,从而使员工地精神文明境界,更上一层楼,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迎接企业文化建设地新挑战。如:环境保护、职工卫生、安全保障和非处方药新挑战,中美施贵宝人认为一个现代制药企业,不仅要生产好药,治病救人,增进人的健康长寿,而且还应在生产优质产品的过程中,不危害自然生产环境,不损害工人健康和安全,遏制和消除工业生产的负面效应,信守为社会造福的庄严承诺。这又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当人人动手迎接新挑战,并分享其成果时中美施贵宝必将塑造出更加朝气勃勃的企业文化。全体员工的精神文明和企业管理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地。

(二)合资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具有特殊意义

我国合资企业是在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运作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一方面它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它又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管理环境而同时受到两种文化的直接影响。因此在合资企业中培育中外双方共同认同的企业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一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为背景形成的跨文化管理,优势在于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但跨文化管理也会反映不同文化背景所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合资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态,几乎无一例外地处于两种文化地处于两种文化地碰撞、交叉状态。

1、合资双方发生分歧往往起源于不同地文化背景与管理哲学。因此在合资企业种寻求一种兼容双方文化之精华,为双方所能共同接受地价值及准则,是处理矛盾、取得共识地良策。合资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地基本任务就是发挥两种文化地优势,兼顾中外双方地利益,妥善处理双方地矛盾,建立起双方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2、合资企业地员工不同程度存在“雇佣”思想,比较强调一级管一级地能级管理,员工地“主人翁”意识相对薄弱。但同时合资企业又客观上具有人员结构、整体素质较好地优势。因此,以人为本地管理主题,以员工群体行为为基础地企业文化地引入与增值,对于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合资企业创建企业文化有一系列有利条件,尤其是一些以西方跨国公司为合作伙伴的合资企业中,通过对方直接参加管理,可以迅捷地多渠道、全方位借鉴和吸收这些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并行之有效地企业文化。合资企业将引进地先进企业文化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培育和创建具有本企业特色地企业文化。实践证明,经过多年努力,一些驰名全国并在海外逐步扩大影响地中外合资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企业文化虽然普遍、客观地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不同国家地不同企业中,但卓越地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形成的。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的不同类企业中,一些有巨大凝聚力的卓越的企业文化,都是由精明能干的企业领导人带领全体员工循着一个共同目标,经过长期培育才最终形成。

四、中美施贵宝制药公司文化建设的经验

中美施贵宝制药公司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式,针对中美合资企业的新特点,着重引导员工转变思想观念,规范行为准则,倡导团队精神,鼓励员工参与管理,激发员工办好企业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努力营造“贵宝人和”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氛围。

(一)中美施贵宝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1.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培养文明健康地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要增进别人的健康长寿,公司员工就必须养成文明、合理、健康的习惯。在肮脏环境中,生产不出能够治病和保健的药品;制药企业员工文明健康行为的培育,既是保证药品质量合格的工艺措施之一,也是吸引客户形象保障。因此,中美施贵宝制药公司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重视员工的行为规范训练,使崇高的企业宗旨体现在文明的行为健康之中。公司着重抓了四个方面教育:

第一、抓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提高员工的认识水平,把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和贯彻企业崇高宗旨、完成企业根本使命挂起勾来,使企业宗旨从口号箴言转变为员工的内在思想品质。如讲究清洁卫生的行为习惯,原先很多人认为是个人的小事,现在大家公认是企业的大事,是医药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成分;原先很多人认为清洁卫生就是“大扫除”,现在认识到“大扫除”是以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已经被污染,生产力和生活的正常条件已经被弄乱为前提。因此,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根除导致污染的人为因素,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条件的正常稳定,远比“大扫除”重要的多,高明得多的管理措施,是优秀企业文化和先进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

第二、抓规范和制度建设。中美合资施贵宝制药公司集中一年时间,抓了“改变陋习、规范行为、改善形象、提高素质”为中心的学习、教育、训练活动,使全体员工在什么行为是文明健康的、什么行为是陈规陋习等问题取得共识,然后用规章制度的形式把这些认识成果固定下来,形成《厂规厂纪37条》。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行为有标准,训练有依据,大大促进了员工文明健康行为的习俗进程。

第三、抓现场检查和督促纠错,是思想上的认识和制度上的明文规定,真正体现在每个员工的日常行为之中,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能形成,陈规陋习不是说改就能改掉的。一个吸烟成瘾的人,要他任何时候都不在厂区范围内抽烟;一个把脏话变成口头禅的人,要求他同任何讲话都要讲文明;一种喜欢靠着墙单脚站立,而另一支脚总是向后弯曲并在洁白的墙面上留鞋印的旧习惯,要彻底予以根除;所有这一切,没有经常性的督促检查,没有反复不断的纠正措施是办

不到的。

督促检查是领导者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正人先正己,领导者自己必须百折不挠地去追求,者是企业文化建设地一条基本原则。

领导以身作则,为督促检查创造了有利地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督促检查就肯定能够取得预期效果,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为此,公司领导动了很多脑筋,做了大量工作。例如,进出厂区内的任何一扇门,按照文明健康的要求,应该用手抓住把手把门推开;可是不少人原来养成了一种陋习,往往用手推门玻璃或其他部位进出,甚至索性用身体把门撞开,用脚把门踢开。公司最初采取的就是现场督促的办法。一旦发现用手推门等不规范动作,检查人员就会很有礼貌地递上一张纸,说“请您把推门玻璃上的痕迹擦干净”同时通知他去接受行为规范培训。现在整个厂区整齐清洁,窗明几净。

第四,抓内涵的拓展和升华。公司对员工文明健康行为习惯的培育,其外延是十分广泛的:既涉及坐立行走,也涉及语言谈吐;公司把他们归纳为品德、礼仪、语言、态度、行为整洁、绿化、社交、保密共十个方面。公司培育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规范动作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思想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

2.以“一针一片,追求卓越”的观念建设优良的质量文化,不断提高药品质量。建设优良的质量文化才能生产出优良地产品,药品行业更要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为了确保药品地质量,美国于1962年就颁布了“优良药品制造规范”(简称GMP);我国于1988年颁布实行了GMP认证。

产品是由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人的努力,特别是离不开处在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的努力,中美施贵宝公司提出了质量就是人格的箴言和“用户在我心中、质量在我手中“的口号。培育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首先体现在生产现场。他们提出了“GMP与每天工作有关,与每个员工有关”的口号,为此他们订了十条执行GMP的基本准则:(1)所有操作均要有书面程序;(2)严格按书面程序操作,不准走捷径;(3)保证所投料准确无误;(4)必须使用合适的、清洁的设备进行生产;(5)避免发生交叉污染和药物混杂;(6)时刻警惕贴错标签现象;(7)准确无误的进行操作;(8)保持环境和自身的清洁、整齐;(9)在工作时,时刻主意可能发生的失误、差错和错误操作;(10)清晰准确地进行原始生产记录和复核。为了保证这十条基本准则能严格执行,中美施贵宝不仅仅对直接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和训练,而且还在生产现场实施主管和质检人员地双重控制:生产主管严密观察现场所发生地一切,杜绝一切违反规程和标准的行为;质检人员则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及时检测各种质量指标。为中美施贵宝公司的药品质量构筑了一条保障线。

生产现场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如果只是一线操作工人、生产主管、质检人员三者构筑起来的这条保障线是不够的。因为人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均一而稳定的生产条件;相反,他们的各种努力,只是在均一而稳定的生产条件下,才能取得保证药品质量上乘的预期效果。坐落于上海闵行区的公司厂房别具一格,均两层楼高度,二楼没有窗户、没有玻璃,而是十六块厚厚的、涂上了浅黄色的,长方形的墙面,两块之间有一条凹槽,远远看去整个生产厂房像载着集装箱的火车;底楼虽有窗户和玻璃,但并不开启。这种全封闭的厂房,里面的温度、湿度、气压、换气量和清洁度,全都是由计算机监控和自动调节的,保证了生产条件总是均一稳定的,从而为药品质量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提供了硬件保障。

有了厂房设施的硬件保障线,生产现场的操作保障线的同时,又构筑了一条覆盖公司内部方方面面的无缺线管理的保障线,对公司内部的文件管理、原料储存、成品放行、成品储运与分发、售后服务与用户抱怨处理、产品的系统验证等等,都作了严密细致的规定,并从严执行。例如,成品的放行,不能仅仅根据被抽查的样品经化验合格,还必须严格审阅和这一整批产品相关的原始记录是否完整,所记录到的生产条件是否均一,这就是说,一要样品化验合格,二要记录完整且记录到的生产条件确实均一,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条,才能确信整批产品的均一性和样品具有足够的代表性,这批产品才能准予出厂上市。

中美施贵宝公司还意识到,药品质量的保障线,不能仅仅在公司内部构筑,还必须延伸到本公司以外的供应商中间。因为:成品药的质量,不仅受供应商提供的原料药的直接影响,还受他们提供的包装材料的影响。为了保证质量,公司对供应商实行严格的审计制度。他们不只是对供应商提供的样品进行化学含量、规格等方面的测试,而且深入现场,对供应商的厂区环境、仓库、生产车间、质检部门逐一进行检查。

中美施贵宝制药公司就是在生产现场的操作保障线、厂房设施的硬件保障线、无缺陷管理的软件保障线和原料供应商的审计保障线的共同作用下,达到了国际一流的质量标准。

3.迎接EHS的挑战,搞好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全球近百年的工业发展表明,企业虽然提供了大量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渣、粉尘、废热、噪音、微波、放射性物质等等,以致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有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就直接损害生产工人的健康,甚至危及他们的安全。工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工业发展就不能为社会造福。这也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保护、职业卫生和安全保障方面的严峻挑战,即所谓“EHS”的挑战。从企业文化角度说,就是必须搞好企业的环境文化建设。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美施贵宝制药公司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思想观念上,中美合资制药公司认同了施贵宝公司总部在EHS方面所确立的价值取向、战略目标和政策方针,把EHS的挑战看成机遇,把环境保护、职业卫生和生产安全视作可持续发展的精髓。

第二,在硬件设施上,中美合资施贵宝制药公司舍高投资,高标准,严要求,真正做到了EHS方面的硬件设施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启动。考虑到公司地处黄浦江的上游,根据公司的要求,把所有的废水统一排入闵行区污水处理厂,经集中处理后在排入黄浦江。

中美合资施贵宝制药公司的所有制药设备、储存器和空调设备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含量高,能确保药味气体不外泄,从而不存在对空排放问题。厂区周围都有消防设施,厂内每个区域都有喷淋装置,都纳入自动换气控制系统,使卫生与安全具备可靠的物质基础。

第一,在内部管理上,中美和资施贵宝合资制药公司把EHS与各项业务活动融为一体;认为深入做好EHS工作,正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任何环境污染和工伤事故的发生,都意味着资源、能源和人力的极大浪费。公司开展了“废弃生物生成最小化”的绿色工程和“零工伤”活动,和细致分析药品生产、销售、服用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外部协作上,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各种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必须使用大量化学制剂,生产的许多排放物会污染环境,为了控制这个污染源头,公司技术人员到供应商中去,帮助他们提高质量,认真地对他们地生产条件和工艺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建议,使之提高质量,成为公司的“放心供应商”

4.发扬团队建设精神,增强效率意识,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最终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最终实现崇高的企业宗旨,就必须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资金,最少的人力,生产出最多的药品。这个提高效率的任务,公司是通过发扬团队的精神和增强效率意识赖完成的。他们主要开展以下五项活动:

第一,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公司领导认为,真正的效率来自广大员工的智慧;最懂得事情应该怎么办的,是处再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由董事长、总经理召开公司全体员工大会,发动大家提合理化建议,设立了合理化建议投稿箱可以,形成很大声势,每天收到大量的建议书。正是根据这些建议,有关部门制定了整改项目,予以落实;对没有采纳的意见,也及时给予回复,说明理由。各部门之间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情况,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

第二,多面手培训活动。为了提高效率,除了合理安排各类人员的工作,还鼓励和培育员工成为多面手,掌握多种技能,使之能适应不同的岗位,如工程部安排冷冻工这和锅炉工互换岗位培训与学习,使每个工人都会这两种技能,从而达到减少值班人员的目标。

第三,缩短生产周期活动。通过缩短资金-原料-成品-资金的时间,加速资金周转,用很少的的资金生产出大量的高质量的药品。为了缩短周期,公司各部门首先树立了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明确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整个周期中的位置,努力缩短自己这个环节的,时间长度,为总长度缩短作出贡献。

第四,以空间换时间活动。效率问题实质就是时间问题,公司的制药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在生生过程中,每年都有大批零配件损耗;特别是新规格新产品上市时,原有的机器不能适应,部分零件要改制;如果都拿到国外去定制,会费时费神。公司工程部努力实施零件、部件、、调换件国产化,缩短了与供应商的的距离,从而赢得了时间,保证新规格新产品能按时投产尽快上市。

第五,广泛开展关心员工活动。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密切同员工的联系,增进同员工之间的感情。每逢员工生日,公司都要向他表示祝贺,员工生儿育女就在员工通讯刊物对她表示祝福,在公司服务慢五年的的员工,公司都以董事长、总经理名义联名轻他们的家属赖做客,共进午餐。为了帮助各级各部门领导了解和关心员工的思想、生活和工作,工会组织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员工心态调查,征求员工的意见和要求,整理后发给有关部门参考改进。

(二)中美施贵宝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积累了值得重视的经验

1.强化领导机制,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纳入公司经营管理目标中。

中外双方领导重视在中西文化碰撞,交叉和融合过程中提炼出具有中美和资施贵宝特色地文化,作为共同地价值观念取向。虽然中外方领导几经变迁,但中外共同创造企业文化地主旨不形变,变在不断实践中形成了“党政一体,中外一家,融汇中西,齐抓共创 ”地特色。

2.重视全面规划,将文化建设有计划地分步实施,体现步步深入地特色。

现代企业竞争中,除了人才、技术地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有没有企业自己的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能否接受市场挑战、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础。因此公司领导层非常重视构筑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公司在经历了初创、发展、和逐步成熟的阶段,企业文化建设也由比较直观的员工个体、群体规范的培训变形成风气逐步发展到提炼出企业员工基本认同的企业宗旨、精神、理念、承诺等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精髓的一整套企业文化框架,从而基本确立了中美合资施贵宝企业文化发展的根本走向,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内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公司在每年的经营目标中都包含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以致每年都有实施重点,每年都有争创成果,日积月累才有了中美合资施贵宝制药公司丰富的企业文化。

3、强调全员参与,将企业文化建设分流到各个管理层次,充分体现齐抓共建的特色。

中美施贵宝制药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中方员工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性,也需要外籍员工的全力投入和共创性;不仅要有领导层的认识和行动,更要全体员工的自觉投入和共同参与。正是在这点上,中美合资施贵宝公司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首先,他们的深入普及思想观念更新活动,曾专门花了一年的时间,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反复、不断地引导启发员工认识传统观念和需要确立的新观念之间的异同,人人都在观念更新的洗礼中经受了一次实际生动的教育,从而确定了至今令员工记忆犹新,铭记心中的新观念群,其次,他们的宣传舆论导向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深入人心。创办了《SASS周报》和《SASS月报》,富有特点的宣传工作是中美合资施贵宝制药公司引导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机会。第三,结合各个部门的业务培训,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不放过任何可以引导员工全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机会。公司的培训也很有特色,无论是新员工岗前培训、管理干部的管理理论系列培训、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培训基本上都把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列为培训内容之一,使之在员工心目中补断地深化和融合。事实也证明不间断地对员工进行这方面地的培训、教育、正是中美施贵宝制药公司文化建设的可贵之处,也是成功之源。

4、紧密结合经营,将企业文化建设密集渗透到公司全局发展之中。

中美施贵宝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另搞一套,更不是游离于企业经营目标之外,而是非常紧密,非常密集地渗透在公司地各项经营活动中。因此,在推行内部控制管理,开展提高效率活动中,企业文化既是做好各项工作地基础,是一种驱动力,同时又在各项工作中丰富和充实了公司地企业文化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施贵宝地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和渗透性。

五、中国企业从中得到的启发

(一)中国的合资资企业需要跨文化管理

一方面,建立在中国境内的合资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必然要受到中国大环境的制约,它不但要遵守中国的有关法规、制度,而且其组织管理体制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合资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具有双向性,其员工多来自中国本土,对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的管理方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中外双方的沟通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不同管理方式的融合也是长期的。但是,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及融合将促使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也需要跨文化管理

随着中国企业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境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中国企业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实施沟通和合作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对中国企业而言,在跨国经营中实施跨文化管理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1.识别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冲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识别。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技术规范是指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它可以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由此看来不同规范的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跨国公司管理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2.进行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为了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的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种培训的目的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正常作用;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的凝聚力。

不仅如此,跨文化培训与其他培训一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这是因为公司花钱或提供培训,不仅是对业绩出色的员工的激励,而且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3.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公司文化

通过识别文化差异和进行跨文化培训,公司员工提高了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的原则要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这一点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使得每个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也使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又能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增强跨国公司的文化变迁能力。

结束语

篇3:中美法律文化案例

从历史起步的角度来看,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背景并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 注重“和谐”、“统一”。然而, 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其文化是一种现代人的文化, 注重个人的努力, 对宗教和文化的吸收也是非常广泛的。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 美国从一个不太被人认知的区域变成了殖民者的天下, 追求自由、民主便成为了美国人那时的理想。然而, 中国当时还处在封建社会, 帝王的思想较其他当时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来说是相当落后的。

二、中美文化冲突的表现

1. 打招呼

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打招呼是一种非常随性的礼节, 通常情况下会是几句简单的问候, 比如说:“你吃饭了吗?”“你干什么去?”在比较正式的情况下中国人是会选择握手的,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长辈之间, 年轻人之间几乎是没有握手礼的。但对于美国人来说握手是十分重要的礼节,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年轻人见面时也是需要握手的, 如果对方是你的长辈, 你也同样需要这种礼节。如果是很长时间没有见面的朋友, 拥抱对于美国人来说是表达他们内心情感非常重要的方式。刚到达美国的时候, 当时只知道第一次与人见面的时候需要同他们握手, 当他们见到我的时候则是一个非常热情的拥抱, 对于他们来说你是外国人, 坐了很长时间的飞机来到这里, 他们会以热情的拥抱来欢迎你, 而不是简单地握手。这应该是我在美国遇到的第一个小问题, 只要及时地回应了对方, 是不会产生文化冲突的。在美国一定要注意见面时的礼节, 要握手或者对方想给你拥抱时要有及时的回应, 否则美国人会认为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中国人注重表达一种随意性与亲近, 而美国人更想表达的是他们的热情。无论是亲切的询问还是热情的拥抱都表现出了中美各自的文化特色。

2. 穿着

一个人的穿着代表着他的气质, 有时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人穿着也越来越多样化, 但有些时候, 穿着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面子。人们会想去追求一些名牌服饰, 会让人觉得脸上有光。这并不是过分对物质的追求, 更多反应出来的是一个人的面子观念。在美国方面看来, 衣服代表的是简洁和一个人的喜好, 无论这个人是否有钱, 穿着都不会太张扬, 更多追求则是简单、舒适。我曾拜访过一个家庭, 条件非常好, 他们的孩子穿的却是普通牌子的衣服。这让我觉得服饰在美国人的概念当中是简单与务实。中国文化沉稳, 美国文化奔放;中国文化含蓄感性, 美国文化直率理性;中国人注重精神, 美国人重在务实;中国人重在“天人合一”, 美国人强调个人价值。

美国人在不同场合下, 对穿着也是十分讲究的。一次房东邀请我去美术馆, 但当时没有过多地询问是什么类型的美术展览, 因为当时的天气比较冷, 就穿得稍微运动了一些。当我们快要出发的时候, 同伴发现了我的衣服, 用很奇怪的眼光看着我, 对我说:“你要穿这个去一个美术馆吗?”当时我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 像是被人嘲笑了, 经过与别人的沟通之后, 才明白了一些, 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对你并没有不好的寓意, 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即便是观看比较简单的美术展览, 在美国也需要穿稍微庄重一点的衣服, 不用过于正式, 但也不易穿得太过休闲。在中国人的概念中, 大多数的人都不会定期去参观美术馆、展览馆, 所以对于没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我来说, 难免会发生一些障碍。而在美国文化中参观美术馆、展览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事情, 体现了美国人的文化情调。

3. 教育

在美国期间, 有幸加入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 体会到了美国的教育模式, 但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我早就习惯了中国式的教育, 所以在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有一些不适应。中国教育是灌输性的, 而美国人的课堂则是输出性的。在课堂当中教师不会过多地讲授语法、课文、习题, 是以多开口说话、多讨论、多表达自己的意见为主。课堂中会唱英文歌、做游戏、进行话题讨论、做手工等。更多的是在教师讲述之后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记得一次在课堂中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与西方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不同, 他们在同一道问题的回答上有着明显区别。教师给了学生这样一道题目, 如果你想和一位名人吃饭, 你会选择谁?可能在中国的课堂上不会让学生去谈论这样一个问题, 而在美国的课堂当中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 中国学生的回答多为奥巴马、某位明星。当问到一些欧洲国家的学生时他们的回答就很有开放性, 比如说:斯诺登、史奴皮 (卡通人物) 。可以说, 不同的教育模式会让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教师则会鼓励学生多说一些自己的奇思妙想, 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不会感觉到拘束。

4.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在中国家庭关系中, 紧密的家庭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也是随处可见, 每个家庭都围绕着孩子、老人。这也是体现儒家思想“和”的方面。但在美国家庭中,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像中国那样密切, 在我看来是一种漠不关心。一次去拜访一个家庭, 他们有一个女儿, 当我们讨论到中国与西方的家庭关系时, 我改变了我以前对美国家庭关系的理解。当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觉得美国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过多的干涉, 也没有中国式的嘘寒问暖, 觉得家庭关系有些生疏。女主人的看法让我的观念有了改变, 她说:“无论是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是美国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这都是一种表达, 但表达的方式是不同的。”回去之后我仔细地想了想这句话, 我觉得当时我的话是片面的, 美国家庭教育中虽然没有家长过多的关切, 但更多的是培养孩子去寻找他们自身的喜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并逐渐放手, 培养孩子独立去面对社会的能力, 父母也不会过多地去干涉孩子婚后的生活, 这样既可以保持双方家庭关系的和谐而又不会因此而疏远。

5. 家庭饮食习惯

对于中国人来说, 吃饭是一件最为家常的事情, 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家人能够吃团圆饭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传统, 这也是中国追求统一、和谐观念的表达。在中国的家庭当中饭桌大部分是圆形的, 但随着装修风格趋向欧化, 有一部分家庭的饭桌也变成了方形。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 工作一天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回到家里吃一顿家常饭菜, 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在美国的家庭饮食中, 依然崇尚的是简单、快捷, 当时在美国居住的家庭里, 我就遇到过一个问题, 当美国人下班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到家里与家人一同吃一顿晚饭, 而在我的观念当中有的是需要等待主人回来一同吃饭聊天, 但等到了晚上八点钟的时候, 家庭成员才陆续回到家里, 然而这个时候的我, 早就饿得不行了。在美国人的观念当中, 一天忙碌工作之后, 第一件要做的事儿是能让自己得到放松并且去做特别喜爱的事情, 比如说去健身房锻炼、参加一个自己喜欢的课程, 这些对他们来说是要比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更为重要。有时我会提前做好所有家庭成员的晚饭, 可等到他们回来的时候却没有吃我做的食物, 而是自己又做了自己想吃的东西。当时我的心里会觉得不太舒服, 是因为不喜欢我做的食物吗?但问过了一些人之后才发现, 如果你是这个家里来的长住客人, 可以自己先用餐, 甚至可以只做你自己的饭菜。大部分美国家庭的午餐会是一个简单的三明治, 什么时候感觉到饿了就可以自己给自己做一份, 自己的喜好是比较重要的, 每个人什么时间想要吃饭, 想要吃什么都是个人的自由。他们不注重统一的文化, 更多的是注重个人的行为。有的时候你做了很多反而会收到不好的效果, 因为他们的个人主义没有得到别人的充分理解。

三、结语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要做到尊重不同的文化, 理解不同的文化, 才能更好地相处。对中美文化层面的内容分析应该采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来进行, 从中美各自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具有继承性的价值观对今天中美两国思想差异的影响。通过对比与分析, 我们会将一些文化冲突绕开, 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陈格兰.论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现象[J].教书育人, 2005 (11) .

[2]郑娜, 杜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J].群文天地, 2012 (9) .

篇4:中美法律文化案例

美国遗产法律规定复杂

“美国遗产法律极其复杂,这里面涉及到好多因素。首先,州与州的法律规定就有许多差异。比如乔布斯的不动产在加州,就要按照加州的遗产继承法律规定来处理。如果乔布斯在德州也有不动产,就要按照德州法律处理。再比如乔布斯的苹果公司股票是在纽交所上市的,就要按照纽约州的法律来处理。”接受记者采访时,季维妮律师这样说道。

记者了解到,美国有的州规定父母、子女、配偶享有同样的继承地位,有的州规定只有在没有配偶和子女的情况下,财产才能由父母继承。季律师表示:“遗产继承的法律原则是一致的,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各个州的法律规定可能会有出入。

如果完全按照美国法律规定来分割,如果当年乔布斯被收养时已经办理了收养手续,则乔布斯的生父母将无法分得财产,而乔布斯的养父母虽然有继承权,但已过世。而乔布斯的妹妹属于第二顺位继承人,也无法分得遗产。因此最后结果可能是:乔布斯的妻子分得一半遗产,剩下的一半由乔布斯的3个婚生子女和1个私生女均分。

季律师还指出,之所以许多像乔布斯这样的美国富豪都喜欢通过信托来处理遗产,除了可以保护隐私外,还有利于保证遗产的保值增值,从而避免由于遗产继承人滥用遗产或尚未成年导致遗产的各种不必要损失。另外,美国联邦和州的遗产税都相当高,合理运用复杂的信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规避遗产税。

若无信托则多数财产“充公”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4年,乔布斯就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此后乔布斯便采用各种办法,与病魔抗争,病情也时好时坏,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然而按照美国法律,乔布斯死得有些“不是时候”,因为如果乔布斯提早一年去世的话,他的遗产继承人将可以免缴40多亿美元的遗产税。

美国遗产税最高税率从2001年的55%逐步下降到2009年45%,而到2010年则停止征收1年。可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债台高筑,奥巴马政府“很差钱”,因此进入2011年后,奥巴马政府迅速将遗产税最高税率恢复到10年前的55%。

按照美国联邦法律,如果乔布斯没有未雨绸缪通过设立信托来合理避税的话,美国政府而非乔布斯家人才是乔布斯遗产的最大受益者。事实上,许多美国富豪为了避免死后遗产大部分都被“充公”,都会通过设立信托、捐赠、转让等方式来降低遗产税税负。不少人还会将大部分甚至全部遗产捐赠给公益团体或设立公益性的信托基金。

因此有人猜测一向做事低调且“视钱财如浮云”的乔布斯会否也将巨额财产捐赠出去。然而乔布斯至今仍未有公开捐款行善的记录。前几年更公开拒绝加入由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发起的“捐献誓言”计划,因此捐出遗产说恐怕不太现实。

假如乔布斯是中国富豪

不少读者可能会好奇,乔布斯如此复杂的家庭关系,如果放在中国,其遗产又会如何分割呢?

“大体上,中美在遗产继承问题上的原则是相通的。”上海公义律师事务所律师熊立民告诉记者,根据我国《收养法》第十四条规定,一旦子女在经过生母或生父同意后被他人收养的,办过法定收养手续的,生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会因此解除,生父母就不再对其子女的遗产享有法定继承权。相应的是,在确立收养关系后,养父母和养子女形成了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在收养关系存续期间,养父母就有对养子女财产的继承权。

“虽然乔布斯属于非婚生子女,但由于他已被他人收养,所以其生父母同样没有遗产继承权,如果乔布斯养父母还在世的话,倒是能享有继承权。另外假如乔布斯当年没有被人收养,他的生父母应该是有继承权的,哪怕作为私生子,他的生父母没有对他尽过抚养义务也不例外。但如果生父母不但没有尽到抚养义务,而且在私生子女生前还否认其血缘关系,则可视为遗弃子女,继承权也会因此丧失。”熊律师说道。

那乔布斯的私生女又是否有继承权呢?按照我国《继承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在遗产继承时的法律地位完全相同,只是非婚生子女作为其生父母血亲的继承人,其身份需要特别予以证明。而乔布斯在生前与私生女丽莎关系良好,还供其上大学,因此他的私生女丽莎能在财产分割中和其他3个弟妹一样分得一杯羹。

至于乔布斯的妹妹莫娜则无缘乔布斯的遗产。这是因为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继承时,才会有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

篇5:中美法律文化案例

在上大学之前,我对法律不是很熟悉,但是我对法律是很感兴趣的。上了明辉老师的课后,我感觉我不仅学习了法律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碰到问题,我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在老师进行法律文化的讲解中有一个问题令我印象深刻:东西方的人们的法律意识观念不同。总的来说:西方人的法律意识整体来说要比我们的法律意识要强很多。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同样我们的法律诞生的也很早。为什么我们的法律意识还是那么的淡薄?难道几千的法律约束并没有深入人心吗?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制定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朝代的法律,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些法律都受到皇帝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有些法律则很严酷,然而有些法律则比较开明。然而制定出的这些法律在民间很少有人能够知晓,也就是说,在普通的老百姓中对法律的观念是很淡薄的,人们只是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他们是跳过了法律的圈子来思考问题的。他们想的也就是,如果我做了这件事,我会受到惩罚的。而不是想到法律中有没有对做这件事后果的惩罚的记载。从一些历史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百姓因为某事发生纠纷时,他们回去找县官来裁定,尽管这是司法的必要程序,但是判案的结果人们是毫无争辩的,必须服从。我认为这些对人们的法律意识塑造产生阻碍的效应。而这几千年来的阻碍也给现代的人们带来了法律意识淡薄的消极影响。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情。在中国,人情是很重要的,所以在法律判决方面,影响法官判决的是人情。久而久之,我们判断一件事情,不是靠法律,而是靠自己的到的经验来判断。

反之,对西方来说,他们的法律文化是民主,而且根深蒂固。在古代西方,一个国家也就是一个城邦,并没有中国的一个国家那么大,相比来说要小很多,这也给他们带来了正面的影响,由于人数较少,一些法律的制定实施都少不了人民,所以人民对法律的了解会更多。比如说:贝壳放逐法等。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通过法律来实现自己的意愿,同时这也促使人们更多的了解法律,在生活中通过法律的力量来解决一些问题。

在上过这次课后,我感觉,在中国人们的教育法律意识的确有待加强。我认为这不是仅仅通过对们进行法制教育就能够实现的,最重要的是让人们真真实实的参加到有关法律的事情中去,这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得到的结果。

篇6:中美水环境标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时间:2007-11-23 11:20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赵晨;铁燕;来源:转载 属性:期刊论文

关键词:水环境标准法律制度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 水污染防治法

中美水环境标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对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律的修订启示

赵 晨* 铁 燕** 摘要:水环境标准是水污染控制法律的核心。它是一种技术强制性规范,是水污染控制的基本管理措施之一,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和控制水污染。因此对于中美两国水污染控制领域里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美国的“出水限制”和“出水标准”)从目标原则、制度架构、可操作性等作一比较,得到一些修订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律的启示。

关键词:水环境标准法律制度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 水污染防治法

一、中美水环境标准比较之现实性

水环境标准是国家水环境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和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环境管理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健康水准。它包括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基础和方法标准。由于“基础和方法标准是对标准的原则、指南和导则、计算公式、名词、术语、符号等所做出的规定”,是纯科学技术性基准,因此在水环境标准从定量转入定性的法律思考中,本文仅以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作为考察对象。

参照环境质量标准的定义可知,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水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的容许浓度所作的规定,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第二章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在美国有关标准的法律法规中同样有类似于上述标准的水质标准以及出水限度之规定,且其水污染控制法律的内在严密逻辑、具体管理制度的可操作强,因此在完善我国现行水污染法律规定这个意义上,美国的有关规定是值得参考的。

上述意在表明笔者将二者进行比较的初衷及价值认同,但是任何比较研究都无法忽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后果,这也是水环境标准相比较其他法律法规在此方面的相对优势。什么意思?只有水环境标准才会因地区而宜,其他法律法规适用性不分地域性。且不论环境法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环境下所孕育的法律,以及其现阶段所具有全球化、趋同化的特征,单就水环境标准来说,其之所以能够加以吸收利用,关键在于水环境标准是一个侧重技术性的法律规范。从对水环境标准制定的原理的分析,我们看到水环境标准法律化除了作为纯科学数据的质量标准作为科学依据,其他权衡因素主要有(1)国内的水环境质量现状;(2)水污染物负荷情况;(3)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对水环境的改善能力;(4)区域功能类别;(5)环境资源自身价值。不难得出这些所必须考虑的内容基本都是物质层面上的因素,与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背景、文化习惯、国民性格等意识形态的关系甚微。其法律智慧着重于“治事”而非“治人”,作为法律移植一贯的劲敌——思维定势和传统观念的阻力相对薄弱。类似于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这意味着该领域的法律成果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对于我们而言易于学习、吸收和消化转化为本土资源。因此,下文将分别对两国有关水环境标准的概况加以介绍,继而在互现平台上进一步探讨。

二、美国水环境标准历史考察及内容框架

美国水环境标准的沿革反映美国《水污染法》修改多这一特点,但又绝不仅是拘泥于原法的修改,而是创造性的修订。1948年,美国国会制定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构成美国水环境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最初法律渊源。1965年,国会通过一项名为《水质法》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该修正案首次采用直接以水质标准为依据进行水污染管理的方法,但是在水污染控制方面收效甚微。1972年,国会又以《清洁水法》的修正案 对《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作了大幅度修订,该法采用了以污染控制技术为基础的排放限值和水质标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改变了过去纯粹以水质标准为依据的管理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清洁水法》通过“国家消除污染排放制度”中的许可规定(National Pollution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 简称(NPDES)permit),建立了一个由联邦政府制定基本政策和排放限值,并由州政府实施的管理体制,加强了联邦政府在控制水污染方面的权力和作用。这就意味着当一个点源排放污染物到水体之前,必须获得NPDES许可证,而致力于减少排放的许可本身是建立对该点源的技术能力评估基础上的。事实证明,这种一切从现实出发的改变不但使执法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大大提高了该法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作用,而且也为与水相关的环境诉讼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一段历史考察可知,美国国会将点源污染控制的重心转移到以技术为基础的限制方法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像有些学人所分析的那样,水质标准在美国已经过时,没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事实上,美国国会从未放弃水质标准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所扮演的角色。美国国会在1987年对清洁水法的修订中,直接采用水质标准来防止有毒污染物对水的污染,以实现当前各种水用途所要求水体水质保证。同时还规定(第399条)对于不能就这些水质标准达标的点源实施“个案控制策略”(“individual control strategies”)。由此说明水质标准对于美国各种水体水质的保护和提高,仍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在《清洁水法》下的相关法规中的确定水质标准包括3个部分水质标准:(1)水体用途指定(use designations);相关法规在水体用途的控制上赋予了州一些权力,从而保障有利于保护水质的水体用途。(2)按水体用途建立水质基准(water quality criteria);这一项也是由州实施并接受EPA审查,旨在使水质保持在特定水体用途需要的水平。它关于水质目标的陈述是整个水质基准的核心。比如,根据NPDES操作手册,水质目标被认为是无论其时间和地点,杜绝有害人类以及水生生物的物质排入美国境内的一切水体。近些年来,对州环境质量基准的关注,越来越倾向于以促进对水源以及与此相关的水生生物资源的为重点的更加全面有效的保护。这种目标意义上的延伸其重要性和由此引发的法律上的意义在后文中将具体进行分析。(3)为达到水质标准而制订的计划(antidegradation policy);其内容包括预防措施、建设计划、执行行为、监督和监测等。

美国出水限度或标准的形式多样,但它主要是根据技术为基础的,根据不同工业行业的工艺技术、污染物产生量水平、处理技术等因素确定各种污染物出水限度。可分为三大类:直接排放源执行的出水限度;公共处理设施执行的出水限度;间接排放源(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执行的预处理出水限度。直接排放源排放限制按照不同控制技术及污染物的特性对现有污染源、新污染源分别规定了排放限值。包括以当前可行最佳控制技术(BPT)为基础的出水限度 ;以“最佳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BCT)为基础的出水限度 以及新污染源执行标准NSPS。(2)公共处理设施的出水限度《清洁水法》在1972年提出,公共处理设施必须在1977年7月1日前达到二级处理水平的出水限度,美国环保局为公共处理设施制订的二级处理标准;(3)间接排放源预处理出水限度,间接排放指的是企业的污染物排入污水处理厂而非直接排入环境的行为,间接排放源预处理标准分为现有污染源的预处理标准(PSES)和新污染源的预处理标准(PSNS)。其目的是保护公共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并达到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放行为。

从以上有关美国水环境标准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美国有关环境标准的法律规定十分详尽具体,使得美国环境标准极具可操作性。与此同时美国水环境标准也表现了较强的时效性,以上各项技术强制性规范都以法律规定的限期为保障,且总随着现实的变化而翻新,在此不复赘言。

三、我国水环境标准制度考察

1973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国家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授权国务院环境保护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环境保护标准,并要求排放单位遵守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从而使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了法律依据。1989年通过的《环境保护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了环境标准制度,为我国环境标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为了有效控制水污染,1984年5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修订),明确规定了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管理监督,使水环境标准制度有了法律保障。该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补充标准;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省级人民政府对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不能保证达到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适时修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为了防止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第十八条 “沿海单位向海域排放有害物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排放标准和有关规定”,第十九条“含强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禁止向海域排放。含弱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确需向海域排放的,必须执行国家放射防护的规定和标准”,第二十二条“向海域排放含热废水,应当采取措施,保证邻近的渔业水域的水温符合国家水质标准,避免热污染对水产资源的危害”,均对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作了强制性的要求。

水环境质量标准一般简称为水质标准,我国的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不同水域及其使用功能分别制定的,根据所控制对象主要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饮用水标准等。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种,国家和行业两类,共计21项。所有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均为21项吗?各类功能区有与其相应的水质基准和各种用水水质标准,高功能区高要求,低功能区低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制订行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80年代末,原?国家环保总局制订颁布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该标准根据水域功能确定了分级排放限值,并强调了区域综合治理,提出排入城市下水道的排放限值,对行业排放标准进行了调整,统一制订水质浓度指标和水量指标,体现了水质和排污总量双重控制。1991年重新修订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制订了12项行业性的限制排放标准。到目前为止,共有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2个(综合类1个,行业类21个)。现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分级与水环境质量各类功能区类别相对应;综合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覆盖面较广,行业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较少,二者不交叉执行;排放标准以浓度指标为主;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较少;按时间段制订污染物排放限值,体现标准的“超前性”。此外,虽然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厦门等省市制订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已经逐步形成综合和行业两类、国家和地方两级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四、中美水环境标准制度比较对我国相关法律修改的启示

(一)目标原则细化之法律逻辑思考

美国的水质标准以及其更为具体的水质基准,不但由技术性标准还包括陈述性的目标标准。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第1312条(a)款规定“水质标准”指的是能够保障公众健康、公共供水、农业和工业用水、保护水生物的平衡繁殖和保障人的水上娱乐活动的水体质量标准。明确界定了制订环境标准的目标原则,即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原则,同时兼顾对经济、水生生物、娱乐需求三种影响的考虑。此规定使得专业人士能够在制订环境标准的过程中受到民众呼吁的指导以及环境伦理道德的监督,提炼出符合上述具体原则的合理的环境标准。

反观我国,则没有一部与水相关的法律对标准的制订做出具体的目标原则要求。仅仅在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环境标准管理办法》中提到“为保护自然环境、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限制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制定环境质量标准”,该泛化的话语以及法律上明确性的缺乏看似不足为患,却反映了环境标准在法律体系建构中的过失。若不通过立法确立有关水环境标准目的,只在技术层面上凭就专业人士的研究成果或学术传统难免有延续“科技决定论”范式之嫌。把决策交给科学技术专家,并不意味做出的决策是中立的,只是体现了专家的观念而已。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标准制订者,都无法得知法律授权制订的标准的最低限度应不至于侵害哪些权益或者对于主体利益在何种范围和程度上予以实施和保护。

笔者认为对于环境标准进行法律上的修订之首要问题在于立法中要明确水环境标准的具体利益主体或者目标原则。这一目标内容的进步,在法律逻辑上不是随着科学技术的物质对象认识的发展,而是跟随着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与关注,环境伦理在民众中的道德指导引起对目标的延伸与变革。

(二)水质标准与排放标准关系的反思

美国的出水限度即我们常提到的点源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通过美国《水污染法》中BPT、BAT、BCT和NSPS的强制性规范可知它是以控制技术为基础、按行业分类的出水限度,只有到实施该技术无法保证被排放水质达标,才涉及到关乎水质标准排放的个别限制,按照《清洁水法》第301章所示,如果流域所有的企业采用BAT控制方法,仍不能达到该流域水体的水质标准,那么就需要通过水质基础的限制来弥补先前所采取的技术基础限制的失灵。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但实际上由于地区差异,且我国的地方标准较少,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水环境质量标准直接挂钩是困难的。所以尽管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般按地区功能目标都规定三级标准,但仍不能保证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也就是说环境质量标准只是水污染排放标准的一个参考系数,污染排放标准的达标与环境质量标准的实现并非必然成一致性。笔者认为在立法中是建立二者的紧密联系还是保持二者的相对独立性,必须正视其在中国当下的可行性。正如美国以州为单位建立环境标准的策略相似,若我们选择前者,在保持现有功能区划分的前提下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达标,则必须尽快地加强地方排放标准的制订,国家标准按一般水平提出,而地方标准必须对有地方特点的污染物制定排放标准,改变地方标准滞后的现状;其次,环境质量受到诸如污染源数量、种类、分布、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环境背景及环境容量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排放标准不仅要规定排放数量、速率和浓度限值,还应该包括达标计划及措施。不过,该可行性显然受制于地方的经济、技术水平等客观条件。选择后一种方案,即强调排放标准以经济可行的处理技术为依据,依靠最佳实用技术使环境标准与技术相联系,从而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法规、环境标准和科学技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现阶段要求国家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编制各个行业不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然后由国家环境保护局以法规或强制性标准的法定形式颁布,具有法律效率,各行业都应遵照执行。国家规定暂未规定标准的行业,可由专家们根据污染源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价后确定(最佳专业判断),但这种判断必须有充分的依据和科学资料支撑,并且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这也是美国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订中最佳实用技术实施给我们的启示。

(三)水环境标准可操作性的探讨

较强的可操作性是美国环境标准特点之一,也使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而任何法律规范的此特性首先得益于其法律规定的严密详尽,在前文中通过对美国出水限制的框架介绍中可窥见一斑。除此之外,“国家消除污染排放制度”(NPDES)中的许可证制度也对其做出了贡献。美国曾有法官对该许可证制度的重要意义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水质标准本身对污染防治并没有多大效果,只有它作为NPDES许可所规定特定的排污限制的基础和依据的时候才真正有所作为”。美国的排放许可标准为以排放技术为基础的出水限度服务首先表现为,当一个点源排放污染物到水体之前,必须获得NPDES许可,而致力于减少排放的许可本身是建立对该点源的技术能力评估基础上的。其次,根据《清洁水法》第301章的“更加严格限制” “More Stringent Limitations”要求,如果流域所有的企业采用BAT控制方法,人不能达到该流域水体的水质标准,那么就需要通过水质基础的限制来补充先前所采取的技术基础限制,而此时NPDES许可证制度亦发挥其作用。它包括“一些更加严格的限制,包括实现水质标准的强制限制,治理标准,或者依照州法律法规制定的执行方案”第301条(b)(1)(C),该法律还规定“一旦水质标准确定,无论技术手段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都要建立保证其得以遵守的NPDES许可的相关限制”。我国也存在关于水污染物的排放许可证制度,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的许可排放制度旨在实行总量控制,保证排放源在期限内达到污染物总量消减指标。我国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并未涉及到对于水环境标准的执行,而是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实行许可证制度,从而在水污染物排放许可的范围、管辖、条件、程序和保证措施上都存在差异。所以二者在实体上缺乏可比性。然在相关程序法中美国的NPDES许可证制度却更显进步意义。按照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和《水污染法》的NPDES许可证的决定要遵守法律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规定。另外NPDES许可证的申请、编制许可证草案,到审查和批准都是公开的,即建立在公开和公众参与基础上。这一点在当今我国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中应该得以体现。

总之,关于水环境标准的分析和借鉴仅是中美水污染控制法律领域的多视角比较研究中相对简明的一个,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法律的完善和实效的收获来实现人们对于水环境保护的良好夙愿,同时也是加强环境法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书目:

1、Still Dirty After Twenty-Five Years: Water Quality Standard Enforcement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Citizen Suits by Michael P.Healy, 1997 Ecology Law Quarterly

2、Who’ s in charge? an analysis of enforcement of state water quality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by Angus E.Crane, 1994 Wisconsin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3Clean Water Act Section 305(b): A Potential Vehicle for Incorporating Economics into the “TMDL” and Water Quality Standards-Setting Processes by Melissa Thorme, 1999 Tulane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4、The Evolution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United States-State, Local, and Federal Efforts, 1789-1972: Part I by William L.Andreen, 2003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Stanford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5、原田尚彦(日).环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6、克尼斯,鲍威尔(美).水质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6.7、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2).8、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9、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0、蔡守秋.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行政诉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1).11、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2、胡宝林,湛中乐.环境行政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1).13、王金南等.中国水污染防治体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14、周扬胜,安华.美国的环境标准[J].环境科学研究第10卷第一期

上一篇:大学个人学期学习总结优秀范文下一篇:科研项目任务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