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

2022-11-03

第一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

公众对土地问题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杜凤娇信息来源:《人民论坛》(2011-10-01 第03版)发布时间:2011-10-31浏览次

数:2109次

阅读说明:

辛亥百年来,关于土地问题的讨论、思考从未停止。在讨论当前征地拆迁、农地流转等热点问题的同时,部分人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借机在一些书籍、评论文章和网上贴文中反思土地改革,要求为个别有代表性的地主形象如刘文彩等“翻案”,引发争议。公众如何认识土地问题?如何看待为个别地主“翻案”的争论?当前有哪些土地乱象?应如何化解?人民论坛杂志联合搜狐网、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新浪官方微博、搜狐官方微博推出“公众对土地问题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共4712位网友参与调查,人民论坛调研基地在北京市、天津市、广东省、湖南省、陕西省书面问卷调查2500人(每省市500人),总计7212人。(数据加权处理:网友调查占权重50%;书面调查占权重50%)

土地问题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如何

71%的受访者选择“解决好土地问题,就解决了中国问题的一大半”

有人说,解决好土地问题,就解决了中国问题的一大半。您是否认同此观点?71%的受访者选择“认同”,11%选择“不认同”,另有18%选择“不好说”。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受访者认识到土地问题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专家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采访时强调,在近代中国广大农村到处败落的背景下,志士仁人曾提出过很多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案,但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落到了防止土地兼并和实现“耕者有其田”两方面。要求给农民以必要的土地,并不是近代中国某个人或某个党派的个别主张,而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解决土地问题、实行土地改革是解决近代农村问题的现实选择。

有受访者指出,改革开放到了今天,土地仍是当前多种社会问题之源。征地拆迁纠纷、土地腐败问题派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和博弈。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土地问题仍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只有解决好土地问题,中国前进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有观点认为,更好地解决了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一个重要原因。公众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呢?有56%的受访者表示“认同”,19%选择“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认同”,11%“不认同”,另有14%选择“说不好”。 专家指出,虽然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并不仅因为解决好了土地问题,但这一调查结果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立足现实,清醒地认识到土地是我党对农民战争动员的重要资源。因此在不同时期,

中国共产党适时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一个重要的基点就是把土地问题作为民心趋向的重要筹码,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这些政策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获得了切实的物质利益,从而动员了中国民主革命最广大的主力军,获得了革命胜利。

很多受访者对人民论坛记者说,当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一定要从党史中吸取经验。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要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就要尊重中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完善的土地制度,利用土地“杠杆”撬动社会变革。

怎么看为地主“正名”的相关观点

73%的受访者“反对”为地主“正名”

第二篇: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对人格发展产生作用(大全)

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对个体发展产生作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常见的分析法有两种,一种是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另一种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其中的生理(物质)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征的意识。这就好比说,男生会希望自己长高,生病的人会希望得到健康,以及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会有对外表美的追求。就好比如说我自己就会在正式出门前打扮自己,绝对不会随随便便穿一身不搭配的衣服,再买衣服时也会很注重这一符合自己搭配否,或者我会对自己领域内的东西很注重,有时候不会喜欢别人侵犯到自己的领域内,或者是不喜欢别人触碰自己的所有物。

社会自我,在宏观方面是指个体对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收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我们会喜欢和我们处于同一层面的人一起,但是我们又希望经济水平或政治地位高的人对我们欣赏。

心理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这主要表现在自卑或者是自信,或者是追求能力和追求理想。我自己就属于那种数学好,但是英语一塌糊涂的人,所以在以前上高中的时候就会在数学课上很活跃,面对老师提问时,说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自信;但是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如果提问到我的时候,说出的答案会很模糊,有很多不确定感。

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铸造,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动的意识。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会对人类自我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个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就是在上面所讲的生理自我方面的内容,而心理因素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修养对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影响。自我评价就是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出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通过这种自我评价我们相对应的产生自我意识,从而出现自信,自负或者是自卑的心理。而自我修养

第 1 页 共 1 页

就是个体培养正确对待自己,端正自我态度的过程。通过这种自我修养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健康发展。

而社会因素对我们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其中的家庭因素是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其作用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形成好的自我意识。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家教就很严格,父亲从小就要求我要有礼貌,吃饭不能看电视,不可以咬筷子等等,母亲也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让我开始背《三字经》等读物。但是,父母离异还是对我有一定伤害,比如我不太会相信别人,不喜欢和别人近距离相处,过于独立等等。社会因素中还有学校因素,这就是学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有一些做人或是处事的道理,在这种教授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就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老师要是经常批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就会养成胆小谨慎的个性,甚至会有自卑心理。在同学之间相处中,如果他是很受欢迎的人就会很开朗活泼;反之就会比较孤僻甚至自闭。最后一个社会文化环境就包含很广了,这里面有很多社会因素,比如说中国的孩子会比较谨慎沉稳,;美国孩子会更积极主动;而墨西哥的儿童则更被动忠顺。

自我意识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其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调节这遗传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也导致人格差异的重要原因;自我意识还可以对自己已有的人格品质本身进行认识、评价和调节,主动引导人格向更高目标发展,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自我意识是维持人格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因素;人格的发展水平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自我意识水平是人格成熟度的标志。良好的自我意识会促进良好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人成长的过程中,人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完善的,这就会引导人的人格的自我完善。就好比说,在我们初中阶段我们可能会自卑,但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受社会环境或者是在我们自我学习中得到的知识的影响,我们就会将这种自卑心理渐渐抛弃,从而形成完善的人,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初中时有的时候会对社会甚至自我产生严重的厌恶感,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已经很少会有这种想法的,人的一生不完美的事情会很多,甚至社会也不是光有美好的一面,黑暗也有不少,我们要既看到好的方面也注重不好的一面才是正确的认识。

社会认知是指受到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人 第 2 页 共 2 页

的知觉。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包括,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仪表、表情等可以感官察觉的特性。就像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穿着正装,拿着公文包,我们就会首先认为他可能会是公司白领,要是看到一个人穿着运动装,我们就会认为他是在运动。我个人就经常会这样判断人,要是一个人在微笑或者是面部表情较为欢快,我就会和他谈话;如果那个人面无表情,或者是在投入做事情,我则不会打扰。

对于性格,我则会在第一次接触中给对方一个定位,并会用相对应的态度来对对方。人际关系则是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这也与一个人的品性有很大的关系。这三种都是要通过观察,我们才能得出结论。社会认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

社会认知对个体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正确的社会认知会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我们需重点注意的是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其中分为三方面:认知主体因素、认知对象因素和认知情景因素。其中认知主体因素还包括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况、认知偏见。原有经验是属于你在之前积累的经验,好比我们就会认为穿着整齐的人比较干净,穿着邋遢的人比较脏。价值观念则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比如有的人就属于那种拜金主义,那么他就会结交那些有钱人,可能会看不起平凡的人。感情状态则是一个人对他人的认知会随着自己当时的心情而产生变化。认知偏见,则是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会差生一定的偏见。如果我总是听身边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说一个人的好话,那么我就会对那个人产生好感,反之则会产生厌恶感,就算以后发现他并不是这样的人,但是我所对他的印象也不会很高。不过,这样对我们的人格发展不会很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认知对象因素,我们从认知对象的魅力、知名度和自我表演来对其进行认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长相好的人、知名度高的人、自我展现好的人会产生好感。而最后一点,通过自我表演来展现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一面,来让人们认识你,就像在一家公司,你可以将自己成熟稳重的一面展现出来,那么老板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人。

认知情景因素则是通过空间距离和背景参考来认知。如果两个人离的很近,那么这两个人的关系一定很亲密。我自己就不会让不熟悉的人侵犯自己的安全距 第 3 页 共 3 页

离,那样会很没有安全感。

我个人认为,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有一定的联系。好的自我意识会形成好的社会认知。就好比说,一个儿童,他在很小的时候家庭美满,父母对其比较严格,让他拥有了良好的家教,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学习成绩优异,同学关系相处很好,不论是身高、性格,还是长相、兴趣都不错,那么他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识,那么在社会中,他会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失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那么他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认知。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有一定的联系,它们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作用。

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会对人格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是消极作用。所以说,我们要保持良好积极的自我意识,不断调整改善,并以积极的心态来进行社会认知,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让人格想着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对当前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21世纪,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农村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1997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1997年至2003年的7年中,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695.5元,增长速度没有一年超过5%,年均增幅不到4%,2001年甚至只有2.1%。农民增收缓慢,主要表现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不仅影响种粮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惩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负担问题仍十分严重。

3、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治稳定,农业稳步发展,农村治安形势总体平稳,这是主流,但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增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化,有的导致群体性械斗和上访,有的激化为严重治安犯罪案件;二是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在一些农村乡镇有重新抬头之势;三是农村金融和市场管理秩序混乱,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四是农民间因生产生活,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内部矛盾激化为刑事犯罪的情况比较突出;五是一些地方出现的“村霸”、“乡霸”等恶势力及封建宗族势力横行乡里,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一大祸端。

二、农村热点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结构是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资金积累及其他资源,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自身的发展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城乡市场分割,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工业化在农村的推进。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展明显失衡,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组织化发育程度远

远低于工业和城市,造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配置的巨大障碍。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全国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就农村看,社会发展又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

2、行政权力的作用形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1)农村财税体制不规范,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对增加农民负担有鼓励作用;(2)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够合理,没有充分注意研究和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3)法制不够健全,执法不力;(4)基层行政机关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过度干预;(5)县乡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该设的机构没有设起来,该撤的机构撤不下去,人浮于事。

3、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表现在: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田面积大,经济作物面积小。结果是粮食产量上去了,市场价格却下来了,加上国家为减轻财政负担一再调低保护价和订购价,农民种粮收入出现负增长。此外,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也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全线下滑,基本上都降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二是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例大,林牧渔业比例小。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三产业比例小。传统的农业家庭生产方式生产成本较大,造成农业经营收入增长持续下降。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我国2000年乡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4%,其中小学以下人口比重占61%。2001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271.7万人,农村农民专业人员241万人,平均每个村委会只有3.2人。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懂得使用先进农业机械,不知道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技术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知之。全国农村劳动力近5亿,除部分老弱病残幼群体,还有近1亿人有能力却没有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1、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六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发展为“五个统筹”。要求我们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特别是在制定国民经济政策的时候,牢固树立“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通过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二是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三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四是先

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

3、抓好农村财政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入手,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国家应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费用,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减轻农民和乡镇财政的教育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减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等相关配套改革;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的监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加快农村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建立农村权利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民权益缺位问题。

4、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一是加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就业技能、法律等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同时健全劳动保护机制,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不断提高

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出效益。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以城镇化集聚

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农村的现状与热点、难点问题的类型

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口基数庞大、居住分散、人均生产资源少、劳动力相对过剩、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困难。《中国统计年鉴2004》显示,2003年底我国约13亿人口中有9.4亿人口、约2.3亿农户居住在68万个行政村、380万个自然村中,每个行政村平均1382人、每个自然村平均仅247人;同时,2003年全国名义耕地面积为19.5亿亩,按9.4亿农村人口平均每人仅2亩地,而现实的人均可耕面积将更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做过测算,按照一般中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测算中国19亿亩耕地,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大约在五千万左右;如果按照我们国家目前相对比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来看,需要的单纯的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总量大概也只有一个亿左右,足见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景况。在另一方面,2003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622元,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8472元,名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为1:3;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曾指出,如果加上城市人所享受的各种福利,城乡收入的实际差距则接近1:6,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

人多地少收入低的现状下,中国农村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交集的反映。笔者认为,热点问题应是农村中最为焦点的问题,长期而言农村中的热点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短期则是农民增收问题以及由收入分配差异所引发的各种具体问题。农村难点问题是热点问题的具体化。媒体披露的各种农村难点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类:

1、农民需求保障问题:包括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看电视难、烧柴难、生活保障难、住房难、打官司难等,反映了农民在生存、发展、维权等方面的诉求与困境,这类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难问题。

2、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包括农产品价低卖难、耕地保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融资难等问题,体现了农业虽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但作为国民经济行业中一个最不赚钱的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弱势地位突显。

3、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包括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镇村两级公共负债高企(据财政部有关部门研究显示乡镇及村两级公共负债已经高达六千亿到一万个亿)、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来源困境等经济问题;农村党员发展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后、农村管理松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换届选举难、农村基层治理难等涉及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问题;农村环境保护、农民信仰危机、小农思想、历史遗留问题和利益矛盾突出等社会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这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热点、难点问题的高度概括。

第四篇: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解读

——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学校:廊坊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贺莹 姓名:李彬

专业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1班

学号:11010141012

目录

第一章 摘要

第二章 写莫言作品的原因

第三章 莫言的生平与创作

第四章 莫言作品研究现状

第五章 正文

第六章

1. 对人性当中个性自由之我见 2. 对人性之中软弱性之我见 3. 对人性当中性问题之我见 4. 对人性当中暴力

第五章 附录

一、 摘要与关键词

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莫言的某些作品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来理解莫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内质,通过这些人性内质来更好的了解人性,了解人,了解我们自己。并且指出我们的社会在这写人性内质影响下的社会问题,旨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莫言

莫言作品中的人物

自由

软弱 性 暴力

二、写关于莫言的论文的原因

2012年,莫言因为其本人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莫言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都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同时莫言的作品也达到了销售的高潮。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之前对莫言的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仅仅局限在当代文学的教材当中,对莫言的事迹也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的,对莫言的作品更是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之中。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亦是读了莫言的一些书的。先是《生死疲劳》,再是《檀香刑》,又是《丰乳肥臀》、《红高粱》、《红蝗》等书。还记得,在首先读《生死疲劳》是的情形,当时就被莫言在这部书中奇妙的形式构思,精彩的内容以及围绕农村土地所展开的主题震惊折服了。《生死疲劳》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佛经当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句话得当的指出了在世间繁繁碌碌的人们受尽生死疲劳之苦的根源,那就是贪和欲。 《生死疲劳》以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到2000年这五十年的农村面貌。在这部小说中以奇幻的手法借用神话故事中的六道轮回,以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土改中送命之后投胎转世为各种动物的视角来写那五十年的农村的历史事实。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因为莫言在这部作品当中所展现出来的“想象之精妙,风格之奇谲”。更加给到我的感触就是,莫言是一个敢说真话的并且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这部小说当中,莫言笔下的西门闹是个开明的地主,他并没有怎么剥削他的佃户,另外他对待他的下人还是可以的。偶尔还会发发善心。他这个地主所有的财产都是靠着祖祖辈辈勤俭节约,会过日子积攒下来的。就是因为他的地多,就是因为他的家庭条件比别人好,他就该死么?如果这样,那么现在中国那些不种地的,生活条件好的,岂不是都该死?退一步说,他不把他的地租给那些农民,那些没地可种的穷农民还该怎么活?所以,莫言通过对《生死疲劳》中西门闹这一个地主家庭悲剧的描写,映射了当时的政治政策的失误,甚至是残忍。莫言的小说起初就是因为作品当中浓烈的政治批判性而遭到封杀。试问,现在有多少作家写的作品不是“高大泛”之流的。无视新中国成长历史背后的“心酸”,一味的歌功颂德,写那些高大,空泛,且自以为美的东西。

当我读到《檀香刑》时候,在感叹莫言高超的文学想象创作力的同时,又被他极其细微且逼真的细节描写所折服了。《檀香刑》这部书是以清末为时代背景的。写了清末义士孙炳的人生际遇,唱得一嗓子的好猫腔,颔下拥有高密最长,最密且黑亮的胡须。因反抗德国殖民者修建胶州铁路而被告老而还的侩子手赵甲施以檀香刑而痛苦死去的故事。中间穿插了孙炳的女儿眉娘与钱知县的感情纠葛,侩子手赵甲的处决的一系列犯人的往事等小说的支线。莫言在这部小说中,对各种刑法的执行过程写那时相当的细微且真实的,那些画面就好似放电影似的步步展现。他的这种细节描写,就好似用望远镜透过时空的阻碍,把画面定格在那个时代那个场景般真实,给人一种穿越之感。例如《檀香刑》赵甲对钱雄飞实行凌迟时的场景:“钱雄飞竭力做出视死如归的潇洒模样,但灰白的嘴唇颤抖不止。钱的掩饰不住的恐惧,恢复了赵甲的职业荣耀。他的心在一瞬间又硬如铁石,静如止水了。面对着的活生生的人不见了,执刑柱上只剩下一堆按照老天爷的模具堆积起来的血肉筋骨。他猛拍了钱雄飞的心窝一掌,打得钱双眼翻白。就在这响亮的打击声尚未消失时,他的右手,操着刀子,灵巧地一转,就把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肉,从钱的右胸脯上旋了下来。这一刀恰好旋掉了钱的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1]这段文字只是摘取赵甲处决钱雄飞的文字中的很少的一部分,这部分很详细的描写了刽子手赵甲的每个动作与心理和钱的表情 。在没有摘录的关于钱被赵甲行刑的文字中,莫言对赵甲处决钱雄飞的细节描写甚至都精确到了每一刀。关于莫言精致的细节秒的在这部书里还有很多。在莫言的其他小说当中也是有这样的描写的,比如《红蝗》中,在描写就老妈陷进淤泥当中被九老爷救出来之后身上淤泥时,莫言的描写甚至都精致到了九老妈身上淤泥的不同颜色。

最后,最重要的最吸引我的是莫言作品中对人性的解读。莫言是状人的天才,在他的一部部作品当中,写尽了人百态,写尽了人态之丑。在丑陋当中来把人性之中的丑与卑都给展现了出来。在莫言的笔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许多都脱去了虚伪的用于掩饰或标榜自己的礼法教化的外衣,显得个个都是快意恩仇。莫言把人还原成了原始的天然的人,不加一丝的雕琢,这样让自己更好的认识到了自己,一个作为智慧生物的人。而往往人就其本性来说,难免就会有些动物的特征,因为人毕竟作为大自然创造的千万生命物种中的一种,即是动物的一种。另外莫言在小说中也用了很多丑的意象,比如:《红蝗》中对于大便这个意象的描写。《檀香刑》中对于流脓、苍蝇等意象的描写。由此可见在莫言的小说当中,描人叙事则多以写其丑者居多,“审丑”也是莫言在创作当中的一大特色了。

针对莫言作品中“审丑”的这一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是持批判态度的。因为莫言在人性之丑,状物之丑的时候,往往为许多被文明社会驯化了数千年的“人们”难以接受。认为莫言对于人的描写把人写的乏理性,把人与动物放在了同等水平上了。也不应该把那些丑陋的意象过多的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有专家学者认为,莫言在描人写物当中的审丑手法,是不符合传统艺术创作的原则的。审丑过多,是不利于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愉悦的。但是我认为作为理性的智慧的人来说,更应该正视承认我们人性当中的丑。人性中的丑毕竟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同时像大便,苍蝇,流脓等意象亦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因为莫言敢写人性当中的丑,人们生活当中的丑,才使得莫言作品下的人更加的真实,更加接地气,更加的受人欢迎吧。

三、莫言的生平与创作

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的同时,也是要研究这个作家的人生经历的。毕竟,字如其人,文也是如此。莫言成经说过:“一个作家不可能永远写他的亲身经历的事,那些事会很快耗干,像我们移植一棵树,树上的一块老土的养分很快就会被耗干,如果要想继续成长,必须要扎到新的土壤里。”莫言的这句话主要论证了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创作源泉的问题。从莫言的这句话中,莫言在创作源泉上的观点,首先他肯定了一个作家的创作来源是跟作家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次莫言也同意要在周边的生活当中积极寻找新的元素和题材,通过整合再创造,把这些元素跟题材融入到自己的新的创作中。

莫言的少年与青年是具有挫折与磨难性的。莫言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脑袋最需要营养的时候,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人饿得半死的时候。我常对朋友们说,如果不是饥饿,我绝对要比现在聪明。当然也未必,因为生出来就吃不饱,所以最早的记忆就与食物有关。”[2]莫言用这句略带幽默性质的话道出了他在童年与青年时期的苦涩与辛酸。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五岁那年入学读书,但是到了十一岁,因为家庭成分被定成了富裕中农,被村代表剥夺了继续上学的权利,辍学在家开始务农。1967年莫言十二岁,那时候超前的公社化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加上自然灾害使中国正处于饥荒时期,中国的广大人民都饱受饥饿病痛虚弱的折磨。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少年莫言因为饥饿偷了生产队的一根红萝卜。在被发现后少年莫言被带到了生产队所在的工地接受批斗。回家后又遭到父亲的毒打。真是难以想象这些事会对一个十二岁的少年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啊。据这段惨痛的难忘的回忆,莫言后来写成了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透明的胡萝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身世悲惨的且有异常坚韧,敢于向不行命运抗争的的“黑孩”形象,他从小失去了母亲,经常受到后妈的虐待。它能够在寒冷的冬天光背赤脚,不怕打铁炉中烧红的钢铁,他非比寻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能闻见别人闻不见的气味。在这部小说中的“红萝卜”的意象也许是这个命运多舛的黑孩对一个温暖的,幸福的世界的憧憬吧。《枯河》描写了一个叫小虎的孩子的悲剧,他在村书记的女儿小珍的纵恿下爬上了书记院后村里最高的白杨树,为小珍折数枝。不料树枝折断了,小虎连同树枝砸晕了小珍。于是小虎遭到书记,父亲,母亲,哥哥的暴力毒打,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

这两部小说,也许是莫言对自己的悲苦的童年生活的一种回忆与缅怀吧。

莫言十六岁到二十岁这段时间实在山东高密的农村这个大环境下生活成长的。他做过农民工,参加过挖掘胶莱运河的运动。在棉纺厂做过工人,司磅员。也做过棉纺厂夜校的语文教师。

二十一岁,历经阻碍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莫言参军成功,可谓是莫言人生之中最大转折点了。因为,他怀揣着满腔的抱负与热血走出了他熟悉的落后的农村,走向了军旅,走向了城市。莫言在军队里与战友之间的关系处的是非常的融洽的,表现也是积极的,勤劳的。他不怕干脏活,累活。为战友打扫院子,清理厕所。虽然他不张扬,但这些事都被他的战友和上级看在眼里。与此同时他在军队里还坚持学习,提高文学修养。

莫言在他二十六岁的那年,在河北保定双月刊《莲池》第五期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这部短篇小说是书信体例的。描写了一个新婚不久的少妇,对他远在海岛上当兵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此时莫言刚刚结婚不久,他的女儿管笑笑也即将出生,可见莫言的婚后生活还是相当的甜蜜的。

二十七岁,因为在军队当中表现优异,而得到提拔,被调往北京延庆当干事。从此莫言就在生活上几乎彻底告别了农村的生活,伴着他的只有他过往在农村生活过的记忆。

三十一岁莫言以山东高密为地域原型,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红高粱》。这部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可以说是莫言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锤定音之作吧。这部小说以“我”的视角为大家讲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这部书里即有我爷爷和我奶奶的传奇爱情故事,也有我爷爷和我奶奶抵抗日寇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山东告密的地域民风,也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强力。

四十岁,莫言为了纪念去年去世的母亲,创作了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当年冬天这部长篇小说在《大家》杂志连载。这部小说描写了关于母性的伟大,朴素与无私。但是这部小说中关于母亲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关系,生育儿女的情节,备受人们的争议。把莫言的推向了文学创作的风口浪尖,许多作家学者把莫言当做“文学叛逆”的代表。

四十六岁莫言发表了长篇小说《檀香刑》,再次引起文学界的热议。

在莫言四十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正是莫言人生最辉煌的时候,首先他在文学界已经取得了不小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获得过各式各样的文学奖。其次,莫言也先后取得了文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并且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先后受聘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做教授。最重要的是,莫言在五十七岁那年,也就是二零一二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从这分关于莫言生平的简历以创作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莫言的成功与他的家乡——山东高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莫言经过了少年与青年的各种磨难直到后来一部部走向中国当代文坛领袖级的人物。莫言先生这样的人生历程几乎可以说是先苦后甜的典型例证了。

诚然,莫言的作品的写实程度显的有些残酷,具有浓烈的批判性色彩。也许,莫言正是用他极富道德批判性的作品,为当下的日益堕落,日益安逸,道德日益沦丧,兼职观念日益扭曲、贬值的国人敲响的警钟吧。

四、对莫言作品的研究现状 莫言是一位富有争议的作家。1985年以前,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因为在这之前他总共发表了不过十几篇短篇小说,艺术上也还没有想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始初露头角的是他1983年的短篇《民间音乐》,因其“空灵缥缈,与众不同”而得到前辈作家孙犁的青睐,但是也仅仅是认为其“主题有些艺术至上的味道”而已。可是,1985年中,他突然先后在《中国作家》、《收获》、《钟山》等刊物上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中篇小说,和《秋千架》、《枯河》等八个短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者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奉献出一个多达数十万字的作品群。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这时候渐渐地关注莫言的开始多了,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一些文学评论家和大学教授对于莫言的作品是持批判态度较多的。曾经针对莫言的作品,有张闳、李建军、蒋泥、王干、陈辽等近四十位文学批评家,大学教授,还有中国家协会成员都对莫言的一系列作品展开过批判。这种批判是全方位的,包括莫言创作中的艺术创作手法、内容、语言、修辞、主题等方面。

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师李斌是莫《言批判》这本书的创作者于2013年3月21日,在他的个人微博中发表一篇标题为“恶之声”与《莫言批判》一书——我为什么要批判莫言的博文。在这篇博文中他这样说:“正因为热爱文学,我对于时下的文坛有不满,这种不满来源于创作,也来自于评论。文学作品应该是真善美的结晶——当然也可以是暴露于鞭挞假恶臭的结晶,应该给读者以真善美的引导,使读者阅读之后获得一种激动人心的向上力量······我们以为作家不应故弄玄虚、故作高深······[3]”

从这段文字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直接的对莫言的艺术创作手法提出了批判。他认为莫言的文学创作蔑视了文学创作的规律。不能给与读者在审美上愉悦,不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也不能给与读者积极的精神引导。莫言在看待艺术创作手法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看,艺术方法无所谓中外新旧,写自己的就是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顺心顺手就好。······无论在创作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不妨有点随意性和邪劲。” 在《莫言批判》这本书的序中李斌曾这样评价莫言说的这句话:“这种言论若不是自以为是的极端狂妄,便是因见识浅薄的极端自卑而生成的极端反弹。”

针对莫言艺术创作的手法,蔡梅娟也针对莫言的《丰乳肥臀》这本书写了一篇“对真善美的叛逆”的学术文章。

潘新宁也曾发表过文章“《红高粱》的失误及其原因”的文章指出莫言创作中的“溢恶”问题。

在莫言创作的主题方面许多作家指出了莫言作品进行了批判。有的人批判莫言作品中的许多人都表现出了蔑视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特征。比如:汪树东在他的文章“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中,指出余占鳌与已婚的的戴凤莲在高粱地里翻云覆雨,大胆野合,除了在表现了他们的生命强力之外,还表现了他们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无视。

有的人批判莫言的作品主题存在歪曲或者偏差。以丰乳肥臀为例。有人认为《丰乳肥臀》不仅仅表现母性朴素、无私与伟大。在精神内质上海是对母性的亵渎。如:王金成在他的文章“从崇拜到亵渎:莫言小说的母性言说”中分了三部分,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阐述了莫言对母亲、母性的亵渎。王金城认为《丰乳肥臀》中的性语言的泛滥,以及上官鲁氏跟各种不同角色的人结合,生育儿女的情节构设。使该书赞美母性的主题走向了偏差,歪曲,甚至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总之,现代很多专家学者对于莫言的作品,就文学评论方面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莫言的作品也不乏人们的喜爱,莫言的作品毕竟有其自身的优点的,是与中国的很多的作家是不同的,他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色彩,想象奇谲,充满了空明神秘的色彩。莫言的小说在语言上也多是运用了民间方言,描写的内容也多是取材于民间。题材各式各样,叙事手法也是多变估计这些就是广大读者喜爱莫言作品的原因所在。

五、正文

1.对人性大发中个性自由之我见。

这里所说的自由指的是乏理性影响之下的自由,人作为一种高等生物自燃性中的所表达出来的自由。这主要表现在敢爱敢恨,直来直去,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一种担当。

中国上下五千年,没有那个和平时代不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比作是“千里之堤”的话,那么这个社会中的各个社会问题就好比那一个又一个的“蚁穴”。如果忽视它,在积年累月,水滴石穿的作用下,这个千里之堤将会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俯视古今,一统天下的秦朝,四海臣服的唐朝,万里无疆的元朝,到了最后不都是被那些小小的蚁穴给击溃了吗。

诚然,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是繁荣的。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也是在逐步的提升。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们的当今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社会当下的发展而去忽视这些问题。作为一名文学院大学生,作为一名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知识分子,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并不一定是文采,而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情怀。在这种情怀中,我们关心国事民生,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

目前,我们中华民族在物质上不再像民国以及新中国刚刚建立时那么贫乏了,但是我国部分国民在精神状态上仍然显得萎靡,廉价,空想与安逸。在这个社会思想消极疲软,病态百出,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的社会进步和我们本民族的发展。

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我国是一个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十五世纪的西方,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什么是一个自由的人”的人性问题,同时也逐步展开了工业革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反观当时的我国,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海禁”“文字狱”都大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当时的国人谁会思考“自由”的字眼?人们只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奴才罢了。至于自然科学,那更可以说是寸步未进了。另外,也许正是现在国家物质的充足,使曾经在物质上极度缺乏的的国人在精神上出现这种问题吧。这些算是是我国某部分国民在精神状态上有着萎靡,廉价,空想与安逸等精神病态的历史性根源吧。

确实,在这个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年代,谁还会记得59年到62年饿死的那几千万人的饥苦?在这个炊烟缭绕,谁家的阿猫阿狗丢了或者死了都算是这家的大事儿的年代,谁还会记得我们的祖辈,冒着枪林弹雨扛大炮洒热血的丰功伟绩?

现在的国人,贪污受贿徒有虚名者有。追名逐利蝇营狗苟者有。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者亦不鲜闻。在这个有钱是仙,没钱是鬼的年代,在这样一个人性日益失真,人性冷漠,拜金主义泛滥,道德日益贬值的年代自然而然的就把人们分成了两样: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在这里我把“酒神”精神献给那些在这个充满了不公,邪恶的社会的底层苦苦求生,处处失意的人们吧,希望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积极,向上,乐观。对于那些生活富裕且有涵养的人,他们的道德自觉性是不需要看了,至于那些生活富裕有为人处世无底线、无原则的人,谁会关心呢?

2、对人性之中的软弱性之我见

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总是有其局限性的。我们的祖先在面对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高不可攀的陡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莫名深邃的雷电等不可抗的因素的时候,总会产生对自身弱小的认知以及对大自然的膜拜之情。正是因为人们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人们自身的软弱性。

随着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社会文明的飞速进步,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人类征服了大海,高山,雷电,甚至展开了对星空的探索。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我为我们人类目前所做出的一切文明成就而感到骄傲。

在我们的现代文明当中,人们的理性能够合理的制约人们的感性欲望。这种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人们理性的自觉性以及经人们对经人们理性而制定法律的畏惧。比如人们因为知道抽烟有害身体健康,所以很多人压根儿就不去抽,或者那些原先抽烟的戒掉了,这就是人们理性的自觉性。至于人们对于法律的畏惧这就很好理解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遵纪守法的人。一旦某个人跨过了法律规定的界限,那么他必定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我想大多数人,不违法恐怕是承受不起违法的后果吧。

如果有谁能够告诉我,现在还有那个人不是“欺软怕硬”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个人一定算是“国宝”级的了,而且还得被贴上一个“傻”的标签。

在莫言《丰乳肥臀》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患有“恋乳症”,只能依靠女人的乳房生存的,软弱的近乎于低能的上官金童的形象。

上官家的男人是无能的,软弱的,尤其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上官金童,他们仿佛是中了魔鬼的诅咒般,那种人性的软弱无能深深植根于他们的灵魂深处。在上官鲁氏的那一代,一家之主的地位其实早就是她的婆婆上官吕氏了。上官鲁氏的丈夫也是软弱的,甚至都到了自己几乎都到了无法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于是这本小说一个关于女性的“悲剧”就上演到大家面前了。

上官鲁氏的丈夫在性方面是存在障碍的。上官鲁氏为了巩固自己在上官家的地位,她分别与自己的姑父,和尚,土匪,乃至是江湖郎中“借种”。但是可惜的是这些借来的种生下来的都是女孩儿。

最后,上官鲁氏跟一个身高体胖的瑞士牧师马洛亚生下一对儿女。不过很可惜,这一对儿女自生下来就有着先天的缺陷,她的女儿是个瞎子,她的儿子“金童”也是一个废物。

莫言通过描写这个阴盛阳衰的家族,到底是想我们展示了一个怎么样的文学问题呢?有人说是为了赞美东方伟大的母性,有人说是为我们展示了性爱的滥觞,让我们得到暂时放逐其中的快感。也有人说是通过这部小说讽喻我们现代人“种的退化”。

诚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说法都是有各自的道理的,但是我通过对“上官金童”这个人物的解读,我在他的身上深深的看到了人的软弱性,甚至让我联想到了现代人在某些方面执拧与愚昧。上官金童是个离不开女人的乳房的人,否则就不能生存,活活饿死。他奸过尸,在强奸尸体的过程中还充满了喜悦与神圣感。他当过公司的经理,但是有因为自己的愚蠢与无能而遭到失败,也许,这就叫烂泥扶不上墙吧。

在这本小说中,上官金童的母亲都到后来感到,养一个一辈子只能吊在女人乳房上的无能、软弱、窝囊的儿子,还不如让他死了算了。

看到上官金童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的“拼爹一族”。放眼整个现代社会,现在有多少人在他二十岁成年能走上独立的道路,那怕即使是有一部分有为青年确实是依靠着自己的努力真切走上了自己的路。但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当下的中国的大多数青年都是要依靠自己的家里的。

在2011年的夏天,在河北大学的新校区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校园飞车事件”。在这个事件当中有一句话瞬间传遍了大江南北“我爸是李刚”。如果肇事者没有他那个作为保定公安局局长的父亲。在撞了人他还会这么理直气壮嘛?这个例子就是现代父母的太娇惯和一些青年恃宠而骄,为富而骜对这个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危害。

另外,最近在娱乐圈也是有着不少趣事呢。前段日子中国功夫巨星成龙的儿子因吸毒儿被逮捕。大名鼎鼎的电视巨星张国立的儿子也是因为吸毒而被逮捕。希望那些有远见的父母最自己的娇儿玉女多家约束吧。

武汉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也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哲学教授邓晓芒曾经说过,“中国每个文人的灵魂深处,都住着一个上官金童。”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也是呢?

现在的大学生,就好比是“上官金童”在当今社会中的投影。二十四五的年纪,一辈子都过去了快三分之一了,还是离不开父母。当然在上学离不开父母是理解的,但是现代中国的大学生堕落如斯就很难让人理解并体谅了。

现在的大学生,有真才实学者少,不务正业者多,日复一日,虚度光阴,惶惶不可终日。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工作的也是大有人在。

现代的大学生是“廉价”的,是具有人性当中的软弱性的。今时不同往日,现代的大学生可不比以往了,可以说是现代国民中一个非常尴尬的群体。我是深有体会的。在2013年我去到北京的一个星级饭店打工,在那里干的活是脏的累的,而且工资也是很少的。而当时与自己一起工作的都是十几岁不上学的小孩,在许多人情世故上自己甚至都比不过他们,毕竟他们在社会上历练的久了。

那段回忆也许是我大学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了。 现在的教育制度不是完美的,改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制度仍然屹立不倒,可以说是我国国民弱行的体现吧。如果有一天,在我们中国“上官鲁氏”式的父母和“上官金童”式的孩子少了,教育制度得到了有效的改革,这样我国才有可能由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

只有这样,国民素质才能提高。否则,不可能。即使我国发展成为了一个物质发达的国家,国民素质也将成为制约我国再一步进步的软肋。

3.男欢女爱的背后。 性是人的本能之一,这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两性话题在当今去多文人的笔下都为我们展示过,比如说余华。而在莫言的作品中,在描写两性之爱,女性特征方面更是明显。

几乎莫言的的所有小说中,都描写过男女之爱。如:《红高粱》中余占鳌与戴凤莲之间在高粱地里的野合,《红蝗》中四老爷与邻村小寡妇的通奸,《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的到处借种,《檀香刑》中孙炳的女儿眉娘与钱知县的通奸,《神嫖》中对于季范先生招了二十八个妓女到家里来等等。

对性的描写,自然是少不了一些关于描写女性特征的不雅的词语的,在莫言的这种词句可以说是有很多了,如果让我评价一下的话,我觉得这种词句有点多了,甚至是泛滥。如:

右手四个指头握着光滑的像女人小腿一样的枪托把子。 (来弟)双乳在上下一笼筒的黑袍中剧烈的摇摆着,大多开着瑰丽的毛羽,像是两只刚刚交配完的雌鸟。

《丰乳肥臀》 皎洁的满月高高的悬挂在中天,宛如一位一丝不挂的美人。 他的心就如遭受了突然打击的牛睾丸一样,痛苦的收缩了起来。 鸟枪手和弓箭手也满脸的尴尬,走在书院外的大街上,如同裸体游街的奸夫。

《檀香刑》 在《莫言文集》中卷,第四扉页,作者如是说:“这肯定不是一部杰出的书,但肯定是一部有着我个人鲜明风格和别人难以写出的书。[4]”这种风格和别人难以写出的书大概就是这种充满了关于女性身体特征和性爱描写的风格与作品吧。

鲁迅在《中秋二愿》中,有一愿是希望作家们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少些“满纸性爱言”,如若不然则“有辱斯文”。

通过莫言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莫言对这些是不以为然的,他的作品当中从来不忌讳两性话题,这也许就是莫言在文学创作中高举“文学叛逆大旗”的代表性特征吧。在这里就不对莫言作品中的两性话题和词句就不过多的加以评论了。毕竟,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与创作语言。每个作家都应该大胆尝试,而不应该局限于文艺创作理论的条条框框当中。莫言的作品即使在这方面存在问题,我们也应该正视一个问题,他写出来人的某些特征,让人们在他的作品当中是自己最原始的欲望可以任意遐驰。也许正是如此,莫言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吧。

针对在莫言作品中充满女性特征的修饰语和关于那女之爱的描写,我想说的是莫言是一位写实作家,他通过这些语言和情节的构设极大限度的还原了人们性格当中的真实面貌以及我们我们当下社会的真实。

在当下的社会,性与爱仿佛也变得越来越廉价了,古代的贞操观念也是早就是一名不值了。现在的中国出现了去多新词语,比如“小三”、“叫兽”、“潜规则”、“艳照门”等等,每个词语背后都反映了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现在的中国全国各地的黄色市场屡扫不清,大学校园周边宾馆林立,每到周末都是爆满,为了满足一对儿有一对儿的小情侣。

现在网上各种相亲网站火爆,很多人都说“婚姻是爱情的结晶”,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宁愿去相亲而不是直接去恋爱然后在结婚?因为,对一部分人来说,他们已经不相信了爱情。在当下的社会,由开始恋爱一直坚持到结婚比例占夫妻的比例是很少的,至少在大学中是这样,在这个社会中就更是这样了。当下,随着我国的发展,中国的“性爱”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性价值观念在贬值,甚至有的都到了不知廉耻的地步。

莫言可能用过分的文笔,夸张的语调,真真实实的写出了人们灵魂深处的对性的渴望与享受。如今人们的欲望大多是被伪善、高大而虚伪的外衣遮掩了。莫言如此真实的人性写照,不仅仅是是为了写实,描写人的自然本性,让人们在他的作品当中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完成反思,完善自己。还通过他作品中的男女之爱向我们警示了我国目前略严重的“两性问题”。

针对我国目前性爱价值观念贬值的这种现状,希望我国能够及时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以纠正,管理。最好在我国的教育中能像发达国家一样,从小学就对孩子进行性知识启蒙,使他们以后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加大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整顿,治理黄色产业。另外,我也希望大学生们能够自强,自爱,在大学不要这么颓废。使天下礼法有度,克己复礼。

4.对人性当中暴力问题的看法。

在人性当中是具有暴力,野蛮的天性的。当我读到莫言的《檀香刑》时,我深深的认识到了人们灵魂深处所具有的最原始,最遥远的那种野性和残酷。

在莫言的《檀香刑》中,极其细致的给我们描写了酷刑的经过与残酷。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情境,自己仿佛是身临其境一般真实。这本书一共写了六次行刑的过程。分别是侩子手用斩首这种形式的刑法处决“赵甲”的舅舅,余姥姥用腰斩来处死偷盗国库金银的库丁,余姥姥与赵甲联手用“阎王闩”处死小太监,赵甲给戊戌六君子斩首,赵甲用凌迟的手法处死刺杀袁世凯未遂的钱雄飞,最后一次是给孙炳上“檀香刑”。

在莫言写的《文学创作与民间资源》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问答。问题是莫言为什么要选择写一本关于酷刑的书呢?莫言是这样回答的:酷刑的设立,是统治阶级为了震慑老百姓,但事实上老百姓却把这个当成了自己的狂欢节。酷刑实际上成为老百姓的隆重的戏剧,执刑者和受刑者都是这个特定舞台上的演员。

莫言在这个问答当中,把老百姓在面对刽子手处决犯人时的围观说成是了狂欢,可见莫言是认为中国的国民在骨子是有着暴力印痕的存在的。 放眼现在的中国,虽说我国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但是仍然时不时的会有局部的不和谐。比如去年6月21日晨一伙暴徒驾驶汽车冲撞喀什地区叶城县公安局办公大楼,并引爆炸弹。2013年10月28日,北京天安门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和今年3月1日发生在火车站的严重爆恐事件。虽然,这些爆恐分子是我国的一些分裂组织与我们日常生活没有那么贴切。

在2015年4月6日,腾讯新闻报道了一起“虐童事件”,网上附有一张孩子的背部图片,伤痕累累,惨不忍睹。在2014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新闻头条中盘点了去年十四起虐童事件。另外虐待动物的事件在我们身边也屡见不鲜。

这些暴动与虐童,虐待动物的事件严重危害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暴力的天性,都有野心与欲望,只不过是人跟人之间不一样罢了,有的人能够很好地制约自己,而有的人则不行。

徐兆武在他的一篇关于《檀香刑》的论文中只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檀香刑》中在描写酷刑和人们狂欢的背后,缺少了一双悲悯的眼睛。在这个以和谐稳定发展为主流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偶尔有暴力事件这种不和谐的事件发生,也是可以谅解的。莫言《檀香刑》这部书解读了人性中的暴力,我们每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几乎都会展现自己的暴力天赋。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在这种天赋的背后都有一双悲悯的眼睛,来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安定的社会环境。

五、附录及参考文献

附录:【1】选自莫言.《檀香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489.

【2】选自蒋泥.《大师莫言》.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209

【3】选自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师李斌2013年3月21日博文

【4】选自《莫言文集》中卷,第四扉页,1970年版

参考文献:

1、《莫言批判》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4

2、《大师莫言》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2.11

3、时事新闻与著名学者博文

第五篇:对社会面临的不和谐问题的思考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而这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多发期。当前,中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之关键,在于找准存在哪些不和谐的问题,运用科学发展观加以解决。大量调查表明,我国面临如下不和谐问题:

第一,改革开放初期政策法规与现实社会不和谐,社会重要矛盾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整个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上世纪特别注重效率的政策法规一部分已经过时。当前,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形成,眼下这四条腿明显失衡,难于稳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厦。

第二,人们的价值认同度发生了重要分化。改革开放初期大家都认为改革能给人们带来利益,能够根治计划经济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经过27年的改革历程,目前人们这种价值认同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分化,形成多元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三,民众心愿和政府体制不协调,改革的聚焦点发生突出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改革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但现在政府改革成为所有改革的聚焦点。因为我国的几乎所有改革,最终都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当前来看,民众心愿和政府体制不协调,政府职能与政府能力不协调。

第四,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多元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并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地区、行业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第五,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难以实现,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上述不和谐问题,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采取得力措施,果断解决这些不和谐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要加快实现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首先是构建城乡结构的和谐,实施新世纪的工业反哺农业、新的扶贫工程,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城乡和谐。其次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增进振兴东北的强度,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

二要通过宏观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的和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实现快速、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只有通过宏观调控,落实五个统筹,才能完全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和谐社会的基石。必须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充分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落实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在法制建设上,通过法律和体制保证做到立法公正,杜绝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做到执法公平,避免行政执法主体自由裁量权太大的弊端,确实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四要坚决把社会公平正义机制落到实处。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严重不公问题,机会不公、分配不公等问题相当突出。各级政府要重点从二次分配中求公平、落实好公共财政政策、发展好教育事业三个方面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实现社会稳定并将我国以效率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以公平为主题的新阶段。

五要大力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我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同国际差距很大,政府要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意识。社会建设主要是加强公共设施,大量增加公共产品,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显著提高公民生活质量;加强社会管理就要深入研究新时期社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管理社会的能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六要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容纳污染物也有一定限度,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原材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综合利用一切资源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促进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七要化解农村诸多尖锐矛盾。当前,农村暴露出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诸如收入、生态环保、耕地减少、义务教育、优生优育、医疗和防疫、农产品销售渠道、弱势群体、养老、封建迷信等等,都是急需解决的不和谐问题。必须对农村实行增加投入,多予少取的方针,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行科学民主化进程,完善村民自治体制,关注弱势群体,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各种措施公平、合理的解决这些矛盾。

上一篇:第四季度党建工作汇报下一篇:电气综合治理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