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干部中存在的问题

2022-11-02

第一篇:当前干部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当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乡镇政权的建设运行能否适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关系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大事。而乡镇干部队伍的建设又是关系到乡镇政权有效运行的直接因素和有效保障。2004年3月*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五年取消农业税”,按照中央精神,我省和吉林、安徽、上海等*省市是率先宣布提前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这将标志着“以农养政”时代的即将结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税费的改革必将会直接触及到农村基层政治体制的变革。大家知道,我县现有**个乡镇(场),先后经历了撤并乡镇、免征农业税、乡镇机构人员精减等一系列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会对乡镇体制引起一次“阵痛”,都是对乡镇干部及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次考验。有些乡镇干部在“阵痛”之后或惘然不知所措,或意志消沉,乡镇工作进入了“休眠期”。过去轰轰烈烈的乡镇工作一时变得有些冷清,过去一直被看成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如今已很少被看做是中青年干部成长的舞台,今后的乡镇政府将向何处去,乡镇干部的职能将如何发挥,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将怎样来搞,正是摆在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谈到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时,就不可能回避今后乡镇政府的去留的问题。简言之,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乡镇政府应当保留,理由是乡镇政府在组织农民、管理农民、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都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它是稳定农村、稳定社会的基石。另外,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农民从农业转移到工商业,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仍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特别是我国现行宪法第**条、第**条、第***条分别对乡镇政府的建设职能作出了具体规定,如果取消乡镇必须修改宪法。因此当前全面撤消乡镇政府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另一种认为应当撤消乡镇,理由是乡镇一级政府的存在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基于上述观点,撤消乡镇政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相当长的过度期。

当前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乡镇政权体制的变革,引起乡镇干部的强烈思想波动。在撤并乡镇、免征农业税、精减干部队伍的一系列变动中,乡镇干部在思想上引起了很大的波动,特别是将来要撤消乡镇的说法,更使现有的乡镇干部产生了动摇,不安心乡镇工作,总想着找机会回县城机关工作,觉得更为稳妥保险,甚至有的个别干部托人挖门子,想方设法要回县城工作。甚至出现了人在乡镇,心在县城的现象。工作也不似以前,应付了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干部看到别人调回县里的部门,很是羡慕,自己产生了自卑心理,工作没干劲,思想没动力,意志变的越来越消沉,三五成群,相邀牌局酒场,在牌桌酒场上打发时光。

2、乡镇体制改革,使一些乡镇干部找不到自己工作的切入点。一些乡镇干部仍习惯于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动辄以行政来干涉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根本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是直接插手企业和农民生产经营具体事务。象过去“五秋”生产、春季的育秧种稻、秋季的“田间博览”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上的东西,既劳民伤财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特别是征收农业税成了每一个乡镇的工作重头戏,每年一进入11月份,催缴农业税的工作就开始了,

一、二把手坐阵指挥,

其他所有干部人人头上有指标,泱泱七八十人的乡镇干部,这时也显得人手不够用,全都下到村上走家串户征缴农业税。“乡官变税官”,干的十分起劲,对于完不成,交不上税的农民,就采取为了完成任务,下村的干部就想方设法哄骗农民和强迫农民完成,软的不行就动横的,农民不配合,就出现了抓猪、抢粮,强行扣除农民的农副产品销售款的问题,引发了不少恶性事件,造成了群众与政府的干部与群众的对立情绪。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抗粮、抗税、集体上访的事件,有的村甚至出现了围攻村委会、殴打乡镇干部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引起重视,将会对社会的稳定,乡镇政权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县在乡镇体制改革后,不再搞那种“干还干不好,管也管不立了”的行政干预的事,不再插手农民的生产经营,由于没有了税收任务,不再搞劳民伤财的“五秋”生产、春季育秧种稻等工作,一时间乡镇干部觉得没事可做,工作不知道该怎么干了。

3、乡镇干部只注意对上负责而没有对下负责的精神。由于乡镇财政困难,乡镇政府有心为农民办事都无能为力,直接影响群众对乡镇政府的信任。他们看到乡镇政府只知道“要粮、要钱、要命(计划生育)”,而不能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逐渐产生了对乡镇政府的怨恨情绪。而当前,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是农牧业,二是务工经商。由于农业外已是夕阳产业,市场上的农产品过剩,价格自然不会太高,农业已基本成了无利润产业,另一方是外出务工经商,目前农村较为富裕的农户基本上是外出务工的农民(但也有)比如近几年来政治的去沈阳机床厂务工的农民,面上看是很不错的,但也有走出去一年到头分文不挣的。总体上看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也较差,但是另一方面,上级政府下达给乡镇的各项任务乡镇政府都要认真去完成,为可完成任务部分乡镇把任务向村一级分解,村一级再分解到村小组,村小组再分解到农户,农民就会有意见。他们普遍认为乡镇干部、村干部不为农民着想,只想对上级负责,而不去设身处地为农民的利益想一想。最终农民就不买帐,就难免造成农民与干部的矛盾。

4、与民争利,造成群众对乡镇干部的信任危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宗旨,为民谋福、致富一方是我们的职责,而我们的个别乡镇、个别干部在任期间,利用手中的职权,谋一己私利,出现了不应有的与民争利的现象。比如在新一轮土地发包过程中,个别乡镇干部、村干部抢先好地块,村里干部干部手头上都几块机动地,瞅准机会向外发包,中饱私囊。前些年的“五荒拍卖”,一些资源较好的荒地、水面,用不上花几个钱就能买到手,农民眼瞅着是块肥肉,却拿不出钱,结果被有钱、有招的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出钱包去了。农民们根本没有得到利益,更为有甚的是,个别乡镇干部打着修路、防汛等公共事业的幌子,巧立名目搞摊派,有的名义上是为百姓办好事,实质上是自己在“办好事”当中得了好处,到后来农民们任可不要这样的好事,也不想再让个别人从中捞好处。我县东部乡镇的一个村,以出产瓜果蔬菜而闻名,可到了雨季眼看果蔬运不出去,眼看着钱却捡不起来。有的好心干部就建议修一条通村公路,能为这里的百姓致富,可农民们说啥也不修,害怕修路当中干部再从中逗点啥,硬可憋着卖不出去,用农民自己的话说:“我们已经被骗怕了。宁可我们自己受损失,也不愿再让某些人占我们的便宜。”由于个别干部造成的影响,使老百姓对干部失去了信任,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5、历史遗留问题成了难解的“扣儿”(农民至今心存芥蒂),现在仍然无计可施。在三轮土地承包中,出现了土地承包的不合理现象,农民的意见很大,在调研中发现乡村的农户前些年外出打工,土地被收回后,又转包出去,转包费被村里收回。现在免征农业税后,该户又回来要种地,发生纠纷,上访不断。象此类问题还有很多,成为农民的主要上访源。主要集中于土

地发包、林地占用、摊派义务工、村里小食堂等诸多问题上,由于不合理的支出和村干部的无节制的挪占,使村级财政多陷入瘫痪。据调查走访的结果看,有相当多的村财政是空壳村,负债累累,负债少则几十万,多则达百万元以上,仅过去的小食堂一项,一年就要吃进去**余万元。尽管1998年曾一度取消了村级小食堂,但小食堂也由此转入地下,全县***个行政村中,仅小食堂一年就吃进几十万元。“小食堂”也成某些村干部贪占集体财物的“漏斗”,甚至有的乡镇干部也出现了财经“黑洞”。目前全县村财政积累好的村寥寥无几,有的村积累多的好的村,也都是农民最为拥护的村干部,他们只会过日子,有正事的村领导,是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历史遗留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导致大量的信访案件的发生。

第二篇:当前干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包头市东河区干部理论学习情况汇报 及当前干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全国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开展这样一个调研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向各位领导汇报我区干部理论学习的基本情况:

1、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中心组成员的学习意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干部理论学习的意见》,制定了《东河区干部理论学习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将两级中心组学习情况纳入长效管理工作内容和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了全区中心组成员及学习秘书网络。今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我区部分县级干部受到的第一件礼物不是拜年贺卡而是由区委书记写的一封信,主要内容是告诫干部严格遵守中心组织学习制度,强化学习意识。

2、从学用需求入手,增强中心组学习的针对性。近两年来先后邀请专家学者、认真组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包头市委九届九次全委会精神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解读、新《劳动合同法》《就业法》、廉政规划解读等专题辅导讲座;为了有效补充高层理论面对面邀请讲座成本较高的不足,全区适时向中央党校订购专题辅导录像资料,提高理论学习的层面,拓宽学习范围;为了创新理论学习活动载体,全区还通过编写《中心组学习专刊》,开办“东河讲坛”,理论光盘送下基层,辅导资料送基层等形式来提升中心组自选学习课堂的影响力,带动机关干部主动参学的积极性,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理论辅导,又有案例分析,既包涵政策法规,又涵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200

7、2008两年来,已经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28次,编发《中心组学习专刊》29期;组织区委中心组成员撰写心得体会101篇,加强了全区干部的理论研讨和交流。利用中心组学习的平台,组织万名市民看东河活动,利用100名舆情信息员展开民情大收集活动,在全市率先创办了《中心组学习专刊-民情》影像版,特别是在今年我市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再评选期间加大了民情反馈力度,收集民情信息176条,搭建中心组学习成员了解民情,关注民生的平台,使中心组学习更加突出了实效性。

3、从学分管理入手,强化对中心组成员的考核。 为了促进中心组成员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完善干部理论学习的约束机制,我区通过学分制的建立和管理强化中心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即主要对中心组集中学习的出勤情况进行汇总和通报,对中心组成员的学习笔记记录情况采取调阅方式进行抽查,按照学习进展情况向中心组成员及时向中心组成员收集心得体会文章,并把为基层进行理论宣讲、到联系点指导学习和自查、自学情况作为学分要求。中心组成员的学分情况以通报方式送报各中心组成员,促进相互“比、学、赶、超’ 。

4、从立足实践入手,开展理论研究活动。紧紧围绕全市重要决策部署、全区重点工作安排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理论问题,两年来我区下发了《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重点调研课题》,《2008年重点理论研究课题》,成为中心组成员立足本职工作,深入开展理论课题的调查与研究,总结经验,进行实践的重要选题。目前,各中心组成员分别按照分管工作下基层进行了调研,其中城中村改造的网上调研工作和农村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的实践活动对全区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索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文化产业方面的调研对我区如何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兴建材业的调研和探索促进了我区以红星美凯龙为龙头的建材市场的建设; 其中我区中心组成员的理论文章《在“三个提高”上下功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东河经济又好又发展》、《包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等心得体会文章分别被刊登在《内蒙古日报》和《包头日报》理论专刊上发表。中心组成员的理论文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促进包头市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被中国西部文化产业论坛评为二等奖,并获得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5、从强化队伍建设入手,加强理论下基层工作。结合我区基层理论宣传受众群体的需求,进一步整合领导讲坛、专家讲坛、民间讲坛的资源优势,在全区开通了“理论帮你办”热线,为基层开展理论咨询辅导20余次;建立了客座讲师队伍和基层报告员30余名,目前已开展“科学发展堂”大型报告会24场,各类小型讲座近200场。

建设学习型政党,要靠学习;干部成长,也要靠学习。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这就更加凸显了干部学习尤其是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当前干部学习的现状呈现出不平衡性,有些干部真学真用,能够做到通过理论水平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但也有些干部不学不用 ,假学滥用。可以说目前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理论学习受到了较高的重视,忧的一面则是有效的学习较少。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学习,提高干部理论学习的内在动力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三个不”:一是不爱学。一些干部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或认为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工作。前些天我区一位乡镇干部说从来不看报纸,这在基层干部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二是不真学。一些干部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而不是用来推动工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与实际工作结合少。比如,我们对二级中心组半年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一些单位在记录本上反映出来的基本形式是念报纸或读文件,一些同志抱怨这种学习形式本身让人反感,“报纸上的文章和文件上的资料大家都看得懂,都能理解,可在学习会上,主持学习的领导却把他们当作不识字,不会阅读的人来看待。于是念报纸文件就成了学习的重要方式。三是不能学。一些政府部门的干部借口工作游离于学习和培训之外,致使一些所谓的闲职干部成了应付培训学习的“专业户”。(清华干部培训)此外,从干部理论学习的培训形式和考核机制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导致干部学习“三不”的根本原因:一是授课与听课脱节。目前,在基层理论学习中还存在一些观念上的问题,比如请专家来给中心组讲课,都希望请层次高的,有名望的,因此,旗县区级的要至少请市或自治区的讲,市级的则要请国家级的讲。但由于目前一些专家很难有时间到基层调研,掌握一线实际越来越少,甚至对当地的情况根本不清楚,因此,讲的内容大多以纯理论为主,单一乏味,空对空,常采用满堂灌输的方式,往往是讲的人滔滔不绝1小时,听的人昏昏欲睡60分,讲的人照本宣科夸夸其谈,听的人索然无味开小差。结果是讲课者情绪不高有意见,听课者兴致不高发牢骚,组织者左右为难很尴尬。(我们今年办了几次大型报告会,效果不好。又比如今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学习,领导出的题目是老工业如何领导好三农工作);二是理论学习考核与干部成长脱节。从旗县区看,在考核一个拟提拔的科级干部时,组织部要到单位进行业务能力考核,要向纪检部门了解干部廉政情况,但从没有向宣传部门了解过这个干部的理论水平如何。我区已将中心组学习纳入目标考核,而且每年要给组织部提供一个干部的理论学分,但最终结果不得而知;从市级看,市委组织部每年要给县级干部的学习培训打学分,依据包括: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参加情况,其它可认定的外出业务培训,干部发表论文等情况,但从未向同级党委宣传部征求过干部在日常中心组学习的情况,而且学分究竟对干部提拔起多大作用不得而知。由此导致干部理论学习长期处在一个有位臵无地位的状态,一些被考核的干部虽然在征求群众意见时明确被提出需要加强理论学习,但绝不会成为影响干部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可能在其考核材料里出现的不足永远都是学习不够,理论水平需加强,使得目前干得了、说不了、写不了的干部大有人在。

从增强干部学习动力方面提几点建议的思考:

1、改善学习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和只注重单一的理论学习的方法。提高认识,要改变过去那种“如雷贯耳”的强制性、灌输式教育方法,倡导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要增加理论学习的“自选动作”,减少“规定动作”,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报告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探索不同学习途径。如,引进现代化教育手段,如用电化教育代替开大会,用网络学习代替集体阅读,用观看光盘、录像带的方式弥补报告会的局限性,以新的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

2、搭建学以致用的“舞台”,所学习的内容与工作挂钩。 把理论学习作为谋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适时进行前瞻性的谋划和现实性的务虚,注重以决策对象为中心,从理论高度上进行分析、研讨,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同时要要求各级党校和讲师团坚持把理论学习渗透到调查研究之中,把实际问题“带”上来,使理论学习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

3、创新干部学习制度,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现在组织与纪检部门联合搞部门和干部的述廉工作,是否可以扩展到组织与宣传部门联合搞述学活动。干部主管部门对领导干部考察、考核时,要对其学习态度、理论素养、学习效果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包括干部述学,个人依据检查考核的内容,向检查组汇报参加中心组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的基本情况、主要收获以及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并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组织考学,检查组依据当年所学内容,提出1至2个问题,请被考核人谈自己的认识,检查被考核人对重要理论观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群众评学,听取被考核干部所在单位群众或被管理对象对被考核人员学习情况的评价。最关键是检查考核结果械合理运用。要由各级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及时将干部学习考核情况向当地党委常委会通报;要将经常性检查和集中考核情况逐一收入学习档案,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干部交流是指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个人意愿,通过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干部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变更或消灭干部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再调整。对领导干部开展交流的直接目的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工作执行力,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实行干部交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让干部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更有利于推进干部年轻化的进程,有利于增强干部工作的创新力。

一、当前干部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干部交流的核心价值在于“交流”,不仅体现在对其具体职位的人事进行异地转换,更重要的是在不同地域的干部队伍中实现思想上的互学与互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干部实现交流,更有利于把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方法带到较落后的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我县在推进干部交流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思想认识、体质障碍、地域差异等因素限制,客观上给干部交流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干部交流工作的有

效开展。

(一)对干部交流的认识不到位,干部交流的自觉性不强。一是领导干部对干部交流不重视,对干部交流的实际意义认识不够。部分领导干部不愿意打破原有的小“团体”,对交流干部抱有一种排斥心理,担心新干部的进入会对自己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构成威胁。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对干部交流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致使被调入的干部得不到重用,被交流干部的工作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二是干部自身对交流工作认识不够,对于提升或向上级部门、重要岗位交流感到兴高采烈,而对于下调或交流到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山区则抱有消极情绪,视为是“仕途受挫”,因而想方设法“找门路”、“拉关系”,试图回避交流,甚至在工作岗位上不尽心竭力,致使组织工作不得力。三是社会对干部交流认识不清,对交流干部存有偏见,尤其是对从条件优越、福利好的单位交流到条件艰苦的单位的干部误认为是犯了错误或能力不及而受到组织的冷落或惩罚,从而对干部交流的宣传工作制造更多的人为障碍。

(二)干部交流管理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虽然,《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对干部交流工作明确了政策性规定,原则性很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还比较大,有时甚至一味强调个人意愿,搞变通进行照顾。《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

作规定》又仅仅是针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其他层级公务员的交流还缺少操作性较强的制度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一些地方虽然也相应出台了中层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但相对而言缺少规范性、系统性,一些规定还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能适应新时期干部工作的需要,不能有效地解决中层干部交流面临的体制、机制性实际问题。例如:行政岗位与事业岗位之间如何实现双向流动,不同的职称与职位设臵之间如何实现互评互聘,“条”管部门与“块”管部门之间如何实现人才的流动整合,不同的岗位之间如何实现职级、职称、待遇的有效调节等等,都还有待探索和解决。另外,干部交流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形成配套的管理制度,对异地交流干部的组织监管体系不健全,尤其在对很多“挂职”干部的管理中出现“真空”,致使干部思想上出现“两家都管不着”、“两家都不管”,部分干部不受组织约束,不遵守组织纪律,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交流跨度还不够宽泛,交流力度不够强。一是不同身份性质的干部交流难。干部身份界限和单位性质一直是制约干部交流的一大壁垒,特别是《公务员法》实施后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干部从党政机关交流到企事业单位属于顺向流动,组织上容易操作,但若非干部个人自愿也难以实施;从企事业单位向党政机关交流属于逆向流动,即使干部

个人有此意向,组织上操作也有难度。二是不同区域的干部交流难。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工作生活环境、经济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干部在面对交流时往往主要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一心只想往自己认为利益好的部门钻,甚至有些干部需要调整交流或要求调整交流时,向领导或组织明确提出非哪里不去的要求,导致了事实上的干部“逆向交流难”,造成干部交流大部分是提拔重用式交流和培养提高式交流,最多也不过是照顾性交流,真正能优化班子结构和形成干部队伍活力的互动式交流,特别是促进干部“下”的交流还不够。

二、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干部交流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干部交流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义,明确实行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担当跨世纪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也是改善干部工作环境,增强班子内部团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广大干部提高对干部交流工作的认识,从而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自觉接受组织安排,以高昂的斗志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岗位、新任务的考验。同时,也使社会各界

正确认识干部交流工作,客观评价干部交流工作,从而减轻被交流干部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

(二)确定原则,合理分配,优化交流干部队伍。干部交流的前提条件是组织(人事)部门分析和判断特定地域对特定岗位的现实需求,实现形式是对领导干部进行调任和转任,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在实施干部交流之前要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进行客观分析,对各类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信息有一定的掌控,并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配和“分流”,实现交流干部与工作需求的真正“对接”。一要着眼于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推行干部的年轻化、培养性交流。针对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适应能力强,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不足的实际,把年轻干部的下派交流作为干部交流的一个重点,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性交流,让年轻干部在多种环境和多个岗位上增长才干,逐步成熟。二要着眼于改善领导干部的工作环境,推行换岗性交流。干部使用的周期性规律表明,一个干部不宜在同一岗位上任职时间太长。时间长了,干部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势必弱化,工作上容易滋生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给干部进一步转变思想、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使干部长期处于沉重的工作压力下,尤其是重要岗

位和重点发展领域中,不利于干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高效服务。因此,要通过干部换岗交流,为干部提供新的环境和岗位,激发他们的新活力。

(三)建立和完善干部交流配套制度,确保干部交流的有序进行。干部交流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做保障。要系统地建立和完善干部交流的各项配套制度,包括实行干部交流换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及部门正职任期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干部试用期制度、交流干部实绩考评制度等。同时,积极构建起一个彼此支撑的制度体系,要把推进领导干部交流与深化、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等结合起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交流机制。此外,解决好“条”、“块”间干部交流难的问题。积极探索“条”“块”间基本对等的“双向交流”模式。

(四)建立和完善对交流干部的奖惩机制,扩大干部交流覆盖面。干部之所以不愿意到基层或欠发达地区开展工作,除了客观上的自然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差等因素外,更主要是很多交流干部看不到岗位交流对自己的“仕途”或职务晋升有多大帮助。想当大官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对于有能力、工作热情高涨的干部来说,只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足够有力的岗位才能使他们全面地施展才华。如果组织(人事)部

门在制度上对年纪轻、高学历、工作能力强的交流干部在职务晋升或福利待遇方面给予更多的考虑和照顾的话,不仅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优秀干部到基层去锻炼,优化干部队伍,更能把新鲜的、优质的“血液”输送到有需要的地区,从而推动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有发展、组织工作有实效、干部个人得实惠,社会、组织、个人三喜临门。

第四篇:当前干部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王建华

干部素质的高低与好坏,事关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加强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培训,是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研究和解决的一项课题。

一、当前干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干部培训的认识不足,干部调训困难。

一些领导干部对干部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经济工作上,认为只要抓好中心工作就万事大吉,干部学习可有、可无,忽视干部素质的提高。一碰到调训任务,就以工作忙,离开不,走不脱,无经费等种种理由,阻挠干部参加培训。有的也只是应付了事,随便选个人参加培训顶替任务,而且经常选调学习的总是那么几位,使不少干部成为“学习委员”、“老培训生”,从而形成了 “在单位不受重用就多学习去”的怪圈。

2、干部培训与使用分离,学员不愿培训。

培训单位只顾培训,对培训后使用无权过问;用人单位对培训是完成“任务”应付了事,不是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不掌握干部学习情况,使用时对培训情况很少考虑,在提拔任用干部过程中,没有把培训成绩及培训期间的表现作为提拔晋升的依据。往往是不培训的提拔晋升快、常常学的不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对培训的重视。

3、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效果有限。

教育内容与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脱节。形成了“碰到什么学什么”,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现象较普遍。教育的内容多年一贯制,老一套,缺少创新,培训的内容总是那么几门课程,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脱节,对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少,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少,特别是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的比较少,使学习内容显得比较空洞,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培训在提高素质、解决问题上的作用。而且培训的方式不够灵活,教学的互动性不强,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参训人员的主体地位,使参训干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调动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习培训的效果难以保证。

4、培训师资力量薄弱,需要难以满足。

干部的培训主要依靠党校师资力量,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级对党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党校存在老教师多,中青年骨干少,教师队伍出现断档现象,骨干教师后备力量储备不足。特别是由于受地方经济的制约,党校教师很难选送到上一级党校、行政学院、重点院校参加培训或业务进修,知识相对老化。同时由于干部素质的提高,出现了干部知识“需求”多样化与干部教育“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5、日常管理不严,社会反响不好。

一方面由于脱产学习培训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工作交接的对象对其工作的情况一时还不够熟悉,有很多事情还是要参训人员去处理。甚至有的同志工作就没有交接,把参加培训当成是对繁忙工作的一种调剂,抓住机会会友叙旧,联络感情,因而他们目的只是“读几页书,养几天神,请几次客,交几个人”;另一方面,参加干部培训的人都担当一定的职务,长期管理别人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一时难以接受别人的管理。而教育培训部门对学员的管理一般只停留在制度的制定

和号召上,实际操作中,往往也是挨于情面,睁一眼闭一眼,从而导致了管理不严,社会反响不好。

二、搞好干部培训的主要途径

1、要建立干部调训刚性的保障制度,实行计划调训和点名调训相结合。严格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规定,加大调训力度,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位自愿选派做法,实行点名调训,使培训的软要求变成硬任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坚持点名调学制度,做到“约法三章”:凡确定的调学名单,无特殊情况不得变动;对于应参训未训的干部,完成补训任务,以此来保证各级干部能够达到应参加培训的时间要求。

2、要建立干部培训与使用互动的激励机制。

建立调动干部学习培训的激励机制。比如,干部在提拔使用时,必须有相应培训情况,未经相应党校培训的,不再提拔到上一级岗位;对后备干部应实行“先训后进”干部培训部门对干部在培训期间的表现作出公正的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作为考察材料的一个内容,为提拔使用时掌握第一手材料。与此同时,把干部的培训情况与单位和干部的年终考核挂钩,不能完成干部培训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不能评定为先进单位和优秀格次。

3、要加大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的理念,加强需求调研,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本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党的事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 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对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专业知识、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培训需求 ,创新教学内容,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

性,要研究干部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学员特点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干部培训的实效性。

4、要优化机制,努力抓好各级党校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培训质量,老师是关键,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一是加强对教员思想教育,增强他们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需要。二是采用考察调研、交流挂职等办法,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教员外出考察、调查研究、学习培训,到其他单位进行交流、挂职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三是实行教师聘任制,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淘汰不合格教师,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四是外聘一批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企业经营者为兼职教师,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5、建立严格而科学的考核体系,进一步规范干部培训的管理。

进一步完善学员在学习期间的各种管理制度,要坚持把党性锻炼贯穿于干部培训的全过程,贯穿于党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积极探索党性锻炼的有效载体。要对学员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并将及时将学员的学习情况通报给组织部门和各用人单位,从而实现对学员的多向管理,促进整个干部培训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委党校

第五篇: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都对如何搞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如何适应入世要求,与时俱进,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大、做强、做实,是摆在各级党

委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干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继续延伸,也会在诸方面受到入世的冲击和影响,入世将催生体现新型教育培训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要求新时期教育培训的理念必须强调和体现教育培训对象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能动自主性和动态选择性,体现学习者本位思想。我们现行的教育培训,在思想、内容、方式、方法、机制、评价诸方面,与这种新型理念不适应,不协调,甚至存在矛盾,制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尽管这些年,我们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主管部门抓干部教育培训的主动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上到下是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分级分类的方式组织各类干部培训,这一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抓好对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观念上的模糊,导致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组织部门、党校或行政学校在具体组织,具体落实,而有的主管部门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搞不搞干部教育培训与自己无关,是组织部门或党校、行政学校的事情,整日埋头于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之中,对如何组织本系统、本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没有一个明确地近期和长远培训规划。这种单纯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去抓培训去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在干部教育培训对象的覆盖面上、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上、质量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二是个别干部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安于现状,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不能把参加教育培训真正摆到应有位置,认为抓具体业务和经济建设才是硬任务,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抽不出时间学习,因而参加培训不积极、不主动;把干部培训当作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干部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工作中摆不上位置,对干部重使用轻教育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少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进党校接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以至于思路不宽,缺乏创新,工作因循守旧,被动应付。这与上级领导关于干部培训工作的要求差距很大。个别部门领导以工作走不开为由,不支持所在单位的一些同志参加学习,或让其他同志代替,难以体现优秀干部优先培训的原则。再加上选拔使用干部时,多是看是否培训,参加了多少次培训,至于通过培训能力究竟有多大提高,尚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了解,以致有些干部过于在乎形式上的培训,而不注重通过培训提高自己。在部分干部看来,参加干部培训只是为了自己的官场人生增加一种“经历”,重在参与,不在结果,对培训一混了之;还有部分干部认为外出参加培训,是对繁忙工作的一种调剂,应该借机会会友叙旧,联络感情。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培训只会是流于形式。(二)企业干部在培训的路子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宽。企业干部调训难一直是我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下功夫不少,但收效却不是很大。入世后,这一工作缺陷越显突出,企业都把精力放在了抓投入、抓发展上,尤其是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大部分时间在外跑资金、跑项目,在组织企业干部培训上,不论是从参训干部的层次上、数量上,还是从参训时间上都不能很好地得到保证,甚至出现了替训、代训或缺训的现象,至使培训班的培训质量不高,达不到办班的目的。

(三)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工作还比较薄弱。首先是教材建设工作有待加强。有时想搞一次专题培训,苦于找不到几本与培训对象相适应的教材,往往培训村干部用的教材与培训县处级以上领导用相同的教材。其次是培训基地建设缺乏宏观协调与管理。培训基地建设基本上都是小而全,平均用力,什么培训都能搞,专业培训阵地缺乏。当前我市的干训主基地就是市委党校,由于干部教育培训受对象、内容、时间等变化的直接影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忙于应付的被动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缺少较为稳健的可行的长远规划和必要的办学设备,不能采用电化教育、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使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客观上很难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市委党校本身受人员编制、资金来源的影响,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总体上看还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受训干部在专业设置、培训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如何将社会整体的教育培训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发挥最佳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有待研究。第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整体状况与培训工作的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从目前情况来看,党校或

行政院校教师很难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发展和变化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出现了干部知识“需求”多样化与干部教育“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与换代越来越频繁,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世贸的加入、知识经济的到来等。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广大干部急需学习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并且更应该注重实际应用能

力。目前党校或行政院校教师的知识优势,往往在政治理论方面,教育的内容也主要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这样就出现了“学”与“用”的脱节,直接影响了干部参训的积极性。另外,进入干部队伍的门槛越来越高,干部的文化水平与知识层次越来越高,他们接受培训时对授课老师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如果台下本科生,台上专科生,很难保证培训质量。如何培训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县一级党校教师素质,亟待研究。第四是培训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现在,卫星传输、电脑网络等技术已经基本普及,但县一级教育培训方面用的却很少,还习惯于面对面师带徒式的培训方式。

(四)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在规律把握不够。首先,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上还是“计划式作业”,“门朝里”进行。这几年,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上虽然也作了一些探讨,但总体上来看,培训的方法仍显得较为呆板,形式较为单一,始终未能走出“先生讲、学生听”的老套。也就是说,想让干部什么时候培训就什么时候培训,想培训什么就培训什么,“我上什么菜,你就吃什么菜”,受训干部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客体,作为这一特殊服务的消费者,基本上是没有发言权和主动权的。如何由“调训”向“申训”机制转变,有待研究。其次,基层干部参加在职学习的工学矛盾还比较突出。比如在职研究生班,全县在读的干部不少,大部分又是单位的主要领导。学校集中面授时,走了许多单位的“一把手”,基层的工作受到较大影响。第三,如何实现封闭式办学与开放式办学相结合值得研究。现在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基本上是“官办”,办学质量的优劣、培训质量的高低与其自身的生存状态无关,往往导致其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观念”,没有竞争的压力和危机感。如何由单一的干部教育院校办学向与国民教育院校联合、委托办学延伸,需要研究。

(五)干部培训经费落实难。培训经费一般由参训干部所在单位负担,部分经济困难单位难以解决,怕花钱而不愿派干部参加培训。

(六)干部培训的激励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是没有全面认识教育培训同干部成长、促进工作的关系,没有把干部的教育培训与选拔任用有机结合起来,组织上在考核干部时,没有很好地把干部外出参加教育培训情况作为考核的指标来量化,在研究干部时注重了干部在德能勤绩廉方面的表现,而忽视了干部对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学习,给干部产生了一种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与学不好一个样,学与不学不影响提拔重用的错误认识。针对以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下一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新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观念创新是工作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做好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就要把观念创新放在首位,以不断创新为动力,吸取国际上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模式,结合形式发展变化,改革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方法,机制。以讲实效为根本,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任务,按需施训,因人施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自觉树立“终身教育”的新观念,把教育培训作为终生学习的“加油站”,切实从思想上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增强学习的紧迫性、主动性。二是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善于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到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认识,勇于打破“就教育抓教育、就培训抓培训”的旧框框,努力探索新办法、新措施、新途径,不断拓展培训的思路、内涵和外延。三是各级党委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成本低、见效快的基础性建设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四是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树立高素质教育的观念。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注重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启动、实践能力的培育、内在潜质的开发上,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努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创新内容,始终保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先进性。在教育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当代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知识的学习和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技能的教育,注重对干部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着力构建以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业务能力为内容的教育培训框架体系。工作中要善于 根据不同层次干部的培训需求,分级分类有针对性地抓好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干部确实能通过参加教育培训真正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开阔眼界。

(三)创新形式,着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坚持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来增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方法上坚持主导式、启发式教育,不断增加如参观学习、案例分析、讲座交流、院校培训、境外研修、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新方法,也可有针对性地聘请国内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或本地一些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领导干部、土专家到班上直接为学员授课;在培训手段上逐步采用如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手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学员参加培训的热情。

(四)创新管理,努力形成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新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坚持和害善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各有关办学单位的活力。可在党校、干校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中,大胆运用市场经济运作方式,让各办学单位根据自己的优势,主动找市场,搞培训,实现自主设计与自我发展。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真正把干部在任期内完成学习培训任务情况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可通过填制《培训登记表》或建立《学习培训卡片》的形式对干部每年度的学习培训情况进行审核登记,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时的依据。

上一篇:电脑操作最基本的方法下一篇:电脑没声音的解决方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