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研究进展--整合研究趋向探析

2024-05-14

社会认知研究进展--整合研究趋向探析(精选4篇)

篇1:社会认知研究进展--整合研究趋向探析

社会认知研究进展--整合研究趋向探析

介绍了社会认知的.理论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隐社会认知,并对社会认知中的模型和传统认知中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比较,最后从这一发展过程中总结并分析了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趋向.

作 者:李波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刊 名: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EDUCATION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45(2)分类号:B849:C93关键词:社会认知 内隐认知 整合

篇2:社会认知研究进展--整合研究趋向探析

关键词:政策创新,社会政策,研究综述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 西方学者积极推动政策创新理论方面的研究, 经过沃克尔、罗杰斯等人的努力, 政策创新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 成为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学者对于社会政策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对政策创新概念与内涵的界定与分析;第二, 对促进与影响政策创新过程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第三, 对政策创新的过程与模式分析。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做一梳理。

一、社会政策创新:概念与内涵

政策创新最早兴起于美国, 1969年美国学者沃克尔首先提出了政策创新的概念。近几十年来, 政策创新成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政策创新不只是一种职能, 而且是公共管理思维的变迁所形成的新模式。”

社会政策创新作为政策创新的一个细分领域也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社会政策创新是政策要素的重新组合, 是一种具有积极社会价值的、新颖而适宜的政策要素组合形成 (政策安排) 的过程 (汪永成, 2002;李庆钧, 2007) 。就目标而言, 社会政策创新的目的是使社会政策制定更科学, 社会政策程序更规范, 社会政策目标更精确, 社会政策手段更完善等 (严荣, 2010) 。衡量社会政策创新最重要的标准在于是否有效地解决了特定的公共问题 (卞苏徽, 2002) 。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 政策创新可以定义为在国家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根据客观实际的需求, 由国家或地方对政策所做的新的决策 (王维平, 2003) 。

近年来, 有关社会政策创新的研究趋向更加明显, 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对主题““社会政策创新”一词的研究检索发现, 从2001 年以来共有学术论文890 篇, 其中2001 年只有12 篇, 现在已经有100 多篇 (如图一所示) 。从历年的研究数据来看, 学者们对于社会政策创新关注度不断提高, 特别是2009年以来, 研究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

二、社会政策研究中对“社会政策创新”的关注

在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加剧的情况下, 推动社会政策创新成为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因此探寻社会政策创新的影响因素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社会政策创新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回答为什么某个地方政府会倾向于创新, 什么因素导致了社会政策创新, 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社会政策创新的产生。

1.社会政策创新的动力机制

影响社会政策创新的动因有很多, 具体而言, 有学者认为较为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政策的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何增科, 2011) , 资源较为丰富的组织比那些小组织更具有创新性 (Walker, 1969;Berry, 1994;杨雪冬, 2011;吴建南等, 2012) 。也有学者认为政府间的竞争力构成了社会政策创新的外部动力 (冯伟林, 2007) 。地区间的各种竞争要求政策制定者不断提高素质, 作为竞争主体的地方政府是政策创新的积极推动者 (张军, 2007) 。另外, 民众需求也是社会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 (李庆钧, 2007;傅大友, 2003;韩丽丽, 2010) 。

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这些外部原因, 组织内部的变化也会促进社会政策创新的产生。甚至有学者认为规则与组织的变换是我国目前政策创新过程中起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胡宁生, 2003) 。另外有的学者认为现有政绩考核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策创新的产生 (周黎安, 2008;李庆钧, 2007) , 是否具有社会政策创新的能力是考察官员晋升的重要因素。也有学者强调了政府执政理念的变迁 (韩丽丽, 2010) 、政府行为理论的发展变化 (冯伟林, 2007) 是社会政策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上述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无疑都会对社会政策创新产生影响。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社会政策创新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划分标准, 某些影响因素既可以归结为内因也可以归结为外部因素。近期的研究则开始尝试从多元的视角来解释政策创新的产生。

2.社会政策创新的阻碍因素

与社会政策创新的动力同样得到学者关注的还有社会政策创新的阻碍因素, 这些因素将影响到创新的效用, 甚至损害到创新的结果。因此明晰社会政策创新的阻碍因素也十分重要。

有学者认为影响创新采纳率的关键因素主要来自5 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创新的特性的理解。二是创新决策的类型, 不同的创新类型将影响到创新的采纳率。三是交流与沟通的渠道, 交流渠道的多样性与顺畅性往往影响到政策创新的采纳率。四是社会制度的性质。五是代理人的努力所能改变的范围大小也会影响到政策创新项目的采纳 (Rogers, 1995) 。有学者强调了政策创新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与实践契合才有可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如果不切实际地进行社会政策创新, 反而会使其遭遇更多反复和曲折 (David P. Dolowitz & David Marsh , 2000) 。有学者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出发, 认为我国政府过度竞争会导致制度创新的失范, 恶性竞争会阻碍创新的产生 (王伟, 2010) 。也有学者认为在目前交流日益便捷的信息时代, 政策创新主体并不能够独享收益, 但却会承受较大的创新成本, 这导致了政策创新主体的激励不足 (黄健荣, 向玉琼, 2009) 。

3.社会政策创新的过程与类型

目前研究的另外一个主题就是社会政策创新的过程与类型。学者们对社会政策创新的实践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社会政策创新的过程并分析了其类型。学者们在政策创新的研究中倾向于将政策创新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试图通过对创新过程不同阶段的分析来寻求对政策过程更好的解释。

社会政策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西方学者一般倾向于将社会政策创新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某种政策理念与建议的发起阶段, 在这一阶段政策主体讨论并清楚意识到采纳与执行这些政策理念与建议对组织可能带来变化;第二阶段是政策理念与建议的采纳阶段, 也就是做出决策的过程, 即某个地方政府做出采纳某项政策的决定;最后一个阶段是将采纳的政策理念与建议付诸一系列可识别的行为之中 (朱光喜, 2010) 。也有学者进一步对社会政策创新划分为政策再发明、政策发展、政策试点、政策的调节修改与政策的融合5 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并非线性的, 可能存在跨越。

社会政策创新的类型。与社会政策创新的过程一样, 学者对于社会政策创新的类型划分也并不相同。有学者将社会政策创新分为加强型创新和破坏性创新两种类型 (宁骚, 2011) , 也有学者以突破层次为标准划分出“中央示范、基层跟进”型和“基层突破、中央规范”型两类政策创新模式 (胡宁生, 2010) 。有学者将其分为解构型、转轨型和整合型三种政策创新模式;有将其以行动主体为标准划分出强制型、回应型和自治型三种政策创新模式。有学者认为公共领域中不同的规划传统将导致政策创新形成不同的风格。具体包括在政策分析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理性推进风格、在社会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发演进风格等 (吴小建, 王家峰, 2012) 。

除此之外, 不少学者对政策创新的价值进行了研究, 认为政策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 这就意味着考虑任何社会政策时, 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 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权利作为政策创新的根本前提 (王学杰, 2005) 。有学者认为人民群众是政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政策主体地位是客观存在的, 承认他们的政策主体地位并摆正其位置, 对于政策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 是政策创新的基础所在 (黄启乐, 2002) 。

三、研究回顾与展望

回顾目前的研究, 学者们探讨了社会政策创新的概念, 分析了社会政策创新的动力机制以及各种阻碍因素, 并且对社会政策创新的过程与类型做了划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学者们的研究表现出两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首先, 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社会政策创新来源于西方国家, 由于理论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联邦分权体制下的美国, 因而政策创新理论具有很强的西方背景, 尤其与美国的联邦分权体制紧密相关, 甚至可以说其理论就是建立在美国联邦分权体制基础上的。而我国的政府体制与美国多有不同, 社会政策创新理论应用于我国必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目前的研究中, 我国学者不断将社会政策创新这个“舶来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使之更好地体现我国社会政策实践特点。除此之外, 不少学者也通过统计方法对我国最近的社会政策创新进行研究, 丰富了社会政策创新的研究成果。

其次, 社会政策创新理论不断与我国的地方政府创新实践相结合。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我国地方政府具体出台的社会政策创新入手, 结合目前的社会政策创新理论来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政策创新的特点。如彭浩然、岳经纶对东莞市医疗改革的研究, 朱光喜对神木县“免费医疗”的研究, 严荣对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都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 从地方政府不同情况出发, 探讨社会政策创新的影响因素, 进而分析其特点。从理论上来说, 这样的研究大大扩展了社会政策研究的研究领域与视角;从实践上来说, 对我国其他地方政府社会政策创新也有着更为积极、更切合实际的指导作用。

现有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和研究社会政策创新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 然而社会政策创新乃至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都算是比较新的领域, 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学者继续研究。

第一, 研究视角上, 将社会政策创新纳入一个系统来看, 将社会政策创新与我国目前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大环境结合进行分析, 试着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 研究方法上, 目前大部分的文章还是偏重概念演绎和理论推理, 在以后的研究中, 应更注重对案例分析、实证调查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使用。第三, 研究内容上, 部分理论问题还值得我们探讨。社会政策创新不是率性而为,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制定过程, 它有着自己的规律。现在很多地方都喊着创新, 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社会政策创新, 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而且会造成政策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篇3:社会认知研究进展--整合研究趋向探析

摘要:“土豪”一词历史悠久,词义几经演变,如今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本文基于Fauconnier和Turner创立的概念整合理论,详细分析了“土豪”一词词义演变及其语用的认知生成机制。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土豪;认知机制

追根溯源,“土豪”一词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书》记载:“柏年,梓潼人,徙居华阳,世为土豪,知名州里。”意指一方有钱有势的个人及家族。网络游戏“暗黑破坏神”中“土豪装备”的出現,催生了“土豪”一词的词义变迁。2013年新浪微博发起的“与土豪做朋友”和“为土豪写诗”话题活动使“土豪”作为“旧词新义”网络热词一炮而红,遍布广告、新闻、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土豪”词性不断丰富,使用范围不断延伸。近几年,基于这类语言现象的研究也炙手可热,但基于认知角度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Fauconnier和Turner创立的概念整合理论,详细分析了“土豪”一词词义演变及其用法的认知生成机制。

一、概念整合理论

(一)定义与内容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心理空间,Fauconnier & Turner(2002)认为,心理空间理论运用数学中的映射原理来分析联想和认知推理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使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与另一个或多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关系,从而形成新的心理空间,即新的概念。概念整合理论基于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由心理空间及其联系构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网络结构,概念整合网络分为四种: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向网络和双向网络。最典型的概念整合是包括四个心理空间的框架网络,其基本元素包括类概念隐喻理论中源域与靶域的输入空间(Input1&Input2)、表征其共有概念的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元素组合交互层创的复合空间(Blend),这四个心理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并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CIN),在遵守六大有效优选原则下形成合理的复合空间,最终生成新的概念范畴(孙毅,2013)。概念整合是一种人类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基本心理认知机制。

(二)操作模式

构建概念整合网络,必须经历建立心理空间、跨空间匹配、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映射、确立共享结构、重新映射回各自输入空间等步骤,从而将原始概念重新整合而构建新义。

二、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土豪”的认知机制

作为优于概念隐喻理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土豪”一词的词义变迁中所体现的认知生成机制有着更好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以下笔者先谈“土豪”的词义演变,再结合概念整合理论的映射模式图,研究“土豪”和“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认知机制。

(一)“土豪”的认知机制

“土豪”一词之流行不用赘述,以下笔者将通过构建概念整合网络来对“土豪”一词的词义演变作出认知机制上的解释。

1.建立心理空间

输入空间1:古义土豪概念框架。在“土豪”新义产生前,人谈话一提到“土豪”,脑子里马上会出现的心理空间就是千百年来古义的“土豪”,一切有关“土豪”的认知概念被激活了,“土豪”就是土地主、劣绅、甚至富家恶霸,他们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言语低俗,行为粗鄙,没有文化,家中很有钱有势力,出手阔绰。

输入空间2:网游义土豪概念框架。而当“土豪”二字在网络游戏“暗黑破坏神”中出现后,另一个心理空间产生了,凡是知道这个游戏的人,一提到“土豪”人就会想到那些有钱的非理性消费的网络游戏玩家,他们把大量的钱花在买顶级游戏装备、给游戏充值上,在游戏虚拟世界中向其他玩家炫耀自己的游戏人物和技能,以求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的这种行为,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所致。

2.跨空间匹配

上述两个心理空间就相当于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源域和靶域,当两个输入空间确立后,人的思维就会开始寻找这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点,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跨空间匹配,或者说跨空间映射。但与概念隐喻不同,两个输入空间中元素的映射不是一一对应的,只是存在部分映射。

输入空间1中与“土豪”有关的元素有“贵族”、“恶霸”、“首领”、“劣绅”、“地主”、“庸俗”、“没文化”、“有钱”、“有势”、“出手阔绰”、“行为粗鄙”等,输入空间2中与“土豪”有关的元素有“游戏玩家”、“喜爱炫耀”、“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有钱”、“非理性消费”、“虚荣心”等,在这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跨空间映射前,依据概念整合理论,人的思维会下意识对这些元素进行识别和归类,这就形成了一个类属空间,该空间表征了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通常较抽象的概念角色、结构和图式并规定了输入空间之间的核心跨空间映射。在“土豪”概念整合框架网络中,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对象及其内隐品质和外显特征,即A、B、C这三个抽象的概念结构。

当这两个输入空间产生跨空间映射时,因为类属空间规定了跨空间映射的内容,所以两个输入空间内只有部分元素在人脑中形成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主要分为三类,“地主、劣绅”跨空间映射“网络游戏玩家”,“没文化”跨空间映射“缺乏正确价值观”,“有钱、出手阔绰”跨空间映射“喜欢炫耀、有钱、非理性消费”,而两个输入空间中有的元素,如输入空间1中的“有势”,输入空间2中的“虚荣心”,并没有形成跨空间映射。

3.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映射

两个输入空间核心跨空间映射的元素被部分的,有选择性的投射到了另一个空间,即复合空间,在“土豪”框架网络中,输入空间1中对象“地主、劣绅”和输入空间2中对象“游戏玩家”被投射到复合空间并被扩展成复合空间对象“所有人”;输入空间1中内隐品质“没文化”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输入空间2中内隐品质“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输入空间1中外显特征“有钱、出手阔绰”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输入空间2中外显特征“喜欢炫耀、有钱、非理性消费”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而未跨空间映射元素,如“有势”、“虚荣心”等,则未被投射到复合空间。

4.确立共享结构

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被部分投射到复合空间,共享了类属空间的图式结构,通过输入空间投射的排列、独立框架基础上的配置和拓展过程,生成了两个输入空间所没有的层创结构。在“土豪”中,生成的层创结构就是对“土豪”意义从对象、内隐品质和外显特征进行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由此,“土豪”产生了新的概念范畴。

5.重新映射回各自输入空间

在复合空间生成层创结构后,新的概念图式结构还要能够反向映射回各自的输入空间,以此解釋新概念图式结构产生的合理性。在“土豪”中,复合空间对象“所有人”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1中对象“地主、劣绅”和输入空间2中对象“网络游戏玩家”;复合空间内隐品质“没文化”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1中内隐品质“没文化”,复合空间内隐品质“缺乏正确价值观”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2中内隐品质“缺乏正确价值观”;复合空间中外显特征“有钱、出手阔绰”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1中外显特征“有钱、出手阔绰”,复合空间中外显特征“喜欢炫耀、有钱、非理性消费”能够映射回输入空间1中外显特征“喜欢炫耀、有钱、非理性消费”。由如此完整的反映射可见,新生成的复合空间中的层创结构是很有道理的。

6.产生新义

在复合空间新的层创结构下,新的概念范畴也产生了。“土豪”的意义由此变为了“出手阔绰、喜欢炫耀、非理性消费且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没文化的有钱人”,正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所述。

(二)“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认知机制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已经成为朋友之间常见的戏谑之词,以下笔者将通过构建概念整合网络来对“土豪,我们做朋友吧!”这句话作出认知机制上的解释,其分析过程与“土豪”框架网络相似,故此处分析相对简短。

1.建立心理空间

输入空间1:依据“土豪”框架网络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今义“土豪”意指“出手阔绰、喜欢炫耀、非理性消费且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没文化的有钱人”,故人形成的关于“土豪”的心理空间所包含的元素就是“人”、“没文化”、“缺乏正确价值观”、“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

输入空间2:依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今义朋友可指“一群相互关心、分享、帮助的志同道合的人”,故人形成的关于“朋友”的心理空间所包含的元素就是“人”、“志同道合”、“相互关心、分享、帮助”。

2.跨空间匹配

两个输入空间的各个元素通过人思维的识别和归类,形成了一个类属空间,这个类属空间以“对象”、“内隐品质”和“外显特征”表征了心理空间1“土豪”和心理空间2“朋友”的共有的概念图式结构。在此类属空间规约下,两个输入空间产生了核心跨空间映射,“人”跨空间映射“人”,“没文化、缺乏正确价值观”跨空间映射“志同道合”,“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跨空间映射“相互关心、分享、帮助”,而两个输入空间中有的元素并没有形成跨空间映射。

3.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映射

“土豪”心理空间中对象“人”和“朋友”心理空间中对象“人”被投射到复合空间仍为对象“人”;“土豪”心理空间中内隐品质“没文化、缺乏正确价值观”未被投射到复合空间,“朋友”心理空间中内隐品质“志同道合”未被投射到复合空间;“土豪”心理空间中外显特征“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朋友”心理空间中外显特征“相互关心、分享、帮助”被完全投射到复合空间,而其它未跨空间映射元素则未被投射到复合空间。

4.确立共享结构

在“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中,生成的层创结构就是对“土豪”和“朋友”的意义联系从对象、内隐品质和外显特征进行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由此,“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一句产生了新的概念范畴,“土豪”不再具有其全部特征,“朋友”也不再具有其全部特征。

5.重新映射回各自输入空间

复合空间对象“人”能够映射回“土豪”心理空间和“朋友”心理空间,复合空间外显特征“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能够映射回“土豪”心理空间,复合空间外显特征“相互关心、分享、帮助”能够映射回“朋友”心理空间,由此可见,复合空间新的层创结构产生合理,得到了充分解释。

6.产生新义

由此可见,“土豪”产生了新的概念范畴,即指“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但又有相互关心、分享、帮助品质的人”。在这句网络热词中,“土豪”并非“没文化、缺乏正确价值观”,“朋友”并非“志同道合”,人想要和“土豪”做朋友,没有看到“土豪”的“没文化、缺乏正确价值观”,没有看到“朋友”的“志同道合”,看到的是“土豪”的“有钱、出手阔绰、非理性消费”和“朋友”的“相互关心、分享、帮助”。

三、结语

本文基于Fauconnier和Turner创立的概念整合理论,依据框架网络整合机制,遵循建立心理空间、进行跨空间匹配、向整合空间的选择性映射、确立共享结构、重新映射回各自输入空间的操作原则,绘制了“土豪”和“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经典框架网络图式结构,详细分析了“土豪”一词词义演变的认知生成机制及“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一句的用法认知机制。这是笔者从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一次尝试,相信对分析其它网络流行语的认知生成机制会有启发。但本文未对“土豪”、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流行的深层原因作探索,这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Fauconnier, G.& Turner, M.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篇4: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研究

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家很难靠单打独斗来力挽狂澜。危机当道,高效运作的高层管理团队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高层管理者具有高价值、高稀缺和难以模仿性,是构筑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高管如何以一个团队进行有效运作的关键是社会整合。高管作为“社会人”,有着回报率很高的资源,但高管之间存在异质性,他们在合作时不一定能使各自拥有资源最大化,这就需要提高高层管理团队的社会整合水平。本文拟探索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这一构念,指出企业应从社会资本、情感冲突、信息交换、集体决策和团队合作这个5个方面努力提升社会整合水平,为高层管理团队理论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模型,弥补了高层管理团队理论的空白,为高层管理团队组建、培训和绩效评估等提供思路、方法。

1 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的构念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尔克姆最先提出了“社会整合”的构念,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与社会解体相对应的社会学范畴。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将社会整合的概念纳入自己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构架之中。Dennise M.Rousseau,Sim B.Sitkin,Colin Camerer(1998)[2]认为社会整合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童士清(1999)[3]认为社会整合意指“调整和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使之成为统一的体系的过程或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相离而有关系的单位,通过相互顺应、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仲红卫(2001)[3]认为社会整合即指构成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交换”能通畅有序,而非充满障碍和冲突。杨国荣(2001)[4]专门阐述了道德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剖析了道德意识、道德理想、道德观念等对于社会系统的维护和认同作用,以及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失序、失范的抑制作用。郑杭生(2003)[5]认为社会整合即一个社会的不同要素、部分整合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亦称社会一体化。程美东(2004)[6]把社会整合理解为调整和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使之成为统一的体系的过程或结果。朱力(2005)[7]认为社会整合从本质上讲,是在意识方面认识的趋同性或同一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学者们主要以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对社会整合进行研究,社会整合问题已经受到了各学科的重视,但是如何从跨学科的视角展开综合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8];本文试图将社会整合应用于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Hambrick & Mason(1984)[9]提出了高层梯队理论,从而拉开了以团队视角研究企业领导层的序幕。企业的每个高管都有各自成熟的认知体系,如果高管团队合作水平很高就会产生高质量的决策。企业管理实践中,组织决策都是由团队成员共同决定的,最终需要高管达成一个共识,而从团队个体到团队共识就需要有效的社会整合[10]。O′Reilly,Caldwell & Barnett(1989)[11]认为社会整合是一个多维现象,其反映为团队吸引力、团队成员之间的满意度、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社交。Hambrick(1994)[12]提出了“行为整合”的概念,强调用3个维度来衡量团队整合水平:团队合作水平、信息交换的数量和质量、集体决策水平。Hambrick强调,社会整合包含了团队成员的积极社交,但更强调团队成员情感上的互相认同、归属,而行为整合更强调行为导向和结果导向。

以上梳理了社会学中社会整合相关研究,目前专家对社会整合的界定差异不大,只是视角不同而已,基本上从行为、价值观、意识等视角强调了社会一体化问题。结合目前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研究,本文认为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水平体现在社会资本整合水平、情感冲突整合水平、信息交换水平、集体决策水平和团队合作水平这5个方面。

2 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的具体内容

2.1 社会资本整合

目前国内外学者较关注企业社会资本,而忽视了企业家社会资本。如果忽略了企业高层的社会资本,就忽略了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将无法突出体现作为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对企业发展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外学者较多地关注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较少提及社会资本。国内学者石秀印认为企业家作为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键连接,必须有能力为企业获取所需的政府行政与法律资源、生产与经营资源、管理与经营资源、精神与文化资源等资源。本文比较认同贾苗苗(2009)的观点,她认为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团队成员内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种资源交互能力,它将影响关系网络中个体的行动。高层管理团队的网络关系能力不仅在企业初创期或特殊时期有影响,事实上,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高层管理体团队通过社交网络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本对企业绩效有着直接影响。构建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社会资本整合机制,使分散在各个高管内在的社会资本能力整合成高层管理团队的社会资本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2.2 情感冲突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层管理团队内部运作过程,尤其是冲突过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Amason(1996)[13]认为情感冲突与决策绩效有负向影响;Simons等(2000)[14]发现团队内信任对认知冲突与情感冲突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王国峰等(2007)[15]发现高管团队归属感有利于减少情感冲突;刘军等(2008)[16]发现高层管理团队妥协能够抑制情感冲突的负面影响;从目前研究来看,学者们的观点大致一致,高层管理团队情感冲突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增强高管的归属感、团队认同感有利于高层管理团队情感冲突整合水平的提高。

2.3 信息交换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内部沟通机制的建立健全是高管信息交换数量和质量的保证。高管不仅要构建、完善正式的沟通制度,同时也要避免沟通层级的冗杂,致使组织沟通制度化和形式化。沟通频率和沟通质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息交换的数量和质量。

2.4 集体决策

高层管理团队绩效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决策质量,战略决策是企业、企业所处环境、企业高管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稳定环境中,企业可根据常规流程、既定惯例运行,但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面临的问题是非结构化的,这正是考验高管决策能力的关键所在。Hambrick(2007)[17]指出高层管理团队各个不同领域成员的认知比CEO个体认知更全面,因而决策更合理。

2.5 团队合作

团队工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已被很多企业所采用。高层管理团队作为特殊的团队,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团队合作要求整合团队成员所有资源和知识,不断消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平现象,让团队成员自觉自愿地合作,高层管理团队将是企业持久发展动力的来源。

总之,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水平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企业需从社会资本、情感冲突、信息交换、集体决策和团队合作这5个方面努力,提升高管团队社会整合水平。

3 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模型研究

国外近20年的高管团队研究围绕组成特征和运作过程,1984年至90年代中期,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层管理团队成员人口统计特征的分析,认为可用人口统计特征代替认知和态度等主观过程特征来预测高管团队绩效。这一阶段研究重视人口特征变量的客观性和简约性优势,重视人口统计特征对组织绩效的理论预测,但忽略了高管团队组成特征影响组织绩效的理论阐释[18]。本文正是为弥补高层管理团队理论这一缺憾,通过文献研究,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构念的组成部分,构建出高层管理团队社会整合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上一篇:大学生建筑专业实习报告总结下一篇:无线电力传输讲座知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