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抒情散文

2024-05-05

七月抒情散文(精选9篇)

篇1:七月抒情散文

关于七月的抒情散文:七月花开

【七月花开】

日子一页一页的数,时光一分一分的过。太阳被一只叫夏天的炎热惊醒。早早的起来,窗台上爬上一些阵年旧事,被苔痕掩盖于昨宵风声里。忽来忽去的小雨,淋湿了蜻蜓的翅,却总是淋不湿多情的诗句,坐在朝南的小屋里,风声一阵紧似一阵,邻家的孩子,以清灵灵的童声,叩开一扇沉睡的门。

炎夏,枯坐于窗前,看日照越来越近,影子越来越短,也许缩成一个点,缩成人生里那个浑圆的红痣,甚至什么也找不到,影子是你抑或我是影子,分分秒秒不忘须臾。是不是,你的手心里也盛开着一朵花,徐徐的,展开繁花似锦的娇艳,然后,在烈日下慢慢的萎谢,让花的绝唱面临大海,四面是汹涌澎湃的翅膀,吹动一生依恋的青枝绿叶,我一天天的温馨自己的旅程。

七月,日历被风无情的翻开。七月,相思无处可寻。不止是那一张脸,连带那一个人,渐渐有些模糊。把杯子里的水再添一点,把书都放到抽屉里,却无法把思念装在袋子里,某些个暗淡的夜,心头浮起明明灭灭的片断,有徐徐的雾气隐匿,笑容背后,落寂在歌唱:明白当你回来,无法证实芬芳的记忆总会布满青苔。芬芳的娇艳已开在春天,列车远走,夏天漫漫,我已炼就铁骨铜身,数着星星的日子里,装作把一切交还昨天。

总以为,人生会这样度过罢。总以为,浮白的窗棂里透出只是平淡的歌声。不期然,还会有这么一次相遇,清澈的眼神,忧伤的文字,暗淡的背景,一切的一切,都因那一刻而亮丽堂皇。七色光投射在伸过来的手上,纤细柔长,那用指尖咤呲的风云,开出天青色的花朵,呵,时光在等我,等我在烟雨天,而我还在徘徊等待,等待你在我的意念里弹出高山流水的旋音。

想念过的,得到过的,等待过的,失落掉的,不愉快的,不如意的,最后那一刻,终必成空。七月终将离开。我双手沾满尘埃。七月的花瓣,落满小径,七月的雨水,恣意喷洒。七月的街道清冷。从一条街走临另一条街,空空如也,我找不到示范的面具,注定以朴素的方式,挺立于你的枝头,行人远去,不施粉黛,我开成另一种清汤挂面的莲,为谁驻足,为谁伤神?

七月,因为你的离开,走失了一季的春情。花被风吹拂的时候,花找到了绽放,你离开的时候,我找到了忧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幕降临,你的影子执拗的跟从,找不到哪一束火焰,可以将你引开,找不到哪一支歌谣,将你埋藏。躲得深深,终是逃不出迷迷叠叠你的眼神,不如我们静坐,见视,深省,穿透时间的信念,渐渐红透,天边那一缕火烧云-----

千年月光,渐次幻出。七月,在平静的夜色里张牙舞爪。敲击键盘,许多词语排将而出,一些句子又一些句子,在文字里像一根根钢针,扎入肌肤,扎入五脏六腑,时时刻刻,痛彻心肺。又恍如一些音符,盛开于黑暗里,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也许,循着时光的隧道,一把把情感的墙推开,倒在你的怀里,彻夜无语,甚至一生一世,你会听到我心中的话语?

晨色里菱镜中的容颜暗淡,为这七月炙烈的阳光,高浓度的紫外线和灼烧的体温。不,只是没有鲜活的歌声,没有激扬的文字,更没有爽朗的相契。墙外的花蕾又翻新了一轮的日历,往昔那些灵动的足音,被时间长廊拉得幽长。远方隐现的光圈,却距我很近。拉长拉近,拉住你模糊却又清晰的视线。谁的头上初现风霜的简朴,一两丛,细细密密,连根拨掉却仍然翦不掉纠缠的心。

树叶轻轻的在我身边坠落,簌簌的。一些故事远去,一些故事飘近。七月江南,丛生多少水淋淋的深情。江南,仍然只是夏天,鲜花均被倒置,玫瑰往地心里伸展,雨水长势凶猛,华丽的最终只是词语,苍白的背影走出了视线,你是否尝试过后悔?这里天气氲氤,你可曾就近越墙,去探视过门外悄开的玫瑰?去年取走的唇,是不是你的吻?我多年想像的情人,因你而一一破碎。

七月,你迎风而立,如歌的岁月里,爱与飞翔是另一种概念。爱须别离才知是一种刻骨铭心。然而疏淡也是一种心境。你神情专注,你不弃不离。独一无二的场景里,你明朗的歌声拂过,你流水一般的乐声倾泻, 储蓄多年的情感,借着花开的声音,漾满满足和甜蜜,于煸情之夜,缓缓摊开柔软的羽翼。我对词语心领意会,失散的文章,收敛于心平气和。

花开渐次。灵魂逼近,水清见底。一朵朵真实的微笑密密仄仄,一丛丛语言的逼真层层叠叠。穿过岁月的丛林,脱俗的风采,令四十里飞腾的火焰缀落琉璃般的璎珞,让漫天飞舞的粉蝶与微风携手同行,让激情与文字在灵魂的高洁里裸露最原始的坦诚。花开无声,美丽作证,七月的.阳光灼灼,一行行诗歌里盛开圣洁的莲,灿然回眸,隐隐的疼痛里涅磬出另一个春暖花开---

【我的七月青春】

七月,是红色的海洋,在重庆市涪陵区罗云乡大地上,你总能看到一群身穿红色T恤的年轻人,他们穿梭在田间地头,时而停感悟清明 朗诵诗歌:留下来与老乡沟通交流,认真的听乡亲们讲解农村的改变。他们是代表了七月的颜色,火红的夏季。他们就像是田野间跳动的音符,艳阳下的向日葵,充满了活力与激情。

幸运让我也成为其中的一员,成为长江师范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学生“三下乡”暑期实践服务团的一名成员。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种尝试,它注定我今年夏天的生命里将会增添一抹红色的记忆。

这次的下乡活动,从主题的确定、活动策划、方案的制作到具体的实施,基本都是由队员自行解决的,这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准备阶段,我们需要周全地考虑问题,遇到困难需要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感悟清明 朗诵诗歌:法,还要积极寻找社会的帮助,下乡期间,我们更要解决临时发现的实际问题,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们全体队员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都说只有义无反顾的付出,才可以理直气壮地收获。几天下来,我们,累了,乏了,却掩饰不了我们内心的喜悦与踏实,我们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感动,收获了成熟,收获了坚强,收获了成长。成长向来都是痛并快乐着的,我不害怕跌倒,我更不拒绝不足。我只想说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一些吧。因为只有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我们才能唱出更动听的人生乐曲,才能让人生之花开得更加的绚烂。

大学生的自豪感与青感悟清明 朗诵诗歌:春,我们在七月共同见证。

篇2:七月抒情散文

七月。

这是个美好的季节,火热的让人透不过气,关掉空调坐在窗前打开窗子,风,隔着纱网撒了进来,一丝清凉,

一丝温热。当我刚打下“七月”这两个字的时候,刚满三岁零两月的儿子,穿着浅咖啡色背心光着小屁屁,细瞅瞅他的小背心刚好遮住了他小丢丢的一小半,光着脚丫一路从客厅跑了过来,小嘴喊着:“粑粑”、“粑粑”,洒水车有麻烦,它掉到了悬崖边,我们快去帮助它,童真稚嫩的声音。他牵我大手,我们一路慢慢走,从卧室阳台窗前走到客厅的书架旁,原来他的消防车,后面的两个轮子卡在了书桌边沿上。

拯救完儿子的车,他开心的跑去玩,光着小屁屁,赤着小脚丫 ,调皮的“小丢丢”像个小小象的鼻子委屈的缩在一起,随着儿子的脚步潺潺着可爱极了,望着小家伙的背影,视乎后背上面有一小块已被汗水打湿。

唉… …真快!

七月,剩下的只有伏天难以细数的热浪,粘稠的闷热,空气中略显潮湿,那种汗渍渍,却又出不来没有大汗淋漓来的畅快,是束缚,是数不清的闷、闷、闷。

有些人的青春在这个季节刚刚起航,有些人怀着叹息、不舍、或多或少的怀念在内心撕心裂肺的呼喊:再见,我的大学!再见吧,我的青春!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校园里的角角落落,从拖着行李箱的右手边缓缓滑过,昨夜的毕业散场晚宴还在残余的杯脚流转,我们都悄悄的给青春划了道线。

七月,是时候和很多是是非非说再见,或许昨夜在酒店里你还捧着她的脸哭的一塌糊涂,当清晨醒来时褶皱的床单上只留下一张便条:“再见吧,我最爱的人。”当你捂着嘴看着哪行秀气的字哭嚎啕大哭,昨夜的柔情似一场春潮渐渐退去,一幕幕从指缝里缓缓撒漏,或许这就是青春;不舍、无奈,满满的激情如火山喷发后,留下的便是冷清的人生,需要认真面对。多年后回忆起来可能也会像网络DJ师爆粗口:他妈,大学里的老公,谁是谁老公,全他妈临时工。也或许多年后再相见时婉儿一笑,是青春残留下的一抹羞涩,当再次握手时少了曾经的柔情多了岁月的历练,即使再怎样强撑着场面,当手指尖和手指尖碰撞在一起时,虽然没了电光火石般燥热,但内心的颤栗却像平静的湖面被投进一粒小小的石,你还好吗?润湿的眼眶红了的眼,特意用拿着漏出被咬了一口苹果logo的手遮了遮眼,可挡不住的永远是那声说不出的.再见,或再也不见,所有的故事已成过往云烟。可回忆

却像个贼,操着浓郁乡音的口吻,抽丝剥茧,揭尽岁月的疤痕,让青春的那缕伤顽皮的缓缓荡漾,熟悉的让人心疼。偷走了一切美好的或不好,留下的只是一地唏嘘感叹。

岁月不惊,任然已逝,珍惜身边的故事,珍爱身边的人,都在找那个故事里的人,或幸运或不幸。都希望和自己喜欢的与喜欢自己的人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白头偕老。多少人痴痴地等,等相遇的缘分,终其一生,像武侠剧里那样,像小龙女的师傅那样。

还好,我也曾痴痴等,等相遇的人,等那个这一生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人,还好,二十五岁那年我等到了,刚刚好,站在了告慰青春的边沿。持子之手与子偕老,三年后我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礼现场主持人对着亲朋们高声的呼喊:明年能不能生个大胖小子,傻傻的我们眼含着泪高声的回答:能!三十岁那年,早早的和妻子给孩子起好了好多的名儿,有男孩儿的当然也有女孩的,儿子出生的前一天晚上,我坐在医院走廊里蓝色长条椅子上激动的睡不着,丢下吃剩的半桶泡面,问护士要来了纸和笔写下了长长的文,当回过神来妻子就静静地坐在我身旁看我奋笔疾书,宁静的夏夜,知了也睡了,只有沙沙的写字声,妻子轻轻将头倚在我肩,缓缓抚摸着自己高高隆起的肚子,像在喃喃地讲着些许童话故事。

刚写到这里,儿子又顽皮的喊我:粑粑、粑粑,我的跑车又掉在了悬崖边,回头瞅瞅他那认真的模样,看看大理石茶几边沿上,那辆黑色的跑车,后面的两只轮子已经悬空。很想很认真的告诉他当所有人都说他是个小妹妹的时候,只有爸爸始终相信他就是个调皮的小小子。再次拯救了儿子的车,小家伙开心地笑了,在这个炎热七月,透过窗的微风,温热中些许清凉,眯着小眼笑的那样眉毛弯弯,光着小屁屁,光着小脚丫,还有他那小小象可爱的鼻子… …

七月,是惊喜,是未来,不骄不躁,善恶分明,至于上天会不会惩罚那些做了坏事情的人,或许会,或许不会。就像七月里天说变就变。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七月流火抒情散文

七月的颜色,红红的,像火。火焰熄灭了,激情还在燃烧。

七月的情感,蓝蓝的,如海。浪花凋谢了,风骨还在长高。

七月就是一场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盛宴。那河斑斓、那江蔚蓝,承载了多少辛酸和磨难?孕育了多少期待与梦幻?那些眼泪和欣欢、冀望和感叹,频频走进我情不自禁的笔端。在七月,几多风雨沧桑、几多豪情拼搏诞生了多少金石之言?被激情燃烧的岁月,拉开了阳光倾城的绚烂,坚毅执着的风骨,铸造了不枝不蔓、一身肝胆的坦荡和凛然。

读懂七月,只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七月是一束火红的玫瑰,那些热烈的花蕾,娇艳着心跳的芳菲,她们的媚眼百转千回。惊魂一瞥,坚硬的岩石激动得也会淌出颗颗清泪。七月是一池滚烫的湖水,浓郁着晶莹的翡翠,蕴藏着一腔灼热的情怀。莲花一垂,纤瘦的茎臂便会撑起怜香惜玉的期待。

品味七月,需要一份执着,一份坚毅。穿越旷古的幽风,撩拨撼魄的`清梦,没有十足的耐性,是不能真正地感受到七月的清越、粗犷、沧桑和滚烫的。“七月流火”,这从《诗经.国风》里飘来的诗句,沉郁着厚重的清香,一浪一浪地震撼着我的心房。让我整个灵魂融化于西周那七月流火中,聆听西周最底层先民们清越的歌唱,醉看他们粗犷的飞翔和那沉甸甸的喜悦与期望。他们晶亮的眼眸,灼灼闪光。他们真诚的呼唤,在幽远的大地上,激荡回响……

七月,用你的激情吻过我么,为何,我的脸上,有夏荷的粉韵在飘香?

七月,用你的风骨吻过我么,为何,我的心中,有冬梅的雪泪在荡漾?

每到七月,总会有一种灵魂的触动,令我感怀。有一些纤细的、灵性的感觉,流淌成河。我沿着河流的芳香,拾掇起那一串串遗落在时光隧道的一帘幽梦。那是关于花草和蝴蝶的梦,那是关于清风和大海的梦,那是关于太阳、雨露和彩虹的梦。

在梦里,柔风轻漾,润雨低吟,海蓝飘逸,花草曼语,流萤闪烁,细泉叮咚……为那些窃窃私语的恋人扯起了一道心醉神迷的风屏。

在梦里,一只蝶,破蛹而出,背上飘飞着《梁祝》的音符,触须流淌着《高山流水》和《平沙落雁》的古韵。

在梦里,兰花仙子端坐于荷团,静静地欣赏那些一尘不染、高雅圣洁的水莲情思,动情地诵吟那些沾满泥土芬芳、清新恬淡的田园诗句。

在梦里,彩虹正设计着一幅水墨。骤雨初歇,微风将岚雾撩开,暗云在奔逃,青山举着白云的火苗,把微笑的太阳彻彻底底地燃烧,架起了一座七彩缤纷的虹桥。喧嚣散尽,涤除一切污垢尘烟,还一个洁净透明的晴空于雨后斜阳。

七月流火,美在一份光明磊落。七月的阳光,总是那么和谐、热烈、透亮。七月的眼睛里,清澈得无秘密可藏。她敞开的情怀,泼洒着火辣辣的诗行。她的风骨,没有小女人的苦闷忧伤,她的开朗,横断穹苍。她的激情,如翠竹拔节,释放得淋漓尽致、舒舒畅畅,噼啪作响。

七月,渴望一场雨犹如渴望一米阳光一样紧迫。小鸟在风中沉默,仁慈的雷霆在天边婆娑,蔚蓝的梦境随着白云轻轻飘泊。当霹雳轰然坠落,轻盈的雨滴缀满了沉甸甸的收获,所有的忧伤被一一淹没。

七月,你用明亮的指尖引导我,你晴朗的嘴唇阳光不锈,你湿润的眼睛鸟语花香,我的心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

七月,且让我与你一起穿越岁月,用火焰之笔涂写我的灵魂,让我的心与白雪一起燃烧,让我的深度比大海还深、比天空还高。

七月,我躺在母亲的怀抱里自由舒展,我那热爱的火焰,纵使折叠成风筝的遥远,也飞不出母亲的视线,更飞不出母亲的魂绕梦牵。

七月,有我不死的誓言。如果可以,就把我的血液渗进泥土,把我的骨头嵌入石岩,把我的生命削成一朵清绝寒梅,让我的花蕊直指青云苍天。

许多时候,我总是沿着时针的脉搏,且行且吟,默默又脉脉。今夜,我在夜的湖面上写满了思吟,我俯身轻吻湖水中那两颗静美的星星,那是七月的眼睛,正陪着我度过幸福的光阴。我双手合十,我洗净凡心,只为祈求经轮转出生命之中的细碎感动。

面对七月,如果一定要期许,就珍惜她云朵般柔软的风骨,于时光的流苏里细细品尝,那宛如薄荷的芳香,熠熠发光。

面对七月,如果一定要感悟,就感念她莲花般圣洁的激情,在清澈的阳光里浴水而芳,那不胜娇羞的柔肠,情深意长。

七月,我踏着阳光逐浪,我愉快地在浪花与浪花之间飞翔。我不敢浪费宝贵的时光去忧伤!我一直在开心向上。

篇6:七月的祝福的抒情散文

许是受太多苦难的压榨,才有了南湖上微弱的渔火。许是昨夜的梦境,踩痛了记忆的碎片,仰望的岁月中,才有了火一样的铮铮誓言。

要不,在这举国欢腾的日子,所有的章节怎么都洋溢着欢悦,所有伸向天空的手指,成为一面迎风吹动的旌旗。跨过季节的门槛,历史已经走得很远很远。唯有澎湃在心底的歌谣,早已成为阳光下为你饯行的祝福,辉煌你坎坷而多舛的旅途。

而就在这不经意的回首间,我却发现锃亮的犁铧,在渴望的飞翔中泛起圈圈涟漪,让血写的历史,渗透着鲜红的案卷,肆无忌惮地走进中国青春的风景。

这个季节,所有的花朵都无声地为你绽放,所有的激情都为你纷纷扬扬。历尽沧桑的脚步,在荡气回肠的轮回中,让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一轮灼热的太阳,如期抵达幸福的彼岸。

面对庄严的党旗,我们聆听到一种信仰,在马蹄驰骋的燃烧中,成为一团激情四溢的火焰,正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断走向新的远方。面对鲜艳的党旗,我感觉有一种神圣与骄傲,宛如晶莹的液体,无声地切入华夏儿女的肌肤,渗透中华儿女灵魂的誓言。

如今,飞翔的水域如一轮金色的太阳,每时每刻都照耀着我们,让一种从此岸到彼岸的跋涉,变得不再遥远,我们分明聆听到被你奋力划动的桨橹,还在用心丈量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漫漫旅途。

祝福祖国

沿着真真切切雪山草地行走,总有一些深深浅浅的脚印成为律动生命的音符。幽幽的短笛究竟为谁独奏?难道是你潜入灵魂深处的祈盼,袭击了中华民族最浑厚、最朴素的向往?

湛蓝的天空下,因为有了用镰刀和铁锤编织的旗帜,才有了今天蒸蒸日上的生活。迷路的风景中,因为有了灯盏的信念,被灵魂困惑的民族,才会在涛声的起伏中变得异常的绚丽。

就像被泥土馨香摇曳的激情,总无法拒绝一场雨季的莅临,而放弃那份殷实的等待,放弃等待中那首我们都很熟悉的歌谣。

当草地上的情感,再次被时间的轮回注入攀岩而上的颜色时,所有发自内心的表达,都在这往事的萌动中熟稔起来,如同结满思想的浆果,穿越黑暗,穿越风雨,成为炎黄子孙今生今世亘古的传说。

隔着记忆的玻璃将你凝望,所有的思绪在历史与传说中变得沸扬起来,于是,被诗歌触及的晴空变得不再空虚,就像你倔强的手臂,始终成为一段割舍不断的情愫。

精心积攒许久的情感,不会在阳光明媚的日子变得沉默,就像被你浪漫点缀的文字,总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的道路上向高向远。

一种深深的牵挂,在岁月的车轮荡涤起历史的滚滚烟尘。那是中国共产党闪烁的魅力,让中国在世界的东方挺起龙的脊梁,那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追求,让中国以盘古开天之势,崛起一个东方的神话。

走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聆听到潺潺流淌的水声,正挥洒中华民族的浩气理想。

七月的思念

把澎湃在心头那支歌谣,再一次投进七月的熔炉,用意志和信念再次锤炼、再次淬火。我深信,你的呼吸便是荡气回肠的吟唱,你的脚步便是我灵魂潺潺流淌的旋律。

面对着鲜艳的党旗,面对着金色的.镰刀斧头,面对着火热的誓言,我们怎么会不用一生的信念来感恩?我们怎么会不用一生虔诚来信仰?

九十四年前的今天,你从这里出发,沿着波光粼粼的水域,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点燃了整个神州大地的灵魂。九十四年前的今天,你乘坐着那艘小红船,避开敌人的追捕,用十三个人的智慧,召开了我们伟大的党的第一大会议。就在这一天,我用心祭奠以往所有走过雪山草地的日子,让思念燃烧成七月缕缕升腾的烟雾。

就在这一天,我用六弦琴的旋律渡你过那一条湖,让粼粼波光泛起红船上层层的记忆。就在这一天,我与你握别于久远的流金岁月,让金色的军号猎猎作响,放飞一支红色的歌谣……

而今,鲜艳的旗帜在缓缓升起,火红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了黄皮肤黑眼睛炎黄子孙的心窝。

让每一次的跋涉、每一次的盼望、每一次迈出都会如同满山的枫叶,在血液中的沸腾起来。火红的七月,注定会成为我捧读的全部,成为我生命的牵挂。要不,在你走过的履痕中,我怎么会想起那些没有从铁索桥上掉下去,没有在大渡河里淹死的神勇战士。

篇7:七月抒情散文

向日葵顶着炎炎酷暑,正是这样的七月——盛夏的季节,我们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党建蒲公英社会实践队三下乡支教活动到目前为止已进入倒计时。时间如流水,一转眼,一切将变为美好的回忆。十天的时间,已过了八天,在回顾着这八天的历程的同时,也对剩下的两天充满期待,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好自己负责的份内工作。虽然时间在无情地流逝,但我们八天的三下乡活动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感受也永驻心间,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每天都收获友谊与感动,那一张张可爱天真的笑脸成为我内心珍贵的记忆。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团体活动,我抱着无限的期待,想着与小孩子们的相处会怎样,我们走之后会不会不舍之类的问题;也带着些许的紧张与担忧,想到与全新的队员的相处,能不能和谐相处等问题;然而,在这八天的相处过程中,让我开心的是,我不仅收获了友谊,更是与队员与队长交流的过程中让我懂得很多人情世故的东西,让我内心为之一颤!特别是在支教的过程中,更是让我向自己的内心迈出一大步,让我获得了更多的自信与勇气。而且,对于不是一个师范生的我来说,从来没接触过教师上课所需要的东西,甚至不知道课件与教案是什么做的,更是不懂得课件与教案怎样的有机结合,我也不知道怎么在课堂上把握时间,甚至会因为担心这个而怯场。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新闻稿。我也是糊里糊涂被分到了新闻组。从刚开始对于新闻稿是什么都不知道到开始写稿,我还记得第一篇稿是写刚到新有小学时校长给我们蒲公英社会实践队开的指导会议,再到开始投稿和记录被征用的新闻稿。虽然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但当你要一天投几十篇新闻稿的时候,到第二天看到的是被征用的稿的话,也许心里还是满满的感动,所付出的心酸全都忘乎所以;但面对一些网站根本不会理你,甚至把你辛辛苦苦所投的稿所退回来的时候,这才是让人觉得是最崩溃的。但是,虽然过程艰辛,但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很多,让自己成长了很多。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充满了挑战的.同时,我们心中抱着的是希望与坚持。与小朋友的交谈与玩耍,似乎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是那么的天真无邪。特别是当问到他们自己以后的理想时,看起来的那么的幼稚,但这也是小孩子心中的坚持,不倒的动力。

篇8: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9:在抒情中散文着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上一篇:智能建筑弱电工程的施工问题总结下一篇:县级领导干部开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