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教学设计

2024-04-19

重难点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重难点教学设计

篇一:河南省鹿邑县清水河治理工程设计分析

河南省鹿邑县清水河治理工程设计分析

摘要:清水河属淮河涡河水系,是周口市东部地区的一条重要排水河道。近年来河道排涝能力逐年降低,河道现有排涝能力不足5年一遇设计流量,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设计流量。致使该流域每当遇到较大洪水年份,常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项目的实施,能保护清水河沿岸4个乡7个行政村,2.6万人口、3.63万亩农田。

关键词: 清水河;治理工程、设计分析 1.工程概况 1.1工程现状

清水河本次治理段总长18.56km,属平原河道,河道平均比降1/6000;河槽宽度上至下游宽度不一,由于河道上有2处节制闸,河槽内常年有水,河槽表层为淤泥质土,滩地上大多种植杂草,树木、耕地;现状河道两岸均有连续的堤防,堤顶有土路,堤后为大片耕地;临河有9处人口较为稠密的村庄,清水河两岸分布有4个乡7个行政村。河道在流经村庄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滩地内有违章建筑及任意堆放建筑、生活垃圾,特别是生产桥上下游,侵占河道现象尤为严重;,河道内有13座桥梁,现状生产桥两岸伸入河道8m~12m;鹿辛运河上游2条较大排涝沟均无沟口闸涵控制。1.2存在问题

(1)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低

清水河1958年治理以来一直未再系统治理。由于年久失修,现河道淤积严重,河底淤积深度普遍超过1m,河道排涝能力逐年降低,河道现有排涝能力不足5年一遇设计流量,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

(2)沿河支沟缺少沟口涵闸,现有涵闸结构老化、损毁严重

清水河本次治理段九龙口处两条较大的支沟王庄沟、沈宋沟,均无沟口涵闸,汛期洪水倒灌,严重威胁着两岸居民的生产、生活。

(3)桥梁荷载标准低、阻水、损毁严重

清水河本次治理段内的生产桥现有荷载标准低,都在汽-10级以下。现存在主要问题是:①阻水严重:桥两岸的桥台砖墩共深入河道8m~12m,这些桥梁已成为一个个的卡口段,严重阻碍河道行洪;②损毁严重:这些桥梁均存在桥板断裂、漏筋、弯曲变形、桥头八字墙部分坍塌、砖风化剥落严重现象;③基础埋深浅:其中有6座基础为砖墩,桥下土质基础为轻粉质壤土,承载力较低。

篇二:(吕钧伟)一次函数教学设计

《 一次函数》的教学设计

鹿邑县生铁冢乡第二初级中学

吕钧伟 二0一五年五月 《 一次函数》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点

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及意义,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理解一次函

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会用简单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2.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一次函数,体会数学研究方法多样性,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分析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联系,从而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画函数图象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一次函数解析式特点,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联系规律,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 难点: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的联系规律.

三、教学方法

用类比的方法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促进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一

步分析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联系。整个过程就是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四、学法指导

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进一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生活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演示.

六、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当然,这个函数也可表示为: y=-6x+15(x≥0)

当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0.5km时,他们所在位置气温就是x=0.5时函数y=-6x+15的值,即y=-6×0.5+15=12(℃).

这个函数与我们上节所学的正比例函数有何不同?它的图象又具备什么特征?我们这节课将学习这些问题. ⅱ.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研究下列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表示?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1.有人发现,在20~25℃时蟋蟀每分钟鸣叫次数c与温度t(℃)有关,即c?的值约是t的7倍与35的差.

2.一种计算成年人标准体重g(kg)的方法是,以厘米为单位量出身高值h减常数105,所得差是g的值.

3.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额y(元)包括:月租费22元,拨打电话x分的计时费(按0.01元/分收取).

4.把一个长10cm,宽5cm的矩形的长减少xcm,宽不变,矩形面积y(cm2)随x的值而变化.

这些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分别为: 1.c=7t-35.2.g=h-105. 3.y=0.01x+22.4.y=-5x+50.

它们的形式与y=-6x+15一样,函数的形式都是自变量x的k倍与一个常数的和. 如果我们用b来表示这个常数的话.?这些函数形式就可以写成: y=kx+b(k≠0)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linearfunction).当b=0时,y=kx+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例1 下列哪些函数是一次函数,哪些又是正比例函数.?7(1)y??3x?4;(2)y?;

x(3)y?9x;(4)y?4x2?1;(5)m?2x?6.练习: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又是正比例函数? ?8(1)y=-8x.(2)y=x.

(3)y=5x2+6.(3)y=-0.5x-1.

2.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在一个斜坡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1)一个小球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函数关系.它是一次函数吗?(2)求第2.5秒时小球的速度.

3.汽车油箱中原有油50升,如果行驶中每小时用油5升,求油箱中的油量y(升)随行驶时间x(时)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y是x的一次函数吗? 解答: 1.(1)(4)是一次函数;(1)又是正比例函数. 2.(1)v=2t,它是一次函数.(2)当t=2.5时,v=2×2.5=5 所以第2.5秒时小球速度为5米/秒. 3.函数解析式:y=50-5x 自变量取值范围:0≤x≤10 y是x的一次函数. [活动一] 活动内容设计:

画出函数y=x,y=x+2与y=x-2的图象.并比较两个函数图象,探究它们的联系及解释原因.

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加深对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关系的理解,认清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联系规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从图象形状,倾斜程度及与y轴交点坐标上比较两个图象,?从而认识两个图象的平移关系,进而了解解析式中k、b在图象中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在实际中的表现.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从图象形状,倾斜程度及与y轴交点坐标上比较两个图象,?从而认识两个图象的平移关系,进而了解解析式中k、b在图象中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在实际中的表现. 比较上面两个函数的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结果: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形状都是______,并且倾斜程度_______.函数 y=x的图象经过原点,函数 y=x+2的图象与 y轴交于点_______,即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x 向_平移__个单位长度而得到.函数 y=x-2的图象与 y轴交于点_______,即它可以看作由直线y=x 向_平移__个单位长度而得到.比较三个函数解析式,试解释这是为什么.猜想: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它与直线y=kx有什么关系?

结论: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b,它可以看作由直线 y=kx平移b绝对值个单位长度而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 0时,向下平移)。

你会画出函数y=2x-1与 y=x+1 的图象吗? y=2x-1的图象是经过点(0,-1)和点(1,1)的直线,y=x+1 是经过点(0,1)点(1,2)的直线。

注意:图象与y轴交于(0,b),b就是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正在原点上、负在原点下。[活动二] 活动内容设计: 画出函数y=x+

1、y=-x+

1、y=2x+

1、y=-2x+1的图象.由它们联想:一次函数解析式y=kx+b(k、b是常数,k≠0)中,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有什么影响? 活动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熟悉一次函数图象画法.经历观察发现图象的规律,并根据它归纳总结出关于数值大小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探究方法在数学中的重要性,进而认识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特征与解析式联系. 目的:

引导学生从函数图象特征入手,寻求变量数值变化规律与解析式中k?值的联系. 结论: 图象:

规律:

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上升;当k<0时,直线y=kx+b由左至右下降. 性质:

当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 随堂练习

(1)下列函数中,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是________.a.y=-2x b.y=-2x+1 c.y=x-2 d.y=-x-2(2)直线y=3x-2可由直线y=3x向平移单位得到。(3)直线y=x+2可由直线y=x-1向平移单位得到。4)对于函数y=5x+6,y的值随x的值减小而______。5)函数y=2x-1经过 象限

(6)函数y=2x-4与y轴的交点为(),与x轴交于()让学生谈收获

1、怎样的函数是一次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当b=0时,y=kx+b就变成了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3、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

4、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常数k,b的意义和作用 作业:

1、课本120页习题3、5;

2、完成本节课的配套练习篇三:鹤群教案

《鹤群》

单位: 鹿邑县老君台中学 姓名: 孙 春 花

时间:2012年4月8日 鹤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读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2.过程与方法

分组讨论,理解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方式 1.讨论点拨法 2.朗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的第一页有关一只白色的鹤的图片,由此引出课题。

二、自学完成学习目标一

1.出示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读课文,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2.学生自学10分钟。

3.由学习委员组织进行第一抢答环节。

三、讨论完成学习目标二

1.出示学习目标二:理解课文内容,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2.学生围绕此学习目标,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把所提问题写在黑板上。

3.老师根据学习目标确定第二抢答环节的问题。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已确定的第二抢答环节的问题。5.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抢答环节,同时完成下列板书: ?? 鹤群翔空

鹤鹰大战 ? ? 救助伤鹤? ?

四、独立完成学习目标三

1.出示学习目标三:学习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2.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本文着重描绘的三个场面,并提出“哪一个场面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这一问题,请同学用5分钟的时间把想说的话写下来。3.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完成下列板书: ? ? ? 团结友爱 互帮互助 不畏强敌 ?

五、布置作业 ?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学后反思。

篇2:重难点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课堂教学要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平时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际上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常常被人们简化为:“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双基”。那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又勉强地加上了一个学科情感。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的三个方面:①知识。②技能。③情感。

有了课堂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过程的撰写,就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了。教学目标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即:一对一的关系。教学目标也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的某几个教学环节,即:一对多的关系。

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别完成的所有的教学目标时,这节课的教学工作也就结束了。不是吗 隐含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教案中,不能写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隐含目标的内容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果将隐含目标在教案中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容易使得本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产生混乱,以至于不知道是哪一个学科了。

如: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等。这是要求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细雨无声地,灌输给学生的。

如果写出来,每一节课都差不多一样,不但是违反了教学目标的唯一性原则,还会写大了、写多了、写偏了、写远了。有可能就成了是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了,如:政治学科、哲学学科等。

隐含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有,更重要的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能体现出来,又不能影响教学主线。还要能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隐含目标的实现,可以借助于教案中的活动主题、活动任务、列举的案例等来实现。如: ①图形图像课中,对比今昔天安门广场全景图的技术实现。

②电子表格课中,判断刚刚设计、输入的公式对错与否,不是某一个,某几个学生、老师的判定的,也不是什么民主投票决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行一下,就知道了!

③声音信息感觉媒体课上,举例音乐的曲调和歌词的传播信息的特点和效果时,举例“日本鬼子投降后,曾克林帅部入关,在沈阳火车站唱《国际歌》”“抗日时期,冀中平原夜间老百姓让门外来人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过程中,还要设计有对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等的评价分数,如:百分制的5分。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疑难问题,又需教师的很好的引导和思考。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导”、“联”是突破教学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

善于引导。善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也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所以,教师须多备几手“导”的技能,以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法、观看影视法、类比法等。

善于联系联想。善联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对学生来说,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只有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学得牢固扎实。所以,教学不宜空讲知识,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那样只能弱化教学效果。善联,一要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时代的气息引入课堂。二要联系学生以前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这些旧知识既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新知识的固着点。因而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结,注意教学内容的整体与局部、前与后、因与果的衔接与递进,在联系中将新知识融为一体。三要联系教师自身的学习感悟。教学既是教与学的传导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感悟,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化解难点的做法和体会,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篇3:《掌声》重难点教学设计

《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爱的奉献”专题中的一篇叙事性文章。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流程】

一、巧抓题眼,感受变化

1.多媒体出示句子: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热烈而持久。”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 齐读句子。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同学们为什么要送给英子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3. 同学们为什么要送给英子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英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读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英子动作与神态的句子,想一想,从中你感觉英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由外向内,循“情”渐进

1. 学生读书,然 后 汇 报 、交流。

(1) 投影出示:“她很文静……走路的姿势。”指名读。什么原因让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谁知道“小儿麻痹症”是什么病呢?我们从中读出一个什么样的英子?学生交流。(相机板书:文静、自卑、忧郁)

(3)指导朗读。

(4) 投影出示:“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把头低了下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体会英子自卑的心理。

2. 投影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红红的。”

(1)“犹豫”是什么意思?此时此刻,英子会怎么想?

(2) 你能把英子的这种矛盾、紧张的心情读出来吗?

3. 因为得过小儿麻痹症而落下残疾,英子忧郁、自卑,但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假如她现在正站在我们面前,我们该送给她什么呢?(预设:学生热烈鼓掌)

4.师随机采访:你送给英子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你想用掌声告诉她什么呢?

5.交流总结。(板书:鼓励与信任)

6. 出示:“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热烈而持久。”齐读。

7. 在包含鼓励与信任的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这场面多么令人感动啊!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如果同学们亲耳听到英子讲故事,你会送给她什么?

8. 这次的掌声还仅仅是鼓励吗?这热烈的掌声中还包含着什么呢?(板书:赞扬和肯定)

9.(出示插图) 当英子第二次听到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时,她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此时此刻,无数的话语涌上英子的心头,英子想对同学们说———(指名说)

10.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呢?

(1)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读。

(2)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板书:活泼、开朗、自信)

(3)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师板书:掌声)

11.(指板书)正因为这充满爱的掌声,使原本文静、自卑、忧郁的英子变成了活泼、开朗、自信的英子。掌声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齐读第4自然段。

三、联系生活,升华感悟

1.投影出示英子的来信,指名读。

2.“歧视”是什么意思?从英子的信中,你读懂了什么?

3.朗读这封信,读出英子今天的快乐和幸福。

4.师总结:是啊,掌声是鼓励,是赞扬,是关爱。在学校,在家里,在社会上,处处需要掌声、需要爱。那么,在生活中,你想把掌声和爱献给谁呢?

5.有一首歌叫《爱的奉献》,让我们用心去聆听,共同感受爱所给予人的温暖和力量吧!(播放歌曲;课件播放生活中人们互相关爱的图片。)

四、激情总结,延伸情感

篇4:如何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无疑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如何备教学重难点,包括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何破解教学重难点而建构出新的教学框架。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4-5页《四则运算》一课的备课历程,来谈谈备教学重难点的步骤与思路。

步骤一:剖析教材,研究知识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如果把教材看作一头原生态的牛,那么剖析教材如同庖丁解牛。只有经历解剖的过程,才能准确地把握牛的内在机理、内在建构,掌握骨头之间、骨头和肉的连接点与镶嵌处。同理,只有剖析教材,研究知识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而剖析教材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剖解教材,罗列、梳理知识点,二是厘析知识点的各自特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教学重难点。

1、剖解教材,罗列、梳理知识。透过教材的表面现象,脱去教材的漂亮外衣,从情境、例题、习题等方面抽取出数学的本质,解剖出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它将经历从零碎、无序地罗列,到根据一定的标准,深入各知识点的内部表征,有序地对知识进行梳理、分类的过程。

如《四则运算》一课,我从以下两个角度对知识进行梳理:

①例题编排角度。本课安排了两个例题,蕴含着两大块并列性知识。

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它是加减混合运算。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口朱旭平徐旭琴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它是乘除混合运算。

②算用结合角度。新教材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进行整合安排,体现了“算用结合”思想。“算”的方面,有多样的计算方法,有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总结出加减或乘除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用”的方面,有问题中数量关系分析,根据什么?每步算式表示什么意义?等等。

2、厘析知识间的内在关系,确定教学重难点。在厘析知识外部、内部的各种关系时,要以一种整体、开放、联系的视角,着眼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与学生的认知线索,立足于知识的发展脉络,理清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把握所学知识在外部,即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小学乃至中学阶段等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现学内容的学生认知基础与后续的知识发展,并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修改、调换和删减。要从哲学的角度,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厘析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如逻辑关系,根据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系,从经纬立体层面对知识进行分析:如主次关系,明确哪些是主要知识,哪些是次要知识,还要深入剖析主要知识内部各个层次表征的主次关系。再基于知识的新旧关系、主次关系、逻辑等关系分析,从学科课程论角度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从学科学习论角度,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确定本课教学的难点;从学科教学论的角度,确定教学关键点,即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且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

如《四则运算》一课,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厘析知识间的内在关系:

①学生的认知基础。本课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解决此类问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用”的方面,例1内容在第四册中用专门例题学过了,例2内容在前几册练习、复习中多次出现过。综合式和分步式的内在关系在连加、连减、连乘、连除等解决问题教学中多次分析过。“算”的方面,学生对同级运算乃至不同级运算的计算技能、计算顺序已初步掌握,因为在前几册的练习、复习中出现了相应的习题,达到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②知识的主次关系。本课教学以“算”为主体,着力要刻画的是计算顺序,以“用”为客体,“用”为“算”服务,以“用”释“算”。在“算”中以综合算式为主体,分步算式为客体,分步算式为综合算式服务,促进学生对综合算式计算顺序的理解。多种方法以常规方法分析为主体,其他方法分析为客体,要着力前者,并实现对后者的迁移。

③例题的难易关系。一个例题是用加减解决的问题,另一个例题是用乘除解决的问题。对两个例题进行比较,学生对前者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更丰富,后者用归一、归总的方法,用倍比的方法来解题,其解题思路稍抽象,稍难理解些。

基于知识间的各种关系分析,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用解题思路阐释算式的计算次序,理解,归纳并掌握同级混合运算顺序,形成计算技能。教学难点用解题思路解释算式的计算顺序,其中更侧重于乘除混合运算的破解。教学的关键点是让学生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步骤二:渗透思想、建构框架。有效破解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重难点确定之后,要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所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概率思想、不变量思想、组合思想等小学阶段可以向学生渗透的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数学的本质、灵魂所在。使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过程中,逐步领悟到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并有意识地提炼和归纳,反过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不断推进学生的认知体系向更高层次建构,将有效地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过程体验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教学重难点是一节课教学的着力所在,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建构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框架,在立体层面形成知识之间横向与纵向的相互咬合,相互牵制,知识间的无缝链接与整合,突显每一个知识点在此课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它对建构教学重难点的力量。从而通过教学框架的建构,在力学上将破解重难点的总力分解到各根支柱,各个知识点,实现从单点支撑变成多点支撑,发挥知识糅合的力量,从而有力地推进知识的数学化进程,有效地破解教学重难点。

如《四则运算》一课,我为破解教学重难点,建构了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框架。

第一层次:呈现问题、自主列式

以单元主题图为背景,同时呈现两个例题一

例1:“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例2: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分析]基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本片段同时出示两个例题,让学生自主解题,并把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提前到例1。这样直面反馈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面破解教学重难点,将形成以算式987÷3×6的运算顺序探究为基点,形成以点带面的迁移建构方式。

第二层次:数形结合,以用释算

1、数形结合,糅合阐析

①针对分步式提问:987÷3表示什么?根据哪几条信息列出来的?跟随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如右图)的第一条表示线段。

②在综合算式中,第一步在哪里?(教师画线)这里的987÷3表示什么?教

师总结:不管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第一步都是计算每天接待多少人。

③第二步算什么,它表示什么?你觉得哪个条件很重要?“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意思?跟进学生回答,电脑出示线段图第二条表示线段。

④教师总结:我们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使计算顺序和解题思路相对应进行全面阐述。

[分析]本片段教学不是先把分步讲完,再讲综合,而是将分步与综合糅合在一起,通过提问:“在综合算式中,第一步在哪里?”突显了第一步的重要性,起到用分步算式促进学生对综合算式计算顺序的理解,发挥了知识整合的力量。同时,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步呈现线段图,有意识从解题思路中抽象出线段图这一直观表示形式,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地阐述出解题思路,顺向归纳出算式的计算顺序,达到“以用释算”的目的。

2、以点带面、逆向阐析

①提问:6+3×987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使学生自主结合线段图,用解题思路阐析算式的计算次序。

②提问:解决了例1的计算顺序,例2中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每位同学选择一道算式,同桌互相说说这样算的道理。

[分析]在上个片段对算式987+3×6计算顺序探究的基础上,本片断采用以点带面的建构方式,通过提问:这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直面指向算式的计算顺序,使学生主动用解题思路来阐析计算顺序。这样整个算用结合基本形成以“用”切入,归纳计算顺序,以“算”切入,联系解题思路的两个阶段。

第三层次:链接生活、归纳总结

1、链接生活、阐析顺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用加减法或乘除法解决的问题。教师板书算式,阐析计算顺序。

2、分类总结、归纳总结。把这节课的算式分成两类,怎么分?它们都是怎样计算的?电脑呈现: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拓展应用,建构模型。说说下面各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4-8+10,8×3÷6,17+12-8,63÷7×8,,b÷a×c。再出示插件(见下表):

你知道吗?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所以,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级运算。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分析]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用解题思路印证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然后通过分类,使学生把握这两类算式的特征,从而用不完全归纳法顺利地归纳出计算顺序。同时运用研究结论,让学生阐析算式的计算顺序,进而建构符号化模型。并用插件的形式,告知四则运算的级别,揭示出计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这一数学规定的缘由是同级运算。

第四层次:破解模型,深化思维

在应用拓展模型的基础上,在最后出示一道蕴含一级、二级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为什么这道题的计算顺序不是从左往右呢?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什么情况下,计算顺序不是从左往右呢?为下节课学习打铺垫。

篇5:政治学科重难点分析教学设计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身边的同学也做到了“自强不息”

师:所以,他们可以做到,你们可不可以呢?

生:可以?

师:那你们会怎么做?

(生陷入沉思中)

师:怎样培养自强精神

1、志存高远

2、用语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3、在磨砺意志中自强进取。

我们这节课时间有限,很可惜,可能不能你们在课堂上面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不过,老师确实很想知道你们会怎么做。所以,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任务——

四、课外延伸(作业):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如何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坐起,逐步走向自立自强的讲稿,在同学中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一、自强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1、自强的含义

2、成就伟大事业的人,都是自立自强的人

3、自强不息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二、培养自强精神

1、志存高远

2、用语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篇6:重难点教学设计

学段: 初中学科: 语文教材版本: 人教版年级/册: 七年级上目录: 3 羚羊木雕本次研修的重难点题目(知识点): 本文记叙了“我”在父母的逼促下把送给好朋友万芳的羚羊木雕要回的故事,表达了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理解和尊重的愿望,含蓄的批评了父母轻义重财的行为,赞美了小朋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

内容与目标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②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2.难点:①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人文精神。

②通过是非曲直正的辩论,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课文中的有关生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线索、结构,品味语言,随文讲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4.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5.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

导入 课前预习: 找出课文中近6个生字,6个多音字并注音和解释。是 PPT 步骤一 引入教学: 面对学习,面对友情,你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并产生矛盾,父母也许会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是 PPT 步骤二 题目解说: 全班分成左、中、右三个学习小组。各组学习情况由教师、学生现场给予评价。是 PPT 步骤三 快读课文 找出生字、多音字6个左右并查字典注音、解释。是 PPT 步骤四 分角色朗读,整体感悟课文 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抽学生按角色分工有感情地朗诵,但只读人物对话部分,教师参与其中读故事叙述者部分。可读全文,也可只读前半部分。是 PPT 步骤五 问题拓展 我既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好? 是 PPT 结束 品读语言,练习对话 跳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值得借鉴的对话语言,读一读,划下 是 PPT 教学效果检测题 人物分析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从上述对具体人物的分析中,对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难作出恰如其分的理解和判断。

(l)“我”把爸爸送的羚羊转送给好朋友,当然可以。羚羊虽然贵重,但孩子的情谊更是深重的。做父母的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感情。

(2)爸爸妈妈执意要取回羚羊,而奶奶却说“算了吧”。在孩子已经把礼物送给朋友的情况下,奶奶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在孩子的思想没有搞通的情况下,强迫命令,会伤害孩子幼小的纯洁的心灵。

(3)“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主要在父母,不该在已经送人后强迫孩子取回。但是,我们要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全”字,这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它说明孩子也感到自己并不是没有一点责任,并不是一点错也没有。如果孩子将礼物送给朋友时,先征求了父母的意见,取得了父母的同意,就不致造成这种“反悔”的后果了。反之,如果父母采取说服的态度,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心意,这种“反悔”之情可能会缓解。

篇7:篮球教学重难点

行进间曲线运球(五年级)

动作要求: 向前运球时,拍按球的后上方,同时后脚蹬地运球行进,球的落点在同侧脚步的前方,跑动的步伐与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一带、二按、三推、四曲)

重点: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

篇8:创新教学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难点新理解

教学重点一般的理解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 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教学的重难点已不是以往的集中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在后两者的三维目标中也需作为教学重难点考量的方面。重新理解教学重难点使教师在把握教学关键上拓宽了视野, 在做教学设计时开创了新的思维方式。

中职教学有其特殊性, 有别于普通的中小学。其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 其教学的重难点除了知识与技能外, 如何培养职业素养、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与岗位对接、如何使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等, 都可以作为教学重难点应考虑的范畴。同时众所周知, 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已经越来越困扰着中职教师, 这些何尝不是我们应该突破的教学难点呢?

二、分析实情, 把握重难点

终上所述, 教学的重难点应比传统的理解更为宽广。笔者在把握重难点时, 不同的课程不同考虑, 不同的项目不同考虑, 不同的学生不同考虑等, 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在结构平法课程中, 梁平法的识读是从事建筑岗位的核心技能, 是教学的关键, 但是学生理解力差, 这就成了教学的难点;在装饰预算课程中, 涉及装饰材料计量与计价, 学生对于很多材料都毫无概念, 那么如何把各种材料及价格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知成了教学难点;在建筑构造课程中, 以理论为主, 教学枯燥, 同时部分教材内容陈旧已不适合现有需求, 如何更新内容并使枯燥变为有趣成了教学难点。可以举的例子很多, 教学重难点各有不同。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深度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习性、实时掌握行业信息, 才能准确把握好重难点。也只有突破重难点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创新设计, 巧破重难点

中职专业课程科目众多, 每个科目甚至每个科目里的项目都会出现不同情况的教学重难点, 情况较为复杂。因此成功的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到各个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等, 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案例分析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课时有限, 但是实训任务多,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呢?以柱钢筋绑扎项目为例。该项目的教学重点:完成柱钢筋绑扎任务并掌握质量验收要求;教学重难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柱钢筋绑扎任务并保障绑扎质量。

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任务书及答辩题库

为了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时间, 笔者把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放到课前完成。由于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 因此课前做了任务书的设计。任务书中详细介绍了课内绑扎任务的具体流程,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任务细节及要求。同时还设置了理论答辩题库, 题库量不多, 并且难度较低。课前完成题库, 课内随机抽取答辩, 这样既完成了理论的学习也完成了理论的评价。大部分学生都可完成,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2.准备视频资源库

由于实训时, 师生比为1∶30 左右, 很难做到实时指导, 同时教师演示一次后, 学生掌握程度也有不同。因此准备了绑扎的工艺流程操作视频及六种不同绑扎工艺, 以便学生可以反复观看, 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3.引入虚拟仿真

教师完整演示一遍就占用了不少教学时间。有了虚拟仿真软件后, 可以快速熟悉整个工艺流程, 用时较短。学生在真实操作时可以更为流畅, 保证任务的进度。

4.以赛促学

除了教师打结果分, 学生打过程分外, 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每组派选手进行绑扎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交流。

结合以上几个教学策略, 整个任务实施过程流畅, 效率明显提高。

【案例分析二】

建筑构造以知识讲解为主, 课堂气氛沉闷, 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低。而笔者授课的班级为造价班, 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外完成)

以教师设计的任务书为导向, 学生可以在相应子任务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来进行学习。教师设计了11 个主题方向, 主题选择上更贴近于先进的工艺技术。该任务需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如:图片、文字、规范、视频等, 然后做成一个PPT。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善用互联网技术。任务实施时采用的合作探究的方式。如:PPT呈现, 需要一位拥有计算机设备的团队成员;模型呈现, 需要一位手工制作能手等。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有利于团队中的优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把学困生带动起来, 最终促使全部学生一起参与。

2.当堂呈现, 师生共评 (课内完成)

PPT呈现要求团队代表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向所有师生进行演示说明,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与口才。模型呈现、详图呈现环节则是要求团队把最后的作品按团队放在展示台上供师生交流点评, 在点评过程及时了解作品的优缺点。最后课上抽签答辩。在这个方案实施过程中, 过程性评价交给了学生及学习小组, 教师负责成果性评价。

整个过程教师只是组织者, 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 保证了学生的高参与度。

四、总结

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想而知。因此在每个教学项目中尽量设置一些简单的任务, 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把过程性评价放手给学生, 既可保证评价的客观全面, 也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摘要:提高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做好教学设计, 突破重难点。打破重难点的常规理解范畴, 拓宽思维, 创新设计。根据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特点、学生情况来准确把握重难点, 以建筑专业课程为例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中职,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

参考文献

[1]张文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电化教育研究, 1999 (4) .

篇9:如何备教学重难点

一、剖析教材,研究知识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如果把教材看作一头原生态的牛,那么剖析教材如同庖丁解牛。只有经历解剖的过程,才能准确地把握牛的内在机理,内在建构,掌握骨头之间、骨头和肉的连接点与镶嵌处。同理,只有剖析教材,研究知识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而剖析教材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剖解教材,罗列、梳理知识点,二是厘析知识点的各自特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教学重难点。

1.剖解教材,罗列、梳理知识。透过教材的表面现象,脱去教材的漂亮外衣,从情境、例题、习题等方面抽取出数学的本质,解剖出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它将经历从零碎、无序地罗列,到根据一定的标准,深入各知识点的内部表征,有序地对知识进行梳理、分类的过程。《四则运算》一课,从知识编排纵向体系来看,蕴含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两大块并列性知识,从知识范畴横向体系来看,蕴含了“算”、“用”两方面知识。

2.厘析知识间的内在关系,确定教学重难点。在厘析知识外部、内部的各种关系时,要以一种整体、开放、联系的视角,着眼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与学生的认知线索,立足于知识的发展脉络,理清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把握所学知识在外部,即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小学乃至中学阶段等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现学内容的学生认知基础与后续的知识发展,并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修改、调换和删减。要从哲学的角度,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厘析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如逻辑关系,根据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系,从经纬立体层面对知识进行分析;如主次关系,明确哪些是主要知识,哪些是次要知识,还要深入剖析主要知识内部各个层次表征的主次关系。再根据知识的新旧关系、主次关系、逻辑等关系分析,从学科课程论角度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从学科学习论角度,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确定本课教学的难点;从学科教学论的角度,确定教学关键点,即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且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

基于《四则运算》一课知识间的各种关系,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用解题思路阐释算式的计算次序,理解、归纳并掌握同级混合运算顺序,形成计算技能。教学难点用解题思路解释算式的计算顺序,其中更侧重于乘除混合运算的破解。教学的关键点是让学生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渗透思想、建构框架,有效破解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重难点确定之后,要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所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概率思想、不变量思想、组合思想等小学阶段可以向学生渗透的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数学的本质、灵魂所在。使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过程中,逐步领悟到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并有意识的提炼和归纳。反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不断推进学生认知体系向更高层次建构,将有效地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过程体验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教学重难点是一节课教学的着力点所在,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建构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框架,在立体层面形成知识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相互咬合,相互牵制,知识间的无缝链接与整合,突显每一个知识点在此课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它对建构教学重难点的力量。从而通过教学框架的建构,在力学上将破解重难点的总力分解到各根支柱,各个知识点,实现从单点支撑变成了多点支撑,发挥知识揉合的力量,从而有力的推进知识的数学化进程,有效地破解教学重难点。

如《四则运算》一课,我建构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框架:第一层次:呈现问题、自主列式。同时出示两个例题,让学生自主解题,并把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提前。这样直面揭示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破解教学重难点,将形成以算式987÷3×6的运算顺序探究为基点,形成以点带面的迁移建构方式。第二层次:数形结合,以用释算。分步呈现线段图,有意识从解题思路中抽象出线段图这一直观表示形式,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地阐述出解题思路,顺向归纳出算式的计算顺序,达到“以用释算”的目的。第三层次:链接生活、归纳总结。进一步用解题思路印证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然后通过分类,使学生把握这两类算式的特征,同时运用研究结论中渗透四则运算的级别,揭示出计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这一数学规定的缘由是同级运算,进而建构符号化模型。

上一篇:一件小事给我的启示叙事作文下一篇:烟灰缸里的秘密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