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4-05-17

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通用8篇)

篇1: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风生水起,但不可否认的,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一些困惑。

一、是否小组合作一定要采取席桌式坐法?

学生换了新的席桌式坐法,会比较兴奋。而且由于座位的安排,对面的学生会在课上互相挤眉弄眼,并排坐的会讲话,而由于每个学生不再是面对老师,所以有时老师会注意不到。对于这种情况,我一般在上课时经常走到学生中去。我上课时基本上也不再站在教室前面,都是走到教室中间,在各组间走动。更加关注学生,并在下课后跟各科老师进行交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培养好组长,在班级树立良好风气,形成积极的学风。

二、怎样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不以成绩论成败

组内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里主要指学习上的差距。每个组都会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往往这些学生又特别敏感,在评比学习的时候,他们往往是要拉后腿的。这就要班主任引导学生全面地评价同学,我一再在班上说,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会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学会宽容别人的缺点。在学习问题上,我不允许小组内出现“都是怪你考得这么差”这类责怪的语言。如果小组内有人学习有困难,那是全组的责任,大家都应该帮助他。所以,一学期下来,我们班没有同学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所以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都会主动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

三、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

每个班都会有一些行为习惯差的,不讨同学喜欢的学生,但这些学生更需要小组的合作。但是他们安排在哪一组呢,没有哪组愿意接受他们,勉强接受也会经常出问题。我班上就有这样的学生,比较突出的是杨瑶。她性格很外向,脾气又非常倔,在同学面前表现的比较霸道,在小组内惹了不少的麻烦。每次她这么做都是想吸引同学的注意,想跟同学玩,只是用错了方法。每次我找她谈话,他都知道错了,但是总是不能控制自己。我和小组成员交流,他们也承认杨瑶在组内是受孤立的,然后我再大力表扬杨瑶的优点,提出小组同学要多关心杨瑶,同时表示老师也会找杨瑶谈心。学生看得到杨瑶的进步,小组成员的评价是“杨瑶虽然还是会搞恶作剧,但是比以前好多了”。全班同学都可以从矛盾的产生和解决中会学习到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拥有一颗宽容与感恩的心。

篇2: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我校的 “主体异步教学模式下双案一体化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改推动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机不当。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使学生无所适从,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 评价不全。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篇3: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形散神也散的问题及对策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一人自编、自导、自演, 学生是听众, 即便学生参与发言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一旦越出轨道, 就会马上被教师拽回原轨道上。这样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的养成, 以及其创新思维的发展。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容易产生惯性———固有思考模式的惯性。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找出了新的对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做好导演的角色, 善于观察一些新问题和旧问题。比如,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鼓励在下面不敢发言的学生勇于发言;正面引导起哄捣乱的学生等, 以此来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散神也散的问题。

二、大班额小组学习的问题及对策

其实, 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适合三十人到四十人的小班教学, 超过五十人的班级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操作往往困难。一方面, 讨论时教师难以参与到每个小组内, 无法满足倾听和指导每个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 大班额的小组学习容易出现纪律的混乱, 很多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浑水摸鱼, 借讨论的机会聊天, 难以达到实效。

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适当地分为两个部分, 在其中一部分进行合作讨论时, 另一部分独立思考, 两部分交叉进行;也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约束机制来配合, 由各组选拔监督员对讨论过程进行监督, 违反纪律的成员所在的小组将被扣分, 以集体荣誉感激发和约束学生。

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及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个别活跃的学生“包办”所有的合作任务, 其他学生各说各的, 各做各的, 合作不够主动, 纪律混乱;个别小组如一潭死水,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不知道如何去讨论, 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位学生的教育观念, 把每位学生都当作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每一位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最恰当的发展。在分组时, 教师要把学困生分配到每个小组中, 以优带差, 以优助差。在教学设计中, 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 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同时, 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习。

四、小组划分不均衡和组内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及对策

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就会发现, 教师在分组时或是按座就近组合, 或是自由结伴组合, 这违背了小组合作的组建原则, 不利于合作的有序进行, 学习效果自然大受影响。部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不明确, 导致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 不善于互相配合, 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 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 教师依次听取汇报, 汇报完毕, 活动便宣告结束, 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仔细斟酌并对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考察和比较, 包括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参与的积极性和性格特征等, 最大程度地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 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和性格互补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适时地调整和改换各小组成员, 以避免学生在合作时形成思维定势, 各小组之间产生恶性竞争和小团体冲突。

篇4: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小组合作的关键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研讨、探究、合作,让学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相互间都有所得,有所发展。但是,个别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有效平台时没有准确认识小组合作的真正目的,只是在表面上做得有声有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对于合作的效果没有深入研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各行其是。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是由于小组内的学生受个人所学的知识应知应会程度、个体心理发育以及性格等方面的限制,对同一问题会表达出很多种观点,尤其是目前班级组成成分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上”和“小公主”个性比较强,在小组研讨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别人的意见不会轻易赞同、更不会很好地与他人沟通、合作,导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各行其是的现象。

3.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用发挥得不够明显。当教师开始下达分组研讨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小组内的同学针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只是简单地交流一下就草草地表达完各自的观点,然后就假意继续研讨,实质在小组内搞小动作,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师虽然在各小组间不断地进行巡视、答疑,但对课堂的调控力度“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明显降低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也影响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高。

二、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1.注重个别差异,提升小组凝聚力。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组内成员既要有品学兼优的学生还要有学困生,鼓励学困生勤思考、敢于发言,保证他们能“吃好”,并且指导学有余力的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吃饱”。 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教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如何帮助别人改掉缺点,让他们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最终让小组成员明白,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才能使小组的凝聚力提升,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的提高与进步。

2.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日积月累中培养出来的,好的习惯包括深入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研讨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的习惯;针对老师和同学的观点不盲从,当与小组其他同学观点不一致时要学会保留的习惯。当然,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小组内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评价运行机制,确保每一名学生最终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创造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尽管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水平充分展现出来,学生不再是客观的服从者和学习者,而是主观的求知者与探索者,从而在课堂中塑造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前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一张嘴+粉笔+黑板”教学模式已经被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精心备课,将网络、影音、动画、图片引入课堂,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动感内容,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篇5: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针对现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主动、缺乏思维流动、缺乏正确认识磨合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从优化分组、合作意识的调动,明确分工、激励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果有效率。

关键词: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主动、缺乏思维交流、缺乏正确认识磨合当今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可以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已被我们越来越多的老师接纳,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得到了活跃,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为此我们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在真正的运行中,或多或少地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和大家共同交流和探讨:

一、缺乏主观上的真正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要通力合作,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做好自己份内事的目的就是合作,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合作,甚至不愿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这样根本就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一个形式,根本不叫合作学习。究其原因是很多方面的第一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在家中孩子就自私惯了,大多喜欢独立,个性化强。不愿意合作或者说是缺乏合作的主观意识;其二不同的层次孩子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心理的距离,优秀的学生认为自己高高在上不屑于和后面的学生交流,甚至是怕影响自己的学习,后面的学生认为自己水平低存在自卑的压抑心理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中间的学生应该成为合作组的主力成员,但是相对于后面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自信和优势相对于前面的学生来说也是缺乏一定的自信和底气,他们也需要后面的学生的支持和前面的学生的鼓励和引导甚至是认可。

分析思考,从学生实际入手,首先充分调查不同的学生的地域、个性、学习科目的强弱、人际关系、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主客观要素,以此为依据进行综合评定,采用自由结组和计划统一规划相结合的方式,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优化分组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树立平等意识、优势意识,相互学习和发挥个性特长分工合作的必要意识、家庭的团队意识,我以 “合作抄习题”为话题交流,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其他成员欣赏和学习的长处,有了平等,有了各自的优势,就有了相互学习和合作的必要。

二、主动性差,坐享其成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但很遗憾的是在最初的运行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往往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最后做个无功之臣,坐享他人之成。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和效率。这一遗憾告诉我怎样发挥小组的各种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扬其长, 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这样就能调动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事干,也能干,更要干好.我的做法是每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学习和管理的集体,在合作的的学习中既要有纪律组长、学习组长、学科带头人、发言代表、记录代表、巡检代表、而且要轮流交替,充分发挥个性的特长。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三、表面热闹,思维不动

在合作中由于人员集中,七嘴八舌,甚至有辩论等显得课堂很是热闹,学生都动起来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动,真正的意义的动是思维的动,只有思维真正的动起来,才会带动口、眼、手的主体的动,自然的动,课堂才真正的充满了活力。

四、座位集中,容易出现纪律干扰、学习不专心、精力不集中、各种矛盾冲突等相互干扰的负面影响。

合作学习运行的初期,因为学生初次合作,激情很是高昂,但一段时间后马上出现这些负面的影响,压力大大,很多的师生产生了想退回去的消极想法,合作运行面临着决定性的挑战,在困境中我反复思考论证认为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反弹,也是必经的过程,针对以上问题,调整完善如下:

1、进行多层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1)、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即使己有不同的看法也要也要文明辩论,不能鼓倒掌喝倒彩甚至是挖苦讽刺;同时也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2)、正确对待成员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合作中的摩擦是避免不了的,就像居家过日子一样,要学会谦让,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和摩擦,化矛盾和摩擦为有益的友谊形成的考验,尤其是要正视学习辩论的摩擦,不要他这种情绪扩大化,辩论是就问题而言,不是针对人。

(3)、依纪律治组,引导教育小组成员要有纪律意识,没有纪律,就没有战斗的合力,对待小组之间的出现的纪律的问题,不是消极的整治,而是充分调动小组整体的力量和正义,以“连带”的政策给小组和出现纪律的成员施加心理压力,也就是把个别的成员的纪律问题放到整个小组的团结力里来处理,从而从间接的渠道激励后进生的自觉转化。

(4)、正视合作学习中的起伏,充分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型的上升曲变,不要报抱有即刻见效和永远的一帆风顺的幻想,只有大家的团结和智慧,才是前进的保障

2、评价考核激励竞争使合作学习充满新的活力 在合作学习中要想有活力必须引进激励竞争的机制,为此我们设计了合作学习考评竞争量化表分别从课堂的主体参与,团队的合作力、小组的纪律、工具学习习惯和方法、作业笔记、优差互帮等几大的方面从手优分设相应的细则每项讨论制定赋分的标准精良做到可操作性、数据统计分值性、组别评比对比性、根据量化分数定期评出优秀组别,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的张扬的特点,把个人的得“星”和小组的得“星”相结合起来,小组的得“星”的同时每个成员都获得“星”,每个成员的得“星”的总数正好是小组的整体的得星的基础,而评价的真正的运行者也是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赋分,最后加入全体成员的对评价考评小组的人气指数得分,这样就使评分量化渐趋公平化,也使学生的自己操作的量化评比真正的落到实处,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小组合作,小组量化评比考核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篇6: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威海九中 李群

我市生命化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各实验学校在不同层面上也都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生命化课题研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和探索,下面就我校开展生命化课题以来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打算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一下。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重视小组合作,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生命化课题开展以来,不少老师由于没有真正理解生命化教育内涵,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过于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忽视自主学习过程。

二、小组合作时机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

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六,评价形式单一,有效性差。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重视自主学习,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重难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

(一)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指教学中包括老师在内的群体心理气氛,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愉悦、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得自主、学得生动,使学生积极地动手、动口、动脑。

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下一步的打算:我们认为,选择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设计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动脑,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提高能力。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四.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

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2)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地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3)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4)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师生汇报。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能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讨论,保证讨论的纪律,负责给每个组员分配研究任务,还要担当小组的记录员、发言官。我的具体做法是:开始讨论时,组长组织组员依次发言,展开讨论,并要多给不爱表现的同学说话的机会。任务较多时,组长还要负责具体研究内容的分工,如对课文的疏通、归纳、概括,可以分部分完成。分工时要充分考虑到组员的个体差异,让每个组员都能分享探究的权利,确保人人参与研究。此外,组长还要负责记录大家共同得出的观点,并在班级交流中发言。这样,组长同学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3,是认真倾听的习惯;

在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时,老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这是有效合作的基础。在交流学习中,学生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的能力也是对自己物理能力的训练。

全面性。

(一)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

(二)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班上应该建立评比制度,比如优秀学习小组,管理之星,讨论之星,展示之星.......。让班级内处处有评比,课课有评比,天天有评比。让学生每天都有监督,每天都有收获。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有一套严格的评比管理方法,让每位学生、每位班干部把班级和各学科的要求熟记于心,学生评比,教师监督,教师评比,学生监督。班级评比,学校监督,从而形成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评比体系,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保证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良性循环。从而激励学生高效学习。

篇7: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小结

学校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听课研讨活动包括校干出示研讨课、镇名师工作室成员出示研讨课同时还派班主任、年青教师分批去取经。我在听课过程中以及自己在实践小组合作实现双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帮助。

一、学生过于注重小组得分: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出现比较多。如果有加分学生很积极,若没有加分学生就对于问题的回答不屑一顾。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要目的就是分数。小组实行得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因为得分的不公平性或不具针对性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有时为了激励每个小组的后进生,在课堂展示过程中也采用过后进生展示得分高的方式。遇到了这样的现象:小组为了能多得分,对于后进生的学习情况不加了解就推荐组内后进生,往往表现不佳。

二、组内交流氛围不浓厚:由于小组合作实行的时间比较短,遇到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通过小组集体的力量进行问题的解决。有时因为后进生的询问问题而影响优秀生的做题,后进生得到不被理会的现象。使得小组的合作提高效果不是很明显。有时也出现优等生命令后进生做某些不情愿的事情而影响小组团结。这可能是同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成员没有组内交流的意识和习惯等原因造成的。

三、小组管理细则不清而影响展示效率:在板书展示环节中,由于班内小组管理问题,学生展示粉笔、板擦找寻耽误时间;展示过程中不标自己的小组号;凳子乱放;对于初四因为资料比较多,桌子上摆放资料后,对坐的小组成员中间好像隔了一座山等现象是有发生,当然对于学生一些规范的管理要求是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提出,同时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逐渐加以改善的。

四、学生的座位随时发生改变,不利于小组合作的推进:可能是实行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班主任也考虑学生提出的要求,班内座位有时是圆桌式、有时是前后小组分坐式;有时学生的小组在改变着,使我们隔一天或两天上课的教师,对刚熟悉过来的小组,又要进行新的熟悉。当然班主任教师改变也是出于学生的学习、不断听取学生和有关任课老师的意见进行不断的尝试,但是经常发生改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氛围也会收到影响。

以上是在听课过程中以及自己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希望多提出好的见解以便本人的不断进步。教学改革需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改善才能得到进步。

小组合作心得体会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学案引导、教师主导、学生互导,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其理念是:“尊重主体,关注细节,面向全体。” 在此理念指导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但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随时间的延续呈下降态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到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常见的现象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参与性不强。在课堂上经常发现每组有不少同学坐在那儿,一副茫然状,既未参与小组,也没有参与小组管理。在各组选代表展示本组讨论成果时,总有那么几个人显露出“与我无关”的表情。

2、评分制度过与简单。有些班级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行加减分的评价,老师在课堂上只进行简单的加减分工作,然后将结果通报给班主任,班主任往往给予一番“狂轰乱炸”。结果,一个阶段下来,加减分不仅没起作用,反而激化了师生矛盾,老师感到小组合作学习难以操作,便放弃了。

3、小组评价机制缺乏新意,时间长了,对学生失去了兴趣,学生对小组分数的在乎程度逐渐减弱,从而对小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大大下降,参与性就不高。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学生的配合程度下降,那么老师的积极性也会下降,久而久之,就又会走到老路上来。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评价系统。这套评价系统一要科学即符合课改精神,二要实用即便于师生操作,三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即使学生乐于接受,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为此,我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这一课题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做法有三点。

(一)学生自评

自评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自评,便于查找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改进。我班上有一个小组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小组,但在上课时有个别同学在组内捣蛋。等老师批评时,他们却互相推托责任,还受到同组其他同学的埋怨,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便产生了一些隔阂,严重影响了小组的合作学习。因此在我的提议下,该小组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召开了小组成员会议。在会上组长先是谈了小组内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说:“今天就让我们自己找找各自的优缺点,开展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于是从组长开始,每个同学们都纷纷深刻的反省自己的不足。特别是那两个爱说闲话男生受其他同学的感染,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缺点,并当场向我以及本组同学表态。从这次小组会议以后,这个小组的同学互帮互比,团结一心,个别同学也能管好自己。

(二)小组互评

每周班会时间,各组之间、每组成员之间,在自评之后,进行互评。班里每周一次开展优秀学习小组评选活动。各小组长在广泛征求小组成员的意见后,代表小组给其他小组打一个分数,然后将评价结果汇总本班班长。班长再结合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劳动委员、宣传委员对各组一周表现打分,综合评出一个最佳学习小组,并将本周最佳小组报级部进行公布表扬。小组互评结果班级累计,作为个人和小组期末评优选先的依据。这样可以让小组和小组之间产生良好的竞争,而且小组的每个小组成员都明确评价的标准,可以及时找到自身的不足,随时改进。

(三)教师评价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任务的驱动者,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者,更是学生课堂绩效的权威评判者。鉴于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加之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本人以为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的走向。我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以鼓励为主要手段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具体做法是,课堂上依据学案中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将展示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进行。个人展示那些基础性、较容易的知识点,采用抢答和老师点名两种方式,对抢答正确的同学,不光给所在小组记分,而且要对该学生进行表扬。老师点名的时侯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选择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比如说一些简单问题就可以请平时成绩很差或者胆小不爱说话的学生来回答,当学生回答出来之后,则借机对学生进行鼓励,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从而增加了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随机方式叫号的方式来请学生回答问题,并把成绩记入各组,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都有一种紧迫感。每人都有被抽查的可能,最大程度避免“与我无关”现象的发生,也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自豪感。当某位同学为本组得到成绩时,他内心的喜悦及在小组同学中的形象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今后参与小组学习的热情必定更加高涨。而对于小组集体展示那些拓展性、思维度较高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小组先讨论得出本组结论,再派代表的方式,展示后根据展示结果教师当堂打分,成绩记入本组。课堂结束时老师汇总各组个人和集体的得分和并填入表格,作为各组评选的依据。

(四)班级评价

班主任最好每周都要对小组在一周内获得的成绩进行汇总,评出小组之间的等第,让每个小组都能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并根据小组的成绩采取不同方式的奖励和相应的惩罚,使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成绩在乎起来,这样才会使小组的成员有动力。而且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时常更新。

我校推行的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这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心理和技能,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一定会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小结

历史组 全飞鹏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笔者的观察、探索小结如下。

一、如何进行分组,怎样进行小组建设?

验证一些作法: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和学科特点,小组成员以4~6人比较合适。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遵循小组成员的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握三个基本因素,即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性格与兴趣,同时也要考虑男女性别与住校生的比例问题。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以确保组内互相学习的效率及时收集资料与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同时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此外,由于小组之间整体素质基本一致,可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智慧,来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小组一经确定,教师可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记录本,在封页上统一编号。在这一类的学习小组中,也可以是小组成员根据小组特点和目标起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名称。

另一类是临时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在特定的情况下,小组组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临时组合。如学习和组织“历史遗址考擦”这一主题活动课时,就可以打破原先固定的小组组合,以来自同一村、乡的学生组合为一个小组,以适应主题的需要,同时便于开展调查调查活动。又如,有时教师设置的问题不是很复杂时,可以临时组织同桌之间进行合作学习。

二、如何明确的小组成员角色定位与分工?

验证一些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无论是课堂讨论学习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探究活动,小组成员都有必须明确的责任分工。他们既相互支持配合,又在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虽有分工,但落实不到位,这种临时拼凑的小组合作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成效。

一般课堂小组讨论时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或召集人: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以防语言霸权现象,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间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内部认定。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成效。

为了使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小组成员的分工只能是相对固定。所谓固定指的是便于教师召开组长会议或安排组织活动的联系工作,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必须确定一名固定的常务组长。所谓相对指在讨论学习时,成员的分工应进行阶段性调整,一般以周为单位的调整比较合适,依次轮流担任。

主题探究活动课多数是需要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和调查实践的,教师和学生应根据具体的活动主题作好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一般包括组长一名(负责统一组织活动),资料收集员数名(负责收集不同的资料或调查不同的对象),资料整理员,成果介绍员等。以“历史遗址考擦”为例,首先要确定一名主题素质较强的学生为组长,来统一组织、安排整个活动,其余几位资料收集员分别负责调查收集家乡历史方面的资料;然后,由组长兼任资料整理员,负责将各方面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撰写调查报告,还可以请一位组员兼任打字编人员,统一编辑打印调查报告;最后由推荐的成员展示员(或集体协作)进行成果展示与介绍。

三、如何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巧方法?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必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进行熏陶、强化,培养和发展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内化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根据历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合作技巧训练,同时,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为此,我们主要培养学生“四会”: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欣赏、学会反思。

学会倾听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耐心倾听,是有礼貌的表现,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发言学生的鼓舞。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倾听要的不是形似神非,也不再是简单地不发出声音地去听。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思维的活动,有情感的体验,要听辨对错,去伪存真,听中发现优点,听众求异求佳。

学会表达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在表达观点时,说明要紧扣中心,有根有据说得清。在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可能会有不一致之处,就需要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时说服别人不能强词夺理,要表明自己的理由,态度要诚恳。

学会欣赏

欣赏他人不仅是一种水平,更是一种善意,一种人品。欣赏他人才是合作共事的基础,只有看到他人的闪光点,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时,听的神态要做适当的示范,产生共鸣时,做适当的点头、微笑、鼓掌,表示接受、赞赏。学会反思

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自我反思是严于律己的表现,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更是学习创新的动力。

四、什么样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是最恰当的?

在不同的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它所能起到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两个切忌:一是切忌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切忌处处小组合作,什么问题都由小组讨论来解决,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篮”。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

那么,历史课在哪些情况下适宜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验证一些做法:

第一是在进行类比学习,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在组织“母亲河”教学活动时,就长江与黄河面临的共同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第二是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如在教学“稻作文化的印记”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可以设置“湄南河平原居民的日常生活有哪些方面是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这样的讨论题。

第三是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助,从而达到补缺补漏,主题提高。如在教学“区域的故事”后,归纳深圳、古楼兰、锡尔活动的关系时,也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

第四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主题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同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当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优势,教师还要在其他很多方面作好工作,如:关注组队的技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课堂提问的技巧;学生兴趣点的激发;师生关系的处理等多方面还需进行探讨。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总结,就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最终让这种教学法在结合学校情况、学生特点、教师个性化教学中结出课改的硕果

北京市蓝靛厂中学

一、研究背景

我校曾围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开展了小规模、小范围的研究探索,大致上呈现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增进人际关系,以及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就等。合作学习确实给教育教学效果带来了明显的变化: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全班师生的智力资源共享。学生们养成了与人合作的习惯;改善了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他们集体主义意识和敢于探索、顽强进取的精神,锻炼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组织能力;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并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一些优秀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的收获要少,另一些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游离于外,很多情况下小组的合作学习成为无效环节,时间渐久,学生在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后,不少的学生竟然产生了厌烦情绪。据此,我们在教学实务上所面临的问题如下:怎样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拥有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再具体一些,就是如何在课堂上兼顾低、中与高能力学生的需求,维持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促进学习困难的学生主动寻助的行为?以及如何增进学生主动协助学习困难学生的意愿?

这些问题呼唤我们:需要探索一种专门为数学教学所发展的合作学习策略,这一策略必须融合个别化教学与合作学习的优点,实行差异教学,既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能善用合作学习可观的社会化潜能。

二、理论依据

(一)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指一种在班级体制下为适应个别差异所采取之系统化的教学策略,教师依据学生的个别需求弹性安排学习活动,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弹性学习教师引导设计之内容,而不统一学习进度,以达成有效的学习,其目的在使学生都能充分达成学习目标并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但个别化教学在数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所获得的一致结论却是,在增进学生数学成绩上,个别化教学并不比传统式教学更具效果。而且受个别化学习教材编制费用高昂、硬件可靠性低、以及教材获得不易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化教学无法广泛实施。此外,个别化学习造成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学习目标,不理会他人的学习目标,学生获得的关怀与支持仅限教师和计算机,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长此以往,学生也将因为孤独的学习情境,而失去学习的动机。虽然有上述缺点,考虑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以及个体认知发展上的差异,若能改进上述个别化教学的缺点,个别化学习比整班步调式的教学更适合数学的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工作,协助彼此学习课业知识的各种教学方法。依据动机理论,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和奖励结构能促进学生努力的动机;而从认知建构理论的观点,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侪认知互动的历程对于学习与认知发展具有正面的影响。在合作的班级中,学生被期望能够互相协助、互相讨论与辩论、评量彼此获得的知识、并填补彼此理解的差距。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学生小组成就区分、小组游戏竞赛法、拼图式教学法、共同学习法、团体探究法」、小组辅助个别化等。尽管有实施方式不同,归纳合作学习具有五项特质: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互动、个人绩效、个人与小团体技巧以及团体历程。

有些研究显示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练习数学的动机,而适当的分组及引导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到更多社会技巧,并且在数学学习成就上具有正向效果。但也有研究显示合作学习导致成绩退步者。虽然在成绩上的效果并不一致,但合作学习的社会化潜能,如学生自尊、同侪支持、班级与同学的好感、合作等,在实证研究中却具有一致性的正向效果。若能调整团体步调的上课方式,提供更适合学生个别需要的课程,在辅以合作学习历程中的社会化潜能,或许更能促进有效的数学学习。

(三)在个别化教学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本课题的理论是基于教室中的学生具备不同的知识、能力与动机,教师欲以团体步调的教材教导异质性的学生,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学习此一教材的先备能力,或早已学会此一教材,而无法从教学中获益。若能提供学生适合其成熟水平的教材并依据学生能够同化讯息的步调来教学,应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能;而一对一个别指导之所以能提升学生学习成就,在于个别指导能够提供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的层级和步调。为了解决个别化学习的缺失,在其学习方案中融入了合作学习,藉由安排学生于合作学习小组中工作,使其对常规与检核负责,协助成员解决问题,鼓励成员获得成就,教师则有较多的时间给予同构型学生直接的教导,藉此解决个别化教学缺乏直接教学的缺点。此外,也力图利用合作学习所蕴含的可观的社会化潜能,透过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互动、个人绩效以及团体历程等合作学习的特质,以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需求并改进个别化教学方式缺乏效率的缺点。

三、研究的目标

(一)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意愿。教师依据学生的个别化学习需求,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组织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采取合并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策略,减少老师涉入学生的学习活动,赋权予学生较多主导个人学习的权力,降低学习情境的压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优势和潜能,有效地补偿学生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所致的差异,使学生能好学习、会学习、学好习。例如提高学生的课业寻助行为,即如何促进学生在遭遇困难时能积极求助,跟同学或老师请教,明显促进了学生积极求助的行为。而在学习的历程中,寻助是达成情境控制的方式。本教学模式可做为促进学生在数学领域成为自律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三)通过研究,探索有效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学科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探索有效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学科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在个别化教学理念下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两极分化”问题,解决优等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不大,特困生踏步不前等不良问题。

(三)探索影响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包括适当分组,组员合作能力,合作学习的时机,教师的教学设计,小组的评价体系等。

五、研究内容及过程 本课题在全校开题后,课题组在总课题负责人宋世云老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思路,利用了学习适应性测试(AAT)研究工具,拓宽了学术视野,提炼了课题思想,确定了研究内容,对课题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基本情况

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学习指导的目的,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适应性,提高其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与方法、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学习适应性因素的影响,未必使自己的学习成绩达到所期望的目标。通过本测验,就是帮助学生弄清未达成目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其学习能力。

初二年级七个班共272名学生全部参加了学习适应性测试(AAT),对一个普通班(36人)和一个实验班(38人)74人由课题组成员统计、评判、写出调查报告。对于总的内容量表来说,其最低分为31分,最高分为65分,平均分为47.47,属于中等水平,即两班对于学习条件的适应性为中等,分数为34分(1等差等)以下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12.1%(需辅导);分数为35—44(2等中下)的学生占参加测试学生总人数的28.3%,共21人;分数为45—54(3等中等)的学生有27人,占总数的36.7%。分数为55—64(4等中上)的学生有16人,占总数的21.7%。分数为65以上(5等优等)的学生有1人,占总数的1.2%。

从各个分量表来看,得出的结果如下:

学习态度分量表,包括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和听课方法。最低分为13,最高分为53,平均分为35.35,属中下水平。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差,学生普遍缺少学习的计划性,不能采用适当的听课方法,听课效果较差。

学习技术分量表,包括读书和笔记方法、学习技术和应试方法。最低分为8,最高分为51,平均分为35.14,属中下等水平,需辅导的有3人,占4.1%。而中下水平的同学占35﹒1%,共26人;他们学习所采用的技术、应试的方法为中等水平的居多,分别为76﹒7%和62﹒6%,在应试的方法上,有2人属于需辅导的对象,占3% 学习环境分量表,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朋友关系。最低分为35,最高分为61,平均分为48﹒42,属中等水平。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环境幽雅,学习条件好,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他们也愿意在此学习。对于家庭环境,则认为条件一般,而且学生认为学校给他们提供的学习环境好于家庭给予他们的。在交朋友方面,还有必要给予指导,属于高分段(中等偏上或优等)的学生只有10人,占13.5%,普遍得分为中等偏下,还有2%(2人)的同学属于需辅导的对象。

身心健康分量表,包括独立性、毅力和身心健康三方面。最低分为27,最高分为49,平均分为43﹒4,属中等水平,需辅导的学生有3人,占4﹒1%。从数据来分析,此量表得分偏低,并非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不高,而是表现在学生的独立性差和缺乏毅力上。独立性量表上低于34分的有6人,占7.6%,最高分为51分,仅2人,占2.7%,中等偏下水平的同学有89﹒7%,共66人。毅力量表上属于需辅导的学生有2人,占2.7%,属于中等水平的同学的最高得分为47,共3人,占4.1%,其余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庆幸的是,身心健康量表上属优等水平的有12人,占16.2%,中等水平的同学较多,占82.1%。

从要求水准上来看,我校初二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其中,对自己要求偏低的有45人,占60.1%,对自己的要求水准中等的有27人,占36.5%。

从这次测验看,初二学生由于对校园环境比较熟悉、对教师比较满意,学习热情较高。但可能由于青春期躁动,贪玩,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等的问题,有部分同学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学习效率不高,或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复习,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得过且过,又或者基础较差,跟不上同学丧失了信心。

(二)探索了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模式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分别就新授课、复习课和活动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其实施方式有5个步骤,即全班授课(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课堂小测、小组积分和小组表扬。具体分准备活动、教学活动与综合活动三个阶段。

1、准备活动(1)社会技巧的教导如人际互动的关系;(2)决定小组人数并进行分组;(3)组员任务分配;(4)教室座位安排。

2、教学活动

(1)讨论主题的说明;(2)小组积极互赖性的建立;(3)巡视各组学习状况。

3、综合活动

(1)成果评鉴。除针对个人绩效加以评鉴外,也针对小组表现加以了解;(2)学习成果表扬。评鉴结果出炉后,教师对表现优秀小组进行表扬,以激发学习合作学习的成效;(3)团体历程的反思。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针对本次教学设计是否合适、工作分配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加以反省和检讨,以做为未来实施的改进与调整。

教师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技术,主要体现操作环节引、读、论、练、结上。

1、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教材为蓝本,设计引入,创设情境。采用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提出、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读:教师给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目标阅读教材。在阅读时,要求学生把握本节的重点、难点,一定要边看边思。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一定要作出记号。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论: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小组内先合作议论,互相探究,解惑释疑。若小组解决不出来的问题,再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即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这环节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根据小组合作的特点,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习题的梯度,解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同议论,后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

5、结:课堂小结应师生合作参与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

以上环节并非机械操作,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而定,突出重点,合理调换环节顺序和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保证合作教学顺利进行。

(四)建立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

确定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标准。(1)学习成绩。(2)自主学习习惯。(3)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4)后进生的转化。内容是方向性的引导,标准则是操作化的手段。标准必须具体真实、简明易行。

制定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机制和评价的方法:(1)自评和互评相结合。(2)组织命题测试。由小组同学合作解决,以观察其合作意识和解题能力。测试题可以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关键是要体现集体合作的优势。(3)学校、教师和家长联合评估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实践、反思、再总结,同时辅以文献法、问卷调查、观察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开展研究。课堂学习研究正是一种校本的教研活动,主要通过同侪协作和观摩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并透过同行协作的模式,在专家的引领下,让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寻找改善教学的方法,也同时促进其观摩和课堂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师群体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课堂学习研究主要以变异学习理论作基础,以设计适当的学习经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运用课堂学习研究,可以照顾个别差异。

六、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课题思想的形成

经过课题组充分的讨论和论证,个别化教育课题的思想确定为:“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思想是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数学教学目标要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快乐。

这一思想更是合作学习课题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帮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研究成果

1.通过二年多的实践,教师对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做旁观者,更不做局外人,要提高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实验:

(1)课前明确合作任务,开展合作学习问题任务的选择非常重要,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合作探究,课前教师必须选择好合作任务,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

(2)课内作好合作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哪个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指正,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见解,以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不流于形式。

(3)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不是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合作讨论的,我们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再开展合作探究,让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先整理的自己的思维,作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两点,一是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二是尽可能地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展示自我的空间。(4)做出合理的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有加分、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除对评价小组整体情况外,我们还关注个人评价。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学生因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地点拨,使学生排除思维障碍;合作交流是学生问题思维碰撞的教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特的解法,也可能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想法,更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语,教师要善于在倾听中努力地感受和寻找,发现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激励。在评价的教程中,我们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评价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学生在合作中所表现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通过老师合理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树立了信心。

(5)课外引导深化。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课内合作学习,而且也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加强课外指导。对于那些研讨性强、难度较大、花费时间较长的问题,我们留给课外研讨小组,要求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重视解法的不同类型和独特性,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2.探索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1)分层次分组竞赛合作学习教学法

这种教学模式是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自然组,每组内都有学习好、中、差的学生,使各组的学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一个班有42人,应分成7个自然组,每组6人,每组按优差排成6号,不当众公布,但学生本人要明确个人位置。第1号为尖子生,每组第1号就组成班级第一竞赛组。依此类推,每组第6号的4人应组成第6竞赛组。每个自然组都由学习好、工作能力强的正、副组长领导。无论笔答还是口头竞赛,都是分层分组进行的,各种层次有不同的设计题型,一般一至二竞赛组为A层次,答题的难度大。第三至第四竞赛组为B层次,第五至第六竞赛组为C层次,后面一个层次的答题相对来说简单易做。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提问和考试都要分层次,每次板演训练,当场打分,如果个人成绩提高得快,可以在组内提升层次。同时三个自然组也展开竞赛,为了提高本自然组的整体成绩,学生也必须互相帮助、不甘示弱,充分发掘学生内部的潜能和互动力。竞赛评比一学期搞2—3次为宜。由于学生存在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的差异。对于C层学生,只需初步了解新学内容,知道内容重点是什么,自己预习过程中疑问是什么,并能看懂书上例题即可;B层学生,要求课本新知识,完成课后小练习。而对A层学生,要求他们在弄清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寻找解题过程中的规律、方法和蕴涵的数学思想,并完成书本、练习册的相应习题。

如,在要求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时,要求C层学生能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并能试着思考书上的“做一做”即可。B层学生,要求他们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思考出(k 0,b为常数)中,k、b的符号对图像的位置有何影响?而A层学生,要求他们掌握一次函数性质的同时,分情况总结出直线的位置有几种情况,能自己分析,并分清“k﹥0且b 0”、“k﹥0且b﹤0”、“k﹤0且b﹥0”、“k 0且b 0”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得出过哪几个象限。

又如,在讲到“变量与函数”这章的练习时,设计这样一道例题: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再讲课时,先让C层的学生回忆一下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情况,并回答、两小题。让B层同学回答第 小题。而A层同学回答第 小题并分析原因。这样分层次地让学生回答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而并非课堂只为A、B层学生讲课。

这种教学方法克服了只调动一部分学生积极性,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积极性的倾向。且其方法本身却包含着很多深刻的哲理。

首先,这一方法是在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个学生,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而设计的教学形式: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提高,避免了两极分化。

其次,分组竞赛的形式,貌似游戏,但它寓教于乐,符合青少年学生乐于挑战的心理活动规律,优化了学生的心理环境和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

第三,这一方法中的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互相帮助、从德育角度讲,有益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把师生间的直接交流扩展为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多点交叉交流。学生之间的内动力是无限的。这种学习模式能够把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与人交际能力的锻炼融于一体,能把积极的互相储存和个人的责任感高度地统一起来,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也有很大的补偿作用。

“分层次分组竞赛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以分层次为主线,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都高度负责,以竞赛与合作为主要形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活动的策划与进行,使教与学两类活动能够真正组成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保证了学生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地位,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把学生内部的潜能激发了出来,以学生的集体能量推动了每一个学生的提高,形成了水涨船高的局面,这就是此法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

我课题组成员运用这种合作学习教学法在海淀区上了两节研究课《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复习》、《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取得了很大成功。

(2)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其基本模式是:组织教学,检查预习;展示导读提纲,指导学生自学;师生交流,小组合作;课堂练习,分层要求;达标检测,总结提高;布置作业,巩固预习。

①检查预习,确立目标。要求教师根据上堂课布置的预习提纲,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预月情况。确立好教学的层次目标,这是实现 “双分”教学的首要环节。目标一般分为浅层次目标和深层次目标。所谓浅层次目标,即传授知识,实现认知的智能教育。所谓深层次目标,即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开发教育。层次目标的设计是否恰当,是实现 “双分”教学的基础。

②展示提纲,指导自学。要求救师为学生提供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门的工具,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学。提纲的设计。要体现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层次性。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依据提纲,在自学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

③师生交流,小组合作。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组织好学习者“学”的活动。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小组成员问学门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

④课堂练习,分层要求。教师对课堂练可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对各层学生的适应性和挑战性。设置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

⑤达标检测,总结提高。要求教师吃透教材,驾驭课堂,对学生通过达标检测所反馈的疑难问题,教师要给予综合归类,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力求自行解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解疑后的喜悦,从而增强求知的强烈愿望。

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彻实施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处处体现差异教学的理念。课堂形式多样化,以好带差,共同进步。由合作学习小组和备课组群策群力,制作合理的学案,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每一节课都要落实基础,关注差生,帮助差生。尽可能地营造学习数学的良好气氛。实施“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 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几个问题

①教师的备课难度加大。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帮助指导学生全面主动发展,这就增加了教师讲课的跨度和深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这就要求教师要开拓学习的更大空间,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吃透大纲,驾驭课堂,以渊博的知识和教学艺术满足各层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②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生和学习困难生。“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要求对优、中、学习困难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优生的潜力挖掘和学习困难生的弱项补缺,对学习困难生要少批评,多赏识,以鼓励其在“最近发展区”内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让中等生在优生的拉动和学习困难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③对学生的“层”要实行动态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发展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层面、小组的搭配,要在动态上进行把握,视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以激励学生不断地竞争向上,但又不可调整过频。一般要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调整,这样使学生的分层在动态的调整中趋于上升,缩小“层”与“层”之间的差异,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3.建立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1)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

第一,学习成绩。第二,自主学习习惯。第三,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后进生转化。对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在注重上述四个方面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考核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和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教师发挥的作用,对班级、学校学风、校风方面的影响,以及家长对合作学习效果的认同程度,等等。

(2)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标准

内容是方向性的引导,标准则是操作化的手段。标准必须具体真实、简明易行。

①学习成绩。主要是看全组、全班、全校学生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用同比条件下的综合考试成绩来衡量,也可以用日常学习中的课堂表现来比较。操作中往往采取平均成绩法和个别成绩法相结合的办法。平均成绩就是全组、全班的平均成绩,个别成绩就是小组或全班内部个别成员学习进步幅度,这两项指标可以相互借鉴。

②自主学习习惯。可以通过这样几项指标来衡量:是否主动完成作业,不按时上交作业的次数是否下降;家长反映,督促孩子学习的次数是否下降;学生主动请教老师问题的次数是否上升,等等。

③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采取教师或学校命题、让小组同学合作研究解决的方法,以测试其这方面的能力是否提高。

④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或个别差生是一种特殊情况,在全部合作单元中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转化后进生只能作为衡量小组合作成果的附加分。也就是说,对于后进生所在的合作单元,如果后进生学习成绩、遵守纪律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则可以给该合作单元加分,否则,也不扣分。

(3)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机制建设

①组内自评制度,由合作学习的成员对本组的合作情况从周一至周五进行自评。

②教师讲评制度,由班主任老师对照事先制订好的合作学习有关要求,每周或每半月对各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评,对较好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奖励,对表现不够理想的小组不进行处罚,只奖不罚;主要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效果、平时表现等方面考核。③学校内评比制度,由学校组织班主任对各班开展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比,可以采取民主评议的方法;主要从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学习氛围、合作意识、后进生表现等考核,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

(4)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法。

①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由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主体,如何发挥好主体和主导的作用,关键在于把自评、互评和上级主管部门评价结合起来。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首先让学生自评,引导同学正确评估本组的学习效果,然后由教师讲评;在上级对某班或某学校评价时,也首先由班或学校进行自评,这样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②组织命题测试。在评价合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时,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在平时学习中了解掌握。作为一种操作化的要求,也可以设计一种测试题型,由小组同学合作解决,以观察其合作意识和解题能力。测试题可以是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关键是要体现集体合作的优势(例如物理、生物或化学实验等)。

③学校、教师和家长联合评估的方法。聘请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或者请合作学习方面取得成功经验的学校教师,到学校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专业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应该着重把握的一些问题

①重视考试成绩,而不能唯成绩论。

②重视长远效果,不能急功近利。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转化个别后进生,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这需要一个过程;它对学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产生实效也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③重视学生个体差异,不因合作忽视个别。合作学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能力,增强自觉性,是通过集体的方式来培养个体。因此,绝不能由于开展合作学习而忽视了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中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这一点,一定要在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也就是说,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最后是要落在每一名学生的进步上,要使每一名学生受益,而不是只为了小组或者班级的荣誉。

④重视全面提高,不搞单项冒尖。无论是成绩还是能力,都必须注重全面。

⑤重视因地制宜,不搞照搬照套。每名学生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班级各具特色,这就要求对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4.课题研究给师生带来的变化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试验,深刻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差异教学是新理念下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伴随着课题组教师的课堂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和分层教学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广大的学生接受和喜欢。它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倡导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合作学习的方式也随着课改实践的过程而不断深化,学生合作讨论的问题也从老师提出、学生提出到多种形式的提出问题。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也能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了多样化学习形式的结合。特别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在合作讨论中,老师已不再限定学生讨论的答案统一在老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讨论结果也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却精彩独到的、受学生瞩目和欢迎的,是超越老师和挑战教师的。值得惊喜的是,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有很多过去曾是一言不发的同学,很多时候也能产生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奇特的想法,博得师生的刮目相看。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通过两年多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和运用,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兴趣浓了。所以,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在教学中应大力提倡运用。但合作学习方式的操作层面上确定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来自教师指导方面的,有些甚至是很严重的,如不及时纠正,有可能产生错误导向。从目前情况看。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形式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只把它当成一种课堂教学的点缀,在课堂上过一会儿用一次,(有人听课更甚),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这样的合作学习实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

(二)教师提出问题难易程度不当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不加思考,随意提出问题。这样问题太容易,没有讨论价值,答案是书中现成的,俯拾即是。讨论的问题太难,又使学生不着边际,结论胡诌八扯,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降低了学生的讨论兴趣。

(三)合作学习的时间影响了讨论的效果

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又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就又被老师打住进行其他内容。之所以这样做,从主观讲,还是老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到位,害怕学生的讨论话题超出了教材内容而难以把握评判。从客观讲,主要是怕耽误教学时间,如何帮到恰到好处,还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摸索。

(四)学生知识层次的差距和参与程度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搞好合作学习有几个重要因素,即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沟通和相互间对讨论同一问题的共同责任等。也就是说,好的合作小组,应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共同的合作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能够互相信任、积极配合去完成共同的任务。但我们的学习实际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往往是按座位就近搭配分组,很多老师还特别注重好、中、差搭配结合,这样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往往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是一个依赖的、主从的关系,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成了小组的主帅,自觉不自觉地包办了一切,代替了一切。而那些学困生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甚至一言不发,即使发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不关边际,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肯定是最差的。

(五)重复不变的讨论形式和人员分工,降低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的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常识。但在我们的课堂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有很多合作学习小组甚至一学期都不改变形式,加上班两极分化,教师难以全面顾及,使有的合作讨论就达不到预期效果,个别同学将讨论变成了玩耍、嬉戏。

(六)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由于我校为基础薄弱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可能仍存在其他方面问题,我们一定要降低要求,不能急于求成,对学生骨干的培养要更加细致,也不能一味只关注差生,而忽略了对中等生,有潜力学生的训练。如何解决教学效果与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如何保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自觉性,怎样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竞争意识等等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课题负责人:贝凤英(校长)

指导专家:宋世云(海淀区教科所研究员)

联系人:王玉梅、李锦鹏

执行组长:张迎战

课题组成员:张迎战、赵亚虹、周建香、石东启等

小组合作学习阶段小结

数学组 张秀春

小组合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验,已经初见成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为此,我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合作的需要,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首先,我注重了要选择让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提的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提,也不在于多,而是在于少而精。往往一节研讨课我们首先在组里先进行研究,特别注重问题的选择,一般每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都只提一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讨论的方向很明确,焦点很集中,所以能够比较快速而准确地讨论出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思维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几次在讨论的过程中均出现了我们意料之外的方法,这也使每个小组之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们老师也受益非浅、教学相长。其次,小组长的作用明显体现出来了。大多数小组长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他们负责收本小组每天的家庭作业,组织本小组的每个组员在讨论时都要发言,课堂练习也由小组长组织批改、订正。我每个月还采取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比,分别评出三个优秀小组,每个组员分别奖励三分、二分、一分,其组长多奖励两分。这样,就有效地激励了每个小组长的上进心,也增强了每个组员的集体荣誉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纪律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前一阶段实验过程中,使我认识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设让学生产生合作需要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不合作就解决不了问题,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合作学习。现在已告一段落,有95%的学生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因此,我觉得我的实验是成功的。

篇8: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现在热门的教学形式, 教师一声令下“学习小组开始讨论”, 课堂内三一群五一伙, 你争我议, 热闹非凡。但细心观察, 一片热闹声中会发现一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以下问题。

1.分组不合适。一般情况下, 教师为了省事, 就采取按前后座位简单分组,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不良的潜规则在作怪, 因为大多学校的班级都是学习好的学生分在一起做, 学习差的一起做, 这使得要么有的小组热闹非凡, 争论的面红耳赤, 有的几个人一言不发, 不会讨论, 起不到以优带差的作用, 不能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这种分组方式只对中等生的学习有提高作用, 对高水平的学生和低水平的学生的作用很小。

2.小组合作学习过于流于形式, 不注重实效。有些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坐在一起。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 全班学生就按照小组围坐在一起, 小组成员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工, 大家七嘴八舌, 你一言我一语, 气氛非常热烈, 整个课堂乱哄哄, 但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有些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短, 不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 只是流于形式, 让旁人一看是在进行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的滥用。现在只要一上公开课, 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一把万能钥匙, 百用不厌, 不去考虑课的内容, 一堂课中必须组织几次学生的小组讨论, 如果没有小组讨论, 就好像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有些问题实际上是一目了然的, 并不需要学生讨论, 有些内容学生讨论半天也不会形成有价值的结论。而传统教学可以十分方便地让学生获得知识, 这种情况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小组合作分工失衡。有些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 教师一让讨论, 学生就显得手忙脚乱, 要么组内优秀学生唱“独角戏”, 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 表面上热闹的合作学习氛围实际上隐藏着很多的阴影, 能力强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主动回答问题, 在小组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 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消极被动, 不去积极参与课堂、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针对以上问题, 根据教学的实践, 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应对策略如下。

1.合作小组的建立。要想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要合理建立学生小组, 在建组时充分考虑“质和量”两个因素。在小组成员“质”的方面, 要按照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和能力水平, 由好、中、差三类学生搭配组成小组, 使优秀学生可以带动学困生, 在学习上共同提高;在人员数目上, 小组规模不宜过大, 由4~6人组成。成立小组后, 选定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联络教师, 召集、督促、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 同时还要起到引领、协调、疏通的作用。并且给每个成员分配合适的角色 (主持人、记录人、计时人等) , 角色要经常互换, 从而促进小组内的相互沟通和信息共享, 有利于小组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2.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独立自主的预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讨论一切都是空谈。课堂上许多教师发出小组讨论的指令后, 课堂上却一片寂静, 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在讨论。所以要使小组讨论有实效不流于形式, 教师就要提前发给学生导学案, 首先, 在导学案上要设计基础知识填空, 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其次, 导学案中要有课堂上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 学生对要探究的问题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在课堂上可以提高讨论的效率。所以说,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功夫在课外”。当然,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要提前做功课, 教师在课前也要充分研究学情, 要弄清楚学生已经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 但是学生自己读书可以懂的, 什么是学生自己读书后还不懂的, 但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懂的。弄清楚这些问题后, 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发挥真正的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从教师的角度:教师应该在合作技巧方面给学生必要的指导, 告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思想要开放, 态度要坦诚, 应该相互尊重;小组成员要相互提供知识信息和分享学习资料, 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要学会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置身事外, 而是仔细观察, 恰当地介入, 在合适的时机要参与一个或多个小组的讨论, 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小组交流展示结束后,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评价。

从学生的角度: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特别多的学习模式, 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之间的隔阂, 给他们交流合作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 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往往会把自己的意见抢先说出来, 使其他学习较差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在讨论前, 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 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然后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集体讨论, 从中选优形成统一意见。这样可以确保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参考文献

[1].沈亚冬,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5

上一篇:高三普陀区二模卷英语作文下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