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暮秋》

2024-05-24

抒情散文《暮秋》(共15篇)

篇1:抒情散文《暮秋》

抒情散文《暮秋》

每个季节都是一种风景,每个季节都代表了一种心情,喜悦或忧伤,成功或失败,伴随着季节我们在最深的红尘看见了沧桑累累的自己。

一年又一年的花落花开究竟是谁未央的心事无处安放?是谁醉酒狂歌,演绎了一场情感的劫?是谁岁暮遥望,生命已是风中残烛?

携一抹青衫,摇一叶小舟,同渡那山水人间。一直是这样的简单: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邂逅一个仪人,握着彼此的温暖走过沧海,轻轻的.一个眼神便是思想与灵魂的交会。不畏惧尘世滚滚的狼烟,也不惧怕风雨将要如何的肆虐。怕的是,用尽所有的力量去爱,却仍要看着离散在这万丈红尘,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世间,每个人从最初的白开水变成一杯烈酒,痛过苦过,笑过哭过,千帆过尽,最后溶成一杯凉茶,与生命共同默默回味咀嚼经历的酸甜苦辣。十指摊开,一生都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纹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浮世欢,缥缈依,醉里红尘知多少?沧浪浮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高傲的活与卑微的活,都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可以喜欢,可以哭泣,可以痛苦,也可以微笑,这都是你一个人的事,与他人无涉。爱上一个人就努力争取,也许不会有结果但至少你不会遗憾。爱了不该爱的人,那就华丽转身,不需要任何理由。感情如此,婚姻也如此,所有的借口都是我们用世俗的眼光给自己营造的假象。

在夜阑人静时,看到窗外随风而飘的落叶,有没有问过自己:心在哪里?最想的是谁?

篇2:抒情散文《暮秋》

时光带着我们淌过岁月的长河,一步步来到暮秋。回望,身后老时光,正悠闲自得的离我们而去,那花、那草、那白云、那清风,那些熟识的面孔,那些至亲至爱的以及没有来得及相识的人,还有那愉快的、忧伤的事,入了我的眼眸,也就成了我的风景,把那些刻骨的铭记,让那些随意的走开。

打开老时光扉页,那里夹着一枚暮秋的叶片。苦涩的沧桑,正如我们人生之旅,曲折不平,但却承载着成长的过程,一程程的风雨,一季季的花谢,在那些轮回的日子里,把心念打开,在生命的旅途中洒下点点馨香,刻下缕缕难忘,让日子过得饱满,让神情得以充沛,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愿望吧?

想起那场细细的雨,落在深秋苍老的叶子上,泪流满面的叶子在微风中无力地摇晃着,落寞而凄寒,总有那种快要冻僵的感觉。尽管如此,一处处依然写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尽管寒凉无比,老去的秋颜,特别是秋雨,总会不经意地拉开人的思绪,你会在思绪中飞扬,会在愉悦中任那久久囚禁的思想奔放,飞过雨雾,飞过枝头,飞向一个高而远的境地。思,可以随意,无需一杯茶,也不用半盏酒,不需要轩窗抚琴,也不要灯下墨笺,只需一个安静的领域,给我一个安恬的空间,放松的心即可。

静静地聆听着雨儿洒落的声音,像极了一个人在倾诉、在自语,或是在清数岁月里的点点滴滴。诸多的凄凉与无奈,诸多的萧索与徘徊,诸多的眷恋与怀想,诸多的兴奋与感激,诸多的美好与关爱,此时此刻,娓娓道来,点点珍藏,也许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是我人生路上不可不遇的风景,有了这些,人生才会变得丰盈,道路才会越走越踏实,心情才会安好、惬意。

虽然时至暮秋,可风儿总会有宁息的时候,暖洋洋的太阳温熏着那一地的枯草败叶,那几乎落尽的树叶,脱去了秋的衣裳。秋没有了花里胡哨的衣裳,也少了足够的霸气彰显它的丰厚、炫耀它的伟绩,可人们依旧在满足中有了自信,在快乐中享受着幸福。

坐在暮秋的光阴里,守望这一季的静好,在一片云飘逸的`身影里,感念过去的日子,感念过去日子里的那些美丽、那些所得。在时光的缝隙里,感念一缕风的存在,感念它带走了陌生,留下了缘分,在彼此擦肩而过时,珍惜那深深浅浅的风景。总相信,每一场雨都会有一个惊喜,要么开花,要么繁华,要么结果,在一程程的艰辛里,总是把光阴装扮得那么丰满,那么淋漓尽致。我在青灯下一纸飞花,书不尽的暖,道不尽的情。

一直相信,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总喜欢听那植物拔节时的快乐吟唱,每一次拔节,都意味着每一段的成长。直到暮秋,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收获着希望和幸福,又怎能不感谢昨日的艰辛旅程,又怎能不为那脉脉相连的情与物而道一声好、问一声安呢?

又想起那形形色色的面孔,一张张各异的脸,无论你给予我的是鼓励还是消极,我都会在暮秋的时节里,向你问安,因为你不同程度的给了我动力或是勇气,坚持或是放弃,使我在这红尘纷扰中握紧了那份温暖,铭记了那份期待,对下一季的风景有了更多的期盼与信心。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描写暮秋的伤感散文

遥远又倦慵的冬日阳光已经泼泼洒洒而来,苍白浅淡的让人生出些许凄凉。不由得意念间就与人至暮年联系在一起,那么的孤独而怅惘,那么的无助与无奈。几行红叶与胡杨隐喻在山峦深处,似是武侠册子里难遇的萍踪侠影,血红与明黄随风摇曳,竟错认成正值春深好时光。捋一捋心头经年的累积,扶栏而立,目恋即将飘逝的黄叶,叩问冰封许久的词话,蘸一笔十月暮秋的风雨,为曾经义气豪天的少年与明艳如霞的少女填一阙谙熟的风雅颂。你知道,山长水远,凄风苦雨,你若是来了,我都会备好盏茶热炉,焐酒相迎,待你共畅笑,饮浮生,话思情,悟禅机。

季节捋疼了欣赏秋色的心,斑驳的画面终是让人乱了心绪。总当闲置的只是些许时日,哪知再见你,已是话别了好些季节。悸春和残冬,苦夏与剪秋,转眼短暂细数却又漫长的时日,我竭力描画着你孤孑独行的地方,看过的景,爱过的人,虚晃的时间,还有甩不掉的纠结。毕竟,我们已不再是盼着摘星探月的年纪,不再是肆意任性轻狂的季节。生活赋予我们的欢愉疾苦,经历强加给我们的迷惘无奈,已磨平篇幅间起承转合的联想,求不得的种种淡雅化为一种怅然若失的影子,总在无人的夜晚踽踽独行,曳的很长很长。这个酷夏上演的悲惨故事,让我终会攒起雾里看花的过往,而我又能捡起什么,那似乎是我该从一开始就应慎而又慎的。其实,我有很多讳莫如深的故事要说给你听,光阴缱绻,苦涩绵绵,你是否等我?

折一枝野菊,插在残旧的白瓷瓶里,花影婆娑间,尽绽一季清秋,如同与你的宿缘,留下永远馨香的回忆。你是以秋露煮茗的孤独剑客,舞起剑影采撷今年复苏的新尖,长啸于峰顶……或许此时,车马人涌的喧嚣,年华缤纷的香艳,都已萦绕成泪痕盏黄山毛峰中的.一缕轻雾,驰骋过一盏一盏的春秋交替后,余下的是或可重温的清浅和润泽水痕。如你所言,遍览一季一季的血红与明黄的秋色后,已是心素如简,情淡如茶。

苦苦的心海寻觅,千遍万遍涂改后写给你的字字篇篇,翻阅了无数的诗行与文赋,拟出了不曾重复的比喻和形容,倾我积累,赠予你最好的祈愿。满碟浓墨,临摹不出十月的词牌。被悽雨打湿的句子里你是我牵念的修竹,你可知道,你是永生在我心海深处的一朵佛莲,盛开在潮生时的冷洁月光里,神圣而纤尘不染;我游弋于署名你尘缘的浩瀚波澜,静静观望着你锦年的微末琐事,心满意足的听你弹奏,悠悠袅袅**定,脱尘无欲沧海平。如今的你我,素笔洗净,韶光已稳,而我相信总会在风轻云淡里,有个人承接你一生坎坷,慰你一世静谧。

“春日宴,不拜陈三愿……岁岁常相见”。南唐冯延巳拗口的叠句,曝晒了多少陈旧却弥新的情致,真切又含蓄的祈求。清明上河图走失的人物,以修竹作皈依,站在驿桥边回望繁华的过去,咀嚼再三,慢慢转身舍弃了一生的羁绊。诉说再忧伤,落笔再凄美,我们也都是生活里寻常平庸的路人,固守着这份相知相惜,敞开心扉的一角,容许几人进出?十月的素笺,我平铺直叙的吐诉关于你的漂泊,你的笑靥,转眼便是半个秋天。

寒露初过,初雪未降,早晚异冷,等一场雪,等一个冬季的邀约,似乎成了这个呵手问梅的季节里,春和景明的期盼。学校后山依次斑斑驳驳的窑洞遗迹,诉说着有厚重历史底蕴的小镇也会被落雪掩映了苍劲的檐角,恢宏拱形住所的轮廓只是在落雪的缝隙透露古人与自然竟存的悲壮。我想着,你清歌踏雪而来,仍旧记得少时相约探究小城历史发展的夙愿,和我温手相握,在银装素裹里追寻古人栖息繁衍的遗韵,感受古人文明演绎的恢弘。再到清光冷冽的夜晚,燃一支烟花,耳语一笺心事,算是这项契约虽然未果而已白了头的敷衍,我们仍可以听雪品茗,在懵懂的温和叙旧里,再梦一场。

总有失眠和多梦纠缠着不再球场喝彩的身体,数着过的日子,却在不经意的刹那一去不回头。我们还继续着那些躲不开的琐碎小事,偶尔头痛的困扰,生活的疲累,叹息着说给对方听,说者说的委屈,听者听得心酸,多希望这样的默契能继续下去,心照不宣,未必地老天荒,简短真诚的这些年足矣。也许,此时的你,在喧嚣的世界醉酒欢歌,而我在依旧寂静的故里,弄墨望云,抬起头,共守着一方月圆。

篇5:暮秋四章散文诗歌

【一】

你把一个浪漫

开成一藤红叶

从此,我就

捡回了整个秋天

风吹过

飘落的是那些故事

飘香的,却是那些

曾经的誓言

当秋天的枝头

洒落一地的寂寞

别忘了,把美好

藏在季节的肩头

红叶上的`寒露

滴落着风的呢喃

今夜,我是否

还能在你的怀抱中

安然入睡

【二】

风过后,秋天

悄悄上岸

来不及追问

这场秋色

由谁来掌管

只看见芦花

轻颤着摇荡

更多的闲愁

云絮般袭来

那一片白露寒霜的苇丛

会有谁,在今夜

悄悄路过

【三】

或许,只是一种感觉

那种属于秋天的悲凉

从叮咚的溪水边

一直延绵到漫漫的原野边

不肯随意漂泊的灵魂

披着洁白的霜露

落在了淡雅的菊花之上

收起了盛夏火热的相依

拥抱着菊花的香气

温习浪漫,听

那一缕情思

漫过月夜,与心相依

【四】

秋风轻轻叩响

那扇敲着木鱼的山门

惊飞了曾经苍翠的十月

留下一个寒秋在哀鸣

你说,秋天是多情的

我却换不回

那早已飞走的时节

时间消瘦了秋水

有一种无奈

落在夕阳下

温暖,始终不肯靠近

秋天,就这样

篇6:暮秋,我只想静静地坐着散文

一就让我一个人静坐着,落叶呀,请不要飘落在我的思绪里,不要扰了我沉木的心。秋风里,细碎的声音却不是你的脚步,是我再也无法逃离的情。我坐在这里,倾听幻想的音律,在孤独的夜晚,我把前五百年的月亮,后五百年的晚风,召唤在一起,只是为了静静地等你。而你,不紧不慢,莫名的哀愁凝结成滴滴清泪,打湿了我想你的心。难道,今生的情诗,只是来生的钟情?

二总是不想醒来,就好像在梦里,荡漾在你含笑的酒窝。你清澈的眼眸里,我成了一朵千年的莲,宛然颦眉,刹那的情思成就了千年的夙愿。花开了,你就在花蕊里微笑,那一笑,掠走了一世的梦哪。沉浸在爱的酣醉之中,我竟忘记了自己。如果,你是我前世的轮回,那么,今生是否可以为我停留呢!悲伤与欢乐总是如约而来,我坐在暮秋的夜晚,看月亮的行走,却找不到你的身影。

三我在文字里努力拼凑着信心,我必须坚信,你定会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出现在我的面前。我的思想是天空的鸟儿,却只能在语言的樊笼里回旋。我必须把时间等待成身边的一条小溪,我就静坐溪畔,听溪水潺潺,听我不知疲倦的心,一遍又一遍地临摹永恒。昨天是今天的回忆,明天却是今天的梦。

四我静坐着,晚风里传来了禅院的钟声。我开始祈祷,用我的诚心在每一个时段,尽管泪水还不能停住,焦灼的灵魂一直在催促,再次祈祷吧!我的声音,飞过大海,穿越森林,只要你能侧耳聆听。请不要错过这祈求的愿望哪,因为,我害怕岁月会轻易地拿走我的诗篇,我的`美,也会像风中的尘埃,一瞬散去。

五我宁愿在渴望中死去,假如,我的文字是苦汁与甜浆的容器,请降临我无限的灵感吧,让我调制一杯,悲伤的果,欢乐的花,我愿一饮而尽。只为在文字里繁衍我的情感,于万籁俱寂的夜里,反复地描绘与你的再次相逢,再让我的心碎裂在氤氲的鲜墨里。渴望于苍茫的暮秋中,默默无语。

六时光因生命的存在涓涓流淌,然而,有谁能完整的说明时光真正的涵义呢?总是会有断章,于是,我在断壁残骸间培育希望的小花。聆听花的心语,我吟诗作曲,将自己溶化在铅华的执着里,感受温柔的苦痛和爱的伤悲。假如,可以计算出生命的华里,却不能分隔爱的片段呀。只是不想在盛情时错过,于时光的寂寞里,我用永恒回忆过去,用生命拥抱明天。

七暮秋的夜晚,我独自静坐着。窗外的月亮啊,你是我久违的梦吗?纵然子夜情殇,离歌的箫声已渐远去。爱,永远是我的幻想,而你,只是铅尘里的一朵美丽。想要超越你给予我的无限,我究竟能够飞多远呢?是否能够飞到有你的彼岸,是否能够修改子夜的传说呢?遗落在昨天的誓言,又有谁能帮我追回呢?

八我坐在文字里冥思遐想,暮秋的晚风载着一袭月色敲开我的心门。我静静地欣赏季节的变化,用忍耐与岁月赌。冬天还未来临,我已经开始期待春的复醒了。在文字不断的循环里,我在寻找一种叫爱情的东西,眼泪溶化不掉,痛苦折磨不死,这是一种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无垠无限、无止无尽。

篇7: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8:抒情散文《暮秋》

无俗念 暮秋,无俗念 暮秋丘处机,无俗念 暮秋的意思,无俗念 暮秋赏析 -诗词大全

无俗念 暮秋

作者:丘处机朝代:元体裁:词 霜风荡*,舞飘零、木叶斜飞阡陌。极目长郊凝望处。衰菊斓*犹坼。点点苍苔,漫漫朝露,渐结清霜白。山川高下,尽成一片秋色。潇潇万物摧残,凄凉天气,愁损征途客。水谷云根无可*,独有苍苍松柏。悟道真仙,忘机逸士,亘古同标格。欺寒压众,自来天地饶得。

篇9:抒情散文《暮秋》

暮秋重过山僧院

作者:李频朝代:唐体裁:五律 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篇10:抒情散文《暮秋》

临江仙 暮秋感兴,临江仙 暮秋感兴段成己,临江仙 暮秋感兴的意思,临江仙 暮秋感兴赏析 -诗词大全

临江仙 暮秋感兴

作者:段成己朝代:元体裁:词 浊酒一杯歌一曲,世间万事悠悠。闲来乘兴一登楼。西风吹叶脱,尽见四山秋。莞然成独笑,白鹭起沧洲。

篇11:抒情散文的阅读与写作对应指导

一.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读名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曾经有一位散文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散文构思法, 他设置了一套散文的八股, 并说自己按照此法流水线创作, 一个月内发表了近二十篇散文。当时曾被斥为对散文文体的亵渎。现在, 据说输入写作程序的电脑, 写出的文章水平也不在一般人之下, 只是诸多原因没能普及。其实, 散文写作确实存在基本套路。作为初涉者总结并学习基本套路, 未尝不可。以贾平凹的《丑石》和朱自清的 《绿》为例, 我们试作归纳。

首先, 题目往往有象征意义, 本义之外有另外的寓意, 如《丑石》既指石头形状外形之丑, 也指世人偏见之丑。《绿》既指自然之 美, 也指善良心灵之美。

其次, 开文主要集中在描写对象的三方面, 色彩, 形状, 质地。色彩例举: 《丑石》中“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 牛似的模样”, 《绿》中“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 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那醉人的绿呀,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形状例举: 《丑石》中“它极不规则, 没棱角儿, 也没平面儿”, 《绿》中则更细致,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 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质地例举: 《丑石》中“石匠看了看, 摇着头, 嫌它石质太细, 也不采用”, 《绿》中那一段, “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 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很明显, 在描写这三个方面时, 作者都充分运用修辞手法, 有比喻、夸张、拟人等等, 使描写对象生动具体, 渲染铺陈, 制造氛围。在描写形状时, 还运用了俯仰视角、远近变距等手法。

第三, 描写对象本身写足了, 怎么办?描写背景, 设想背景。《丑石》如此写下去:“它静静地卧在那里, 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 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 枝蔓上下, 慢慢地, 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 地上已经干燥, 那石凹里水儿还有, 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 我们盼着满月出来, 就爬到其上, 翘望天边”。借雨借夜色了。《绿》是借风, “轻风起来时, 点点随风飘散, 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 便倏的钻了进去, 再也寻它不着”。

这类似我们现在的ps照片, 世间万物, 只要能突出描写对象特点, 皆可为我所用。或明或暗, 或动或静, 这就有了以暗写明以动写静诸多办法。

第四, 纵比或横比, 在比较中凸显描写对象特点。纵写, 也就是追溯时间, 从《丑石》中可见: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 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 在天上发过热, 闪过光, 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 它给了他们光明, 向往, 憧憬;而它落下来了, 在污土里, 荒草里, 一躺就是几百年了。”也就是问从哪里来, 倘若有神话传说典故之类也可。梅雨潭没有, 或者作者不知, 《绿》中用横比, 横比是空间比较,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你看, 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 都来捧场子了。

第五, 放进事件中, 没有事件, 那就放进想象中。《丑石》写了天文学家来解读丑石, 《绿》只能用想象完成提升,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 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 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第六, 结尾, 散文是作为哲理散文还是作为抒情散文, 在这里区别明显。《丑石》是这样: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绿》是这样: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前者是哲理, 明明白白。后者是抒情, 呼应开头, 但不说明白, 抒情讲究个含蓄。

二.从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解析阅读鉴赏对应考点

对照全国和省市高考《考试说明》, 再比对一下我们在前面概括的散文写作套路, 搜集历年高考语文文学阅读题, 加以整理, 不难勾勒出散文阅读题考查的写作技巧简图。

第一类是有关题目的命题。主要考查题目象征意义, 与套路中第一点吻合。

第二类是从开篇中命题, 考查a , 点题。b , 为下文铺垫。c, 与结尾呼应。d, 渲染烘托气氛。与套路中第二点相关的考试内容有: 修辞手法, 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等;衬托手法, 包括反衬映衬等;还有变换视角侧面描写等。

第三类是对应套路第三点, 以暗写明, 以动写静, 环境描写, 烘托气氛。

第四类是对应套路第四点, 对比描写, 想象描写, 时空变换, 引用典故等。

第五类考查细节描写, 包括动作对话神态心理描写等。

第六类考查主题思想, 与第一类题相联系, 象征意义, 哲学寓意。若分值较大, 则从全文构架中考不散之“神”。

三.按抒情散文构思套路进行作文训练

笔者在高三作文课上曾以随身携带钥匙为话题在全班进行口头作文。

色、形、质, 多用修辞手法。

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钥匙, 有家门的, 有办公室的, 有小汽车的。钥匙多了就有了钥匙环, 钥匙包, 据说贫穷年代, 腰上挂一串钥匙曾经是男人流行的装饰。你想, 不管那钥匙是铜的钢的, 那闪亮的金属光泽是耀眼的。而长长短短钥匙排列一起, 让人想到边民们脖子上的银饰品, 举手投足之间, 钥匙也会在你腰间或口袋里欢乐地嬉闹,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

靠背景描写, 钥匙环, 钥匙包等。

单个的钥匙往往是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那是父母怕孩子丢失它。随着孩子的奔跑, 那枚钥匙敲打着孩子的小胸脯, 时时提醒该回家了。或许, 它会藏在门口的某个老地方, 共同拥有的人探手可得, 他们因为这个秘密彼此更加信任和亲密。而生活中, 更多的是钥匙们被集合在一起, 有了钥匙环和钥匙包, 人们的财富多了, 秘密多了。钥匙环多是年轻人用, 除了钥匙, 往往还挂着卡通小工艺品。那钥匙环不是藏着掖着, 干脆吊在小背包上了。而钥匙包, 多是成人用, 有布的、塑料的, 高档的是真皮的。据说名品店的品牌货, 一只就要上万元。试想, 躺在那样钥匙包里的钥匙, 一定像那些豪车上的土豪, 养尊处优。

纵比写钥匙产生, 从绳结到管钥到十字钥。横比写, 从铜质到不锈钢到指纹。

最早的钥匙是什么?是绳结。某位老祖宗有次打了个死扣, 自己也解不开了, 于是就发明了管钥, 铁的或铜的, 不光能开家门的锁, 也能开城门的锁。铅合金出现, 不锈钢出现, 钥匙用料也越来越牢固了, 而且越来越精致复杂了。现在最先进的钥匙是指纹, 还有数字密码。钥匙似乎有一天将消失于生活中。

想象:老师交给你教室钥匙; 第一辆新车钥匙;刘邦咸阳交钥匙给项羽。

一个新生报到, 班主任将教室钥匙交给你, 那是信任鼓励和责任, 你一定设定时钟, 每天成为第一个到教室的人。当你拥有第一辆心爱的自行车或摩托车, 你接过那枚车钥匙的喜悦不亚于考了一次满分, 车钥匙是快乐的拥有权。想当年, 先克咸阳的刘邦俯首将国库钥匙呈给项羽时, 项羽收下的不仅是钥匙, 还有谦卑和敬畏, 项羽因此骄横而踏上不归路。

哲理:锁再复杂总有钥匙可开, 不设防是最美境界。

俗话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钥匙和锁的博弈无休无止, 钥匙从有形走向无形。但我们渴望有一天锁消失钥匙也消失, 人人坦荡, 夜不闭户。更渴望有一天, 人与人的心不设枷锁, 不系心结, 相亲相爱, 天下大同。

篇12:暮秋随笔

“悲风堪猖狂,斜雨点窗。

檐流声碎夜更长。

坐久更知落花多,无限惆怅。”

——题记

暮秋季节。在日渐冷峭的风里,眼帘中的葱绿和繁盛随着时间的洗涤慢慢的从人们的视野里剥落分离。

云淡天高,枫林尽染,雁字悠然,也渐渐成为遐想中的风景。四季变换,似乎从不愿省略那些萧瑟的章节。经历,共存,转变,接受,就象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段或几段寒冷,为所有的美丽和温暖铺垫着,只为让美丽更美丽,让温暖更持久!

许久了,就那么静静的站在路口。模糊的,清晰的,太多都已成久远。抑或路本就不长,再多的风景,再美的遐思也不过是季节流转,时光的变迁,角色的更替。

突然的降温,叶随风而飘落满地,瑟瑟的寒风还是无法阻挡地带来了冬的讯息。街边的人们碎议着天气,是该冷了,要不就无从找寻末秋的.感觉了。我呆望着这暮秋里的所有蜕变!冬终是要来了。

一直认为自己并不矫情,但对颜色相对敏感,一直的就执着白色,黑色,和灰色。是白的干净,是黑的安然,还是灰的沉稳?而今肆无忌惮的岁月看来要滤去我的喜好,让我无从去喜欢我的喜欢了,而要选择什么样的颜色才能让我减少那份沉重!不觉长嘘出声!

时光染了我的颜色,于是红的,绿的,黄的,纯的,在一块画布上涂抹开来,终忘了最初的颜色。把所有调和成中间色,给自己戏称所谓的柔和。该是这暮秋的暖阳,或者是走过黄昏的平和。那初时的梦慢慢地都淡开了。曾经的太多的梦幻也在岁月的长河里一点点的消散退去。接受该接受的一切!颜色更替,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没有不变的永远!

牵引着时光这一路走来,步履已非昨日,深深浅浅,总得踩过才知道,恍然一低头,泥泞早已暗染双脚……能洗它的,还是光阴。岁月的履历,经历的丰满,目光早已不再以往!早已不是昨日,早已不是曾经。

想来所谓的成熟该是以降温的目光接受着纷繁芜杂。然后波澜不惊的去处理任何一件杂事。做着该做的,做着能做的,成熟无所谓好坏,因为每个人都要经历,都会成长,都会变老。尘世浮杂中,经历了阳光,经历了风霜,看多了自然也就看淡了,能依旧的风尘仆仆,能依旧笑颜对人。心早已皈依平和,安宁,和泰然,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领悟吧?因为毕竟已经走了那么长长的一段了!

篇13:暮秋优秀作文

秋啊,当我面对你衰黄的容颜,我的心也便黯然流泪了。从你悄然地进入九月,我见到了你的愈将成熟的美。你的天是那么苍兰,云朵渐渐白透起来,悬在高天,欣赏那些驰翔云天的鸟儿的倩姿和清影。日更是早晨红得热辣,中午白得刺目,傍晚缠绵徘红。山清晰如镜,如你的心毫无遮挡。那些高矮的乔木灌丛杂草山花在那褚色的或藕白的岩石边烂漫竞秀,华丽华滋!山泉是奔放的,自山峦的高处的缝隙里相约好了一般,汇成一条白练,欢啸地向山谷里飞泄,一路地欢歌清唱。那时的你看不出丝许衰颜,像个充满活力而又成熟优雅的少妇!季节送人老。

也即到了十月,你到了金秋如染的日子。那满目的田畴如金如银,收获与忙碌交织。即使在长夜里,人们也陶醉于你的清凉与煦暖融合的感觉,在星夜里无眠。这段日子,我悄然地发现,鸿雁正在觅食养肥,准备南翔。我的心便怅惘起来。不仅雁要远去,各种花也要大多谢妆,便心生难舍。果然,又住不到一个月,当夕阳落山的时候,在那一抹长长的绯红余辉里,我看到了远天最后一支人形的雁行!那一刻,我的心也便追去。直到那个黑点融化在青黑的夜色里,泪水便滴在心湖里。花谢得凄然,连树也经不住夜里的霜花,有的也黄灿起来。

小叶杨、樱树、枣树、白果树,尤其得明显判然。松柏却愈发青黑,傲然不群。这段日子,开得烈得是菊花,随处可见。黄的白的五颜六色,一处一处的,倒像你颈上的披肩或丝巾,愈发显得富贵端庄起来。那零星可见的月季花、芭蕉花,仿佛你胸前别着的胸花。风偶尔烈一下,雨偶尔下一天。风来天昏,雨至天清。天就这样带着最显著的生命的特征和情感,你到了暮秋时节,一切显得自然而不突兀,深邃而更富韵味。你并不萧条得凄然,却因为收获了一年三季的荣华硕实而彰显着一种绝少的富有!但你是那么的坦然,如长天一色,如秋水无波,你在我心中也愈加崇高起来,伟岸起来!暮秋威武!

篇14:暮秋冷雨感怀-生活随笔

喜欢在有雨落下的薄凉的秋夜,一个人。无端地抽出一丝过往,不惊风,不扰云,细细思量哪怕是苍白的曾经。把那些浪掷的旧时光慢慢拾起,趁着还未老去,在这宣泄的尘世里,把过去的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当存心底。---题记

戏如人生,只不过剧本已安排好了结局。但人生却不能如戏,因为没有彩排,也不可重来。所以,我喜欢在不经意的流年里,把那些还沉浸在旧时的往事,抖落出来,细细揣摩。

真的好想时光可以倒流。我定会把自己晦涩的青春渲染的五彩斑斓。任岁月变迁,我只愿背起简单的行囊,一人独行天涯。

可惜万丈红尘早已成定局,我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慨叹往事成风皆蹉跎。潮起潮落,缘起缘灭,世间万物皆有定数。前尘已成过往,后事不可预知。所有的身不由己,到最后,只能道一声珍重。有些话不用出口,已经物是人非。

待如今,风过月隐霞满天。方明白,红尘里的`劫数,都沾上了季节最美的色调。对过往越发虔诚。只是,那份执拗的虔诚,可否随着转经筒的梵音超度?为曾经没有珍惜的时光赎罪。不禁在内心深处浮起“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的佛家绝句。

在一个个不经意的日子里,最为怀念的还是少年那段清澈和自在。青葱岁月,懵懂情怀,清澈的心思不带任何杂念,那风华正茂的岁月,待如今,回想起来足以慰藉那颗疲惫不堪的心灵。

于是,回忆成了生活的主旋律。许多人,许多事,在这个薄凉的暮秋,珍存心底,再翻将出来,尽管打上了时光的烙印,但倔强的记忆让过往愈发清晰。

行走在这个冷冷的秋夜,风起,在耳边飕飕哀鸣。雨落,打在脸上,淹没了流在心底的泪水。光阴短暂,心,还可以承受多少质问?不问,也不想再说。就像今夜无端地秋风秋雨,来时自然来,去时自然去。

徒步独行于这凄凄冷雨中,努力想用过往来掩饰现实的无奈。但心里明白,也许今天的无奈,无论在今天有多么无助,仍然会成为明天不可或缺地记忆。不禁自问,今天还算坚强的我,可否能为明天的回忆,把今天打理的不再那么寒碜?

边走边忆,转眼千年。有多少沧海成桑田,有多少青丝染白霜。我已不再奢望,是否还有问候在耳边响起,是否还有往事惹我开怀。就这么如苦行僧般慢慢独自前行,不再眷顾路边风景,只愿明天一切安好。

篇15:论曹靖华散文的抒情艺术

1、设计感情的主题旋律

在代表作《往事漫议·小米加步枪》中,作者以对小米的感情作为行文的线索,叙写了这样几件事情:第一件事,回忆孩提时代自己在贫瘠的砂石地上种谷的往事,以及叙说小米在我国种植的历史、特性和优点;第二件事,三十年代我送给鲁迅一袋小米的故事;第三件事,写重庆“下江人”怀念故乡国土,到“老乡亲”饭店吃小米稀饭的情景;第四件事,八年抗战时期,周总理从延安捎来珍贵的小米分给同志们吃的事迹。在这些往事的叙述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丰富的,多侧面的:或对小米旺盛生命力的由衷赞美,或对在白色恐怖下的鲁迅无限的关切,或对“下江人”怀念故乡国土的万端感慨,或对周总理的深深感激和恻恻怀念等等。初看起来,叙事的跳跃性很大,抒发的感情时而深沉,时而高昂,时而如潺潺流水,时而如山泉溢涌,风格似乎不够统一。然而我们细加分析和体会,就会发现,作品中回荡着对“小米精神”纵情讴歌的旋律:小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小米那种在砂石地上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倔强性格,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向一切国内外敌人英勇斗争的写照,正是几十年来我们党“小米加步枪”延安精神的象征。因此,“小米精神”也是养育革命者的母亲。这种对“小米精神”发自内心深处的礼赞,成为作品深沉而热烈、委婉而悠扬的主题旋律,它反复跳荡和奔突在叙事的各个乐章之中,成为一根有机地连接和贯穿各个回忆片段的感情红线。随着主题旋律的抑扬起伏,作者那种蕴藉于事的丰富的、多侧面的感情涟漪,都服从于主旋律的支配,并从各个艺术角度烘托、渲染激情的主题旋律,因而构成了一曲完整统一、和谐协调的抒情交响乐曲。

2、设计感情喷薄的“泉口”

感情喷薄的“泉口”就是作品意境的“焦点”, 他注意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艳艳红豆寄相思》中,作者先以诗的情调,描写广西凭祥和睦南关如诗如画的风光,让我们思索这幸福的生活来得是多么不易。然后,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向历史深处,叙写爱国名将冯子才大破法军和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南大门”的胜利历史;而后,又把读者引回人民现在的幸福生活中。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映中启迪我们去思考:是谁创造了边疆人民美如画卷般的生活?接着,作者从八角林中推出一个特写镜头:摘八角的壮族姑娘知道我们从北京来,热情地砍下一个菠萝,又跑回家捏来一把“红艳艳的比珊瑚珠子还光泽可爱的”的红豆,由此迸发心声,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显而易见,“红豆”既是作者感情喷薄的“泉口”,又是作品艺术构思和布局的“焦点”。作者运用类似绘画的手法,以一点牵动全局,自远而近,由面到点,层层开拓作品的意境,让艺术的光束,凝聚在“一把红豆”这个“关眼”上,从而传出主题的神采。

曹靖华对抒情“泉口”的设计,是讲究辨证艺术的。《望断南飞燕》以无限的“悲”烘托鲁迅来信的“喜”,又以这短暂的“喜”烘托无限的“悲”,于是,“信”就自然成为作者感情喷薄的“泉口”了。《尾尾“没六”洞中来》、《忆当年,穿着细事切莫等闲看!》也都是这样,让读者奇中见奇,曲中见曲。可见,这些“泉口”的设计,总是随着主题旋律的发展,艺术地组织作品的抒情高潮,有的警拔,有的奇崛,有的飘逸,有的深邃,有力扣动读者的心弦,引人入胜,兴味无穷。

3、设计抒情的“脉络”

如果说主题旋律是抒情的“灵魂”,感情喷薄的“泉口”是抒情的“焦点”,那么,着意安排在各个章节里富有内在情思和感情色彩的词句,则是抒情艺术的“脉络”。有了抒情的“脉络”,读者才能按图索骥,体会作品诗意的内涵。

《小米加步枪》开头引用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小米加步枪”的几段论述,定下了主题旋律的“前奏”。接着,作者在四个独立的章节里安设了“脉络”,第一节中“总之,它浑身无弃物”的赞词,第二节中农业专家意味深长的答话;第三节中“啊,小米啊!谁会想到你还有这样诉不尽的灾难呢!”直抒胸臆;第四节中“我……高烧中,任何东西不能进口,就全靠延安小米稀饭度命”的荡涤肺腑的话语,以及“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永远鼓舞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点睛之笔:这些“脉络”,有助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主题旋律的音响,让读者从不同侧面,一步一步体会“小米精神”的全部含义。

4、赋予标题浓烈的诗意

作者对他散文的标题,常常一改再改,苦心推敲。有人说,标题是文章的“旗帜”、“眼睛”。那么曹靖华散文的“旗帜”是鲜亮夺目的,他作品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他作品的标题,一般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调,诗的韵致,是诗情画意的艺术制作,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顽猴探头树枝间,蟠桃哪有灵枣鲜?》中顽皮的猴子在树枝间探头探脑,对于当年孙悟空爱吃的蟠桃,他不再放在眼里了,正在寻找“小灯笼”似的灵枣呢。其实,作品分别是叙写了作者赠送家乡特产“猴头”和灵枣给鲁迅的往事,由于制作了这样意境生动、别有情趣的标题,就把两件往事统一在诗的意境中。《望断南飞雁》、《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以袒露胸襟的抒情独白,创造了诗的气氛和情调,为作品定下了抒情的主调。《好似春燕第一只》、《窃火者》、《往事漫议.电工鲁迅》等,以新颖、贴切的比喻,形象地刻画了鲁迅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的劳作精神,对革命工作热情负责的态度和对革命的赤胆忠心,具有诗的概括力。总之,曹靖华的散文标题,洗练,醒目,形象,深刻。

曹靖华散文风格,受到鲁迅《朝花夕拾》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往事漫议、融情于事的返璞归真,不离题旨的从容洒脱等。然而,曹靖华是有自己的创造的,有自己的风格的,有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的,是找不到任何模拟风格的痕迹的,形成了优雅深沉、明朗凝练的风格特点。像月夜吹出的洞箫,似雨霁凝空的彩练。

摘要:曹靖华是我国老一辈的翻译家, 文学家。他的散文像是一朵独具风姿的小花, 妩媚鲜亮, 引人注目, 为散文园地增添了几许春意, 几多色彩。他的散文给人诗一样的抒情美。因此, 探索曹靖华这一方面的艺术经验, 对于我们的散文创作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抒情,诗意,旋律

参考文献

[1]、《曹靖华抒情散文选》[M]1988, 作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抒情散文《暮秋》】相关文章:

经典抒情散文05-26

抒情散文:留恋05-26

嫂子抒情散文04-07

抒情散文范文05-17

写景抒情散文07-20

风抒情散文04-08

春抒情散文04-10

抒怀抒情散文04-10

情殇抒情散文04-10

恋曲抒情散文04-11

上一篇: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下一篇:双语英语诗歌:人生礼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