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2-11-02

第一篇: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招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所引进的项目中,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幅射作用大的龙头型企业偏少,不仅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而且占用了园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对园区后期招商引资工作增添了难度。

2. 受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投资观望心态加重,招商引资难度大。

3. 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成为项目推进的瓶颈问题。

4. 招商引资视野不开阔,思路不够新,仍停留于小区域、小资源和小市场层面。

对做好2014年招商工作的建议

1. 建议加大对引资项目服务奖惩力度。对于服务态度好,招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对招商引资工作中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差、的工作人员要严厉问责。力促形成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

2. 建立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组团招商。将招商局分成几个招商引资小组,每个组确定一名组长,明确目标任务。 3. 适时送招商团队外出学习考察培训招商引资的知识,掌握招商引资的技能,制定出台专项奖励规定,努力打造一支想招商、会招商、善招商的工作队伍。

4. 在巩固发展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重引进一批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以此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5. 改善投资环境,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无论吸引投资还是改善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必须先行。提高能源、通讯、设备、基本生活设施等的综合配套能力,交通要通畅、通讯要快捷、供水要充足、供电要及时等。

6. 加强招商项目的后续管理, 坚持项目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增大引资项目的存活率,客商既招得来,又留得住。要把服务工作贯穿于项目生产周期的全过程。

7. 要改变那种“重引进、轻利用、重审批、轻管理”的倾向,做到“合理引进,高效利用,有序审批,从严管理”,使利用外资的管理工作逐渐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

第二篇:当前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辖区居民的参与率还有待提高,部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继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二) 资金不足,有些好的想法不能付诸行动,有些活动无力举办,一定程度影响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 社区与辖区内大企业较难沟通,希望以后和上级有关部门配合搞好此项工作,共驻共建氛围未形成,且当前共建项目单一,仅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四)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中开展的相关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生动性,特色创建、亮点不突出。

(五)社区工作准入机制不健全,社区一根针,上级千条线,整天疲于应付各类检查,忙于行政公共事务特多,没有精力与时间为居民搞好服务

第三篇: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编者按:自2012年我局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以来,市县(区)局设立了纳税评估专门机构,建立了纳税评估指标模型,做了一些工作,但多是停留在嘴上,落实在墙上,缺乏实际的行动和效果,全市纳税评估工作水平离省局的要求和兄弟单位的进展还有很大差距。

近日,市局徐林章局长在《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文章上批示,要求全系统“重新认识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研究纳税评估工作的方法和举措,以本篇调研文章为例,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学习讨论活动,查找本单位纳税评估工作的瓶颈和问题,探究继续深化纳税评估工作的办法和途径,以提高认识,改进方法,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尽快使这项工作步入正轨”。

如果说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新形势下税收征管的核心,那么纳税评估就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纳税评估工作成败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全年税收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希望各单位认真学习贯彻徐局长批示精神,按照“规范管理、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提高效率”的要求,高度重视评估工作,不断提升评估水平,在学习、讨论、调研、完善中把纳税评估工作和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工作干好、干实、干出成绩,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国梦”,实现“地税梦”,建设“幸福地税”。

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榆川

纳税评估作为税收征管的必经程序与核心环节,弥补了现行征管程序的缺失,是明晰征纳双方重要的法律界限,既是征管程序也是风险应对方法。我市自开展纳税评估这项工作以来,在提高税源管理水平,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距离理想的纳税评估工作状态还相差很大,在税源专业化的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未转变。(1)、作为单位决策者的观念没有转变。认为纳税评估无非是以前的税务检查的另外一种叫法,换汤不换药,不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还是由原来的税收管理员按照原有的管理范围实施管理和行使评估即可,换汤不换药;或者以无人可用、无人能用为借口无法成立,目前仅仅榆阳、神木两个单位有专业纳税评估机构,其余15个单位都未成立。形成专业评估任务无机构应对,无人应对的局面。(2)、税收管理员对纳税评估的重视不够,不能从税源管理的角度认识纳税评估的重要性,大多数,税收管理员不愿意从事纳税评估工作,不愿转到纳税评估岗工作。目前我市纳税评估岗位人员共有180名,其中日常评估岗135人,专业评估岗45人,只占到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32%,而且大多数人员是兼岗,这与省局规定的从事纳税评估人员要达到基层税收管理人员的50%以上的要求相差很大。(3)、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没有真正把纳税评估作为执法风险防范的有效手段引入工作中,不能利用纳税评估来防范风险,规避执法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2、纳税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质效不高。按照省局风险管理系统设置,各个基层税务所的所长及日常评估岗负责每月风险管理系统推送的日常评估任务,但是从工作形式、程序和结果上看,很多人把这项工作当做了额外的负担,认为评估工作只是整理一些形式上的资料,仅仅完成评估面,不讲求质量和效果,我市2013年一季度系统推送日常评估任务3190户,仅有9户评估有异常,评估税款仅为5.8万元,工作被动应付,风险管理系统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对税源管理的应有作用。

3、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纳税评估工作技术要求,有待提高。纳税评估是一种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手段,对评估人员的财会知识、税收工作经验、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对目前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更深的要求,业务知识不全面或者工作停留在表面就不能很好地开展评估工作。同时,我市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干部的政治素养、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不强,也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展开。阻碍了纳税评估工作取得预期目的和效果。

4、第三方信息渠道不畅,严重影响纳税评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纳税评估是应用数据信息比对的方法,对纳税人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进而发现问题,并对税源管理提出建议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在纳税评估过程中要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定性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指标测算。没有数据资料,纳税评估工作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目前税务机关通过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所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其真实度不高,不能为纳税评估提供确实的依据,并且缺乏其他方面的信息印证。我市地税系统还没有足够的渠道获取企业相关信息,第三方信息采集有困难,渠道不畅,信息来源单一,影响评估人员的准确判断,也影响了纳税评估的深度和广度。

5、现有运行的征管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功能不完善,衔接不畅。如:在实施评估过程中出现补税无法补办发票;评估结果处理选择错误后无法返回修正;需要移交稽查的案件无法与稽查系统对接;对未缴纳评估税款和未完成财务信息采集的纳税人无提醒或限制申报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顺畅有序开展。

6、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职能界限不清。在风险管理的流程下,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换,因此就形成了评估向稽查移交案件的条件。按照风险管理工作流程,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同为风险应对的手段,两者的职能划分主要以风险的等级高低来确定,对于中低风险的纳税人推送纳税评估部门应对;对于高风险的纳税人推送稽查部门应对,作为税务稽查的直接案源。但目前为止,从总局到省局都没有高、中、低等级的具体划分标准,纳税评估的案件在什么时间移交稽查,在哪一个标准时移交稽查都没有明确标准,这就形成了纳税评估中的最大执法风险,评估与稽查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来达到促进税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7、现行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制约着纳税评估的质量。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的行业税负、各项财务指标比对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和财务核算的一种假设,将这种假设的测算指标与被评估对象的实际执行税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偏差程度来判断评估对象的申报是否正常的方法。现在我们运用的指标是省局风险管理系统设定的105项通用指标,标准值是根据全省的同一行业的平均值与方差形成的普遍数据。但因我省南北中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成本计价水平不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系统内生成的指标数据对某一个地区的实际指导意义究竟有多大还需进一步验证。尽管系统给各市留有接口可以对本地区的数据进行修订和维护,但是因水平有限、数据采集困难等原因,我们有代表性的行业指标迟迟不能出台,也影响着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改进纳税评估工作的对策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完善机构,充分认识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要在全员中学习税收征管改革的精神,特别是各单位的决策者,要认识到纳税评估是此次征管改革的重中之重,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要明白今后一段时期基层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大部分力量和精力都要集中到纳税评估中去,要通过纳税评估促进税收征管,让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不断提高。各个单位要设置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应对专业评估任务,充实纳税评估人员队伍,特别是要把业务熟,责任心强的业务骨干安排在纳税评估部门,凸显纳税评估的作用,真正做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收。

2、加强人员培训力度,打造高素质的评估队伍。鼓励干部参加“三师”考试,对取得“三师”资格的人员重奖;开展每年一次的纳税评估能手的评选,对成为能手的人员重用;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每年将评估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急需提高的行业、税种等作为培训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培训见实效;推行团队化和“主辅评”制的

评估模式。要在各个单位树立几个纳税评估标兵,以点带面,以强带弱,共同提高。市局应适时将个单位的评估标兵组织起来实行跨区域的企业专业纳税评估,逐步打造一支技能全面,业务娴熟的纳税评估人才队伍。

3、强化考核机制,提高评估质效。针对目前评估质效不高的现象,要用考核的办法来制约,对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强的现象用完善的机制来限制。对无异常结果处理的评估户要进行定期的复评复查,如复评复查结果与原结果不同,要对单位在目标责任考核中扣分,对评估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真正把风险管理的理念树立起来,把风险管理系统的作用发挥出来。

4、尽快建立第三方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积极请示政府,通过政府协调将财政、工商、金融、技术监督、煤炭、住建、统计等部门的数据纳入税务分析系统,形成信息共享的联动机制,充分掌握纳税人相关信息,为纳税评估的高等级、精细化分析提高强大的支撑,真正做到信息数据的无缝隙联网。

5、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在风险管理的流程下,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对象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换,因此确立纳税评估和稽查案件移交原则是建立互动机制的关键。要厘清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职能界限,中等级风险的纳税人由评估部门进行应对,对经过纳税评估分析、约谈、核查后发现的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纳税人,评估部门要移交给稽查部门;高风险的纳税人推送稽查部门应对,作为稽查部门的直接案源。要充分发挥两大职能部门的作用,要通过纳税评估促进征收管理,让纳税人不能不遵从;要通过稽查查办大案、打击威慑、防范重大税收流失的职能作用,让纳税人不敢不遵从。通过总局或者省局出台相关的案件移送标准,既不能淡化纳税人的违法责任,同时也规范评估工作行为,降低评估工作风险。

6、积极调研,做实做细相关的指标和模型。科学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是做好纳税评估工作的有力保障。各个单位应该将自己管辖的重点税源行业、重点纳税户作为建立指标体系和模型的重点,注重收集各类信息资料,权衡各种因素,应用多种方法,通过制定—验证—修订—再验证的程序,确实做出能指导本单位实践的指标和模型。要使这些指标和模型真正成为纳税评估工作中的指南针、教科书。

第四篇: 当前公安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少数领导干部和民警特权思想严重回避监督。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手中拥有很大的管理权和执法权,往往一支笔、一句话都可以决定很多事项和问题,无论是对于普通民警还是一般老百姓来说都显得举足轻重。一些民警虽然不担任领导职务,但是在管理和执法过程中,手中也往往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和“自由度”,其权力行使情况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执法质量。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少数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动辄以管理者自居,对人民群众指手画脚、吆五喝六,态度飞扬跋扈,表现出“霸气”和“特权”,自认为高人一等。自身接受监督的意识较差,有的担心监督会影响自身的权威和形象;有的认为自己素质高、坐得正、行得端,用不着别人监督;有的认为监督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支持等,从而容不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正是由于特权思想严重、回避监督,往往导致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监督渠道不畅通。在当前的监督体系下,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内部监督主要来自于上级公安机关领导的监督、专职监督部门的监督和同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监督、下级的监督。外部监督则主要是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各界 的监督以及地方专职监督部门如纪检监察、检察机关的监督。由于外部非专业监督机构无法了解公安机关内部繁杂的程序,往往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而对于外部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公安机关往往持一种表面欢迎、内心抵制和排斥的态度,一方面主观以为外部专门监督机构出手太“狠”,动辄将民警“双规”、拘留甚至逮捕,感到于心不忍;另一方面受“家丑不可外扬”思想影响,担心因此影响队伍形象,影响政绩。在内部监督工作中,班子成员和一般民警对主要领导的监督作用有限,而上级公安机关领导则更多的考虑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常常以成绩论“英雄”。在实际操作中,内部专门监督机关是用得最多的也是最实际、最有效的监督方式,但也往往受到各方面的阻力和干扰,监督效果也不够理想。作为内部监督来说,由于决策透明度不够,案件办理、行政审批、事务决策等不公开,致使对一些热点和敏感问题只能“雾里看花”,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同时,一些有效的监督形式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如党内民主生活会,缺乏思想上坦诚交流和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甚至把民主生活会变成互相恭维、评功摆好会。

监督制度不健全。首先是制度不完善。这些年来,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许多方面,如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干部选拔使用、执法工作、财务管理、警务公开等方面,还 有一些制度不够健全。并且我省公安机关在制度建设中还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治标性规定多,治本性规定少;原则性规定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少;正面要求性规定多,处置措施和责任追究性规定少等问题,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刚性。其次是制度不落实。一些单位制定制度严,执行制度松,缺乏常抓不懈、严抓严管的精神。特别是有些领导同志对监督规定的严肃性缺乏足够认识,为违法违纪说情、开脱、袒护,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干扰了制度的落实。监督部门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够,对制度不落实、触犯“高压线”的,追究责任的较少。

监督力量薄弱。从我省情况来看,相对于日益复杂的公安管理和执法工作以及庞大的公安队伍来说,监督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说,都显得较为薄弱,很不适应工作需要。就省辖市公安局内部监督力量而言,部分省辖市局内部监督部门不健全,人员数量偏少,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特别是在近期的县级公安机关内部监督部门机构改革中,由于一些地方认识出现偏差,内部监督机构设置模式五花八门,少数地方内部监督工作有明显被削弱的倾向。如,有的把纪委作为党委的内设部门,不在行政编制范围,单设纪委或纪委监察室,与督察部门合署办公;有的设政工监督室,政工部门和监督部门合署办公,相对独立;有的设政工监督室,加挂纪委、监察室、督察大队牌子,个别县区公安局有的还 一度取消了专职纪委书记和督察长,多数属于兼职。部分县级公安机构合并后,纪检、督察、审计力量弱化,专职监督人员数量减少较多。

二、加强公安监督工作的对策

加强公安监督工作,是从严治党、从严治警,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抓紧抓好。结合我省的情况,我们认为要加强公安监督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和广大民警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要强化思想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民警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努力营造一个愿意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良好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领导和民警:一是要树立正确的监督意识。要使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认识到,监督是一种关心和爱护,要把群众和组织对自己的监督,看做是对自己在政治上的最大的关爱,从思想深处摆正监督与被监督的位置,养成主动接受监督的浓厚意识和良好习惯。二是要增强严格自律的意识。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要严格按照中央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各项廉洁自律规定,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表里如一的人格和实际行动,努力创造一个广开言路、善纳批评、从谏如流的良好氛围。三是要结合公安部部署的“反特权思想,创无违纪所队”教育活 动,使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和广大民警正确认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正确认识个人与组织、群众的关系,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不断克服和抵制特权思想,自觉把自己置于各种监督之下。

要进一步理顺监督渠道。首先要理顺外部监督体制,增强监督的广泛性。一是扩大警务公开范围,增强透明度。对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事情,实行阳光操作,及时把相关的政策、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公布于众,让群众了解、监督权力运作的全过程。对于来不及直接与群众见面和接受群众监督的重大决策、程序、结果的警务要事后公布,并采取多种形式,自觉接受群众的事后监督。二是建立群众监督的绿色通道。整合纪委、监察、督察、审计、控申等部门的职能作用,集中公布举报电话,强化对群众举报、投诉的调查处理,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告来告去,领导批来批去,监督部门转来转去,基层推来推去,最后还是哪来哪去”的问题。三是充分发挥特邀监督员的作用。各级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特邀监督员的桥梁纽带作用,要通过上门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受理转办案件、组织到公安机关视察等形式,自觉接受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相对于外部监督而言,内部监督更具有直接性、针对性、有效性,必须重点予以加强。一是通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上级领导和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要通过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措施,加 强对基层领导的教育、提醒和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限期纠正,限期整改。对犯下一般性错误,不宜继续担任原职务的,采取责令辞职等措施进行调整,防止“小错”转化为大错。二是通过贯彻民主集中制,硬化同级监督。要定期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对“一把手”或班子其他成员的帮助教育。完善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权力要分散,用票决权制约决策权,防止“一言堂”一人说了算。三是广泛发扬民主,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要推广民主评议、质询问责等民主形式,让广大民警对重大事务、重大决策享有必要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各级公安机关的权力行使处于众目睽睽的监督之下,真正达到使之不能、不敢违法违纪的目的。四是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对民警违法违纪案件,纪检监督部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碰硬和顶住压力,发现一件查处一件,做到案件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追究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务必把“从严治警”措施落到实处。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在监督工作中,制度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大力抓好。从制度建设的内容来说甚为广泛,但从实践中看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具体措施是把责任分解到班子成员和各警种、各单位,明确职责,制度具体的量化指标,建立个人责任制考核档案,每年组织考核问责。谁不抓不管 或假抓假管就追究谁。不仅考核问题出了多少后果如何,还考核平时教育、管理、监督如何,作为政绩评定的重要依据。考核要有奖有惩,而且通报。这样各级领导才有压力,才能认真主动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公安机关选拔领导干部现在大多数还是采用推荐任命的方式。针对这种任命方式先内定后走程序比较普遍,容易产生跑官买官的问题,预防关键是严格按制度办事。要严格执行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规定,不能颠倒有关程序,党委讨论决定任用干部前先充分要听取监督部门的意见,对德才不兼备、群众不公认的干部坚决不用。对用人违反规定和失误失察的上一级公安机关要倒查问责,依党纪条规严肃追究责任。同时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完善竞岗方案,严密进行组织,通过制度创新尽可能减少用人把关不严的问题。三是健全执法监督制度。执法方面要通过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和事后追究抓落实。监督部门应主动深入基层,在事前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对事后发现有执法过错和滥用权力的要严格追究责任,绝不姑息。要把执法质量考评从县级公安机关延伸到基层科股所队、基层民警,将考评结果直接与科股所队长和民警的去留挂钩,促使其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四是要严格财务监督制度。要重点监督各级公安机关“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查看是否存在挪用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和私设“小金库” 的问题;审计部门要定期和不不定期地对其财务情况进行审计,认真分析研究执法办案环节涉及经济事项存在的问题,加大对问题较多基层单位、薄弱环节的审计监督力度;要检查督促重大财务开支集体审批制度、财务开支内部公开制度的落实情况;要认真落实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积极推行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关口前移。根据近年来制度建设的情况,在制度建设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要在易发生问题的各时段、各环节、各部位完善相关制度,尽力消除制度建设中的盲区。其次,要加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少单位的制度不可谓不多,但一些制度之间不配套,冲突较多,有的只规定了实体,没有规定程序,有的只有抽象的要求,没有具体化措施,缺乏操作性。要遵循有效管理的原则,借鉴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套具体化、程序化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其三,要加强制度的刚性。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应用,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落实等于无用。因此,要切实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建立和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执行制度者,必须严肃处理。这样才能切实维护制度建设的权威,实现用制度约束人、规范人的目的,有效预防民警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建设。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内部监督力量薄弱,缺乏权威,导致监督工作薄弱。各级公安机关党委 要进一步强化抓好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意识,特别是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一定要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大局出发,从公安机关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内部监督力量建设,充分发挥内部监督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一是要挑选精干年富力强的人才加强监督部门,配套制订定期轮岗制度,做到优进高发,优升劣汰。尤其要按照省厅要求,在规范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工作中,确保公安机关的监督力量、监督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县级公安机关必须设置纪委书记,纪委书记必须进入县级公安机关的领导班子,从而建立起与公安执法权力相配套、相适应的,监督功能强大、制约有效到位的监督队伍,并注意理顺监督部门与作为党委、纪委办事机构的政工监督室的关系,切实加强监督力量建设。二是要针对监督部门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问题,整合力量,理顺合作机制。如定期通报重大案件、专项整治的协调机制,每季度的定期分析监督工作机制,人事等重大问题的联席会议监督机制等等;三是要树立监督部门的权威。党委应奖惩分明,对监督部门监督到的问题依法依规追究,不姑息迁就。把监督结果纳入基层领导的政绩评定,作为评先评优晋升提拔的重要依据。同时,公安监督部门也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素质和能力建设,大胆监督,主动监督,有所作为,全面履行监督职责,为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 工作落实,为各级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利用获取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核评价,综合判断其纳税遵从风险程度,并作出相应处理的税务服务与管理行为。是税源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手段。

纳税评估是目前国际上一种较为通行的税收管理方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致力于征管体制和方式的改革,它们虽然在税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但是,在税收征收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以“评税”、“计算机核查”等不同形式实施着这一相同性质的管理方式——纳税评估,并且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由于实行纳税评估与税务审计密切配合这一管理制度,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税收征管效率得到令人信服的很大提高,同时也给我国的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了借鉴经验和启示。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也是我国新时期强化税源监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针对目前我国纳税评估工作的现状,必须从根源上找到问题的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一、纳税评估定位

从新一轮征管改革的发展方向来看,在未来的征管模式中,纳税人申报后,税务机关的主要工作就是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纳税评估,包括涉税信息的采集整合,纳税遵从风险的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根据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等,基本涵盖了税收征管的整个过程。

因此,纳税评估定位于是拘泥于对纳税人的点对点的狭义评估还是税企面对面的广义评估,这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新一轮征管改革的方向强调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依托专业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优化服务、强化评估,集约稽查、加强监督。其中,纳税评估工作贯穿于风险管理流程中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以及风险应对三大环节的整个过程。因此,纳税评估是体现促进税法遵从、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主要载体与核心,既是一种促进遵从的主要的手段,也是风险的应对手段,又是其他风险应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税企层面面对面地促进遵从和风险导向,也就是广义的纳税评估,这是我国纳税评估的主要目的,也是其基本定位。

二、 纳税评估行为取向

“服务+执法=纳税遵从”这一国际通行的税收管理理念,目前在我国已被广泛接受。从广义角度讲,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服务和执法行为是一体的,都是税务机关的管理行为。执法是指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具体行政行为,主要体现在责令纳税人履行义务,如不履行,可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而服务则是不具有强制力的行为,是以纳税人自愿配合为前提的,但二者可以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有所侧重。

基于实际,纳税评估主要目的是促进纳税遵从。要在评估各环节中为纳税人提供自查自纠的机会,经过递进式的管理行为完成服务到执法的过渡过程,也即直到 “最后一刻”,再对不予纳税遵从的通过执法行为去强制解决或移交税务稽查。

三、评估与稽查关系

评估与稽查都是风险应对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目前的工作中对评估与稽查的职责有

所混淆,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抢夺工作对象也即纳税人以及重复下户等不正常现象。其实稽查应对高风险,评估应对中风险,纳税服务应对低风险,纳税不遵从的类型主要有无知性、自私性和故意性三类,对无知性不遵从,可通过纳税服务加强宣传和辅导促进遵从;对自私性不遵从,可通过信函、电话、网络、税务约谈等方式加以关注和提醒促进遵从;对故意性不遵从,主要通过税务稽查的打击和震摄促进遵从。

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依法定程序行使税务检查权,因此,评估和稽查都可以应用税务检查权。但评估中对检查权应用目的是验证涉税疑点及其纳税人自我举证材料的合法性,以判定是否排除涉税疑点或是否应移交稽查进行立案检查。稽查局专司偷逃骗抗案件的查处,负责涉嫌犯罪案件查处,目的是查找证据证明涉嫌纳税人构成偷税,故评估中任一环节发现纳税人涉嫌偷逃骗抗或涉嫌犯罪行为的,一律移交稽查。因此,评估和稽查的分工是很明确的。

四、纳税评估涉税信息

纳税评估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税务机关内部各岗位在日常征管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数据,以及外部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料。因此,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但是税务部门日常形成的数据资料真实性较低,成为制约评估准确性的因素。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别主要是税收征管环境较差,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方涉税信息严重不足,难以对纳税人应纳税额进行相对准确的判定。在第三方信息缺失的情况下,难以通过信息的审核比对,直接向纳税人出具载有明确应纳税款的文书。因此,第一要着力于提高税务系统采集信息的准确度与真实度,第二要拓宽第三方信息的采集渠道。

五、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人是生产中的第一要素。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要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尽可能做到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搜索和掌握,要求评估人员依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及自身综合知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多层面对税源状况、纳税行为进行细致的案头分析,逐步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但是由于纳税评估推行时间较短,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评估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停留在看看表、翻翻账、对对数的浅层次上,使评估工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所以提高对纳税评估人员的素质培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六、纳税评估监督制约

纳税评估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乏像税务稽查的选案、稽查、审理、执行的分权制衡。

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参照稽查,进行环节制约,将初步审核环节与其后案头审核、实地核查、后续管理和评估复核环节三分离,以求达到不能随意评估、不能随意撤户、不能随意排除涉税疑点和各环节相互监督制约的目的。

二是要在各环节加入风险内控机制,比如纳税评估的集体约谈、约谈录像、交叉评估、评估结果的集体审议、评估复查等机制。

我们局在年初就针对以上问题,层层剖析,一一应对。组织了多期的评估人员素质培训,规范了纳税评估与稽查的分工合作以及工作衔接,建立了集体约谈、交叉评估、集体审议、评估复查风险内控联动体制,通过这些举措,今年截至5月份,我局纳税评估就入库2000

多万元,不但规范了纳税评估工作、降低了纳税人的纳税遵从风险、减少了税务人员的执法风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上一篇:党群工作部各岗位职责下一篇:对农村文化现状的调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