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王家畈乡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

2024-05-01

宜都市王家畈乡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共8篇)

篇1:宜都市王家畈乡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

宜都市王家畈乡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

发布时间:2010-03-03 信息来源:王家畈乡 字体:【大 中 小】

一、规划背景

王家畈乡总面积255平方公里,17个村,3个居委会,1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620人。2009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17亿元,粮食总产18166吨,油料总产2502吨,茶叶产量3500吨,柑桔总产7100吨,牲猪出栏83200头,家禽出笼36.22万只,禽蛋总产390.01吨,水产品总产133吨。乡级财政收入实现1145.57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实现5410元。

农业生产情况:全乡耕地面积33997亩,林地19479.6亩,粮食面积65877亩。2009年柑桔面积20000亩,产量达到7100吨,粮食总产18166吨,玉米11053吨,油菜2171吨,蔬菜16637吨,生猪出栏83200头,山羊出栏83400只,水产品产量133吨,农村经济总收入4.17亿元,农村人平纯收入5410元,财政收入1145.57万元。

二、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围绕初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借助现有的资源优势,逐步壮大茶叶生产、加工、农产品交易等主导产业,形成集群化、规模化的新型工业体系。以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为方向,突出发展茶叶、畜牧、柑桔三大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把王家畈乡建设成实现“全省生态茶叶第一乡、全市畜牧业大乡、山区经济强乡”的建设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施农业的外向型调整战略,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不断壮大规模。

2、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原则。以现代化科技为支撑,通过改良开发新品种,集成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3、坚持改善基础条件原则。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加强农业水利基本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坚持项目带动原则。项目建设是加快发展最直接、最有带动作用的措施和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和龙头。依靠项目支撑,实现以项目促进产业开发,以产业开发提升效益,以提升效益加快全乡经济发展。

5、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原则。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典型示范、信息法律服务等工作与市场调节配置作用相结合,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主要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农业支持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发挥我乡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茶叶、畜牧、柑桔三大优势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到2012年,全乡工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规模企业达到12家,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亿元,人平纯收入达到9000元。到201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达到 1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 5亿元,规模企业达到15家,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亿元,人平纯收入达到12000元。

(二)具体目标

1、发展壮大工业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充分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依托产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扶持引导二、三产业,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客商进入本乡投资创业,以服务大型项目推动全民创业。到2012年,实现新招商企业2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10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

2、围绕基础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围绕茶叶、畜牧、柑桔三大产业,加快科技转化与创新。大力实施改密为稀、绿色防控、树杆还田等现代管理技术,抓好科技培训,特别是村级科技服务站建设和科技服务队伍建设,每年培训不少于0.6万人。在抓好现有专业合作社巩固和完善的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到2012年,力争80%的农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90%的农户有致富项目。抓好畜牧业发展,到2012年实现家庭牧场230个,养殖小区12个。

(三)主要任务: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围绕壮大发展茶叶、畜牧、柑桔三大产业的工作思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湖北省生态茶叶第一乡,以扩大现有茶叶生产面积,优化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叶生产发展,改变茶区农村面貌,提升茶叶产品质量,提高茶园综合效益,全力打造宜都市万亩生态型现代茶叶生产示范区,做精无公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茶叶板块基地,全部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其中有机茶种植面积3年内力争达到1000亩以上,有机茶认证保持300亩,做大做强“清源”、“全福”两个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种植加工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机械化修剪达到100%,茶叶亩产值达到4000元以上,茶叶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80%。示范区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把我乡建成全省有位、全国有名、产品俏销、经济效益高的精品名优茶基地。

具体项目:一是依靠科技革命,壮大茶叶产业,茶园管理上水平。二是基础设施上水平,配套建设一体化。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的配套建设,建设具有鲜明特点的茶叶公园。?建设标准的机耕路和田间作业道。?新建山洪沟,整治渠道。?加快园区环境建设及能源建设步伐。三是积极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采取政策引导,鼓励茶农购置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四是大力实施绿色防控,打造绿色无公害产品。广泛采用诱虫板、杀虫灯和矿物源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对茶园危害,深施有机肥、茶叶专用肥。五是着力培植加工龙头企业。茶叶龙头企业是我乡茶叶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要进一步树立大茶叶、现代茶叶、市场茶叶的发展观念,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扩大经营范围,转换经营机制,努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六是创建精品名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在与(采花毛尖)品牌的嫁接方面主动出击,上下功夫搞好合作,探索“借鸡下蛋”的现代市场运作方法。?切实开展产品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帮助企业打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我乡茶叶在宜都、宜昌、武汉以及国内外的知名度。?采取坚决措施整合加工资源,整顿市场,逐步实现商品时代向品牌时代的顺利转变,以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七是加快推进茶叶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在把“清源”和“全福”两个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建设绿竹溪、毛湖淌的合作社建设。要使100%的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都加入到合作社里来,实现全覆盖。八是加快示范区的信息化建设。在茶区建设覆盖80%以上茶农和100%加工企业的信息网(局域网),使得政府的政策、时令性极强的要求、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病虫草害情报信息能够及时到位。建立一个农业生产、销售和市场管理的快速反应群体。

(2)柑橘产业。大力推进白玉垴柑橘精品园建设,逐步扩大精品茶园面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抓好水电路渠配套建设。在科学技术投入,按“八化”标准和“十个一”技术措施,重点突出改密为稀、树枝还田、绿色防控、改良品种、科学服务网络建设和柑橘专业合作社建设。

发展目标:到2012年实现柑橘总产13000吨,其中精品果60%,优质果90%(含精品果),培育龙头企业1家。2010年总产达到8000吨;2011年总产达到 10000吨,培育龙头企业一家。

具体项目:一是改密为稀,对现有柑橘园实行间移间伐,确保每亩早熟不超过40株,中迟熟不超过35株,实现树体独立化。二是树枝还田,用间伐柑橘树枝和修剪柑橘树枝还田,改变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率,实现树势中庸化。三是绿色防控技术,施行挂黄板、安装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和生态微灌。四是改良品种。从试验示范入手,逐步推广,实行全乡柑橘品种良种化、优质化。①砍掉现有劣质柑橘树,重新移栽良种化柑橘树。②实行高接换种示范。五是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从科技培训入手,抓村级科技服务站建设和科技服务队建设。①认真搞好科技培训工作。②认真抓好镇村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完善村级科技服务站,形成科技网络镇村组三层立体结构服务网络。③巩固和提高科技服务队。六是柑橘专业合作社建设。在抓好现有柑橘专业合作社巩固和完善的同时,认真宣传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柑橘专业合作社要与农户签订好柑橘保证销售合同,并对所签订农户实施好五统一,即统一生产经营、统一物资配送、统一分级采收、统一销售品牌、统一宣传口径。

(3)畜牧产业。一是认真抓好畜牧业科技知识培训。二是建设好动物防疫队伍和医疗队伍,确保1个行政村有1名技术精通防疫员和兽医员。三是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和养殖小区,到2012年实现家庭牧场230个,养殖小区12个。四是抓好波尔山羊养殖小区的巩固和提高。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12年全乡生猪育肥出栏超9万头,山羊出栏超过8万只,菜牛超过1.5万头。

四、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全乡各级党组织要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农村产业规划发展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优质服务,共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同时要将农村产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列入全乡年度目标管理系列,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排出日程表,强化督查调度,定期督办通报,年终严格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2、加大投入,健全机制。以财政投入、金融支持为重点,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参与。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走农民自筹、自建自管的道路,激活民间资本,充分利用政策,依托项目建设,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争取更多的国家投资。大力解放思路,勇于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建立与适应形势发展的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3、项目带动,完善服务。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全乡经济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建设项目,加强对国家政策和产业投资导向、信息的研究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引进储备一批切合王家畈乡产业发展实际的好项目、大项目,健全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加强项目的服务和管理,全力服务项目建设。

4、逐步推进,分步实施。制定产业实施计划,分年度、分项目,每个项目安排一个责任人、一个责任专班,确保扎实推进,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市直部门的政策支持,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试点乡建设。积极争取规划、建设、国土、交通、农业、畜牧、水利、供水、供电、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篇2:宜都市王家畈乡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

成府发〔2009〕37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09年6月17日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七月三日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全市农村地区住房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的管理,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中心城区以外的县城、城镇、独立工矿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包括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农村聚居点建设项目、旧场镇改造、林盘聚居点整治建设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和其他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管理机构)

市级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全市农村规划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区(市)县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

镇(乡)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农村村民委员会负责对本村区域内规划建设实施社会监督。

第四条(管理原则)

农村地区规划建设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省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原则,满足《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技术导则》、《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整治建设技术导则》、《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成都市村镇居民自建房工程技术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技术标准。

第五条(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农村村民委员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各级建设管理部门或镇(乡)政府对农村村民委员会或群众的举报均应按职责和法定程序查处。

第六条(项目业主)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聚集户数平坝地区50户以上、丘区和山区15户以上的农村居住区[点])建设的项目业主可以是项目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及其居住区建设的部门、机构、经济实体,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共同成立的合作组织。

第七条(实施方案编制)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应当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业主会同项目所在镇(乡)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和产业发展方向组织编制。方案应载明以下内容:建设方式、用地规模、取得建设用地的方式、原宅基地规模及复垦整理方案、集中居住农民的户数及人数;分期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实施单位等。

第八条(实施方案审议)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业主报区(市)县政府审议。

第九条(项目选址)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实施方案、其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经审查同意后,应按照《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选址。

第十条(规划方案设计)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选址确定后,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方案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包括各项设施配套、建筑形态和户

型以及立面效果图等)。

其他建设项目选址确定后,由项目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第十一条(村民审议)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应当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后,上报县级规划管理部门审查。

第十二条(规划审批公告)

县级规划管理部门组织对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其他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符合镇(乡)总体规划或村规划的应及时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要求或审查后要求方案进行重大修改的,应按审查意见修改。修改后的方案应重新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经批准的各种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在当地村委会公告。

第十三条(用地许可)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均应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业主持经审查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等文件、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意见书》。

其他建设项目由项目业主持经审查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可行性方案等文件、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意见书》。

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项目报建方式)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可按照建设规划和项目计划分期实施,各分期工程可作为独立项目报建。社区内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独立公共配套设施项目,以及其他建设项目,可根据项目规模和性质按相关规定单独报建。

第十五条(建筑设计审查和备案)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其他建筑工程项目应办理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图阶段)审查。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业主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勘察和施工图设计,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技术审查。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业主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向县级建设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行政性审查和备案。

三层以下的低层建筑,可按照建设规划选用经审定的农村住宅通用图、标准图,并委托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深化施工图设计。

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备案,应按《成都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方案》要求实行并联审查。

第十六条(施工许可)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应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后方可动工建设。

“统规统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在办理了质量、安监备案后,项目业主持质量、安监备案表和《建设用地意见书》、《规划审查意见》等文件、材料向区(市)县建设管理部门申请施工许可证。

“原址自建”和“统规自建”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建设业主应向镇(乡)政府提出开工申请,经审查同意后,由镇(乡)政府出具开工通知书,方可动工建设。镇(乡)政府可提请区(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对勘察、设计、施工条件、施工单位(或技术工匠)的资格和施工组织予以审查。

第十七条(质量安全责任)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依法承担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责任和义务。施工单位或工匠在与业主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要同时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书。

第十八条(质量安全行政监督)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其他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质量,由批准开工的机关负责组织监督检查。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项目,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技术规范执行,由县级建设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

“统规自建”和“原址自建” 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由镇(乡)政府负责质量监督检查。县级建设管理部门应指派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管员,协助乡镇政府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监督。

第十九条(质量安全社会监督)

由镇(乡)政府牵头,建立村级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社会监督制度。农村村民委员

会可在村组选聘有责任心和具有一定施工技术常识的农民为农村建设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受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委托,进行巡查监督,对巡查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所委托的农村基层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竣工验收)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完工后应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由项目业主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的向区(市)县建设部门办理竣工备案。

“统规自建”和“原址自建”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由业主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需进行综合竣工验收的,应按《成都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方案》要求实行并联审查。

第二十一条(报建收费)

农民住宅和居住社区配套的设施建设项目,不得收取报建费。其他建设项目,业主应按当地的相关规定缴纳市政设施配套费。

第二十二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成都市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施行日期)

篇3:宜都市王家畈乡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

1 都市农业的内涵

都市农业泛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范围里, 并在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 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 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

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 以农业高科技装备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 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 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 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 都市农业充分发挥各种自然景观资源价值, 给城市提供生态安全屏障和亮丽风景;农村具有为市民生产喜爱的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 还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旅游休闲基地的功能。发挥这些功能价值, 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2 都市农业形式

要加快都市农业发展, 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 摆脱传统的种植模式,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都市农业的特点决定了都市农业要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产业, 这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理念一致, 不仅仅要让农民住的好, 还要让农民住好之后生活更好。都市农业的主要发展产业有:果树、蔬菜、花卉、盆景以及高效农作物等, 实现形式有农业科技园、家庭农场、农业公园、设施农业基地等。

3 南阳市都市农业的研究意义

3.1 能够推进南阳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南阳市现代都市农业集生产、生态、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 为城市服务, 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同时, 发挥出南阳市农村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优势, 实现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求得农村自身的快速发展, 真正实现南阳市城乡经济的协调推进。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可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根本上推进南阳市现代都市农业的进程。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 使城乡资源能够科学合理地优势互补, 有利于增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促进农民在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上的就业增收。

3.2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都市农业发展协同前进

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实现和谐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通过推进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保护城市生态景观环境, 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观光休闲处所, 同时指导农村村域空间人居环境建设。

3.3 促进科技水平与都市农业共同发展

在新农村规划中, 要高度重视生态产业、生态经济和生态人文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提倡城市规划、农村经济、农业科技、景观设计等多学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规划的特点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农业科技的保障功能。

4 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武南阳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4.1 田园种植景观农业

结合南阳当地实际情况, 通过新农村规划, 科学构建南阳现代都市农业种植业模式。要开辟多种途径发展农村经济, 使生态保护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鼓励种植有较高生态环境价值的大田作物、花卉苗木, 重点发展绿化农业、园区农业和科普农业, 发展田园种植景观农业。

4.2 田园养殖景观农业

通过新农村规划, 科学构建现代都市农业养殖业模式。南阳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 丰富的水资源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要加强对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科学指导, 建立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 发展现代养殖业。在新农村规划中, 要保护好独具特色的山水地貌, 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 在显现乡村生态养殖业景观的同时, 实现农民的增收。

4.3 观光休闲农业

经过新农村规划的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能够充当起乡村旅游的主体, 现代都市休闲农庄能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灵活开展生态旅游相关主题活动, 多层次开发果蔬采摘、垂钓、踏青、农家乐、野外拓展等旅游休闲娱乐活动, 如卧龙区的麒麟湖农业旅游基地在丰富市民休闲方式的同时, 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摘要:在寻求新农村规划与都市农业发展结合点的基础上, 探讨南阳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合理模式。通过分析现代都市农业的内涵和形式, 论述南阳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阐述了新农村规划背景下的南阳市现代都市农业多种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都市农业,发展,南阳市

参考文献

[1]张立生.略论大城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 2001, (3) :68-70.

[2]果雅静, 吴华杰, 马铃, 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 2007, (1) :131-135.

[3]叶堂林.我国都市农业产生的必然性、类型及未来发展趋势[J].理论界, 2007, (11) :44-46.

[4]王国莉, 骆海峰, 陈鸣春.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 2005, (3) :439-442

篇4:关于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是我国总人口数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受到实际情况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农村人口也比城市人口更加贫困,如何使农村人口尽快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是我们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对农村发展进行有效规划,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是各级组织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国家安定团结,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新农村扶贫建设的机制创新和规划措施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农村工作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扶贫;创新;措施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成为阻碍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

二、加强农村扶贫机制的创新

1、创新管理机制

从调研情况看,贫困家庭之间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和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强化政策设计,实施差异性扶持政策。管理机制上,最重要的是要将扶贫决策、资金安排的重心下移,便于熟悉情况的基层政府制定科学的差异化政策。要完善部门之间、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使贫困家庭获得更多倾斜支持。强化减贫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贫困差异选择不同的扶持方式。

2、创新支持机制

政府开发式扶贫的落脚点是要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增收进而脱贫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应该成为政府支持扶贫开发的重要原则。贫困地区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盲目决策或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因此,政府要更加注重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在开发式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市场能够自发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不足,包括改善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市场环境以引导投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生产中面临的困难等。

3、创新引导机制

坚持开发扶贫的基本方针,要充分重视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决策上,要引导贫困群众根据资源条件,特别是市场需求,自主选择增收产业,政府提供必要的服务、引导,而不是代为决策、运动式地推广。项目实施上,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其最大程度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主要提供指导和帮扶。收益分配上,要支持和引导建立良性、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贫困群众最大程度受益。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扶持政策设计,政府的扶贫开发投入要突出重点,通过瞄准关键环节、解决借贷难题、提供技术支持、改善市场环境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的瓶颈制约。要坚持“扶贫不养懒、重视不包揽”,切实引导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支持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三、做好新农村扶贫建设的有效措施

1、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推行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一是加快扶贫产业发展,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础。二是抓好产业项目开发,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选好产业项目,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三是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的实现路径。不断完善“政府+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

2、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大扶贫投入

一是整合资金,向特困村倾斜。充分整合财政扶贫、以工代赈、社会扶贫等方面扶贫资金用于特困村建设。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特困村建设。继续加大与部门的联系力度,探索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三是强化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备案制、公告公示制、报账制、审计制、国庫集中管理,加大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考核督办,确保扶贫项目发挥应有的效益。四是建立小额信贷制度,让贫困户有机会获得贷款。五是加大扶贫资金统筹安排力度。根据当地扶贫开发特点,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整合各个归口部门的资金和技术,协调、集中各类扶贫和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确保有限的扶贫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3、有针对性发展城市产业,解决好农民进城就业的问题

坚持产业为重,就业为本,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充分就业。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和“互联网+”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开发城镇公益性服务岗位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加强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对接,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接纳农民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好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问题。

4、做好乡村旅游,保持乡村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避免雷同。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保护更应作为贯穿发展乡村旅游始终的重要内容。要看到乡村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有其脆弱性、易变性的特点,一旦变异恢复却很难。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应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保护的再一个重点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乡村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要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搭建产权流转平台,解决好农村资源变资本的问题

农民不是无产者,包括贫困农民,都拥有一定的农村资源,拥有一定的经济权益。目前的情况是农村资源和权属不能有效转化为资本,农民守着资源并未致富。探索开展农村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搭建产权流转平台,将农村资源和权属纳入城市市场化体系,转变为资产和资本。在试点基础上采取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和土地流转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引进社会优质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农民采取土地入股方式成为股东,取得股权收益,并使农民从传统小农种植经济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三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

6、新农村农房建设向城镇集中,解决好农房建设综合效益问题。统筹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两者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以及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好农房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将新建农房尽量向城镇集中,便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农房实现对接,低成本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也为农村居民进城入镇务工就业提供便利,也因此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7、大力推进货币化安置,解决好农民进城的资金制约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因大量建设项目落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伴随征地拆迁和农民安置。有条件的要尽量采取货币化安置,使安置工作与城镇商品房市场衔接起来。引导农民通过货币化安置进城入镇居住,完善城镇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和生产经营条件。眉山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全面停止新建安置房,全部调整为货币化安置,加大购房补贴和激励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扶贫建设是农村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完善扶贫制度,做好扶贫服务,尽快帮助农村人口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

参考文献:

[1]许业富.扶贫开发机制创新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篇5:宜都市王家畈乡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

一、十村村区域状况

十家村位于上海奉贤区四团镇东偏南三公里, 总面积1.85平方公里, 有胡家宅、张家宅、李家宅等自然村落13个, 南十家村位于十家村西南方向, 距离四团镇区东偏南2700米, 总面积1.60平方公里, 有邬家宅、瞿家宅等自然村落10个。2007年3月南十家村和十家村合并, 成立十村村, 合并之后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25个村民小组, 1113户, 人口2825人。

(一) 十村村人口总量趋于减少, 老龄化问题突出

从人口年龄构成来看, 2003年十村村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人口分别为434人和457人, 所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15.8%和16.7%,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老龄化的标准, 十村村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成年劳动力的负担系数加大。而根据2007年数据, 合并以后的十村村共有人口2825人, 其中60岁以上老人有607人, 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高达21.5%, 老年人口比重高, 青壮年负担重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十村村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从人口密度看, 合并后的十村村人口密度为787人/平方公里, 略低于四团镇865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二) 十村村经济基础薄弱, 村级财务入不敷出

根据市农调队对郊区村级经济的调查, 2005年村级平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闵行区, 达到779.45万元, 是平均水平的2.42倍 (上海市平均为322万元) ;宝山次之, 为586.76万元;嘉定第三, 为504.55万元;最低的是奉贤和崇明, 村平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4.62万元和44.21万元。据调查, 在郊区维持村级最低水平的自治“成本”, 一般一年至少需要50-60万元。十村村作为奉贤区的经济薄弱村, 村级可支配收入低于奉贤区平均水平, 村级财务入不敷出, 负担较重。

从产业结构看, 2006年十村村三次产业结构为21.7:45.7:32.6, 农业比重偏高, 村民的收入仍过多依赖于农业的发展, 与上海市“三、二、一”产业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就农村人均纯收入而言, 2006年十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991元, 与上海市和奉贤区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三) 住房面积极大改善, 生活质量仍有待提高

1978年后, 随着十村农村经济的活跃, 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2001年末, 全村住宅面积高达170110平方米, 主要以楼房为主, 其面积比重高达80%以上。而从人均住房来看, 人均居住面积60平米以上,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与此同时, 村内部分居民为工作以及孩子读书的便利, 开始在十村以外的地域购买商品房, 至2003年底, 全村共购买商品房412套, 其中306套在四团镇, 占总量的74.3%。

但就生活质量而言, 仅有个别家庭具有较为完备的家用电器设施, 绝大多数家庭仍仅限于电视、电话、电冰箱等设施, 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综述

(一) 学者理论综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属于典型的社会指标范畴。目前理论界一般认同Kenneth Land对“社会指标”的概念表述, 即“社会指标是测度不同群体间的社会状况及长期社会变迁的各项资料”。但是, 对社会指标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足够的数据信息, 社会统计调查也是一个实际的困难, 因此研究工作一直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对社会指标的理论研究大多停留于对那些不易于进行定量测量的领域内, 而关于社会因素对社会活动的定量影响分析, 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在学术界的研究与设计中, 代表性的成果有李树德等200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南京农业大学曲福田教授等2007年完成的“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其指标体系研究”。前者以天津市为例, 制定了包含5方面、28项指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后者在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关指标基础上, 参考借鉴了江苏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对江苏省的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界定, 其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进步、社区环境和民主管理这五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构成。

(二) 政府实践综述

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 不少地方政府都着手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比较典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北京市房山区、江苏省部分城市、重庆市等。

北京市房山区强调新农村创建的重要性, 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创评体系。体系包括农民住房、主导产业、劳动力就业率、医疗参合率、农户购物环境和文化大院建设等26项内容, 并分为“初级”、“中级”、“较高级”和“高级”共四个等级。北京房山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充分结合区县功能定位, 制定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新农村数字化模型。按照这一模型, 房山已将全区分成了环境整治型、产业支撑型和整体改造型三大类型。据悉, 房山区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之内让全区463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初级以上标准, 其中有100个村达到较高级或高级标准, 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村。

江苏省兴化市与江苏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联合制定的戴南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期量化指标体系, 经专家组论证通过后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范本。指标体系涵盖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五个方面, 包括粮食自给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生活用汽车拥有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等24项具体指标, 并制定了每一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实现目标分值与时序进度。南京市浦口区出台了25条新农村建设详细标准, 要求农村经济结构要逐步趋向合理, 从事二、三产业人员比重超过75%, 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要达到95%以上。村庄建设须有详细规划, 无违章搭建、乱建, 村内人畜生活要分离等。南京市新农村建设定量化标准注重可操作性。

三、十村村新农村建设的定量指标

(一) 奉贤区新农村建设指标

奉贤区四团镇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在纲要中确定了小荡村、十村村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提出了试点村建设的16项具体指标:

1. 生产发展:

一是实现“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 形成有影响的品牌;二是村年可支配收入100万元以上, 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2. 生活宽裕: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5000元以上。

3. 乡风文明:

⑴争创市级文明村;⑵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13.5年;⑶五好家庭比重80%以上;⑷村民纠纷村内调解率100%, 调解成功率达到80%以上。

4. 村容整洁:

⑴无新的违章搭建;⑵全村主要道路硬化率100%;⑶宅前屋后河道清淤通畅率100%;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5%以上;⑸村庄绿化覆盖率40%以上。

5. 管理民主:

⑴村民代表对村务公开基本满意;⑵依法自治达标;⑶财务规范化管理达标;⑷法制普及率100%。

(二) 十村村指标体系

结合《奉贤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2009年三年行动计划纲要》, 以及十村村的现状特征和党中央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涵, 在综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评价原则的指导下, 对于新农村试点村发展的16项具体指标要求, 制定出指标体系, 此指标体系包括五大总系统35项子指标 (见表1) 。

说明:表格中带星号 (**) 号的指标为奉贤区新农村建设16项指标相关内容

1. 生产发展指标

内在要求是农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我们暂选取3项指标内容:人均生产总值、农业机械化程度、村年可支配收入。

2. 生活宽裕指标

具体体现在收入、消费 (包括吃、住、行、用等) , 以及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其内在要求是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工农、城乡、地区之间差别明显缩小。考虑到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小康建设基本要求相一致, 但基础更高、更加强调城乡和谐的特点, 所以只有在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效提升农村消费层次、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得到合理控制、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达到或基本达到城镇居民全面小康时的保障标准的前提下, 全面小康才更加为人民所认可;鉴于此, 选取9项指标内容: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农民信息化程度、每百户农民家庭汽车拥有量、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镇保普及率、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3. 乡风文明指标

要求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科学, 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要求。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学习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其内在要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农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树立起崇尚文明、科学的新风尚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社会秩序良好, 群众安居乐业。选取8项内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五好家庭比重、村民纠纷村内调解率、村民纠纷村内调解成功率、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比例、农村计划生育率、农村居民社会安全满意度。

4. 村容整洁指标

村容整洁的内在要求是农村基础设施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置, 村镇规划科学、布局合理, 具有现代生活的村容村貌,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参照农村全面小康要求, 我们考虑设定8项内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民家庭室外道路硬化率、农民家庭清洁能源普及率、村庄绿化率、宅前屋后清淤通畅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达标处理率。

5. 管理民主指标

管理民主的内在要求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 民主政治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各项民主制度健全, 党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满活力, 村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尊重, 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参照全面小康标准及农村全面小康标准, 我们考虑设定4项内容: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程度、财务规范管理达标率、法制普及率。

上述各个单项指标就是初步拟定的建设大都市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具有动态性, 因此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动态的, 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全国各地既需要参照国际标准, 也要有中国特色, 更加应该因地制宜地具备一些自身的特点。由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及其标准, 我们在此只是对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做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限于篇幅和数据来源, 也没有进行实证分析, 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忠富 邹心勇 求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4

[2].张长兔 孙珊 石崧.上海市新农村新郊区的规划与建设.住宅产业.2007

[3].周长城 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国际视野下的生活质量指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李立清 李明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学家.2007/1

[5].奉贤区四团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2009年三年行动计划纲要

篇6:新农村建设规划分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7-0052-02

1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大多数都表现在城市面貌的变化,相对而言,农村的发展还较为落后,农民平均收入也远远少于城镇人口收入,虽然近几年农村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但还是比城市的发展滞后,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上去了,但是农村内部建设还非常滞后。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刻不容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关乎着我国的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利于促使农村向现代化发展,摆脱传统僵硬的农村发展模式,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深刻,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改变农村面貌

传统的农村发展的模式改革和创新,一般都是提出单方面内容,例如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农村文化建设等,而这样的发展和改革模式缺乏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缺少统筹规划和协调。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一项全面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农村产业规划、新农村住宅建设、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全方位建设,既包括经济全面发展,又包括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在整体上改变农村面貌,改变农村的精神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不仅统一规划农村的产业发展,支持农民创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另一方面还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得传统农村向现代化新农村转型,从整体上改变农村的面貌。

1.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展,还是政治精神文明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所有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农民的全面发展,满足农民的多方面要求。在我国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相对于城市人民而言,我国农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较城市居民要低,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而且农村的社会环境不如城市的社会环境先进和完善。而新农村建设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为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进农村的先进文化发展,推广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些工作的推进对农民的综合素质修养的提升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有非常深远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为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还从内部推进文化层面的建设,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机遇。

2 规划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2.1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颁布的一项针对我国农村发展的新政策,但是实际情况上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和当地政府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充分参与,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这项建设才富有生命力和活力,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实到农村的实际工作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参与性,首先要让农民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营造一种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村委会应该要积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自行组织的民主小组会议,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这项工程,并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村干部还可以亲自到户探访农民,向他们发放倡导书,并询问他们的需求和意见,从中采纳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村干部一定要听从广大农民的意愿,才有力量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并让农民亲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样农民才有更大的动力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2.2 做好统一的村庄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实施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村庄的建设规划,只要具有一个完善的规划,新农村建设工作才有一份蓝图去逐步实施,因此首先要做好统一的村庄建设规划。首先从村庄的产业链着手,根据我们村庄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特点。可以把我们村庄划分为田园农庄型、自然生态型、产业依托型和新住宅型等类型的局域划分,这种规划方式不仅能促进我们村庄的产业发展,还能带动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还改造了我们村庄的生活环境,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做好村庄的建设规划就是要着力打造一个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还要保证农村拥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进行村庄的整体规划时除了要规划好村庄的外部的建设模式,还要把增加农民的收入作为重点内容放进村庄的建设规划中,搞好农村的集体经济,规划好农村的产业链,可以在村中发展田园农庄产业、自然生态产业,建设一些果园,例如以蜜梨、脐橙产业为依托,按照“村在园里,园在村里”的格局分布进行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村庄的特色和自然把村庄发展成为一个生态旅游村和餐饮村,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首先做好村庄的统一规划。

2.3 发展先进文化,塑造农村新风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农村发展的建设模式,不仅包括经济方面上的建设和改革,还包括文化方面上的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塑造农村新面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积极向农民推进先进文化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村委会应该要举行先进文化宣传活动和教育活动,例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讲座类活动红色电影观赏活动、文明修养文明乡风系列活动、推荐农民外出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大力推行文明农村建设,推进农民的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农村的新面貌。另外还可以创设一种奖励机制,开展村庄内部评比的“十大文明之星”、“十大读书之星”、“十大时事之星”、“十佳文明户”等一系列评奖活动,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农村去学习,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倡导农村向良好的村风民风转型,培养一批精神文明创建的先进分子。对于农村的儿童和青少年则要推广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要让村里的儿童都接受义务教育,符合年龄规定的就要去上学,尽量避免青少年退学、辍学现象,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村里的学生努力读书考大学,到外面的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学有所成,再回村子建设农村。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发展先进文化,塑造农村的新面貌。

3 结 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农村向现代化新农村转型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内在涵义及其意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能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还能改变农村面貌和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我们除了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深刻意义,还要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把新农村建设落实到实际情况上,做好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新方.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比较与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2] 李亚.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篇7:宜都市王家畈乡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

本文结合上海宝山区新农村规划工作实践,对大都市近郊新农村规划设计中遇到的现代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村域布局、风貌保护等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思考和相应的对策。

一、概况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郊区逐渐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和空间拓展的主导方向。在郊区农村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宝山区作为上海市城乡一体化最早和最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镇、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宝山“1136”的城镇体系(即1个中心城地区,1个宝山新城,3个新市镇,6个中心村)确立,近期开展编制的新市镇规划和试点村整治规划等都有效指导了镇、村的建设。

二、关于把握现代农村特色

农村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是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和社会概念,是我国社会结构体系中人群聚落的最基本的单位。

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存在一定的区别。首先是规划的物质对象不同,农村是一个以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养殖水面为主布局的自然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占主导地位,而城市则以人工创造的环境为主;其二,规划空间的使用对象不同,农村规划的使用对象是农民,而农民和城市居民在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准确把握现代农村特色是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基础。

位于宝山北部综合产业区的农村,具有人口密度低、社区布局分散、相互流动性小、与自然环境关系紧密等特点。在上海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农村社区特征发生变化。其一,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二产和三产逐渐进入农村环境,由此产生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其二,农民从事的生产多种方式并存,除少量的农户家庭仍然承包土地从事农业耕种外,大多数劳动力已不再从事农业劳动,而转向在村镇企业或其他企业上班或从商;其三,农村社区的功能已经扩展,农村不仅仅只有农业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商业活动。农村社区由单纯地为农民提供生活和休息、场所,扩展为以居住功能为主,公共服务保障功能、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为辅的三者合一的新农村社区。农村正在变成生产型和消费型兼有的地区。

三、关于农村产业发展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没有经济的有力支持,无法实施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更无法改善农村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因此,新农村规划应首先从经济、产业的角度提出发展思路,然后在空间规划上加以落实,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与城镇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一样,农村发展同样需要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宝山特殊的南、中、北三种不同的城镇化形态并存导致宝山农村现状在经济发展、社会形态等方面存在南、中、北的差异,农村产业发展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规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位于宝山南部中心城区和中部新城的农村多以三产或二、三产发展为主,而北部综合产业区范围内的农村由于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村级经济以二产为主,一产和三产发展薄弱。因此,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宝山新农村规划的重要目标。

由于传统农业早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近期开展的粮食合作社的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开端。延伸农业产业链,包括种植——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建设,形成优质谷物、蔬菜等农业产业基地。如罗店光明村位于综和现代农业园内,规划重点提升其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力度,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型的新农村。

位于宝山最北部罗泾镇的洋桥村,具有与嘉定、江苏太仓交界的区位优势,上世纪九十年代,沪太路公路运输的发达曾经带动洋桥小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划发挥其商品集散地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市场体系,走商贸发展型的路子。

罗店张墅村、罗泾塘湾村则依靠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旅游业,走田园旅游带动型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开展民居休闲、垂钓、采摘、特色农家菜、地方歌舞表演、民间手工艺制作等特色活动,吸引城市居民来此消费。

四、关于村域空间布局规划

农村既是一个以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养殖水面为主布局的自然区域,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区域,更是一个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实体。统筹规划村域空间布局,促进农村的经济、人居、生态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作。

(一)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宝山农村的村域土地利用普遍存在产业布局“遍地开花”的现象,生产和生活用地相互干扰,产生安全、环境、生态等问题。规划不能盲目地按照“三集中”的原则,不切实际地搬迁现有的工业用地,或简单地控制产业发展。一方面,在地少人多的宝山农村,二产是大多数农村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村级企业多由于规模小、能级低而无法进入园区,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势,协调村级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受限制的矛盾,成为村域总体规划中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在罗泾镇洋桥村村域总体规划中,规划提出发展二、三产业结合的综合产业区的发展思路。对于用地内现有的工业,近期应积极提升其产业能级,远期引导向工业园区规模经营。结合产业区内洋桥路上现有的商业设施,引进新的商业服务项目如居家酒店、特色餐饮、手工艺品专卖等,加大发展服务业的力度,使其成为集宁路以北生态农林区中为洋桥、塘湾、新陆三村服务的区域性商业中心。

(二)完善村域交通网络

宝山的农村一般都由数个自然村落组成,多为7-10个自然村不规则地分布在村域范围内,各自然村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对外交通的安全便捷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尤为重要。宝山是上海郊区城镇化进程较快的一个地区,城市道路网络已覆盖到农村地区,城市干道成为村域范围的过境交通,对村庄造成安全隐患和噪声污染。因此,规划必须以安全、方便为原则协调好城市干道过境交通和村域范围内交通的关系。同时考虑特别是各自然村居住用地内设置消防通道,并预留停车场地。

(三)适地配置公建设施

新农村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建设一个公共设施完善和适宜生活的社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不同,不能简单套用城市居住区的标准配备农村居住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充分考虑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如重点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点,在各分散的自然村中配置小型便民点和健身点。

五、关于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保护

中国的传统农村聚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寄托情思、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典范。宝山农村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村落特色,粉墙黛瓦的建筑与水空间相互交融,体现建筑空间与自然共生的良好关系。新农村规划要尊重历史文脉,保持村庄布局的地方特色,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强调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相结合,增添村庄的活力。

(一)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

各年代的建筑共存是宝山农村建筑风貌的普遍特点。现阶段洋房建设在农村建房中方兴未艾。小洋房虽然在居住环境和功能上较传统建筑有较大改善,但其西化的外立面却与江南传统民居风貌不尽协调,导致村庄整体建筑风貌失去了地域特色和历史文脉的延续。规划须制定农民建房的详细控制导则,如对外立面的色彩和建筑材料等要素的控制,协调村庄建筑整体风貌。

(二)水系网络特色的保护

水网密布是宝山农村的自然特色。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水环境的保护,水系质量日益恶劣,水体面积逐年递减,村庄空间与水环境相互依存的特色逐步淡化。规划应疏理并沟通水系,构建村域范围的水系网络,注重对水系两岸的生态绿化种植,形成水系生态空间。

(三)村庄空间格局的保护

村庄建筑空间的肌理是村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村庄历史文脉延续的体现。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宝山农村存在宅基地违章搭建的现象,造成建筑布局拥挤,不仅对原有居住空间产生功能、安全、卫生方面的影响,同时,违章建筑的存在更严重破坏村庄良好的自然格局,使传统的村落空间失去特色。恢复村庄的历史格局,是保持村庄历史特色延续的重要环节。

六、关于村庄环境整治

村庄整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最符合国情的现实要求和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工作。村庄整治工作要以解决和改善广大农民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问题为切入点,整治村庄生产和生活住区载体。

村庄环境整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防止照搬城镇居住小区的建设模式。

农村地区农民的实际生活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在逐步变化。农民在逐步解决吃饭、穿衣和住房以后,需求转化为对更高层次生活品质的需求。但是,不能盲目套用城镇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片面强调轴线构图、设计豪华铺装广场,或设置大面积花卉、草坪等不适合农村环境的思维模式,应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对村庄内的公共空间适当整理,设置休息座椅,建设便民点,健身点等,提供村民交流的空间。同时,村庄内应规划村民放置柴草的场地,方便村民日常生活需要。

(二)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与本村经济实力相适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

如在道路空间整治中应适当地绿化美化。宝山农村道路普遍存在路幅较小、缺乏绿化美化、道路设施不足等问题。规划结合现状条件适当拓宽道路,增加道路绿化,完善路灯等道路设施,进一步改善村民出行条件。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村庄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市政排污管道的缺乏是宝山农村环境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宝山农村均已实现了自来水供水,集中收集和处理生活垃圾,但是污水却处于自然排放的状态。村民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近排入河道,严重污染了水质。而将农村地区的污水排放全部纳入城市管网在近期具有一定的难度,规划考虑村庄内部铺设管道统一收集生活污水,经过设置的小型污水生化处理设备净化处理后再排入河道。

七、关于村民参与规划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逐步推进各项规划的落实。应将实施策略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实施项目、实施时间节点、投资估算等一一详列清单,利于指导建设有序开展。

新农村规划也是一个公众参与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而应该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参与决策、共同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因此,尊重普通村民的利益和愿望是做好规划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加大对农民关于规划知识和法规的宣传力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培养农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村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在宝山新农村规划中,我们发现协调土地权属的问题成为新农村规划实施的关键,其直接影响规划的可操作性。宝山农村大多属于村、队两级体制,土地属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如跨村民小组用地建房,则需要小组之间协商调整土地。由于不能延用国家征地的政策,大部分土地调整难以实现,而跨村之间的土地调整难度就更大。规划人员要在与村民认真沟通的基础上,了解村民的需求,在诸如道路拓宽、河岸清理、公共空间建设等问题上协调好公共利益与村民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公共空间建设与宅基地土地权属的矛盾等问题,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提出符合农民意愿的规划方案。

八、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更应该统筹考虑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规划设计人员只有遵循“分类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入基层做调查,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原则,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脉,尊重农民意愿,才能确保新农村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方明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2006

[2].方明董艳芳白小羽陈敏.注重综合性思考突出新农村特色.建筑学报.2006/5

[3].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上海市宝山区域总体规划(2005-2020).2005

[4].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城市规划学刊.2006/3

[5].叶齐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规划思路.小城镇建设.2004/6

[6].赵庆海费利群.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城市问题.2007/2

篇8:宜都市王家畈乡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

关键词:城乡规划标准;新农村建设;误区;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3-0152-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乡镇建设规划中必须立足我国广大农村的客观现状,克服盲目跟风、盲目建设等弊端,结合不同村落条件,因地制宜的展开新农村建设,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误区,最大程度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现代化和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误区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不切实际的大兴土木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误区,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人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将楼房、别墅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不够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科技发展,往往劳民伤财,还达不到预期的农村建设发展目标,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村乡俗文化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过于追求政绩,追求表面的浮华,却忽略了新农村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导致农村大众不能充分的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富裕和实惠。

其次,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城乡统筹规划考虑不足,致使城乡不能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只是乡村追着城市跑,模仿城市建设形势,而不能很好的结合自己资源、文化等特点,发展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又或忽略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独立的发展模式,在自给自足的禁锢中难以进步,不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和农村新科技、新技术的接收和应用,致使农村生产力落后,生活条件艰苦,难以体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优势。

再次,很大一部分人将新农村建设看成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在农村建设规划中不注重耕地的保护和利用;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不注重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致使新农村发展成为城市的缩影,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使中国农村文化逐渐的消失殆尽,不利于我国农村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2 基于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

乡镇规划建设标准是在节约可耕地、不占良田、不污染环境等理念下发展起来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达到交通便利、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发展等,总之,不可陷入建设规划误区,要联系实际,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经验和农村特色及农村客观现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提高农村的居住、生产环境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2.1 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基本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着重考虑。

①重视农村建设中的路、桥建设,统一规划乡村道路,对占路建筑进行劝阻、疏通,确保农村道路的宽度和统一,并且对高低差距较大的庄基进行规整,使农村房屋看上去井然有序。

②采用水泥铺设村路,将村道与交通主道通畅的连接起来,方便村庄交通,实现乡镇规划的交通标准,提高乡村与外界的连通性。此外,如村庄靠近河流,要规划修建实用、结实、美观的桥梁,以满足村庄的交通需求。

③规划建设乡村饮水工程,实现农村的自来水到户,让每户村民吃上放心水、方便水,完善村庄的水道网,解决各家各户的供水、排水问题,提高农村大众的生活方便性和生活质量。

④重视村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广大村民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满足村民的运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促进村民身心健康,使其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⑤规划修建村委会,宣扬法治、民主,促进农村的法治、民主建设,提高农村民众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依法致富,同时利用村委会宣传国家政策,实施村民选举等,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发展。

2.2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生态、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更要重视生态的优化和环境的保护。

①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重视农业的高效、生态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要走农业为主道路。例如,发展林业,建设林下养殖、种植,林地可为畜牧业、种植业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提高了畜牧业、种植业的收益,而且双方相互影响,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如林下养鸡,林地为鸡的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食物,鸡的排泄物又为林地提供了天然的肥料,促进了林地树木的生长。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因地制宜的规划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崛起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②新农村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决不可以毁坏生态谋求发展,一定要避免新农村建设规划误区,决不能大搞拆毁房屋,盲目建设楼房、别墅等,避免新农村发展陷入僵局。

③重视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生态经济,让农村成为农民生存的依赖。如发展乡村旅游业,树立标新立异的“农家乐”品牌,以旅游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的繁荣、兴盛。

2.3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重要组成,是我国深远文化历史中的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对促进新农村发建设展有积极意义。

①规划开发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使农村文化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得到更多传播和发展的机会。例如,古居民居的保护和开发,使城市人领略乡村建筑风情的同时,体验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建设发展。

②新农村建设中避免模仿,要有自己的特色,保留独特的本土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整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例如,房舍建设中,避免模仿城市建筑、澳洲风情等,保留我国乡村的独特建筑风格,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之美,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③农民是一个实践生活非常丰富的群体,他们对美、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适当的听取“民意”,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性、艺术性、文化性,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3 结 语

综上所述,乡镇规划建设标准下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要避免传统思想下的建高楼、建别墅等行为,要避免简单的复制城市建设规划模式,应结合乡村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布局和规划,注重规划中城乡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城市经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将乡村建设成为城市的花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健康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发展、持续发展,共建文明、特色、繁荣的中国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章朝辉.基于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J].江西建材,2013,(4).

[2] 方丽琴.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及发展策略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8).

[3] 刘瑞强,张沛.西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地域特色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 任致远.关于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建设简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5,(1).

上一篇:县煤炭监管办工作汇报下一篇:服装更新更新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