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公路养护机制改

2024-04-18

稳步推进公路养护机制改(通用8篇)

篇1:稳步推进公路养护机制改

稳步推进公路养护机制改革

促进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威海市公路局一直把实行以事、企分开,管、养分开为主要内容的公路养护机制改革作为推动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较好的理顺了公路管养关系,整合了公路各项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推行公路养护机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一)推行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威海公路局与全国绝大多数公路部门一样,既代表政府担负着公路管理行政职能,同时又承担着公路养护、施工、设计等生产任务,是典型的政、事、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弊端是生产按计划安排,经费按人头划拨,大锅饭、铁饭碗、高投入、低产值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国家交通部,省交通厅、公路局也提出明确要求,事业单位适合市场承担的职能要逐步剥离出去,公路行业所具有的生产经营性的职能要逐步推向市场,实现监理企业化、工程建设市场化、施工养护社会化,所以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养护作业市场,不仅是公路事业发展的现实与长远需要,也是形势发展的必

然。

(二)推行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是压缩养护成本,安置公路富余人员的需要。近年来,为最大限度节约公路建设资金,威海市公路局在劳动用工方面逐步推行生产岗位非事业用工制度,严格控制事业身份人员进入,对于涉及到生产岗位的人员,尽量采取合同用工的方式,先后从社会上聘用了500多名企业身份人员,使事业岗位编制空编始终保持在1/4以上,这样较好的避免了公路队伍事业身份人员膨胀过快的问题,减少了非建设性、生产性费用支出。但也造成了事企人员混岗的问题,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费改税的实施,全局涉及到267名事业身份养路费征收人员需要安臵,如何妥善把在事业生产性岗位的企业人员分流出去,腾出岗位安臵费税改革事业人员,成为公路事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抓住费税改革人员分流这一契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在所属4个县级市公路局各成立了一个企业,这些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承担公路工程建设、养护任务,事业身份如本人自愿可以退出事业编制进入企业工作,所有在事业岗位工作的企业身份人员全部到企业、成为企业的股东,对这些企业我们第一步是从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并帮助其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壮大发展实力,增强其闯击市场的能力,第二步是与公路彻底脱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既较好的安臵了费税改革需安臵的人员,也彻底解除了原在事业岗位工作的企业职

工的后顾之忧,目前所属的四个施工企业全部取得了二级资质,有的企业年中标合同接近亿元,成为威海公路养护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三)推行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是是解决养护用工问题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养路员问题,由于历史的、政策方面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民养路员待遇低、年龄偏大等问题比较突出,民工建勤政策取消前,他们主要是地方乡镇为主招用,待遇由乡镇统筹。随着民工建勤政策的取消及劳动法的完善,农民养路要求解决职工身份和落实有关待遇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由于他们主要从事干线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各乡镇公路站自然成为用人的主体,而由于年龄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都无法按《劳动合同法》与养路员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而是采用季节性、临时性用工的形式招用,这样一方面导致劳动用工不规范,养路员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也不能很好的维护农民养路员的权益,经常出现一些纠纷,而推行公路养护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二、推行公路养护机制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管、养责任,理顺管、养关系。我们把公路的养护职能从公路事业职能中剥离出来,推向市场,各市(区)公路局为本辖区公路养护及小修保养工程责任主体,公路站作为各市(区)公路管理局的派出机构,不再具体从事养护小修保养作业生产,养护工程通过公开招选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承担,各市(区)公路局通过与相应企业签订

养护承包合同,将养护工程全面推向市场,实行合同化管理。合同对承包企业的资质、人员、设备、施工能力、工作标准做出明确约定,确保养护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各公路站只负责对本辖区公路养护作业生产进行监督、检查、指导,计量支付审查等管理工作。这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公路部门自我养护、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了管养分开。

(二)整合养护资源,增强基层公路站职能。将全市原有的32个基层公路站进行合并,组建19个大公路站,对这些公路站,我们同时赋予路政管理职能,成为各县级市公路局的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一定范围内的公路养护、路政及涉及区域内公路的事务协调工作,使公路管理成功实现了下移,扩大了公路管理的覆盖面,实现了公路管理工作无缝隙。

(三)加强养护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养护资金管理上,改变过去养护资金由市局统分统包的做法,突出灵活性和透明度。日常保养资金年初由市局根据各市(区)公路养护里程和状况等实际情况进行资金测算,制定年度日常保养投资计划。各市(区)公路局根据市局下达的日常保养投资计划,对养护成本费用进行综合测算,并以施工合同的形式支付给承包企业。其中,20%作为考核资金用于各市(区)公路局对公司的考核奖惩;防汛、扫雪防滑等应急处臵资金,由市局根据实际发生的机械设备、材料数量进行核算和调整。小修工程实行按月计量、按季支付程序,由市局统一组织进行质量验收、工程量核实和计量支付。

三、推行公路养护机制改革取得的效果

(一)较好地实现了公路养护“四化”管理,提高了公路养护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水平。一是由于成功实现了公路管理、养护分开,成功的把单纯性的生产养护职能从事业职能中剥离出来,使公路事业职能更加清晰,为事业单位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规范了威海公路养护市场,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施工监理制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养护工程实行管理和监督,使公路养护市场更加规范、透明、公开、公平;三是公路部门由过去的管理生产一体化中彻底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加强对公路的管理,特别是大公路站建设,比原先压缩40/100,这些公路站由过去单纯的从事公路养护成为具有公路养护、路政管理等职能的县级公路局派出机构,既整合了公路的资源,又较好的服务了人民群众;四是节省了养护成本,对大中修、大的水毁工程由原来的内部招标变为公开招标,对日常保养进行公开招标,极大的压缩了成本,减少了费用。

(二)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公路养护的诸多难题。特别是养路员队伍建设问题,实行公路管养分开之前,全市共有养路员889人,养路员待遇较低,年龄普遍偏大,其中60周岁以上的养路员占总数的近40%,养护作业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劳动用工、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不能适应养护工作的需要。管养分开之后,养路员

成为养护企业的合同用工,随着管理机制的优化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其工资待遇也随之进一步提高,平均工资比以前至少提高20%。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养路员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激发了养路员的工作积极性,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公路的劳动用工纠纷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推进了养路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路员队伍老化、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三)养护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养护工程质量。实行管养分开,所有养护工程全部推向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选,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公司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各企业都把拼实力、拼设备作为强基固本的重点,不断加大专业化养护设备的投入力度,投入大量资金购臵了撒布车、养护作业车、洒水车、除雪车、封层机、洗刨机等专业化养护机械设备,不仅降低了养路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成倍地提高了养护作业效率和施工质量。去年入冬以来,威海接连遭受数次降强雪天气,由于各企业人员、设备充足,组织调度有力,在第一时间内完成了清雪保畅通工作,确保了全市干线公路的安全畅通,得到了威海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篇2:稳步推进公路养护机制改

“十二五”国省干线公路检查,我站以绿美廊道建设、公路环境整治提升为重点,完成整修路肩、平台、边坡30余公里;疏通边沟、排水沟18千米;清运垃圾2000立方米;坑槽挖补160平方米。完成全线绿化修剪、浇水;补植苗木紫叶李、桧柏、木槿、白腊共1467余棵。进一步提升了公路路域环境、绿化、美化效果。为防止反弹现象的发生,我站将以这次迎国检为契机,加大养护力度,细化责任,维护好国检成果。

(一)加强公路养护巡查工作,突显事前控制效果。认真落实公路养护巡查计划,严格按照每月巡查计划实施公路养护巡查,由书记王明杰、副站长燕舞负责,督查室主任张延军牵头,对干线公路各个责任段进行督导,确保对干线公路每日情况做到细节上的掌握,使公路路域环境始终保持在可控可管状态。

(二)抓好制度保障。摸清重点,找准方法,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日常养护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等,发挥制度的规范导向作用。明确工作责任,落实管护任务。同时,加强对各养护班组的管理,定期对其管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篇3:稳步推进公路养护机制改

一、公路行业面临的困难

( 一) 公路建设矛盾多、压力大

前期工作推进困难。干线公路建设项目从前期立项到批复,涉及部门多达十几个,繁琐的审批环节和漫长的审批周期,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路建设的发展。

建设要素制约较多。多年来,干线公路建设省补资金比例一直基本维持在初定的标准,随着公路等级的提升,建设标准的提高,地方配套资金的比重越来越大,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实际投资难以及时到位。

工程监管缺少抓手。目前,市域干线公路的建设主体为各县( 市、区) 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部门作为行业监管部门,在省补资金的管理上没有统筹奖惩的政策性支持,难以提高监管的威慑力和有效性,造成了监管工作难以到位。

( 二) 公路养护成本高、水平低

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市域公路养护里程较多,当时建设标准较低,有相当数量的路段处于超期、超负荷使用状态,公路的预防性养护和大中修工程得不到及时安排,路况水平难以得到较好的保持和提高。

养护管理方式落后。公路养护作业范围局限于日常保养和零星的小修保养,人工作业较多,机械化程度不高,装备数量不足,设备老化,中小型机具占据很大比重,难以保证现代化的养护要求。同时,养护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专业技能不高,专业养护技术人员与机械操作人员严重不足。

服务设施运行不够到位。由于采取定额补助的政策,不足部分由市处或县站自筹,市县两级公路部门没有资金来源,每建设一个管养节点就要背负一定的债务,负债逐年攀升,包袱日益沉重。

( 三) 管理服务不完善、不到位

应急处置职能作用不明显。养护应急处置中心( 基地) 运营采取补助的办法,造成人员经费无支出渠道,应急处置的职能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发挥。

路网运行监测体系不完备。全市运营国省干线公路16 条,通车里程近1600 公里,共设15 个视频监控点,全部部署在204 国道沿线,32 个交通流量监测点分布在所有国省道上。现有监控节点、监测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省局“可视、可测、可控”要求。

路政管理难度大。一是执法人员不足。全市公路管养的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县道达到4000多公里,而目前全市路政执法人员只有230 多名,一线人员工作量大,工作质量很难提高; 二是执法保障经费不足。市、县公路管理部门( 路政大队、治超站) 承担着大量许可监管、执法办案、路域环境整治等日常路政管理职责,但没有经费支出渠道。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目前盐城市公路管理体制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在全市范围内形不成区域联动和快速反应。四是地方政府干预较多,严重影响路域环境和交通安全。

治超工作任务艰巨。一是治超人员编制、经费预算、装备配备不到位。治超经费大多没有列入财政部门预算中,治超工作所需的正常支出没有保障。二是治超政策制定方面缺少可操作性,实际执法过程中矛盾和争议较多,以收费站为主的联合治超模式,存在着主体不合法,执法风险大的问题。

农村公路主体责任不落实。县乡两级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地方财力投入不足,导致不少农村公路严重失养,路况恶化; 农村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缺乏省级资金扶持,道路长期超负荷运行,路面破损严重。管理队伍不稳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且人员流动较大,工作责任心不强。市级公路管理部门对工程建设的调控手段缺失,市级行业管理缺少抓手。路政管理仍存在盲区,机构、人员、经费等多方面还缺乏政策性指导。

收费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国家交通运输部“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发展战略提出后,普通公路收费站撤站呼声日高,恶意冲卡逃费情况时有发生,收费环境恶化,收费人员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收费形势不容乐观。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公路改革

( 一) 深化改革,推进公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精神,带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或者回归行政机构行列,或者将行政职能交出后转为公益类事业单位,这就意味着今后公路管理机构或者将路政职能移交后转为公益性质的公路养护管理机构,或者回归行政机构的属性。因此: 一是将市级公路管理机构转为行政机构( 或参照公务员管理) ,人、财、物权全部上交至省级公路主管机构,市级公路管理机构作为省级公路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二是明确市级公路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市域范围内普通国省道路网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县级公路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县域范围内县、乡、村道的养护和管理工作。三是落实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资金来源。国省道建设建安费由国家和省全额拨付,征地拆迁费用由所在县级政府负责。国省道养护管理经费由国家和省全额拨付。县、乡、村道的建设和养护资金由县、乡两级政府自筹。

稳妥推进“两个体系”战略。首先要出台配套的公路投融资机制,以解决公路后续发展中的养护、改造工程的投资来源问题。出台普通公路长效管理制度,严厉打击恶意超限行为,有效调节车辆通行流量,避免取消收费后普通公路车流剧烈增加超负荷运行,而收费公路车流不足情况,促进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配套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切实化解实施过程中的急需解决的如现存债务清偿、收费人员转岗安置等系列问题,确保改革有序推进和行业和谐稳定。

( 二) 规范管理,建立完善公路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方面,修订完善相关公路管理法律法规,明确公路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提高公路部门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公信度、执行力。

干线公路管理方面,出台干线公路建设省补资金具体管理办法,以便于市级公路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和操作。出台省级层面的新建公路路政管理规范性文件,推行新建公路项目指挥部派驻路政管理人员提前介入管理机制。完善普通国省道安全评价机制和新建项目安保工程建设机制,保证管养公路安全畅通。出台与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的超限运输治理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使治超执法更具操作性、执行性。

农村公路管理方面,明确县乡两级( 重点是各乡镇) 建立专门的农路管理常设机构,专司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职责。从政策制定、资金拨付等方面,给予市级公路部门相应的管理手段。出台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相关规定,明确市、县路政管理部门职能,并给予配套监管资金。

( 三) 强化协调,构建事权财权匹配的公路管理体制

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把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范畴,通过考核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强化经费保障。在现有公路管理体制下,要进一步加大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省补助比例,加大地方财政性配套力度,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长期稳定的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资金渠道。保证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服务保障职能切实履行到位。在建设养护管理方面增设专项考核经费,在路政管理经费中增列许可监管、案件查处、环境整治等专项经费。

篇4:稳步推进公路养护机制改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等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努力办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领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建立共识

夯实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1.理念先导

(1)组织学习。组织广大教工学习全国和省、市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重点学习《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关于常州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

(2)专家引领。邀请专家来校作报告、开讲座、搞研讨等,来提升广大教工对于职教课程改革的认识、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职教课程改革的能力。推荐优秀教师、课程改革领衔者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职教“四新培训”、省级职教“骨干教师培训和出国培训”、市级各类课改培训等,大力开展校本职教课程改革培训,学校开设“职教课程论坛”等。

2.规划指引

学校制订了“学校课程改革规划”,并列为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把规划制订的过程作为全校教工建立共识的一个过程。另外,学校还不定期召开课程改革推进会和研讨会,并将课改工作列为学校每学期、各阶段的重点工作。以此来不断推进共识的建立。

3.确定目标

首先需要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和怎么样的人才,学校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多次召开由行业专家、课程专家参加的论证会,详细进行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和能力分析,并对学校各个专业进行了课程改革的目标确定,明确并细化了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订出了各专业的DACVM表、课程标准及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了项目课程开发。

完善机制

提供课程改革的保障条件

1.政策保障

(1)学校专门制订“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课程改革规划”。规划确立了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制订了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并明确本校课程改革的推进方略为:主动参与、注重过程、稳步推进、体现个性。

(2)制订关于课程改革的配套政策和规章制度。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激励广大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对参加课改、尤其是取得成果的教师在评职、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优先;二是对参与课改和取得成果的教师在工作量计算、奖金发放等方面制订确定政策。同时,对不参与课程改革或对课改工作持消极懈怠态度的教师,学校结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对之形成相应的约束机制。学校对课程改革实行专门立项、专项投入。对先期进行课程改革的试点专业进行专门立项,并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专项经费列入学校年度财政预算,并实行专款专用。

2.组织保障

(1)成立了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亲自挂率,引领全校课程改革。

(2)成立了各专业“课程改革项目组”“语文、数学、英语及德育课课程改革实验组”,和相应的“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

(3)确定了课程改革的实验专业和实验班级,进行课改试点工作。

3.师资保障

教师素质和课程改革实施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1)专门制订师资建设规划。规划提出: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方向,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为关键,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方向。促进教师不断增强合作精神、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课程开发及实施能力、职教教科研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和专家名师。

(2)学校形成激励机制、不断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了与区、市配套的职教优秀教师专业成长五级梯队建设制度,校级各类先进的评选制度,各类奖励制度,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制度。

(3)加强校本教研、不断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构建了在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校本教研组织网络,完善了学校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校本教研坚持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核心内涵,积极组织和安排各类进修和培训。目前全校涌现一了批在省内外同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名师。近三年34.4%教师的教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会议交流、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

(4)注重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到企事业单位实行顶岗实践,以真实的企业经历来指导课程改革实践。

4.设备保障

(1)高起点进行校内实训中心的基础建设。学校对应主干专业分别建成了现代化的校内实训中心。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坚持高起点、仿真化、领先性。实训中心的规划设计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完成,注重设施设备投入,并坚持独立建设和与企业合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校企互助、实现共赢的前提下,接受企业设备入股或技术入股。

(2)高效益推进校内实训中心的管理运行。学校建立健全了实训中心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通过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引进企业产品等途径,有效推进了消耗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的转变、提升了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效益。

(3)高品位启动校内实训中心的文化营造。学校实训中心注重能突出职业特征、体现企业元素的专业文化建设,其文化环境布置采取“校企共商、整体规划、逐步到位”的工作方案,并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范畴中。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确保规模和质量,与100余家企业建立了专业对口、符合学生实习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稳步推进

确保课程改革的有序实施

1.明确目标

树立正确的课改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构建“三以一化”的课程结构体系,调整课程内容,制订课程标准,进行项目课程开发,编写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创新与新课程体系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建立促进课程改革稳步实施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建立课程的多元评价体系;以课程改革为平台,推进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能体现真实生产和工作场景的实训基地建设。

2.实施步骤

制订课程改革规划;建立课程改革领导机构和课程开发团队及专家咨询组织;学校制订关于课程改革的配套政策和制度;进行课程开发;确定课程改革的试点专业和实验班级,进行课改实验;取得课改经验后,实现面上稳步推进。

3.启动课改

根据常州市教育局《关于常州市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常州市职业教育文化课课程改革的意见》两个文件的精神,学校积极启动了德育课和文化课的课改工作。目前重点开展的工作主要为:制定文化课基础部分的教学实施方案;开发文化课与专业结合部分的学习标准和校本学习材料(学习包);重点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如实施分类分层教学、学案导学等。如:英语教研组摒弃繁难的语法教学,自行编制了常用英语口语教材,增加英语常用口语教学,并聘请外教加强口语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职业技术英语等级考试。

4.创新平台

(1)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推进平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唇齿相依,因此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参与。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努力创新了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就是通过承接有关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在校企合作项目上,重点打造了一些品牌项目:与市餐饮行业协会和市旅游协会深度合作,共同对常州大麻糕的制作工艺进行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与中天钢铁集团、武进竺山湖旅游度假村和江苏容天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校企合作,分别开办了“中天班”、“竺山湖班”和“容天乐班”等企业冠名班。

(2)以“试点专业和实验班级”作为推进平台。学校目前共有九大类专业,其中七大类主干专业。研究和制定了学校大类专业或专门化方向课程指导方案。积极建立由多种人群构成的课程开发咨询委员会和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增强行业参与课程改革的力度。在此基础上,选定实验班级,积极认真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

注重反思

破解课程改革的瓶颈障碍

1.收获成果

学校本着“主动参与、注重过程、稳步推进、体现个性”的课程改革推进方略,强势推进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课改成效。

(1)提升了课程改革理念。在全校教师中树立了正确的课程改革理念,建立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共识,不断强化课程意识,统一对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构营造了良好的课程改革氛围。

(2)推进了学校软、硬件的建设。以课程改革为平台,推进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能体现真实生产场景的实训基地建设。

(3)建立了课程改革机制。学校系统制订了课程改革中、长期规划,确立了一批保障课程改革的政策和制度,建立了课程改革的领导组织、开发团队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4)完成了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并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完成了关于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管理及评价制度的文本材料,按照规范要求和规范程序制订了一批符合课改理念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并进行试行,编写了一批项目课程校本教材料试用。

(5)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了与新课程体系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和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理实一体、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学案导学等教学模式。

(6)建立了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实施以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7)展示了课改成效。学校相继承办了常州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并作大会交流;承办了常州市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并作大会经验交流;承办了常州市文化课课改开放日活动;承办了常州市德育课改培训活动;多次举行省内教学开放日活动,学校开课教师受到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8)促进了学校多元发展。课改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营造出全校教工积极向上的“有作为、有地位、有实惠”三位一体的工作氛围,使教师产生归属感,增加荣誉感,具备危机感,给其成就感,产生自豪感。课改产生了引力。为学生确立了学习目标、调动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调动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了新的学习动力源。课改更是推动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再上台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2.催生思考

(1)如何进一步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加强学习和宣传,提高认识水平,切实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职业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同时,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积极探索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继提炼总结、互动调适、主动创新。深刻理解了实施课程改革需要有科学态度和规范程序,认清了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

(2)如何将课程改革的理念更好地转化为全体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推进评价方式改革,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沟通与并重,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和服务社会的实际需要。构建符合职业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新型评价制度,逐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科学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建立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和监控机制,加强课程实施计划的检查,促进学校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课程改革要以理论为先导,又要对课程改革成果进行适时总结与提炼。因此,要加强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广泛开展以课程改革实验为主题的研究。

(3)如何进一步将课程改革的实践推向纵深?对应学校和专业部两级管理制度的建立,积极并大胆探索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创新,将人事和分配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方向。首先,要实行教职工人事方面的“聘任分开”,即学校对教职工实行人事聘用,专业部及相关部门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聘任,真正搬走人事制度上的“铁交椅”,真正增进全体教职工的职业危机意识,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各项工作;其次,要实行目标管理、绩效挂钩,以“注重实绩、看重实效”为原则,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方法,让教职工收入与其工作业绩真正挂钩、拉开经济收入差距、彻底打破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篇5: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究竟如何改

一、改革,面临两难的处境

现行的养护管理体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公路管理体制经过几次上上下下,分分合合。公路养护开始采取由公路部门设立的道班专职养路和半脱产的农民代表工养护结合的体制,后来过渡到以公路部门设立的道班养路为主。公路养护部门作为公路管理机构的附属单位,养护生产按计划作业,养路工人作为国家的专业工人和其他国营企业的工人一样,被国家“统包”下来。

不过否认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广大养路工人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工作中,这种体制对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改善路况直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正式加入WTO后,传统的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这些弊端主要有:一是因为公路养护部门是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单一主体的统包机制,生产靠计划,经费按人头,大锅饭严重,使公路队伍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严重缺乏,“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随着各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下岗工人的增多,作为事业单位公路的养护部门在很多地方成了“香饽饽”,成为一些地方实权人物安置关系户的“热门单位”,导致养护部门普遍人员臃肿、超编严重,有限的一点养路费成了人头费,而养护生产方式仍然原始落后,效率低下。三是各地公路部门大多是建、养、管、征一体,既行使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又承担具体的公路养护生产任务,政企、事企不分。公路管理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就不能对公路养护实施有效的监督,这也和WTO的一些原则相违背。有人说,公路部门是交通行业计划经济遗留的最后壁垒。因此,打破这种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已经成为形势所迫和大势所趋。

但改革又是一场艰辛的革命,牵涉到职工利益的调整。特别是公路职工,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安乐窝”里生存,迎接挑战和搏击市场的能力相当弱,再加上公路部门并没有像有些国有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改革还没有到燃眉之急。所以推行改革可谓困难重重。这些阻力和困难主要有:

第一,缺少政策指导。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国企改革轰轰烈烈,而事业单位的改革相对滞后。尽管人事部出台了几个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但这些意见主要是针对科、教、文、卫等部门,而且主要针对人事制度方面。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方针政策。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在今年的全国交通厅局长会议上指出:“在养护机制改革上,全国不搞一刀切,鼓励多种实现形式。”这体现了交通部在改革方面慎重的态度,同时也使改革缺少明确政策。改革就像摸着石头过河,要做到既不使国有资产流失,又能有利于改制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保障,就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

第二,职工思想顾虑重。养护部门长期以来是作为事业单位依附于公路管理机构的,很职工还是传统思维,认为事业单位就是铁饭碗,有公路就需要养护,就需要养路工,就不会有下岗之虞。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实如此,公路职工享有社会主义特有的“完全劳动权”,被国家“统包统分”。和当年农村改革完全不同,农村改革,“农民们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却是生存发展的机会”(马克思语)。所以,农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推进改革。而公路养护改革对很多养路工来说,失去了单位的“避护”,面临的是市场竞争的风险。必然会有很多人反对。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职工的铁饭碗、大锅饭思想根深蒂固,改革的阻力相当大。

第三,人员出路难。尽管改革是为了打破铁饭碗,但也并不意味着把职工们往市场一推了之。更何况现在的一些老职工在公路部门上呆了几十年,为公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就像中国公路网中路社区一个网友写的 :“我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公路,公路是我的一切,我的全身上下都打上了公路的烙印,我不知道我是公路,还是公路是我。“"公路局成了我的拐杖,一旦离开了它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而这些老职工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技术专长也少,搏击市场大潮的能力相当弱。

现在很多单位只能分流不下岗,但分流的渠道和可利用的资源不多。目前的出路大部分是工程队,其次是“三产”。这些部门吸纳能力有限,也面临着改革的形势,如果改制了公路部门也不能对他们过多干涉。如何妥善安置富余人员成了为各单位的难题。

第四,改革成本支付难。一方面,原来的养护生产工作按公益事业来操作,所安排的经费不包含国家税收部分。转制为企业后,都要按照企业性质进行纳税,这无疑增加了养护企业的运行成本,使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养护资金更加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在养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要推行职工身份置换,买断工龄的办法和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就需要大量的补偿金,有的还要补缴巨额的养老保险,而养护企业大多的债务重,设备少,出让时没有什么收益。在资产评估、资产交易中还要交不少的税费。这些经费上级不可能解决,靠自身又解决不了。

第五,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必然导致一部分职工分流、离岗。但目前很多单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人推向社会又不能实现再就业就必然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压力相当大,失业率高,今年6月底我国的失业率在上升到4.2%。这个失业率只包括登记注册的城市人口,不包括农村的失业人口。这意味着目前中国城市里有近800万人没有工作。所以中央对再就业工作相当重视,把再就业工作作为地方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中央一再强调要保持社会稳定的形势下,国有单位涉及裁人的改革必然会慎之又慎。

二、改革,种种有益的探索

尽管改革的阻力和困难重重,改革路上地雷密布,但改革又势在必行,“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公路部门进行了许许多多有益的探索,有的改革步伐比较慢,有的步伐很快;有的主要改内部运行机制,有的触及产权制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改革局面,改革的主要模式有:

1.推行定额养护和内部竞标承包。这是全国公路系统最常见和最普遍的一种改革形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路养护部门还是作为公路管理机构的下属单位,养护管理与养护作业相剥离,实行分灶吃饭。公路养护部门改革成企业化管理的养护公司,在内部推行了”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养护任务的下达一般由养护公司在全县养路工中招标,由个人或职工小组竞标承包。有的试行打破县与县之间的分隔,在一个市里面的公路部门内部实行招标。中标者与养护公司签订养护承包合同,职工与竞标人之间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县级公路部门根据定额核定养护经费,包干使用,职工工资除一定的保障,其余按计量支付,多劳多得。

2.向社会公开招标养护。推行定额养护和内部竞标承包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养护效率,但由于职工的身份还是国有单位职工,承包人选择职工的余地不大,而且招标在单位内部进行,开放程度不够。所以有些地方在新增公路的养护上就实行不设固定的养护队伍,向社会招标。如湖北省宜昌市1997年新建了一条42.5公里长的十桃江北公路,养护任务就实行公开招标,结果当地富有公路养护经验的民营企业主刘小平中标,县公路段与刘小平签订了“六定四自”承包养护合同(“六定”即定养护线路、里程、等级、投资、好路率、创建目标;“四自”即承包者拥有用工、分配、养护和资金使用

自主权)。每年年底,县公路段按合同内容进行综合评定,重点检查好路率;每欠一个百分点,扣减总投资的0.5%。刘小平承包6年间,自己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汽车、拖拉机、挖掘机、洒水车、碎石机,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机械化水平和生产率,节约了施工成本。在用工上,-律招聘,并把聘请固定工和季节工相结合,忙时多请人,闲时少用工。对固定工的工资,也按养路的数量和质量定额计酬。承包期间,该段的好路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增长,达到80%,名列全县砂石路养护榜首,而使用的养护费仅为84万元,与其他相同国养路段投资相比,节省费用50%。这种模式被当地公路部门称为”国路民养“,目前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养护也采取这种模式。有的是国有企业中标,有的是私有企业中标。

3.养护企业产权改革。上面这种模式优点明显,但只涉及到“增量”改革,也就是新增的路养护方式改革,而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最大的难题就是“存量”改革,也就是对公路管理机构下属的养护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浙江、上海、福建、江苏的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方,目前已经完成了养护公司改制。如浙江省宁波余姚市公路养护机制改革实行了“两分开、两置换”。“两分开”即管养分开、事企分开,原属公路部门的事业性质的生产型养护中心改企转制,成立养护公司,在人、财、物方面全部与公路管理机构彻底脱钩,解除隶属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组建新的经营主体,自主参与养护作业招投标等市场竞争。“两置换”即养护作业人员从事业人到社会人的身份置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到经营性资产的置换。公路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全面竞争上岗(类似于公务员招录,考试由地方人事考试中心组织),未能竞争进入管理岗位的现有公路养护作业人员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与公路管理机构解除劳动关系,人员身份由事业人变为社会人,其用工一律由独立的养护作业企业使用和管理。福建厦门等地也已实现管养分离。厦门市公路局将各分局分流人员与所在道班进行重组,通过市局、分局以养护机械设备折股投入,职工集资入股改制成两个养护工程有限公司。同时实行职工身份置换,市局、分局按每年工龄1000元,给予职工一次性补偿,使职工与公路部门养护公司脱离,关系挂到劳动部门就业中心,由养护公司选择聘用(市局要求公司聘用70%的原职工),未聘用的人员下岗,发给40%工资。在招投标养护中,将全市公路专养里程分为18个合同段,除自己的养护公司外,还引入民营公司参与投标,市公路局直接对公司实行合同管理,进行养护监理、检查。上海市的步伐更大,原属国有的浦东公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已改制为民营企业,企业原有的51%国有股权全部退出,转让给职工个人,并在企业内部成立了职工持股会,使职工与企业结为“利益共同体”。据了解,未来几年内,该市的全部国有养护企业都将转制为民营企业。

三、改革,不断深化的思考。

尽管各地公路部门推行了种种改革,但离真正的市场化社会化还有一段距离,未来几年,推进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是公路行业改革的中心环节。

1.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目前我们国家公路部门属于事业单位,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事业单位"这个概念,要么是政府管理部门,要么是企业。对于亦政亦企的公路部门来说,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就是政企分离,管养分离,公路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下达养护经费、制定养护标准、监督养护质量、控制养护市场准入和路政管理,而公路养护生产型事业单位,改革的趋势和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现在改革的一样,与公路管理部门彻底脱钩,独立核算,进入市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和公路管理部门脱钩后,下一步就是改革公路养护企业的产权制度。著名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产权如何界定极其重要,如果产权界定得好,资源配置效率就高;反之,如果产权界定得不好,资源配置效率就低。

国有经济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产权不清晰。因此,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的原则的任务,确定了“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抓大放小”的方针,今后,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四大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对于其他行业和领域,特别是一般竞争竞争性行业,由于国有经济不具备优势,在逐步退出和收缩。公路养护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该退出的领域。所以,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垄断,建立统一开放、公开竞争、规范有序的公路养护市场。

2.改革的步骤和路径。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是准“帕累托改革 ”,增量一块是实施革命式突破性变革,存量一块实行边际创新的渐进式改革,这种改革产生的社会震荡相对较小,推进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也应当吸取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改革的步骤既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要力求制度创新。具体地说,就是实行新路(人)新办法,老路(人)老办法。新增的公路一律实行公开养护,新进的人一律实行人事代理和人员招聘制。并对原来的养护体制逐渐进行改革,先将养护生产单位从管理部门中分离出去,组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然后改制成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企业,彻底与公路管理部门分离,进入市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养护任务的安排可先在本单位内部招标,然后逐渐放开,在系统内跨县跨市招标,最后直接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在改革存量部分,要选择合适的改革路径。按照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制度变迁具有一种路径依赖的特性,即制度变迁的最终结果,往往为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及偶然因素所决定,即使“改革方向”一样,不同路径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改革结果。在养护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避免强势集团成为压力集团主导改革的路径而使养护职工利益受损。在中国公路网的中路社区,就有一个网友“我要公平”反映其单位改制过程中的种种不公平:“改制的87名职工被强制人人集资六、七万元(合计六百万)购买原有的老旧设备低劣生产设备,成立了一个既没有一分钱启动资金又没有办公场所还必须干一个注定亏本工程的企业。企业在各种压力下苟延残喘。改制后职工起早贪黑的拼命干活,半年换来的是区区二千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至今无„钱‟问津,改制前许诺的各类补贴迟迟不能到位。可改制后的另一半到事业单位的区区三十多人,却坐享一千多万的资金及原单位积累的三四百万的福利资金。”如果情况属实的话,这种改制无疑是不公正的改革。

在养护企业改制过程中,产权清晰过程就是财产权再分配过程。关键要调动养路职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支持改革。一方面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广大的公路职工了解当前的改革形势,同时积极宣传改革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促进公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宣传公路行业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宣传当前公路建设大发展是改革的最佳时期,如果不抓住当前有利的改革时机进行改革,公路部门将会是死路一条。另一方面在制订改革方案时,一定要广泛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接受监督,维护职工的利益,重大措施要采取公共选择方式进行。在人员去留、资产清算等方面更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改革的配套措施要跟上。

养护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改革前、改革中和改革后都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否则,改革就很难进行,更难取得好的效果。

(1)公路管理机关也要同步改革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推进需要一个廉洁、高效和权威的政府。作为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组织和实施部门,公路管理机关就必须有推进改革的能力和驾驭养护市场的能力。

所以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对各级公路管理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明确。建立起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新型的省、市、县三级公路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对公路管理机构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人员竞聘上岗和任期制,创造条件为管理机构人员进行管理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适应新的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职能必然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过渡。“管养分开”后,公路管理机构首先要转变角色。对养护单位的管理从行政管理转变为合同管理,从直接养护转变为对养护作业的监管、合同管理,从命令管理到制度管理。必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养护工程招投标办法、养护合同管理办法、养护定额编制办法、养护资金管理办法、养护质量检查制度、评价标准、市场准入规定、养护资质评定制度、合同文件的规范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公路养护管理准入、标准、考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2)加快养护市场的培育。“管养分离”后,养护企业要生存发展必然就要有养护市场。这就要求公路管理机构要加强养护市场的培育,规范公路大中修工程市场和小修保养招投标。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养护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暂行规定》和《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准入暂行规定》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公路养护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有了全国性的制度,各地也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使养护企业能够尽快适应市场竞争。

公路养护是个技术、资金、人才要求不太高的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目前其他企业不能进入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行政垄断。中央已要求对行政垄断加以破除,养护市场开放是迟早的事。为了能使改革顺利推进,对改制后的企业应该“扶上马、送一程”。如同中国加入WTO有一个缓冲期一样,公路养护市场的开放也应有一个缓冲保护期。同时,在机械设备、办公场所和原养护工区、道班等生产作业场地的使用上,应优先满足企业需要。在税费缴纳问题上积极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对新建企业税费给予减免和优惠。使改革后的企业能够轻装上阵。

(3)要充分保障职工的利益。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大多数职工下岗,让职工没有饭吃,而是在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建立起合理的投入产出机制。但改革就必然涉及职工利益的调整。政府部门在改革前改革中改革后要做好职工利益维护和保障工作。改革前,各公路管理部门要做好职工的培训工作,让职工多掌握技能,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建立和完善职工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统筹,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改革时做到“有情操作”,确保大部分职工在改革后有新的岗位。同时对历史欠帐的尽可能地给予补偿,对职工的实际问题加以解决。改革后,养护职工虽然不属于内部职工,但对职工的状况不能不闻不问,公路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保障改制企业劳动者享有劳动者的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监督企业履行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义务,以实现国家劳工标准。

篇6:稳步推进公路养护机制改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宁乡县兆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

宁乡县兆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9月,是一家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乡村专业化防治机手为主体,以县农技中心各专业站为技术后盾,在县农业局的全力支持下组建起来的一个专业化统防统治合作组织。目前合作社共发展建立了28个分社,210个村级服务站,成立了287个专业机防队,购置了3HH-36型担架式机动喷雾机628台套、DF-18G机动弥雾机200台、HH-8型背负式喷雾机150台、电动喷雾机4500台,培训了专业化防治机防队队手3400多人,具备日统防统治服务面积 18万亩的能力。2009年,合作社共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42万亩(早稻+晚稻+中稻),其中柑桔3万亩、园林2万亩,水稻 37万亩。2010年上半年,合作社共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7.17万亩,其中柑桔3万亩,早稻24.17万亩。

合作社经过近两年的运作,我们认为兆丰合作社的发展是稳健的,得到了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县人民政府授予了“优秀专业合作社”称号。兆丰合作社的稳健发展,首先得益于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正确引导和热心关怀,也是合作社县社的精心组织和各乡镇分社成员团结协作,狠抓落实的结果。

1对此我们深有感受。

一、创新机制,组建队伍

宁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于体制的原因,“四权”下放乡镇管理,财政每人每年经费15000元,扣除三项保险和各项公共开支,工资基本无着落,只能从事技物结合,参与农资经营,弥补工资和事业费的不足。由于农资经营的竞争激烈,利润有限,生存困难,期待创新。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是一种全新的植保服务模式,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大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宁乡兆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成立的兆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248人。按合作社章程,设立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由农业局局长担任名誉理事长,农业局副局长、总农艺师任技术总监,农技中心各专业站站长为技术顾问;28个乡镇分社组成理事会,选举了7名常务理事和理事长;选举了3人组成的监事会和监事长。精心组织,协调,谋划合作社的发展,全面措筹各分社的组建和运作,培训机手,为分社提供植保技术、新型植保机械、对口药剂等全方位的服务。

二、健全制度、严格管理

合作社成立后,根据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要求,明确了理事会和理事长、监事会及监事长职责,经常务理事会讨论制定了合作社财务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相关制度,并为分社加入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我们要求加入合作社的乡镇分社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要有一定的服务能力、要严格接受总社的管理。并制定了村级服务站站长、机防队长、机防队员职责和相关操作规程。做到规章制度上墙,学习考核奖惩到位。在合作社的运作的过程中,确保了以制度管人,建立了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规范工作流程、统一服务模式、确保安全高效

兆丰合作社能稳健发展,重要的法宝是一开始我们就规范了工作流程,统一了服务模式,宁乡县兆丰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流程如下:

为了确保每次施药的防治安全和防治效果,我们坚持把好六关:

一是把好签约关:与农户签定统一的防治合同,明确乡镇分社、村服务站、机防队、机防队员、农户的责、权、利。

二是协助县植保站把好田间病虫测报关,选准防治适期。

三是把好防治药剂关,选定高效、对口大包装药剂,科学配方。四是把好机手培训关,确保每个机手都能熟练操作,安全用药。五是把好施药关,明确机手应承担的施药责任,因施药质量造成防效不佳的,由机手负责补治。

六是把好施药后的药效检查关,合理评价施药效果。

四、购置保险、规避风险

专业化统防统治,由于实施面积大,机手操作熟练程度差异大,农民认知度不同和突发性病虫危害,难免出现防控不到位,防治效果差,农民受损和农民认为防效未达标等问题,而合作社刚成立,底子薄,承担风险能力不强,为此,我们购买了《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保险》和《机防手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小面积受损农户进行赔偿和对受意外伤害的机手补偿。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将经济效益尽量让给乡镇分社,县社利润少,运转难的问题;农资经销商与防治组织的矛盾问题;药械推广与维修服务不到位的问题;熟练机手的稳定与培训难的问题;有限的财政投入与行业发展需求差异的问题等等。总之,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各级领导、各级业务部门和社会各届人士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稳步推进我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为实现我县农业生产中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而努力!

篇7:稳步推进公路养护机制改

稳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工作

城厢区纪委监察局

去年以来,城厢区紧紧围绕‚党务公开更加规范、党内监督更加有力、党员群众更加满意‛的工作目标,注重统筹推进、创新形式、重点突出、机制保障、务求实效,使全区党务公开工作逐步走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经验做法分别在《中国监察》、《福建日报》、《福建方圆》等党报党刊上报道。主要做法是:

一、拓展公开方式,扩大党务公开的知晓性

在公开方式上,通过传统会议、文件、通报等党务公开载体的基础上,重点构建‚四个平台‛:一是高标准建设“一栏”。全区各单位围绕‚机构设置、班子建设、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廉情公示、‘三重一大’事项、制度建设‛等公开内容,高标准建立了党务政务公开栏,并在公开栏中设立点题栏与回音壁,对党员群众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在回音壁中进行答复。去年以来,全区收集各类问题、意见和建议共1108条,并全部作出答复,妥善处理问题342起。二是多举措建设“一室”。在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法院、区国税局等单位建立了专门的党务公共查阅室,将可以公开的党内文件、政府纪要、通报、简报等纸质文件,统一分类归档。同时,对涉及本单位中心工作开展情况、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党组织建设、机

1关行政效能建设、制度建设和一些群众关注的非涉密的党政其他事项,全部予以公开。三是全方位打造“二网”。在灵川镇、龙桥街道办事处、区教育局等单位开通了专门的党务公开网站,设置职权目录、办事流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以及党务工作动态等栏目。区党务公开办依托城厢预防腐败网开辟了党务公开网页,区工商联、区文明办等工作职能相对单一的单位,依托区政府门户网站开辟了党务公开网页。目前,全区共建立党务公开网站(网页)128个。四是宽领域运用“二屏”。在华亭镇、东海镇、华林工业园区等单位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和电子触摸屏,不间断滚动播放党务公开内容,只要点击电子触摸屏的屏幕选项,就能轻松查询到相关责任科室、责任人、联系电话、服务承诺等事项。截止目前,全区514个基层党组织共建设‚栏室网屏‛各类公开平台800多处。

二、突出公开重点,增强党务公开的针对性

在公开内容上,从规范权力运行入手,在重点内容上突出‚三个结合‛:一是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推动重大决策事项公开。重点围绕全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干部人事任用、保障民生维护民利等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公开。在镇(街道)党(工)委换届选举前,把党务公开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首次推行了‚三推一述一票决‛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即大会推荐、个别谈话推荐、对民主推荐相对集中的人选进行二次会议推荐,个人陈述,党委会票决。如镇街党政正职职位配备先后通过全区领导干

部会议和区委常委会公推公选,并邀请部分人大代表、党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切实让人事任免权在阳光下运行。二是与廉政风险防控相结合,推动干部岗位职权公开。把岗位职权公开作为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切实规范岗位职责权力运行。从区直机关部门单位选定10个试点单位,立足容易引发腐败的审批、执法及人财物管理等重要环节,全面查找廉政风险点,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对外公开。目前,区工商局等10个试点单位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已基本成形,共排查廉政风险点330多个,完善相关制度100多套,全部制定了防控措施并予以公示。三是与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相结合,推动行政审批权力公开。把加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作为落实党务公开的有效抓手和平台,高标准建成了500多平方米的区行政服务大厅,打造了7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并在全区104个行政村、15个社区建起了便民服务代办站,投入近500万元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全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及与此相关的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中心集中办理,实现了资源共享,高效运转。同时,制作并公示了行政审批权力运行流程图,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标准化行政服务和电子监察网络体系,着力加强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增强党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共服务能力。

三、健全公开机制,确保党务公开的长效性

在公开保障上,细化相关规定,完善配套制度,增强制度的执行力,着力完善‚六项机制‛:一是完善领导机制。

篇8:浅议公路养护单位员工激励机制

1 当前公路养护单位激励机制存在的弊端

1.1 工资分配缺乏弹性, 难以发挥激励作用

目前, 甘肃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单位是省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员工工资的增长与调整实行高度统一的分配模式, 使工资和个人技能、能力、表现和贡献相脱节, 与工作岗位和绩效考核关系不大, 缺乏利益驱动。另外, 总体薪酬比例设计中单位没有自主分配的权限, 工资的调节作用难以发挥, 难以实现微观层次的人才合理配置。

1.2 激励措施单一

在实施激励过程中, 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个性分析, “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在实际工作中除按财政预算拨付的工资、保险、防暑降温费、取暖补贴等为主的物质激励外, 升迁培训、情感、期望、发展等精神激励不足。

1.3 绩效管理缺乏系统性

将绩效管理仅放在绩效考评上, 缺乏系统的绩效考核目标和制度约束。考核指标多为评价性描述, 平时只是片面地以出勤论业绩, 通常到年底进行一次述职和测评考核, 空泛的定性评议指标权重过大, 定量的考核指标使用较少, 未与各岗位、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工作质量、效率和员工的薪酬支付相挂钩, 降低了考核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不能起到实质性激励员工的作用。

2 建立适合公路养护单位特点的激励机制

众所周知, 公路养护工作集脏、累、苦为一体, 夏天烈日当头, 冬天寒风刺骨, 工作多在野外, 且点多、线长、面广, 远离城市, 工作环境异常艰苦。要按照员工的主导需要, 建立物质和精神激励相协调、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运用相挂钩的激励机制, 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2.1 建立符合市场基础的多元化绩效工资分配体系

目前, 甘肃公路养护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是依据职称职务工龄等因素套定的, 其他所有奖金和福利全部被清理整顿。这种缺乏弹性的工资分配制度, 在岗位繁多的公路养护单位不能应所有岗位的特点和人才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弹性化薪酬是现代工资制度的趋势薪酬政策要实现与市场接轨, 达到外部均衡:即单位给予员工的薪水与该行业的市场普遍价格相比, 具备合理的可比性;内部均衡:即单位给予的薪水与每个岗位的相对内在价值相符合;个体均衡:即对于从事同种岗位的员工, 优秀员工应该比差一些的员工得到的工资要高公路养护单位应该按照“三个均衡”原则, 对员工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责任、工作成果等因素进行测定、比较、归类和分级, 建立不同的多元化分配机制。在保证员工现有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同时, 由单位通过管理节约、对外承担公路试验检测设计服务和公路工程施工等方式筹资经费, 参照事业单位基础绩效工资总量再上浮50%“控高线”的硬性规定, 实行分级分类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以不低于同行业市场总体水平的工资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公路养护人员在完成定量日常保洁和公路巡查工作的同时, 鼓励自主完成油路修补灾害抢修等脏、累、差工作, 将劳务费按工作量兑现成劳动强度绩效工资;对机械操作和野外施工、监理、设计、试验检测等专业技术人员按完成专项任务兑现野外施工绩效工资;基于机关管理岗位的智力引领、超量加班和假期值班备勤等因素, 根据岗位责任、工作强度、工作成效, 通过岗位群众满意度测评, 兑现“单位领导、中层管理、骨干人员”三个层次的管理人员效能工资;对在特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还可进行个性化奖励。同时, 按政策按岗位制定员工通讯费、差旅费交通费、加班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劳保福利等劳动保障享受办法并通过薪酬调查分析薪酬趋势, 确定薪酬的竞争策略或跟随策略, 以多元化的奖励性绩效分配机制激励各类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2 综合运用多元化精神激励措施

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精神激励不可或缺。单位应从满足员工的精神需要出发, 尊重、理解和关心员工, 实行有人情味的管理, 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一要重视期望激励。将单位阶段性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与所有员工的奖励相挂钩, 使员工为了完成个人目标而加强自我训练和进修、求取所知、提高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而全力以赴地努力工作;二要重视榜样激励。要善于从员工中发现典型、树立榜样, 以榜样的形象和力量激励下属恪尽职守、辛勤工作、开拓创新, 同心同德实现单位的奋斗目标;三要重视奖惩激励。坚持对贡献大、成绩突出、品德较好的岗位标兵、技术能手和先进工作者, 不仅要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 还要在职称评聘、提拔使用、工资晋升、学习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 让他们感到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前途、有希望对干劲较差、创新不足、工作表现一般的要及时调整工作岗位, 为有才者让位子;对工作松散, 综合考核不合格, 或因渎职、失职等原因给单位造成损失或带来负面影响的不仅要给予降职降级、调离岗位等处分, 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奖罚分明, 在单位内部努力营造一种人人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同时, 要注重文化、民主公平、情感、尊重、创新、培训、发展等激励措施的综合运用, 千方百计为员工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 想员工之所想, 解员工之所困,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动力、提升、稳定和凝聚作用。

2.3 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运用体系

上一篇:山前学校留守儿童管理制度下一篇:年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