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024-05-24

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通用9篇)

篇1: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一提到作文,却是一个令学生感到头疼的话题,“谈文色变”,学生怕写作文。而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是觉得作文没什么可写,拿起笔来无话可说,不知道该写什么。这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作文不感兴趣,没有写作动机。

2、语感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善于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造成语句不通,条理不清。

3、缺少观察和感悟,对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不懂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于生活中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别说用心去感受。

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育大师叶圣陶曾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为调动学生的写作动机,我让学生从写自己,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入手,并择优进行选读或在黑板报上刊登,让学生感到写作文并不难,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争当“读书小能人”。

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在于多读,为此,我开展了“读书小能人”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好词好句,并逐步会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之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为学生的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生活中,要给自己一双会发现的大眼睛,处处留心;还要给自己一颗会感悟的心,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感,用日记的形式及时地记录下来。

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慢慢地不再怕写作文了,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要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为继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还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行。

开始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先说后写,怎么说就怎么写,让他们易于动笔,逐渐知道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是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需要。鼓励他们多写,勤写,想写时就写;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写作机会,多用肯定和鼓励的办法,如给满分作文、组织展示等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渗透一些观察方法,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身边事事皆可入文”,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和感受,写成日记,养成观察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篇2: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乐丰镇珠湖山学校 李玉凤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现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其归纳为四大类,并谈谈其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没有中心或中心不明确。

初学作文,有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就像记流水账,写一件事从头到尾面面俱到,根本看不出其写作的重点,不明白他写作的目的。例如一篇日记,他从早上写到晚上,所做的事全写出来了,有上学、写作业、买零食、和同学玩、放学回家等。但看不出哪件事是重点,是他最想表达的,没有一个中心意思。

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是不明白作文的目的,以为作文只是凑字数而已。不知道作文应该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再加上有的老师一味强调字数的要求,导致这种言之无物的作文出现。

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在作文指导时从说到写,先说说你这一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为什么难忘,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或启示。想好后再动笔作文,就可避免出现作文没有中心的毛病。

二、内容不具体。

小学生作文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内容不具

体,很多学生一篇作文写不到两百字就完了。让他多写点就像挤牙膏似的,就是写不出来。这类文章往往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记事却简单笼统,三言两语的就完了,看不出事情的重点部分,因而影响中心的表达。

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平时对生活漠不关心,观察力不够,又加上积累较少,词汇不丰富。因此写起文章来就干巴巴的几句,没有什么修饰,就几句纪实,至于所思所感是一句没有。

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要多积累好词好句,在写之前仔细想想事情的来龙去脉,说说整件事的最重要的部分在哪里,把它写详细,还要写出你对这件事的感悟或看法。这样既使得文章内容具体,又突出了中心。

三、条理不清楚。

一篇好文章应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一部分学生写出的文章看似内容具体,其实杂乱无章,没有一定的顺序。使人看了不明白其条理何在。

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写之前没有好好构思,没想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拿起笔就写,想到哪就写到哪,发现忘写的又补写,结果就是乱七八糟的。

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写之前一定先列提纲,定好写作的顺序,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了。

四、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很多。

这类问题是小学生作文中的通病。主要出现在语文基本功较差的学生身上。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不爱读书,不爱写字,语文基础知识很差。

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写,平时严格督促其背书和记字。作文时单独辅导,当面指导其自己修改,天长日久,形成一定的语感。

篇3:论农村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

语文教学, 离不开写作。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农村学生而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课堂教学, 轻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作文教学一般在课堂中进行, 课堂是作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 然后按照范文的格式和语句从事作文的创作活动, 导致学生抄袭作文的情况较为严重。

其实, 作文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是有感而发的产物。要把作文写好, 借鉴优秀作文无可厚非, 但是一直依赖优秀作文, 会把学生引入死胡同。我们知道, 农村孩子生活环境比较艰苦, 但是, 帮助家长参加生产劳动的机会很多, 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能够接近大自然, 更能够体验劳动的过程和快乐。把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就是非常好的作文。但是, 大部分学生不会这么做, 也没有这么做, 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出现了偏差。许多教师把作文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的范围之内, 更多地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 而不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写作的热情调动起来, 就不会出现学生在写作之前到处找《作文大全》之类的书籍, 看有没有类似的作文题目, 通过改头换面的方式来达到完成任务目的的情况出现。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很多, 作文教学完全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 让学生多体验生活, 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并阅读大量的课外书, 积累一定的词汇和语言。教师还应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 让学生把写作当成自己思想情感的自然表露。这样, 学生既能写出真实动人的作文来, 也能不断增强对作文的兴趣,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二、重视作文数量, 忽视作文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 教师往往布置大量的作文,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 一是可以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是通过多写多练,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 教学任务是完成了, 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承认, 在压力之下, 也许会产生动力。但从学生的实际考虑, 学生不仅要完成语文作业, 还有英语、数学等作业, 学生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轻松。在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形下, 加之写作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导致学生为了完成任务, 而走上抄袭的捷径。表面上看, 学生写的作文不少, 但是真正属于自己亲身感受的东西并不多, 时间久了, 就会形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

要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不妨少布置几篇作文,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写作的质量。同时, 作文写作数量少了, 教师也有时间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进行认真修改, 从而保障每次作文的写作和修改都不流于形式。另外, 在作文讲解的过程中, 也就同一篇题目的作文, 先在班上读一篇较差的作文, 让学生分析写作失败的原因, 并提出修改的建议, 再讲解一篇非常好的作文, 让学生在正反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写作的不足, 为今后写作积累一定的经验。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题目, 多次进行写作, 不论写作质量的高低, 要求每位学生每次提高一点点, 并对每次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弱

学生写不好作文,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过于狭窄。如写记事类的作文, 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好人好事, 很少有学生去写坏人坏事。描写人的外貌特征, 也是千人一面, 这除了学生抄袭的成分外, 更主要的是学生缺少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辨能力。

学生每天要接触很多的人和事, 有些人和事应当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 并没有留心观察和思考这些事情, 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无事可写。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辨能力。比如, 教师随便拿出一支粉笔, 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形状, 引导学生说出它有多少种用途, 以及粉笔的成分、贮藏等, 也可以联想到与粉笔有关的其他物质和故事, 尽量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就最近发生在校园周边的事情,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 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 从而解决学生遇到作文题目后思维狭窄, 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四、学生抄袭现象普遍存在

在学生提交的作文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抄袭范文的情况。在学生的眼里, 范文就是写作的标准。在农村, 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 家长往往会给孩子买不同种类的作文书籍。每当作文布置下来之后, 学生就会根据作文的类型, 参照范文, 改头换面, 就变成了自己的作文。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

作文是特定生活的再现, 对教师而言, 发现抄袭作文并不难。不同年级的学生, 写作水平是不一样的, 低年级的学生很少会写出高难度的作文来, 也不会使用一些高年级学生才能掌握的词汇和语句。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 农村学生一般也不会写出城市生活的一些人和事。只要教师认真, 就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对于经常利用手机上网的教师, 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在网上进行检索, 看学生是否有抄袭网络文章的嫌疑。当然, 这需要花费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但对于杜绝学生抄袭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对于作文好坏的评判, 也许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最起码作文要“真”, 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 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 而不是记忆和照搬别人的东西。因此, 学生的作文除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字体工整等要求外, 必须要求内容真实。对内容虚假、涉嫌抄袭的作文, 教师一定要进行批评教育, 让其重新写作, 即使写得差一些, 但必须养成不抄袭范文的习惯。

篇4:学生考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话题作文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话题。”(张伟明语)

①只抓材料,有些考生从材料中提取观点作为自己作文的观点,把话题作文混同了材料作文。命题为《愚蠢》、《创造需要愚蠢》等,严重偏离话题。②延伸太远。有的考生也抓住了话题,但是对话题进行了不合理的延伸。如命题为《一分为二》、《多角度思考》等,把“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对立起来。③沾边赖。有的考生认为话题作文,只要沾点边就行了。如命题为《及时回绝》、《谦虚》、《失败是成功之母》、《大智若愚》等等。

2.材料问题。

①材料的选择不典型,随便讲述一下,同学的经历或自己的经历,说服力不够。②材料不丰富,考生平时积累太少。老师看到有贾占波、刘翔、中国女排、千手观音等材料的影子,作文分数就上去了。聪明一点的,把玻尔用上也很管用。③材料的叙述剪裁不到位,好的材料没有用好。如任长霞的例子,有的写成遭遇车祸,英年早逝,出人意料,就不行。而叙述成目送长霞,十里长街,人山人海。这样的场景出现是出人意料的,就很好。

3.讲理问题。

①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的最基本的写法,可有相当多的考生只摆事实,不讲道理。堆砌材料,空摆事例,没有分析。②分析不到位,有些考生摆事实之后,也有分析,但不知道对事例进行紧扣题目观点的分析,而变换角度进行延伸拓展、深入思考也很重要。

4.技巧问题。

①没有写作技巧。记叙文平叙直叙,没有起伏,没有波澜,更谈不上创意。议论文只是写出观点之后,叙述几个事实完事,没有分析、评论,更没有有意识的回扣题目。②技巧误用。有的考生写成寓言故事、把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演绎为兄弟,运用拟人化手法来写,得分较低。

5.拟题问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考生硬是不当回事。①没有题目。高考评分细则明确规定缺少题目扣2分,实际操作中也是这样。只要没有题目,先在扣分栏中写上2分;②题目与话题无关。这样,有时有点悬念的效果,但也容易造成误判。如《睡在上铺的父亲》,写父亲打工忙,本说不回来陪孩子参加高考,可高考前出人意料地回来了,睡在他的上铺,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由于题目原因,作文判分较低。③题目没有文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这样没有文采的题目很多。像《惊天大逆转》、《没有什么不可以》这样运用修辞的题目则很少。

6.点题问题。

高考作文,尤其是记叙性的文章,必须点题,用一段话,哪怕只有一句话也行,对前面所写事件进行画龙点睛。“结尾有时比开头更重要!”有经验的老师常这样说。有时前文写的平淡无奇,结尾只要卒章显志,同样能摄人魂魄。有篇《生命的奇迹》结尾写道:“生命的奇迹看似出人意料,想想都在情理之中。”一个巧妙的点题,升华了主题,提高了文章的档次。而有一篇题为《爬蝉和母亲的泪》的文章,文笔细腻流畅,感情真挚动人,但因结尾没有点题,内容只能评到二等上(16分),真是遗憾。

7.其他问题。

篇5:作文《沿途的风景》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题问题

1.“沿途”强调的是过程,不能限于某一点,而有些同学忽视或误解“沿途”。如:“他便躺在竹椅上,倒上一杯茶,观赏着沿途的风景。”

2.一些同学把“风景”理解为自然“风景”然后就围绕这个“风景”来构思,这样做未尝不可,但问题在于大量作文满足于空泛地描写旅游时所见的风景,没有进一步阐发其中的哲理,未能注意对文章主题的深层次挖掘,如文章在描写风景之后,草草收尾:“沿途的风景,真美!”

有些同学虽然超越了文字的第一层面,把“风景”理解为不仅是自然客观的物质存在还可以是一种人文的精神的符号,但没有把这种理解充分地表达出来,在写人文的风景时,许多同学使用李白、陶渊明、屈原、苏轼的例子,暴露了同学思维懒惰,缺少创新意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势必形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局面。

解决策略:“沿途的风景”可以理解为自然风景,也就是它的词典上的定义: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物。可以理解为人文风景,指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好的足以令人感动的使人的心灵受到教化的事物,这是对“沿途的风景”的进一步引申,比如落日余辉中老两口相互搀扶、蹒跚前行的身影;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挥汗如雨指挥交通的交通警察的身影„„可以取“沿途的风景”的比喻意义或者象征意义,象征生活中所遭遇的所有的美好事物,比如亲人无私的关爱,家乡人情的淳朴,朋友一直以来默默的付出,或者是那些提高人们提高道德思想水平帮助人修身养性的精神财富,比如忠贞爱国守信重诺的美德,永不放弃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信念,以及永不满足永不停止的追求等等,在这个层面上立意时,要特别注意一定落实到某一个“形象”上,这个形象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该定格为某一画面或某一镜头,即应该让人能够与“风景”联系起来而不能脱离话题。就这三种理解而言,单纯写“自然风景”比较肤浅,这样的作文很难得高分,如果把第一种与第二种结合起来写,文章就有一定的深度也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感,如果把立意定位到第三种理解上,又能落到实处,就能体现作品的思想性,反映了学生的认识深度,因此单就立意而言,同学们不妨取第三种立意。

二、选材问题

1.材料撞车,立意平庸。大多数同学的选材出现了严重的“撞车”现象,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量作文写高三生活枯燥无味,虽然一心埋头学习,却依然考试失利,这时老师教导,家长谈心,同学鼓励,经过一翻语重心长的劝勉(往往是作文导语中的内容重现)之后,“我”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还有不少作文“复古”现象严重,没有新意,缺少时代性,总是屈原、李白、苏东坡、陶渊明、李清照、项羽。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行,而是太俗太滥,又不能翻出新意,第一个这样写肯定是好作文,但如果千千万 1

万个学生都这样写,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这样的材料可能得高分,但如果一直不加变通,那一定要吃亏。

2.材料不当,生搬硬套。如:“司马迁摆脱消极的风景,拥有乐观的心态;刘翔经历奥运会失利的风景,重获成功。” 议论不当,乱贴标签。如:“意义在沿途的风景中。项羽虽败,但为人豪迈,豪气干云的风景,使其虽未成帝业,却名垂千古;曹操终因肮脏不堪的沿途的风景,而遭千古骂名。”或通篇罗列一两个感动中国人物的实例,凑足字数。还有些例子偷换概念,如写成功人士因关注细节而成功,把细节理解成“风景”;把在马拉松赛跑中通过分解目标达到目的地理解成“观察沿途的风景最终获得成功”。

3.胡编乱造,情感虚假。如写离家出走,看到车窗外的风景,“他笑了”,回家后,“父亲当头给了他一个耳光,他不怨恨,脸上只有笑的表情。”还有出门旅游,遇到列车上有孕妇生养,大家帮忙找医生。题材老套,生硬虚假。

解决策略:选择材料要推陈出新。站在同学们的角度上,要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然后加以提炼挖掘,形成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把我们的笔触伸向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而不要一动笔就是考试失利,妈妈的奶茶,爸爸的启发,也不要钻进“故纸堆”里去糟蹋古人。创新首先是一种意识,然后是一种勇气,要敢于说别人尚未说过的,写别人尚未写过的,但不要胡编乱造。选择材料要有一定的时代感,要有鲜活的生活气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改变观念要勤于动脑,要善于观察社会,并且要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同时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多给学生提供一些鲜活的材料,引导我们的学生走向写作的正确轨道。

三、组材问题

缺少细节,平淡无味。文章缺少材料的支撑,内容空洞无物。通篇无对风景的描写,只是流于空喊口号。或者文章虽然有材料,但大多数同学依然不能充分地利用材料,不能合理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不能使材料“为我所用”,只是停留在罗列或者是概述的层面,没有场景的细致刻画,没有形象的精雕细刻。在材料的组织过程中,不能对材料进行展开,不能对材料进行挖掘,不能把材料的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不能通过材料来进行阐述所要论证的观点,导致作文仍然面目可憎,或者是造成“材料”与文章“立意”两张皮的尴尬状况。

解决策略: 我们知道,文章不能没有材料。尤其是议论文,没有材料的议论文内容再多也显得空泛,这样的文章永远是一幅呆板的面孔,很难想象满纸说教的议论文能搏得读者的欢心,但有了材料如果不能充分地利用,那么这样的文章就会变得非常的“虚浮”。我们的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必须认真地矫正并仔细体会其中的异同,一定要把材料用足,把材料本身的魅力充分地体现出来,不要只是对材料“粗线条地使用”,要学会“精细地加工”,要根据文章主旨的需要合理地使用材料,该“精细”时一定要精细,只有这样,文章才会体现出它的生动它的深刻,才能体现出同学的思想深度和高度,文章才变得耐读、2有味道。议论性的文章如此,记叙性的文章更是如此,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当我们拥有了材料后,我们要学会“深加工”,使作品显得厚实丰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不是光指出来,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指导前与后效果的不同。使得议论文论据典型新鲜,说理充分深入,用分论点展示典型的细节和清晰的条理;使得记叙文形成事(人)情理的三点一线。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生活场景);用故事表达一种思想;将思想蕴于细节之中。

四、结构问题

在文章的结构形式上,大部分同学还是采取的那种“水面撒花”的平面结构模式。在同一个层面上安排内容,就好象在水面上撒花一样,花漂得这里那里都有,但是它们虽然分布比较广泛,却都浮在水面上,没有哪一朵到了水面以下甚至是沉到水底,比如此次作文,有的文章重点不突出,学生不动脑筋,一味求稳,干脆把导语一份为二来写。有的同学写风景,要么是空间风景描摹,俨然是景点介绍,要么是时间风景的罗列,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就如一笔流水帐。这样写作,通篇内容都停留在思维的同一个平面上,显得幼稚肤浅。不管是举例子,还是讲道理,都只是并列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体现事例与事例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进性,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泛泛而谈,只能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这暴露了同学们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幼稚。

解决策略:思路安排要由浅入深。任何一篇成熟的文章都是有它的思路的,但同学们在安排自己的写作思路时,要注意使文章体现出层次感,要体现一种思维的“纵向延伸”,那具体应该怎么办?还是举个例子,文章的思路安排应该像农夫挖井一样,选好地址之后,沿着同一方向挖下去,越挖越深,直到挖出水来,这样的写作就能体现出一定的深度,横向的罗列是思维的宽度,例子无需多,二三个足矣,纵向的挖掘是思维的深度,它所体现的才正是人们最想知道的写作者的见解才识,结构形式要“死”中求“活”。“死”是一种规范,是写作应该遵循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活”是一种艺术处理,是写作者个人灵气智慧和创造性的自由发挥,写作文还是一成不变的“三大段”面目可憎,而有的同学则是矫枉过正,通篇都是三言两语的小段落,这两种结构形式都不可取,前者使文章太过笨重太过呆板太过陈旧,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感厌烦感,后者则显得太过零碎,华而不实。比较理想的结构形式应该是长短段落相间,开头不宜过长显得帽子太大,文章主体内容不应过简,该长的段落就必须长起来,这样使文章显得厚重充实,结尾必须简洁有力有余味,在文章的主体段落之间,可以穿插小段落来点题或者过渡,当然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完全可以甚至应该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和内容主旨而灵活变化。

五、语言问题 3

1.人物语言书面化,无个性。所起的作用就是一声当头棒喝,为了使“我”从困境,失意中走出来。如:“母亲见他愣在那里,便趁势引导:‘儿子,人生就像一列火车,窗外的景物不断变化,错过了抑或太过沉迷无所谓,只要不错过该到的站点,你是想成为路途上优美风景的祭品,还是重整旗鼓追求既定的目标,你自己好好想想。’”又如:“叔叔听了我的埋怨,异常庄重地对我说:‘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这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因为我能在这一路的风景中忘却俗世烦扰,抛开名利束缚,让心灵归于平和,整理心情,以便更好地迎接生活。我送你四个字:寄情于景。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努力做到!’” 人物对话,应力争用生活中能出现的语言,而不少作文的人物语言太书面化,显得矫情。

2.语言平淡寡味。记叙文叙述过多,缺少描写抒情,缺少感染力;议论文语言没有张力,材料贫瘠,论证粗糙,没有说服力。

篇6: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例证说服力不强,逻辑混乱,没有注意到题目的限制。

很多学生作文:先举某人一例,目的用来诠释“坚硬”,再举另一个人的例子,目的是诠释“柔软”,然后讨论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2.光有好的形式,但内容浮于表面。

有很多学生写的议论文中,夹杂着散文化的语句,七绕八转,看上去很美,实际语义不明确。

在讨论如何处理“坚硬”与“柔软”的关系时,很多学生只是在进行简单的归纳、推演,而且是一种轻描淡写、自认为很自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对“坚硬”、“柔软”内涵的复杂性、形成过程的纠结、痛苦和煎熬,学生能感知的很少。

篇7: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其呈现特点有二: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获取高分,一方面课堂被教师烦琐的理性分析所代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二是只要是公开课优质课,现代多媒体技术装备披挂上阵,闪亮登场,从头发武装到牙齿而所有的一切看似热闹,实则先天不足。还是吕淑湘先生一语道破:“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能力比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和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而作为我们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作文教学则更是满目苍夷惨不忍睹这种状况着实让人忧虑。

一、当前作文教学走入的怪圈

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曾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事实上,我们教师过度的扶、牵、抱、乃至越俎代庖,将学生身上固有的灵性逐渐消灭殆尽。

1、教师的短视行为和速成训练与学生作文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矛盾。(1)、“摹、套、抄”。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一篇新体裁的文章,都往往去组织学生学习几篇范文,或给学生写个样子来,让学生模仿着去写;另一种作法是从审题、选材、列提纲教师都进行详细的分类指导,这本无可厚非。本来嘛!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示范是最佳的语言。但时间一长,我们将哭笑不得,我们种瓜不会得豆,不少学生的习作思路受到了束缚,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有的结合课文“套”,有的依照优秀作文“摹”,还有的干脆照着别人的“抄”。

(2)亮“绝招”,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生背已发表的优秀作文,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公开的秘密。由于原《大纲》中只规定学生写记叙文,于是有的教师布置学生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各背几篇,以应付考试。有的教师更有改头换面,移花接术的“绝招”,将学生背下来的作文稍作改装,一篇作文便可应付多个题目。作文教学走上了“背”这条捷径,并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于是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放松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样在作文时,不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人一篇的雷同现象才怪呢?长此以往,谈何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说教师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说近点,无异于搬起石关砸自己的脚,说远点,纯粹误人子弟!

2、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严重脱节的矛盾

作文为什么长期伦为讲读的附庸,恐怕与长期受“读是写的基础”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影响有关。诚然读与写是具有着整体的联系的。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没有吸收就没有表达。但是阅读和写作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读”与作文教学中的“读”不是一回事,学生阅读教学中的“读”,其功能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掌握相关语法知识,而作文教学中的“读”,其功能主要是提供模仿的范例。其次,从读的要求上看,阅读教学中的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作文教学中的“读”。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名家的小说,散文,但不要求学生写小说和散文。作文教学时,教师提供的范示,一般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作文水平相当的习作。就作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中的“读”对写来说追求的是长期效应,作文教学中的“读”对写来说追求的是即时效应,然而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是将其人为地割裂开来,且各行其是。

3、题材的单一以及训练内容的空泛与材料残缺乃至全无的矛盾。

教师布置的习作题目大都是教材中规定的“任务题”,如果教师没有布置学生课前积累习作素材,学生习作往往只能盲目应付。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布置学生习作时,对所布置的题目学生是否有材料写心中无数,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望“题”生畏。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平常的日记和“小作文”,有独特的观察视角,有鲜活的思想和真情实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习作活动是真实的,他们表达的是他们熟悉的生活,他们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也就是说材料充分。而在完成“大作文”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这时的习作活动变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能躲则躲,不能躲就胡编乱造。加之学生个体差异,学生作文是受情感支配的,每个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况且等到作文课时再来组织材料,有还好说,若无材料呢?结果完成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

4教师的期望值过高与学生习作粗糙的矛盾

纵观目前教师的批改,罗列问题的多,肯定成绩的少,当然“文不符实,评价不当”不在此列。正所谓“优点不找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翻开学生的习作练习,满眼的红圈和杠子,什么错别字,病句,标点等一一纠正过来,有的还是整段话的改写,以为发现问题多越多,越说明我们批改认真负责,本本如此,人人如此,篇篇如此,时间够不够,姑且不论,殊不知,这种以纠“谬”为主的批改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一次次的习作中尝到的是一次次失败的痛苦的滋味,连习作兴趣都荡然无存,还奢谈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

别外,我们教师的评讲课,大都是唱的“独角戏”或说“单口相声”,无论是教案上反映的还是课堂上,评讲时,基本上是开批斗大会,教师苦口婆心,诉怨诉屈,学生满头大汗,情绪低落。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和鼓励的批评,会使人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一个人情绪越低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言而喻!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转变作文教学的理念

承认作文是一门科学,一门科学,有意识地将作文从以讲读为主的语文中分离出来,改变其处于附庸的地位,只有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发挥它在创新教育中特有的功能,时至今日,尽管全国还没有一套科学的,权威的,系统的独立的小学作文训练方面的教材或“纲要”之类的东西,但我们根据自己本班本年级,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人文、环境、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制订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训练方案总还可以吧?这样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就不会出现各自为政,或盲人骑瞎马式的训练,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避免重复无效的训练。

2拓展习作训练的时间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前面已讲到,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成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也是个未必。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或许,因为某种因素的干扰与制约,学生不想写的时候恰逢上作文课。比如上节课某科成绩测试不好,或同别人闹了小矛盾„„懊恼尚未消除,心态还没平衡,却紧跟着被别人牵着鼻子去写作,这种压抑,别说心理机能还未成熟的小学生,就是成人又如何立即进入写作状态?如此强人所难,谈何习作质量。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特别是组织材料,事先要统一安排,让学生有了感触就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个,错字,错句,错标点本应放在草稿纸上纠正的,也可让学生合作订正,毕竟作文课的主旨要解决的是文章的立意,选材,表达的问题,不是其它的语文练习。另外,从点摘抓起,从学生回答的每一个问题抓起,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语言思维健康发展,努力加强逻辑性、条理性训练。

3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绘画:由图画变成文字,让画面与习作互补。实验: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制作与操作:让学生谈过程、说感受。表演:将动作要领和失误记录下来。另外电影、电视上的卡通人物也可以进行描写。

(2)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做到活动的内容越丰富,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就越多,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智力竞赛,小记者采访,擂台赛,文娱表演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线索和广泛的素材。

3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较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我们熟知的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教师只要能驾轻就熟,就可以避免学生由于习作材料的欠缺而造成无从下笔的局面

5变换评价的方式

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多元化,有助于超强纠错。教师要知道,学生评价的主要的目的不在于确定文章本身的价值,而是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和习作水平,学生要评价别人的文章,先要根据自己的认识确定评价的标准,然后用这个标准去衡量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判断文章的得失。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标准是训练的关键。标准不同,评价的结果也会不同,学生就是在正确确定评价标准,辨别评价结果的是非中提高欣赏和习作水平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对评价的评价”是极有训练价值的。6搭造“发表”的舞台

(1)教师评讲时,择优过程中,尽量放宽,让学生的习作在本班尽可能多的得口头“发表”。

(2)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并就班上,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热点或带倾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哪怕三言两语或只言片语也可。

据一家语文刊物统计,那些爱上作文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90%是因为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兴致勃勃地热爱写作,且自我激励奋发进取的,如此长期训练,一大批“小作家”,“小记者”自会从他们当中脱颖而出。

三、学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

当今时代,学校素质教育正向纵深发展,多元思维交相辉映,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引导他们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如《我的爸爸》可启发学生从爸爸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掌握,就会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不至于出现雷同的爸爸。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如《在红色的三月中》一般是应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所举事例,无非“五子登科”,(扶瞎子,让位子,抱孩子,捡包子,推车子)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可采用本班,本校一群人在三月中的表现来突现中心;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六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即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立意,用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雪”为例,既可“赞雪”:由纷纷扬扬的雪花,联想到粉妆玉砌的世界;由冰天雪地,联想到孩子们打雪仗的欢乐;由厚厚的积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由雪天,联想到春天即将来临;由雪的洁白,进而联想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洁白无暇,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亦可“贬雪”:以其洁白的外衣,来掩盖世间的污秽,揭露雪的虚伪;依仗狂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揭露雪的穷凶极恶;以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揭露雪的残酷无情;以雪经不起阳光的照射,联想到没有气节的人。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由于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这样设计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抒情和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想象)。

篇8: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作文教学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 教学方法保守

应试教育暂时客观存在的现实, 使广大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上, 亦步亦趋, 偶尔尝试一些新做法, 但不敢坚持, 不敢广泛推广, 他们宁可保守传统, 以培养学生的作文技能为目标, 教给他们理论知识, 简易操作的技巧, 千篇一律的格式, 千人一面的内容, 无病呻吟的情感。更有甚者, 急功近利, 投机取巧, 他们把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如何拼凑讲得头头是道, 并且详析评卷教师的心理:天热, 工作量大, 评卷教师不会把全篇文章看完, 只看开头和结尾, 中间部分不会细看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2. 重灌输、轻反馈

“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叶圣陶《论写作教学》) , 在现行的作文指导中, 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 拥有评价的特权。但由于时间、精力乃至情绪、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很难对学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语言、结构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因此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馈, 一定要避免评价, 避免灌输”。教师应该把“自己应该完成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大量地交给学生去做” (美·约翰·梅尔《对学生作文尽量少作评价》) 。

3.学生缺乏对真实生活的体验

现代的学生, 家庭条件相对都较好, 可以说是衣食无忧, 学生往往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同时又受到书刊、影视中不良文化的影响, 被生活中的表象所迷惑, 对生活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 形成一种不健康的作文理念。

二.中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1.激发写作兴趣,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日本教育家说过:“人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当代写作思维理论在兴趣问题上的研究成果与心理学的结论不谋而合, 即都认为兴趣来源于某种直接的或间接的需要, 包括对工作、思维、交流、审美生活的需要等。这就给我们写作教学提供了很明确的思路, 教学写作应该致力于学生兴趣的激发。而激发兴趣, 主要是让学生产生某种需要, 使学生有强烈的写作的愿望,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 尝试佳作鉴赏与再创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针对初中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的特点, 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 开启思维, 诱发创作。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提示“题中应有义”, 给学生一点启发, 或者让学生们一起讨论, 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搜集材料。在作文训练课上, 我们注重导语的设计、写作意境的渲染与写作的指导。针对一些不好写的训练题目, 尝试“佳作引路—学生评价—教师点拨—学生再创”的作文训练形式。学生在例文的引导下, 拓宽视野, 活跃思维, 在品评鉴赏中, 学到了有利于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教师的启发、鼓励下, 学生进行迁移思维, 写出自己的作品。

3. 注意养成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生活, 关注人生, 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

文学来源于生活, 对学生来说, 主要有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光有生活, 而没有体验, 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 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扑捉写作素材,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4. 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

造成学生虚假写作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缺乏写作的内容但不得不写作, 结果只能是胡乱编造, 为文造情;其次是命题限制太多、陷阱太多, 学生奉命写作, 没有自由写作的余地;再次是评价标准的误导, 强调立意, 强调思想, 强调在作文中要表现“崇高”、“美好”, 因而学生不得不放弃“平凡”, 放弃“审丑”, 导致作文中出现大量的“伪现象”。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两个基本的写作观念, 即“是自己要写, 而不是他人要自己写”, “是为自己写, 而不是为他人写”。这就是说, 是真正发自自己内心的, 是出于自我生命发展需要的, 自觉、自主地写作, 即率性写作, 而不是被控制地、迎合地、被动地、失去自我主体性地写作。

篇9:论农村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作文 教学 问题

语文教学,离不开写作。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农村学生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作文教学一般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是作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然后按照范文的格式和语句从事作文的创作活动,导致学生抄袭作文的情况较为严重。

其实,作文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有感而发的产物。要把作文写好,借鉴优秀作文无可厚非,但是一直依赖优秀作文,会把学生引入死胡同。我们知道,农村孩子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但是,帮助家长参加生产劳动的机会很多,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能够接近大自然,更能够体验劳动的过程和快乐。把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所见所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非常好的作文。但是,大部分学生不会这么做,也没有这么做,归根到底还是教学出现了偏差。许多教师把作文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的范围之内,更多地传授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而不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写作的热情调动起来,就不会出现学生在写作之前到处找《作文大全》之类的书籍,看有没有类似的作文题目,通过改头换面的方式来达到完成任务目的的情况出现。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很多,作文教学完全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积累一定的词汇和语言。教师还应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让学生把写作当成自己思想情感的自然表露。这样,学生既能写出真实动人的作文来,也能不断增强对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二、重视作文数量,忽视作文质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教师往往布置大量的作文,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做,一是可以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二是通过多写多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承认,在压力之下,也许会产生动力。但从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不仅要完成语文作业,还有英语、数学等作业,学生并非我们想象得那么轻松。在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形下,加之写作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走上抄袭的捷径。表面上看,学生写的作文不少,但是真正属于自己亲身感受的东西并不多,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不妨少布置几篇作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写作的质量。同时,作文写作数量少了,教师也有时间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进行认真修改,从而保障每次作文的写作和修改都不流于形式。另外,在作文讲解的过程中,也就同一篇题目的作文,先在班上读一篇较差的作文,让学生分析写作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修改的建议,再讲解一篇非常好的作文,让学生在正反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写作的不足,为今后写作积累一定的经验。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题目,多次进行写作,不论写作质量的高低,要求每位学生每次提高一点点,并对每次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弱

学生写不好作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过于狭窄。如写记事类的作文,大部分学生写的都是好人好事,很少有学生去写坏人坏事。描写人的外貌特征,也是千人一面,这除了学生抄袭的成分外,更主要的是学生缺少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辨能力。

学生每天要接触很多的人和事,有些人和事应当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并没有留心观察和思考这些事情,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无事可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辨能力。比如,教师随便拿出一支粉笔,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形状,引导学生说出它有多少种用途,以及粉笔的成分、贮藏等,也可以联想到与粉笔有关的其他物质和故事,尽量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就最近发生在校园周边的事情,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看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从而解决学生遇到作文题目后思维狭窄,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四、学生抄袭现象普遍存在

在学生提交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抄袭范文的情况。在学生的眼里,范文就是写作的标准。在农村,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成绩,家长往往会给孩子买不同种类的作文书籍。每当作文布置下来之后,学生就会根据作文的类型,参照范文,改头换面,就变成了自己的作文。这种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

作文是特定生活的再现,对教师而言,发现抄袭作文并不难。不同年级的学生,写作水平是不一样的,低年级的学生很少会写出高难度的作文来,也不会使用一些高年级学生才能掌握的词汇和语句。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农村学生一般也不会写出城市生活的一些人和事。只要教师认真,就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对于经常利用手机上网的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在网上进行检索,看学生是否有抄袭网络文章的嫌疑。当然,这需要花费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对于杜绝学生抄袭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对于作文好坏的评判,也许没有唯一的标准。但最起码作文要“真”,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是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学生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记忆和照搬别人的东西。因此,学生的作文除了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字体工整等要求外,必须要求内容真实。对内容虚假、涉嫌抄袭的作文,教师一定要进行批评教育,让其重新写作,即使写得差一些,但必须养成不抄袭范文的习惯。

总之,农村作文教学中也许还存在其他问题,但主要还是忽略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较弱,作文存在抄袭情况,作文数量较多,但质量不高。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才能使学生写出真实、生动、高质量的作文来。

上一篇:大学生辩论赛的辩题下一篇:先进班组表彰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