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2024-05-10

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精选10篇)

篇1: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要性是CPA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可容忍错报的估计,它与风险假设和报表使用者的认知相关联。

重要性原则在审计中被认为有三个步骤:审计计划,实质性程序和最后的分析程序。Cpa对重要性的判断决定了外部审计的过程。

如果CPA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错报,那不但要调整会计报表,而且CPA需要给予合规和相反建议。

重要性是一条所有审计人员都需要熟悉的术语。它的概念被应用于三步审计程序,那就是:审计计划,实质性程序和最后的分析程序以及报告预备,大多数不熟悉公共会计的专家认为审计是一个程序,它必须对每一项交易都查清和估计。显然不是这样的,这就是重要性概念的意义所在。

重要性被定义为:会计信息漏报或报错的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很可能改变或影响任何一位理性决策者依赖这些信息所作出的判断。

它是CPA的主观估计,它基于职业判断,这种职业判断会被依赖于会计报表的理性个体的期望所影响。有时一张比例表会被用作知道原则,它是基于大量的总财产和总收入。例如,如果总财产时1万美元,总收入是2万美元,计划重要性原则的基准数字就应该是大于2万美元的。重要性可能会是9500美元加上一个基准的比例范围1万-5万美元之间。

CPA必须知道审计的理由。例如,许多拥有贷款的银行需要审计。在这个例子中,CPA需要知道银行将为依赖审计报告的意见。还有些企业需要审计对销售做出决策。CPA就需要知道潜在的买房将会依赖审计报告。许多私房屋主联合CC&Rs需要审计年末的会计报告,一些董事会很喜欢审计,因为它提供了管理中可靠信息。知道审计的目的可以帮助CPA决策渡过审计风险。

重要性是需要的,因为需要知道费用的合理运用,CPA需要运用经济限制,并且审计建议需要有合理的时间和相对公平的费用组成。如果CPA需要检验每一项交易的证明文件,他们就永远不能给予措施和费用的初步估计。我们简单地以小时计算,那费用就高的无法估计了。这样的不确定性将会在账单来临的时候使人大吃一惊。

在审计的步骤计划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审计工作是要被管理的,审计人员浏览委托人的现金流量表盒利润表,债务和变动情况,这些使得重要性计划的初步估计在允许误报的范围之内。当CPA执行最初的分析过程并开始询问管理问题的时候,“感觉”就成为审计工作中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报告上关于重要性的误报使得审计人员不知不觉得改变了自己的观点的一种风险。这三种类型的风险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决策风险。

固有风险与委托人的财务数据类型和产业相关。复杂计算的财务数据会导致更大的风险,需要估计或者更先进的技术。这些领域比包含日常工作,事实数据的财务数据更容易受重要性误报的影响,因为他们受到未来事项的不确定因素,或者合理数据的误用可能。

控制风险是指重要性误报没有被阻止或者在没有及时被代理者的内部控制中发现。每一个内部组织结构都是有边界的,因为它有人的因素成分在其中。

篇2: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要性概念对审计工作有重要影响,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人员要对重要性进行界定,作出初步判断,并将重要性价值分配于各个项目,以此作为各个项目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额度;在审计的实施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在准备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标准,评价所发现的问题是否重要,以此确定是否要作进一步的审查,并作相应的记录;在审计的终结阶段,审计人员要根据重要性标准,对在实施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以此确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由此可见,合理界定和正确运用重要性标准,对做好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

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接受。由于会计报表的读者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对重要性的初步判断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国外,各国权威部门或审计准则也未对重要性作统一规定。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同样数额的错误,对小企业来说可能很重要,但对大企业来说就可能不重要。在审计实务中,纯粹从金额上对重要性进行规定是不行的,还必须考虑错误的相对数,只有把绝对数与相对数结合起来,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才有意义。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项目内容。项目内容对重要性同样有重要影响。因为不同的项目内容,其数额大小不同。此外, 不同的项目审计成本不同,错误可能性也不同,等等。因此,对不同的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根据国外的经验,一般认为,资产负债表和收入项目重要性标准为1%~5%,5%以上的错误为重要错误,1%以下的为不重要错误,介于1%至5%之间的,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较大企业可用较小的百分比;损益表项目(除收入外)重要性标准为5%~10%,10%以上的为重要错误, 5%以下的为不重要错误,介于5%至10%之间的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以上只是参考数值,实际运用仍然可有较大的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重要性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项目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项目,还是应该采用同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例如,审计人员初步判断流动资产重要性标准为15万元,即15万元以上的错误均属重要错误;利润重要性标准为10万元,即10万元以上的错误均为重要错误。假定审计人员在审查中发现了一项虚增流动资产12万元导致利润虚减12万元的错误,则该项错误即为重要错误,因为12万元超过了对利润项目规定的10万元的重要性标准。而如果该项虚增流动资产12万元的错误是由于虚减了长期资产12万元引起的,由于这种资产分类错误对利润项目无影响,因此不属重要错误,因为没有超过对流动资产规定的15万元的重要性标准。

3.错误性质。判断重要性标准,还要考虑错误性质。如果错误性质严重, 哪怕错误金额较小,也可看作重要错误。例如,存货短缺了1000公斤,价值10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 则属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重要错误。因此,可以这样判断: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可能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例如,某业务人员未经特定授权而与客户签订了的一项协议,而该协议的签订将使企业承担某些重大的义务,如赔偿损失或借款担保等,如果赔偿或担保损失很可能发生,则该错误也属重要错误。

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于各项目

考虑以上因素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以后,审计人员就应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这是因为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是针对整个会计报表而言的,而会计报表由各个报表项目所组成,每一个项目都可能出现错误,如果不把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解于各个项目,而用总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每个项目出现的错误,势必会容忍每个项目出现较大的错误,而且其汇总错误将会更大。此外,会计报表审计是按每个项目进行的,把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于各项目,也有利于各项目的审查。每一个项目分配到的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数,就是该项目可容忍的最大错误数,也称可容错误。

企业主要的会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由于在复式记账情况下这两张报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审计人员只需选定其中一张报表分解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审计实务中,由于资产负债表是审计人员最注重审查的会计报表,而且在资产负债表中分解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比较容易,因此,审计人员通常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资产负债表项目中进行分配。

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于各项目,应考虑以下因素:

1.金额大小。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项目,分配到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较大;金额小的项目, 分配到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较小,

2.项目可容忍的错误程度。显然,项目可容忍的错误程度越小,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越小; 项目可容忍的错误程度越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越大。

3.审计成本。审计成本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和可容错误成反比。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 即可容错误越大,可以忽略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错误越小,需要深究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错误)可大些,以适当降低审计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错误)可相对小些。

下面举例说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的报表项目中的分配。

假定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审查。 该企业年末资产总额为3000万元, 全年利润总额为500万元。审计人员经过综合分析,确定对会计报表重要性的初步判断为资产总额的2%,即60万元,利润总额的7%,即35万元。在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到各具体项目时,审计人员还要考虑到以下情况:(1)由于大多数错误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均有影响, 因此要以较低金额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作为分配基数, 如本例为35万元。(2)由于报表项目较多,为使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不致过多地集中在个别项目上, 应规定每个项目的可容错误最多不得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分配基数一定百分比,如50%。 (3)由于项目的错误有可能高估,也有可能低估,即会互相抵消,而且每个项目的错误不会都达到最高可容错误的程度,因此允许每个项目可容错误合计数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分配基数的一定百分比,如80%或100%。但是说明的是, 只是在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各项目可容错误才可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而在对各项目进行审查后并作最终评价时,各项目可容错误不得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否则就不能接受会计报表。

项 目余额(万元) 可容错误(万元) 注 释

货币资金 40 1 a

应收账款 956 19 b

存货 1278 21 b

其他流动资产65 5 c

固定资产净值661 6 d

资产合计 3000 - -

应付账款 230 9 e

应付票据 865 0 a

应付工资 68 5 c

应付利息和股利 94 0 a

其他负债 85 4 c

实收资本 1000 0 a

盈余公积 450 0 a

未分配利润 208 - f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 3000 70 g

注释:

a:0或很小的可容错误是因为项目不容许出现错误及很容易审查。

b;很大的可容错误是因为项目余额很大,需要广泛审查。但可容错误不能过高,本例存货项目按分配基数的60%计算,即35×60%=21(万元)。

c;按项目余额计算相对较高的可容错误,是因为项目可以很低的成本进行审查,如采用账户分析也可能查清问题。

d;按项目余额计算相对较低的可容错误,是因为项目余额大多数是土地和厂房,与前期相比没有变动,不需审查。

e:较大的可容错误是因为可能会发生较多的错误。

f: 未分配利润未确定可容错误,是因为该项目不是一个独立的账户,它发生错误均由其他项目错误引起。

g:各项目可容错误合计数为70万元,是考虑到项目错误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会互相抵消,因此按分配基数的两倍计算。

通过考虑以上情况,审计人员对该企业19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各项目可容错误)如上页表所示。

篇3: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 为适应铁路快速和谐发展, 满足不断发展的市场要求, 建设国际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 公司相继开工建设350公里动车组建设基地、完善动车组建设基地、武汉建设基地、南昌建设基地, 建设投资由几亿元-二十几亿元, 针对项目投资规模大, 质量标准高, 节约建设成本, 提高投资效益, 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2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定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建设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针对建设工程项目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的确认和评价, 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和改善建设工程管理, 促进建设工程目标实现的审计监督控制活动。

3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要求必须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1) 施工前, 跟踪审计的主要检查: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合同条款是否合规、公允, 与招标文件和投标承诺是否一致等。

(2) 施工过程中, 跟踪审计的主要检查:履行合同情况;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内控制度建立、执行情况;工程设计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设备、材料价格控制情况等,

(3) 工程竣工验收后, 工程结 (决) 算的审查:审查工程量;审查材料价格的合理性;审查隐蔽验收记录和设计变更及各种经济签证是否真实等。

4 企业内部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具体做法:

(1) 应在建设项目正式立项时, 即将其纳入审计视野, 关注其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主动与各专业组联系沟通, 了解他们各时期的工作计划, 并要求一些重要工作提前告知。。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业务流程。审计组从健全和完善制度入手, 规范建设工程投资管理行为, 在执行公司《工程预算、决算审计管理流程》、《合同审计管理流程》、《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招标管理办法》、《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基础上, 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制造基地建设过程控制与监督的若干规定》, 协助项目组制订并发布《制造基地工程建设预算管理规范》、《制造基地工程建设预算管理办法》、《制造基地工程建设预算管理流程》, 为保证项目建筑工程建设的有序运行, 为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真实反映工程造价, 提高工程投资效果, 提供有力保障。

(2) 积极参与建设项目招标工作, 规范招标行为。从考察、确定投标厂家、制定招标文件、明确评标原则、制定标底、开标、评标、授标、签订合同进行了全程跟踪。对照招标管理制度不断总结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招标过程中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公司招标管理办法、评标管理办法及流程, 通过规范招标程序, 对照招标管理制度, 不断总结招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对招标过程进行监督和投标报价的合理性进行监督审查, 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维护公司利益, 规避招标违法违纪行为, 保护公司权益。

(3) 审计组在项目现场办公, 参加各类会议, 及时跟踪项目进展,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全程审查工程签证, 控制工程造价。抽调专人常驻施工现场, 对每项工程进行现场监督审查, 全面参与了建设的审计监督工作。将工程审计关口前移, 从制度建立环节开始进行监督, 特别是对2万元以上工程技术经济签证进行现场确认, 及时确认工程签证和合同变更, 并明确对2万元以上技术经济签证没有审计人员确认签证费用不予记取。

(4) 加强合同管理, 发现管理漏洞, 完善管理制度。重点对合同工期、价格、结算标准、优惠政策、甲供材等影响工程结算的相关条款进行审核, 对合同中约定不明条款进行明确, 避免因合同条款约定不明造成结算纠纷。

(5) 根据施工过程跟踪审计的特点, 及时发表审计意见。组织审计小组对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审计, 撰写专项审计报告, 对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6) 项目结算工作进行监督, 组织人力对其进行专项审计, 促进竣工结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建设工程项目结算初审、复审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 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监督效果。派专人负责协调沟通, 要求建设单位编制建设项目结算总体规划书, 对结算审核工作进行总体部署, 明确各方责任, 发挥总体规划的优势。

5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工程项目中的几点建议:

(1) 项目组应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提报施工图预算, 以便加强投资控制过程管理。

(2) 从投资角度上要在项目管理班子中落实进行施工具体跟踪的人员及其任务分工和职能分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投资跟踪控制, 定期地进行投资实际值与计划值的比较, 及时发现偏差, 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 采取纠偏措施。

(3) 在建设工程投资控制中充分发挥项目监理机构的主要作用, 对实际完成量与计划完成量进行比较、分析。及时编制施工阶段投资控制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流程。

(4) 对设计变更和主要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变更和技术签证及时审核和办理, 确定因设计变更造成的费用增加, 对工程造价的变化及时掌握和了解, 为工程竣工结算做好准备。

(5) 提高项目投资效益为目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把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 把控制工程项目投资观念渗透到各阶段之中。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 通过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 将项目建设审计结算中出现的问题提前解决, 及时掌握工程变化情况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在经济管理上取得很大效益, 进而验证了实施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浅谈审计过程中的风险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经济行为纵横交错,审计工作面大量广,审计机关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审计难度越来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明确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考虑风险的因素,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控制,更好的完成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任务。

【关键词】审计风险;风险因素;控制;管理

前言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承担着对国家财政、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职能,是国家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是一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经济行为纵横交错,审计工作面大量广,审计机关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审计难度越来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如何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我们审计工作者必须不断探讨和努力规避的问题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对审计风险的概念界定,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柯勒会计词典》将其解释为: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未被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其定义为: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对于国家审计风险,虽然没有官方的明确定义,但普遍认为与社会审计中的审计风险定义类似,如有人将其定义为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错弊而没有被审计人员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又有人将其通俗地阐述为检查问题是否深入、揭示问题是否到位。

二、计风险的定义

尽管审计风险的定义多样,但在分析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方面,业内普遍接受《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中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国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控制风险水平,两者均独立于审计过程,与审计人员的工作无关;而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的工作直接相关,它被定义为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 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审计人员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实际水平与审计人员的工作有关,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影响检查风险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因素如业务操作不规范、审计方法选用不当、审计人员不重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等,也有主观因素如审计人员不具备审计职业道德、主观不作为或徇私舞弊等,目前在国家审计中对风险未能做到适当控制,用一个项目举例,首先,我们在进行审前调查时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检查,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初步制定检查风险的金额;其次,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根据审前调查的情况,考虑风险控制的因素,将检查风险的金额写入方案中;第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根据审计实施方案,结合审计组人员的具体情况,由审计组长进行分工,进行现场审计,通过定期汇报审计进度和发现的问题,作出及时调整,保证完成审计目标同时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检查风险之下;最后,在编制审计报告时通过对审计风险的阐述,进一步完善审计查出的问题。

三、建立完善审计风险控制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和细化相关内容

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应当增加关于审计风险的相关内容,从审计实践出发,以审计法实施条例为基础,构建与审计业务相适应的审计风险相关条例,使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强对审计现场岗位管理

加强对审计组人员的现场管理,审计人员也是产生检查风险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包括: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分工是否相符,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否能保证所出具的审计事项是客观公正的,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是否受到限制等。

(三)建立公开透明的审计通报制度。

审计小组每日应当召开审计情况汇报会,每个审计人员汇报当前所获得的情况,需要继续跟进的事情,让每个审计人员了解团队的工作情况,杜绝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寻租行为。实际上,在审计现场管理中,无论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汇总数据、审计建议与审计报告的形成,均应公开透明,即采集了那些数据,数据分析的依据,那些数据可以汇总,审计建议和审计报告中采用了那些数据、那些数据没有被采用及其原因,应当在审计组内公开透明进行。

为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全体审计人员都要切实增强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充分认识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紧紧抓住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审计风险。如不严格遵守准则和条例,就会出现廉政意识单薄,纪律观念松弛,不能规避审计风险,如可能在审计中出现发现问题不报、瞒报、漏报,玩忽职守等违法违纪现象,审计监督也会出现偏差,甚至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四、结束语

篇5:依据在审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依据在审计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姜波 张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第三条对审计依据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四条对审计依据进行了解释:“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以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其它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依据。”将审计依据一分为二:一是实施审计依据;一是实施评价和处理、处罚的依据。在实际审计过程中,运用依据的地方很多,做法也很多,本文试就审计过程中的依据运用谈点粗浅看法。

一、审计通知书中的依据运用

审计通知书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书面通知,是审计组代表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重要依据,是审计机关制发的带有行政命令性质的法律文书。它明确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内容之一就是实施审计依据。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人是用“根据我局2000年审计项目计划,决定派出审计组,对你单位1999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实地审计。”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年度),对确定要实施的审计事项的具体安排作出的规划。对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进行明确和规范,对被审计单位没有约束力。实施审计依据应统一到《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其它有关山东审计2000・6・20实务研究法律、法规。如对国有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就应当依据《审计法》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对国家的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就应当依据《审计法》第二十条:“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示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九条和我局2000年审计项目计划,决定派出审计组,对你单位1999年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实地审计。根据被审单位性质和审计内容的不同,将实施审计依据对号入座。

二、实施审计依据≠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

审计方案,即实施审计的具体安排,是审计项目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审计机关审计方案编制准则》确定的审计方案内容之一即“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实际操作中,有的直接套用实施审计依据。笔者认为实施审计依据不等于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原因是行使依据主体不同:行使实施审计依据主体是审计机关;行使编制审计方案依据主体是审计组。审计组的行为规范,是依据审计机关制定内部规范性文件来约束。审计组的职责:(一)制定审计方案。(二)实施审计,收集审计证明材料,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三)撰写审计报告。(四)将审计报告征求被审单位意见。(五)检查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的落实情况。(六)立卷归档。审计组职责的具体实施,都是依据审计机关制发审计准则来规范、指导。那么审计组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只能是审计机关制发的审计项目计划。示范:根据我局2000年审计项目计划和审前调查的有关情况,编制本审计方案。

三、下达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依据

审计机关制发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署统一规范为《审计法》第四十条:“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作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或者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处罚意见。”笔者认为,该条文是对审计程序的具体规定,明确了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以什么样的形式终结审计。但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具体内容是来自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的结果。因此,出具审计意见书和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应当是审计报告。

四、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的依据

&nb

篇6: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重要性是会计和审计理论与实践中基础和基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和审计意见的形成,对减少会计和审计的工作量,对提高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国际会计及审计界广泛重视。对其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考虑到一定周围环境,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一项错误或漏报的会计性息,可能使一个有理性报表使用者受其影响而改变其决策的程度。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在取决于发生遗漏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所做出判断的项目或错误的大小。我国1992年底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未对重要性作出明确的定义,仅规定:对于会计主题的经济业务,应根据不同重要性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就是说,多于那些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对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报告中重点说明;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则要适当的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便的处理方法,简要反映。

篇7: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浅析重要性在会计、审计应用中的异同

本文通过对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的比较分析,论述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着重阐述了会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在现行实务中的具体差别.

作 者:纪丽伟 作者单位:江苏方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刊 名:会计之友 PKU英文刊名:FRIENDS OF ACCOUNTING年,卷(期):“”(3)分类号:F239关键词:

篇8: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高速公路作为公路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近几年,广东高速公路建设仍然处在大建设、大投入、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截至2014年底,广东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290公里,在全国率先突破6000公里大关。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将“十二五”期末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目标由6500公里调整到6800公里,实现2015年“县县通高速公路”和2017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140公里的战略目标。

高速公路建设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如何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之专业优势和资源来为高速公路建设服务?本文将结合本单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实践,探讨引入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及关键点,为我国今后高速公路的规范、高效、廉洁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二、博深项目概况及广东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现状

博深项目是省重点工程项目,为广东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中“第四纵线”深圳至湖南汝城的第二段,也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的一部分,该项目起于广惠高速公路龙溪互通立交东面GHK73+500处,途经惠州市、东莞市,终于深圳市龙岗区,与盐排高速公路相接,全长约63.185km,双向六车道设计。博深项目投资估算913,000.00万元,其中项目资本金约228,250.00万元,占项目投资估算比例25%。博深项目于2009年6月29日开工,已于2013年底建成通车。

目前全过程跟踪审计已开始在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逐步引入并推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博深项目,作为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和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选定的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试点单位,2010年7月8日,博深项目召开了全过程跟踪审计动员大会暨合同签约仪式。这意味着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始试行边建设、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的方式,对全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开展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整合审计资源、协调内外审计的必然要求

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涉及项目建设的全部流程。从开工建设到交付使用涉及很多环节和部门,而且都是非常非常专业的知识,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经济监督部门,鉴于审计人员知识的局限性和自身的独立性,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借助外部专业中介机构专业优势,同时发挥内部审计统筹协调和信息优势,既能保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又解决了内部审计能力方面的不足和独立性不强的缺陷,进而可以保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质量、造价和工期。比如博深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就是在省交通集团的领导和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的具体指导下,由省交通集团采取统一招标方式,选定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和一家工程咨询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作为博深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受托中介机构,具体负责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同时省交通集团审计监察部负责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审计监察部作为业主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协调沟通工作,博深项目财务管理部、工程管理部和计划合同部具体配合“宏建华禹联合体”做好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这样上下级协调统一,各部门积极配合、全员参与,就可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投资和进度按时按质完成。

(二)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是项目建设管理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国际上通行的项目管理模式是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目前国内一些大中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已经开始引入全过程跟踪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引入使业主单位既可节省很多精力,又可控制造价,正越来越受到业主单位的欢迎与认可,其先进性、科学性不言而喻。

通过分析研究国际、国内的成功案例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借助社会中介审计人员的力量实行第三方监督,从而对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二是引入全过程跟踪审计后,业主可以将其作为顾问和参谋,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有利于提高工程决策水平;三是引入全过程跟踪审计后,可以有效防止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等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建设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应把握的关键点

(一)发挥监督和服务的双重功能,正确处理监督咨询与管理决策的关系

参与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内部审计部门负有监督项目各项管理工作的神圣职责,其监督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和全过程的,同时,作为促进项目管理目标实现的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同时负有有效控制投资、规避风险、促进项目投资效益充分实现的职责。

要想发挥审计监督和服务的双重职能,审计人员必须:一是坚持法定原则,确保依法依规依纪开展审计工作;二是提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客观公正意识,保持审计独立和客观;三是统筹考虑跟踪审计与工程进度之间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是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分析研究,促进制度健全,规范管理。

(二)坚持独立客观、适时介入、适度管理的原则,准确把握关键审计点和介入深度

作为项目管理的监督部门,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客观上也需要一定的独立性。跟踪审计并不能代替其它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只能辅助于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因此,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必须坚持适时介入、适度管理的原则,不能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善于把握恰当时间节点,善于抓重点环节,做好过程监督,且不能越位管理。同时,要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概算、工期及审计成本等因素,合理把握审计介入的时点和介入深度,重点做好关键环节的跟踪,确保有限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其效益,保证跟踪审计的连续性和全过程。这些重点环节包括:一是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如物资采购、招标投标环节;二是竣工决算难以评价和定性的环节;三是投资额较大影响工程造价和质量的环节;四是有可能隐藏隐蔽工程和设计出现重大变更的环节,如金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设计变更。只有抓住这些关键环节,才可以既确保跟踪审计的覆盖面,又可以提高跟踪审计的效率,并可以降低跟踪审计的成本,达到预期效果。

(三)建立健全审计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审计方案

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方式的重大创新,全过程审计需要体现审计的时效性,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出具多份阶段性审计报告,因此,应建立健全审计管理制度,根据全过程跟踪审计特点来规范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项目特征、不同施工方案,有针对性地制定跟踪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切实可行,真正对审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比如,博深项目根据省交通集团和建设公司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博深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用以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版)

[2]国际内部审计准则专业实务标准中文版(2009年1月修订)

[3]杨自拱赵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与探索[J].交通财会2009(9)

[4]杨自拱.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9(23)

篇9:审计证据评价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一)审计证据“事前评价”过程中的风险。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以前,审计人员需要充分考虑达到审计目标所需审计证据的证据量,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做出“事前评价”,以制定审计计划,选择相应的审计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限制,审前调查不够细致全面,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运行情况了解不充分,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风险性可能判断不准确,被审计单位外部情况的不稳定性可能被忽略,由此而导致风险。

(二)审计证据收集过程中的风险。现代审计在审计证据收集过程中多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从繁多的证据中抽取部分为样本进行审查,以此来推断总体,这就存在着重大错误不被发现的可能性;另外,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方法和执行审计程序上可能不够妥当,收集证据时未能发现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这些都会使收集到的证据产生不确定性而导致风险。

(三)进行证据评价时的风险。审计人员在收集到一定量的证据后,必须对其进行评价,以判断其是否必要和充分,并根据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审计证据再收集的范围。由于个别企业管理部门为夸大其经营业绩或取得银行贷款,采用种种不正当手段掩饰其管理不善或偿债能力不强的问题,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较差,使审计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无误的评价,加之审计人员存在着素质上的差异,在进行评价时有可能接受错误信息,致使对审计证据的评价不正确而产生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控制

(一)确定恰当的风险水平。为取得较好的审计效果,减少审计所需的人力、时间和费用,必须科学确定风险水平和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一般需要完成以下三个步骤:一是了解和描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二是初步评价控制风险;三是进行风险的符合性测试。确定了恰当的风险水平,审计人员就可以安排实质性测试的审查范围,确定审计取证时应抽查的样本量和收集的审计证据量,以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二)适时调整审计证据评价程序。预先制定审计程序是为了使审计工作有计划、按步骤、高效率的进行,保证审计证据评价质量。在进行审计证据评价时,要经常进行符合性测试,使审计工作在审计证据收集、评价、再收集、再评价过程中得到展开。审计程序的相对不变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会引起审计工作的偏差,增大审计风险,因而要随着符合性测试和对审计证据评价的不断进行,合理调整审计程序,以降低风险。

(三)正确选用评价依据。评价依据是审计人员据以判断、评价审计证据,提出处理、改进意见的根据,如各种法规、制度和文件等。在具体选用审计评价依据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依据的层次性。评价依据因其制定单位管辖范围和权威性大小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层次,如: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规、制度,部门制定的计划、下发的指示等。为降低审计证据评价时的风险,所用依据彼此发生矛盾时,以上一级规定的依据为准;二是依据的时效性。审计证据的评价依据都有一定的时效性,在审查过去的经济业务时,应以当时的法规、制度、规范作为评价依据,反之亦然;三是依据的地域性。审计证据的评价依据受地域限制,在选择评价依据时,要充分考虑被审计事项所处行业、地区的具体情况,以降低审计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审计证据评价过程中的风险大小与审计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高低密切相关,审计人员素质高,审计质量就高,产生的审计风险就小。因此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审计机关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是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审计机关应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从根本上降低审计风险。

(五)审计机关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工作质量,降低风险。

一是实行专业分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从经验、责任、监督和技术特长等方面来考虑审计小组成员的构成。二是严格执行审理复核。审计机关要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制定好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和复核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促进项目审计人员各负其责、各担风险。审计组长要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质量、进度等全部事宜负起责任,核实相关问题,部门复核对一些重大事项处理要严格把关。要将重点放在初步调整事项是否合理、合规,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是否存在问题,以及相关经济指标是否符合常规等大的、主要的方面。审理机构应主要对审理审计程序是否合规、审计定性是否准确、事实表达是否清楚、引(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正确、审计评价是否恰当、审计工作的规范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以降低由此产生的审计风险。

(作者单位:陕西省审计厅)

篇10:审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审计时间的不同,可以将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即事中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任中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形式,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比,任中审计更能发挥审计职能,任中审计实行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能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预警和防范作用有效解决审用脱节和先离后审的问题使审计成果得到及时、有效地利用。 

(一)任中审计时效性更强,可避免干部带病提拔。审计要突出时效性,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任中审计可更早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及时找出被审单位在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对单位存在苗头性问题的,可即时提醒,起到警示作用,避免小错酿大患;对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管理不善的问题,可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促进规范管理;对被审计领导违反法纪,问题突出的,可即时进行处理,尽可能挽回或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干部带病提拔。当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离任审计,先提后审是普遍现象,迟到的审计报告已无法对领导干部任用产生直接影响,使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成了例行公事。而任中审计可为组织、纪检部门及时客观的反映被审计个人履责情况,为干部的选拔作用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使经济责任审计效力最大限度发挥。

(二)任中审计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一环。离任审计一般意味着盖棺定论,而任中审计还有在任中就对其预警和教育的作用。任中审计对违规违法行为能起到一定的挽救作用。更重要的是,实行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能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促进干部廉洁勤政,求真务实,科学决策,合理使用资金,并自觉置身于群众监督之下。还有利于提高干部整体素质,有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同时,如果各地都将任中审计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全面开展,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走向公开化、民主化、法制化,实现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都能进行一次任中审计,就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三)任中审计效率高。相比离任审计而言,任中审计效率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时间跨度相对较短,发现问题调查取证难度较小。任中审计,涉及时间跨度小,被审计单位人员变化相对少,对发现的问题当事人一般说得清楚,取证也简单容易。如果是离任审计,有的干部任职期限长,被审单位人员变化也较大,追查问题时,往往物是人非,调查取证难度大,效率低。二是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支持和配合度高。针对现任领导的审计,因涉及到对个人履责的全面评价,被审计个人比较关注审计进度及审计结果,所以能够积极配合,及时提供需要的资料及其他便利条件,使审计工作效率更高。如果是离任审计,被审计个人有的退居二线,有的交流任职,认为自己只要是没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审计结果对自己影响不大,所以采取应付的态度,需提供的个人述职报告等资料也敷衍了事。而部分新任领导认为是审前任,旧账与自己关系不大,即使审出问题也无须自己负责,所以配合力度差一些。

(四)任中审计更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计划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之一就是受托,受组织部门的委托开展审计。由于多方面原因,单纯的离任审计时,审计部门不能在制定下一工作计划前掌握工作任务量,具体审计哪些领导、审计多少单位,审计机关心里没底,只能初步制定一个控制数,主动性较差,由此也对全年的整体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任中审计能避免这些问题。

首先,有利于全年审计项目的时间和数量安排。由于审计力量有限,而离任审计任务的不可知,安排其他审计项目时在数量上就会有所保留;任中审计的审计时间易把握,可以将审计工作分阶段进行,既可以做到突出重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任中审计,又可以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难度,更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

其次,有利于项目之间的审计资源整合。经济责任审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审计类型的联动模式,如: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等,任中审计可以更好地做到这一点。而离任审计任务在全年是分次或分步委托,出现了一些已完成的项目在事后又有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虽然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工作完成新项目,但还是在一些程序上较之初始就进行审计类型联动,花费了更多时间。

再次,有利于审计机关把握审计重点。由于任中审计在时效性上具有优势,审计部门在审计内容上可以突出重点,及时作出预警,预防下列问题的发生:一是违反决策程序,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造成工作失误且可能导致国家财产损失浪费严重的;二是失职读职,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的;三是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利用不正当手段骗取政绩的;四是做假账、算假账、报假账,挪用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甚至贪污受贿的。

上一篇:辅导员工作手册的内容下一篇:中考复习阅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