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教学重难点策略

2024-05-12

突破教学重难点策略(精选8篇)

篇1:突破教学重难点策略

突破拼音教学难点的策略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和查字典的有效工具,是基础中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等要求。

迈入新世纪的大门,面对五彩缤纷的信息,人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交流。在这个信息时代,失去交流,就意味着落后。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交际越来越广,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因此把拼音教好,让学生读准确、规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笔者从事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结合彝语及彝语区汉语方言特点,反思当前的汉语拼音教学,发现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难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首先是方言环境的影响。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由于孩子在入学前在家庭、社会上听到的都是地道的彝语及汉语方言,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天长日久,其听觉神经就会对这种方言比较熟悉和固定。这对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势必造成很大的干扰。比如,彝语区汉语方言发音前后鼻韵分不清、声调混乱等不利特点,对学习拼音和普通话的消极影响就很严重。这是彝语区孩子学习汉语拼音最难跨越的一个障碍。

其次是汉语拼音本身的复杂性。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它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加上内容多而且枯燥,要在约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学会,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又要有一定的速度,对一年级新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再次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众所周知,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制能力弱。他们学习动机受兴趣支配,无意注意相对占优势。孩子们一入小学就要学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讲更是枯燥单调乏味。而留给一年级学生集中学习拼音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多月。在这样短时间内掌握汉语拼音,这是件不容易的事。

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不高也是固有的不利因素。尽管我们的愿望是小学语文教师都像播音员一般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但事实是彝语区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普遍不高,发音不准,难以形成良好的示范,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加之传统的拼音教学,把拼音教学和语言学习割裂开来,没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被动,教师教得无奈”,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依据上述实际情况,如何提高彝语区拼音教学的实效?笔者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授其方法、引导参与、创设氛围等几个方面对汉语拼音教学作了如下一些探索和尝试。

策略

一、注重趣味性,以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由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和一年级学生注意不易集中的心理特点,要求拼音教学要特别注意形象性和趣味性,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学习单韵母和声母就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或肢体语言来进行“手舞足蹈”,让其他同学猜是什么字母。如在学习声调和复韵母时可以组织“找朋友”游戏加以巩固,“拼音宝宝找朋友”把写了字的头饰带给学生,音乐一响,就去找相应的音节朋友,找到后两个站在一起大声读两遍,其他的同学跟读这些游戏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起来,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在变化多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在游戏中变得轻松和愉快,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氛围和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孔子又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乐学”视为最高境界。方言区学生学拼音有难度,但不能让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单教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还要寓教于乐,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与。例如声母中形近的字母比较多,如“b—d、p—q”等。低年级小学生特别活泼好动,针对这一点,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手势或课堂上的实物进行演示,充分让他们展示自我,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智慧的火花四溅,在教学“b—d p—q”这两对最容易混淆的形近声母时,没想到学生的小小的脑袋里竟然闪现着那么多智慧的火花,小小的躯体里竟然蕴藏着那么丰富的表现力!他们用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与左右手掌配合,根据的圆形的不同位置表示“b-d p-q”。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孩子们的表现欲就会得到完美的体现,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笔者还让学生自己编歌诀来辅助记忆。学了书上的识记方法之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于是五花八门、生动有趣的顺口溜就出来了,如:斧子斧子fff,特别特别ttt,白云白云 ün ün ün,月亮月亮 üe üe üe,安家落户ɑn ɑn ɑn”。孩子们把顺口溜写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姓名,(有的同学还画些花草,有的还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贴在墙上,并欢天喜地地回家告诉家长,自己是个小作家了,有的还邀请家长一定要来学校看看他的作品,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这些活动既使学生大脑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从而提高了拼音教学的效率。

二、针对方言特点,切实突破发音关

在语文教学中,单单教学生学会知识还不够,最主要的还是教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利于学生终生学习。

彝语区方言常常前鼻韵和后鼻韵不分、第二声、第三声不分,如何高效地学习,突破这两个难点呢?笔者采取观察、比较等方法结合游戏进行教学:

观察法。教师先做发音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口形、舌位,体会发音方

法,并结合口腔图清晰讲解。让学生依照图解反复尝试体验。如教“an-ang”时,教师告诉学生“an”发音时,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软腭下降,关闭口腔通道,打开鼻腔通道,气流振动声带,并从鼻腔冲出成声。舌尖顶上齿龈;口形较闭;音色:尖细清亮;发“ang”时,舌根抵软腭;口形较开;音色浑厚响亮。

比较法。“an-ang”的比较发音,语音示范、手势配合为指导。发“an”时,左手掌平伸,右手顶着左手掌心手指根部,帮助学生形象认识发音器官的位置,发“ang”时,左手掌平伸,右手顶着左手腕部,帮助学生形象认识发音器官的位置。“en-eng”“in-ing”等几组彝语区方言极易混淆的拼音都可采取反复比较区分的方法进行教学。

游戏法。“猜一猜”游戏训练学生,教师发“an、ang”两个拼音,让学生根据唇形的变化猜出是哪一个音。

绕口令。根据训练的要求,让学生练习“安全与昂首”绕口令,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舌头就灵活了,说普通话自然就流畅了。强化学生的发音方法,找准发音器官的位置。

三、创设拼音氛围,勤于练习,反复巩固

汉语拼音教学一直面临着“低年级学,中年级忘,高年级丢精光”的“回生”问题。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习拼音并不能立竿见影,必须反复练习,强化训练,才能掌握好汉语拼音。因为汉语拼音毕竟是抽象的,再加上方言区学生平常一般讲本地话,不经常使用普通话,要防止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回生现象,因而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勤练。很多老师的方法也不错:有的用拼音字母布置教室,孩子们走进教室,就像进入了一个“拼音王国”;有的给可爱的小动物身上贴着拼音,有的在一朵朵小红花里面用拼音写上小朋友的名字,让孩子们上完新课就会争着去找,去读„„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拼音和识字、阅读的关系极为密切。第一册教材集中学习了汉语拼音的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声调和拼音方法,学会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随后会依靠汉语拼音识字,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得到巩固。到了二年级汉语拼音又增加了新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大写字母,学生就能利用汉语拼音查字典识字,在以后各年级语文教材中,也都注意安排汉语拼音复习巩固,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让学生在利用汉语拼音识字、阅读的过程中,使所学的汉语拼音日臻熟练,把汉语拼音的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

彝语区汉语拼音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在汉语拼音帮助下是能说好普通话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地改进教学,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勤学,那么汉语拼音这种工具,就会成为学生手中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尽早尽快的叩开语文殿堂的大门。同时,笔者期望广大彝语区语文教师高度重视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勤学苦练,当好良师,为彝家孩子学好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打造一片晴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

2.《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突破教学重难点策略

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难点,解决重点,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的作用,让孩子能高效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一、自学与讲授结合,落实词句基础。要想高效地在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课标中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孩子在有序地自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摸索出一条适合孩子自己学习的方法。这样在学生自学能力逐步提高的前提下,再来进行这些学习内容整理和分享,让学生在“含金量”高的课堂中用20分钟的时间,收获平时40分钟才能完成的三维目标。

二、和交流结合,提高阅读质量。孩子的阅读是必要的,让孩子用心去读,去“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地有效阅读,是必须的,否则,课堂上的10分钟课内阅读,也许会流于形式。组织学生带着宏观的问题和观点,去用心阅读,再与伙伴交流这种阅读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孩子会形成深入阅读的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思考与体悟的能力。

三、情境与习作结合,激发习作兴趣。阅读和习作不能是孤立的,要让孩子在阅读中感悟,进而有写作的欲望,应该,在阅读材料上下功夫,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或者感情元素多的文本资料,让他们在阅读材料中获得启示,作为老师的我们,再借机设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真心流露出自己的心路轨迹。我们给予孩子的可以不必是精雕细刻地修改,这种修改是无意义的,这种评语,孩子根本无心去看,那样,我们的工作岂不是劳而无功。所以,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肯定,是放开手脚大胆地写,鼓励他们,鼓动他们自己去修改。也许孩子们的语言稚嫩苍白,也许孩子的内容缺乏推敲,但只要是孩子的真心流露,我们就给他自信,让真正走进自己的写作世界。

四、互评与欣赏结合,树立写作意识。动员孩子们互当评委,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孩子们在互相欣赏和互相评价中,享受自己写作的成就感,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办法。作为老师,要想让孩子写出自己的想法,比较容易,要想把学生写出的内容都进行修改,进行评语,那是对老师的挑战。其实,这种工作意义也挺值得推敲。让学生们在评价和修改中享受自己的二次修改,在过程中掌握修改的方法,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积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尝试和体会。

篇3:巧用“比较”策略突破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会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直接引导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其实,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具体特征理解得并不深刻。于是,我尝试用反例与正例比较的策略进行教学,突显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效果明显。

教学片段:

过渡:这些对称的物体真漂亮,如果把它们画了下来,就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出示天安门、飞机和奖杯图形。)(板书:图形)

师:这三个图形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这三个图形都是对称的。

师:是不是所有图形都是对称的呢?我们又怎样来验证呢?在探讨之前老师还请来了两位朋友。

(出示杯子实物图和手机图,让学生认一认。)

师:如果把它们也画下来就是像这样的图形。这两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呢?

生:不是对称图形。

师:口说无凭,你能想个好办法验证出这三个图形是对称图形,而这个杯子和手机不是对称图形吗?

生:可以折一折。

师:怎样折呢?

(请一个同学到讲台前折一折)。

师:像这样的折法就是……

生:对折。(板书:对折。)

师:在小组里对折天安门、飞机和奖杯这三个图形,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对折后两边一样。

生2:对折后旁边没有多出来的。

师:对折后“两边一样”、“没有多出来的”这样的情况,用数学语言说就是对折后两边“重合”了。

学生齐说重合。(板书:重合。)

师:再用对折的方法折一折杯子图和手机图,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1:有多出来的地方。

生2:两边不重合。

师:比较对折后的天安门图和杯子图。杯子、手机图对折后也有一部分合在一起了,可是和天安门、飞机和奖杯的重合有什么不同?

生3:天安门、飞机和奖杯图对折后两边全部重合了,没有多余的地方,杯子、手机图对折后两边没有全部重合,还有多出来的地方。

师:像天安门、飞机和奖杯这样对折后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说,就是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而杯子、手机图片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板书:完全。)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吗?

生4:完全重合就是对折后全部重合了,没有多余的。

生5:完全重合就是对折后两边都一样。

教学反思:

篇4:初中函数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

关键词:初中函数、教学难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1引言

初中数学的函数课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函数是比较抽象而且复杂的,需要有比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这是比较难掌握和学好的课程,学生往往会在这部分遇到困难和阻力。所以,在一般的数学教学中,就会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场景。但是,无论是在平时的测试、阶段考试,还是在中考,函数一般以数学大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很大,是考察的重难点。因此,初中函数是教师讲解的教学重点,函数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在考试中考得比较理想的分数,甚至有时还起到决定性作用。

函数在数学中表示的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每一个输入值就有一个对应的输出值,在数学中的表示方法为:x为输入值,f(x)为输出值。初中函数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等内容,这些内容将一直延续到高中数学,是以后高中学习的基础。从初二开始接触的一次函数,再到后来的二次和反比例函数,都是从函数的概念和关系起学习,同时要了解掌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而且随时间的推后不断的加深,如果学生在初中没有将基础打好,掌握良好的学习函数的方法,融会贯通各个函数的重难点,这对以后的学习和教学都会有一定的困难。

2突破初中函数重难点的关键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学习主动性

抽象的概念和函数等式的构建是初中函数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很多数学教师对这样的知识内容和性质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采取何样的教学方法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任何学科任何知识内容的引导首先要从学习兴趣的激发开始入手。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学生都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情绪中,因此教学效率不高,知识转化率也不尽人意,若学生的学习情绪转变得积极主动的话,他们会自发投入到知识学习中来。

问题情境的引入是笔者常用的一种知识引导方法,通过与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相结合,引出新的知识概念的教学方法既考虑到了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的教学问题,同时也起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作用。还记得笔者在引出函数概念时,开课时的第一个问題就是:"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一次方程式吗?那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也跟它略有相似,那同学们能够在课本上帮老师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吗?"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本阅读当中,全神贯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初中函数教学并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教学项目,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摸清教学引导的方法和门路,一切知识引导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2.2从概念入手,构建函数知识体系

函数是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形式,其中涉及两个变量间的关系:自变量和因变量,该关系是影射来对应变化。只要自变量发生变化,因变量必定对应发生变化并确定唯一的因变量值。也就是说,函数的学习已经面向动态知识,这对于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静态知识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不透彻的概念理解或错误的理解记忆都会给函数知识的教学引导带来极大的困扰,进而使得学生不能对函数知识进行熟练运用,不利于其学习思维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锻炼。据笔者所知,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在刚刚接触到函数知识时,都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相关概念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表面,而在解答相关数学问题时,一般都是直接套用课本公式来解决问题的,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后期的知识应用是十分不利的。

其实,每一种函数都有对应的解析式、表格、以及图形等表现形式,了解每一种函数,将其对应的关系、条件、图形、解析式记牢,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方便对每一种函数的理解。当然,教师在讲解函数概念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实例,作为辅助理解的工具。例如,教师讲解一次函数时,可以引入这样的例子:在百米冲刺比赛中,谁先到达终点就赢得冠军,就说明该运动员的速度最快,但是在多组比赛的情况下,用来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是"时间"而非"速度",各运动员的比赛时间随他们的速度变化而变化,运动员的速度确定时,其所用的时间是唯一确定的,这其中速度是自变量,而时间就是因变量,这就是一次函数的关系变化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函数概念有所理解,并在后期知识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凭借自我认知构建起了系统的函数知识应用体系,既锻炼了学生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使得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所提升,一举两得的教学收益,何乐而不为呢?

2.3从实例出发,注重函数的实际应用

函数本身就具有抽象和复杂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会觉得枯燥无味,容易生厌倦感。初中数学课程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在课程准备前对教材稍加熟悉,然后直接按照自己的理解方法去讲解课本上的例题和知识概念。这样的教学引导使得整个教学课堂显得太过空洞、抽象,整体课程教学效率过低。结合新课程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初中数学课程的导入可以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加深学生对函数知识的了解,赋予知识以"活力",只有将其函数知识拿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让其对函数知识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认知。例如,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学生可以利用求最值方法找出顶点值,从而才能确定最值。当然在实际情况中定义域和顶点没有现实意义,这是不合要求,那这样去求得最值?经过一番简短的课堂讨论后,学生仍旧找不到正确的研究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实际情况下的函数定义域,然后明白区域性取值下的最值问题。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现实生活服务,解答一些常见疑难问题。

2.4 从图形结合入手,将其融汇在函数教学中

说到函数,稍有学习经验的教师第一反应就是函数图形,这是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概念与图形的结合讲解,有利于辅助学生理解函数的真正意义。也就是说,在解决函数过程中,数形结合思想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教学引导要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也是数学函数学习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函数相对于其他数学知识而言有些过于抽象,但与图形相结合,则使得函数知识形象生动的性质有所凸显。由数量关系来定函数图形,再由图形来确定数的具体位置和解答方法。例如,一次函数是数组,同时也代表一条直线,,而二次函数则代表一条抛物线。有一题目:函数y=kx+b和函数y=ax2+bx+存在交点,而且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求这个交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画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的特点,就会发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在相交,只有两种情况,在顶点相交只有一交点,不在顶点则有两个交点,这样解题方法就明朗起来了只要求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值,那就次本题的答案。数形结合思想非常神奇,能让学生在摸不清解题思路的情况下,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3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函数是比较入门的内容,也比较基础的知识,初中生要从概念入手,结合实例,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掌握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才能很好地把握函数知识。函数知识综合性比较强,也比较抽象,但是也比较灵活,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开拓自己的抽象思维空间能力,提高解题效率。才能为今后的高层次的函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作用探讨》,杨平荣,《学术研究》2013年8期

[2]《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 案例及启示》,高富红,《.科教文汇》2011年15期

[3]《初中函数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王长平,《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年3期

篇5:突破教学重难点策略

张冬梅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笔算的算理,领会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十位上的道理。

二、突破建议

(一)选择便于向学生解释算理的情境

1、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教材创设的情境及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学生很熟悉的,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在例1的内容呈现中,创设了一个已知速度、时间,求路程的情境,并以12小时作为讨论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将12小时拆成10小时和2小时来解释,这与乘数是两位数时用“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分别乘另一个因数比较吻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算理,从而建构起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法则。例

1、例2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乘法运算中去;教学难点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单价、数量、总价三者关系的模型: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例

4、例5时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课前搜集的物品的单价、交通工具的速度,既丰富了学习资源,又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不仅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还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1、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式计算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因为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所以本内容突出自主探索。在估算后直接揭示145×12的笔算过程,通过提出“第二部分该怎样写?”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第二个因数中的“1”与“145”相乘的结果表示什么?积的末尾应与第一部分积中的哪一位对齐?最终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另外,把估算融入笔算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地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 ×12”。教学例2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篇6:突破教学重难点策略

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自原深发展银行作为先行者在国内供应链金融服务大胆创新并得到了丰富利润后,紧接着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一些在经营上相对传统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都开始猫准了该项业务,而且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量逐年上升,发展速度较快。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涉足该业务领域,供应链融资新产品及其组合产品的不断推出,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原深发展银行最早倡导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经历了以票据与质押为代表的产品先导期,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供应链理念,并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与创新进入了品牌建立期。年该行明确提出供应链金融业务要面向中小企业和贸易融资,将其提升为全行的战略业务。在组织结构上,在总行建立了保理中心,加入国际保理商协会,设置了贸易融资部,建立双线管理的贸易融资特别审批通道,以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审批的专业化和效率。原深发展还创造性地制定出自偿性贸易融资授信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适应于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信用评估办法。工行推出了“沃尔玛供应商融资解决方案”,大型零售商的上游供货商大多为中小企业,工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交易对手的信用,为供应商提供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融资服务。兴业银行推出的“金芝麻”系列服务产品也是以中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群,该产品针对供应链的不同环节提供不同产品,其中生产专项产品有项、采购专项和销售专项产品各项。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推出其供应链金融品牌一“浦发创富”,该产品是国内银行业首个全面整合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突显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的金融服务品牌。“浦发创富”力求满足企业在生产、贸易、投资、理财等各领域的金融需求,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专业性的金融产品解决方案,其中提供的基础性供应链金融服务有:提高企业的信用度;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加速存货的周转;降低账款管理成本。同时该服务也推出了特色服务,包括为采购商解决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供应商解决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企业定制专门的`服务方案;为船舶出口商提供融资服务;为工程承包项目提供信用支持服务。原深发展就率先推出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供应链金融系统与物流监管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交互更为紧密,这也对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正在从“线下”转战“线上”。,整合后的平安银行在上海宣布升级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推出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涵盖了供应链金融的全流程服务。平安银行推出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后,到月底,已有150多家大企业采用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34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获得供应链融资。年末,平安银行贸易融资授信余额亿元,较年初增长小微借贷余额为2872.82亿元,较年初增长23.11%,小微借贷余额为558.34亿元,较年初增长16.25%。

除了平安银行外,2012年以来民生、中信、光大、兴业等多家银行在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方面发力,实现从“线下手工处理”到“线上多系统集成”的转变,推出相应产品。2012年3月10日和3月24日,民生银行“保理及供应链融资系统”的两个产品相继上线;2012年12日光大银行正式推出“汽车供应链金融线上融资系统”,为汽车行业客户提供在线融资交易、各类信息查询和物流管理服务;兴业银行也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电子化流程管理建设,并筹划供应链金融线上化,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亮点之一。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策略

第一,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品牌宣传与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应结合本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加强品牌宣传力度,针对不同行业、领域与规模的供应链业务,采取不同的品牌宣传策略,做到精准营销,采用广告、新闻、报刊、杂志等渠道提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结合银行自身特点,谋求差异化竞争,避免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同质化,最终形成具有专业影响力、认知度高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

第二,加强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一方面,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核心企业是各类信息的主要来源。在配套企业获得融资之后,需要接受银行监控以保证其按时按需向核心企业提供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配送是供应链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与之相对应,物流企业在整个链条的运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采集、蹄选、分析物流企业提供的各类数据,银行也可以从配送程序的层面对链上企业的经营情况及面临风险做出侧面了解。

第三,加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化建设。借助Internet/Intranet/Extranet建立虚拟的扩展供应链,构建内部网络运行系统与外部网络运行系统,引入先进电子商务条件下的营销策略与渠道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资源,同时利用当前先进的RFID、GPS、EDI等信息技术建立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以信息的形式及时反映供应链上下游企I的经营管理、资金流动等信息,使商业银行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其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情况,实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三流合一”,提高商业银行供应链业务的经济收益。

篇7:适时辩论,突破教学重难点

《墨辩》中说 :“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正所谓理越辩越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充分发挥辩论的实用价值。在教学进程中,根据学生普遍性的错误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分成两方适时展开辩论。这样能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辩论的方法。

一、误入歧途时,归谬析疑,反省重难点来龙去脉

有些时候,由于学习品质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初期,就走入了歧途。这时,“就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郑毓信先生说。此时,辩论的另一方就可以顺着对方的错误结论,利用例子归谬的做法,让对方感受到结论是错误的,恰到好处地揭露对方认识的荒谬性,促使对方在思想碰撞和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片段:

在学生尽情猜想,思考确定后,交流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甲方):(信心十足)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

生2(乙方):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长乘宽,应该是长乘高。

师:两位同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到底谁正确呢?赞成生1的请起立,赞成生2的先坐着。(学生分成了两队)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想帮助任何一方,也可以举手发言;如果听了同学的发言,改变主意了,你也可以马上调整。现在哪方先说?

生3(甲方):(不以为然)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现在只是把有的边动了动。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生4(乙方):边动了动就不一样了。

生5(甲方):(始终不解)大家看,平行四边形框架这样(反向)不就又拉成一个长方形,所以面积就是长乘宽啊。

生6(乙方):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我也用这个框架吧,他边拉框架边说,大家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其他学生说“面积变小了”,他继续拉继续说),那现在呢?(越来越小了)

这时,赞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的学生,大部分渐渐坐了下去。

生7(乙方):(不可思议)长乘宽的积是多少?(30平方厘米)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

站着的学生都纷纷坐下了。

……

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这是一些学生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的真实想法。当然,部分真正思考过的学生还有另一种做法――长乘高。这样辩论的两方就产生了,由于是重难点的尝试学习阶段,学生说不出到底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只能根据对方的结论,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结论是错误。这里的生6(乙方)说:“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就是假定对方是正确的,然后慢慢操作平行四边形说:“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说“面积变小了,”后来又说“越来越小了”,这样提供了适当的外部操作因素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让对方同学慢慢发现“两条边长度没变,乘积也就没变,可是框架里面的面积变小了”这么一个现象。再加上乙方的一位同学又说:“长乘宽的面积是多少?(30平方厘米)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自相矛盾的结论,深深刺激着对方固有的认识,促使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思考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以偏概全时,暗度陈仓,促使重难点显山露水

有的学生在学习时,由于认知的不完整,在重难点的自主建构时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如果从正面去辩论,他们就会固守原有的认识。这时,辩论的另一方就应该将真实的意图藏在非一般的行动背后,表面上承认或回避对方的观点,分散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的错误全面暴露,再一招制敌,巧妙驳倒对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败北。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分歧很大,基本形成了两个阵营)

师: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展开辩论。

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生1(甲方):(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生(乙方):是。

生2(甲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生(乙方):是啊。

生3(甲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乙方同学虽然口称“是”,心理却很不服气。只见,乙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生(甲方):是。”

生4(乙方):(举起小小的一份,用挑战的口吻)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生(甲方):(小声说了声)不是。

生5(乙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生6(乙方):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难道像我们这样随便分成两份,也能说其中一份占吗?

甲方同学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乙方的队伍中。

……

案例中,吴老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当甲方的同学举着二分之一圆而趾高气扬地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乙方同学口头上称“是”,没有针锋相对。然后“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让甲方不由自主地回答:是。此时乙方表面上看似问了一个隔靴搔痒的问题,实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潜伏”问题。在一大一小的两份中,取其中的一份,将不是二分之一的真实意图,藏于这前一问和接下来的后一问中。当乙方拿着小小的一块再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甲方就明显感觉陷入了绝境中,由此十分清晰地感到:要说二分之一必须加上“平均分”,从而深刻地意识到分数意义中重难点“平均分”的要求。

三、模棱两可时,就坡骑驴,明确重难点内涵外延

有些时候,虽然部分同学对重、难点的理解是片面的,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有可取之处。此时,辩论的一方就可以利用这可取之处,作为己方的话柄,加以发挥。所以,当对方的观点对己方有利时,辩论的另一方不妨先承认对方的说法,然后在对方的观点上添加一些自己所独有的而对方缺少的认识,一语胜人,一招胜敌,就如同就坡骑驴或阶梯登高一般。

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四下“三角形的特性”的片段。

师:下面第三个图形是三角形吗?(大部分学生用手势表示“×”)

师:请认为是错的同学立正,认为是对的同学坐好。所有同学边听也可以发言,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谁先说?

生1(甲方):这不是三角形,因为它上面的线都出头了。

生2(乙方):我觉得它是三角形,只要看里面的就可以,就是一个三角形。

生3(甲方):我觉得是错的,因为它不是线段。

生4(乙方):(不屑一顾)多出的就看成射线,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

生5(甲方):三角形线段的头都要连着的,可是这里相邻线段的端点没有相连,那能说是三角形吗?

生6(乙方):(得意地说)我把多出来的去掉,或者不看它,它的端点不就是相连了吗?

生7(甲方):(急切地说)多余的去掉或不看,的确是端点相连。可是这里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把第一个图形的一条曲线掰直就可以了,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

(同学们都不自觉地点点头,坐着的同学站起了几个。)

生8(甲方):不能随便去掉,正因为多了才是错了。

同学们都站了起来。

……

“只要看里面就可以,就是一个三角形”是部分同学的美好想法。但这如同管中窥豹,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而忽略了其他部分。“多出的就看成射线,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是死鸭子嘴硬,同样也把自己模棱两可的认识暴露无遗。这时,甲方先是承认了乙方的说法“多余的去掉或不看,的确是端点相连”,但是“去掉或不看”恰恰是错误的根源。此时,甲方同学再说“可是这里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把第二个图形的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这里的甲方同学先承认对方说法,再补充己方观点“不能去掉,也不能不看”。使对方发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能随意取舍,要整体观察。这样不仅知道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明白整体思考的要求。

四、生搬硬套时,类比譬喻,感悟重难点是非曲直

数学的抽象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那么在辩论时,针对一部分学生对重难点生搬硬套的现象,另一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两类事物之间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他们可能有其他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这样一部分学生就能从中启发联想或触类旁通。

笔者在教学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书架高2米,每层高0.3米,最多可以分成几层?”

笔者首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在巡视时,发现他们的作业大致出现了两种情况。于是挑了两位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第一种:2÷0.3=6.66…≈7(层);第二种:2÷0.3=6.66…≈6(层);

师:同桌检查,你的同桌是黑板上的第一种请起立,是第二种的先坐着。(结果发现有不少同学选了第一种)既然,每种都有不少支持者,那我们来辩论一下。其他同学一边听也可以发言,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辩论开始。

生1(甲方):我觉得是7层,因为6.66……就接近7层。

师:那我们现在确定认为7层为甲方,6层为乙方。乙方有什么想说的?

生2(乙方):我觉得应该是6层,因为6.66……不到7层,多出的地方可能放不了书。

生3(甲方):(理直气壮)我们在做题时基本是四舍五入。

生4(乙方)(不客气地说)你们家楼房二层半,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这时有个别同学陆续坐了下去)

生5(乙方):二层半的房子,真正用的只有两层。书柜6层多,但真正用的只有6层,因为多出的一点,不一定能放书。

这时,选第一种做法而站立的同学都坐了下去。

……

辩论中,这里的乙方没有陷入甲方的就事论事中,而是用楼房作比喻(生4)说:“你们家楼层二层半,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楼倒是绰绰有余。”通过书架层数和楼房层数的可比性、类似性,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这里要去掉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书柜应该是6层的意思。其他同学也从这个比喻中,形象地领悟到书柜层数的近似数和楼房层数的近似数是相通的,应该把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去掉。可以说远比教师的说理,更能使学生明白灵活取舍近似数的生活应用。

教育家魏书生说: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处于非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正反两方面的辩论作为竞赛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立足渐进同化的知识感悟,是一个智慧碰撞、观点交锋、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虽然有时候课堂秩序会比较乱,影响上课纪律,有时候学生间的辩论会泛泛而谈,辩不出是非对错,但辩论作为一种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值得每一个教师用心捕捉辩论的闪光点,然后鼓励放大;提炼辩论的方法,然后尝试实践。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中心小学

篇8:突破小学科学教学难点的一些策略

一、自制教具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中的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知识的基本途径, 也是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自制科学教具具有很强的学科特色, 趣味性强、实验性强、理论性强, 制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实践经验。教学中, 笔者希望把课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用形象逼真的自制教具来演示知识, 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有人说:“自制教具, 永远比买的好。”在教学中, 自制教具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互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 笔者制作了大量的教具, 在突破难点上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讲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时, 在用空心管验证光的实验中, 笔者把空心直管和空心弯管组合在一起做成了组合空心管即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器。需要的材料:502胶、塑料管三根 (两根十五厘米、一根三十厘米) 、接口管两个。 (如下图)

组合后的空心管更能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用手电筒照a端, 看一看在b端和c端, 哪段能看到光, 便知道光是怎么样传播的。这样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完成了实验教学的任务。

二、自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有些科学知识很抽象, 很难懂, 学生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 如果在教学中遇到这种难点, 教师就要尽可能地把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教师可自己设计实验来展示教学内容。在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造一艘小船》时, 教材要求要用橡皮泥去做船, 来突破排水量与物体的沉浮关系这个难点。而笔者要求的是用各种材料去做船, 一是突破排水量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二是要联系实际, 讲究船的作用。由于同学们这个年龄阶段对这个造船活动很感兴趣,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各种造船的材料, 以备同学们在活动的时候尽情发挥。课堂上,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各种材料, 想尽一切办法去做试验、探究、收集和整理事实。结果在交流汇报时很活跃, 学生作品有很多又具有不同的特色。例如, 船身采用泡沫塑料制作, 加强了浮力作用;方形结构船身采用了平衡稳定构造, 能保持船只的稳固性;设计的气垫船有气垫、排气口, 还有气流推动的构造。还有一位同学制作了一艘航空母舰, 船身上安装有机枪、大炮, 甲板上还有小型军用飞机, 非常逼真, 而且射击的机枪还能够旋转方向。学生非常活跃, 每个人都要说, 显然这节课学生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改进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实验课的改进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实验更高效地突破难点, 因此教师在改进实验时的作用十分重要。笔者以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实验改进。“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是小学科学的经典内容, 主要探索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笔者按教科书的设计思路, 安排了两项前期观察、整理活动:1.把几种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 再标出它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把几种物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实验桌上, 再标出它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学生经过排列整理, 很快就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并无关系。接着, 按教科书的设计思路, 笔者安排了两项改进的实验、研究活动:1.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体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 推测他们的沉浮, 再放进水里观察。结果怎样?2.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 推测它们的沉浮, 再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又怎样?这两项研究活动的方法无疑是科学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对于探究材料的准备难度较大。第一个活动改进实验的材料与效果:给每组准备1个小金属茶叶盒, 4个钩码。先向学生介绍:茶叶盒重25克, 一个钩码重50克, 用这个茶叶盒做五次实验。第一次将空盒放入水里观察, 第二次在盒里放1个钩码再放到水里观察, 从第三次起, 每次多加1个钩码再放到水里观察。当学生明白了用什么材料, 怎样操作后, 就让学生分组探究并填写实验记录表一。

第二个活动改进实验的材料与效果:准备找4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 里面装沙子, 放在天枰上称, 使其每个瓶的轻重相同, 以符合“轻重相同, 体积相同”的要求。经过反复实验, 沉浮效果明显。若分组实验, 每类同体积的瓶要准备12个, 共48个小瓶, 一时难以备齐 (有条件的学校备齐分组实验更好) 。我只好改分组实验为演示实验。课中, 我按照教科书的实验方法抽学生到讲台演示操作, 其余的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二。

改进后的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在控制重量相同、体积相同的实验时更直观更容易, 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 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利用自制教具、自编实验、改进实验等方式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切入点, 把传统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探究式、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实施有效教学, 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综合因素。

摘要:本文是研究小学科学教学难点的方法, 从理论上去认识小学科学教学难点的重要性、复杂性;在实践中采取了自制教具、自编实验、改进实验等方法去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综合因素。

上一篇: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方案下一篇:商务礼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