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4-05-18

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8篇)

篇1: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近期进入安环部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安全问题及建议。

(1)部分管理者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管理者特别是一把手对安全生产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目前的安全工作中存在专家提出的该进行的职业病检查不进行,该购置的防护用品不采购(开胸验肺的例子);但是,从以往发生的重大事故来看,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会引起重大安全隐患,所以不要让安全效益、安全就是责任只成为口号。

(2)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够,安全素质较低。目前许多职工存在安全教育不够,很难做到“我要安全”。一些职工缺乏安全培训,不按照正常的操作规程来,导致违章作业屡禁不止,这样影响了生产,又存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各公司、项目加强内部职工的培训,特别是新入厂职工、特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

(3)各项目、子公司分管安全工作人员职责不清,对安全检查的整改存在拖沓现象,在职业卫生控制效果评价和集团组织的安全检查中,个别公司整改拖沓。

(4)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大,据统计,除铸造外的公司现有特种设备七十余台,只有十三台进行检测或登记;而且特种作业人员无特种设备操作证或未进行相关培训就上岗,几个公司在做特种设备检测时共用一个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存在安全隐患比较大。

(5)部分公司、项目缺少安全资格证书,考取安全资格证的过程也是公司安全人员安全管理知识提升的过程,在新安全法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6)部分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公司部分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容易引发安全隐患,容易造成因设备设施本质不安全导致的事故。各公司要加强对老设备、设施的检查,对以后不使用的设备、设施尽快出台相应的处理办法。

(7)工作条件和环境较差。公司老产业、项目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普遍较差。粉尘、噪音超标,通风、采光不符合要求,根据专家意见增设防护设施,规范防护用品的佩戴,并加强对公司职工的佩戴防护用品的监督。

(8)安全管理机构、队伍不健全。在新的安全法里规定从业人员超过100人以上的,要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各公司、项目也已经上报了安全管理人员。虽设置了,但大部分兼职过多,削弱了企业安全机构和安全人员的力量,很难从源头抓好安全生产。

(9)内部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各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和各岗位的操作规程不健全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责任制都没有,更谈不上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制度,导致职工长期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10)对出现安全事故不能很好的吸取教训。公司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都采用息事宁人的办法。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要加强对事故进行反思,并提出不再发生类似事故的方案。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是靠人治,并且是少数人参予的人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

(11)未将安全目标纳入各公司、项目目标中,在安全标准化建设中,安全工作应在各公司、项目效益考核中占大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相关安全人的重视,更有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各子公司、项目应结合其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制订安全目标,使安全状况指标化,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抓好执行、检查和控制。

(12)各子公司、项目负责人应在思想上对安全重视起来,加大投入,努力让设备设施安全化。对新购置的特种设备找正规的厂家进行安装。鼓励对特种及危险性较大设备设施应定期进行安全检验,对设备设施的传动部分和各种安全装置经常维护、保养和检修,诸如公司大部分吊车已无脱钩,各公司、项目应做好检查。

(13)加强对职业病群体查体,如对于粉尘较多工段进行尘肺病的专项查体,这样既能减少伤亡事故、降低职业病,又能保障企业的正常利益。

(14)各公司、项目应切实加强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使每个人养成我要安全,并重视安全工作。使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减少伤亡事故,从而间接带来经济效益。

篇2: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物的问题和管理上的问题。

1.1 人的问题

(1)部分管理者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

管理者特别是企业一把手对安全生产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从以往发生的重大事故来看,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管理者缺乏自我约束的安全素质,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认为“生产是硬指标,安全是软指标”,“抓生产时瞪圆两只眼,抓安全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够,安全素质较低

由于受国情的制约,目前许多职工接受的安全教育不够,很难做到“我要安全”。另外,生产事故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民营企业中的进城民工身上,一些民工未经培训就上岗,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导致野蛮生产和违章作业屡禁不止。

1.2 物的问题

(1)部分设备、设施陈旧落后

由于受资金的限制,一些企业生产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存在隐患,容易造成因设备设施本质不安全导致的事故。还有些企业虽然增添了新的设备,却因资金和缺乏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没有购置防护装置,又产生新的隐患。

(2)工作条件和环境较差

目前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五小”企业,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普遍较差。粉尘、噪音超标,通风、采光不符合要求,环境温度过高过低,冷水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毒物。还有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根本就不考虑作业条件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更加剧了事故的发生。

(3)安全投入赶不上生产经营的发展速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安全投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无庸置疑,但许多企业往往忽视了安全投入,新建的项目就出现隐患。还有一些工业经济园区,为了突出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放宽了安全和环境门槛,引进了一些属重大危险源的项目,埋下了潜在的事故隐患。

1.3 管理方面的问题

(1)机构、队伍不健全

由于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还没有把企业安全机构的设置做为搞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突破口来抓,企业的安全机构或撤或并,安技人员裁减、更换不断。有的企业虽有安全机构,仅是附设在处室中的一个科或组,有的甚至只在某一科室中设置一、二个人,还有的兼职过多,削弱了企业安全机构和安技人员的力量,很难从源头抓好安全生产。

(2)内部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

安全机构和安技队伍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很难制定出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特别是许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安全规章制度方面有许多空白,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责任制都没有,更谈不上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制度,导致职工长期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3)安全管理方法落后

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注重经验和事后总结,未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的闭合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是靠人治,并且是少数人参予的人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

2.1 强化安全机构和队伍建设

(1)健全责权一致的企业安全机构

安全生产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又是一项技术工作,它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安全生产工作需要设立由企业决策层(分管厂长、经理)领导之下的直属机构,以提高安全机构的监管权威。

(2)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加快安技队伍建设

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要靠安全技术人员去做,一个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得怎么样,其安全状况如何,与该企业安技人员的素质有直接关系。配备的安技人员必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安全管理资格培训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实施,对提高安技队伍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发挥安全专家组的作用

安全专家组对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经常组织安全专家对企业、特别是安全技术管理力量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进行安全诊断,解决有关制度建设、安全管理、隐患整改、安全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增强企业的安全自防能力。

(4)实行安全监察专员委派制

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对各企业、特别是危险指数较高的企业派驻安全监察专员,对他们实行垂直领导。安全监察专员的作用主要是做好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及时沟通企业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信息,增加监管力度。

2.2 强化安全宣传教育

(1)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法》的宣传

《安全生产法》做为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法,它对安全生产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企业安全机构设立、安全投入、安全监督管理、企业负责人的安全职责、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重大危险源的报告和应急处理等各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应进一步通过各种新闻、舆论、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操作中可充分发挥安全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2)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素质

对企业行政一把手和主管领导,必须进行安全培训。为使成千上万的县属和民营企业的法人代表、主管领导、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地市安全培训中心应从服务于企业的角度异地办班,也可与县市联合办班,还可成立县市安全培训中心,进行常年安全轮训,使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逐步掌握基本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技术知识,并使他们在企业生产决策中表现出“安全重于泰山”的决断能力。

(3)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素质

绝大部分事故都发生在普通职工身上。因此,加强对普通职工的安全教育,是搞好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预防职业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应坚持抓好新职工进厂三级教育、中层及以上干部教育、班组长教育、变换工种和“四新”教育、复工教育、劳动卫生教育、全员及经常性教育等。通过多层次、多种类的安全教育,提高广大职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掌握消除工伤事故的本领。

2.3 强化安全监督管理

(1)健全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是发展生产、建立良好生产环境和秩序,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组织手段。企业必须建立综合安全监督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监督管理、作业环境安全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分线负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交错的矩阵式安全管理体系,从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抓好安全生产。

(2)实行目标管理和“一票否决”

企业应结合其具体情况和有关规定制订安全目标,使安全状况指标化,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抓好执行、检查和控制。对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或未完成目标的,应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让忽视安全生产的责任者品尝自酿的苦果。

(3)搞好生产过程中的“五同时”

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是企业只重生产忽视安全,没有把安全工作看成是生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时,必须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既要抓好生产,也要管好安全,这是搞好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法宝。

(4)加强班组安全建设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安全工作的落脚点,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是减少各类伤亡事故最有效的手段。班组安全建设可以通过“安全合格班组”等形式进行,使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实现人员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管理无漏洞,班组无事故。

(5)推行“回访制”和“一把手安全述职”制度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企业要进行重点监控、回访,企业一把手要对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说明,对安全生产工作专项述职,并与年终考核、晋级、升迁挂钩。安全生产状况恶化的企业内各部门,其部门一把手同样要进行安全生产谈话,事故隐患说明和安全生产专项述职,使各级领导,从行政一把手开始,在主观上加深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

2.4 加大投入,提高本质安全性

(1)努力创造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

设备设施的状况对安全生产非常重要,必须加强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对特种及危险性较大设备设施应定期进行安全检验,对设备设施的传动部分和各种安全装置经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在发生故障时使系统中的自动保护、紧急停车装置等发挥作用,以有效地控制事故发生。在购买新设备时,必须同时购买其防护装置。设计制造设备设施时,应利用人机工程学原理,为职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条件。

(2)改善劳动环境,减少职业危害

劳动环境的好坏,与事故的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改善劳动环境,既能减少伤亡事故、降低职业病,还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对外形象。

(3)制定安技措施,加大安全投入,弥补安全欠帐

安全活动要正常进行,必须有一定的投入。现在多数企业的安全投入比例不适应经济发展,安全欠帐太多。因此,企业必须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纳入到和中长期生产经营计划之中,加大实施力度,提高整体安全。

2.5 应用安全科学管理方法

(1)开展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预测和度量。进行安全评价,可促进安全管理模式的改革,实现事故的超前预测、预防,改善安全生产的物质技术水平,保证职工及企业财产的安全。

(2)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

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改变安全生产“经验型”和“事后型”管理模式的有效措施,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能推动企业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促进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作业条件,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企业凝聚力,减少伤亡事故,从而直接和间接地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篇3:工作分析在企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所有职能工作的基石, 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思想, 还会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细节提供方法保障。李强[2]通过研究工作分析, 探讨了如何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职能;左月燃[3]研究医疗机构中的工作分析, 提出相关建议;袁三军、李亚[4]分析了工作分析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赵红琼[5]探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运用存在的问题;陈悦明、葛玉辉、许君[6]针对Z公司现状, 破解了工作分析操作难点。

1 工作分析的内涵

工作分析又称职务分析, 是指对组织中各项工作职务的特征、规范、要求、流程以及对完成此工作员工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描述的过程, 它的结果是产生工作描述和任职说明。工作描述[7]指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所规定责任、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以及工作条件和环境的说明;任职说明指从事该工作的员工所需要的素质、技术水平、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的说明。工作分析需要解决六个问题, 即“6W1H”, WHO (谁来做) 、WHEN (工作时间安排) 、WHERE (工作地点) 、WHAT (具体做什么事情) 、WHOME (为谁做) 、WHY (为什么做该工作) 、HOW (如何完成) 。

工作分析通常是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部门主管人员和部门员工共同努力合作完成。首先由人力资源专家观察和分析正在进行的工作, 然后编写出工作描述和任职说明。员工及其上级直接参与该项工作, 如填写接受访谈、问卷等等。最后由承担工作的员工及其上级主管人员审查和修改编反映他们工作活动和职责的那些结论性描述。

2 工作分析的运用过程

工作分析是对任职者工作的一个全面评价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如下。

(1) 准备阶段:成立工作小组, 确定样本, 把工作分解为工作元素和环节, 确定工作的基本难度, 制定工作分析规范。

(2) 设计阶段:选择信息来源, 选择工作分析人员, 选择收集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3) 调查阶段:编制各种调查问卷和提纲, 广泛收集各种资源。

(4) 分析阶段:审核已收集的各种信息, 创造性地分析, 发现有关工作或工作人员的关键成分, 归纳、总结出工作分析的必需材料和要素。

(5) 运用阶段:促进工作分析结果的使用。

(6) 反馈调整阶段:组织的经营活动不断变化, 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组织分工协作体制的相应调整, 由此, 可能产生新的任务、部分原有职务的消逝。

3 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工作分析的目标不明

实际运用中, 许多企业本末倒置, 不遵循先确定战略、组织与流程, 再开展具体岗位分析的逻辑次序, 导致工作分析完成后才发现企业需要进行战略调整、组织重组和流程再造。各组织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 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分析问题的方法工具不同, 结果也不同, 因此企业在进行工作分析之前应该明确其目标, 但很多企业认为工作分析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分析的目标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盲目地效仿其他企业成功的案例, 结果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2 缺乏沟通协作

工作分析是整个企业的工作, 需要各个部门的人员的参与和不同部门的协作, 但实际运用中却常被视为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工作。这造成了工作说明和任职说明都由人力资源部门一手包办, 忽略了执行部门的实际情况, 内容只是流于形式, 不能对明确员工职责、提高员工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3.3 员工恐惧

由于员工适应已有的工作环境, 熟悉当前的工作流程, 所以他们害怕因工作分析带来的改变。例如处于较高职位的人害怕自己被其他人取代, 技术岗位的人害怕因为对技术岗位人员要求的提高而被淘汰等等。这些引起了员工对工作分析实施的消极态度, 有人甚至通过不提供相关材料、提供虚假信息等方式来抵制工作分析带来的改变。

3.4 工作分析方法不得当

工作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 企业在进行具体的工作分析时, 要根据工作分析的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 但很多企业不注意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随意选择工作分析方法, 结果造成资源浪费。

4 建议

(1) 充分认识工作分析的重要性, 制定战略目标, 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 选择适合企业的工作分析方法。

(2) 让企业不同部门的人员参与到工作分析中, 加强部门间合作, 使工作分析的结果, 即工作描述和职务说明, 能够更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

(3) 为了消除员工心中的恐惧, 首先组织访谈, 使员工了解到工作分析对企业长期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加强人员培训工作, 使员工掌握新工作描述和任职资格要求的技能, 使其能胜任工作, 获取员工们普遍支持, 有利于工作分析顺利进行。

(4) 企业应选择恰当的工作方法, 一般来说, 工作分析主要有问卷调查法、面谈法和关键事件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利弊。比如:面谈法易于控制, 能够获得更多的职务信息, 适用于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 但分析者的观点影响对工作信息的正确判断, 面谈者易从自身利益考虑而导致工作信息失真;问卷法费用低、速度快、节省时间、调查范围广, 可用于多种目的的职务分析, 其缺点是需经说明, 否则会因理解不同产生信息误差, 人力资源管理者除要根据工作分析方法本身的优缺点来选取外, 还要根据工作分析的对象来选择方法。

5 结语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组成, 其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于人力资源各项职能活动的支持, 有效地规范员工职责。在实施工作分析的时候, 要将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并且还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使其能够在资源管理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充分地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功能, 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房宏君.2006~2010年国内人力资源研究热点及其演进计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19) .

[2]李强.人力资源工作分析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1) .

[3]左月燃.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J].中国护理管理, 2003 (5) .

[4]袁三军, 李亚.工作分析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管理工程师, 2012 (3) .

[5]赵红琼.工作分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人力资源管理, 2012 (3) .

[6]陈悦明, 葛玉辉, 许君.破解工作分析操作难点[J].企业管理, 2011 (9) .

篇4: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政工工作;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企业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作为稳定企业发展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企业政工工作定义

政工师是政工工作的执行者,所以我们要认识和了解政工工作必须要明确政工师的定义。政工师是贯彻我党路线方针组织企事业单位职工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相应地政工工作可以这样下定义:政工工作是企业内部设置思想政治机构,机构有政工干部人员组成,主要对企业内部的职工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的职工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等的工作。

2.關于企业政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工工作方式方法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企业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地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方法和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性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和政工的诉求。但就当前的部分企业内部的政工机构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方式,以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而没有借助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媒体等拓展职工的思想政治学习、培训渠道。使得企业内部职工参与政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开展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2.2政工工作环境变化速度快

政工工作环境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个就是企业所处的大环境,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激烈竞争会导致企业之间重组和改革的步伐加快,企业所处的环境和地位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政工工作的内容会随着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地位做出相应的改变,有时企业在快速的发展中重视追求企业利润,而忽视了政工工作。另一个就是政工工作面对的对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员工被来自各方的信息所包围,工作态度、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冲击,政工工作要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并且更正员工的错误思想观念。

2.3企业政工队伍素质能力普遍较低

政工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工队伍素质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性影响。但就当前的企业政工队伍素质能力来看,存在政工队伍专业素质较低,工作能力不强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可概括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政工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第二,大多数企业内部的政工队伍不是专职政工人员组成,有的是从企业其他部门选调,有的是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后从事政工工作的。

3.企业政工工作问题的策略

3.1企业应改变轻政治工作,重经济的思想

政工工作对企业良好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部分企业为了能够提升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往往是单一地加强企业的经济建设,只注重抓企业生产技术、生产进度,而对企业政工工作不够重视,盲目地认为将过多的时间、资金和人员投入到政工工作中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殊不知,政工工作虽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但政工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给企业带来的间接效益是巨大的。所以,企业应及时改变思想,将政工工作重视起来,充分发挥政工工作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政工工作职工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围绕企业发展中心目标努力工作。

3.2创新政工工作方法

在新形势下,企业应与时俱进地改变传统落后的政工工作方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展政工工作,对现行的政工工作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政工工作要摆脱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深入到职工群众中透彻地了解并掌握职工群众的思想发展动态,有针对性解决职工群众思想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此外,为了能能够提高职工主动参与政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工机构应创新思维,将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融合到工作中,通过网络渠道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力度。

3.3加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

企业政工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政工队伍。首先,企业应严格把关政工队伍。可通过面向社会招聘的方式吸收一大批政工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政工师进入政工队伍。也就是说企业在政工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政工人员的专职化和专业化。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政工人员才能有效组织开展企业内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政工工作的开展有一定成效。其次,加强对政工队伍不良工作作风的整改和整治,对于那些在工作中不能够落实责任的政工人员应给予严肃处理,可通过建立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等方式提高政工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4.结语

企业政工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环境的快速变化、政工队伍建设不完善、工作模式陈旧这些都给政工工作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分析审视这些问题,从队伍建设、思想重视和工作模式革新等方面改进,推动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保持企业高度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园园.浅析如何发挥政工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1(23)

[2]张学安.政工工作中的人本化教育和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2(01)

[3]吴佩光.论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2(04)

篇5: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然而现如今也是整个社会的转型阶段,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就要求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政治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个企业想要得到长久地发展,就离不开员工的作用,而政治工作能够充分地激发并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本文就当下企业政治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合理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企业 政治工作 问题及对策 重要性

一、政治工作及其主要管理者

政治工作,也可以被称之为思想政治工作,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探究人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并对世界进行改造。而在这项工作之中,其主要的管理者或者是工作人员通常称之为政工师。所谓政工师,指的就是在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乡镇企业以及具备企业化管理资质的事业单位等等中,专门从事有关于党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并经过申报审批取得任职资格的工作人员。

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中,都有着自己的政工管理队伍,政治工作不仅仅只是一项思想、组织工作,更是将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工作,是一项能够有效培养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工作。企业是否能够得到长久的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要不断加强企业的政工工作。

二、我国企业现阶段政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活跃,人们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样一来就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发展增加了很多困难。

(一)我国企业政治工作的从业人员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差强人意

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政治工作中真正取得任职资格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的企业政治工作都是在企业工会或者是其他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之下,政工工作想要真正开展工作难度较大;而有一些企业虽然有着独立的政治工作队伍,但其本身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素质和水平较低,企业也没有对政治工作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导致了整个政工队伍的工作人员对于政工工作多数都还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并没有很好地将理论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整体工作素质不达标,难以真正推进企业政治工作的发展。

(二)企业政治工作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和奖惩规定,政工队伍没有工作热情

一项工作想要得以推进和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和奖惩规定来作为基础和支撑,企业政工工作也不例外。企业政治工作并不能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几个部门或者是几个员工之间,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员工都积极地参与进来。

第一,现如今的企业政工工作并没有得到企业领导班子足够的重视,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对于政工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经济利益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对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什么作用,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而已。因此,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企业政治工作队伍发展过于缓慢。

第二,在企业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较少,每个部门都觉得自己本部门的工作与政工工作搭不上半点关系,所以根本不需要进行政工工作,也不需要配合其他部门的政工工作;这样一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到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络和沟通,同样阻碍了政工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第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如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可行、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保障机制和奖惩措施;奖励考核制度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政工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增加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和发展的难度。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方法和理念都过于因循守旧

虽然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也处在不断地创新之中,然而绝大部分企业的政工工作还依旧遵循着读书、看报、阅读文件上,工作理念陈旧,工作方法过于简单死板,对企业实际情况考量不周全,并没有和企业自身的文化理念相结合,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难以取得理想的政工工作效果。

三、如何能够更好地推进企业政治工作的发展

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针对企业政工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想要合理有效地进行改进和解决,就要做到以下的几点:

第一,企业领导要加强对于政工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企业政工工作想要得到发展,首先企业领导班子要对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一个企业能够得以长久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政工工作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带给员工一种归属感;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加强企业政工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要加强对于政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企业政工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政工师;想要推进政工工作不断地向前发展,就要加强任职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首先,企业要训练出一批能够做到一专多能的政工工作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来制度相应的长短期工作目标和规划。其次,政工队伍中的工作人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加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可以利用轮岗培训、在岗培训或者是脱产学习等方法,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第三,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保障机制,并加强企业内部门之间的配合与交流。无论是什么工作,都需要在一定的保障机制下来进行,政工工作也不例外。想要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保障机制。例如,政工队伍内部可以每一季度或者每年进行评选和表彰,对于工作特别突出的员工进行表彰或者是升职,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激发政工队伍的工作热情,也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络,使得政工工作能够覆盖到全企业、全部门、全体员工,将政工工作真正变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要摒弃陈旧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将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文化、新技术结合起来。虽然思想政治工作从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的社会环境之下就要求企业政工工作要与新的科学技术以及企业自身的文化相结合。企业要摒弃传统陈旧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将政工工作由简单的读书、看报、看文件中解放出来,多跟企业自身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来进行宣传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使得企业政工工作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这样一来就必须要不断推进企业政工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只有企业政工工作的不断发展,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因此,要加强企业领导对于政工工作的认识,确立合理的保障机制,另外还要不断加强专业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促进其发展,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广西龙州县广西农垦国有龙北总场)

参考文献

篇6: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

企业将绩效考核与员工薪酬联系作为唯一目的,而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员工提升绩效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将薪酬与绩效结合应该是绩效考核的一种手段,它是保证绩效管理能起到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是保证绩效管理能起到效果的重要手段,而非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

2.可量化指标占指标比重较低

其考核细目侧重于经营指标的完成、政治思想品德,对于能力的定义则比较抽象。而绩效考核的重点在与“绩”、“效”,企业绩效考核避重就轻,过分强调“德”、“勤”,对实际工作绩效及可量化绩效简略带过。

3.考核主观性太强

对于一般的员工的考核则由各部门的领导掌握;对于非业务人员的考核,无论是总公司还是子公司均由各部门的领导自由进行。考核者根据自己的印象、主观判断进行评分,这难免会受到个人喜好因素的影响。

4.考核周期设置不够合理

企业的绩效考核周期为一年。而一般绩效考核周期半年一次较为适宜,把两个半年绩效考核评分的平均值作为全年得分,并据此实行奖惩。对于不同部门、特殊部门、不同绩效指标需要不同的考核周期。企业的绩效考核周期过长,反馈太迟,不利于改进绩效,并使大家觉得绩效考核的作用不大,可有可无,结果使得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5.绩效考核的实施不够合理

对于中层干部,通常是由公司的高层领导与相关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实施考核,虽有利于保证考核的客观与公正,但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直接获得某些绩效指标,仅仅通过小组考核是片面的。对于对于一般的员工的考核和非业务人员的考核则是通过各部门领导掌握或由领导自由进行,这使得绩效考核的信度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且绩效考核的效度存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6.员工对绩效考核的不理解

绩效考核是一种绩效控制的手段,也是对员工业绩的评定与认可。绩效考核结果是薪酬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员工调迁、升降、淘汰的重要标准。而员工对于考核结果并未对自身的不足进行一种自我检讨,认为考核只是领导布置的事情,以应付的心态来对待。

7.对考核结果不重视

虽在考核的方案中明确说考核与人事的升迁、工资的升降等方面挂钩,但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没有任何下文。对中层干部有考核的总结也将具体情况反馈给个人,但是没有对存在的问题、难处、批评与建议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案,也没有对方案中与人事升迁、工资升降等方面实施具体的决策。

绩效的概念

绩效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

绩效考评与绩效管理关系

绩效考核是对员工一段时间的工作、绩效目标等进行考核,是前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同时考核结果为相关人事决策(晋升、解雇、加薪、奖金)等提供依据。

绩效管理是员工和领导者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定立绩效发展目标,然后通过过程的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为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领导者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员工的绩效等级,找出员工绩效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提高中的缺陷和不足,使员工朝更高的绩效目标迈进。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区别

1、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具备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具体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面谈以及绩效结果的应用。绩效考核工作虽然在整个绩效管理流程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但它只是绩效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

2、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注重过程的管理,而绩效考核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3、绩效管理具有前瞻性,能帮助企业和领导者前瞻性地看待问题,有效规划企业和员工的未来发展,而绩效考核则是回顾过去的一个阶段的成果,不具备前瞻性;

4、绩效管理有着完善的计划、监督和控制的手段和方法,而绩效考核只是一个考核手段;

5、绩效管理注重能力的培养,而绩效考核则注重的是成绩的大小。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联系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绩效考核可以为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改善提供资料,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和有效性,使绩效管理真正帮助管理者改善管理水平,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帮助企业获得理想的绩效水平。

篇7: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各项主要统计指标的源头数据之一,它具有数量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是生产经营成果实物化、数量化的数字表现,体现在供、产、销整个经营过程。要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必须加强企业的统计工作。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不仅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非常重要,而且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强化企业统计,无论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工业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临朐县统计局在具体统计工作和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中发现,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减弱,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一)企业领导者普遍认为企业统计工作职能单一,大多数企业中存在重会计轻统计的现象。一直以来,企业管理者认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核算会计是必不可少的,各种会计核算和生产经营成本控制体现的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是真正的为企业服务,而统计工作主要是为政府各级统计部门服务。对于企业而言,统计有也可,无也可。因此,在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中,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被首当其冲地撤销或合并,统计人员精简、下岗的较多;统计人员专职的少,兼职较多,且变动频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企业统计数据的连续性。

(二)企业统计制度不健全。随着企业面临市场的逐步放开,企业管理工作的逐步规范和正规化,企业的统计工作,已不仅仅是加减乘除,“抄抄报表”的报表型统计,而是必须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统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强化统计职能。而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制度,部分企业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或统计工作岗位,少数企业甚至设置多套账,统计指标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这严重影响了企业基层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三)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要提高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必须依据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等,真正做到“数出有据”。从多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一些企业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统计数据采集、整理、计算、汇总、审核的方法和程序不够严谨,虚报、瞒报、纂改统计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部分企业甚至没有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仅仅是机械地从企业会计报表上抄上几项数据填到统计报表上。

(四)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不高。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少数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其统计业务水平较低。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人员大多

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而且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二、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企业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难以很好地找到着力点。当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制度,提高企业统计数据质量。

(一)科学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完善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删繁就简,讲究高效务实。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需要,使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得到尽可能的发挥。使企业领导人引起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二)企业应自觉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和管理体制。“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先保证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统计制度和管理体制。企业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统计部门并明确各层次统计岗位工作责任制,做到统计工作有岗位、有职责、有标准。企业统计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需要的各种统计信息,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综合分析,向企业管理者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清晰、可信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统计信息产品。同时,及时、准确地向政府各级统计部门报送统计资料,满足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

(三)建立健全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强化企业统计基础建设。企业应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着眼点放在最基层的生产车间和项目部,坚持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依据统计法律法规和企业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等。规范统计数据采集、整理、计算、汇总、审核的方法和程序,使统计数据经得起检验,把住数据质量关,使企业统计成为反映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一面明镜。

(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相对稳定的统计队伍,可以积累经验,为企业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政府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企业统计数据。从政府统计部门来说,应严格执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做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保证企业统计人员 “持证上岗”,搞好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定时或不定时地对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和微机知识,使广大统计人员不断增强业务素质,提高驾驭统计工作的能力。从企业统计人员来说,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同时,积极参加统计业务培训会议,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积极提供统计资料,主动参与企业管理。

篇8: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统计机构不健全, 缺乏独立的行之有效的统计机构管理体系。

目前, 一些企业还存在未设专门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的现象, 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仅在隶属的科室如生产科中设一个综合统计组, 这种综合统计, 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生产记录, 对企业各方面如产品质量、技术进步、能源、劳资、计量、环保等的统计工作仍无专职统计人员负责。此外, 一些企业平时对上级下达的专业统计报表不求质量, 只是敷衍了事。

2. 领导统计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由于管理模式和统计工作的自身特点等原因, 使统计工作在企业成为一种被动式的工作, 得不到领导的重视。某些企业领导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决策的失误、效益滑坡、管理落后, 在很大程度上是统计数据的失真、统计管理滞后造成的;没有认识到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从而淡化了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3. 统计人员素质低, 缺乏应有的统计知识及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目前, 不少企业的统计人员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知识老化, 对当前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趋势知之甚少, 不懂得统计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把统计工作看成仅仅是算算数字、写上几句无关紧要的话, 更谈不上撰写科学的统计分析报告了, 从而使统计为领导决策服务、监督预警生产经营运行情况的功能无法得到落实。

4. 对统计制度的贯彻缺乏严肃性。

有些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 缺乏必要的企业统计管理制度, 即便是按《统计法》要求制定的一些必要的企业统计制度, 在实际中也往往得不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一些企业的统计工作甚至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 失去了统计制度实施的连续性及严肃性。

5. 统计手段不健全, 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差。

目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 需要不断充实统计内容和完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指标体系, 需要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 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检索、传输作用, 为企业科学客观的经营决策提供适用的统计信息。而在实际中, 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 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 使用计算机的水准还只限于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 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从领导做起, 强化统计意识。

企业领导是最具有权威的决策者, 是企业的核心人物。所以, 必须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统计意识, 提高其统计管理水平, 摆正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正确位置。

2. 建立健全统一的统计工作管理体系。

要使企业统计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必须设置专门的统计机构, 行使综合性的统计管理职能。在配置专职统计人员时, 必须选择全面型人才, 要求既有实际工作经验, 又有统计理论水平。同时, 建立起企业信息收集、反馈、协调的组织保证体系, 充分发挥统计在信息、咨询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3. 进一步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统计是管理工作的武器和工具, 得心应手的统计人员是各级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因此, 在统计人员的配置上, 企业应严格考核, 挑选一些德才兼备, 具有一定统计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此项工作。另外, 要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对统计人员进行轮流业务知识培训, 鼓励和支持统计人员参加统计知识学习,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统计法》的宣传, 坚决与企业的违法统计行为作斗争。

《统计法》是依法治统计的法律保障, 加强《统计法》的宣传教育, 是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企业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 进行统计法规的宣传报道, 以提高各级统计人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5. 要抓好统计制度的贯彻落实。

统计制度的贯彻落实是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准确的关键环节。因此, 要使统计制度的贯彻具有权威性, 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严格的考核机构, 制定考核办法及标准, 按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评比、总结。并且与企业经济责任制挂钩, 奖罚分明, 以保证统计制度的贯彻执行, 提高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6. 加快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工作, 大力推进统计工作的计算机化。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与此相关的各种软件是现代化企业统计工作手段的重要标志, 也是信息管理的载体。要使统计信息在企业各类信息中发挥主体作用, 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信息, 必须实现统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上一篇:2024月度督导工作计划下一篇:培育远程教育学用典型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