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阅读教案

2024-05-10

中考复习阅读教案(通用6篇)

篇1:中考复习阅读教案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回答问题专题复习

学习目标:

1)如何根据问题回答。

2)学会根据问题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对文章的阅读能力。

学习方法:学—议—评—练 四环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回答下列问题,并在括号里写出划线部分的意思 任务1.看一看,做一做

1.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en were you bo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y do you like musi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o teaches you Engli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Where are you fr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How do you go to sch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How old are yo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How long have you been studying Englis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How often do you watch TV?()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How many students in your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How much is your p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想一想

通过观察练习,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疑问句是______________,其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根据____________回答。【点拨】通常以上这种类型的疑问句,在阅读文章中,以细节理解题型出现,在阅读时,对数字,地名,时间等细节做记号,迅速作答,注意人称和时态的变化。任务3:看一看,做一做

1.Are you a teacher?(否定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an your sister speak English?(否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id you go to school yesterday?(肯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ave you been to Changsha?(肯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4:想一想 1.通过观察练习,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疑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语+其他成分。2.通常回答为:肯定:_______,主语+提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_______,主语+提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否定形式。任务5:看一看,做一做

1.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aren’t we?(肯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e always plays chess,doesn’t he?(肯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he won’t go to the party,will she?(否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6:想一想

通过观察练习,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疑问句是______________,其结构是:1.2由陈述部分肯定式+疑问部分否定式构成,3,4由陈述部分否定式+疑问部分肯定式。回答时,无论问题的提法如何,如果事实是属实的,回答用_______+疑问句的倒装肯定句;如果情况不属实,回答则用________+疑问句的倒装否定句。任务7:看一看,做一做 1.Are you happy or sa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oes he like blue or bla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an they play soccer or basketb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8:想一想

通过观察练习,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疑问句是______________,回答与一般疑问句(相同 / 不同),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情况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点拨】在任务3.5.7中,出现的疑问句,在阅读文章中,通常以推理判断题型出现,答题时注意答案中与原文有同义,转义,引申等变化。

二.活学活用: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一)(2013岳阳会考题改编)

Liu Yang is a famous astronaut from Linzhou , Henan Province.She was born in October, 1978.She graduated from Zhengzhou No.11 Middle School in July 1997.Three months later, Liu Yang joine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my(PLA中国人民解放军)。Later she left Changchun Air Force Flight College and become a female(女性的)polit , Since then , she has succeeded in flying for 1,680 hours of flight for the PLA.In May 2001, Liu Yang joined the Party.She became an astronaut in 2010.On June 16,2012, Liu Yang was selected(挑选)out of 21 female pilots and she was sent to space by Shenzhou 9 spaceship with another two men astronauts.She became China’s first female astronaut.Yiu Yang is a person who has a great dream.We Chinese people are all proud of her!1.Is Liu Yang a famous Chinese astronaut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en was Liu Yang bor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id Liu Yang join the PLA in July 199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ow many hours has she succeeded in flying for PL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She became an astronaut when she left Changchun Air Force Flight College,didn’t s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What did Liu Yang do in 20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How was she sent to spac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What do you think of Liu Yang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

Ⅰ.我完成以上问题,阅读本篇文章的步骤是: A.先文后题 B.先题后文 你觉得那种方法好?为什么?

Ⅱ.以上问题中属于A:细节理解题是_______________ B:推理判断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题属于归纳概括题,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Ⅲ.同学们试试我们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下面文章吧!

(二)(2013郴州会考题改编)

The story was about an accident of a young man.It was a sunny Friday in July.An old couple were told that their son Liu Wei had a car accident.They were shocked , and didn’t know what to do.Liu Wei was in coma(昏迷)for three months.Luckily,he beat death successfully in the end.However, the coma had influenced part of his brain.For a long time he couldn’t remember who he was talking to or where he was going.When Liu Wei got better , his parents learned that the accident happened because Liu Wei was using his cellphone(手机)while driving.His parents were angry with him ,because they had told him many times it was dangerous to use a cellphone while driving.But he didn’t listen to them , so he had this accident.The car accident helped u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We should listen to people’s useful suggestions and keep safe when we are driving or doing other things.9.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when the car accident happen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How long was Liu Wei in com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The coma had influenced part of his back or bra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Why did Liu Wei have the accid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Will Liu Wei listen to his parents’ suggestion about safety in the fu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完成这两篇短文,我们知道回答问题式阅读题有几种主要类型,以及解决方法是什么?

篇2:中考复习阅读教案

教学目的:1、2、3、明确散文知识点 明确散文考点及题型 掌握散文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散文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散文导入散文知识点

二、复习散文常识

1、散文特征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

4、修辞手法

5、结构

三、明确中考散文阅读考点

1.能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2.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梳理和概括。

3.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并能够提出自己合理而较为独特的看法。

5.了解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具体体会其作用。6.能初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和语言。

四、回顾08----10年中考阅读考题,明确题型。归纳三种题型

1.整体感知题 :

①对线索、思路的把握

②对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例:(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作答。(2分)(10年中考题)

(2)、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

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4分)(09年中考题)(3)、文章题目为“牡丹的拒绝“,牡丹究竟拒绝了什么?细读全文简要回答。(3分)(08年中考题)2.局部探究题: ①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②品味优美词、句的表达效果

例:

(1)、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的含义。(4分)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10年中考题)

2、怎样理解划线句“在妈妈的心里,我从来就没有走出过家门”这句话的含义?(3分)(09年中考题)

3、拓展延伸题: 联系生活,谈感受

如.作者由牡丹联想到人,其实还有很多事情会让我们联想到人的某种品质。请任选自然界中的一种事物,揭示其包含的某种品质或精神。语言生动,20字左右(4分)(08年中考题)

` `

五、以10年中考题为例分析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答题方法。

(一、)整体感知题:

答题思路:

1、找线索、思路的题型 ①找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②找表现时间的词语、句子。、归纳内容、主旨、情感的题型:①找中心句

② 概括材料

(二)、局部探究题: ①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②品味优美词、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三)、拓展延伸题:

答题思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六、课堂练习《世上最好的地方》,学生做后老师评讲。强调答题方法

七、布置课后作业

篇3: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初探

一、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阅读能力的形成, 需要持之以恒, 不间断地训练, 这就有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 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提高阅读素养, “读”为根本, 主要靠学生大量地品读作品, 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这是不能丢弃的。我校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读好, 读出感情, 品出文章的意味, 增强语言感受力。

2. 积极开展佳作欣赏活动

教师推荐一些优秀作文、名家短文、富有时代感的美文、含有深刻道理或人生哲理的经典作品, 让学生朗读与欣赏。除此以外我们还推荐学生的优秀作文及中考满分作文, 让学生朗读与欣赏, 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

3. 注重积累

课外我们还布置学生写作随笔, 对其中精彩的随笔要求学生圈点勾划, 并能适当地进行批注, 写出自己的感悟。对精美的语句不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加以朗读, 还要求学生尽可能背诵, 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通过以上三个途径,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阅读氛围, 使学生置身其中, 受其熏陶, 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的欣赏与把握能力就显著增强了, 对文章意蕴的感受、思想感情的辨析、深层阅读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按文体进行专项指导

翻阅历年中考试题不难看出, 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多选用不同文体的材料, 尽管明确针对文体知识的考查在逐步淡化, 但阅读的考查无疑还需与文体相结合。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 不少考生文体意识模糊, 答题表述错误, 失分现象严重。有鉴于此, 我们学校对现代文阅读按文体进行了专项训练,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拥有好的做题习惯, 能够及时、迅速地捕捉到有效的答题信息并能认真审题、规范答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

首先, 按文体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方法及技巧。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按文体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答题方法及技巧。如:散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散文的内容与中心;品味重要词句的内涵;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揣摩作者的情感;分析写法技巧等。小说阅读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梳理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等。说明文阅读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把握说明对象;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判断说明方法, 并能分析其作用;品味说明语言等。议论文阅读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答题指导:寻找和归纳论点;辨析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揣摩和品味议论文的语言等。

其次, 指导学生认真审题, 规范答题。

在审题时, 要认认真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 甚至标点, 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特别是区分题目中哪些是统览全文作概括回答的, 哪些是就某一个节次作精读分析的;哪些是考查表达方式、表现方法, 哪些是考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哪些是要用文段原句解答, 哪些是要用自己的话概括……问几问就答几问, 不能漏答, 更不能所答非所问。

指导学生规范答题。该用术语回答时必须用术语回答。如: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 (形象、准确) 地写出了…… (对象+效果) , 换了后就变成…… (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 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又如: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 表达了……。再如: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特性) 。 (2) 排比:有气势, 加强语气, 一气呵成;层层铺开, 逐步扩大, 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 (对象+特性) 。 (3) 对比:强调了……, 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 (对象+特性) 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 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就是这样, 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三、“读”与“练”相结合

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 “读”是基础, 方法指导是关键, 但“练”也必不可少。练应求精练, 有选择地练, 科学地练, 练出能力来, 而不能搞题海战术。训练前, 我们可以结合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 明确训练的重点、难点, 然后分解训练, 强化巩固。具体步骤如下:

1. 精心选材

我们在出题前要精心选材, 选择那些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进行阅读训练。

2. 注意“三度”:难度、梯度、力度

训练时我们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还要注意讲求实效, 严格训练, 不搞题海战术, 不流于形式。

3. 精要训练

这是直接收到训练效果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所谓精要训练是对阅读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筛选和提炼, 不要把拼音、字词等基础知识内容过多地穿插于阅读训练之中, 要突出重点、难点, 强化对如下能力点的训练:中心句的提取, 段落层次的划分, 表达方式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确认, 论证方法的识别, 说明方法的判断, 记叙描写方式的辨析, 以及简答题、概括题、表述题的训练等。对学生答题中失分率较高的考点, 如:对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描绘画面等, 我们要反复进行强化训练。

篇4: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初探

一、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

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不间断地训练,这就有必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提高阅读素养,“读”为根本,主要靠学生大量地品读作品,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这是不能丢弃的。我校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读好,读出感情,品出文章的意味,增强语言感受力。

2.积极开展佳作欣赏活动

教师推荐一些优秀作文、名家短文、富有时代感的美文、含有深刻道理或人生哲理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朗读与欣赏。除此以外我们还推荐学生的优秀作文及中考满分作文,让学生朗读与欣赏,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感。

3.注重积累

课外我们还布置学生写作随笔,对其中精彩的随笔要求学生圈点勾划,并能适当地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感悟。对精美的语句不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加以朗读,还要求学生尽可能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通过以上三个途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营造良好宽松的阅读氛围,使学生置身其中,受其熏陶,保持较高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作品的语言、结构等的欣赏与把握能力就显著增强了,对文章意蕴的感受、思想感情的辨析、深层阅读的能力明显提高了,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按文体进行专项指导

翻阅历年中考试题不难看出,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多选用不同文体的材料,尽管明确针对文体知识的考查在逐步淡化,但阅读的考查无疑还需与文体相结合。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不少考生文体意识模糊,答题表述错误,失分现象严重。有鉴于此,我们学校对现代文阅读按文体进行了专项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拥有好的做题习惯,能够及时、迅速地捕捉到有效的答题信息并能认真审题、规范答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

首先,按文体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方法及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按文体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答题方法及技巧。如:散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散文的内容与中心;品味重要词句的内涵;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揣摩作者的情感;分析写法技巧等。小说阅读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梳理故事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把握人物形象等。说明文阅读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把握说明对象;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判断说明方法,并能分析其作用;品味说明语言等。议论文阅读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答题指导:寻找和归纳论点;辨析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揣摩和品味议论文的语言等。

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在审题时,要认认真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特别是区分题目中哪些是统览全文作概括回答的,哪些是就某一个节次作精读分析的;哪些是考查表达方式、表现方法,哪些是考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哪些是要用文段原句解答,哪些是要用自己的话概括……问几问就答几问,不能漏答,更不能所答非所问。

指导学生规范答题。该用术语回答时必须用术语回答。如: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又如: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再如: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就是这样,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三、“读”与“练”相结合

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读”是基础,方法指导是关键,但“练”也必不可少。练应求精练,有选择地练,科学地练,练出能力来,而不能搞题海战术。训练前,我们可以结合新《课标》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明确训练的重点、难点,然后分解训练,强化巩固。具体步骤如下:

1.精心选材

我们在出题前要精心选材,选择那些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文质兼美的文章来进行阅读训练。

2.注意“三度”:难度、梯度、力度

训练时我们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还要注意讲求实效,严格训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流于形式。

3.精要训练

这是直接收到训练效果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所谓精要训练是对阅读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筛选和提炼,不要把拼音、字词等基础知识内容过多地穿插于阅读训练之中,要突出重点、难点,强化对如下能力点的训练:中心句的提取,段落层次的划分,表达方式的理解,修辞手法的确认,论证方法的识别,说明方法的判断,记叙描写方式的辨析,以及简答题、概括题、表述题的训练等。对学生答题中失分率较高的考点,如:对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的理解、描绘画面等,我们要反复进行强化训练。

篇5: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能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二、能掌握常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能完成一定量的对应散文阅读。

四、能积累一定量的散文文体知识。

一、散文知识储备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七)、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二、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 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例1:中考题《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1题:

本文以 为线索,通过对母亲四次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描写,勾勒出孩子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的母亲形象,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地表现。

(三)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例如:《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2题,当儿子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花”,问:句中“悲喜交加”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赏析] 这是一篇短小却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每次,她都能把老师的批评、指责、不屑化作表扬、鼓励,如点点春雨般洒在儿子的心头,激励儿子充满自信的成长。这样的教育,与我们平常所见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恐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很多家长,崇尚的是批评的武器,而且,往往是一种扩大化的批评。读完这篇文章,不妨想一想,哪一种教育更好?

这篇文章以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考上大学的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其中,作者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这个并不聪明的孩子,是怎样在母亲的鼓励下刻苦学习,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四)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中第3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什么?”

(五)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仿写句子

例如:《给我未来孩子的信》第4题的仿写句子: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你的眼波要像春天一样妩媚。

答题指导:

一仿句式结构:你的 要如

般,你的 要像

一样。

二仿修辞手法:比喻,还应注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三仿语法:填写的尽量是名词、名词、形容词;

四仿语意的内容和范围:应表达出与上下文和谐的句意,即希望孩子(你)对待他人要关爱、应珍惜与别人的交往与感情。

参考答案:你的话要如春风般温暖,你的笑容要像阳光一样灿烂。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方法: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例如: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4题:他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请发挥想象把孩子未说的话补写出来。

(八)、自拟题目并作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此类题目要求着眼于全段,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入手命题,作答并要求正确。

方法指导:

如:

1、问一个句子的修辞及其作用;

2、仿、续写句子;

3、理解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深层含义;

4、概括段意;

5、谈谈读完本段后的感受等。

6、请在第几段自选两处作批注。

注意:

抄试卷上原题、模仿试卷上原题出题者不得分或得低分;

答案过于简单或题目本身质量不高者,均得分较低;

答案不正确者,不给分。本题根据拟题质量的高低给分。

(九)、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例1:有这样一题:“第四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写出诗人的姓名和诗句。

2、文章结尾“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意味深长,请你写出一句与此意境或写法相似的古诗文。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十)、感悟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例

1、《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第5题:你赞成文中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吗?如赞成,请简述理由;如不赞成,请为文中的老师提一条建议。例

2、《给我未来孩子的信》最后一题这样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说一说。” 方法指导:

启示应从原文中引出来;

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来。

[阅读点拨]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题材,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初中阶段常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这种文体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透“形”抓“神”法。

一、透“形”

理出作品选取的材料,概括文章的要点。做这类题目,可抓住文章的写作对象,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内容相近的段落进行合并概括。

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理好“形”和“神”的结合点——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常见的散文线索类型有: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的见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某一具体事物。考题常以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文章选择材料的依据来出现。

把握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散文通常以抒情为主,往往是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形成夹叙夹议的笔法,考试有时会让考生来体会其作用,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就必须在了解表达方式各自的前提条件下,联系文章的具体进行分析。

二、抓“神”

品味语言。这是散文的一大考点,可从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句式的整齐变化,修辞的灵活运用等角度来分析。散文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语言文字的精炼和优美,更在于作者的个性同语言美所共同融合的独特美感,所以品味散文语言还需从情韵上去推敲,体会其深层含义,抓中心词分析其比喻义或引申义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在了解散文的写作背景及中心内容的基础之上,注意把握文中关键语句:注意那些抒情的句子和发表议论的语句;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体味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所持的对人生对世事的认识和情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了解表现手法。感情、人生哲理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这是写抒情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另外针对诸如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侧面暗示、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前后照应等,考前必须要有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理解,否则很可能会连题目都看不懂。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谈感受。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处精妙之笔,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这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答题的关键是,一要能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打开思路,从多角度去思考:从描写对象上;从对人物的情感上;从阅读内容和表达技巧上;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等等。二无论从哪方面,都必须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真题详析](记叙散文)

美丽乌龟

我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它的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翠绿色的壳上有着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不眨。

是在一位朋友的画室里看见那美丽的乌龟的。我对朋友说:

“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带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来历。他在巴西旅游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他没想到世界上竟有这样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请,出了高价才从原主人处购得。

但是,这用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公斤,怎么带回来呢?通过了动物出口的种种检验,才从海运将它用货箱托运了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它死掉了,就留着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美丽的乌龟。万万没想到的是,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作纪念。”

航行超过万里、在木箱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乌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在饥寒交迫中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

1.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洁说明本文的写法。(10字以内)解析:这是属于对散文“形”的考查,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表达方式,然后才能答题。“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书面或口头的“写作”方式。这条题目启示我们,散文阅读必须掌握一些与散文阅读有关的文体知识。

参考答案: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

2.从情节梳理的角度,概括本文中的故事。(20字以内)解析:这是对概括散文要点的考查。答题时紧紧抓住“乌龟”这个材料和线索梳理情节,很快就可以得出答案。参考答案:一只乌龟,经远洋来而无羌,后来却吃香蕉撑死了。或购得乌龟,运回乌龟,乌龟撑死。

也可以这样概括:买乌龟,运乌龟,喂乌龟,乌龟撑死。

3.从表达目的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评析。

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巴西乌龟的故事来表达作者对____________的感悟。解析:此题“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属于理解层次的考查。做这条题目要善于注意那些发表议论、揭示文章主旨的关键语句,如“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人类选取生活方式的感悟。参考答案:人生或生命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说本文中的“对比”。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考查,属于欣赏层次的检测。题目中要求说说“对比”,但没有要求我们说出与什么有关的对比。文章以乌龟为中心材料和线索,这“对比”一定与乌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发现“对比”。

参考答案:先写乌龟经三个月的远洋而来,以为它死了,没想到它居然好端端的,写了它不畏恶劣环境的顽强的生命力,后来写它出人意料地被香蕉撑死了。这样,强烈地对比,突出了“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呀”这一主题。

5.从“忧患与安乐”的角度,写一句话表达你读了乌龟的故事之后的感悟。

解析:本题要求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谈感受,为探究类的题型。近几年中考中这类考题日渐增多,且有继续加大的趋势。

参考答案:生命在困苦中坚韧,在安逸中委靡。

一、备考指导

散文因其语言的优美、涵义的丰富、思想的真切、主题的深刻而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个重头戏。同时,也正因为上述特点而成为阅读考查的一个难点,因为它的“散”,初中生有时候还难以迅速地把握。我们以为,对于散文阅读的备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知道考什么。从考查的内容来看,近几年主要是考查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从材料的来源看,所选材料都来自课外,以整篇全选者居多;从测试的题型看:以理解分析、简述和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主观题、表述题为主;从测试的形式看,又以整体阅读、鉴赏阅读为主。我们宜综合近两年来中考的散文阅读题,梳理出散文阅读的常规考点及创新题型,做到成竹在胸。

其次要知道怎样考。应明确知道考点,精心设计试题,抓住三“以”、一“规律”。“三以”是:一以课本为例,二以培养语感为切入点,三以揣摩语言为突破口,四以课外材料为检测点。一“规律”:即“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

二、梳理考点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根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叙事类作品、抒情类作品和感悟类作品。散文的考点通常有:

把握文章线索,理清写作层次;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作者的感情变化要注意体会;

3、理解重点词句的理解及含义的体会;

4、体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5、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

6、写出从文中得到的感悟、启示。

三、答题指津

阅读散文步骤如下:

1、整体理解作品。辨清散文类型、写作的话题,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

2、抓线索、理思路。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的红线,理清线索,也就是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散文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或是作者的感情、文章的标题。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一定要注意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它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4、揣摩词句、品味语言。一方面要从语言本身去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

【知识导学】

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那么,我们如何阅读和鉴赏哲理散文呢?

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

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阅读时,应先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哲理散文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一般来说,散文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哲理散文也不例外。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错,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找准文章线索的办法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鉴赏技巧,品悟效果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2.结构安排: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四、品味语言,感受风格

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富有哲理,充满诗情画意。作家在创作时,一定会用同他的思想感情完全贴切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其思想感情,因此,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其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

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在鉴赏散文的语言时,一要联系作家的语言风格,二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语言特点,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品味作品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关键词句,潜心推敲

任何好的作品,从表达角度来说,作者只有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只有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要认真揣摩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品味该词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朱自清的《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从而表现了深沉的父爱。

此外,在具体解答试题时,还要仔细审题,按要求答题:

1.审清题干的提示语。诸如“结合某段”“联系全文”“通观全文”等词语,这是命题人为我们暗示的答题区位。

2.审清题干的分值。分值的多少往往取决于答题要点的多少。因而,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分值中推断出答题所需的要点,避免答题时的疏漏。

篇6: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复习重点: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的辨析

复习难点:说明方法的辨析,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步骤:

一、导入——你能区别下列三个句子吗? ①镜子里一下子映出了一张稚气活泼的脸。②镜子里能映出图象完全是由光的反射所致。

③我认为,镜子就是镜子,只能映出虚幻,不会给人带来真实。第①句是描写句,第②句是说明句,第③句是议论句。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二、中考说明文命题分析:

近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偏重环境保护、现代科技和身边的人文环境等跟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小品文。比如我们这次质检的阅读题《让垃圾照亮世界》就是一篇介绍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保护环境的说明文。

三、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2、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3、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5、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四、说明文的中考知识点的复习

(一)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把握说明对象以及概括说明中心及其特征(技巧:可以找中心句法。把各段的意思用中心句概括出来,再分析说明内容。)

首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⑪看标题

⑫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⑬划分层次、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总括句。

又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理解说明的内容就要抓各段中心句。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又如质检阅读题《让垃圾照亮世界》的第一小题: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二)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1、说明的顺序: ⑪时间顺序: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

一天:早→晚 „„

⑫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⑬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 要求——懂得判断,懂得分析

2、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A、总(概说)——分(具体)

B、总——分——总

C、分——总 D、并列式

E、递进式

(三)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引用)等10种。要注意和论证方法在术语表达上的区别。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容易理解。

如:

⑪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说明文中的举例)

⑫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议论文中的举例)

(说明文中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在作用上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列举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将抽象、复杂的事物具体形象化。

②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作用——将复杂的事物说明得更清楚。

注意事项: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格式:将„„事物的特征进行分门别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③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格式: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

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④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例如: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⑤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诠释不要完整,只是揭示一部分内涵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句话,改成“两足直立的动物是人”,意思改变。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⑥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格式:把„„与„„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比,变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⑦列数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注意: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格式:列举了„„的具体数字,精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更有说服力 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⑧摹状貌:通过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说得更具体、生动

⑨列图表:辅助文字说明,直观性强,易于让读者迅速地把握文章说明事物的特点。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⑩引用:引用一些有关的资料,包括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分,可读性强。

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⑪我国的建筑,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艺术特色.)⑫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的形状和结构.)⑬导弹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分类别,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了导弹的种类.)⑭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举例子

生动、有力地说明了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⑮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搬吐雨器”。(列数字、引用、打比方,作用: 引用农谚,说明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使说明的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四)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文的表述,要符合客观实际,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限制性词语如:更、大约、常常、估计、也许、比较、几乎、相当、当时、可能、左右、可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常见题型:

A “一个句子中,某一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或者 “A词语换成B词语 好不好,为什么? ”

B “说明事物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文中A段的内容如何体现这一要求?” 答题:判 断(结合实际解释)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和严密性(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 练习:

⑪“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一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句子中的“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强调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能去掉)⑫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部分”一词指的是局部.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的话不符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它不能够去掉)

(五)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此类试题包括:

⑪对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阐述和解说;

⑫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⑬对文章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等。答题技巧:

⑪答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首先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

⑫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对社会和自然,我们渗透这样的思想理念,“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能改造和利用它,让它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⑬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⑭做想象创新类题,要合乎科学,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五、阅读说明文建议同学们采用“三步五问”法: 第一步:感知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步:理解

3.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4.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哪些地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步:升华

六、练习评讲《云梦泽》

1、形象生动地说明过去的云梦泽的面积之广;水势之大。

2、不能.“淤积”是自然造成的,“围占是人为的,更换后与下文“被入“吃”掉就不连贯了。

3、指堤堰内的地区(地方)

4、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或: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

5、第4段综合运引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先引述史籍的记载,确定古云梦泽的范围,再用“5万平方公里与”半个江苏省做比较,说明古云梦泽之大;再举云梦县之例及“两千年”这个数字说明变迁之大;最后用“2700”与“5万”作比较,说明因被切割被围垦而真正的云梦泽已经不存在了。

七、布置作业:

上一篇: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下一篇:学习资料:学习新党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