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023-05-24

第一篇: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动员部署讲话: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同志们: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xx市委、市政府对这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现已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事业单位共xx多家,在编人员xx多人,集中了我市绝大多数教科文卫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使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还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事业单位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一些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应该讲,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和供给,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公益服务的需要,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

有利于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能极大地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有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有利于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形成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发展壮大公益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明显进展。但总的来看,我市公益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公益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各种公益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的特点。但我市公益服务的供给总量仍不充足,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二是公益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那些关系到公众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公益服务,应该要加强但加强得不够,应该优先却没有优先。与此同时,过剩服务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却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公益服务供给方式单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政府仍在相当程度上通过事业单位包揽公益事业,难以形成竞争压力。四是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我市每年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很大,却没有对等地满足社会对公益服务的需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存在弊端,大量的社会事业费耗费在养人上面。行政主管部门既是事业单位的监管单位又是举办单位,政事不分。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少数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这些都制约着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政府职能已迫切需要转变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要求政府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事业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必然影响政府的服务力、公信力和执行力。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关系,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促使政府更加注重对公益事业的总体规划、政策引导和有效监管,更好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有利于借助事业单位这一载体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向保障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上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有利于更加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促使事业单位在完善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

二、准确把握要求,扎实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任务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不少内容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贯穿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整个过程。

一是必须坚持以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为目标。中央和省的改革文件都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能否通过此次改革,形成我市公益服务新的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益服务需求,关系到改革的目标取向,关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能否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推进改革中,必须坚持以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为重要目标。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不能把这次改革简单地理解成新的一轮清理规范,不是简单地撤并转、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

也不能把发展公益事业简单地理解为增设机构、增添人手、增加投入,结果是花钱养人、养机构。要通过改革,解放事业单位生产力,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要把是否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专门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作为检验我市此次改革成败的标准。其次,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公益服务是一项不能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公共产品,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要制定规划,合理设置事业单位,推进资源共享,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要确保基本,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优先发展关系基本需求的公益服务,确保公益服务公平公正。要完善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我市公益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强化监督,建立监管主体多元化、监管内容全方位、监管方式多样化的公益事业监管体系,确保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其三,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事业。目前,我市公益服务基本上由政府直接提供,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与一些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足。要完善扶持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为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创造良好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事业单位不同于其他类型机构,门类繁多,差异很大。我市不少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如果不进行科学分类,让这些事业单位继续呆在一个筐子里,采取一个模式对待,改革就缺乏针对性,也不可能符合实际。推进改革首先要打好“科学分类”这一重要基础。这次改革明确要求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大类”,通过明晰不同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将“行政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从事业单位序列中分离出去,有利于合理确定事业单位范围,促进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同时,按照职能任务、资源配置、服务对象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一步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两个小类,有利于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管理措施,确保其公益属性和生机活力。省里20xx年7月部署启动全省事业单位分类工作,xx市9月下旬布置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今天,我市同时也对事业单位分类实施工作进行部署。分类工作中,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上级要求,严格把握社会功能这个唯一标准,不能把机构名称、经费来源是否为财政拨款、人员管理方式是否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等作为标准。要实事求是、严格把关,防止公益类单位往行政类挤、经营类向公益类靠的倾向。要切实加强分类的联络指导,确保标准统一、分类准确,防止将社会功能、运行方式相同的事业单位划入不同类别。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认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要十分慎重,严格把关,严控范围,要逐级报批认定。对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确需转机构的调整为内设机构,必须单独设置的按照精简效能原则设置,确保政府和行政编制总额“两个不突破”(我市行政机构限额已满,且无行政编制空额,无法转为行政机构)。认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要坚持标准,从严把握。我市虽已完成了大部分经营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任务,但仍留下一些尾巴。这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有的实际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却享受着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必须将他们分离出事业单位序列。对划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要周密制定转制方案,完善过渡政策,积极稳妥推进转企改制,防止出现不稳定因素。

三是必须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根子在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相关制度不完善。不从根本上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容易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强调公益属性,就容易对事业单位管理得过细过死,抑制了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强调增强活力,就容易放松对事业单位的应有监管,致使一些单位过于追求自身利益,忽视公共利益。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来说,创新体制机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要着力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加强公益事业的统筹规划,整合规模过小、职责相近的事业单位,优化事业单位层级分布;

二要着力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要着力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四要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做好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人员过渡工作,搞好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人事劳动政策衔接,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人员聘用和公开招聘制度,加快建立分类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完善人员流动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等配套改革政策;

五要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

六要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政策,探索职业年金制度,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七要着力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

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

四是必须坚持以“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为方针。中央和省都明确要求,这次改革要坚持“四分”的工作方针。事业单位情况差异大,改革艰巨复杂,是一项长期任务,推进这项改革,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业单位自身规律出发,在改革的具体要求、方法和步骤上不搞“一刀切”。一要坚持分类指导。不仅要对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分类管理,而且对同一行业、不同系统的单位或同一系统的不同单位区别对待。二要坚持分业推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着重解决涉及事业单位的基础性问题、共性问题和衔接性问题,不是“另起炉灶”,不替代正在进行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行业体制改革要按照既有的改革部署和领导协调机制继续向前推进。三要坚持分级组织。按照江苏省和xx市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承担全市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各司其职,组织好本系统、本单位的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四要坚持分步实施。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体改革任务上,中央和省提出了分步实施的要求,明确了xx年底前基本完成行政职能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在改革的措施上,允许过渡,逐步实施,不要求一步到位。

三、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平稳有序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任务艰巨复杂,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信心、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确保此项改革顺利进行。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把这项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已成立了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编办。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配备专门力量、明确落实责任,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方案,抓好贯彻落实。组织、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国资等部门要按照领导小组明确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深刻理解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各项具体政策。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上报改革进展情况。组织开展所属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要确保和谐稳定。事业单位改革关系到众多单位及其人员的切身利益,要把握节奏,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及时研究解决问题,防止把问题集中到政府、集中到上级、集中到某个时段。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改革措施谋划得更周全一些,善于发现改革中的新情况,善于化解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使改革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进一步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的力量。要下决心解决那些关系全局、解决的时机和条件又已成熟的问题,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加强舆论宣传,搞好政策解读、做好典型报道,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要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努力解除干部职工的顾虑,尽可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地推动改革、发展事业。

三要严肃各项纪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必须严明纪律,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有关组织人事、机构编制、财经和资产管理纪律,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这次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两个不突破”的要求,贯彻“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坚决控制机构编制增长。严禁借分类之机,提高机构规格、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任务取消和转移的编制要相应核减,已经实施改革的事业单位,只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决不能走“回头路”。事业单位类别划分要严格审核审批、规范操作;

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程序,严禁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

机构设立和升格、经费渠道调整、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加等机构编制事项审批暂时冻结;

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中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同志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重任在肩,我们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积极探索、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不断推动我市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篇: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稳步提高学生受教育水平 ——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听课侧记

合浦县教育局教研室 庞业伟

自从2003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近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不少课改先进,也推出过不少课程改革模式。这些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课程改革的最核心理念——通过对课程设置、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的不断改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受教育水平的愿景。 作为最后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广西,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前面有许多经验教训和真知灼见等待我们汲取,如何去伪存真,是摆在我们广西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取得真经,学得好招、实招、硬招、绝招,我们合浦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组一行前往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听课考察调研。 这次的任务很简单也很重要。听,就要听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从课堂组织形式、教师课堂设计、学生课堂活动、师生互动过程等都要认真仔细地观察记录。考察,就是要考察当地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后勤保障等基础硬件建设。调研,就是要调查研究当地学校的招生政策、高中考备考、学生成长记录袋管理、课外辅导等影响深远的教育管理决策。

下面,我就上面的提及的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翔实记录我们在唐中的所见所感。

一、学生培养上档次、上水平。

从唐中的历史来看,这所学校建设时间并不太长,只有二十余年,新的学校更易带来教学理念的冲撞和融合,从而磨合得更好。

作为一所一级示范高中,唐中的办学成绩,特别是培优方面无疑是极为出色的,因为办学二十多年来共培养出了六位自治区状元。这样的突出成绩,放在哪个地区的哪一所学校,都是引以为自豪的。

那么,到底唐中有什么奥秘能在前有银川一中、二中、后有各地市的重点高中的情况下培养出这些状元呢?通过我们调研,卓越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孜孜不倦地对细节的苛求是唐中成功的主要法定。

二、校园文化有内涵、有特色

唐中的建校历史并不长,校园面积也并不太大,作为一所三千余人的高中,区区几十亩的校园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

但就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唐中自有唐中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活跃师生的身心,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对课堂的热爱,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当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跟以往的教学观念不同的。也是许多教师感觉难以传授的。其实,通过不同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创新实践的精神,是课程改革当中被证明了的一条朴素真理。

如何做到教学融入活动,通常所称的“寓教于乐”呢?关键是注重活动的细节,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其本身的目的、特定的过程和特殊的方法,这样的活动才是有组织、有效果的活动。

通过不断的发掘和开拓,学校变成了学习的场所,活动的场所和学生的第二个家。是的,第二个家。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就跟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愿意为这个学校的建设添砖加瓦息息相关。

从细节做起,从自身做起,大到学校盖教学大楼,小到学校使用的小水杯。

这里真正体现了“境界决定事业,细节决定成败。”

三、教师发展求真、求实、求活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对学生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师发展也是不唯余力地推进的。离开了教师,校园建设就是空谈。所谓大学者,盖有大楼、大师和大爱也。唐中的领导班子很重视我们的来访,特地请出了校长和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科研主任来接待。

谈话中,这些领导对教师的发展是秉持着:求真、求实、求活的态度和原则来进行的。这所学校每年的公用经费不过四百多万,却坚持每年拿出五十多万用于教师培训、外出考察、优质课评比、教学论文比赛、特长学生辅导等方面。用校长的话来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第三篇:湘阴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湘阴处于“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发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发展的关键部位,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委精神,在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要深刻领会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既是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促进湘阴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一是中央看得重、抓得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等政治局常委担任副组长,并设立了6个高规格的专项小组和改革办等专门机构。今年来,总书记已亲自主持召开了三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发表重要讲话,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出台的有关改革文件范围之广、措施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今年2月17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特别强调,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拿出壮士断腕、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来推行改革。这一系列重大要求和工作举措表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态度是鲜明的、力度是空前的。二是省市跟得紧、要求严。省委、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但亲自挂帅,成立了高规格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改革办,还多次组织市州党政正职、县市区委书记和省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开展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省委守盛书记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防止徒陈空文,做到不走虚;防止等待观望,做到主动作为;防止急功近利,做到不抢跑”。市委连续下发了岳办发20149号、10号两个文件,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综合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实行调度讲评,严格督查问效。要求做到“六有”,即:有领导小组、有实施方案、有常设机构、有工作人员、有改革台账、有创新突破。具体到每一项改革任务,要求“六明确”,即:明确改革事项、明确牵头领导、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协同单位、明确完成时限、明确销号评估标准。6月以来,省委、市委改革办更是强化了对改革进展情况的动态管理,要求各市州和县市区从本月起按月上报改革工作进度,形势十分逼人。三是我县任务重、压力大。单从改革的内容来看,省委7年改革总任务达319项,市委改革总任务达308项,我县改革总任务也有303项,要在短短的7年时间内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工作十分艰巨。自5月9日市委改革办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以来,岳阳各县市区分别召开会议,部署推进改革工作。从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县虽然于6月14日、7月11日分别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和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扩大)会研究改革工作,但各项工作特别是改革任务推进还不快,有的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对此,大家务必清醒头脑,自觉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推进改革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快速推进、取得实效,不负中央和省、市、县委的要求以及76万湘阴人民的殷殷期望。

要十分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即将下发的《中共湘阴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是今年我县改革的“施工图纸”和“操作手册”, 各专项小组要认真对照文件,明确自身的改革任务,尽快确定各自的具体改革事项、改革要点和措施办法,抓紧实施,确保年底前不打折扣、全面完成。同时,各专项小组要在本月内将《改革实施方案》和重大改革事项报县委改革办备案,并按月报告改革进展情况。《县直和驻县有关单位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实施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方案》是我县今后7年改革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指南”,各专项小组一定要逐字逐句研读,把握政策尺度,理清工作思路,提前谋划好今后7年的改革规划。同时要密切关注和及时掌握高层动态和最新信息,积极争取改革试点,确保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对新启动的改革举措或改革试点,各专项小组正副组长、牵头单位要加大组织和协调工作力度,确保及时跟进;对需要长期抓落实的项目和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对今年暂不具备条件、暂不启动的改革任务,要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争取适时启动。各专项小组对每一项改革都要做到“六有”、“六明确”,确保改革任务抓实、再抓实。今后,每年年初县委都将出台本年度“改革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县委改革办、各专项小组要根据7年改革总任务和上级部署要求,切实加强调研,准确把握高层动态,起草好改革文件。

要准确把握改革的时间节奏。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一场“长跑”,更是一场“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控制好改革的风险,努力做到“蹄疾步稳”。对需要中央和省、市委层面决策的改革,要听令而行不抢跑;对中央和省、市委已明确部署的改革,要大步推进不拖延;对一时看不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先搞试点不盲目、不走虚。具体实施步骤是:2014-2016年为重点突破阶段,在国资国企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综合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城乡一体化改革等方面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在民主法治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以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启动、试点一批改革项目。2017-2018年为集中攻坚阶段,主攻难点问题,全面推进实施。2019-2020年为完善制度和成果巩固阶段,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要切实履行改革的工作职责。正副组长要切实履行好牵头管总职责。专项小组正副组长是深入推进本小组各项改革任务的“领头雁”,各专项小组在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的改革能否扎得下来、深得进去,关键要看大家重视不重视、工作力度大不大、作用发挥好不好。对此,大家一定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迅速到岗到位,不管平时工作多忙,时间多紧,都要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单位开会,听取改革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改革问题,部署推进改革任务。参与单位要切实履行好协同推进职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按个“按钮”、换个“频道”,需要各参与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整体联动。对每一项改革任务,县委都明确了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大家都是本行业、本领域、本系统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对本单位负责的改革任务,要不推诿、不拖延,不观望、不等待,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尽好应尽之责。特别是牵头单位要主动履责,重大问题及时主动汇报,工作进度随时掌握把握,想方设法抓推进,确保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改革办要切实履行好上下对接职责。县委改革办要及时准确掌握上级改革部署,广泛了解外地改革动态,密切掌握各专项小组的改革进展情况,收集汇总有关改革问题的信息资料,做好日常事务性工作。要及时收集了解改革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和一些复杂疑难问题,协调各专项小组、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就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问题进行研究和咨询,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为领导小组提供参谋服务。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项小组联络员和联络办会议、专题协调会,加强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落实领导小组工作部署。联络员要切实履行好联络协调职责。县委改革办已开通了全面深化改革QQ群、电子邮箱(QQ群号为:12220671,电子邮箱为:xyxwggb@163.com),各专项小组联络员要及时加入该群,将本人单位、姓名职务和联系方式通过电子表格形式报送到县委改革办邮箱。同时,联络员要及时向县委改革办报送本小组、本领域推进改革的工作方案、改革举措、改革动态、存在问题以及好的经验做法等。从本月开始,每个月的倒数第5天要将本月改革任务完成自我评价情况以文字形式告知县委改革办,上报的工作进度,要有总体情况、有进度、有事例、有分析,可以反映突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也可以提出工作建议,以便县委改革办综合后及时上报市委改革办。这里特别要强调,要实行改革动态和进展情况报送归口管理,今后凡向上报送的改革工作情况,必须到县委改革办归口,由县委改革办把关后统一报送。

要着力强化改革的要素保障。要健全改革机构。县委改革办要抓紧配齐人员,健全内部机构。各专项小组联络办和联络员要到岗到位、尽职尽责,特别是要及时做好小组内信息动态的收集整理和向改革办的信息上报工作,确保信息畅通对称。承担改革任务的牵头单位、参与部门都要敢于担当,明确专门领导、专门力量、专项经费来抓改革工作。要建立工作机制。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专项小组的作用,改革办、联络员及联络办要及时协调跨部门、难度大的改革,加强对一些情况复杂的改革问题的理论研究和试点探索,区分不同情况,强化分类指导,稳妥果断高效地处理矛盾问题,使各项改革举措有效对接、协同推进。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改革办、联络员及联络办要及时跟进了解各专项小组、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改革的进展情况,对改革进展情况实行量化管理、定性分析,科学评估、动态监测,确保改革方向不偏、改革进度不拖。要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稳定人心的改革预期十分重要。我们要通过宣传改革对未来生活即将产生的影响作比较充分地分析,引导广大干群积极投身改革,努力从改革中获取最大利益。要注意把握宣传的尺度和维度,不生搬硬套高深理论,而要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市、县委的相关文件和工作部署向广大干部群众说清说透,筑牢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湘阴周刊》、手机报、电视台和政府门户网站要设立专题专栏,刊发播报改革动态和经验做法,营造改革氛围。同时,充分发挥《改革工作简报》平台作用,及时总结做法、交流经验、推进工作。要强化督查考核。全面深化改革任重道远,既要自我加压激发潜力,又要外部加压鞭策驱动。县委改革办要与“两办”督查室一道,根据今年改革工作要点和各专项小组确定的改革任务,将今年各牵头单位确认能够完成的重点改革任务,列为年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具体的督促检查方案,不定期督查、年底对账。县委已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综合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在今年我县改革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完善之前,督查情况将作为年底综合绩效考评的基本依据。

第四篇:关于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7〕10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财政厅(局)、水利(水务)厅(局)、农业厅(局、委、办)、国土资源厅:

为深入贯彻中发〔2017〕1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号,以下简称《意见》)有关要求,现就扎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潜力所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农业节水工作的“牛鼻子”,事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水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努力缓解我国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必要而紧迫。

2016年1月《意见》印发以来,各地认真落实主体责任,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序推进,但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对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资金筹集整合面临困难等问题。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现阶段要通过“花钱买机制”等方式,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调动各方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按照《意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发挥好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要遵循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抓好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示范效应,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一)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全部纳入试点范围。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按照《“十三五”新增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实施方案》(水农〔2017〕8号)有关要求,“十三五”期间,每年安排的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要全部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同步开展工程建设与机制建立,率先完成改革任务。

(二)进一步扩大试点县的实施范围。已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县(区、市)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改革实施范围,以点带面全县推进,特别是缺水和地下水超采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改革,力争2020年底前率先完成改革任务。

(三)具备条件的省份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较为发达、工程基础较好、群众水商品意识较强的省份,要进一步加大改革资金投入力度,在全省(市)范围率先全面推进改革,力争2020年底前完成改革任务。部分条件好的市、县要在1—2年内率先完成改革任务,及早形成示范和引领效应。

(四)其他省份重点加强示范推动。暂不具备全面推开改革的省份要选择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集中力量做好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全面推开。

(五)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要对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将一些成功的改革方案、工作方法、机制设计进行提炼,形成典型经验,以多种方式开展交流和推广,以典型引路,促进改革稳步推进。

三、协同配套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要按照《意见》明确的各项改革任务,立足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统筹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与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用水管理机制的协同推进,在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促进农业节水的体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要按照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明确农业水价成本核定、价格制定原则和方法。改革地区要加强成本监审,及时核定骨干工程、末级渠系水价,不具备成本监审条件的可暂以项目投资概算或可研报告为基础核定。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供水成本、水资源稀缺程度、用户承受能力、补贴机制建立等因素,制定农业水价改革方案,把握好水价调整幅度和节奏,将农业水价一步或分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有条件地区提高到完全成本水平。县域内农业用水条件、工程状况相近的毗邻区域,要加强沟通衔接,执行水价应尽可能统一。

(二)完善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大力度推进农田灌排工程设施建设和改造,新建、改扩建农田水利工程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按照满足取用水管理和计量收费的需要,同步配套经济适用的计量设施。在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县(区、市),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要同步推进机制建立,明确将计量设施建设、相关机制建立作为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投资缺口较大、短时间难以配备计量设施的已建井灌区可探索通过“以电折水”的方式做好计量工作。落实工程管护责任,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推进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效降低供水成本。

(三)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按照总体上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切实保护农民合理用水权益,改革地区要同步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对定额内用水的提价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节约部分适当奖励;超定额用水不再予以补贴,并逐步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各省要加强对市县的工作指导,进一步增加并明确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用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规模,省级有关资金也要对改革工作予以支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市县要多渠道筹集落实奖补资金,统筹整合相关涉农涉水项目资金,优化政策设计,加强补贴资金绩效管理。

(四)强化用水管理机制。要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将农业水权明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等用水主体。按照适度从紧的原则,加强灌溉用水管理,及时修订用水定额。在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水资源短缺地区作物种植结构,提高耐旱品种覆盖率。积极开展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把节水机制作为重要评价标准。

四、完善保障措施

(一)落实主体责任。按照中发〔2017〕1号文件精神和《意见》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负总责,已成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的省份,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有效发挥组织推动作用;尚未建立的必须在2017年6月底前建立。尚未出台总体实施方案和2017实施计划的省份,要细化实化计划,列出改革清单,落到具体地块,于2017年6月底前务必完成,按规定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以下简称“四部门”)。四部门每年将各选取2个省份进行重点对口联系,加强指导督促。

(二)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机制,评价结果逐步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各地要相应建立改革台账、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四部门将定期汇总各省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参照评价指标进行打分排序,每年通报一次,并抄报国务院办公厅,对改革推进不力、进展缓慢的省份,予以提醒和督促。

(三)建立资金分配挂钩激励机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有关指标的考核结果纳入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绩效因素,与资金分配挂钩;在测算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补助支出时,向开展改革的地区倾斜。中央安排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其他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也将逐步完善资金分配机制,与各地改革成效挂钩。省级有关部门在安排中央财政有关资金及省级相关资金时也应建立挂钩激励机制,加大对改革地区的支持力度。

(四)营造良好改革氛围。要注重加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宣传引导,强化水情教育,引导农民树立节水观念,提高有偿用水意识,调动农民节水灌溉、应用节水技术的积极性和增强节约用水的自觉性。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政策解读,及时宣传改革经验和成效,凝聚各方共识,为改革创造良好氛围。

附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办法(试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

部 水

部 农

部 国 土 资 源 部 2017年6月6日

附件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办法 (试行)

根据中发〔2017〕1 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 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16〕2 号,以下简称《意见》) 要求,为落实省级人民政府改革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 向激励作用,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对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

二、评价内容与指标

按照《意见》明确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 评价内容分为工作开展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有关指标的分值和评 价标准将根据改革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工作评价着重对工 作机制落实责任、加强信息报送和宣传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共设置 6 项细化评价指标;任务评价围绕改革实施范围及夯实改革 基础、水价形成机制和奖补机制等改革重点任务进行评价,共设置 14 项细化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指标详见附表。

三、评价方法与程序

(一)评价方法。评价工作采取自评自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 方式。 —2—

(二)评价程序。评价采取以下步骤:

1.各省自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照本办法设置的评价

指标,总结评价期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推进和任务完成情况, 进行自评打分,于次年 1 月 15 日前将自评结果和评价依据(相关 文件或证明材料)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 (以下简称“四部门”)

2.初步评议。四部门结合日常督导检查情况,对自评结果进行 初步评议。

3.抽查评价。四部门按照一定比例确定抽查省份,并组成工作 组进行实地评价。

4.综合评定。四部门对初评结果和抽查评价结果进行审议,对 照评价指标打分并确定等级。 5.发文公布。评价结果于次年 3 月底前由四部门联合发文公布。

(三)评价等次确定。本评价采用标准分制(标准分=实际得 分÷各省最高分×100),满分为 100 分。评价结果分为 4 个等级,得 分 90 分以上为优秀,80 分以上 90 分以下为良好,60 分以上 80 分 以下为合格,60 分以下为不合格(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四、评价结果应用

(一)本评价结果逐步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最严格 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二)本评价结果作为中央安排资金绩效因素,与中央财政水 利发展资金、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 —3—

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 分配挂钩。

附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表 附表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表

评价类别 评价指标 分值 2017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工作评价 (20分)

(一)省级层面工作责任落实 15 1.省级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及 履职情况 4 1.2016年底前建立得2分,2017年6月底前建立得1分; 2.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改革工作得2分。 2.省级改革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建 立及工作开展情况 3 1.2017年9月底前建立得2分; 2.检查考评工作开展到位得1分。 3.省级改革激励机制建立及工作开展情 况 3 2017年9月底前建立省级资金(涉及农田水利建设的)分配与改革成效 挂钩机制,并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得3分。 4.制定实施计划 5 1.2016年11月底前出台得2分,2017年6月底前出台得1分; 2.根据部门职能分工细化改革任务得1分;

3.将改革实施面积细化分解到具体地块或灌区得2分。

(二)信息报送和宣传 5 5.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3 1.按发改价格〔2016〕1143号文件规定及时报送半年和全年改革工作进 展情况及下一实施计划得2分;

2.做好简报、典型经验交流等其他信息报送得1分。 6.做好宣传引导 2 舆论宣传工作得力,各方反映良好得2分。 任务评价 (80分)

(三)改革实施范围 14 7.全省实际改革实施面积占计划实 施面积的比例(%)

4 全省实际改革实施面积占计划实施面积的比例达到100%得4分,低 于50%得0分,50-100%按比例得分。 8.全省累计完成改革任务的有效灌溉面 积占应完成面积的比例(%)

10 全省累计完成改革任务的有效灌溉面积占应完成面积的比例达到100% 得10分,其他按比例得分。 第 1 页,共 3 页 附表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表

评价类别 评价指标 分值 2017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任务评价 (80分)

(四)夯实改革基础 26 9.配备完善供水计量设施 8 改革实施范围农业用水计量经济适用,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全部实现斗 口及以下计量得8分,未全部实现的按斗口及以下计量的面积占实施范 围的比例得分。小型灌区供水计量设施设置满足计量供水和计量收费得 8分,部分满足的,按比例得分。井灌区计量到井得6分,计量到户得8 分。改革实施范围内含大中型灌区、小型灌区、井灌区的按各自面积加 权平均计算本项得分。

10.建立健全农业水权制度 6 1.制定并及时修订完善灌溉用水定额得2分; 2.对改革实施区域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得2分;

3.将农业水权进一步细化分解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水合作组织、农 户等得2分。

11.明确工程管护责任 3 1.农田水利工程及设施产权清晰得1分; 2.管护主体及责任落实得2分。

12.健全末级渠系管理组织 2 改革实施区域末级渠系管理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得2分,低于50%得0 分,50-100%按比例得分;

13.农业水费实收率 3 改革实施区域水费实收率不低于95%得3分,85(含)-95%得2分,75 (含)-85%得1分,75%以下得0分。

14.推广节水技术 4 节水技术推广面积占计划的比例达到100%得4分,低于50%得 0分,50-100%按比例得分。 第 2 页,共 3 页 附表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绩效评价表

评价类别 评价指标 分值 2017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任务评价 (80分)

(五)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20 15.建立健全农业水价相关管理办法 5 省级层面或改革县(市、区)农业水价成本监审和价格核定有相应管理 办法或文件得5分。

16.合理测算并制定农业水价 13 1.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成本监审并合理测算改革实施区域农业水价得 3分;

2.合理制定改革实施区域农业水价调整计划得4分;

3.改革实施区域骨干水利工程水价已明确调整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实施 计划得2分;

4.改革实施区域末级渠系已明确农业水价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实施计

划的面积(协商定价除外)比例达到100%得2分,低于50%得0分,50- 100%按比例得分; 5.农民水费负担合理、用户接受程度高得2分。

17.实施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2 出台并执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得2分,其中出台制度得1分,改革实施

区域落实制度得1分。

(六)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20 18.出台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 6 2017年底前省级层面或改革县(市、区)出台办法得6分,其中出台精 准补贴办法得4分,节水奖励办法得2分。

19.落实精准补贴资金 10 实际落实精准补贴资金占改革实施区域需要落实资金的比例达到100% 得10分,低于50%得0分,50-100%按比例得分。

20.落实节水奖励资金 4 落实节水奖励资金占改革实施区域需要落实资金的比例达到100%得

4分,低于50%得0分,50-100%按比例得分。

备注:1.改革实施面积是指已按照《意见》明确的各项改革任务同步启动相关工作的区域; 2.完成改革任务是指在改革实施区域按照《意见》明确的总体目标和各项任务要求按期完成

第五篇:转变经营模式和观念 扎实推进企业机制改革

杨思松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以及加入wto等外力的推动下,建筑行业已逐渐地步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一大背景下,国有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已表现得日益突出。因此,突破传统束缚,实现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已成为

当前业界共同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行业发展已进入了重大的战略转轨期跨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我国入世后的这段时期,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感受到本行业的发展环境已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从竞争主体、市场需求以及行业管理体制等不同的层面反映出来,其中突出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竞争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近年来,在我国建筑行业市场上,竞争主体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这种多元化格局,从竞争主体的企业体制、发展模式、市场定位等多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纵观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市场的竞争主体,在体制上除了国有建筑企业外,诸名民营、合伙人、股份制、中外合资、境外独资等不同投资主体和产权制度的企业,已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不仅已占有了相当的比重,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就完全打破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传统局面,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新格局;

其次,随着行业环境的变化,不少企业都在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定位,从而形成了企业发展模式上的多元化取向:综合专业建筑公司、工程咨询公司、工程公司等等。各种对企业发展取向的理性思考和探索,正在改变着以往业务竞争单一化的格局,形成了层面不同,业务宽度不等的多元市场竞争。

第三,入世后,行业市场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当按条、块分割的传统市场格局被打破后,在原本封闭的特定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企业变得日益繁杂了。此外,为开拓新市场,一些企业还创造出了不少跨地域联合发展的新模式,从而形成了一批经嫁接变异而来的混合市场主体,这就使得市场竞争主体变得更为复杂多样。

(二)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正在成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作为一种商品,其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特征日益突显,引起了市场供求双方的广泛关注,这就对建筑技术的特色化和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我国的建筑市场如今建设投资已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以及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境外企业、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投资等等。建设投资的多元化直接摧生了市场的需求多样化:有着不同消费习俗和文化背景的业主,对技术服务有着自己独特的消费追求和运作规程,从而形成了工程建筑业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新格局。

(三)行业管理体制正在加速调整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行业管理体制,现已成为政府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年来,建筑行业的管理体制与方式,已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建筑保险制度的强制执行;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行业诚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构建;资质管理的重心转移;境外机构市场准入标准的变更;行业管理事务向行业协会转移;等等。让人深感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管理体制正在进入一个新旧交替的拐点。

综上所述,本行业改革和发展的环境已经并还在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透过这种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在加速实现与国际同行业发展并轨,同时这也充分表明,本行业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战略转轨时期。

二、变革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面对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熟视无睹,我行我素,无疑于“刻舟求剑”。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需要我们做哪些应变呢?除了需要在企业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之外,就生产经营模式而言,至少有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需要调整内部结构;整合可控资源,形成核心能力;突破传统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一)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内部结构建立在系统论基础上的现代管理学,十分注重一个组织内部系统的合理性,它认为一个组织能否有效地运作,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内部结构所决定。同时每个企业又都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只有与环境相适配的企业内部结构,才是合理的。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或者环境出现较大变化时,通常会出现一种社会消费的转型。许多征侯已表明,我国的建筑行业已进入了一个消费转型期。因此,作为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产品的企业,就应当顺应市场需求的转型,实现自身产品的转型。

我国建筑行业的骨干群体,是长期在计划经济规制下运作的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其内部结构(无论是组织管理结构、生产经营结构或人才结构等等)与当今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已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已成了企业新时期发展的“瓶颈”。因此,突破传统结构的束缚,加速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已成为了国有企业实现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刻

不容缓的任务。

(二)整合可控资源,形成核心能力针对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现状,现代企业管理学在总结了大量企业发展的案例后,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的理念,并奉之为企业竞争的制胜法宝。所谓“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最具备的独特技术和产品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

我国大批骨干企业,曾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诸

多令国际同行瞩目的辉煌业绩。在这些凝聚着历代技术精英们智慧和心血的建筑精品中,蕴涵了大量独特的技术精华,然而其中大部却已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反观境外一些著名的建筑企业,它们往往在完成了一项力作之后,就会随之提炼出一大堆的技术专利,并累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当今建筑市场的竞争,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就是技术先进性和独特性的竞争。因此,传统建筑企业那种无特色的综合型技术发展取向,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市场对建筑的特色化、专业化和高效率的追求了。

时下我们在对自身发展历程的反思中,对市场竞争有了新的更深刻的领悟,并开始关注可控资源的整合、独特能力的提炼等。这是一种对发展认识的回归,它将有利于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突破传统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国有建筑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母体,随后近30年都在严密的计划经济规制下运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虽然改革开放后,国有建筑企业的市场实践和历次内部改革,都在不断地冲刷着传统观念的历史印记,然而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至今我们仍可以在各项工作中真切地感受到传统观念顽强的生命力。

一个企业的主导观念,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深层因素,它渗透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并左右着企业的行事方式和追求目标,在企业面临环境的重大变化时,这种主导观念对企业发展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企业管理学提出了“企业文化”的理念,并揭示了它在企业发展中的灵魂主导作用,这正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诠释。

我国建筑行业已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转轨期,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才能使企业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增强,才能使调整内部结构、塑造核心竞争力等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问题,历经了十多年的酝酿和探索,业内对其重要性已有了充分的认识。然而,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寄托,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企业发展除了体制适配外,还需要具备其他多方面的条件,而在生产经营模式上的变革创新,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变革创新的有益探索与实践时下,为应对行业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建筑行业内已有不少企业在企业经营模式、生产组织结构以及新市场开拓等各方面,开始了积极的变革与探索。

(一)经营模式的变革与探索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已使传统建筑企业的那种仅能提供单

一、无特色建筑的经营模式,受到了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当前,有不少建筑企业借鉴境外的发展经验,立足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在对可控资源重新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开始加强了对传统经营模式的改造以及对新时期发展定位的探索:

一、企业依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特长,在对历史业绩和专类技术人员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了专类建筑企业,有的还编制了建筑分类业绩的样本,配合开展业务特色的市场宣传,以求通过特色化的服务来提高企业在细分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企业根据其主体高超上主流消费群体的服务需求,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把自身的经营业务扩展到一个更加宽泛的领域,以探索一种企业全新的发展模式。市场需求的变化,已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并已有不少企业在改造传统经营模式,构筑适应自身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的经营模式上,开始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

(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与探索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质量、服务品质、工作效率等等,已成了企业经营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大家也已开始意识到:生产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在对传统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变革方面,有不少企业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子。

一、近年来,不少企业,都对生产组织结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专业化整合。虽然这些企业改革的主要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为了推动项目管理,有的为了增强内部竞争意识,也有的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等等,但不约而同的改革取得可以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专业化的组织结构,在当今的行业竞争态势中已表现出了它的一定优势。

二、从尊重行业发展特点和凝聚优秀人才的目的出发,在组建自发的建筑团队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这种管理模式或许是对“自由职业”这一行业本质的一种揭示,或许也是本行业实行人性化管理的一种认识的回归。

三、 出于控制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决策效率等多种因素的考虑,目前业内的不少建筑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尝试和探索项目管理的生产管理模式。尽管由于内、外条件的不尽完善,这方面的探索使不少企业深感疲累不堪。然而我们相信,随着政府工程“代建制”的推行、境外投资的比重增加以及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的形成等各方面条件的逐步成熟,这一国际通行的建设组织模式一定会在我国市场上破茧成蝶。这些年来,许多业内的企业领导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压力,因此在企业结构调整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开拓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虽然这些探索未必都能取得完满的结果,然而却为行业新时期的全新发展,进行了有益的铺垫。

(三)新市场开拓的变革与探索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提速,使原来条、块分割的传统市场格局逐渐消解,从而也使新市场开拓成为业内的又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为了拓展企业新时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许多企业都制定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市场开拓的新模式。

一、优势互补开拓新市场。以大企业的品牌、技术和资金与当地人才、社会关系和市场嫁接,形成多元投资的新公司,是本行业的跨地域合作和新市场开发中的一种新的模式。为此,我们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先后在福建省、广东省等地成立新公司。这种新模式的突出优点,是多方面优势资源互补。

二、分公司属地化发展的模式。设立外地分公司,是以往大型企业开拓外市场的传统方式。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在人才稳定、成本控制、技术和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许多弊端。近些年,一种通过把传统分公司改造成为在大企业品牌下的属地化公司的市场发展模式,为越来越多的业内领导所推崇,即将传统的分公司改造成为一个由经营者群体控股,品牌大院参股的多元投资主体。这种模式基本解决了传统分公司的固有弊端。在这方面,我们也准备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三、整合当地社会资源的模式。当前,在全国各地几乎都存在一些从事建筑施工的游兵散勇(业内称之为:地方游击队伍)。它们有的是为圆“老板梦”辞职单干的,有的是出了校门就干上了“职业枪手”,也有的是从改制企业中离析出来的技术、管理人员等等。在这一群体中也不乏管理、经营、技术等方面的精兵强将。我们在开拓外地市场中,就准备采取对“地方游击队”整建制地收编改造,通过整合地方的人才资源,打开新市场。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如提升城乡建设品质、缩小行业发展的地域差距、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等等。然而,在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地都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给市场一体化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要解决好行业法规的健全和各地市场的规范运作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已有不少业内的企业经营者,对行业局势的发展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应对局势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虽然,这些创新的思考与探索,有些在业内还存在异议,有些也还不尽完善、不尽成熟,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应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上饶京宝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上一篇:中铁经营开发述职报告下一篇:直属企业三项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