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初在成都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4-11

黄新初在成都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5篇)

篇1:黄新初在成都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黄新初在成都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四川省成都市委举行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黄新初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黄新初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关系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历史使命的基础性问题。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就要对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重大变化、战略摆位、基本方略有一个准确把握。

一要清醒认识“三农”工作的重大变化。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正在集中出现一系列带转折性、标志性的重大变化。从人口因素看,农业从业主体和农村居民主体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提出了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迫切需要;从成本因素看,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时期,这就提出了大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迫切需要;从价格因素看,农产品价格频繁大幅波动成为常态,这就提出了切实增强农业市场风险防范能力的迫切需要;从城乡关系看,我市城乡格局已经从“大城市带大农村”转变为“大城市带大郊区”,这就提出了承接和用好城乡格局的重大变化,进一步转变我市农业生产方式、农民从业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二要鲜明突出“三农”工作的战略摆位。成都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农业兴则百业兴”的规律贯穿于几千年的成都发展史。当前,成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宏伟实践,进一步凸显了“三农”工作的战略摆位。“五大兴市战略”的实施,每一项都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抓产业倍增,农业是基础产业;抓交通先行、全域开放,农村是重点区域;抓三圈一体,城乡统筹是重要方略;抓立城优城,农民是新市民的重要来源,农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腹地。成都要承担起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上重要日程,加快构建起符合现代发展规律、融入全球发展进程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基本方略。省第十次党代会鲜明提出了“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的科学方略。刘奇葆书记在参加成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两化”互动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成都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上探索新路”的重大要求。这为我们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三化”联动、统筹城乡”的基本方略。而新世纪以来,我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实施这一方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三化”联动、统筹城乡作为“三农”工作的基本方略,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以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居民化,加快构建起现代新型城乡形态。

黄新初指出,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也是成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工程。要认真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思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倍增计划,积极发展对接都市需求、优质高效多元的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形成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我市农业发展新格局。要突出抓产业高端,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始终把握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必须稳定提升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切实保障好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要突出抓龙头企业,着力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要突出抓规模经营,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突出抓乡村旅游,着力丰富农业功能形态;要突出抓科技支撑,着力增强农业发展动力。黄新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让广大农民参与城乡统筹进程、共享现代文明生活的重大举措。要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市“三农”工作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博客,微博)。这里特别强调,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大方向,但城镇与农村的功能性差别不可能完全被消除,新型城镇化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新农村建设。我们抓新农村建设,应当保持农村特点,应当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应当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要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激发新农村建设的要素活力;要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硬件支撑;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功能;要着力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提升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水平。黄新初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要巩固和发展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的好势头,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广开增收门路、创新增收方式,努力实现我市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要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切实抓好劳务开发,大力培育劳务经济;要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认真执行各项强农富农惠农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温暖农民。黄新初强调,坚持不懈地抓好新阶段扶贫开发,让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成都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必须担负的重大任务。过去十年,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全面消除了国定、省定标准的贫困村。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市仍有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发展条件受到限制,部分农户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脱贫的农户仍然是低水平脱贫,还面临着返贫的风险。当前,中央和省委已经启动了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我市作为省会城市,应当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快落实《成都市深化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役。

一要创新思路,实施综合扶贫。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改变过去单纯注重专项扶贫的思路,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推行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扶贫思路。要整合多种力量,充分调动政府、行业、群众、社会各方面的参与热情,特别是要发挥好各行业各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全面改善,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要尊重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引导他们依靠勤劳奋斗脱贫致富。

二要创新方式,实施造血扶贫。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根本之策是要把农村产业发展起来,长远大计是要把农民素质提升上去。要按照“低保保生存、扶贫促发展”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突出产业和项目在扶贫开发中的龙头地位,着力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要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切实加强对贫困农户的职业技能培训,认真做好贫困学龄儿童的帮困助学工作,全面提升贫困农民基本素质,实现由被动救济向主动脱贫转换。

三要创新机制,实施长效扶贫。农村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工作,靠制度才能管长远、管根本。要进一步完善资源整合机制,加强资金归并和项目衔接,对扶贫开发的攻坚对象实行集中支持、综合支持和连续支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扶贫开发的大事难事。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扶贫开发与农民增收、经济发展、评先评优、绩效考核、干部使用相挂钩的“五挂钩”制度,加强对“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的成果考核。要进一步完善预防返贫机制,将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失业救济、社会救助等政策有效衔接起来,为贫困人口提供持久的基本生存保障。黄新初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工作,是一篇检验干部政策水平、实践能力和为民情怀的大文章。各级各部门要满怀群众感情,以坚决有力的举措、主动作为的姿态,不折不扣地把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和扶贫开发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要强化基层建设。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中力量抓支部、突出抓好带头人,选好配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班子,努力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农民、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

战斗堡垒。要强化资金投入。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逐步提高”和“三个重点、三个确保”的要求,切实增加市县两级财政农业投入,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发展,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强化工作督查。各级各部门要在工作摆位上重视“三农”,在政策措施上扶持“三农”,在检查指导上突出“三农”,认真落实好今天会议的各项决策部署。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黄新初说,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役,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奋力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2:黄新初在成都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于2月11日下午在金牛宾馆胜利闭幕。会议应到委员628名,实到593名,符合法定人数。

闭幕大会由唐川平主持。会议通报了政协第十三届成都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常委的调整情况;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成都市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黄新初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这是一次充满民主氛围、高扬奋进基调的大会,是一次凝聚发展共识、共绘美好蓝图的大会,对于更好地发动社会各界构建“同心同向同力、共济共建共荣”的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黄新初指出,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以来,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围绕中心谋划工作定位,紧贴大局加强自身建设,高水平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夺取成都“十二五”发展开门红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成都市情再认识中,市政协机关和广大政协委员发挥智力资政的积极作用,提出了许多符合发展规律、富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在去年工作中,市政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得到了充分展示,和衷共济、肝胆相照的可贵精神得到了有力体现,一个内和外顺、富有活力、运转规范、成果明显的政协工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他代表中共成都市委,对各位委员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借今天的机会,我想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怎样建设成都’、‘建设什么样的成都’这两个重大问题,谈一谈市委的初步考虑,也与同志们做一个交流沟通。”黄新初表示,将从成都发展定位、战略任务,以及形成共识合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个城市确立什么样的发展定位,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抱负,最终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黄新初说,当前,成都新一轮发展“怎么干”,是全市人民极其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认真回答的现实课题。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站在成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确立了“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明确了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这一引领成都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从经济建设的层面回答了我们将“建设什么样的成都”这个重大课题。

黄新初说,要深入理解这一发展定位的战略考量。当前,全国和全球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一个重大趋势,就是人口和生产力越来越向特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中。“这个发展大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谁抓住了,就能形成领先发展的强势;抓不住,就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当前,成都已集中了全省1/6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占到了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的8%,作为西部经济的增长极已具有一定现实基础,但增长极的地位还不够核心、功能还不够强大。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应当是抓住和用好人口和生产力向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集中的大势,升级成为具有更高集中度、更强带动力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发展定位,既体现了对城市化趋势的科学把握,又体现了对区域竞争挑战的积极应对;既是顺势而为的务实定位,更是乘势而上的奋进定位。” 黄新初说,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关键在塑造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在未来西部地区多极核的发展格局中,成都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应当体现为“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四大功能。“交通主枢纽”,就是成都既要成为贯通西部交通、通信网络的中枢节点,又要成为联通外部交通、通信网络的关键节点,构建起西部地区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和信息大循环的战略通道。“产业主支撑”,就是成都在西部地区产业体系中,既要成为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高密聚集区,又要成为新兴业态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孵化地,牢牢把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制高点,成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力量和西部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标志。“城市主引擎”,就是成都要提升城市形态,拓展量能体积,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并带动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开放主阵地”,就是成都要成为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成为世界了解西部的“第一窗口”,成为全国和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地区的首选之地。

黄新初说,最近,省委对成都发展提出了“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大要求。我们提出的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与这一要求是高度契合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实质就是要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而“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又体现了成都的发展定位是一个立足西部、放眼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性定位。省委对成都的发展定位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把准了方向和重点,体现了勇挑重担、服务全局的责任和气魄,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是一致的”。同时,这个发展定位也支撑和服务于“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市工作总体目标。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既需要良好的生态基础,也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是要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增长动能和产业支撑。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是关系成都发展全局的战略定位,也是实现富民强市的重要载体。”黄新初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围绕实现这个发展定位,提出了“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这五大战略,指明了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点任务,回答了我们将“怎样建设成都”这个重大问题。

“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黄新初说,成都地处西部内陆,既不沿海也不沿边,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面临着地理区位上的劣势,也就越发需要塑造交通区位上的优势来弥补。因此,我们把“交通先行”摆在五大兴市战略的首位,下决心首攻交通、大兴交通,打一场交通建设的大会战。一是大抓外部交通,高效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外循环。要围绕建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西部高速公路枢纽等“三大交通枢纽”,统筹抓好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二是大抓内部交通,着力畅通市域交通内循环。要按照“半小时通达”的理念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无缝衔接、高度通达的全域交通体系,力争在交通设施上具备“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半小时到达、市域内相邻县城间半小时贯通、乡镇与快速路网半小时接头、各建制村与乡镇半小时联接”的硬件条件,重点将建好三张交通网:规划建设“市域半小时快速路网”、打造“市区半小时快速路网”、打造全面覆盖的“公共交通网”。三是大抓通信畅通,紧密联接世界信息大循环。我们将大力实施宽带成都战略,加快“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基本建成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夯实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产业支撑。”黄新初说,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产业。当前,成都总体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过渡期,在经济形态上还具有“商贸流通型城市”的特征,产业基础特别是工业基础不够坚实,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为此,我们决心用几年时间打一场产业发展的翻身仗,坚持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当前成都产业经济的“源”和“纲”,抓源引流、抓纲带目,抓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力争实现工业率先倍增、服务业尽快倍增,为全市经济提早翻番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一是坚持先导地位,推动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成都补工业充分发育这一课,不会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而是瞄准先进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高端路线,着力抓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以及“园区挖潜”工作。二是紧扣提速升级,推动服务业尽快倍增。服务业,是当前成都市域经济的主体,也是实施“产业倍增”战略的重点。要用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坚持以体制创新和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业态优化,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继续做大支柱服务业,注重扶持新兴服务业,积极抓好楼宇经济。三是突出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态化、有机化、特色化、品牌化和加工化,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做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动力引擎。”黄新初说,我们深感幸运的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成都的城市建设恰恰处在“改旧启新”这样一个极其特殊、极其关键的历史时刻,既要完成成都旧城改造的攻坚决战,也要开启天府新区“千年立城”的宏伟事业。我们将实施好“立城优城”战略,“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老城,书写成都城市建设新的历史。一是要树立“四态合一”理念,科学谋划未来城市布局。现代化的城市形态、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是一座宜人城市的基本元素。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要用“四态合一”理念统揽城市规划和建设,强调“文化是城市活的灵魂”,强调“生态是绿色的基础设施”,特别注重产城融合发展,特别注重城市生态和文态的塑造。考虑到成都未来发展成为“巨型城市”的可能,我们将采取“走廊+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方式,构建起“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发展格局。近期,我们正在抓两件大事:其一,打造“百里城市中轴”。为了给未来更大规模的城市化预留足够空间,我们将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将原来局限于主城区的城市中轴线沿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南北延伸、贯穿全域,准备打通一条北接德阳、南连眉山,全长80公里、路幅宽达80米、两侧各配置50米绿带的城市中轴线。中轴线的打造,将坚持分步推进、分段实施,全面完成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我们将沿中轴线规划建设一批地标性建筑,集聚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使这条中轴线既是景观轴,也是经济轴、文化轴和生态轴。其二,打造“八十公里环城绿廊”。“198”区域是中心城区最重要的生态绿地,要结合绿化建设,依靠“城市中水回用”来解决“198”区域的水源补给问题,争取连通绿地水系、构建一批大型水面,打造一个全长8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的环城湿地公园,更好地发挥“198”区域的生态、景观和休闲功能。二是要把握“千年立城”机遇,全面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天府新区建设,是成都落实省委省政府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也是成都立好新兴城市极核的龙头项目。抓好这项工作,将推动成都的建城格局由延续千年的“单中心”向“双中心”转变,打开成都通向建成区超千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超千万的“巨型城市”的大门。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先行启动支撑新区骨架的重大基建项目,突出抓好“三纵一横两轨”等一批交通干线工程,尽快让天府新区内部贯通起来、外部联通起来。同时,按照“小规模、密布局、快起步”的建设原则推进起步区建设,尽快把现代化新城组团的骨架搭起来、产业立起来、人气造起来,形成示范效应,早日实现“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目标。三是要办好最大规模民生工程,加紧“北改”工程实施步伐。我们把“北改”工程作为优化中心城区极核的龙头项目来抓,将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时安排、分块实施”原则,区分“建新”、“更新”、“改旧”三种模式来有力有效推进。“北改”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将有一个排序,要坚持以交通建设为先导、以客运场站和市场搬迁为重点、以风貌打造和立面整治为补充,特别是要突出抓好人民北路打通、火车北站周边区域改造等北改工程的标志性项目。至于老旧居民片区改造,既要积极推进,又要贯彻“改不改,由群众自己定”的精神,做到宜改则改、愿改则改。“北改”将坚持“政策尺度统一、政策红利递减”的原则,树立愿改受益、先改受益的鲜明导向。欢迎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北改”,形成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争取用几年时间改造出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

“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凝聚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合力。”黄新初说,成都市域三大圈层的划分,既是一个地理分区,也是一个经济分区。我们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升对外辐射力,前提是要把市域经济的“三圈”融成完整的“一极”,形成对内聚合力。一是要区分发展要求,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中心城区6个区作为第一圈层,肩负的发展要求是“头雁高飞”,“高”要高在发展水平上;紧邻中心城区的6个区县作为第二圈层,肩负的发展要求是“中雁竞飞”,“竞”要竞在发展贡献上;第三圈层的8个市县,肩负的发展要求是“尾雁快飞”,“快”要快在发展速度上。二是要突出政策导向,健全“联动发展”机制。今年,我市深化改革的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围绕落实“三圈一体”战略,将从财税体制、考评机制、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等方面,健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鲜明树立三大圈层联动发展的政策导向。

“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提升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开放程度。”黄新初说,最近,省委在深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明确了成都新一轮发展的紧迫任务是“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建设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综合型国际化城市”。我们将按照这个既定的国际化方向,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实施“全域开放”战略。一是突出外生型增长,加快构建国际化产业体系。当前,成都国际化的一个最大机遇,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最深刻、最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浪潮。我们要坚持“双需驱动”、“两型增长”,抓住眼前的有利时机,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省外、国外的成套产业更多地转移到成都来,采取“拿来”和“移植”的办法快速做大我市的经济规模,大力发展“把企业引进来、把产品卖出去”的外向型经济,力争最大限度地吸收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红利,力争成为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城市之一。二是坚持便利化取向,加快打造国际化合作环境。当前,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重点是构建长运距、大容量、低成本、高速度的国际国内物流链条;着力打造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重点是抓紧启动“筑巢工程”,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餐饮机构、健身机构,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做好城市标识标牌多语种的规范翻译,特别是要在天府新区、高新区这些外企集中区着力营造国际化的生活环境;着力打造遵循国际惯例的政务服务环境,重点是继续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审批流程,抓好投资软环境整治,形成人性化、高效化的营商制度环境。三是注重软实力建设,加快推进国际化城市营销。我们要提高成都在中西部地区吸引国际投资的首位度,就必须提高成都在国际社会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根据国际受众的接受偏好,精心选择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并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媒体尽可能扩大传播效应,展示成都、宣传成都、营销成都,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

黄新初说,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承载着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福祉和共同愿景,也需要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今后几年,是我们推动成都新一轮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起步阶段,也是政协工作大有可为的重要时期。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肩负光荣使命,担负特殊职责,对构建“同心同向同力、共济共建共荣”的发展格局发挥着重大作用。希望广大政协委员发挥界别广泛、联系深入的优势,当好凝聚发展共识的“纽带”,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大力鼓呼;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当好服务中心工作的“智库”,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言献策;发挥位置超脱、影响重大的优势,当好落实兴市战略的“推手”,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助力;发挥渠道多元、包容性强的优势,当好增进社会和谐的“桥梁”,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营造环境。

黄新初说,加强自身建设,是政协组织履行职能、做好工作的基础。希望市政协领导班子高举旗帜、服务大局,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认真践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更好地组织和领导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希望广大政协委员牢记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提高科学履职水平,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希望全市各级政协机关进一步抓好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建设,为各位委员履职尽责提供优质服务。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政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不断开创我市政协工作新局面。黄新初强调,全市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支持政协按照章程开展工作,在政治上关心政协工作,在思想上重视政协工作,在机制上促进政协工作,在投入上保障政协工作,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创造良好条件。

篇3:黄新初在成都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10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我们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多种农业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从2001年的12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49.3亿元,10年累计达到2043.8亿元。10年来,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的阶段性变化,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政策。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是扶贫力度加大的重要措施。各地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和能力确定更高的本地扶贫标准。要全面推进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及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并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对这些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连片特困地区,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特困地区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连片特困地区的680个县(市)试点。建立定点联系机制,每1个片区由1个中央部委负责具体联系,督促指导片区规划的实施。各省区市可从实际出发,确定若干连片特困地区给予重点扶持。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两手抓。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新增社会保障投入要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明年要实现全覆盖。

篇4:黄新初在成都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办公室工作、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传达学习全省党委、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精神,围绕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决策部署,总结交流办公室工作和教育宣传工作经验,部署当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办公室和教育宣传工作。

过去的一年,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条主线,谋发展、推改革、促公平,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十二五”教育规划胜利收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办公室同志和教育宣传工作同志的心血和汗水,离不开大家公而忘私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大家恪尽职守的忘我奉献。大家功不可没。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对大家的工作是肯定的。一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以习近平总书记“5·8”重要讲话为指导,以“五个坚持”为统领,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大势,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中枢、桥梁和参谋助手作用,在参谋辅政、统筹协调、督导检查、保障运转、应急处突、优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实效,调研、文稿、信息、督查、文件、会议、事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较好地适应了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一年来,全省教育宣传工作围绕委厅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主流媒体在教育宣传中的主力军、主阵地作用,主动适应教育宣传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主动迎接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教育关切,对教育舆情分析研判处置的意识、能力不断增强,云南教育网网站、《云南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学生新报》等刊物的教育宣传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此,受周荣厅长和其他委厅领导的委托,我谨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和教育宣传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

刚才,杨红琼主任传达了全省党委、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精神,陈兴华社长宣读了教育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决定。昆明市教育局、永平县教育局、澜沧县教育局、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6家单位办公室同志围绕业务工作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很有启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午,我们还邀请到省教育厅原厅长杨崇龙同志、省政府办公厅督查一处处长陶致东同志进行办公室业务工作和教育宣传工作业务培训,机会很难得,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一并抓好落实。

下面,我就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和教育宣传工作分别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处在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的枢纽位置,是各级机关的中枢。习近平总书记在1990年3月撰写的文章《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中曾言简意赅地说:“办公室,是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机构的关键部门。办公室工作如何,对党委乃至一个地方全面的工作影响很大。”“办公室工作做好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有了可靠保证。”在座的大多是办公室主任,还有许多同志在办公室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对办公室的职责、定位、工作重点都很熟悉,对办公室在本单位、本部门中的重要作用更是深有体会,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本单位、本部门的大事,都会对推动工作落实产生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办公室工作,2014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办调研,召开座谈会并发表了“5·8”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对做好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和办公室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从大的方面看,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家、省的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对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从全省教育系统来看,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改革任务多、涉及面广,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压力大。这是总的形势,我们教育系统办公室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总的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紧紧围绕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好全省党委、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精神,切实推进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摸清家底,在调查研究上有突破。调查研究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有人说,调研是办公室主任的“营养源”。办公室主任只有不断吸收调研的营养,才能使自己头脑中的“材料库”逐渐丰富起来,才能变得耳聪目明、脑清手顺。我们办公室每年都要写很多报告、总结以及各式各样的材料,写好这些材料的基础是家底清、情况明,关键就在于是否深入调研、真实调研,掌握了真实情况。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要把调研作为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要准确把握影响全局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领导关注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安排专门的经费和时段,每年组织力量对本区域内的教育总体情况、分类型教育发展情况以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一轮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调研;各校办公室则要对本校师生思想情况、教学情况、校园安全情况等进行摸底分析并与其他同类高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摸清家底现状、找准问题根由、提出对策良方,每年要形成几份高质量、高时效、高水平的调研报告,让更多的调研成果进入领导视野,转化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要写好材料,在以文辅政上有提升。写材料是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形象工作、基础工作,是办公室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办公室的“脸面”,这项工作抓不好其他工作抓得再好都徒劳无益,办公室工作也很难得到领导的认可。做好文稿起草工作,是办公室出谋划策、以文辅政的主渠道,也是办公室能力和水平的直接体现。办公室工作不论是决策参谋、信息调研,还是督促检查、综合协调、后勤保障,都要倚重文字这个工具,其中文件、领导讲话等文稿是机关、学校实施决策和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一直充当着办公室的主要“产品”,事实上已成为衡量办公室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随着教育交流的增多与交流层次的提升,以及各级教育领导班子配备进一步专业化、知识化和年轻化,要求材料的内容更新颖、范围更广泛、实效更鲜快、情况更明晰,对材料的内涵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写好材料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升以文辅政的水平非常迫切,办公室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要加强调查研究,抓好文稿起草服务队伍的建设,要把写好材料作为首要任务切实给予保障、部署和安排,要在吃透上级精神、领会领导意图、掌握基层工作的基础上,用新思维、新观点、新理论来阐明领导意图、反映工作情况,做到立意高、文风实、语言精,多出有分量、有反响的精品之作。文稿起草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办公室的领导要多关心文稿起草人员的学习、生活、成长进步,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要加强协调,在保障运转上有优化。一个单位,就像一台大机器,机器要运转,处在中枢位置的办公室很关键。今年,全省政府系统办公(厅)室的工作主题为:服务质量效率提升年,目标是形成“内外顺畅、上下联动、运转协调、各方一致、优质高效”的工作合力,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效率。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弹好钢琴”,进一步强化“一盘棋”意识,建立健全内部各部门、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项工作任务不掉链子、不断档,不拖沓、不延误,形成左右协调、上下一致、快捷高效的良好格局。要让日常工作顺起来,统筹做好公文运转、会议管理、信息报送、保密等工作。要让重点工作统起来,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越来越强的背景下,许多工作需要各部门合力攻坚、联合施策,对重点工作的统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办公室要牵头抓总,着力形成统筹有力、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确保重点工作高质量完成。要让应急反应快起来,事实证明,部分地方和学校办公室在紧急情况快速反应机制上还不完善,反应迟缓、协调配合差。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加强应急值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并迅速上报有关情况,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谐。

四要补齐短板,在能力提升上有进步。何金平秘书长在全省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上分析了办公室工作中还存在的“三大短板”,分别是能力的短板、机制的短板和责任心的短板。这些问题在我们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如“在善学、善思、善谋、善用上离领导、离基层、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公文旅行时间过长,运转效率还不够高”“制度设计还存在盲点、错位、缺位”“在办文办会办事过程中,‘差错漏误迟等现象时有发生,责任心不到位”等等问题,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抓学习,结合“两学一做”,原原本本学习研读习近平总书记“5·8”讲话精神,要奉为经典、熟记于心、经常对照,把握核心要义、领会思想精髓,在学习中提升本领、在学习中促进人格修养升华。要抓机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政务流程,将“流程化”的理念贯穿于所有岗位、各个环节,做到工作规则制度化、工作流程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机关运行成本。要抓作风建设,坚持以优良的作风带行风促政风,把握政治关、法律关、政策关、程序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动真格,用心用情用力工作,力争工作零失误、细节零缺陷、服务零缝隙。

五要强化督查,在狠抓落实上有韧劲。今年年初,在全省政府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期间,套开了省政府督查室成立以来第一次全省政府督查工作会议,刚才杨红琼主任传达了有关会议精神,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要认真领会,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做好教育系统的督查工作。今年还是搭建教育改革主体框架的关键之年,对教育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措施落实的督查任务重、要求高,要树立“人人都是督查员、个个都是落实者”的全员督查理念,引导教育系统办公室干部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形成统筹协调抓督查、齐心协力促落实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强省、州(市)、县(市、区)以及学校办公室联动督查机制,整合力量,构建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横向配合、纵向联动的常态化“大督查”格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教育重要决策部署分解立项、统筹督办,对定下的督办事项要雷厉风行、务必见效,对发现的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切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落实,推动省委、省政府和委厅决策部署“落”下去,让狠抓落实效果“实”起来。要牢牢盯住省领导对重点问题的批示要求、在调研时做出的指示、交办的事项以及委厅重要会议做出的决策、重要文件提出的要求以及明确的工作任务,要把握决策部署的核心、抓住事关全局的轴心、瞄准贯彻执行的靶心、找准狠抓落实的中心,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做到有的放矢、综合平衡、循序渐进,全力推进关键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点工作、重大事项、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二、关于教育宣传工作

近年来,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最大民生问题之一备受社会关注。就我省而言,“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矛盾仍然突出。客观解读教育政策措施,理性分析教育需求,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凝聚人心,营造良好氛围仍然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保障。新媒体的兴起,使得舆论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速度快捷化,如何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如何开展好教育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宣传工作者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理性对待,快速反应。当前我省教育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规划勾画了云南教育发展的战略蓝图,要把战略构想变成美好现实,把各项规划变成实际行动,需要教育宣传工作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一)要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在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教育宣传工作要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将工作精力和工作重心转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走向等方面上来。要敢于直面热点、难点、焦点,要善于回应社会和网民关切,尤其是对于教育或校园突发事件,要充分认识负面信息传播的危害性和不可控性,快速反应,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抢占舆论制高点,全力以赴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回应关切、第一时间阐释政策,力求把利益格局讲明白,把相关背景讲清楚,把现实困难讲透彻,最大限度避免将突发事件演化成媒体事件。各地各校要从稳定教育发展大局的高度予以审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社会关注面广、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诸如教育公平公正、阳光招生、师德师风、校园突发事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收费、择校等等,解释清楚,回应及时到位。

(二)要通过树典型、出精品不断扩大云南教育的影响力

树典型,出精品,是教育宣传工作的着力点。要着力宣传教育一线和各个工作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塑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有影响的教书育人楷模,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来自于基层,来自于学校,关键在于挖掘和提升,树典型既是新闻媒体的工作责任,也是各地各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树典型,出精品,是一项需要智慧、需要投入、需要创新的艰巨工作,需要我们建立教育新闻资源共享机制,上下联动,合作共赢。各地各校要具有新闻敏感意识,具备策划意识、高端意识和联动意识,经常筹划与组织采访活动,经常与主流媒体保持沟通联系,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媒体进行合作,借水行舟,借势发力,共同做出精品,创出品牌。去年,省内主要媒体及云南教育网、《云南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和《学生新报》主动发挥教育宣传主阵地、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围绕重点工作,开辟专栏专版,推出系列报道,宣传效果显著。如,《云南教育》编辑了各地州教育改革发展的专刊(栏),深入报道了地方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对各地起到了典型引领、经验借鉴的作用。去年,教育媒体记者深入基层,报道了许多长期扎根贫困山区、边疆民族地区,为云南教育发展默默奉献的教师,用优秀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鼓舞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典型引领、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鼓舞干劲的作用。今年,这样的宣传报道方式要继续发扬,再树先进典型,再出宣传精品。

(三)要始终重视教育宣传干部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从目前形势看,教育宣传必须有一支专职队伍来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健全省教育宣传机构,云南省教育宣传中心负责统筹、协调与指导全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各地各校都要组建相应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地本校的宣传工作。其次,要配备和选拔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同志充实到新闻宣传和通讯员队伍中来,建立健全各地各校通联站,加快形成与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保障。此外,还要把媒体素养提升作为教育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必修课”。客观讲,我们现在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部分干部同志“面对媒体不知该怎么说”,有的干部还患有“媒体恐惧症”,这说明我们的媒体素养还是很欠缺的。各地各校要加强教育宣传工作相关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与媒体协调沟通的能力,使他们敢于、乐于、善于与媒体打交道,想用能用善用媒体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要着力培养教育宣传干部队伍的危机公关意识,学习和掌握与媒体沟通的技巧,提高教育和校园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能力,妥善处理和化解教育舆论危机事件,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四)要进一步发挥优秀教育报刊主阵地作用

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大力加强教育舆论阵地建设。教育厅网站、教育报刊社以及各地各校所属的各类教育媒体,都应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凝心聚力,共谋大局。目前,由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两刊一报”在教育宣传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不断加强,已形成品种齐全、覆盖各级教育的格局。《云南教育》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公益性原则,面向全省教育系统,着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委厅有关政策部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获取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重要途径。《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办刊坚持服务教育科研、服务基层教学的指导思想,着力研究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反映教改成果,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学生新报》是中国教育学会指导的一份质量优良、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少儿读物。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向全省各族少年儿童提供丰富营养的精神产品”为己任,为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

各地各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好《云南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刊物的宣传发行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学生新报》的推荐和使用工作,切实把订阅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扩大“两刊一报”的覆盖面;要集中力量抓一批发行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学校,及时总结宣传,着力解决“两刊一报”在宣传订阅工作中存在的空白点。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各地各校要加强对教育报刊宣传工作的管理,防止放任自流,坚决制止质量低劣或内容不健康的报刊进入校园。要充分利用我省教育“两刊一报”这一宣传阵地,积极组稿、投稿,努力扩大优秀教育报刊的覆盖率,增强优秀教育报刊引导舆论、交流信息、树立新风、培养新人、维护稳定的功能。

篇5:黄新初在成都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18日)

黄新初

同志们:

这次全会,既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对推动成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系统谋划,又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结合对新形势下成都市情的再认识,进一步深入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发展决策,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大工作,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文化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是当前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以学习贯彻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兴起推进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持久热潮。

(一)增强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决定》,鲜明提出了“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理念。结合成都实际,准确

─ 1 ─ 理解中央和省委关于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就是要切实增强文化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五抓”的认识上来。一是“抓方向需要抓文化”。文化,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当前,越是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越是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越是需要建强主流文化,以此指引方向、增进共识;越是需要高扬核心价值,以此凝魂聚力、强基固本。二是“抓发展需要抓文化”。文化,是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潮流。文化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文化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文化创新日益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支点,文化形态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所在。三是“抓民生需要抓文化”。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人民生计。当前,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接近7000美元大关,进入了文化消费的旺盛期,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空前强烈。推进文化乐民,服务全体市民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成为我市民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四是“抓和谐需要抓文化”。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睦的思想纽带。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期,公众心理落差有所扩大,部分人群的思想困惑和焦虑情绪显著增加,尤其需要发挥文化抚慰精神、舒缓压力、温润心灵、涵养人生的特殊功能。五是“抓城建需要抓文化”。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灵魂。成都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底蕴深厚、魅力独具的历史文脉。这是成都城市建设的宝 ─ 2 ─ 贵资源,也是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我们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既需要良好的生态,也需要特色的文态。

(二)明确奋斗目标,抓好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强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围绕这个目标,这次全会《意见》明确了我市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

第一,继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成都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既应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更应当成为高举主流文化旗帜、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典范。一要加强理论武装。组织好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理论进教材、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二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用“八荣八耻”引领城市风尚,大力开展“做文明有礼的成都人”等主题活动,着重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三要培育新时期城市精神。深入挖掘统筹城乡实践和抗震救灾斗争的精神内涵,着力弘扬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营造“感恩奋进”的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和

─ 3 ─ 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四要形成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坚持以测促创,全面开展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创建,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规范化、常态化。

第二,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也要走在全国前列。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服务体系,让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一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按照提升和完善 “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要求,继续抓好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影视设施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让城乡群众能够就近就便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快推进成都博物馆、成都大剧院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充分体现巴蜀魅力、成都元素的文化地标。二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有序扩大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免费开放的服务范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向基层延伸,努力实现全覆盖、无空白。要抓紧规范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激励市场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三要推进公共文化活动常态化。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艺术进家庭”等文化惠民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基层文化骨干为 ─ 4 ─ 群众文化团队提供业务指导,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提升城乡群众文化素养。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要加强金沙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川西民俗文化和川菜美食文化等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承,把建设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城市建设要坚持“有机更新”的理念,避免大拆大建,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基因”,承接和利用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让成都的历史和文化更多地以实体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工程,建设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成都作为全省文化资源的富集区,理当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要把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作为加快转变成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培育市域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一要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坚持走集中集约集群的文化发展路子,吸引文化要素、文化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把成都东村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中区和现代文化产业园区,构建起“一极七区多园”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二要优化文化产业“特色发展”的行业结构。要立足成都的文化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着力抓好锦里拓展区、东区音乐公园、动漫游戏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发展传媒、动漫等七大重点行业,加快构建起特色鲜明、门类齐全、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文化行业结构。三要培育文化产业“规模发展”的市场主体。坚持“大集团带大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旗舰”,扶持成都传媒集团、成都文旅

─ 5 ─ 集团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做强做优。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引导和发挥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使民营文化企业成为繁荣文化市场的生力军。四要强化文化产业“高端发展”的科技支撑。敏锐把握文化科技化的重大趋势,运用现代科技包装、改造、提升文化生产流程和产品形态,为文化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特别是要加快推进蜀绣、蜀锦、川菜等传统文化资源的科技化改造和产业化开发,让其焕发新的发展活力。要按照产业经济规律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切实发挥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排头兵、增长极和辐射源的作用。

第四,切实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建设优秀文化作品高产区。为成都市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我们应当肩负的发展职责,也是成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鲜明标志。一要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一首好的歌曲、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可能影响一个时代、唱响一座城市。要用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立足体现“成都表达”和“表达成都”,推出更多突出成都特色、具有传世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二要培育展现巴蜀文化风韵的特色文化品牌。精心办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道教文化节、成都双年展等文化节会。努力打造叫好叫座、长演不衰的大型演出,弘扬地方传统戏曲。三要大力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内容和阵地建设,着力增强我市网络文化原创能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提高应急处置能 ─ 6 ─ 力,着力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四要加强主流主题宣传工作。完善全市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题宣传的策划联动机制,进一步办好党报党刊,抓好“成都发布”和“微成都”微博建设,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第五,积极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建设文化改革开放先行区。要着力破除制约我市文化发展的深层次制度障碍,大力兴起全员全方位全领域文化体制改革的热潮。一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我市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二要继续深化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改革“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抓紧推进市属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切实抓好电影、出版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力争早日完成试点城市改革任务。三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各种形式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提高我市文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四要创新文化对外传播机制。广泛拓展对外宣传平台,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文化交流和城市营销活动,加大成都文化品牌推广力度,不断提升本土文化影响力。

(三)营造良好环境,凝聚推动成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

─ 7 ─ 这次市委全会,鲜明确立了我市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全面部署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当前的紧要工作,就是要凝聚各方力量,切实抓好落实。一要强化领导责任。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部署、协调推进。二要强化政策保障。文化建设是“软实力”建设,但越是“软实力”建设越需要“硬政策”来保障。要加大文化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财政、规划、国土、税收等相关部门要拿出实际举措,形成支持文化发展繁荣的政策体系。三要强化社会参与。我们抓文化建设,不仅要用好成都本级的文化资源,而且要利用好省会城市和西部龙头城市的优势,吸引中央和省级文化资源向成都倾斜;不仅要依靠政府力量,而且要发动社会力量,努力吸引各个区域、各种所有制的文化生产要素聚集成都。四要强化人才支撑。要完善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的激励机制,抓好高端文化人才建设,培养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力量,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踏实肯干的文化人才队伍。

二、关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一个地方的工作全局中居于龙头地位,起着核心作用,发挥主导功能。我们要继续发展好成都新局面,要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打牢经济基础,第一要务就 ─ 8 ─ 是要抓好成都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当前,成都发展的航船就来到了这样一个关键处,来到了一个必须登高望远、扬帆快航的重要航程中。成都发展的“接力赛”,在我们这一棒能不能跑出好成绩,既取决于我们“怎么看”,更取决于我们“怎么干”。

(一)认清成都发展方位,增强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自觉性

当前,多种机遇汇集、多重任务叠加、多元挑战并存,就是成都面临的发展方位。机遇喜人、任务逼人、挑战催人,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成都作为省会城市落实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的自觉要求。

第一,多种机遇汇集,成都拥有能够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当前,国际、国内、省内多个层面的一系列重大机遇聚焦成都、惠及成都。这些机遇前所未有,也稍纵即逝,抓住了、用好了,就能形成助推成都发展的共振效应。

一是从世界范围看,我们正迎来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命浪潮,面临产业转移和技术变革的重大机遇。纵观全球经济的发展规律,总是呈现出衰退与复兴交替的鲜明特征,大衰退之后必然伴随着大繁荣。历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持续时间都在3到4年左右,而这轮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已经有3年多时间了。虽然危机的前景尚不明朗,不排除有继续蔓

─ 9 ─ 延和恶化的可能,但终将走向复苏。这次危机的一个深远后果,就是正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布局的加速调整,并出现了新技术革命的萌芽。这将开启新一轮世界性大城市兴衰消长、新旧更替的变化格局。同一场危机,对不同城市命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对成都这样相对后发的城市而言,这次危机其实是“机”大于“危”,既为我们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超常规发展创造了机遇,又为我们在前沿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与世界发达城市同起点竞争提供了可能。我们应当为正在兴起的技术革命浪潮和必将到来的世界经济繁荣周期,提前布局、做好准备。

二是从全国层面看,我们正处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转型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要关头,面临西部大开发和稳增长措施的重大机遇。当前,伴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发展已摆上了国家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特别是以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型,由过去的“向东向南沿海开放”转为“向东向南沿海开放和向西内陆开放并重”的态势。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摆位将更加重要。同时,存款准备金率在这个月初出现近两年以来的首次下调,释放出了宏观政策微调的信号。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鲜明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明确要求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稳增长”被摆在了第一位。这意味着,货币流动性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不大,稳增长措施将 ─ 10 ─ 陆续出台,政策环境总体趋于有利。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抓住这个时机,大力推动成都新一轮发展,用强有力的“促发展”来落实中央“稳增长”的要求。

三是从全省角度看,我们正受益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伟实践,面临交通区位优化和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当前,四川经济发展已步入高位求进的上升周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主体骨架正在加快奠定。特别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着力突出成都的主枢纽地位,大大拉近了成都融入世界的时空距离,显著提升了成都的区位优势和辐射能力。同时,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的天府新区建设,更是给了成都一个平地立城的历史机遇,对于拓展成都的空间容量、做大经济量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第二,多重任务叠加,成都处在需要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爬坡阶段。当前,成都发展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但也必须看到,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远进程看,成都发展仍处在极其关键的攀升期,还有很多艰巨任务需要完成。

一是从工业化进程看,成都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过渡期,工业还比较薄弱。去年,成都一二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1%、44.7%和50.2%,单纯观察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符合工业化后期特征的“倒金字塔”形态。但如果纵向观察成都工业化的全部进程,我们会发现一个缺失的环节,那就是

─ 11 ─ “成都还未经历工业化的充分发育阶段”。第二产业占比突破50%,往往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工业化进程非常典型的上海,第二产业占比最高就达到过77%的峰值。但成都工业从“一五”直到“十一五”,第二产业占比最高达到过48%,从未突破过50%这个“分水岭”。从横向比较看,更加印证了这一判断。去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0位,不仅排在经济总量高于我们的城市后面,也排在沈阳、大连、宁波、南京这些经济总量不及我们的城市后面。因此,我市产业结构之所以呈现“倒金字塔”形态,并不是因为第三产业发展得很充分,恰恰是因为第二产业发展得还不够。我们还不能跳过工业化中后期这个发展阶段,必须抓紧补好工业充分发育、高端发展这一课。

二是从城市化进程看,成都仍处在城市化中期向后期演变的加速期,城市配套功能还不够协调。当前,我市综合城镇化率为57.5%,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但快速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却有所显现,城市配套功能还不完善。从主城区看,“单中心聚集”的城市架构仍未改变,人口高密承载、空间饱和开发的特征比较突出,个别领域露出了“大城市病”的端倪。就从交通来看,主城区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4.8公里,还低于国家规范标准,而市域快速通道体系也尚未形成,轨道交通才刚刚起步。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看,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未跟上等一系列问题。推进城市化提速升级,还任重道 ─ 12 ─ 远。三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看,成都仍处于“先发圈层”带动“后发圈层”的起步期,圈层发展还很不均衡。当前,成都市域经济的内部落差还很大,先发圈层与后发圈层的发展水平比较悬殊,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三大圈层的经济规模,呈现出3:2:1的倍差关系。一圈层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市的50%,而三圈层的经济总量却不到全市的17%;去年一圈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6万元,而三圈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刚达到2万元。成都的主体城区集中在一圈层,农村地区又主要分布在三圈层。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也集中体现为圈层发展的不均衡。推动圈层融合,是成都弥补经济发展内生差距的必然之举。

四是从国际化进程看,成都仍处于国际化的初始期,国际化水平还较为滞后。国际化,是城市化的最高形态。我们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特别需要加强的就是“充分国际化”。国际化水平低,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经济外向度低。我市经济外向度只有30%,参与全球生产链条和国际经济合作还很不充分。成都既未成为国际性的交通节点,也未成为世界性的商务活动目的地。去年境外来蓉人员为52万人次,外籍常住人员不到全市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七。可以说,成都作为区域性城市的地位仍未改变,实现“充分国际化”的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

─ 13 ─ 第三,多元挑战并存,成都必须突破制约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境况。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的要素挑战、发展方式转型的内部挑战、同类城市竞相发展的外部挑战,集中考验着成都。要应对这些发展中出现的挑战,只能依靠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是从发展支撑看,我们必须应对人口老化、资源短缺和生态赤字的挑战,力争突破要素制约的瓶颈。人口、资源、环境,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但人口老化、资源短缺、生态赤字,也是当前成都的基本市情。在人口要素方面,成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按当前速度测算,人口机会窗口最多还能开放十几年到二十年,支撑城市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耗竭,人口大市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弱化。在资源要素方面,成都可利用的地理空间极其有限,能源自给水平相对偏低。作为国家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我市建设用地受到耕地红线的制约很大,到2020年前不含天府新区还有45万亩建设用地可供使用。不仅如此,我市还是严重缺水城市,电、气供应更是基本依靠外调。在环境要素方面,成都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严重生态赤字区”。全市水环境监测断面70%以上受到污染,城区空气质量还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总的来讲,当前成都的发展,面临着时间有限的人口机会窗口、相对紧张的资源瓶颈约束和极其狭小的环境承载容量,留给我们从容发展的有 ─ 14 ─ 利时机和空间容量并不多。

二是从发展方式看,我们必须应对投资效应外溢、科技成果转移和富民能力不强的挑战,力争取得经济转型的成功。近年来,成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未完全摆脱传统发展模式,“投资拉动型”的增长特征还比较典型。新世纪以来,我市总投资率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由2000年的48.0%上升到2010年的68.1%,但投资效益系数却从28.4%下降到了13.9%。我们之所以会出现投资效益系数偏低的状况,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成都工业基础不强,本土的工业供应品相对不足,大量政府投资拉动的是外地供给,出现了“投资效应外溢”的现象。不仅存在投资效益外溢现象,而且科技成果外溢的情况也还比较突出。成都是高校密集、科研机构密集的科教大市,但在蓉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技术成果却呈现出向沿海城市、向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本土科技力量对成都发展的驱动作用还有待加强。更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成都经济发展的“富民效应”相对不足。“十一五”以来,我市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都为0.43,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排名第14位和第12位。这表明,经济发展成就转化为富民成果还不够充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涵式发展、科技驱动型发展、市强民富型发展,任务还很艰巨。

三是从发展序列看,我们必须应对副省级城市竞相发展的挑战,力争走在第二梯队的前列。新世纪以来,成都经济总量

─ 15 ─ 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一度由第5位滑落至第7位,后又奋力回升至第6位,但处于第二梯队中游的总体水平始终没有变。第二梯队,恰恰是副省级城市竞争最集中、最激烈的组团。从经济体量看,第一梯队的广州、深圳领先优势十分明显,已经处在万亿水平的数量级上;但第二梯队的8个城市,却密集排列在5000亿到5900亿这个数量级上,每个位次之间的差距只是百亿数量级的。成都现在处在第二梯队的中游位置,稍一松懈就可能滑向第三梯队,但狠努一把力也可能进入第二梯队的前沿,甚至成为第一梯队的后备力量。如果我们不能在发展竞赛的相持阶段赢得先机,就更难在发展差距拉开后的追赶阶段争得主动。今天,我们就站在这样一个进退攸关的成败关头,稍慢一步就会一误再误,领先一步就可能步步领先。

(二)科学谋划全域成都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今后一个时期,成都推进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定位,就是要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区域之间的竞争,首先是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省委对成都发展的要求,就是要“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成都作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主力军,理当成为对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具有支撑功能和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核心”不等于“中心”,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双极核、多极核的格局日益鲜明。成都努力的方向,关键是要成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 16 ─ 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力争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

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坚持“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发展思路。“双核共兴”,就是要构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极核的双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三产联动”,就是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圈层融合”,就是要构建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相互融合、互利多赢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这个思路,贯彻了省委“三化联动”的发展部署,体现了成都城乡一体、市域一体、产城一体的发展取向,是一个集合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总体方略。落实这一发展思路,关键是要实施“五大兴市战略”:

第一,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是城市经济动能的传输系统。要形成高密度的经济联系,必须先建立高密度的交通联系。我们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确立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经济优势,必须先打造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形成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交通优势。成都城乡统筹要“统”好、圈层融合要“融”好、产业联动要“联”好,一个先决条件就在于交通要“通”好。要实现成都经济大发展,必须下决

─ 17 ─ 心首攻交通、大兴交通,打一场交通建设的大会战。

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利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抓好市内交通、市域交通和市外交通,全面拓展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和航空交通,加快构建外部联通、内部贯通的交通网络。要鲜明确立建设全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的目标,加快成绵乐铁路、双流机场新航站楼等项目建设进度,早日启动第二机场和成兰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构建起四小时、八小时快铁交通圈和连接世界主要城市的航空交通圈。要学习东京都市经济圈发展“全域交通网”的经验,着力健全市域快速路网体系,尽快形成连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大极核、贯通全市六大城市组团的通市域、跨区域快速通道系统,构建起半小时城区交通圈和半小时市域交通圈。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地铁建设进度,全力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交系统。要通过大力度的交通攻坚,奠定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枢纽地位,让成都更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大循环。

通信系统,是信息层面的“交通系统”。我们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不仅要在交通上“通”起来,也要在通信上“通”起来;不仅要打造区域性的交通主枢纽,还要打造区域性的通信主枢纽。要朝着“光网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方向,立足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的有利基础,大力实施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建设,着力抓好区域网络和基础通信设施的改造升级,尽快 ─ 18 ─ 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让成都更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球信息大循环。

第二,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夯实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产业支撑。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实现富民强市,必须用五、六年时间打一场产业发展的翻身仗。要成功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关键在于三次产业要联动发展,而前提在于先进制造业要先导发展。先进制造业具有高密聚集、高度关联、高效带动的产业特征,是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枢纽。对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成都而言,先进制造业是当前成都产业经济的“源”和“纲”。我们要继续抓源引流、抓纲带目,抓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既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注重发展实体经济”这一要求,避免“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心化”危险的需要,也是避免与同类大城市“同质化竞争”的选择。要力争实现工业率先倍增,实现服务业尽快倍增,为全市经济提早翻番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一要实现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从国内一些城市的经验看,工业强劲增长对推动城市经济过万亿发挥着“尖兵”作用。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主流是制造业,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连上几个大台阶。要选择高精尖优的制造业领域作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园区工

─ 19 ─ 业的路子,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汽车、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切实把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的主平台。要大力扶持一批带动性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型大企业,争取涌现更多的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和国内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形成推动成都工业倍增发展的主体力量。要注重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我市工业生产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转移、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我们要满怀执着地抓工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倍增,把成都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大规模、长链条、多集群、高技术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要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既要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也要重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主体作用。要扭转“十一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增速放缓的态势,关键是要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要把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紧密贴近建设长江上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配套需要,大力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联的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争取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服务经济转型。要巩固和提升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支柱服务业的优势地位,着力打造主力商圈、精品旅游环线和金融总部商务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西部现代金融中心和美食之都、会展之都。要注重用信息技术 ─ 20 ─ 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成都作为移动支付全国平台的领先优势,放手发展电子商务,培育服务经济新兴增长点。要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机遇,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倍增,完善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体功能。

三要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成都农业用地的级差地租高,农民对土地产出的经济期望高,一定要走服务都市的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路子。发展都市农业,关键是要考虑都市人群的消费需求,推进农业的生态化、有机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工化,通过改变农产品的终端形态来提升农业附加值。重点是要大力发展高端种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提高到50%左右,改变当前我市农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产业形态。都市农业不仅承担着经济功能,还承担着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休闲功能。要结合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按照“一线一品”的思路打造好沿线集中连片的农业风光,大力发展城市近郊插花式的景观农业,推动我市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既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休憩点,也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增收点。

第三,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做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动力引擎。城市,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极核。我们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内驱动力来自新型城镇化,根本举措是要打造

─ 21 ─ “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竞争优势。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就是要“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老城,着力强化城市发展的科技支撑、文化特色和生态本底,全面塑造成都的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一要抓好龙头项目。天府新区建设,是成都落实省委、省政府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也是成都“立”好新兴城市极核的龙头项目。要举全市之力抓好这项开启新城、泽被后世的重要工作,精心完善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抓紧推进起步区建设,高起点布局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先进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国际化新城区,努力建设具有高端化城市业态、田园化城市生态、特色化城市文态、现代化城市形态的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让外资、外企、外来人口到西部首选天府新区。同时,要抓紧实施“优”化中心城区极核的龙头项目,尽快启动“北改”工程,下大力气改造城北片区老旧城市形态和落后生产力布局。当前,城北片区是我市中心城区面貌反差最大的区域,也是市民反映最强烈的区域。要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形态定位,对城北片区启动新一轮全面规划,加快传统商圈改造和市场调迁、货运场站搬迁进程,推动城北片区主营业态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要拿出当年抓“东调”的力度抓“北改”,力争用几年时间实现城北面貌大变化,还城北市民一个畅通城北、安居城北、宜人城北。

二要统筹城乡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 ─ 22 ─ 改革,巩固和扩大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进一步把试验区建成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一定要走“以城带乡”的路子。以城带乡的关键在城,动力在城,抓手在城。只有把城市做大、做强、做优,才能更好地带乡、帮乡、促乡。要按照“产城一体、商住平衡”的规划理念,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抓紧构建起“中等城市—小城市—特色镇”梯次衔接、以大带小、功能配套、用地集约的网络化、组团式城镇体系,为带动农村经济和农民就近转移提供空间载体。要坚持“先行先试”,继续发展好“六个一体化”的城乡统筹基本经验,深入实施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进一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场镇和新型社区加快集中,为未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城镇化创造条件。

三要塑造竞争优势。科技、文化和生态,是构成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我们实施“立城优城”战略的着力方位。要强化科技支撑,立足成都作为科教大市的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天府新区自主创新中心,着力健全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教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升级。特别是要下决心突破一批关系成都发展全局的核心关键技术,力争在一些优势领域抢占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发展制高点,推动成都发展迈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科学轨道。要突出文化特色,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厚重悠长的巴蜀文脉,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文态,努力建设格调鲜明、品位高雅、氛围浓

─ 23 ─ 厚的人文环境,切实增强城市软实力。要打牢生态本底,坚持用抓基础设施的办法抓生态建设,保护和利用好“山、田、河、湖、林”的自然本底,推进生态植被恢复和城区增绿工程,让市民享有更干净的水、土壤和空气。要坚决维护“绿线”规划的权威,抓紧推动“198”区域保护进入城市立法程序,让这条中心城区的“翡翠项链”能够世代传承。通过统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生态市,奠定成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第四,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凝聚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合力。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升对外辐射力,前提是要把市域经济的“三圈”融成完整的“一极”,形成对内聚合力。要下大力气解决市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统筹谋划和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公共设施建设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构建起市域经济三大圈层紧密承接、梯度推进、抱团融合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关键是要明晰三大圈层的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一体发展,让市域经济雁群联动齐飞。

一要优化核心区域,推动第一圈层“头雁高飞”。占地465平方公里的“第一圈层”,区位条件好,发展起步早,是市域经济的“头雁”。但第一圈层发展到今天,地理空间极其有限,环境容量逼近阀值,外延式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到了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转型期。“头雁高飞”,“高”要高在发展水平上,就是要 ─ 24 ─ 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升级,推动城市形态向“高层次”转型。头雁飞行的高度,影响着整个雁群的飞行高度;第一圈层的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市域经济的整体水平。要大力推进第一圈层产业升级,进一步疏散传统产业和低端产业,既为二三圈层发展传输经济动能,又把地理空间和环境容量腾出来,着力培育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业态,主要承担起“全面现代化”和“充分国际化”的使命。在第一圈层的发展中,要特别突出高新区的战略地位,严格按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标准,打造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最能代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最能彰显成都时代特色的高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

二要打造主体区域,推动第二圈层“中雁竞飞”。占地3200平方公里的“第二圈层”,区位条件适宜,发展势头强劲,是市域经济的“中雁”。在市域经济三个圈层中,第二圈层既有块头,经济总量达到了第一圈层的65%,相当于第三圈层的两倍;又有速度,去年第二圈层保持了18%的高速增长,是三大圈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更有潜力,第二圈层比第一圈层的空间容量大,比第三圈层的产业基础好,继续保持这个势头,有希望成为未来市域经济增量的主要贡献者。“中雁竞飞”,“竞”要竞在发展贡献上,要与第一圈层竞高度,与第三圈层竞速度,努力提高对市域经济的贡献率。“中雁”的飞行态势,会刺激“头雁”飞得更高,会带动“尾雁”飞得更快,影响着整个雁群的飞行形态;第二圈层的发展态势,也影响着整个市域经济的发展态势。要大力推进第

─ 25 ─ 二圈层“强二兴三”,担当起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区的发展定位,积极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统筹城乡水平,承担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推动“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责任。在第二圈层发展中,要特别突出经开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地位,加快建设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汽车城,着力打造世界级、万亿级的国际高端产业基地。

三要做强腹地区域,推动第三圈层“尾雁快飞”。占地8400平方公里的第三圈层,区位条件较差,发展水平滞后,是市域经济的“尾雁”。但作为成都的最大腹地,第三圈层现在是市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点,也可能是未来的爆发点。“尾雁快飞”,“快”要快在发展速度上。只有争取速度优势,第三圈层才能逐渐弥补发展差距。尾雁的飞行速度,影响着整个雁群的飞行速度;第三圈层的发展步伐,也影响着成都市域经济新一轮跨越的发展步伐。要大力推进第三圈层“兴二优一”,抓住新一轮市域生产格局调整的有利契机,采取园区共建、行政代管、企业转移等方式,主动吸收一二圈层溢出的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优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要全面兴起“三化互动”的热潮,形成第三圈层加快发展的蓬勃势头,争取成为市域经济最有后劲的区域,充分履行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使命。同时,有序推进成都经济区交通共建、产业共兴、生态共保,实现与泛成都经济圈的协调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的雁群规模。

第五,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提升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开 ─ 26 ─ 放程度。我们要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要全面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体系,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中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和产业错位优势的重要环节。成都落实省委“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应当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全域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实现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全面开放,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

一要优化开放合作环境。当前,成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有利条件在于拥有级差地租和劳动力价格等“显性成本”的比较优势;但最大制约在于面临生产、生活条件便利化程度不高等“隐性成本”的比较劣势。营造“便利化”的开放合作环境,是实施“全域开放”战略的工作重点。要推进生产环境的便利化,重点是要抓紧建设国际物流园区,打造长运距、大容量、低成本、高速度的国际物流链条,加快综合保税区和口岸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贸易投资的综合运转效率。要推进生活环境的便利化,重点是要抓紧启动“筑巢工程”,引入世界知名的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配套服务机构,打造高端国际社区,做好城市标识标牌多语种的规范翻译,为吸引世界顶级企业落户成都提前完善配套服务。要推进政务环境的便利化,重点是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审批流程,抓好投资软环境整治,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制度体系。

二要拓展开放合作格局。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关键要在“全域”上求突破,着眼于补空白、抓机遇,着眼于引进来、走

─ 27 ─ 出去,多向拓展成都开放合作的领域。要构建多元化的对外招商格局,敏锐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新趋势,按照“深化港台、提升日韩、扩大欧美”和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思路,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向我市进行产业转移。要构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格局,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巩固欧美、东盟、日韩等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南亚等新兴出口市场,加快外贸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保持和提升对外贸易强劲增长势头。要构建多元化的对外经济合作格局,围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着力点,进一步扩大与欧盟、北美、日韩、新加坡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并购和对外劳务合作。

三要改进开放合作方式。实施“全域开放”战略,一定要注重实效性。特别是招商引资工作,不能守株待兔,也不能盲目出击,要选准目标、用对方法、讲求效率,做到科学招商。要树立“链条招商”的理念,逐一摸排世界500强企业、全国百强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意向,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落户成都。要树立“借机招商”的理念,善于用好“商会资源”、“航线资源”、“领馆资源”和“友城资源”,依托在蓉投资企业以商招商,引导通航城市、友好城市和设领国家的企业来蓉投资,拓展成都对外经贸合作的新空间。要树立“招商选资”的理念,“选”的标准既包括投资强度、产出水平、环境需求等“硬杠子”,还包括企业的产业前景、品牌形象等“软标准”,─ 28 ─ 让引进来的企业确实是成都急需的企业、是能够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品相的企业。

三、关于当前工作

现在,已临近岁末年初,各方面工作头绪比较多、任务比较重。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突出重点,既完成好今年的收尾工作,又力争实现明年各项事业“开门红”。

第一,尽快完成区市县换届工作。按照市委安排,年底前各区市县要开完党代会,完成党委班子的换届;人大、政府、政协班子也要在明年一季度全部完成换届。现在时间已经非常紧了,要全力推进,确保工作进度。要严守换届纪律,有序做好工作交接,确保工作不断、人心不散、秩序不乱,确保换出新班子、新气象、新干劲。

第二,加快推进天府新区建设。过几天,就要举行全省天府新区建设启动仪式,这将正式拉开成都城市建设“双核共兴”的发展序幕。要大力推动五个起步区建设进一步提速,着重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高端产业项目,特别是已落实的重大项目要在年底前全面开工,争取早点出实物、出标志、出形象,把现代化新城组团的骨架搭起来、产业立起来、人气造起来。要抓紧推进天府新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用地指标安排,全力保障建设用地。天府新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和建设委员会,要尽快健全办事机构,完善议事制度,并考虑设置产业、城建、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有效提供建设决

─ 29 ─ 策的智力支撑。

第三,妥善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安排。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敏锐把握经济工作基调和宏观政策面的变化,提早预判明年我市经济工作走向。近期,要紧扣“稳中求进”的基调,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做好召开我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准备,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总体安排。当前,特别是要抓紧做好项目筹备、要素保障和能源调度工作,能够加快进度的要尽快加快进度,能够扩大规模的要尽量扩大规模,争取明年一开年就兴起一个项目加快建设、集中开工的热潮。各个地方、各条战线都要挖掘潜力、增添动力,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四,抓好“两节”期间促稳定、安民生工作。元旦已经临近,明年春节又来得比较早,从现在起就要提早谋划、有序推进促稳定、安民生工作。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全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缓堵保畅工作成效,逐一摸排和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确保安全生产规范运行、交通组织平稳有序、社会治安大局稳控。同时,要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妥善安排好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特别是要大力清理企业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及时稳妥地把救济资金和过节物资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要做好节日期间的物资调度工作,着力稳定副食品价格,保障“菜篮子”供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下乡,努力让广大群 ─ 30 ─ 众过一个物资齐备、精神愉悦的春节。

同志们!继续发展成都新局面,加快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创共享发展成果,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主力军作用,为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一出好戏观后感700字下一篇:公溪镇团委2011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