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功教学反思

2024-05-02

物理功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物理功教学反思

物理《功》教学反思

“功”是本章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在本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故也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教材从“力的成效”入手,让学生体会力与距离的关系,从具体实例到抽象得出功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1、对课时安排的反思。

本节课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分别是:功的理解、功的计算以及功的原理。以前上课本节课一般安排1。5个新课课时。但本课例作一个尝试,按照教材要求用1课时将三个内容全部讲完。通过较合理的安排,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能达到这种课堂高效,我觉得原因有二:其一是我们采用了《学习单》的教学模式,学生利用《学习单》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课堂上才能展示学生活跃的思维。其二:课堂设计较为合理,逻辑清晰,时间安排恰当,使得学生能沿着很明确的课堂脉络进行思考。

2、对教学资源利用的思考

(1)用课本资源,特别是课本P104中的“想想议议”中的图片分析,学生能够从中获取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不做功的几种情况。

(2)在《功的原理》的教学中,利用到自制的教具,能够较清晰的`把功的原理的内容反映到实验中来,学生得到非常直观的信息。

3、对《功的原理》教学方法的反思

《功的原理》较为抽象,单凭教师用语言进行讲授不容易让大多数学生明白,因而我考虑用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

(1)考虑增加实验:课本中仅用杠杆和动滑轮两个演示实验进行教学,经过反思我觉得功的原理作为一个普遍的物理规律,只用两个实验是不足以说明它的普遍性的,因此我考虑增加实验。反思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可以增加的实验有:定滑轮和滑轮组。但又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最后决定增加滑轮组这个实验。

(2)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决定增加实验后又思考:三个实验若都是演示实验,说服力上也可能有问题,不如让学生亲自对手去做。回想学生学习动滑轮和滑轮组时都曾经亲自对手做过这两个实验,知识和操作上的基础都较好,因而改为学生实验问题不大。

(3)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考虑到毕竟是一个新的实验,学生测量的部位和操作技巧可能都有问题,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减少学生走弯路的可能性,我想应该有一个演示实验:杠杆不省功。为了学生看清所测量的部位,可用投影和教学录像片进行精确的指导。

(4)实验简化:上述实验若严格来证明功的原理理论上必须测量力的大小,但如果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结果因为额外功的缘故必然不准,不能得出功的原理,但前面已经学过杠杆、动滑轮、滑轮组等的省力规律,因而实验中的力可以不测,并且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4、课堂的不足之处

(1)课程开始的时候,有些紧张,从提问到转入新课的的衔接上有些生硬。

(2)指导学生实验时,自以为装备工作做的比较细致,对学生的实验现场指导上不够。

(3)对实验结果的引出上,我是为了节约时间而直接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验结果用投影的形式直接给出的,其实现在反思觉得诱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的最终结论应该更好一些,可以完全消除强加实验结论的嫌疑,并且也用不了几分钟。

(4)在例题、练习的处理上时间有些仓促,学生巩固新知识的时间过少,从获得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之间转换过快,学生的思维转换有些跟不上,应当多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巩固新知。

(5)语言不够精练,不必要的重复还有好多,唯恐学生没有听清、没有学会的心理过重,以后应当控制语速和轻重音,用语速的快慢节奏和声音的轻重来突出重点比用快速的重复两遍效果要好得多。

篇2:物理功教学反思

首先,我感觉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有一个精彩的开场导入。从自己写讲学稿这个事入手,第一次写的时候由于没有及时保存,结果“劳而无功”,后来,从头再来终于“大功告成”。然后话锋一转:生活中说到的“功”,和本节课要讲的物理学中的“功”含意是否相同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其次,讲学稿的版面设计也很重要,我给讲学稿添了一些花边,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插图、有每日警句“我参与、我进取„„”、有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橇动地球”、还焦耳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了解“焦耳”这个单位的由来,设计的都是和本节课有关联的内容。由“焦耳”这个单位进一步联想到力的单位“牛顿”、“帕斯卡”等,然后话锋一转:遗憾的是这些单位中还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这样既复习了物理知识,同时又给学生一个振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其中。这些花边设计的内容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目的是想给学生一个耳濡目染的教育。

课堂教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其一:学生阅读完教材内容后围绕“小聪”和“小明”是否做了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两人都做了功,有的认为一个做了一个没做。这时我说:两个人到底谁做了功,咱们把这个问题放一放不去管它,请大家认真阅读讲学稿第二部分列举的例子,先把物理学中“功”构成要素搞清。可是,等到同学们把功的概念搞清之后,我却忘了回过头去,让学生再来对“小聪”和“小明”的做功情况进行判断,没有做到首尾呼应。这反映了我对课堂教学的全局

把握上能力还有所欠缺,是以后教学中一个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其二:为了讲清“功”的概念,我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从同学们打扫卫生时提水桶上楼到“神州七号”冲出大气层,从工地上的吊车到农业生产中拖拉机等等。这些做功的例子都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可是课后我想: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呢,也许他们举出的例子比老师讲得还要精彩!更重要的是课堂气氛这时就变“活”了,同学们的思想火花也许这时就会迸发出来。即便在列举的时候出现不正确、不恰当的情况,这也会生成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对于同学们从反面(即不做功的情况)领会“功”的概念效果会更好。可惜的是当时的我并没有这样去做,这反映了“我”还在把持着课堂,还没有完全放开手脚,还在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以“教”为中心的观念为啥在我的头脑中就这样根深蒂固呢?

篇3:初中物理“功”教学探讨

一、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做功的必要条件

首先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不少学生存在一种误区,认为生活中的干活、做工、工作就误认为做功,而教材上的定义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这样,就让学生对功的概念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的掌握。这是本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指导学生找准靶子,才能打准把子。

其次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才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识记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有力存在;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二者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另外,教师应特别强调物体必须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简单地说就是方向相同,否则不做功。或者教师给学生总结反概念,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也就是不能同时满足的两个必要条件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离,2有距离无力,3物体通过的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上的几幅彩图让学生试着判断,图中的人或物到底对另一个物体做没做功。并且教师可以拓展一下,再列举几例,如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的过程和在空中停留的阶段等,然后指名让学生举例说明。

二、根据功的概念推导公式并加强练习

根据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教师可以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FS,根据公式再次强化功的定义,并且对功的计算公式加以解释:公式中W表示功,单位为焦耳;F表示力,单位为牛顿;S表示距离,单位为米。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识记公式以及变形式。首先让学生了解1J功的大小,否则学生没有参照物。1J功是用手拖一个50g的鸡蛋从地面缓缓举过头顶,因为所用的力为1N,从地面到头顶的距离2m,根据公式W=FS代入求得为1J。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例题加以巩固。例如在平地上,用50N的力水平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20m,推箱子的同学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那么他做了多少功?本题看似没价值,很简单,但如果每个同学都能会做的话,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已经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只有学生理解了,在以后的变式题中学生才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注意题目不能过难,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吃到”,而且“吃饱”。

三、学以致用,解释生活现象

教师让学生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劳而无功”的真正含义,肯定不少学生会思考一些生活中的不解现象。如一些盘山公路为什么不修成直的,而是修成环山型的,不浪费材料吗?我们家中的手压井的井把离得越远越省力呢?我们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而使用动滑轮会省力呢?……学生学过本节知识后应该会加以正确、合理地解释。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根据公式W=FS,如果做相同的功时,F越大那么S就越小,F越小S就越大,所以盘山公路修成S型的,就是增大S,从而减小F,为汽车提高更大的动力,不至于在上坡时动力不足,增加安全性。像类似问题让学生试着去解释,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培养,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学科自身优越性加以教学

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些物理知识他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六年级的科学这门学科中有所渗透。另外,物理这门学科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揭示一些简单的规律和概念,注重基础知识和习惯的培养,并且初中物理主要探究声、热、光、力、电等几方面知识,它与生活联系的十分密切,对于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而言也具有优越性。正如心理学所说,学生已有了前认识和前概念,并不是脑中一片空白或者像其他学科对于他们而言一切都是新的,所以具有优越性。

篇4:物理教学反思

关键词:反思;课堂;学生;教师;模式

一年一度的中考结束后,作为九年级的任课教师,就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通过反思弄清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为以后更好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自己在中考以后的反思与今后的打算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先从自身反思

1.在教学方面,始终从自身(主观方面)寻找原因,不从学生(客观方面)寻找原因。

2.在教学中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略教学中的检测环节和学生自我小结环节;在教学中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太注重所有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强化和突破;对所学内容不能及时的抽查,即知识的抽查不到位,致使一些学生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即使在聪明,也无能为力学好这门学科。

3.没有充分利用上课前的1~2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强化记忆,没有注重积少成多的原则的充分应用。

4.课堂兵教兵的环节不是最佳(兵与兵的对象选的不对口,只是盲目地凑合,而未精心选择,只是走形式,而未发挥作用);课外的兵教兵落不到实处,没有发挥好学生对教学的主体作用。

5.教学反馈不到位,每次上完课后,没有对本节课进行很好的反思,致使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6.对于重要的实验在教学中太注重讲解为什么,而忽视了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忽视了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实验答题技巧的培养。

7.课堂内教师讲的太多,学生练的太少;记忆时间太少;小测验太少;提问的学生太少,致使学情的了解太少,致使教师的教学不切合学生的实际,使教与学相互脱节,该教的不教,不该教的多次教,大大地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8.课堂再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到位,课堂再生资源是教学中必教的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再生资源,学生将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9.备课时没有认真地备好学生的学情,学法指导,优秀的教法,习题的精选,而只是注重知识的机械传递。

二、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课堂教学

1.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没有做到三清四性:一清是影响本节课所授新知识的旧知识有哪些必须清:二清是本节课所授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必须清:三清是本节课突破重点、难点知识所用的教学方法必须清:四性是测试题选择要有典型性、层次性、梯度性、拓展性。

2.有效模式的构建,在今后的教学中,主要采取“十二化教学法”。

(1)目标细小化。即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单个小的教学目标,以便于全体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如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较难的电学计算时,可以将一道复杂的电学题分解为以下几步,第一步先化简电路,第二步弄清已知量和要求的量,第三步弄清需要的公式再带入单位进行计算。

(2)知識问题化。将所学的知识有意识地设置成问题的形式进行展示,如,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可以设置成以下几个问题。要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需要哪些器材?(2)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3)电路图如何设计?(4)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保持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

(3)问题生活化。在设计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以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最佳迁移。

(4)学习自主化。即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5)自学检测化。为了更好地掌握学情,学生自学后,教师要设计适当的习题进行检测,掌握真实的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实现以学定教。

(6)检测反馈化。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检测后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的得与失,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以实现盲点知识的消化。

(7)延伸适度化。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优生。但是延伸要适度,否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适得其反。

(8)知识小结化。每节课学完后,教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9)作业分层化。学生的能力天生是有区别的,经过后天的再次努力,个体之间仍然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必须作业要实现分层化。

(10)课堂容量适度化。课堂教学内容要适度,若教学内容太多,学生就会盲目跟随教师,失去了对知识理解和消化的时间,久而久之,使教学质量逐渐下滑。若教学容量太少,使学生在课堂内无事可干,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使教师的教学将会出现用力不均,同样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因此,课堂容量适度化至关重要。

(11)学情准确化。中考之后总是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不能合格,仔细想想,究其原因:是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未能准确地掌握这些学生的真实学情,使他们学习的表面现象迷惑了老师,如作业中没有出现问题,教师就认为他们学得好,平时不与他们交流,也不去太多地关心他们,使教与学相互脱节,在今后的教学中不管学困生的作业做得如何,教师要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消除他们对老师的惧怕心理,使他们与老师成为朋友,实话实说的朋友关系,这样老师就能准确地了解学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中考物理合格率为百分之百的标准。

总之,在我今后的教学中,坚持按照以上有序教学模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力争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有创新性、创造性的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赵岩.初中物理教学反思[J].新课程:上,2011(06).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路园中学)

篇5:初中物理《功》教学反思

——青岛市第64中学 陈宝华

2012年11月28日,我举行了青岛市物理公开课,课题是《功》。课已经讲完了,但让我久久难以释怀。学生学得是否轻松,理解是否透彻,成为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问题。时时静心回味,看看课件、想想教案、回顾课堂,细细反思是否重点讲到位了、难点突破了、对学生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是否准确得当等等。著名课程专家叶澜曾说过,“一个人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对这节公开课进行了多层次的反思。下面我将反思总结如下。

一、反思对教材的处理

《功》这节课是在学完《力》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习的,首先《力》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比较抽象,而《功》的知识又是建立在《力》的基础上,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选取课题之前,总认为这节课比较简单,但在真正备课的过程中才发现,每一个知识点在设计起来都比较棘手。对于功的定义式,虽然它是一个标准一个规定,但是为什么要用乘的关系,而不用除或二次方、三次方的关系,我想这些学生心目中都会有疑问,所以设计时不知从何下手。后来,在王平老师的探究模式中找到了“比较—建构”这种模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比较干活问题,从而建构出功的定义,觉得很好,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课件制作的问题,一开始就给学生出示了两组数据,学生一看就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就使简单的问题变为复杂。如果在课件上能配上一个人推箱子的动画,做得再细致些,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会更好一些。

对于功的二要素这部分知识,课本中的例子都不能应用,一幅是力与距离有夹角的、一幅是汽车刹车的图,一幅是通过定滑轮将物体提升,如果根据这三幅图来总结功的二要素,学生肯定不能得出,所以我没有用这三幅图,而是采用了“标准—规则”探究模式,根据上面得出的功的定义作为判断标准,让学生讨论得出功的二要素。然后根据功的二要素来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是否做功,上课时的例子都是我自己亲自演示,让学生来判断,其实,这个地方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举例子来判断,跳绳比赛、男生做引体向上、跑步、提水桶、背书包走平地和上楼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功的理解来识别哪些现象做了功,哪些没做功,效果会更好。而且,这个地方的处理过于仓促,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消化。

对于功的原理这部分知识,我是根据上面两道题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发现问题,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大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用塑料滑轮和泡沫滑轮,来验证这个结论,但是整个实验过程老师包办的太多,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效果会更好。

二、反思教学方法

在备课的过程中,市初中物理教研员王平老师和区物理教研员姜增红老师,以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同组的老师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指导,精心设计了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青岛市初中物理的“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同时在探究模式中采用了多种运用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建构的探究模式:陈潢“比较—建构”、李冰父子“标准—规则”、刘徽“逐渐逼近—极限”等探究模式和“范例—方法”习题解决模式。设计非常好,但由于其中的一些方法我是初次使用,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就不是很熟练,所以在整体上感觉不是很顺畅,这也使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生搬硬套”是不行的,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深入研究这些教学方法和模式,然后把它融合在自己所教的每一节课中,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法,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

三、反思教学语言

教书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中重要的是语言的艺术,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炼、简洁、明了,对于启发学生应该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引作用,但是,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怕学生不明白,总是要重复一些话,自己认为这种说法可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其实效果却适得其反,甚至可能误导学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自己语言方面的训练。

四、反思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教学不再只让学生听懂、会做题、中考能拿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在感受中学习提高和创新;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首先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真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知道知识点,还要研究物理学史乃至科学发展史。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要从各个方面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篇6:物理功教学反思

凯里三中 顾习华 授课班级高一(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的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掌握判断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理解功的一般计算式W=FLCOSa,并能应用W=FLCOSa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知道做功有正功与负功的区别,理解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2.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为了进一步提出“能”这一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概念服务。做功的过程反映了,能量的变化过程,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功”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为后面即将学习的动能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功”基础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但其对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局限于,力与位移同向、共线的情况。

2.认知水平和能力: 学生通过必修1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有着一定的学习经验及活动经验,形成了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能在教师引导下低起点、小步距进行探究.抽象思维虽有所提高但其抽象思维能力还需加强,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入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多的为他们提供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活动。

3.任教学生特点: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外来务工子女,其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思维较活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弱,但其优点是踏实、本分、好学。

三、【目标分析】 1.教学三位目标

依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复习引入初中有关功的相关知识、联系生活情境、观察图片从物理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并能判断生活中有关功的实例及物理意义。

②通过对功一般表达式的探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的物理思想方法;会对文字、图形、符号三种语言进行相互转化.

③通过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中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功的判断,理解和掌握功的一般表达式W=FLCOSa,掌握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及有关总功的计算方法.正确利用功的公式W=FLCOSa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并理解有关正负功的物理意义,掌握有关多个力对物体同时作用时的总功计算方法。2.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飞两个条件;知道W=FLCOSa的适应条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计算;知道正负功的判断和作用;能根据公式计算多个力的总功。

难点:关于W=FLCOSa在实际应用中a的判断,有关正负功的理解。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复习引入的教学模式.

教具:ppt教学课件

学生的学法突出观察、探究发现与讨论归纳建构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略)授课班级高一(12)

六、【教学反思】:

据教学经历和学生反馈,本堂课教学设计操作性强,效果良好.课堂中学生通过魔术情景和实验观察讨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概念教学,对功的概念理解较深入,能判断生活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并能辨别W=FL与W=FLCOSa之间的区别,能很好识别和判断COSa的取值.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功的一般表达式W=FLCOSa和有关多个力对物体做功的总功计算,让学生对其性质和应用的掌握更为牢固,如本堂课中应用实验启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功的一般表达式,通过分步讨论共同探究有关总功的计算都说明了这一点.而范例及变式的训练使学生对化归的物理思想方法理解更为深入,逐步形成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能规范解题.综合以上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反思:

(1)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得与失:

根据我班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初中的物理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乐于探究,易于在实践中明确事理,故本节课采用复习引入新课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进行探究、学生讨论等操作活动,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带有操作性、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问题,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状态,形成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掌握功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并能运用其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形成由已知-----新知-----应用的学习过程。由于自己将学生的层次估高导致本节课未能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全部,缺乏关于总功的计算方法没有按原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2)本节课我认为缺乏学生观察,合作探究的环节

在教学设计中我本来想到了应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教学设计中对力对物体做功的判断、功一般表达式的探索、对功概念的“再发现”,和有关总功的计算,都预设了采用学生在物理情境中观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贯穿在整个课堂.但真正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自己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过于估高导致在上课10分钟后,因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按我的设计完成导致耽误了一定时间,为了完成本节教学内容,于是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没有按原计划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和讨论。

(3)注重物理思想的渗透

本课的设计注重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类比和化归的物理思想与方法.课堂中,关于W=FL与W=FLCOSa的关系,实验探究W=FL有限的应用范围过渡到任意角度a下W=FLCOSa结论的成立,充分体现了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

(4)遵循概念学习规律

本课的设计特别强调学生对概念的学习规律,遵循“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形成概念——小试牛刀、辨析概念——应用概念、探究总功”的认知过程,利用学生自主复习初中物理相关知识引入概念,观察ppt图片分析形成初步感知,通过学生朗读概念、动手操作内化概念,小试牛刀、分步探究总功应用概念等环节达成对概念的深入理解.

以上4点教学活动的实现过程需要创设生活情境和图片等信息资料,所以本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优势,生动、具体地再现图片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成功之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物理知识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搭好台阶将相对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和应用相关的物理知识。

篇7: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一、教师准备不够充分,在课件的制作和检查方面存在纰漏,表现在速度公式编辑错误,还有一道选择题的答案应该是25:27,结果搞成了5:27,导致学生做题困难,延误了复习进度。

二、对功和功率两个的计算和应用设计不到位,只是列举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题型,没有提高层次的题型,学生对于公式的熟练程度也没有我预想中的好。

三、教学方法上比较老套,没有创意和革新,主要采用的是讲练结合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效率低下。

篇8:物理功教学反思

对于功的教学, 一般都按教材编排顺序, 先通过实例讲述功的初步概念, 使学生明确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和练习, 巩固功的概念, 进一步给出功的公式, 最后让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 被许多物理教师奉为教学的经典策略, 为此, 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样的教学, 而不思改革。那么, 是不是此教学策略就无懈可击了呢?为检验学生和掌握功的情况, 我们采取诊断测试的办法, 让三个班的全体学生 (N=188) 接受测试, 时间是学生在学习功的知识之后, 具体的测试题如下:一个小孩费了很大的力, 才用200牛的力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走了5米, 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实验表明:约有40%左右的学生对于功没有真正的掌握。实验的结果令我们非常吃惊:学生对功的掌握程度如此之差?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成果的评价却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功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进一步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 对功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所形成的错误, 常常由于其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 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比如功就是如此, 在物理教学中, 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 学生就能接受, 若发现学生仍不理解时, 则采取简单重复, 反复强化的办法, 实验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学生的经验中, 早已有“用力就做工”的观念, 这样, 当他们学习了功之后, 就可能把“功”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功”实际成了“工”的代名词。让学生解释手推小车运动, 举重机举起重物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 他们解释得头头是道, 而当解释头顶着重物在水平地面前进等新的情境时, 学生的那种“工的直觉”又重新被唤起, 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

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一是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表现为先入为主。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几乎每天都体会到用力就做工的感觉, 于是学生就以自我为中心, 主观地断言:用力就做功。这种观念的形成并未因为学生接受正式功的教育而真正消除, 它在新的学习或解释问题中表现为先入为主的思维障碍。

二是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具有消极的思维定势。

学生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 不适当地生搬硬套到新的情境中去, 不善于改变认识问题的角度, 不善于变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案, 在已有成功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的、僵化的、带有顽固性的心理准备, 从而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三是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具有顽固性。国内外的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 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 尤其是那些人类科学认识上经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 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 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 主要决定于学生所具有的认知图式 (思维模式) , 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学生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 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况下, 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三、改进功的教学建议

1、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入手, 破除功的前科学概念。

要破除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功的前科学概念, 促使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转变, 必须设计一些新的情境。如:人对踢出去的足球, 举着木箱在空中不动等, 让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 头脑发生认知冲突和危机, 使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无法调和, 促使学生原有结构的解体和新结构的建构。

2、应用“概念重释”的方法, 破除功的前概念。

在功的教学中, 应该把生活中的“工”和物理的“功”作对照, 然后将“功就是工”的观念视为基本正确, 引导学生用此观点解释一些已设计好的新情境, 如:一个小孩, 费了很大的劲推石头, 石头未动;重100牛的球在水平地面滚动10米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时, 真正感到自己日常概念的高度局限性, 从而使学生更信服科学概念, 接受科学概念, 掌握科学概念。

3、坚持纠正功的前科学概念。

由于前科学概念的顽固性。因此, 认为前科学概念, 经过一两次纠正就消失了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破除学生头脑中功的前科学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它的发生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克服旧图式 (用力就做工) , 用新的图式 (功) 取代旧图式是非常艰难的过程。除非用旧图式不能解问题, 学生才会在头脑中发生认知冲突, 才会建立新图式。因此, 教师应当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用新的情境问题考察学生对功的掌握程度, 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使功的概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篇9: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积极作用;实物演示;培养习惯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也是教师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对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三、对物理教学前概念教学的反思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物理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伽利略和牛顿以前,人们对生活经验缺乏科学分析,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所不可缺少的.由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错误命题: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会停下来.这个错误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由此可见前概念对人们认识影响是巨大的.在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大脑中形成的前概念,对正确的应加以利用,对错误的要认真引导消除,否则正确概念难以形成.

四、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1.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中对实际问题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的新的物理形象.通过运用物理模型可以突出重点,抓住本质特征和属性,可以消除学生思维方面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自己从生活中形成的朴素物理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2.加强实物演示,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错误前概念,确立正确概念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因此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实际,通过实物演示消除错误概念.太阳曝晒下的木块和金属块的温度如何?学生最容易根据自己的感觉,认为金属块温度高,形成错误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验测定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才能消除错误前概念,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由于学生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往往以物质外部的非本质的属性作为依据,形成错误认识。

3.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师,应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认真学习课新改理论,积极探讨物理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篇10:初二物理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 、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四、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提出问题,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篇11: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功

《功》

杨先雄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资源县资源中学

541400邮编

《功》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杨先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折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二、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遵循探究式教学的规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德育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所列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掌握探究物理学科知识的方法,并与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方法融会贯通,达到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根据人们的认识习惯循序渐进地安排对“功”知识点的讲解的,这也与物理学科的“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相一致。教材在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功的两个要素,及在两种特殊情况下计算功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力对物体所做功如何计算”的问题,顺其自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复习了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力与其分力为“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增强了学生学好新知识的信心。而本节要讨论的重点知识正功与负功问题也是在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结合实际讨论力与位移的方向成不同角度时,余弦函数的不同取值及符号的变更得出来的。至于总功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则更加深了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引导和探究,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并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予以补充。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

一、功的定义及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计算公式

1.新课的引入(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及功的两个要素引入新课)

(1)物体受到力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2.思考与讨论:功计算公式的推导

(1)复习两种特殊情况下功的计算(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W=FS

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垂直时:W=0

(2)提问: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既不相同又不垂直时,力对物体做的功如何计算?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老师把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向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不平行也不垂直时该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学生讨论可以把该力向平行于位移和垂直于位移两个方向分解,用两个方向的分力代替该力产生的效果,因此该项力做的功与它的两个分力做的功等效,从而得出结论。

(3)归纳总结:功的计算方法W=FScosα

(设计说明:上述方法也是我们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以及等效替代法。)

二.正功与负功的物理意义

1.思考与讨论力与位移所成的角度可以在什么时候范围内变化,当角度逐渐增大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老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

2,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在零度到九十度之间时力沿位移方向的分量与位移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增加;反之,物体的速度减小。因此,有如下结论

动力对物体做正功、阻力对物体做负功

(设计说明: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高考是要求的重要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这种能力)

三.合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1.提出问题:在解决了单个力做功的计算问题后,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多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应如何计算?

(1)各力做的功应如何计算?合力做的功与各力做的功有何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2)这些力既然同时作用在物体上,能否找到一个力能代替这些共同作用 的力的效果?(引导学生回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得出结论)

(3)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先求出各力做的功,再求代数和

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做的功

(设计说明:这是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应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适应社会都是极为有利的)

四、例题

引导学生解决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单个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以及正、负功的含义。

五、知识的拓展

与学生一起讨论变力做功的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微元法的观念。

六、板书设计

(一)功的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二)功的计算方法

(三)正功和负功

1.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在于零小于九十度时,力对物体做正功。

2.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九十度小于一百八十度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四)两种计算总功的方法

1.先求各力做的功,再求代数和。

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做的功。

七、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最重要是对一些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若仅仅是对这些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科学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则这堂课还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探究出来的结果比教师告诉得到的结果印象要深刻的多,也让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了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地下管线管理办法下一篇:交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