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2024-04-16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共10篇)

篇1: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复习课历来被认为是比较难把握的课型。时间紧,任务重,对课堂效率的要求高。说明文阅读的复习课,因其文体特征,更是如此。现在,回顾我的磨课之旅,谈谈心得。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它影响着教师对这节课学习内容的加工,重难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此次的说明文阅读复习课是在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之后进行的。因此,摸底测试的情况对课堂学习目标的确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上课之前,我分别对我校初三年级不同层次的三个班级都进行了《台风》一文的摸底测试。通过仔细批改,我发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前两个选择题,选项本身并未设置什么难度,主要考察学生对说明文阅读的细致度。两个题失分率都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因为不细心丢分。主要问题出现在第三题上,几乎每个班的均分都只有二点几分。第三题的题目是:“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台风为人类带来的功劳和益处。”这是一个要点概括题,考察的是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让人有所知,其阅读过程重在准确把握文本信息,获取文本知识,属于感知类阅读。因此,对文本信息的获取是阅读此类文体的基本手段,处理信息的能力则是此类文体的基本考察点。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此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对说明顺序的梳理、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考察,几乎都可以表现为对文本信息的处理能力的考察,实质也都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筛选、辨析、整合的.过程。因此,我就将这节说明文阅读复习课学生的能力训练点就定为——训练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学的重难点也在于此。

第三题出现失误的原因从细节上看,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学生对说明文思路的把握不得其法,对文体知识不能活学活用等,都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抓住每一段的关键信息、不能准确地筛选整合信息。因此,相关的知识铺垫(针对摸底测试篇目而言)就包括了对关联词、连接词所显示的句子关系的回顾,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运用(对于《台风》一文而言,主要是做诠释和举例子)等。

学生不能准确地筛选整合信息,还与学生的阅读态度有很大关系。说明文是知识性很强的文体,它更需要专注阅读才能将内容了然于心。所以说明文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更注意学生集中精力、潜心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说明文语言虽然较为平实简洁,仔细解读就会发现其内容条理井然,结构清晰缜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有耐心细致的阅读态度就一定能读明白。

二、教学方法的确定

说明文的阅读复习有了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选择科学的教法。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尝试,我还是觉得应该最大程度的利用摸底测试的篇目——《台风》一文。 于是,我沉下心开始读这篇文章,我的师傅甚至建议我把它背下来。

经过认真地分析探讨,我渐渐开始感受到教研室张宝华老师的用心。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文:行文思路非常明晰,段落特点又各个不同。

首段由“台风”的定义引入,接着写一般人看法,然后用“然而”转入正题——“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只要学生阅读时关注到这句话,答第三题时就能基本找到答题区域。加上第六段“除了……外”的提示,答题区域就能被准确地定位到2—6段。下文分写的部分有五段。第二段是阐述+总结+补充说明(推测未来的情况)。第三段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中心句+阐述。此段的信息提炼很少有人出错,直接提取主句即可。第四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关键信息提炼不准确。三个分句,关键信息分别为:节约用水用电、节约原煤、用于风力发电。前两个是并列关系,连接词“一方面”“也”标识;第三层用连接词“而且”“甚至”表明是递进关系。前两层有可以归并为“节约资源”,第三层递进,需要信息叠加。这是“分层归并法”。关注连词,解读句子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第五段是典型的承接式结构:海水上翻——鱼饵增多——有利于鱼群生长。关键信息也比较明显,出错率较低。第六段信息提炼错误较多,首句就是段落中心句,组合要言:“台风会引发慢地震,逐渐释放地壳能量,避免大型地震”。很多学生都选择尾句:“台风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作答。如何取舍?必须要对这一段的段内层次进行分析:首句就是中心句;第二句讲述“慢地震”,诠释中心句;第三句是举例子说明慢地震与台风的关系,也在为中心句服务。比较来说,前者是中心信息,后者是辅助信息。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取舍了。

因此,我结合这篇例文归纳了三点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组合要言法、提取主句法、分层归并法。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关键词(中心词、连接词),注意作者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解析段落层次。以此达到准确筛选整合信息的目标。当然,这一切都要以端正的阅读态度和耐心细致的阅读习惯为前提。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对摸底测试情况的介绍,明确学习的重难点;这个过程中简单讲解前两个选择题,并简要提炼做选择题的方法;然后结合考纲的相应要求明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在阅读说明文时的重要性;再通过对《台风》一文的层次分析和要点概括,归纳整合信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接着,当堂训练,并小组交流确定疑难点,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摸底测试的文本特征,归纳信息提炼的方法,随文而教。根据课后对学生的跟踪询问,学生基本都能在课上有所得。

不足之处:课堂内容有点多,时间安排还可优化。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是我们阅读说明文的核心能力。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我选择了随文而教。希望能够对这帮即将面临中考的孩子一点帮助。说到底,语文阅读的复习课要想高效,只有态度方法两手抓:在学生端正的阅读态度,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前提下,“授之以渔”,才能高效实用。

篇2: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刘卉

教学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教学重点:

1、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知识和常见题型。

2、以出题方式进行课堂训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练习:《巍巍中山陵》、《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什么?

•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如《巍巍中山陵》;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介绍了宇宙的相关知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介绍了花儿色彩鲜艳的原因。

• 类型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 对策: 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 类型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2、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以月考卷《中国汉字》为例进行分析)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打比方:更生动形象;

列数字:更准确,更具体

画图表:更直观、一目了然

举例子:更真实、更具体、更有力

作比较:更鲜明、更准确

下定义:更准确、更简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摹状貌: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

分类别:更清晰、更有条理

引资料:更鲜明、更具体

作诠释:从某个角度解释,清晰、准确

3、分析说明顺序及其作用(以《中国汉字》为例进行分析)

4、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5、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 / 生动形象 /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 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4)与事实不符合。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4)这与事实不符合,体现语言准确性。

•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约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6、如何概括信息。技巧:

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并进行归纳。

③注意文题。

7、说明文中文段的作用。

8、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 / 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 / 说明事理以及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二、课堂训练

1、阅读说明文《植物的抗旱本领》,分组给文章出两道题,并解答。

2、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老师点评。

三、原题呈现。

四、小结

复习说明文,要善于总结规律,掌握技巧,灵活运用。

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刘卉)

本周三,我上了一堂《说明文阅读复习课》,课后有许多感受,现反思如下:

以往我们的做法都是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这就致使我们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说明文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说明文教学变得鲜活灵动,借以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效率呢?我在这堂课中做了如下探索:

1、紧扣文本,探寻规律。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然而文章千变万化,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点示一些方法,探寻一点规律。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做了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在课堂上用练习加以考察,学生都能将知识点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设活动,激发兴趣。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我在这堂复习课上设置了这样一个训练活动:我也来当老师。我给了学生一篇说明文阅读材料,在归纳完说明文知识点后,让学生分组来就这篇材料出题,并互相提问。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规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灵动机智,生成课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灵动机智的,这样才能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灵动的课堂。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出现了概念的混淆,于是便要求学生就此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事实证明,经过讨论,学生对该问题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是在上课之前没有预设过的环节,虽然占用了几分钟的教学时间,但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调整和变动使他们掌握了更为细致的知识点。所以这样的调整在今后的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样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篇3: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在九年级下学期,面临着中考的巨大压力,老师必须完成一轮又一轮的复习任务。因为老师不但要在短短的几周里梳理完初中三年的英语知识点,而且还得让学生融会贯通,所以很多老师往往就是从上课的第一分钟开始,侃侃而谈,一直到下课还讲不完。而我在总复习开始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我先对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备课,确保在一节课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案例一:

按照教学计划,我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七年级Unit 3-4的复习任务。我是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的。

第一步:讲解单词词形变化和一些重要的用法。我对照单词表里的单词,根据在大纲要求和备课情况,从里面挑了一些重要单词来讲解,例如teach,take,order等。

第二步:要求学生打开书本,按照课标要求,把需要掌握的词组和短语罗列出来,并让同学们标注上,以便回去可以背诵。

第三步:根据课文内容,把重要的知识点和句子在课堂上讲解一遍,大约有二十几条。例如:What does your motherdo? 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 ? May I take yourorder?在讲解的过程中,举一些例子由学生来回答。

第四步:根据复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习题,最后由我来总结这两个单元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一节课下来,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我讲了至少三十多分钟,丝毫不敢松懈,生怕有些知识点遗漏了。复习了两三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的上课状态很差。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在跟着我的思路跑,忙于记笔记;部分学生觉得我讲的知识点都是原来学过的内容,不是很认真地听课;还有一部分基础不是太好的学生,因为我讲解的速度快了,根本无法跟上我的步伐,虽然很努力地在听,但是却是一脸的茫然。课后我抽样调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他们告诉我回去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复习笔记上,虽然我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在复习课上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率呢?于是我在备课和上课中作了一些调整。以八年级Unit 1为例。

案例二:

首先,我把班级同学根据座位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根据大纲要求,提前准备了一份表格,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一天准备,把能填写的先填上。

在课堂上我是按照以下步骤来完成的。

第一步:根据前一天学生自己完成的表格,让学生花3-5分钟小组讨论,相互补充。

第二步:由小组代表来向同学们讲解他们所总结出来的知识点。例如:在单词一行中,有一组同学总结出要掌握以下几个volleyball——play volleyball/baseball/basketball,tired——tiring,invent——invention/inventor

第三步: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同学们觉得有遗漏的,可以写在第二列。有的同学认为还要掌握practice doing,finish doing,relax-relaxed,win-winner-won

第四步:一些同学可以提出自己复习过程中,觉得掌握得不是太好的知识点。例如,在这个单元中,很多同学提出see sb.do/doing的句型很难理解,以及arrive in /arrive at /reach/get to这几个词很难区别。此时由我重点来答疑解惑。

第五步:根据课文内容,我要求各个小组设计1-2个情境,编成对话,以进一步巩固所总结的重要句型。

第六步:进行课堂上的练习。针对这个单元的重点内容,我设计了几个题目,由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第七步:根据所完成的题目,学生小组讨论出更多可能的出题方向。例如:I’m I will pass the exam.A:sure B.gladC.believe D.not sure答案当然是选A。然后,同学们提出这题目可能还会这样出题:I’m sure to pass the exam.或I’m sureI will pass the exam.

整节课,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反思。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一部分程度好的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老师,一些程度不是那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课后在与同学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课后只需看这张表格,对自己的掌握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再花较少的时间把一些难点做进一步的巩固就行了。

两节复习课,课堂所反映出来的结果为什么大相径庭呢?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对一些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和掌握。在案例一中,由于我一直滔滔不绝地讲,很容易造成“炒冷饭”现象,学生只知道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案例二中,我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采用自主、合作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师生共同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戌、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复习课上,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呢?《礼记》中说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以我认为在复习课上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想尽办法要在课堂上讲深、讲透、讲到位,而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学习过程,在应用过程中获得科学的方法。

第二,教师要认真“备教材”。因为复习课并不是单个知识点,而是有一定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知识结构心中有数,而且对中考的题型也要了然于胸。充分领会大纲要求,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尤其要注重研究和解决教材中的难点,以及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并能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

第三,教师不但要“备教材”,更重要在“备学生”上要做足文章。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师备课时如果光注意教材,忽视了作为主要对象的学生,那么即使老师对教材钻研再深再透,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实际善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等要了如指掌,课堂上设置的问题答案要有预期,能够大抵推测出哪些学生能回答到什么程度,以便在课堂上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能力强的学生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第四,教师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是比较大的,仅仅靠少数学生是比较难完成,所以根据学习上互补的原则,老师将复习内容设计成相同或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并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小组之间的交流分享、师生间质疑解惑,形成生生、师生间多层次的互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复习课的模式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学生不同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转向内在的需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这样的复习才是最有效的。

摘要:中考复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理解、深化、提高。两节不同的复习课呈现出不同的课堂效果。一节有效果的复习课,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思想,体现复习的价值观和效益观。

篇4: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复习技巧

中考说明文的分值比例虽然没有记叙文、作文等高,再加上说明文不是每年都必考,导致有些老师和学生对说明文不太重视。其实说明文不仅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而且说明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做好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的复习工作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复习课本时,讲透说明文知识点,重视技巧点拨,提高学生应试技能,鼓励学生多做真题和注重说明文阅读题讲解质量等技巧方面下足功夫,从而扎实做好说明文中考复习工作。

一、回归课本,讲透说明文知识点

有人认为,面对中考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搞好题海战术,没有必要再去复习课本,课本在有些老师和学生眼中早已成为课桌上的一种摆设,其实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课本上的说明文是学生获取说明文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这些说明文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选进中学教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本是教学之本、知识之基。中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课本就是寻源求根,尤其是在一些地市最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呈现回归教材的趋势。因此,教师要主动转变认识,加强指导学生重点复习课本的经典说明文,如《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在对重要课文的复习中,重点讲解说明文的主要知识点,点透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做到重要内容不遗漏,难点知识要讲透,在复习中把学过的知识温习一遍,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技巧点拨,提高应试技能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同是也是一种技巧的测量。虽然每年中考说明文的题目千变万化,但终有技巧可循,甚至某一技巧可以在多个试题中反复运用,因此,在复习中考说明文的时候,老师适当的技巧点拨非常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答题方法,提高答题技能,节约考试时间,从而提高总体成绩。对于概括说明文内容的试题,可以从题目或关键语句中捕捉筛选,或者摘录重要文段的重点语句,如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尤其是要注意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如果没有以上明显的重要句子或段落,就要学会在概括重要语段段意之后,加以总结。针对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教师可以写出大概套路,让学生知道如何下笔答题。如列数字的作用:以具体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人们对所说明的事物有具体的了解;举例子作用: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在考场上,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思考试题,然后带着问题回到文本,使阅读更有针对性。对于与题目有关的重点语句最好用笔做记号,方便答题时参考,这样的技巧可以节约考场时间,同时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中考说明文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技巧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三、多做真题,实战出真知

在考试之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有关中考说明文的模拟试题,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教辅资料,学生家长、教师有时很难选择,甚至由于无法辨别就购买那些质量不高的试卷,这些试题不仅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最为关键的是这些试题和答案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购买最近几年各个地市的中考阅读真题,或者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搜索,只有真枪实战方能出真知、出成绩。一是中考真题充分体现命题思路和意图,学生通过分析题目的关键点,学会从命题者角度分析问题,培养“题感”。二是真题题目的设置是经过专家反复推敲斟酌,严谨科学,而模拟试题大多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推敲,质量不高,使用价值不高。三是真题答案标准规范、得分点详细,对于老师和学生有较强的参考性,而市场上的模拟题答案有时错误百出,得分点不详细,这样容易误导学生。因此,考前大量做历年真题是个明智的选择。

四、注重说明文阅读题讲解质量

试题讲解是说明文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试卷讲解的主要功能是矫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得失,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确保试卷讲解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知识、提高能力,试卷讲解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及时性原则。学生完成了阅读题的训练,实际上经历了从识记到理解到运用到鉴赏到评价到表达等涉及诸多方面能力的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回答完一个问题后,答题的思维记忆并不会马上消失。但老师如果把这个阅卷的过程拖得很长的话,学生的思维印记就会淡化乃至消失殆尽,这时候,他眼中就只剩下一个何题错何题对的印象了。因此,教师要在做完阅读题后及时讲解,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针对性原则。试题讲解,不可面面俱到,要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做到重点突出。三是发散性原则。试题的讲解,其实是教师帮助学生来整理、巩固知识的一个过程。因此,试题讲解课应力求有发散性,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四是激励性原则。教师要注意营造平等对话、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说明文的信心。

篇5: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考点透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中考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得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章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说明文阅读是信息社会基础阅读的主要内容之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综合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说明文阅读是信息社会基础阅读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综合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真题,巩固知识

[2015•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18分)

康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注】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5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 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 方

面。

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7.从第四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8.第五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分)9.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6分)

5.【解析】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理解能力的考查。在文章①—④段中,除了讲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外,还有颜色上的相同之处,如枯叶蝶落地时,其体色如同枯叶,螽斯其体色如同虎甲,很难辨认,故第一空应填“体色”;从第②段内容可以看出,螽斯除了具有外形、体色和枯叶蝶相同外,还重点强调了“行为”,故第二空应为“行为”。【答案】体色(或“颜色”)行为(共2分。每空1 分)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并对其作用的分析。就划线句来说,用螽斯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与虎甲进行比较,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突出二者特点的角度考虑;以螽斯为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结合说明对象“拟态”分析。【答案】示例一:举例子。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示例二: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共3分。说明方法1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7.【解析】本题是对主要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从第④段中“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可知拟态具有“相似性”;从“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可知其具有“普遍性”。【答案】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共3分。“相似性”2分,“普遍性”1分。意思对即可)8.【解析】本题是对安排说明顺序原因的探究。可根据第④段结尾的“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一句中的“原因和机制”分析第⑤段先说明“拟态原因”后说明“拟态机制”的原因。【答案】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拟态的作用可由第④段中“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以及第⑥段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等语句概括出。【答案】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2016•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5分)

海洋中的精灵——海天使

王冬梅

①科学家虽然1774年就在北极冰海中发现了它的踪迹,但至今仍摸不清它的来历,它就是海天使。西方科学家以掌管历史的希腊女神Clio,为它建立全新的科、属的分类,并以它作为代表性物种。因为它修长的外形跟蛞蝓(ku y,一种软体动物)相像,便以海蜗牛作为其种名。

②海天使简单的外形与透明的身体,使它常被误认为水母类生物,但它其实属于贝类大家族。这种贝类都有双翼,因此统称为翼足类。它们终其一生都在大洋中随水流四处漂游。海天使刚孵出时,身体还带有硬壳,不过大约3天后就会将壳永久丢弃,变成无壳贝类。海天使虽然身长不过1~3厘米,最大也不超过7厘米,但靠着间歇性的摆动双翼,居然能在比其身躯大好几千倍的水层,上上下下来回移动。上升的时候,它总能保持如天使般优雅的姿态,缓缓由深海游到冰层下。

③海天使的名字主要来自其身体两侧的一对翅膀,这让它看起来就像翱翔在空中的天使,再加上它体内有个红色的心形消化器官,十分甜美可爱。但是,它其实是凶狠的掠食者。发育期的它,喜欢捕食微小的浮游藻类;长大后却个性突变,成为凶狠的掠食者。海天使攻击时,会从头部伸出3对触手,先紧紧抓住猎物硬壳,将猎物的壳口朝向自己,再伸出带刺的吻,勾住猎物身体吞入腹中,只留下空壳。④科学家发现,海天使在每年食物丰盛的温暖春季,除了摄取大量脂肪外,还会从其他物质中自行合成脂肪,以便用于繁殖或作为储备粮食,以度过食物缺乏的冬季。【A】更神奇的是,它还能缩小自己的身躯,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以减低体内能量的消耗。【B】当弹尽粮绝时,海天使还能消化身体里与生存不相关的部分组织,以求保存最后一线生机,等待春天降临时重生。【C】海天使饱食一顿后,可以忍饥长达200多天。这种能屈能伸的求生能力,就是海天使族群在南北极海域可以生生不息的超能力!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2月下期,有删改)12.说说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13.第④段画线的【A】【B】【C】三个句子顺序错乱,请重新调整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只填字母),并简要说说调整的理由。(3分)【答案】

1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海天使个子小,但运动能力强的特点。(很善于运动)13.【C】【A】【B】(1分)(排序错误即不给分)【C】说的是海天使可以忍受饥饿的时间,【A】说的是能量不够时,海天使能缩小身教躯,减低能耗,【B】说的是弹尽粮绝时,海天使居然能消化自身组织求生。这样调整,就按逻辑顺序逐步深入地说明了海天使求生能力之强。(2分)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布置作业:同步导练

五、教学反思

篇6: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初四王秀英2011年4月)

教学目的:掌握说明阅读的考点及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

1、说明方法及作用

2、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程序:

一、提问说明文一般会考我们哪些问题

二、多媒体明示说明文的考点: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对象及特征

3、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具体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使被说明事物眉目清楚

下定义:科学正确的说明事物

作比较:用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

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事物

列图表:一目了然的直观说明事物

引资料:使被说明事物的特点更准确更充实

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事物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6、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体现在一些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修饰限制性词语中

说明文语言还有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生动说明更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三、说明文阅读练习: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闲话白菜》

篇7: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中考说明文的考点,提高说明文阅读和应试的能力 2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及顺序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领会科技说明文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复习过程

一 导入

二 考点聚焦 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2 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技法,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3 注重培养科学素养,是考查的一个亮点 4 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是考查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1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2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及顺序。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联想和创新的能力。四 说明文文体常识回顾

1、说明的内容

2、常见的说明顺序

3、常见的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的特点。

5、说明文结构

四 学法点击

1•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巧用关键词并扣住句子内容:

•举例子:具体说明······(内容)•列数字:准确说明······ 作比较:突出事物······ 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 分类别:条理清楚说明·······

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节省了文字

学以致用

1指明方法,分析作用: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2)全球定位系统在军事方面的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1991年海湾战争中参加沙漠风暴行动的盟军利用全球定位系统为准确打击目标提供了保障。《全球定位系统》 •3.按恒星的亮度排列,南门二名列第三,仅次于天狼星和老人星。《比邻星》

2品味语言

类型一:语句中带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要领:首先明确该词修饰或限制的角度,然后结合语句从保留与去掉两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带点的词往往是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频率等的副词。

练习: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2、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类型二:举例分析语言的准确性

答题要领:首先从语句中找表程度或范围或语气等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句分析它的准确性。

五 学海拾贝

阅读短文(见材料《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六 总结规律,点拨技巧

1、明确说明内容,要看文章的题目,抓各段的首括句和中心句加以归纳。

2、概括说明内容,要抓住说明对象和说明特征。

3找标志性词语,如“总之”“一句话”“因此”“因为”等揭示特征和本质。

七 反思收获

自作《初中毕业升学复习指导》 166页《绿色塑料》

八 布置作业

篇8: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1. 初三的阅读复习课必须基于旧识。学生上复习课是在已学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归纳提升,而不是重新学习。教师若将复习课上得很精彩就像上新授课,那就要反思在复习课之前的课堂是否是高效完成。教师应在之前的课上就将基础教到位,而不是等着复习课重新再全新教一遍。

2. 初三的阅读复习课应该基于应试。在现在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对中考试题的研究很有必要。教师对考试的发展方向要有自己的研究和解读,并把相关的问题转化为课堂的内容。应试研究对复习课的有效教学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走到中考的前面,通过这几年的试题变化找出其中的趋势,紧跟变化,而不是亦步亦趋。

3. 初三的阅读复习课要基于生本。初三的复习课多以学生听教师讲为主,甚至大量的知识归纳都是由教师完成,学生生硬地接受,这样学生真正能消化并应用的反而变少了。在课堂上可以多让学生自己悟出,教师重在点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当然这并不表示教师不需要做何准备,相反,教师在课下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在课后花费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准备过程中,还要注意优劣学生的差异教学。

这三点是针对当前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课上的积弊而言的。

积弊一:矫正意识的缺失

什么是中考语文复习课,很多老师把认识局限于知识梳理课、方法指导课。这样的认识其实忽略了中考复习课的重要特征——复习矫正,所以往往不能实现复习课的实效性。

矫正意识是复习课的不可或缺的意识。

(一)从中考复习的时间来看

从开始复习到中考,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真正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过四十多天,其中间或受到一些中考事务的影响,实际复习时间更短,相比较全面的知识梳理来说,立足于矫正型的复习课堂,必然要求对复习内容进行有效取舍与提炼,这样才能在短暂的复习时间内“从容”地组织课堂复习。

(二)从中考复习的实质来看

组织复习课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中考这样的学业水平测试。换言之,中考复习课重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达到中考既定的能力要求。因此,有目的地矫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是复习的主要目的。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矫正型复习课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课前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分析学生欠缺的能力,梳理切合的矫正知识,研究有效的矫正方案,组织高效的矫正环节……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有效课型。

所以,中考语文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梳理课、方法指导课,而是以矫正为目的的知识梳理与方法指导,矫正意识是教师设计复习课的必要意识。

积弊二:矫正训练的缺失

这一点缺失,或因为上述矫正意识的缺失,或因为训练不得法,无实效,不成为真正的矫正训练。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课上“生本”是基础,“矫正”是必须,从这两点出发才能实现阅读复习课的实效性。

具体说,“生本”就是尊重学情。就某一阅读能力点来看,要想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重新学习这一能力点,而是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如何,存在的阅读问题有哪些,若能明了、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有相应的提升。

“矫正”就是扎扎实实地纠正。如果说尊重学情是基础,是前提,那么“矫正”就是具体的措施,是在明了、正视基础上的切实解决,没有这一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不管何时,一堂高效的中考阅读复习课,“矫正训练”是课堂的主体过程。

但这样的“矫正训练”也要与时俱进。这个“时”就是中考试题的发展与变化。一成不变的“矫正训练”,机械且盲目,并不能适应学生即将要面对的中考语文试卷,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

从这一点看,“生本”还当是基于中考试题发展与变化的学情意识。

联系近两年的南京市中考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在选材上淡化文体,在试题的命制是淡化“固定题型”,灵活机动,在评分细则上,凡是盲从于题型,依靠套路来的答案,不但占不到便宜,甚至是大吃苦头,得分很低。由此可见,近年来,南京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发展趋势就是引导学生真阅读,其选材与命题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学生在考场上的阅读情况如何?

上述分析就已经指出,学生在考场上的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暴露出极大的问题,那就是不少学生存在的先看题再看文、忙于做题疏于看文的解题习惯,这一问题不矫正,学生就不可能做到真阅读,相应的阅读与解题能力就不可能提升。

这样,在中考阅读复习课上,矫正训练的重点不是学生不能按照套路“规范”答题,而应该是如何实现真阅读。要致力于纠正不少学生存在的先看题再看文、忙于做题疏于看文的解题习惯,让学生对阅读题的思考、解答过程回归阅读理解文本这一原点,这样的阅读矫正才凸显了阅读复习课的高效性。

综上所述,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课贵在“矫正”。首先,教师要具有矫正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尊重学情,要研究中考阅读试题趋势,切实设计矫正训练的内容,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正训练过程,上出一堂精彩的中考阅读复习课。

摘要: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课贵在“矫正”。首先,教师要具有矫正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尊重学情,要研究中考阅读试题趋势,切实设计矫正训练的内容,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正训练过程,上出一堂精彩的中考阅读复习课。

篇9: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不论命题者如何出题,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掌握说明文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明白说明文答题程序,都是能够顺利答题的。笔者结合近几年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提供一些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如何找到“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的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是想说明……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在《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其中,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就是以上三段文字的第一句: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三、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分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经常出现的考点,其类型如下:

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引用说明)的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例2:发达国家对使用后的塑料曾采用过掩埋、焚烧和回收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作用是用具体事实说明“白色污染”难以根除。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例3:人工消雾有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是吸湿法。播散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凝结成大水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三是人工扰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气空中混合,促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例4:地壳可以大致比作一个鸭蛋的外壳;再往里是地幔,就好像鸭蛋的蛋清;最里面是地核,就好像鸭蛋的蛋黄。

上面文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例5:空气中臭氧水平提高到0.05 ppm,入院就医人数平均上升7%~10%。

上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解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说明了臭氧浓度过高对人体的危害。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绿色塑料”下一个定义。

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解析:绿色塑料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功效后,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的塑料。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引用说明应用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如何分析“说明的顺序”

考点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一: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nlc202309081330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对策二: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如何分析“说明的语言”

分析“说明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科学)、风格(平实、生动)。

知识要点: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即生动说明还是平实说明。

类型1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 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震荡波引起的。

解析:“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解析:“一丝”说明变化之小,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类型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或不符合实际。

类型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表示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语,并体会。

对策:找出准确性的词语,然后说明其作用。找词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2)找有模糊数据的句子;(3)找使用限制词语的句子。

类型5 指示代词的含义。

类型:“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对策:找指示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离其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指代的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例9:巴西生物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据介绍,科研人员正在根据蝗虫的这一特殊技能,着手研制开发车用行驶监视装置,以帮助减少公路上日益频繁的撞车事故。

文中的“这一特殊技能“是指什么样的技能?

解析:这一特殊技能指蝗虫在飞行时具有一种能躲避其他动物体的特殊功能。

六、如何概括“说明文中的信息”

类型:概括提炼相关信息。

对策:(1)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的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复杂内容的文章。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

七、如何分析“文段的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两个。

(1)对文章的结构、内容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文段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八、如何分析中心句

类型1 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对策:在开头结尾或中间找,个别的在文段中间。

类型2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示序次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九、如何解答拓展题型

类型: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选文的某一内容展开联想;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等。

对策: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库存,按文章所介绍的事物的特征去写。

篇10: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

依据考点各个击破――20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复习方略

作者/冯汝汉

笔者对九十一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作了初步统计,考怂得魑脑亩恋挠邪耸三份,占91. 21%,其中有近一半的选文为科技说明文。品析20各地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试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以《课标》为纲确定考点。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命题,坚持以《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目标要求”,以“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等评价标准为原则,贴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知识与能力的考查点。命题时一般通过以下考点体现出来:一是捕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二是辨识说明对象并把握特征的能力;三是对重要信息的评价及综合理解的能力;四是对文章结构及说明顺序的理解能力;五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识与分析能力;六是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语言的准确性的品味能力;七是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的能力;八是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能力。

其二,以“四性”为标准选择文本。年各地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选文十分注重文章的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主要体现了以下主题:①前沿科技。科技说明文阅读的考查材料都来自课外,譬如,河南卷的《“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浙江湖州卷的《感知地球的“千里眼”》,内蒙古呼和浩特卷的《水刀的力量》,内蒙古包头卷的《人类的“生命天书”走过十年》,湖北仙桃卷的《北斗:助推国力,导航生活》,福建莆田卷的《生于二维码时代》,湖南衡阳卷的《手机确定你的位置》,阜新卷的《眼球追踪让你有“特异功能”》,黑龙江丹东卷的《玻璃之王》,江苏连云港卷的《云计算》等。

②生物科学。譬如,山东临沂卷的《奇招击退红潮》,四川泸州卷的《条纹蜘蛛的巢》,辽宁锦州卷的《蛇的文化解读》,云南大理卷的《奇妙的唾液》等。

③生态环境。譬如,黑龙江哈尔滨卷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云南丽水卷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龙东卷的《种子银行》,德阳卷的《高科技污染》,浙江宁波卷的《关于垃圾食品的阅读》,湖北鄂州卷的《人类水资源现状》等。

其三,以多种形式设置题型。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仍以选择、填空、简答等常规题型为主,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2013年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考查学生推理想象能力、综合探究能力的新题型的增幅更大。这些开放性试题,往往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迁移,试题开放度高,对学生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因此成为全卷的亮点。譬如,云南丽水卷《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气污染》第12题:请就治理大气污染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黑龙江哈尔滨卷《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第14题: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等等。

下面谈谈年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的复习与解题技巧,供同学们温课迎考时参考。

一、整体感知,捕捉信息。2013年中考科技说明文都来自课外,内容上多为最新科技成果、自然生态、人类环境等方面的文章。阅读这些时鲜的科技说明文,关键在于整体感知,即抓住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分析文章的结构方式。了解事物的特征,着重了解事物的本质,具体说来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就指出其特征。譬如,2013年河南卷的《“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标题指出了说明对象是“肌肉记忆”,也指出了其特征是“‘不假思索’”。 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如果要求阅读的说明文并无标题,那就认真阅读文本(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找出说明对象,分析作者介绍有关事物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譬如,2013年山东聊城卷所选文本没有标题,那就先将该文读两遍,获得最初的、整体的印象,结合思考第11题“简要概括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要求;然后再品读原文,且特别注意选文第一、二、三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子:“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盐,但是过多的摄入盐却对身体产生危害。”“为什么盐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呢?” 然后概括:从正反两面说明了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适量摄入盐有益于身体健康,反之则有危害,容易引起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三是从理清说明顺序入手,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基本顺序,然后再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就不难了。譬如2013年湖南衡阳卷的《手机确定你的位置》第14题:本文按照什么说明顺序说明了怎样的中心内容?这道题考察了说明顺序和说明中心。判断说明顺序除了可以从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辨析之外,还有一个有效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是:逐段概括内容要点→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再加分析,就很容易知道文章的说明顺序了。据此可知,该文主要说明了手机定位技术,属于事理说明文,所以自然是逻辑顺序。()说明中心其实就是说明对象加上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是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根据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可知,该文的说明中心是手机无线定位技术。另外还要注意命题的提法,譬如“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就有区别。前者概括,表述形式一般是概念,而后者较为具体,是具体的内容。

二、词句品读,欣赏评价。科技说明文的词句品读,欣赏评价,主要从词语、句子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上进行。此类题目,在2013年中考中显得更有理性,由原来简单的“能否增删”的考查,过渡到词语的表达作用,更加注重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和把握。譬如,2013年浙江省湖州卷阅读《感知地球的“千里眼”》第10题: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①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②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点词为什么不能删去?)这些题目,从难度上说,都不是很大,关键在于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阐释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品析说明文词语的方法主要有:增删法,代替法,解词法等。对句子的分析,可从句子的意思、句子在文章的作用(过渡、总结、承起等)、句子的表达方式、句子的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譬如,2013年湖北孝感卷要求考生阅读《安全的空中旅行》第21题:本文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绝大多数”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这道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先判断能否删去,然后解释“绝大多数”的含义以及这一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回答删后造成的影响。“绝大多数”一词,是绝大部分的意思,占巨大的比例,但不是全部,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没有包括进去。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这样,答案就出来了:不能去掉,表明不排除还有极少数的不可控的航空事故。去掉后,与事实不符,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理清顺序,把握结构。 阅读科技说明文时要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一篇说明文使用什么说明顺序,首先要看说明的对象。科技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譬如,2013年山东临沂卷的《奇招击退红潮》就是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击退红潮的原因、方法及科学原理,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不足。其次要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用同类合并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譬如,2013年四川南充卷《不容忽视的“镉大米”》,从全文看,先列出文章的说明对象“镉大米”,然后说明镉大米的危害,最后说明解决问题的的方法。这是典型的逻辑顺序。而第四自然段介绍慢性镉中毒的症状的发现时,由日本写到中国,则是按空间顺序。还可以运用排除法,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比较好判断,文本中没有用到这两种就可判断为逻辑顺序了。譬如,2013年广西南宁卷要求学生阅读《壮族“干栏”》第9题: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数理顺序

答题时,可运用排除法,在研读相关语段,了解语段的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不难发现选文没有按时间顺序、空间、数理顺序来说明“干栏”,而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来介绍“干栏”的特点。

四、辨识方法,赏析作用。 纵观2013年各地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题,考查的重心逐步由对说明方法本身的辨析转移到以对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为主。分析说明方法,一般要掌握以下技巧:一是辨识说明方法的类型,而重点在于体会它所起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的技巧就是在准确辨析说明方法的基础上,用规范的表述形式――“该说明方法的固有作用+该句的倾向性(主要内容)”来完成答题。譬如,2013年贵州黔东南卷要求学生阅读《新国情・土地资源》第17题: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答题时,首先明确第二自然段列举我国内陆土地面积和人均土地面积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说明方法是作比较,作比较的固有作用是通俗易懂、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然后联系在这篇选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或主要表达的意思来理解其作用,也就是答题的模式为“准确地说明+文本的内容”,这样就能很快得出答案: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突出地说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的特点。二是要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譬如,2013年湖北鄂州卷要求学生阅读《人类水资源现状》第16题:第⑵段中画线的句子(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道题着重考查考生赏析主要说明方法的能力。如果仅回答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那不能算全对。因为仔细推敲后,不难发现,原句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且本题中打比方是次,而列数字才是“主要”的。因为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更能具体、准确地反映了全球水资源的总量及咸水、淡水所占的比例等,表明全球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三是要注意与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的区别。记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是为了把人物和事件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而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还有些同学看到叙述性文字,就一概认定是“举例子”,其实有时是引用传说、故事来增强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激发读者的想像和兴趣,有时只是一般性的叙述,是文章写作的一种技巧。

五、感悟体验,理解启示。阅读科技说明文,我们应从作品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启示。从2013年中考看,这类题目比较常见,且重视引导考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引导考生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命题者选取的文段一般是反映科技前沿、科技热点的文本。从考查设计的话题看,主要有环境保护、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方法的培养等。从题型看,主要是开放性题目,没有统一答案,形式大多自由,只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均可。做好这类题首先要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虽然开放性试题没有惟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已见,但关键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思维要灵活,要大胆想象,不拘一格,敢于突破。一般说来,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考虑:一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能得满分;二是阅读材料读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三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他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面,了解相关知识,并重视对文本的领会感悟和探究创新。譬如, 2013年黑龙江哈尔滨卷《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第14题: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这道题主要考查经济发展与保护海洋的关系,引导我们对海洋进行反思。答题时,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紧扣住第⑤段中“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第⑥段中“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这样的关键语句,稍加概括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破坏生态平衡。

上一篇:美术素描基础知识下一篇:电子商务基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