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24-05-04

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共8篇)

篇1: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有关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长期以来,*区乡镇事业单位“七站八所”林立,人员臃肿,乡镇不堪重负。2002年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区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具体措施,认真组织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对乡镇事业单位实施了一次彻底的“撤庙消肿”的大“手术”。通过改革,全区各乡镇都实现了撤机构、简编制、减人员、轻负担、增活力的目标。全区乡镇事业单位由改革前的95个精简为63个,精简33.7%;编制由314名精简为136名,精简56.7%;人员由910名减少为136名,精简85.1%。通过改革,人员平均年龄下降5.6岁,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到了94.1%。全区共清退分流各类人员774人,大大减轻了乡镇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一年来的情况证明,目前全区分流人员心态平稳,未发生一起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上岗人员工作更加积极,工作效率普遍提高,事业单位活力大幅增强,基本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回顾我区乡镇事业单位大刀阔斧改革的全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次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我们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办好试点 摸出路子2002年7月下旬,我区先行在东郊乡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当时,我们根据区委8号文件精神制订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初步方案,其人员分流渠道和政策主要借鉴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一些做法。8月初,市里派出调研组就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在我区进行调研,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要求。我们根据市里的要求,对东郊乡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在几易其稿的基础上,根据乡镇农税体制改革和人浮于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乡镇事业单位特点的改革方案,分别呈送相关区级领导征求意见,并经区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和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决定。紧接着,我们在东郊乡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准备工作,精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随后,我们在试点单位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民主测评和竞争演讲工作,做到了阳光操作,认真抓好竞争上岗;无情分流,实现了有情地操作;整章建制,完备了各项手续,最后确定上岗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书,新定工资标准。明确了分流人员,解除了劳动关系,给予其一次性经济补偿。整个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平稳,工作衔接有序,运转正常,试点取得成功。通过改革试点,东郊乡站所机构由10个精简为5个,精简50%;编制由40名精简为13名,精简27名,精简68%;人员由110人精简为13人,精简97人,精简88%。如此大面积的精简分流而没有出现清退分流人员上访事件,并且工作效率较以往有显著提高,东郊乡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为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探清了路子。澄清底子 开好方子我们根据东郊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召开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乡镇根据区里的要求,扎实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工作。一是全面进行摸底测算。各乡镇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等方面的情况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利用六种表册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同时,还测算好乡镇税费改革后的收支情况、能够负担人员多少情况,分流人员的补偿等,做到以收入定支出,以支出定编制,以编制定人员。二是精心制订改革方案。为了保证方案切实可行,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对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区里只确定大的原则(脱钩断奶,全员聘用,新定待遇,用人自主)和工作目标(撤并机构,精简人员,减轻负担,增强活力)。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案实行一乡一策,甚至个别情况复杂的站所可以实行一站一举,做到方案切实可行。各乡镇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在参照改革试点单位站所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经群众充分讨论,多次修改,认真制订了本乡镇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尽量考虑到参与改革的每种对象。芦山乡水电站因为人员构成复杂,由正式的在编在岗人员,招工未进编人员、临时雇请人员等几类人员组成,情况特殊,难度大,区里决定该站单独制订改革方案,实行一站一策。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先后几次对改革方案研究讨论,并集思广益,将方案与改革对象见面,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初步方案出来后都要经过“三级审核”再报区改革办审定同意后组织实施,以保证改革方案符合上级的规定和区里的要求,利于改革工作全面稳步推进。精心组织 多想法子我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改革得比较彻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所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招工未进编人员、安置未进编的退伍兵和大中专毕业生)都参与了改革,分流人员全部脱钩断奶;另一方面上岗的工作人员有了基本保障(财政拨款)。通过改革,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些老大难问题,都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乡镇事业单位不仅人员减少了,负担减轻了,而且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搞活了。我们深切体会到: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突出抓好了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较为复杂,既有编制人事部门承认的在编在岗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员,又有已招工录干,因历史原因长期遗留的未进编人员,还有一些分配安置未进编的城镇退伍兵、国家计划内大中专毕业生等。为了把此次改革搞彻底,不留尾巴,区里决定给这三类人员平等的竞争上岗机会,但是哪些人上岗,哪些人分流,谁去谁留,不搞党委内定,完全按照改革方案,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在民主测评和竞争演讲中,不仅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参与评分,而且属于改革对象的人员个个参与评分,都是当场评分报分,当场公布结果,并将结果对外进行公示。二是多方筹资、脱钩断奶。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分流人员彻底脱钩断奶,解除与原单位的行政依附关系和人事劳动关系。我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流的主

篇2: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3月14日,××乡镇企业(煤炭工业)工作会议在××召开,各县市区乡镇企业(煤炭工业)局长、办公室主任,23家乡镇企业(煤炭工业)企业参加了会议,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分管领导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州政府专家顾问组顾问作了专题讲座,州乡镇企业(煤炭工业)局长××作了“十五”期间及2006年

工作报告。

“十五”期间乡镇企业(煤炭工业)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是2005年全州完成镇企业总产值88.52亿元,完成营业收入85.1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1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7.84%、14.27%和48.58%。实现了经济总量扩张、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二是“十五”期末,乡镇企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4.54:47.08:48.38,规模企业增加值发展到18.76亿元。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和较好的产业结构。三是“十五“期间,全州有23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开发出省级、州级新产品10个,优秀技术创新项目和专利技术4项,创省级名牌产品5个,培训了5.5万人(次),637名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出现了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和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的局面。四是“十五”期间,全州绝大多数集体企业完成了体制改造,形成了多种成分并存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五是“十五”期末,全州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已发展到6家,工业总产值43.74亿元,工业增加值3.72亿元,直接创税5922万元。园区布局结构进一步改善,产业集聚呈现出新的局面。六是新建和改造了一批符合环保要求的规模企业,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冶炼加工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控制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加大了环保安全治理力度,可持续发展迈出新步伐。七是“十五”期末,全州累计完成自营出口产品交货值4941万元,招商引资达30亿元。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效。八是全州乡镇企业增加值达18.76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96%;工业增加值8.59亿元,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71%;上交税金2.37亿元,占全州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

20.03%;支付劳动者报酬9.77亿元,比2000年增长4.71;从业人员达到18.24万人.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稳步提升,对社会贡献继续增大。

州政府杨正明副州长强调,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是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和财政增收的重要载体,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提高对乡镇企业地位作用的认识,加强领导,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奋力推进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一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主导产业,龙头产业,提高加工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的主攻方向,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把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引导扶持发展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中介组织和农林经营大户,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化的化程度。二要推进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快乡镇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努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完善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管理创新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三要以规模效益为重点,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培植骨干企业,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增大乡镇企业总量。四要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着力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提升资本社会化和规模化水平,既鼓励、支持个体私营企业的大发展,又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通过合伙、股份合作和股份制形式创新体制,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变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个体私营经济逐步走上现代企业的运行轨道,不断增强乡镇企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五要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提高小城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扩大当地转移就业容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发展,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进一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使乡镇企业之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增加县级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在会议期间,表彰奖励了2006年乡镇企业(煤炭工业)工作先进单位,其中:受农业部的委托表彰了2个先进单位(××中药发展有限公司乡镇企业荣获全国乡镇科技进步先进单位、××乡镇企业局荣获全国乡镇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个先进个人(××县××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金经理荣获全国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县乡镇企业局长××荣获全国乡镇企

篇3: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一、转变观念, 凡事预为先

由于科研事业单位, 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国家指令性的科研任务, 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国拨科研资金, 运行与管理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长期以来, 管理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国家给多少钱我干多少事”的消极观念, 主动性欠缺, 往往对年度经营目标缺乏统筹的规划。

随着预算管理在本单位的推行, 各级管理层以及责任主体逐渐开始转变观念, 管理层开始考虑“今年的经营目标是什么, 应该如何去完成”、“我要干哪些事, 需要多少钱”, 责任主体开始考虑如何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既定工作内容。观念的转变带来对管理方式的全新转变, 相关管理部门管理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围绕年度预算目标积极开展工作。近几年本单位的收入、利润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各项资金到位情况均按照预算目标顺利完成。

二、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及相关制度

通过机构改革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 成立了以本单位行政负责人为主任, 计划发展部、科研管理部、所办、财务管理部、资产管理部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及相关人员参加的预算管理办公室, 突出职能部门权限, 加强预算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 提高预算审核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为规范预算管理, 加大预算执行、监督、考核力度, 本单位相继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及《预算编制指南》, 使预算管理更具指导性。同时, 为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强化内部资金控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制定了《资金平衡会制度》, 定期召开资金平衡会。资金平衡会不仅限于通报资金收支情况, 安排资金使用计划, 更为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沟通、协调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此平台, 相关部门就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如预算偏差、预算管理盲点、预算管理制度的缺失等及时进行沟通、协调, 商讨解决方案, 落实责任部门, 反馈解决结果, 对预算管理的不断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搭建并完善预算管理框架

以业务预算为起点, 以财务预算为核心, 以资金预算和控制为纽带, 搭建适合科研事业单位特点的预算管理框架, 并通过我们多年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查漏补缺, 不断完善预算框架。目前笔者所在单位执行的全套预算包括业务预算、资金预算、收入成本预算、损益预算、基金预算以及资产负债预算等六个方面, 已基本涵盖了本单位科研生产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基本满足了各职能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及高级管理层了解本单位经济运行及财务状况的需要, 并最终实现了预算与科研生产经营业务的有机结合。

四、规范预算编制流程,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适应科研事业单位以科研为主的经营特点, 预算编制的起点为科研任务, 以当年科研生产大纲所明确的科研任务为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 每年11月开始启动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结合本单位的战略发展规划, 预算管理办公室下发年度预算编制大纲对年度预算目标以及预算编制原则进行明确。各研究部、课题组等预算主体根据科研生产大纲所明确的科研任务进行预算编制, 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根据预算编制大纲对预算主体上报的预算进行一次汇总平衡, 预算管理办公室对职能部门提交的各项预算进行多轮讨论后完成二次平衡, 最后形成本单位的年度预算方案, 并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

为了保证预算与执行数据口径的一致性, 找到预算与核算的有机结合点, 确保预算执行的合理性、预算考核数据的真实性、预算执行过程的透明性, 使预算管理成为提高本单位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管理手段, 我们进一步规范、优化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流程, 建立了合理的预算数据采集渠道和方法, 并完善了内部控制。

五、严格预算执行监督控制, 坚持定期分析及汇报制度

财务部与相关职能部门结合科研生产工作开展进度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 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定期以分析报告或专题报告的形式汇报预算执行情况, 特别对超预算项目进行重点分析, 查明原因, 落实责任, 对预算外项目进行严格控制, 严格按预算外资金审批流程进行审批, 从而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

六、严格预算执行考核

年度责任预算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 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各部门领导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 提高了各责任部门执行预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七、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

为全面提升预算分析能力, 财务部组织开发了具有本单位管理特色、满足本单位自主管理需求的财务信息综合查询分析系统, 以保证预算编制、控制、分析、调整、考核、评价的实时性和有效性。财务信息综合查询分析系统作为本单位的“数字神经系统”, 实现了面向全部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 所有预算执行数据都通过系统实时生成, 并通过多维的、立体的财务视图将预算执行情况直观展现出来, 从而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准确、方便地获得所需财务信息和分析结果。实时的资金动态及预算执行分析做到了对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动态监管, 为战略决策和业务运作等各层次的管理需要提供了准确及时的各项财务信息, 最终实现了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

为了提升部门的信息共享度, 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实现财务信息综合查询分析系统与本单位门户及其他部门信息系统的集成, 确保预算成为本单位整体规划和动态控制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 以推进本单位科研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不断从战略高度整合本单位资源和聚合本单位力量, 促进本单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最终让预算管理成为本单位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和支持系统。

八、推进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结合

结合本单位在新项目研制中推行的项目管理, 将E V M管理作为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点, 推行项目预算的精细化管理, 以进一步提高本单位预算管理水平。通过合理确定费用标准、按照工作结构分解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引进E V (挣值) 进行项目进度和成本分析偏差分析, 实现预算对项目成本以及进度的双重维度管理和控制。

摘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科研事业单位谋求发展和加强管理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多年在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实践的总结, 分别从思想观念、组织机构及相关制度、框架、流程、监督控制、预算执行考核、预算管理信息化以及如何实现预算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结合等八个方面对科研院所系统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做法谈几点实践体会。

篇4: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探索与实践

一、培训目标高标准,引领教师发展航向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学问和教学技能,更要有不断追求与完善自己教育行为的愿望,有不断思考、改进与创新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有与教師职业相应的技能和品格。继续教育,就要用发展与前瞻的眼光引领教师发展航向,激发教师主动发展、争先发展的愿望,塑造教师的职业理想,提升教师的专业品格、提高教师的专业品位。

1开凿动力之源,塑造有理想的教师。

2开启专业之门,塑造有风格的教师。

3开拓视野之窗,塑造有品位的教师。

二、培训要求多维度,让全校教师都得到发展

1分类要求,“各尽所能”。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同样进行分类培训,老教师、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进行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学习,分类提高。

2分层要求,“各得其所”。

我校的校本培训共分为学校层面、年组层面、教师个体层面三个层面,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这三个层面的教研活动,我们特别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备课为重点,让教师在预设中成长。二是以上课为焦点,让教师在实践中成功。三是以反思为热点,让教师在总结中成熟。

3分科要求,“各行其事”。

采取分学科分散的办法,由年组和学科组组织开展。同在业务学习时间内,有的老师在看课改录像课;另一部分老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教育经验方面的文章;英语、音乐等学科则以学科组为单位单独进行学习和研讨。

三、培训方式多路径,把成材之路铺到每个教师脚下

1以校为本,营建学习型组织。

一是领导带头,营建氛围。二是倡导业余自学,假期学习制度化。

2植根课改以研兴培,把教学、教研、教改统一起来。

结合课改需要坚持开展“推门课”“照镜子课”“同上一节课”,还有年组间互相听课、不同学科交叉听课、评课等等。全校教师统一听同一节课有一定困难,就把课录下来,大家集体观看录相,再进行自评和研讨。

3强化措施,实施三项工程。

一是“青蓝工程”,强调同伴互助合作,教师之间共同分享成功经验,主要建立了“导师式”“伙伴合作式”两种具体的帮教方式。二是“名师工程”。为骨干教师创造机会和条件,使骨干教师得到较快的提升。三是“牵手工程”不仅和校内的教师结对子,还为校际优秀教师搭桥、结对子、拜师傅,站在新的高度,结识新的伙伴,开阔新的视野,引进新的经验。

4际校联动,整体推动。

继与横道河中心校联合开展了教师之间的互动研究活动后,我校又发起创办了“城乡六校教学研究共同体”。四年来开展了八次大型活动,老师们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城乡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全县得到了普遍推广。

篇5: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多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立足区情,因势利导,一直将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一条有利于公平、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社会认可的均衡发展之路。

一、加快学校建设,让集团办学奠高位均衡之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择校热”“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等现象层出不穷,成为制约全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瓶颈。面对现实,泰山区坚持“四个优先”政策,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大力实施学校建设朝阳工程、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启动“名校加弱校”“名校加民校”模式,积极化解“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泰山区周边学校发展为例:南部泰安南关中学,从创建之初的12个教学班,600余名学生,到目前的40个教?W班,2500余名学生,实现了历史上的新突破;东部泰山岳麓小学原本是一所厂办学校,每个年级1个班,学生不足100人,新校建成后,班级扩充到6个,新增学位200个,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也都达到了较高标准。

全区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工作,将新建和改扩建学校作为事关群众利益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实、抓牢、抓好。投入9.5亿元,先后完成了38所学校的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工程”,三年来累计投入5165万元,改造提升街道镇薄弱学校18所。2016年,兴隆学校建设、灌庄小学迁建、凤台中学扩建、文化路小学四所学校新建项目被列为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与此同时,2013-2015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比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分别高出2.2%、4.6%、23.61%,教师人均月工资分别为3880元、4714元、6966元。

“择校热”“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等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为破解这一难题,泰山区打破传统模式,实现集团化合作办学。全区成立6个教育集团,由一所优质学校引领多所薄弱学校,每个教育集团辐射1~3个区域,进一步扩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力促均衡发展。集团内坚持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荣辱共担的发展理念,通过开展专家报告会、教育讲师团报告会、校际工作交流会等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为缓解招生压力,泰山区教育局出台有效措施,深化泰安六中教育集团、东岳中学教育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上高中学、省庄一中及泰安六中博阳中学纳入泰安六中教育集团,将凤台中学、泰前中学纳入东岳中学教育集团。其中,泰安六中博阳中学作为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初中学校,由泰安六中选派执行校长、副校长及部分中层管理干部和优秀教师,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博阳中学作为政府办学的补充,有力地推动了教育集团向实体化迈进的步伐,进一步壮大了优质学校队伍,提高了学生在优质学校的入读比例。

二、优化区域师资,多措并举寻高位均衡之根

泰山区审时度势,不但在学校之“形”――学校建设上下功夫,更在学校之神――师资力量上善筹谋,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神兼备”。

1.建立梯级培养机制,让教师成长“靓”起来

建立教师培养五级梯队机制,实施青年教师“n+1”培养和提升工程、“泰山杏坛?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促进青年教师成才,引领卓越教师发展,带动骨干团队提升,弘扬先锋模范精神。在建立教师培养五级梯队机制中,青年教师“n+1”培养和提升工程,即n个专家引领1个青年教师,形成青年教师培养团队38个,培养青年教师400余名;“泰山杏坛?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即遴选101名优秀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聘请36位教育专家亲临现场指导,举办讲座51场,引领卓越教师发展。

梯级培养机制的建立,改变了教师的精神风貌。“n+1”培养,引发了青年教师的诸多思考,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卓越教师牵手农村教师”“李慧静名师工作室和曹秀玲名师工作室进乡村课堂”活动,已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闪亮“名片”,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创新交流(任职)制度,让教师队伍“转”起来

泰山区按照“立足长远、统筹兼顾,政策引导、城乡互动,有序交流、合理流动”的原则,制订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创新实施教师交流制度,让城区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定期、定量”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交流;同时,农村学校的教师也进城市学校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共谋发展。为进一步推进交流工作的顺利实施,泰山区规定城区无农村支教经历的教师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

如今,全区创新建立了区直、街道镇、学校统一协调任职和挂职机制,实现了区直学校校长到街道镇交流,学校干部、教师到局机关挂职锻炼,为街道镇带去了更高层次的教育理念、更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更新颖的教育思路,让学校干部和教师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得到了成长。截至目前,全区教育系统共有19人通过公开选拔流转进入到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要岗位。

3.建设数字校园智慧课堂,让教师教学“活”起来

泰山区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投入5600余万元,建设“智慧教育?数字化校园”。“校校通”“班班通”的实现,教育云平台的利用,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方便了城乡教师的日常教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开启区域数字化校园和云端教育新时代,让教育均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呈现。如今,全区有25所学校建设了高标准的全自动录播教室,有5所学校建有电子书包教室,薄弱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远程互动教学不再是梦想。另外,还有10所学校建成了“空中课堂”,这使师生可以在线进行文字交流、语音互动,使城乡学生同步共享智慧课堂。

三、文化多元多彩,学生幸福践高位均衡之本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让优质教育惠及所有的适龄儿童,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是教育的本质使然,也是泰山区坚守的教育均衡发展底线。

1.聚焦幸福教育,打造现代教育品牌

注重具有泰山区特色、地域特点、学校特质的“幸福教育”品牌的建设。如泰安六中不断彰显“竭智尽能,育毓俊秀”的教风,发扬“克自振拔,群相琢磨”的学风,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人生做准备;东岳中学汇五岳独尊之灵气,建一流师资,创一流环境,出一流?|量,育一流人才,让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沃土;泰山实验中学坚持办适合学生充分发展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通过“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成就最好的自己,等等。

2.聚焦立德树人,创新现代教育模式

拓宽德育工作思路,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成立中小学校四大德育工作片区。围绕幸福德育工作目标,推行“1345”班教导会运行机制和操作模式,即以“一个”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为保障,以“三会”为形式,以“四原则”为根本,以“五个操作步骤”为抓手,推动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不断提升。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以6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礼、成长礼、青春礼和成人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财源街道仓库路学校开展校园“争星进阶”活动,定期评选“金星少年”“银星少年”“铜星少年”,制订争先进位标准,进一步更新德育理念,改善德育形式,提高德育效果;泰前街道办事处岱道庵小学倾力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书机制”;上高中心小学开展“粽情端午,欢乐共享”活动,在粽叶飘香中,重温祖国传统文化;省庄镇第一中学凸显“法治特色”,注重实践内化,积极创建法制特色学校,等等。

3.聚焦课程文化,丰富现代教育内涵

泰山区在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以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体育艺术课程改革,逐步推广体育、艺术教育等弹性课时制度;以山东省校园足球试点区为依托,创建了各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6所。大力实施“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程,认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近年来,在省、市足球比赛中,泰山区中小学足球队连获佳绩,如凤台小学曾获山东省“体彩杯”足球联赛亚军。

同时,各学校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全方位构建适合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体现时代精神的校本课程体系,设立了自主选课日,引导学生自主选课,发展个性特长,促进素质提升。如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先后开发“天天悦读、情意浓浓话佳节、这样走过每一天、快乐剪纸”4大类30多种特色课程,并开设走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小博士、快乐竹竿舞、跃动的篮球、飞舞的毽子、花样轮滑、五彩脸谱等30多门菜单式课程;上高中心小学的“蔬菜伴我成长”系列课程,让学生于精心耕耘的菜园中,细细体味万物生长的过程,该课程曾获山东省校本课程一等奖;徐家楼街道办事处泮河中学开设的射箭课程,让学生了解了射箭文化,磨砺了其意志品质,等等。多样化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学生个性成长,成为师生幸福的精神家园。

篇6: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这次全县卫生暨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xx同志对去年全县卫生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好,很有操作性,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过去的一年,是全县卫生工作难点问题较多、工作压力较大的一年。在非典过后多种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两项改革”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大局意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尽职尽责,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行业管理日趋规范。积极稳妥地实施了“两项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引入并完善了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出了新步伐。二是行风建设成效显著。“百姓在我心中,患者是我亲人”的服务理念得到全面强化,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行风评比位次大幅前移,卫生系统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三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业务楼的建成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能力;投资500多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的近百件医疗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单位的服务条件,全县医疗卫生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观。四是发展意识日益增强。各医疗卫生单位把想发展、谋发展、敢发展作为工作的主旋律。在硬件上不断加强房屋改造和设备购置,在软件上不断强化管理。全年共送出80多人进修学习,引进县外资金600多万元,在全系统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发展氛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为全县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希望大家再接再励,再创佳绩。

当前,从总体上讲全县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广大职工人心向上,人气上升,卫生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卫生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工作中还有许多突出问题障碍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还不健全。非典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是公共卫生体系欠帐太多,特别是对于我们贫困县来说,在公共卫生支出方面差距更大,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不到2%。受财力、物力因素的制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畅及时的信息指挥系统、协调统一的预防控制体系和高效运转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与满足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基层卫生院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医疗设备陈旧短缺。目前全县xx所乡镇卫生院没有一所医疗设备配置达到相应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有很多乡卫生院无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器械,xx所乡镇卫生院有xx所没有B超,xx所没有心电图机,xx所没有200MA以上X光机(现有小毫安的X光机大都是60—70年代产品),8所没有最基本的检验设备。医疗设备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全县卫生系统有5所中心卫生院、xx所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面积过小,不符合相应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有的已成危房,严重影响了正常业务的开展。三是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工作透明度还不够高,个别医务人员漠视患者疾苦,收受“红包”、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严重败坏了卫生行业形象。四是行业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一方面,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匮乏。全县乡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xx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xx%;中级职称人员xx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xx%;具有本科以上学历xx人,同样只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xx%。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高,不符合知识密集型行业职能要求。另一方面,人才资源配置不成正比。全县卫生系统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xxx人,其中有xxx人集中在县城,只有xx人分布在农村;具有本科以上学历xx人,其中有xx人集中在县城,只有x人工作在农村,xx%的县城人口占有着xx%的中高级卫生资源,使广大农民就医需求不能及时得到保证。

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在正视差距和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利形势。从社会发展背景看,经历非典洗礼后,国家政策取向正逐渐向公共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领域倾斜。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观念的强化,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由疾病预防控制层面向健康保护、健康促进层面延伸,要求卫生行业不仅要救死扶伤,还要积极创造和维护人群健康的环境和条件,这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县内发展态势看,风电、旅游等项目前景十分看好,县财政紧张状况将得到逐步好转,加之省委“一线两厢”战略对

张承地区的加大扶持,都将带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经济的大发展也必将促进卫生事业的大发展;从卫生系统内部潜力看,通过抓基层、打基础,抓管理、增合力,抓班子、带队伍,卫生队伍正气上升、合力增强,凝心聚力抓发展的势头很强,这些都为进一步做好卫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氛围。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又要看到发展中的有利因素,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加快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下面,结合当前形势和全县卫生工作实际,我再强调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关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全县卫生事业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通过近两年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受财务、物力等因素的制约,与上级和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下大力量认真加以研究。一是在增加公卫建设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强软件建设。房屋、设备等硬件建设投入较大,受财力制约不能一步到位,因此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争取硬件差距软件补。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建立起连接乡镇到县城、县城到社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形成指挥协调、预测预报、医疗救治、物质储备等功能一体的全县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及时处置。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及现场演练等培训,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投入现场调查、疫情控制、临床救治等应急工作。二是在加强机构人员建设同时,要加强体系机制建设。传染病的发生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应急所用要与常规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完善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系统的、复杂的长期工程,相关机构和人员到位后,还要在日常工作机制和体系运行机制上下大力量进行研究,制定详细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规划,分体系、分、分步骤抓好实施。三是在加强公共卫生宣传的同时,要加强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教育工作。公共卫生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要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卫生意识,特别是要增强医务工作者对疫情的警觉性。事实上,不单是像非典这样的传染病,很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生化袭击、不明原因中毒等,防控的第一关都在医院。如果医生放松了警觉,就会给后续的处理工作造成被动,就可能危及一个家庭、一个群体。因此,各医院要加强与疾控中心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及时传递和资源共享,避免单位之间的分割,以此确保整个体系的健康协调运转。

第二,关于乡镇卫生院建设。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体,是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桥梁和枢纽,在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客观原因,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既不具备县级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实力,又不具备村卫生所的方便和价格低廉的优势,使乡镇卫生院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对此,一要合理调整布局。根据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卫生资源作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实际,对包袱较重、经营确实困难的医疗单位,可以采取民营资本投入、社会竞争承包等“一院一策”方式转制经营。同时要处理好产权界定、人员安置等相关问题,从经营体制上进行创新。二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诊疗护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以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根据医院实际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应具有公开、公平及合理性,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应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自觉遵守、爱院如家。三要充分发挥三级医疗网的作用。目前,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的逐级转诊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当部分病员由村级直接转诊到县级诊疗。要扭转这种局面,县级医院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乡镇卫生院得到加强,就会使“枢纽”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从而使县、乡、村三级联网体制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既可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又可以扩大乡镇卫生院业务范围,提高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要教育职工认清当前医疗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跳出个体药房、个体诊所甚至计生站的重围,乡镇卫生院的农村医疗市场主导地位就会逐步消失。使职工树立起不进则退,慢即落后的理念,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乡镇卫生院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关于行风建设。

篇7: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实践“三个代表”积极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2007-02-02 21:56:59

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中央在深入研究新形势、新任务和党员队伍状况和实践“三个代表”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党性锻炼和教育。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自学和集中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这次活动,是一次进一步强化执政理念的深刻教育,是一次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的有力推动,是一次进一步改进执政作风的重要契机。保持先进性,是

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使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利益,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根本要求。没有做到这一条,就没有真正学懂、没有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不是具有先进性特点的共产党员。无论从全局看,还是从个人讲,开展先进性教育,都非常及时,十分必要。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在我国,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税政策,努力做好财税工作,是我们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下面,我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髓,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搞好新时期财政工作的前提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

足现实,前瞻未来作出的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创造力的行动指南。

坚持“三个代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而深刻领会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搞好新时期财政工作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三个代表”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行动指南,全面推进财政经济健康发展

(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财政支出范围应与政府的活动范

围相一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资金也应逐步转移到满足公共需要上来,突出财政的公共性特征,逐步提高财政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和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问题。一是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逐步解决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对一些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包揽过多、不合理的补贴和投资过多等问题。二是努力保障国家政权建设、科技、教育、社保、农业、生态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要将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所需的资金纳入预算,切实保证资金的足额到位;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搞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地方经济实力。

(二)发挥财政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能作用,建立周期后备预算动作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存在经济周期问题。围绕经济增长的偏冷或是偏热,财政应当按照经济周期规律的要求建立后备周期预算动作机制。经济过热时,将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的一部分财政收入和为降低需求而减少的一部分财政支出留作储备;经济过冷时,启用这部分储备刺激经济增长。这个结余预算就是宏观调控预算,这项储备也可称为财政周期性后备预算。另外,也可通过实施部门预算管理,将优化组合而集中的部分资金用于预算储备,在一定条件下再用于有关部门的支出。当然,周期性储备预算也应当按照财政职能的要求。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或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市场竞争创造外围条件。总之,建立这样一种动作机制。可以充分运用财政杠杆调控经济,最大程度的实现财政职能的要求,推动经济发展。

(三)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的重点,一继续完善失业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两条保障线”,把企业的责任逐步转化为政府的责任,通过社会化的中介机构来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二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医疗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努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三是要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体系,实行社会保障待遇的社会化发放,社会保障对象由社区统一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及职工必须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财政部门也要积极筹措社会保障资金。要继续探索新的征管模式,提高社会保险费的征缴率,扩大覆盖面;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通过多种途径,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制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监督检查,防止资金被挤占、挪用,确保社会保障资金专款

专用。

(四)切实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当前要继续强化财政执法监督,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做好财政预算和财政专户管理工作,全面推行罚缴分离、票款分离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办法。第二,强化会计监督,要加强《会计法》的宣传培训,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明确责任,把会计监督落到实处。第三,高度重视《行政复议法》的贯彻落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财政系统的行政复议制度,同时建立和推行财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试制,发挥这两项相互联系的制度在财政执法监督中作用。

(五)推进“知识财政”,全面提高经济质量,实现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顺应知识经济需要,推进“知识财政”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发

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缩短工业化阶段的进程,即发挥后发优势,无疑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的机遇。我国进行制度变革的首要任务也使得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变得更加艰巨。然而,知识经济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它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全新的创新观念。这项历史性的工程需要政府担当重责,而财政在此间的努力,既能够促使知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又能促使“知识财政”的形成,从而使财政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这同时也是财政自身的历史使命,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社会主义财政实践中的客观反应。

篇8: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我县于2004年9月进入新课程改革, 五年来就县域整体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深入调研, 理清问题

一是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本身的问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占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 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造成学生厌学、负担过重、辍学、自信心下降的直接因素, 成为扼杀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场所。

二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县域整体推进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多年, 我们培植了不少个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典型, 甚至也有学校整体改革的经验, 但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课堂教学的整体面貌没有变, 大多数的课堂依然是先讲后练、先教后学, 依然是机械学习、题海战术。

二、开展讨论, 明确认识

我们针对调研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县八千多教职工中开展以我的育人观, 教学观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 使教师对改革有正确的认识, 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

1、推进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区县, 教育的底子薄、观念落后, 能否实施素质教育, 摆脱落后状况, 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新课程改革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 全面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实践素质教育的最好渠道, 新课程科学的质量观就是素质教育的质量观, 素质教育只有进入到课程改革层面, 由课外进入课堂, 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地区尽最大限度实施好新课程, 就是最大限度地实施素质教育。

2、推进课程改革就是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办出特色是教育发展的较高层次,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出特色的灵魂, 推进课程改革促使校长再思考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的升华和提升为特色学校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新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有利发挥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办出特色。新课程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 发展和张扬学生个性, 主张学生多方面成才, 为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坚信区域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可以促使大面积的学校办出特色。

3、推进课程改革就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等硬件指标不均衡;二是办学水平等软件指标不均衡。随着“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实现, 真正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 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要进一步缩小学校间硬件指标的差距, 主要靠政府投入。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 促进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均衡发展主要靠教育改革。推进新课程改革, 建立并完善农村学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科学评价体系、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等高效机制, 努力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是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八条措施, 扎实推进

1、创新机制, 加强领导。

首先争取县委、县府的支持, 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任组长, 教育、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解决课程改革中涉及的宏观规划、教师编制、经费投入、社会宣传、督导评估等重大问题。其次是县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心, 教委主要领导任主任, 突出一条线, 与教委行政职能合并运行, 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县教科所成立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各学区、各校成立了相应机构, 学校在教务处设立课程处, 专门负责课堂教学改革具体工作。

2、统筹规划, 稳步推进。

制定了深化课程改革的2004—2009年五年规划, 分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地区学校的课程改革。一阶段学习、启动, 全县重点抓好4-6所学校;二阶段反思、提高, 总结成功经验和改进不足。三阶段提炼、深化, 发现典型, 推广典型经验。四阶段总结、推广, 开展课程改革评估验收活动, 表彰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目前四个阶段已进行完毕, 即将表彰先进课改学校。

3、宣传引导, 营造氛围。

县教委利用《綦江报》、綦江电视台向社会、学生、家长广泛宣传课程改革, 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县教科所利用《綦江教育》、《綦江教研》、教育网、教研网等媒介, 开辟课程改革专栏, 宣传课改推进的进程和学校、教师的成功经验。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学生会, 宣传课程改革, 争取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支持。县教委组织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师深入学习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和外地农村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经验, 广泛开展讨论, 引导广大干部和教师准确把握推进课程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的结合点。通过学习, 干部教师确立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 学校确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 以办学理念统一师生思想, 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

4、示范引领, 辐射带动。

建立以基地校为主要纽带的农村课程改革推进工作平台, 充分发挥基地校示范、辐射、交流、培训作用。在南北分别以东溪镇中、隆盛中学等4所学校为基地校, 重点扶持, 区域带动南北两片的学校实施课程改革。县教委和县教科所在基地校共召开了19次现场会, 重庆市教科院召开了1次现场会, 推广基地校的做法。利用基地学校, 县教委和县教科所建立了课改骨干教师和干部培训平台, 培训教师和干部1200多人, 已完成培训课改骨干教师248人。

5、改革评价, 激励导向。

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是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保证。2003年起我县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生学业监控和评估制度, 每年对部分年级、部分学科实施全县统考, 掌握学校和学生学业成绩变化情况, 写出监控报告, 帮助学校诊断和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利用监控结果, 我们还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实施发展性增量评价, 从起点看变化, 对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质量提高辐度大的学校实施奖励。部分乡镇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大幅度、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增量超过了城区学校, 得到了社会好评, 尝到了课改的甜头, 参与课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县教科所进一步完善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以学定教”, “以学评教”, 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学校逐步建立了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 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发展性增量评价, 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按新课程理念进行评价, 激励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县教委要求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

6、课题带动, 教研引路。

以课改定课题, 推动课改。各校根据县教科所提供的综合类、学科类100多个课题选择申报校级研究课题, 开展研究实验。

以课题带教研, 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定期研究、交流、汇报制度, 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研网络。及时反馈各校开展课改的情况, 介绍、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做好收集、整理, 在教研网上共享, 为课改学校提供参考。

7、结队帮扶, 共同提高。

全县初中建立了10对、普高2对、小学10对结队帮扶对子, 每学年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六项活动。一是建立结队帮扶学校校际教师互派制度, 二是建立导师制度, 三是互派管理干部到对方任职, 四是建立教研组、备课组合作研讨制度, 定期开展教研和不定期开展网上教研, 五是建立献课评课制度, 六是每学年共同举行一次教师基本功大赛或优质课大赛, 举办一次教育教学论文竞赛。县教委制定了结队帮扶专项评估制度, 实施捆绑考核, 学年结束后进行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和校长督导考核。

8、专家引领, 深化改革。

课改进行到一定阶段, 学校普遍进入了“高原期”, 实践经验需要理论支撑, 教师需要理论指导。县教科所组织名师送教下乡, 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市教委基教处、西南课程中心和市教科院的专家多次深入学校, 深入课堂, 深入教师, 深入学生, 就课改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方位指导, 帮助学校走出了“高原期”, 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

四、五年改革, 成效显著

我县的课堂改革经过五年的推进,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彰显区域性、常态性、多样性、有效性、整体性、系统性六大特色。

1、区域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评价綦江课程改革“点上开花成效显著, 面上推进硕果累累”, 是全国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典型。全县无论镇所在地学校还是乡村学校, 无论中心学校还是边远学校, 无论老年教师还是青年教师, 无论学校干部还是普通教师, 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这场改革, 促使一大批农村学校走出了一条条适合农村学校实际的、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改革新路子。

2、常态性。

綦江的课改引起了市内外同仁的广泛关注, 市内外多个区县教委、教研部门、上百所学校8000多人次到綦江考察学习。他们每天走进学校, 走进课堂, 看到的都是师生平等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的课堂。改革优化后的课堂进入了固化阶段, 三分之一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难得的常态性。

3、多样性。

全县课改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样性特色。隆盛中学“多学少教, 不教而教”的四步六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原生创造, 独树一帜, 方式独特, 开放度大, 课堂效益高。东溪镇中的“四导”课堂教学策略, 利用小黑板“移动展示平台”, 自制教学实验仪器, 学生自学质疑, 教师启发引导, 师生共同探究, 训练当堂完成, 课堂有效性强。古南中学整合教材, 再生课程资源, 拒绝教辅资料, 生成“导学图”, 融“教”“学”“练”为一体,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快乐学习。綦江中学“问题式”教学改革, 秉承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理念, 改变知识呈现方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 “双基”落实,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三会小学、书院街小学、永乐小学、逸夫村小的生活化、活动化课堂,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在活动中求知, 在求知中活动, 生动活泼, 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

4、有效性。

一是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教科研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原动力, 一大批农村学校立足自身实际, 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参与课程改革方面的课题研究, 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 取得了许多成果, 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一大批农村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成长, 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能熟练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 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程度越来越高。一大批农村学校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成了全县的学科骨干教师, 他们走出农村, 参加市、县级的学术交流, 在城市学校上示范课、优质课, 在各级培训会上搞学术讲座, 在全市性的赛课活动中获奖。正是由于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 教师们普遍感觉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越来越多, 基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有话可说, 于是写文章的教师多了, 做课题研究的教师多了。现在每年申报的县级以上课题就有几百个, 以前只有几个;现在进行论文评选, 刚发通知不到一周就会收到几千篇, 以前往往仅有几十篇, 甚至有的学科只有一两篇导致评选流产。

二是课堂教学改革和谐了师生关系。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生成的课堂, 改变了教师的学生观, 也带走了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随时面对学生挑战的课堂, 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热情。有的老教师说, 新课堂让我重新找回了做教师的感觉;有的新教师说, 课堂改革使我看到了做教师的价值;有的中年教师说, 学生的潜力怎么估计也不过份, 每节课上学生都会给你精彩, 每节课都会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的东西。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 我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 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在改革以前,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按照大纲的要求, 教参的说明和自己的理解, 将课堂完全进行预设, 如果教材不变, 教过两三届之后的教师基本上熟悉教材, 用不着再去钻研、学习和提高, 但现在的新课程不一样了, 课堂不能完全预设, 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新奇的想法有时候连老师都拍案叫绝;而学生有时候所提的问题经常会难住老师。这些都迫使老师不断去学习, 从而提高自己。一位数学教师在备课时, 对一道几何证明题自己反复思考只想到了六种方法, 而第二天上课学生讨论交流后展示了十种证明方法, 有些新颖而简便的方法令老师都感到惊叹。据不久前的一次问卷调查, 有76.8%的教师认为,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逼迫”自己不断学习, 专业水平的提升较为明显。

根据来自不同层面的300名教师抽样调查统计研究结果:

对现行师生关系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达90%, 比改革初提升29个百分点。感觉职业倦怠的教师 (工作无热情、态度不积极、不进取、无追求) 占12.6%, 比改革初减少25个百分点。

教师每年论文撰写数量、发表数量大大增加, 现在每年坚持撰写文章的教师已占78%, 比改革初提升53个百分点。

基于问题研究已成为工作常态的教师达65%, 比改革初提高34个百分点。

三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自主学习的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不但爱学习, 而且会学习, 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大批农村学校孩子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学习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敢于质疑, 敢于发表见解, 敢于超越教材, 敢于超越教师, 敢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他们也能像城市学生一样, 幸福地经历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一切, 享受着城市孩子才能享受的优质教育。

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来自30所不同类型的中小学1260名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样本调查结果而言:课业负担减轻。小学中低年级基本不留书面课外作业;语、数、外三科课外书面作业时间, 小学高年级不超过1小时的达97.1%, 比改革初提高38个百分点, 初中不超过1.5小时的达92%, 比改革初提高42个百分点, 其他学科都基本不留课外书面作业。学业质量。课堂当堂认知目标检测达成度86%, 比改革初提高22个百分点, 单元目标检测达成度86%, 比改革初提升19个百分点。能力水平的提升。课堂上能够积极有效地交流、表达、争辩的学生达73%, 比改革初提高了43个百分点;课外能积极主动收集整理信息 (图书、网络、报刊、访谈、调查等) 的达65%, 比改革初提高30个百分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课堂上能多次提问, 质疑的学生达79%, 比改革初提升了42个百分点;自信心强或自信心明显增强的占84%, 比改革初提升了46个百分点。

四是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县域整体教学质量, 改变了学校面貌。

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学业成绩普遍提高, 就读高中阶段学校的热情空前高涨, 2008年中考全县学生平均分比2007年整体提高了90分, 科平均达80分的学生超过了60%, 全县普通高中招生近6000人, 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8%以上, 比2003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 在重庆市农村地区较早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促进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 全县普通高中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 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管理, 提高了教学质量, 高考上线人数快速提高, 2008年高考上线3823人, 比2007年增加600人, 上线率比市平高10个百分点, 綦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考强县。职业高中已在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职业教育获得了稳步发展。探索学科教学规律, 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使学生课外负担明显减轻, 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更有价值的是师生的生命状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学校面貌也为之一新。

探索教学规律, 改革课堂教学, 使所有中小学校都走上了科研兴校之路, 在工作中研究, 在研究中工作, 已成为学校的常态。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 使先进学校更先进, 一般学校变先进, 改变最大的还是一大批薄弱学校。据最近的调查统计结果, 全县中小学薄弱学校占学校总数的比例已有改革初的16%减少到现在的不到8%。东溪镇中在改革前基础是相对较差的学校 (主要是生源差, 教学质量差) , 也是最早进行课堂改革的实验学校, 因而该校较其他学校提前改变, 提前受益, 由改革前全县第47名变成目前第3名。

五是锻炼了教研队伍, 提高了研究和指导水平。教研员在课改中转变了角色, 从以前的检查者、评价者变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示范者、新课程理念的解惑者。改革之初, 一线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尚未透彻, 多年的教学传统与习惯他们难以抛舍。什么样的课堂符合新课程理念?基层教师不仅需要教研员“说”, 更需要实实在在的示范。教研员每学年上示范课、送课下乡, 送课到校200多节。我们的一位老教研员, 临近退休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仍然手把手的在课堂上指导教师, 一天连上3堂示范课, 通过这些措施让一线教师在具体的课堂中明白新理念, 在真实的课例评析中理解新理念, 从而自觉地在课堂上实践新理念。当新课程改革进入推广期以后, 各种理论相互激荡, 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交织, 使一线教师进入了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教研员作为专业人员就不断为广大教师释疑解惑, 指点迷津。

教研员与课改同行并伴随着课程改革而成长。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 教研员的研究水平得到提高, 指导更加有效。现在教研员几乎每人都有研究课题、都有文章发表, 以前只有少数几个教研员才有;现在每年受邀到县外、市外讲学或培训教师的教研员达十多人次, 以前几乎没有;现在在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考核或评选中, 无论单位或个人, 获奖等级和人次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研究水平的提高使得指导更有效, 基层学校请教研员前去指导的“供不应求”, 教研员们也尽量做到有求必应, 有多位教研员连生病也不休息, 坚持工作, 深入课堂。可以说, 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有教研员的身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有效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 所以现在一到开学就有几十所学校邀请教研员前去指导, 有的学校甚至才去不久又来邀请。

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教研机构的教研员, 每年撰写论文的比例达到了98%, 比改革前提高了67个百分点, 教研员的课题研究热情普遍提高, 有研究课题的教研员比例达到了95%, 比改革初提高了75个百分点。

指导教学更加有效。教研员主动到基层上课、送课的比例达到了90%, 比改革初提高了70个百分点。

5、整体性。

尊重学生身心特点, 尊重教育规律, 整体规划、整体推进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的课程改革。以初中教育为承接点, 助推高中, 指导小学, 辐射幼教。幼儿教育反对“超前化”、“小学化”, 突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小学教育突出学习习惯培养, 引领学生快乐学习。初中教育突出学习方法培养,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高中教育尊重选择性, 突出人生规划教育, 主导学生个性发展。

6、系统性。

上一篇:去三D魔幻画展小学优秀作文下一篇:蛙泳基础技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