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营小学农远工程

2024-04-15

丁营小学农远工程(精选6篇)

篇1:丁营小学农远工程

XX县XX乡XX小学“农远”工程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

根据国家及省、市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有关精神,依据省市制定的相关操作流程和标准,我校认真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与近日进行了自查验收,现将我镇“农远”工程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XX小学,共有小学生291名,教师1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巩固率达100%。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教育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XX年以来,我们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总计2余万元接入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互通,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让师生提高了认识,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新鲜的事物;更直接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二、主要措施

我校农远工程启动于XX年。

此次我校在上级财政配套资金支持下,学校按照小学,按模式2建立卫星接收室和光盘播放室,初步实施了安徽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1、成立机构,明确职责

首先,我们校成立了由校长耿俊新为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农远管理员老师等共同参与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人。

2、健全各项制度,确保运转落实到位

农远工程从准备到实施完成,需要有一个严密的程序和制度做保障,为此我们根据县教育局下发的文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省市区要求,我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主要有:《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系统管理人员职责》;《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制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登记制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管理服务制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下载和软件安装监管制度》;《卫星接收站管理制度》;《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光盘播放教室管理制度》等。

3、辅助设施建设,保证及时到位

为了统一规范,我们及时拨出专项管理经费,用以购买文件柜室内文化建设等辅助设施和项目学校室名标牌、专用室牌等。

在施工期间,我们学校安排专人等候公司安装人员来我校安装器材,服从集成商的安排。完成了模式二的安装。

4、严密过程记录,翔实工程档案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档案的建立是记录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和设备情况的重要依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前期准备时,我们学校就要求农远项目管理员将工程实施过程以文字、图片形式翔实记录。

5、做好培训工作,确保应用与实效

农远工程发展,师资是关键。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是确保农远应用与实效的第一步,就教师培训将采取如下方式:

我们将在县教育局教技科专业人员的培训下,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校内农远技术培训,力争做到教师人人过关,保证能够独立操作设备,运用资源。

6、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要求各教学点按照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的要求,将所有软、硬件设备登记在册,做到帐目规范。

7、以“三步走”方法促进教师使用

第一步,严格要求教师从备课到上课必须用。

第二步,学校将重点奖励能够通过使用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师,并将他们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

第三步,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保障教师自觉自愿的使用。

三、远景设想

我校是XX乡农远运用比较好的学校,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原来的配件有的现在已经无法购买,坏掉以后无法维修,如果能够达到每个班级能有一台电视机和一部wcd就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求了。

四、存在问题

1.设备问题

我校的“农远”卫星接收室设备由于运转不正常,一是系统不稳定,资源浏览器经常出现“页面无法显示”。重新安装后正常,使用几天后,又是原样。农远设备维修费用比较高,而且市场上面不容易买到是问题!

2、培训设备问题

我们将在县组织的培训下对模式二的设备进行学习,以便于开展对全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是模式二的卫星接收室和微机室同处一处,使用时和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时有冲突。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篇2:丁营小学农远工程

我校共有1所完小,4所村小及1个教学点。其中民主教学点因属于拟撤并学校在校生只有5人等原因本次未列为项目学校,全校累计已配备远程教育模式一的学校(点)4个,模式二的学校1所。

自“农远工程”启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下,我校远程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扎实有效。现将有关工程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项目工程管理力度。

我们成立了校“农远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中心学校校长c是全校“农远工程”第一责任人,项目学校负责人是本校“农远工程”第一责任人,远程教育管理员v是直接责任人。由于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因此,我校各项目学校工程进展顺利,管理较好。

二、狠抓落实,做好安装前期准备工作。

为做好“农远工程”安装前期准备工作,中心学校统一与建筑队签订建设卫星天线、防雷设施基座工程协议,这样不仅保证了各项目学校的天线基座按标准如期完成,而且还为学校节约了部分开支。专门安装了防盗门窗,努力做好设备环境准备工作。为了顺利安装好项目设施,中心学校安排了专人负责设备的运送交接,配合安装技术人员接好、装好、管好设备。

三、学用结合,充分发挥远教资源优势。

为提高设备资源使用率,我们学校管理员及时接收每周信息资源,作好设备运行记录,打印接收资源目录,定期对信息资源进行刻录保存工作,并作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在校级培训结束后,要求每人每周至少要浏览一次远程教育资源,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认真填写相关记录。学校还利用远程教育的卫星电视频道,组织教师观看相关节目,从多方面促进教师多学多用,充分地利用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鼓励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自制课件,经常到卫星收视室上课,或进行公开课教学。

我校“农远工程”虽然实施时间不长,但教师使用热情非常高涨,管理员做了大量资源下载、整理工作。远教资源的使用,为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课程资源”、“教师发展”、“学习指导”、“专题教育”等栏目,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让学生初次感受到身在边远山区而享受特级教师授课的喜悦。

通过近一段时间远程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师生都尝到了甜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比如高保山、把华忠等老师,在这次岗位大练经常在远程教育卫星收视室里,通过浏览有关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借鉴他人课件,认真钻研课件制作技术,终于将学校老师的弱项——制作课件,提高了上来。又如教导处的朱士奎副校长在教学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运用下载的视频片段进行播放,直观形象地再现勇士们的英雄就义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认知难点,而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比传统教学要好得多。

四、重视教学应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工作要求。

1、每位教师每周使用远程教育信息资源不少于1学时,每学期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或其他资源(如自制课件等)进行辅助教学不少于2课时(45岁以下的不少于4课时),上课要有教案和远程教育资源使用记录。每学年每位45岁以下的教师要求写一篇应用远程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的心得体会或论文。

2、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实施校内课堂教学观摩与交流,每月不少于1次。

3、学校教导处组织利用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和新课程知识,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1次。

4、中心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教学课件评比活动,要求每位45岁以下的教师均上交1个课件参评。

中心学校将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纳入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之中,纳入学校、教师工作评价之中,加强工作检查、评价与指导,每学年开展一次总结性评价,及时改进工作。

五、重视积累,建好远程教育工程档案。

及时收全每周信息资源,作好设备运行记录,打印接收资源目录,定期对信息资源进行刻录保存工作,并作好相应的记录工作。作好借阅和使用管理工作。管理员对借阅或归还光盘和资源的使用要作好记录。

为搞好远程教育建档工作,中心学校确定由专人负责,学校要高度重视远程教育的档案管理工作,及时收集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分类整理,按目录归档,装盒入柜。

篇3:丁营小学农远工程

关键词:远程教育,“一站九点”,中心站,教学点

从2000年起, 为推进西部地区的“农远教工程”, 由云南省电教馆大力推广的中小学远程教育“一站九点”模式在云南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 如今, 云南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已遍布云南全省, 并对云南的少数民族教育, 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一站九点”的概念

“一站九点”是指云南省根据西部地区的“农远教工程”的三种基本模式,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研发的一种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模式。

以下是“一站九点”模式中一个分支的结构图:

具体的做法是在中央电教馆的指导下, 由云南省电教馆组织, 以地州电教馆为依托, 在县乡一级地区选定一所小学、中学或农职校, 由地州教育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行政拨款, 投资约15万元建立一个县乡级远教中心站, 每个中心站至少配卫星接收系统一套、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和计算机等设备, 有的中心站还有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一个中心站下建九个教学点, 故称“一站九点”, 各个教学点分布到各乡镇, 每个教学点至少配2万元以上的设备, 包括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和计算机等设备以及一间播放室。每年当地的教育局要对中心站和教学点进行考评并投入相应的维护运营费, 以保证工作的良好运行。各个站点互相联结, 资源共享, 形成一张遍布云南全省的中小学远程教育的网络。

我们可以看出, 该模式实际上是我国西部地区“农远教工程”中的三种基本模式结合的一个综合体, 其结构合理、管理严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经实地考察后给予的评价是:这是最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远程教育模式。

“一站九点”模式虽然早期是由云南省创建的, 后来在教育部和全国省市专家的指导下, 逐步发展成为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

二成功的经验和案例

回顾“一站九点”模式的历史, 我们归纳出它最突出的六大成功点:

1. 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 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

在乡镇一级学校任教的校长和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就近到学习点或中心站接受培训, 开展教研, 离土不离乡, 既方便又有效。“一站九点”模式的网络还是西部地区“农远教”工程的核心, 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远程培训就依靠该网络开展。主要的培训和教研模式是: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电子备课室。农村教师在这种模式下学习使用设备和获取数字资源, 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据统计, 2000年至2012年间, 95%以上的乡村教师接受过至少一次远程网络培训, 全省中小学校长都接受过至少四次培训。在这10多年间, 云南农村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比过去10年降低4.2岁, 校本研究开展得十分活跃, 这说明教育技术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民办教师、乡村女教师和一师一校的教师, 在这个模式下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有了改善。许多乡村女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和出色的管理者, 一师一校的教师也不再孤立无援, 借助网络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2.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缩小了城乡教育的数字化鸿沟

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 边远山区学生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都是较差的, 数字化学习本来可以改善城乡教育的剪刀差, 可是由于山区的经济欠发达, 学生的家庭和学校承担不了数字化学习的全部费用, 势必造成越来越大的城乡教育的数字化鸿沟。在“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 “一站九点”模式很好地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 提供了低价优质甚至免费的教育信息资源, 让山区的孩子们学会了获取信息, 利用信息, 了解外面的世界, 与外界交流, 开阔了视野, 丰富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城乡教育的数字化鸿沟在逐步缩小。近10多年来, 山区小学的辍学率已降低到10%以下, 初中的辍学率下降到20%以下, 据统计, 2009年山区14岁以下女童的入学率比2000年高15.7%。我们可以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城乡教育资源将逐步实现共享, 教育公平将进一步得到体现。

3. 为农民和乡镇居民普及文化和科技知识

这个功能的开发有一个典型案例:2000年, 云南宜良狗街农职校师生养了一群猪, 在老乡眼里这群猪打猪仔时起就特别健壮可爱, 半年过去了, 小猪转眼长成了半大猪, 还是那样的健壮活泼, 而且比老乡家同品种同龄的猪体型大、体重高。

当年8月份狗街猪瘟流行, 老乡家的猪纷纷染病, 染病后很难治愈, 病猪的死亡率很高, 大家提到猪瘟都胆战心惊, 可是农职校的猪却好好的, 一头也没病, 老乡很纳闷, 为什么农职校饲养的猪不生病呢?于是有些老乡就登门求教, 农职校的老师告诉他们养猪要有科学的方法, 并给他们观看了养猪的教学片, 教给他们猪瘟防治的方法。老乡回去一试果然很灵验, 农职校养猪有套路的消息很快被传开了, 村长亲自到农职校联系, 请求农职校给村民播放教学光盘进行培训, 帮助村民战胜猪瘟, 农职校欣然答应, 随后猪瘟很快被控制住了, 到农职校观看教学光盘和咨询成了狗街村民的习惯。

不久, 这个故事从狗街传扬开去, 引起了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于是由政府牵头, 中心站和学习点与文化站和农科站联手定期向农民和城镇居民免费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由专职教师担任主讲, 在多媒体教室里向民众宣传文化、卫生和科技知识。到了赶集的日子, 中心站和学习点会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科普短片, 赶集的民众待集市散后会很积极地观看。这些短片有预防艾滋病、预防流行性疾病、农作物栽培、养猪、吸毒的危害、家禽养殖、扎染工艺、文艺节目等。有时农职校的师生还到学习站实习, 针对当地情况对作物栽培、牲畜和家禽养殖给老乡做咨询, 必要时他们还会到田间和老乡的家里实地考察并帮老乡解决问题。有的农职校就是学习点, 常年对外开展服务, 电教馆和中心站还制作了不少的科普专题片, 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曾受到来访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亚太国际教育协会的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认为这是最能体现云南特色的大众信息化教育形式。

4. 搭建了边远地区与外界信息交流的桥梁

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 很多山寨是在大山深处, 交通和通讯不发达, 信息交流十分不便, 人民的生活和教育水平都很低, 但有了“一站九点”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典型的案例是弥勒红万村, 在2003年前没有通公路和通电, 在离村子最近的汽车站下车, 还要走15公里山路才能到村里, 村里只有一所小学, 是在村中一个破旧的粮仓上课, 校长、校工和教师只有一人, 电是靠发电机发, 每天晚上仅供应两小时, 自从在镇中心小学建立了学习点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 红万村唯一的一名教师有机会到学习点参加培训, 利用学习的机会他向相关领导反映了他们村小学的困难, 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镇教办的干事随这位老师到红万村调查, 并将这里的情况反映到县里和省里, 引起社会的关心, 红万村被媒体从各个方面报道了,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于是红万村成为了当时网络上点击率很高的一个关键词, 海内外学者、摄影家和旅游者纷纷来到这里, 许多热心人为小学捐款捐资。2004年底, 村里用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捐款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学校新增派了两名教师, 近年不断有国内外的志愿者到红万小学支教, 乡里为他们修了公路, 架通了电, 村里有了卫星电视, 红万村的民俗被人类学家摄制成了各种专题片, 祭火的专题片在德国幕尼黑人类学的学术大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 红万村红了, 村民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也随之改善了, 学校有了电脑, 孩子们可以上网了。他们对山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更多的孩子到城里上中学了, 不久的将来还会到更远的地方上大学, 他们未来的生活肯定和他们的父辈不一样, 只有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 才能真正保护和发扬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远程教育的学习点确实为改善农民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做出了贡献。

5. 为党员和干部的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中心站和学习点也是党员和干部的培训基础, 乡镇一级和村一级的党组织经常利用远程教育站点开展活动, 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丰富了组织活动的内容, 提高了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云南省委宣传部和广电局的支持下, 各级电教馆和中心站合作制作了大量有乡土气息的党员教育片, 如“建立一个场所, 守住一块阵地”、“孤胆英雄”、“奉献不言苦, 一心为群众”和“福保之路”等电视节目, 这些片子真实感人, 深受党员与群众的欢迎, 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地观看和下载, 每个学习站都有光盘配发。

6. 改善了跨境民族的教育条件, 促进了边疆的和平和安宁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国有56个少数民族, 云南就占了52个, 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 它的边境线很长, 并且和多个东南亚国家接壤, 很多少数民族跨境而居, 居民的流动性很大, 跨境民族的教育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且事关国家边疆安全稳定的大事。“一站九点”模式使跨境的边民能便捷地获得各种信息, 既方便了孩子学习, 也扩大了边疆人民的沟通交流。由于国内的教育条件比境外要好, 很多边民为了孩子的教育选择了在国内长期居住, 在国内投资建厂、购置商铺和承包土地、山林等, 他们安居乐业, 辛勤地劳动, 促进了边疆的经济建设与和平安宁。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一站九点”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步形成了一些适合当地实际的教学方法, 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改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中心站经费和设备投入不足, 各学习点自身投入非常有限

远程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特别是财力, 纵观近10年来云南中小学远程教育“一站九点”模式的设备和经费投入, 无论是中心站还是学习点, 经费和设备投入都不足。首先, 设备的更新、维护需要不断有资金投入, 如配置新的电脑桌椅, 网络设备和添置防火、防盗、防雷设施等。另外, 管理也要投入大量经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创造, 需要高水平人力资源的投入、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 而资源建设和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是发展远程教育的重点。在资金不宽裕情况下, 开展远程教育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有持续不断的经费投入, 而单靠教育行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开源节流, 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2. 远程教育资源欠缺, 针对性不强

虽然远程教育提供很多教学资源, 但真正本土化的资源却很难找到,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教学资源很少, 而且许多资源针对性不强, 需要做进一步的修改整理, 而部分教师的自身开发能力有限, 导致应用效果不是很好。

3. 对教师和管理者的培训力度不够

农村多数教师对电脑的操作不熟练, 特别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严重, 要尽快适应现代化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有部分管理者的理念和素质都有待提高。而在培训上, 培训力度不大、不彻底, 虽然“农远工程”的各级各类培训很多, 涉及到教学理论、资源制作、教学应用和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 非常系统和全面, 但从相关的调研和文献分析中发现, 对大部分教师和管理者个体来说, 个人接受的培训却是单次的和局部的内容, 没有进行从初级到高级的系统性、连续性的教学应用培训。另外, 评估制度不健全, 培训结果往往收效甚微。教师和管理者的培训机制有待完善。

四改进的方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改进的方法: (1)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改变教师和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2) 挖掘本土的教学资源, 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资源开发研究, 整合社会的教育资源, 加强远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3) 加大远程教育经费的投入, 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办好云南的远程教育。

五展望

回顾云南省中小学远程教育的“一站九点”模式的历史, 可以说:在过去的10年间, “一站九点”模式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农村综合化信息服务平台, 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了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一站九点”模式的内涵和结构也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将发展成为技术更先进、手段更多样、范围更广阔、资源更丰富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今后也许“一站九点”模式会被新的模式所取代, 但当我们提及中小学远程教育时, 人们会联想到先进、丰富、开放、以人为本和功能强大等词语。

参考文献

[1]袁克定、宋宇.基于转变学习观的农村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J].中国远程教育, 2008 (10) :38~41

[2]刘兴红.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对城乡教育数字鸿沟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4) :45~46

[3]汪颖.回归生态的农远工程教师培训[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 :51~54

篇4:“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2-0056-04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三种模式”向农村中小学输送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缓解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一项民心工程。其中,资源是确保“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发挥的核心,因此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水平是重中之重。

一、“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目前,“农远工程”课程资源主要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和管理,这种集中开发、统一发送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在“农远工程”建设和应用初期课程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随着“农远工程”应用的不断深入,目前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也逐渐显露出了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应性,难以体现差异性,课程资源内容脱离农村教育教学实际,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师生的需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资源开发目标定位过高,未能立足于农村师生的实际水平

在调研中,大多数的农村小学教师认为“模式一”教学光盘中有些内容难度偏大,比如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资源,目标定位过高,未能很好地考虑农村师生的实际水平。由于农村小学生知识面窄、不善交际,教师很难按照光盘中的示范课那样授课;加之农村地区信息比较闭塞,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欠缺,导致很多教师根本不使用光盘教学。

2. 课程资源选材形式单一,缺乏对农村和民族文化的关注

目前“农远工程”课程资源的内容主要以城市师生的知识和能力为背景,这些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这种单一的以城市为背景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却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对农村地区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历史等丰富资源的关注;二是缺乏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

3. 课程资源与教材不配套,未能很好地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出现了很多新教材、新版本,各地都鼓励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教材版本的增多,为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主、灵活地选用教材提供了便利,但同时却出现了学校选用的教材与农远资源不配套的现象。笔者在甘肃省榆中县金崖中学调研时,教师们反映:“农远工程”项目刚起步时课程资源与他们学校的教材是配套的,但最近两三年,课程资源内容更新速度加快,出现了即使是同一个出版社开发的课程资源也和学校原来选用的教材不配套。

综上所述,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殊性,特别是我国西部农村有其独特的背景,作为以农村为的“农远工程”,其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脱离这种实际。笔者认为,采用以国家、地方(省和自治区)和县通力合作,分层开发“农远工程”课程资源比较符合当前“农远工程”发展的实际。

二、“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分层开发的内涵

1.“农远工程”课程资源的类型

“农远工程”课程资源的类型主要有:

(1)义务教育类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类课程资源比较注重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涉及的范围广,科目多,小学课程资源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科学、体育与健康;初中课程资源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音乐、美术、生物、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这类课程资源比较注重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是国家强制开设的。

(2)双语类课程资源

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属于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全国80%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西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聚居于西部地区。[1] 在一些偏远农村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大部分人都不会说汉语,因而开发涉及民族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内容的双语课程资源刻不容缓。

(3)教师培训类课程资源

教师培训类课程资源主要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体系,包括计算机操作技能、教学设计、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资源。

(4)学生技能培训类课程资源

开发学生技能培训类课程资源的目的在于培养农村学生的劳动技能,特别是针对那些没有机会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开设一些花果、粮食作物的培育、家电维修、导游技能、工艺品制作、计算机技能等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5)服务“三农”类课程资源

对于这类课程资源,笔者认为,应首先开发有利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为民服务能力方面的课程资源;其次,应开发有关土地森林保护、法律普及、农作物的耕种、畜牧业养殖等为农服务的课程资源。

2.“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分层开发的含义

“农远工程”课程资源的分层开发是指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立足于农村经济、文化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以国家、地方、县三级开发为主体,专家、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人员共同参与,整体联动的持续不断的开发、改进“农远工程”课程资源的活动和过程。其中国家重在基础课程资源开发+卫星传输,地方重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网络传输,县重在加工整合+光盘传输。

(1)国家:基础课程资源开发+卫星传输

国家应重点对义务教育类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国家开发的优势有:

第一,有利于根据各省“农远工程”项目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和种类,与各出版社合作,把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组合,能有效克服课程资源不足和课程资源不匹配等现象;

第二,容易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包括科研部门、出版社、电教馆、高校和项目学校,共同合作开发,确保“农远工程”课程资源的质量;

第三,有利于农村各学校的均衡发展和城乡课堂知识水平的同步发展,形成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公平教育体系;

第四,有利于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使开发的课程资源具有前瞻性、导向性、权威性和系统性。

由于在所有项目学校中,“模式二”、“模式三”学校占据了绝大部分,因此利用卫星传输系统把课程资源传输给各项目学校,能让大部分项目学校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课程资源,且覆盖面广,成本低,能为农村学校提供最基本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2)地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网络传输

由于国家层面开发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不可能面面俱到,容易出现一些课程资源目标定位过高、内容偏难等脱离农村教育实际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卫星和网络把开发的农远课程资源传输给地方,地方再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农远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和自主开发。

二次加工:地方通过卫星、网络将国家开发的课程资源接收后进行修改、加工以及整合。在进行二次加工时既要与国家课程资源难度保持一定的梯度,同时也要侧重地方特色。

自主开发:根据本辖区内的民族和地域条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包括双语类课程资源和服务“三农”类课程资源。地方开发的优势有:

第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水平,将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分解和细化,易于被“农远工程”项目学校师生接受;

第二,体现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能充分反映各地的人文地理和民俗民风,使“农远工程”课程资源的地域特征更加明显,资源更加丰富和多样。

为了提高传输的有效性,地方开发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到“模式三”学校,再由“模式三”学校接收并辐射到周边“模式一”和“模式二”学校。

(3)县:加工整合+光盘传输

县级要因地制宜地对国家、地方开发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再次进行加工整合,使之更加符合本地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县级可有针对性地把县级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和国家课程资源分别刻录下来,发送到“模式一”和“模式二”学校。刻录的内容可为义务教育类、教师培训类、服务“三农”类、学生技能培训类、双语类等课程资源。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三、“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分层开发的流程

根据“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分层开发的内涵,结合实地调研,我们提出了如下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分层开发流程(见下图)。

1. 宏观拟定

“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方案的宏观拟定对设计和开发“农远工程”课程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合理的开发方案不仅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还能对整个开发过程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方案的宏观拟定,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第一,自上而下。该方法是由国家、地方、县各级农远课程资源开发部门各自拟订开发方案,再由国家下级部门(地方、县、学校)、地方下级部门(县、学校)、县下级部门(学校)分别对各自对应的上级部门拟订的方案提出建议并做适度补充。该方法具有拟订周期短、效率高等优势,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第二,自下而上。该方法是从学校到县再到地方最后到国家逐级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再由上级部门对各自对应的下级部门提交的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这种方法具有集思广益,有利于调动各部门力量的优势。

第三,上下结合。该方法是在拟定课程资源开发方案时,国家、地方、县共同参与。由三级农远课程资源开发部门牵头,各级教育部门分别抽调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人员来共同完成方案的拟定工作。这种做法针对性强、能融合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但由于该方法涉及的人员和部门众多,不易具体实施。

第四,征集选用。该方法是先由国家、地方、县各级“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部门分别向各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界征集开发方案,然后由各级部门分别从各自征集到的方案中筛选出最优的方案,最后再经过加工、整理和修改,形成最终的开发方案。该方法能激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的关注,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2. 中观开发

“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方案确定以后,可采取以下几种开发策略:

第一,完全采用。

目前各级机构已经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直接作为农远课程资源使用。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教育类课程资源,这些学科课程反映的都是一些客观真理,各地可根据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水平,直接选用。

第二,部分修改。

各级机构开发的大量课程资源中,有些只需要对部分知识点作简单修改后就可以作为农远课程资源使用。比如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

第三,自主开发。

对于部分修改后仍无法满足农远需要的课程资源,则必须自主开发,需要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各民族的双语类课程资源、服务“三农”类课程资源、义务教育类课程资源、教师培训类课程资源等。

农远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过程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的内容、设计与制作课程资源、评价与修正课程资源等环节。

(1)建立机构

国家、地方、县各级开发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农远课程资源开发机构,负责开发农远课程资源,其职责包括规划农远课程资源、进行需求分析、选择农远课程、确定课程开发目标、组建开发队伍、对开发人员进行培训等。

(2)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目标

课程资源的开发目标是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设计的教育内容而使学生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2]它是国家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课程资源设计、课程资源实施、课程资源评价的准则和指南。[2] 因此,农远课程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极其重要,要依据师生的需要、农村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三方面来确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个性品质教育,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为宗旨。[3] 体现基础性、多元化和科学性的原则。

(3)选择课程资源的内容

农远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程资源内容的基础性,把最基础的知识融入到农远课程资源中去,为农村师生的学科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课程资源内容应贴近农村生活,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课程资源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

(4)设计与制作课程资源

根据各学科及“三种模式”的传输特点,把农远课程资源设计制作成几种形式:流媒体课程,把优秀的课堂实录、专家的学术报告、技术人员的操作与示范过程等制作成流媒体课程进行传输;网络课程,根据农远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媒体呈现,图文声像并存;多媒体课件,把农远课程分解成各个相互联系的小单元,采用Flash、Authorware、PPT等制作软件,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纯电子版课程,将理论性、逻辑性强的农远课程资源,进行书本的简单搬家,制作成纯电子版课程。

(5)评价与修正课程资源

农远课程资源的评价与修正贯穿于开发的全过程,通过评价与修正,可对各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不断调整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促进课程资源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质量。

3. 微观使用推广

对制作完成的农远课程资源要进行必要的宣传,同时应对项目学校的校长、教师和管理人员开展相关的培训,确保农远课程资源能在较大范围内得以推广和应用。

四、农远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负责农远课程资源开发的三级部门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农远课程资源由国家、地方、县三级分层开发共同完成,各级课程资源相互补充,其难度和特点都不一样,而且发送的方式也不一样,必须加强三级部门的交流与合作,避免引起开发内容重复。为此,应做到:第一,互相理解,三级部门要分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使各级开发的农远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第二,互相支持,三级部门应明确各自开发的总体方向,并在人力和财力方面互相支持,共同交流和分享成功的经验,取长补短;第三,平等协商,三级部门应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解决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农远课程资源目标的确定要切合实际

农远课程资源目标的确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真正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避免走两种极端:其一,任意拔高课程资源目标的层次,希望尽快赶超城市教育水平;其二,无限度降低课程资源目标的标准和要求,以为越简单越能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

3.农远课程资源的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应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对农远课程资源进行评价。首先,评价人员要“多元”,课程论专家、资源开发人员和教师都要作为评价者参与到评价中来;其次,评价方式要“多元”,由于农远课程资源的特殊性,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第三,评价标准要“多元”,应针对农远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地域特点,形成多级评价标准,并与农远课程资源开发相匹配,使农远课程资源在分级评价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4.农远课程资源要突出农远特色

农远课程资源与普通的课程资源是有区别的,其使用对象主要是农村中小学师生、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因而一定要突出农远特色,不能将其做成一般课程资源的翻版,不能照搬照抄;特别是地方课程资源不能成为“小一统”的课程资源,要有灵活性,让各部门发挥自身的特长,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避免出现资源形式单一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多彩的西部文化盛宴——第三届西部(呼和浩特)文化产业博览会侧记[DB/OL]. http://www.ccnt.gov.cn/xwzx/whbdfdt/t20070823_44025.htm

[2]地理课程资源目标的含义、类型及其层次性[DB/OL].http://www.dljs.net/showart.aspart_id=1165.2006-12-26.

篇5:清池小学农远工程自查报告

我校是农村小学,农远工程为我校配备了模式三的所有设施。我校农远设备正式运行,也有3个年头了,现在教师门能正确利用资源进行备课,上课,真正体现了农远工程在教育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最近我校对校内的农远工作进行了自评,我校的自评结果如下:

一、组织机构与制度

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教研组并真正做到了教研落实在行动上,并配备了专职技术人员。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并且上墙。

二、设备登记及使用情况

我校为农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占教室三间,校内设有齐备的卫星接收单元,建有完整的4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微机室,做到了相关软件齐备,局域网结构合理,线路畅通。安全设施完好,设备运行正常。

1、我校有专任教师32人,教师用机有31台,任课老师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机。

2、我校原有学生机54台,现因机器使用时间过长,报废了23台,校内微机室内现有学生机31台、教师机一台、服务器一台、交换机一台,稳压电源一台。

3、校内多媒体教室有投影机一台、计算机一台,多媒体控制台一个,音箱、话筒各一对。有DVD一台。)

4、卫星接收计算机一台、打印机一台、刻录机一台、VGA分配器一个、UPS电源一台,室外有卫星接收天线一个。

三、我校现无新增设备,我校准备再投入18000元资金用于购买电脑。

四、文档资料收集与整理情况

我校各种文档资料等指定专人负责,平常注意各种文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类存放,各种资料一目了然,详尽务实,标准规范。

五、各功能教室的卫生与安全状况

我校配有多媒体教室和微机室,装有防盗门和防盗窗,配备了灭火器材,指定专人管理。教室卫生一天一清理,保持室内机器洁净;对机器一周一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六、各级各类培训情况及效果

教师培训:学校积极听从上级的安排,指定人员参加了县级培。首先是专职技术人员,之后是管理者,最后是骨干教师。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之后,学校又组织了校本培训,使教师们对农远设施运用有所了解,全部教师能够会用,逐步熟练。我校各科教研组都定期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研活动。使全体教师整体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六、教育教学应用情况

经培训的教师熟悉了设备性能后,掌握了教学应用方法,经过校本培训后,四十五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能运用相应的农远设备进行教学。各年级每周一节信息课,我校每位教师每个教室每周上一节运用农远设备课,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当中,充分利用资源学科覆盖面比较广。教研组真正起到了教研组作用,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效果良好。

七、电化教育取的成果经验

电化教育相配套的设施有了,最主要的还是提高运用这些设施的人——教师的知识技能。电化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迅速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系,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说,电教手段的普及程度及运用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重视提高教师运用电教设施的能力

认识事物都有一个过程,配备计算机、投影机的初期,绝大多数教师缺乏使用的知识和技能。为讲一节公开课,专门找人制,上课时还往往有电教人员给他们“助教”,致使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正是使用电教设施知识和技能的缺乏,给电化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带来了一定得影响。随着各种培训的开展,现在教师运用电教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

(2)重视提高教师运用电教设施的艺术水平

重视开展电教理论和电教教法的研究,使广大教师逐步掌握应用电教设施的艺术水平。做到应用得当、恰到好处,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篇6:小学农远工程教研的工作总结

时间很快转瞬间农远工作实施5年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小学农远工程教研工作总结。我校能认真落实和贯彻上级部门下达的农远工作任务,教师认真执行学校农远工作的各项工作计划,全体教师都能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充分结合实际和农远工程设备的运用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坚持理论学习,学校农远工程提供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思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学校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本学期我们每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充分利用农远工程提供的新理念,认真做好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每星期开展听评课,我们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认真撰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既要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也要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因此,我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把反思发到自己的博客上去,即检查又互学。

研讨——反思,

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聆听名师的专题讲座,观摩其示范教学,领悟名师的高尚师德,探究名师精湛的课堂教艺。

与此同时,我还安排学生课外兴趣活动,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内容、场地均得到落实。组织学生学校网络知识,学生在多样的兴趣活动中不仅巩固、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也为今后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发展特长。

上一篇:水运工程验收规范下一篇:X分行业务经营快速发展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