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教学反思

2024-05-13

初中物理《功》教学反思(共15篇)

篇1:初中物理《功》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市级公开课《功》的课后教学反思

——青岛市第64中学 陈宝华

2012年11月28日,我举行了青岛市物理公开课,课题是《功》。课已经讲完了,但让我久久难以释怀。学生学得是否轻松,理解是否透彻,成为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的问题。时时静心回味,看看课件、想想教案、回顾课堂,细细反思是否重点讲到位了、难点突破了、对学生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是否准确得当等等。著名课程专家叶澜曾说过,“一个人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对这节公开课进行了多层次的反思。下面我将反思总结如下。

一、反思对教材的处理

《功》这节课是在学完《力》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习的,首先《力》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就比较抽象,而《功》的知识又是建立在《力》的基础上,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更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选取课题之前,总认为这节课比较简单,但在真正备课的过程中才发现,每一个知识点在设计起来都比较棘手。对于功的定义式,虽然它是一个标准一个规定,但是为什么要用乘的关系,而不用除或二次方、三次方的关系,我想这些学生心目中都会有疑问,所以设计时不知从何下手。后来,在王平老师的探究模式中找到了“比较—建构”这种模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比较干活问题,从而建构出功的定义,觉得很好,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由于课件制作的问题,一开始就给学生出示了两组数据,学生一看就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就使简单的问题变为复杂。如果在课件上能配上一个人推箱子的动画,做得再细致些,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会更好一些。

对于功的二要素这部分知识,课本中的例子都不能应用,一幅是力与距离有夹角的、一幅是汽车刹车的图,一幅是通过定滑轮将物体提升,如果根据这三幅图来总结功的二要素,学生肯定不能得出,所以我没有用这三幅图,而是采用了“标准—规则”探究模式,根据上面得出的功的定义作为判断标准,让学生讨论得出功的二要素。然后根据功的二要素来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是否做功,上课时的例子都是我自己亲自演示,让学生来判断,其实,这个地方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举例子来判断,跳绳比赛、男生做引体向上、跑步、提水桶、背书包走平地和上楼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功的理解来识别哪些现象做了功,哪些没做功,效果会更好。而且,这个地方的处理过于仓促,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消化。

对于功的原理这部分知识,我是根据上面两道题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发现问题,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大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用塑料滑轮和泡沫滑轮,来验证这个结论,但是整个实验过程老师包办的太多,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效果会更好。

二、反思教学方法

在备课的过程中,市初中物理教研员王平老师和区物理教研员姜增红老师,以及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同组的老师都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和指导,精心设计了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青岛市初中物理的“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同时在探究模式中采用了多种运用中国古代科学家方法建构的探究模式:陈潢“比较—建构”、李冰父子“标准—规则”、刘徽“逐渐逼近—极限”等探究模式和“范例—方法”习题解决模式。设计非常好,但由于其中的一些方法我是初次使用,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就不是很熟练,所以在整体上感觉不是很顺畅,这也使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生搬硬套”是不行的,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深入研究这些教学方法和模式,然后把它融合在自己所教的每一节课中,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法,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

三、反思教学语言

教书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中重要的是语言的艺术,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炼、简洁、明了,对于启发学生应该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引作用,但是,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怕学生不明白,总是要重复一些话,自己认为这种说法可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其实效果却适得其反,甚至可能误导学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自己语言方面的训练。

四、反思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教学不再只让学生听懂、会做题、中考能拿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在感受中学习提高和创新;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首先要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真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知道知识点,还要研究物理学史乃至科学发展史。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要从各个方面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讲课和备课的关系就像一首诗中写到的那样——草色遥看近却无,着实让人难以把握,通过专家和老师们评课,给了我前进的方向,使我有了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我对自己的“评课”才刚刚开始,能力的培养、观念的更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似乎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看来这个“功”要天天练!应该是每节课都要练,只有这样,才能悟出教学的真谛!

篇2:初中物理《功》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个演示实验,就是“探究斜面”的活动,因为之前在2班做这个实验时能根据所测数据得出想要的结论,所以在今天这节课,我是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其他学生在下面观察,看是否有错误之处。结果问题真出现了。这名学生在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应该是在匀速拉动时读数的,但他却在拉到顶端时停止运动时再读数了,所以导致了测量的F偏小,并且三次都是如此,因此最后计算出的FS比Gh小了,这个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但是我当时考虑到时间问题就没有展开来讲,就直接跟学生说,这个通过这个数据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发现,FS近似等于Gh,然后就接着往下面讲了。并且在这里,我还用了语言加板书说这里的FS等于一个定值,这肯定是不科学的。

所以总结这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指出来,也包括在以后的课堂中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在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时,既然说了让下面同学仔细观察,看有无错误之处,就应该留点时间给学生回答,也许学生还真能看出学生演示过程中的一些毛病出来,这就避免了之后产生的很多麻烦。

第二,在课堂上语言必须要经过思考之后才能说出来,并且要讲究精炼。有时自己认为这种说法可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其实效果却适得其反,学生甚至可能误导。

第三,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应在旁边不断引导指导学生,而不是完全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产生,甚至,想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起到一个好的效果,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甚至效果很不理想。

之前经常听人说起,教书是一门艺术!我不是太理解,现在,我在教学岗位上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有时,一个人静静的躺在床上想着今天的课堂教学时,突然感觉到自己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自己的上课水平还远远不如其他年轻教师,想到自己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打造,突然对“教书是一门艺术”这句话有点理解了,这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追寻其中的奥秘,需要我们更用心的去从课堂中找出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问题,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全新理念!

篇3:初中物理“功”教学探讨

一、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做功的必要条件

首先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不少学生存在一种误区,认为生活中的干活、做工、工作就误认为做功,而教材上的定义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这样,就让学生对功的概念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的掌握。这是本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指导学生找准靶子,才能打准把子。

其次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才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识记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1有力存在;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二者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另外,教师应特别强调物体必须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简单地说就是方向相同,否则不做功。或者教师给学生总结反概念,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也就是不能同时满足的两个必要条件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离,2有距离无力,3物体通过的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上的几幅彩图让学生试着判断,图中的人或物到底对另一个物体做没做功。并且教师可以拓展一下,再列举几例,如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的过程和在空中停留的阶段等,然后指名让学生举例说明。

二、根据功的概念推导公式并加强练习

根据功的定义,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教师可以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FS,根据公式再次强化功的定义,并且对功的计算公式加以解释:公式中W表示功,单位为焦耳;F表示力,单位为牛顿;S表示距离,单位为米。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识记公式以及变形式。首先让学生了解1J功的大小,否则学生没有参照物。1J功是用手拖一个50g的鸡蛋从地面缓缓举过头顶,因为所用的力为1N,从地面到头顶的距离2m,根据公式W=FS代入求得为1J。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例题加以巩固。例如在平地上,用50N的力水平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20m,推箱子的同学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那么他做了多少功?本题看似没价值,很简单,但如果每个同学都能会做的话,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已经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只有学生理解了,在以后的变式题中学生才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注意题目不能过难,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吃到”,而且“吃饱”。

三、学以致用,解释生活现象

教师让学生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劳而无功”的真正含义,肯定不少学生会思考一些生活中的不解现象。如一些盘山公路为什么不修成直的,而是修成环山型的,不浪费材料吗?我们家中的手压井的井把离得越远越省力呢?我们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而使用动滑轮会省力呢?……学生学过本节知识后应该会加以正确、合理地解释。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根据公式W=FS,如果做相同的功时,F越大那么S就越小,F越小S就越大,所以盘山公路修成S型的,就是增大S,从而减小F,为汽车提高更大的动力,不至于在上坡时动力不足,增加安全性。像类似问题让学生试着去解释,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培养,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学科自身优越性加以教学

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些物理知识他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六年级的科学这门学科中有所渗透。另外,物理这门学科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学科,主要揭示一些简单的规律和概念,注重基础知识和习惯的培养,并且初中物理主要探究声、热、光、力、电等几方面知识,它与生活联系的十分密切,对于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而言也具有优越性。正如心理学所说,学生已有了前认识和前概念,并不是脑中一片空白或者像其他学科对于他们而言一切都是新的,所以具有优越性。

篇4: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关键词:物理;放弃;学好

影响物理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分析。

一、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1.感知物理现象中缺乏思维参与。

2.物理原理,规律学习缺乏空间想象力,导致缺乏学习兴趣。

3.缺乏学习物理课程的方法。

二、解决策略

1.感知是认识世界的窗口,但是只有感知没有思考,认识不到事物的全部和本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物体受力就运动,不受力就停止。所以就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结论。这时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物体静止的原因,物体运动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课堂中老师的正确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正确提问也是一门学问。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生从师问”的局面下形成的学习心理依然处于消极的、被动的。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比如今天请同学们讲一下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分组讨论,看哪组提的问题多,再请同学们自己解决。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2.物理书上的知识很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很难想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用到多种方法。比如用图片,挂图,演示实验,动画手段。在进行浮力教学中,我首先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结合同学们游泳的感觉,对浮力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上好分组实验,称重法求浮力实验,每组做了以后,每个学生都会求浮力大小。学习潜水艇时,我给同学们放了一段视频。看完后学生很快自己总结出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抽象的原理已经变成动画深刻印在同学们脑海里。对有些较难的知识点还要实施分层认知活动。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层次划分,然后在教学中按照层次设置有针对地教学设计。

怎样建立学习兴趣。物理知识是源于生活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只要我们有心,就不难发现这些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物理知识。比如:为什么会出现三个太阳?冬天为什么会爆水管?……很多的奥秘就藏在我们身边,孩子们怎么能不喜欢物理学呢?

3.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讲究方法,不同学科的学习学法是有区别的。首先,要做好预习工作,带着问题上课,比如做预习作业。其次,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听不懂的要记下来,下课后请教老师和同学,不能带着问题做题。另外,做透一本教辅资料,适当做一些练习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但更要有质量,分层训练。同时,也要重视同学间的交流,这个很重要,每个学生的学习心得不同,互相的交流会促进彼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及时归纳总结,特别是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经验和教训都要一起总结,总结经验主要就是把一些好的经典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在过一过目,看自己是否真正的掌握了。而总结教训则是把自己平时总喜欢犯的一些错误归结到一起,这样对症下药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牢固,那么就加强基础的学习,而如果是计算上的问题,那么就要注意计算能力的提高。

物理学习是一个注重认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多关注,多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物理世界。

篇5:高中物理功教学反思

首先,我感觉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有一个精彩的开场导入。从自己写讲学稿这个事入手,第一次写的时候由于没有及时保存,结果“劳而无功”,后来,从头再来终于“大功告成”。然后话锋一转:生活中说到的“功”,和本节课要讲的物理学中的“功”含意是否相同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其次,讲学稿的版面设计也很重要,我给讲学稿添了一些花边,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插图、有每日警句“我参与、我进取„„”、有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橇动地球”、还焦耳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了解“焦耳”这个单位的由来,设计的都是和本节课有关联的内容。由“焦耳”这个单位进一步联想到力的单位“牛顿”、“帕斯卡”等,然后话锋一转:遗憾的是这些单位中还没有我们中国人的名字。这样既复习了物理知识,同时又给学生一个振憾,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其中。这些花边设计的内容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目的是想给学生一个耳濡目染的教育。

课堂教学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其一:学生阅读完教材内容后围绕“小聪”和“小明”是否做了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两人都做了功,有的认为一个做了一个没做。这时我说:两个人到底谁做了功,咱们把这个问题放一放不去管它,请大家认真阅读讲学稿第二部分列举的例子,先把物理学中“功”构成要素搞清。可是,等到同学们把功的概念搞清之后,我却忘了回过头去,让学生再来对“小聪”和“小明”的做功情况进行判断,没有做到首尾呼应。这反映了我对课堂教学的全局

把握上能力还有所欠缺,是以后教学中一个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其二:为了讲清“功”的概念,我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从同学们打扫卫生时提水桶上楼到“神州七号”冲出大气层,从工地上的吊车到农业生产中拖拉机等等。这些做功的例子都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可是课后我想: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呢,也许他们举出的例子比老师讲得还要精彩!更重要的是课堂气氛这时就变“活”了,同学们的思想火花也许这时就会迸发出来。即便在列举的时候出现不正确、不恰当的情况,这也会生成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对于同学们从反面(即不做功的情况)领会“功”的概念效果会更好。可惜的是当时的我并没有这样去做,这反映了“我”还在把持着课堂,还没有完全放开手脚,还在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以“教”为中心的观念为啥在我的头脑中就这样根深蒂固呢?

篇6:八年级物理《功》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两个必要因素和计算工作的力学。其中,力学在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是本课的难度,这是决定是否必要的条件下做工作。为学生工作,是一个奇怪和抽象的概念。这是指生活的许多例子,使抽象的知识成为直观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氛围更积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

本课不够:

首先,学生不能以一组学习方式工作;二,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实践学习案例学习,不想学习。

篇7:九年级物理《功》的教学反思

1、新课的引入: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历史中,功的概念的建立是用了很长时间的,并不像高中课本里那么直接地就产生了。所以我是用三个社会生产中存在的例子,让学生分析里面的做功的情况,并且从例子的分析中让学生找出做功的两个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通过练习来引出问题。新的公式学习之后,必须要通过练习来熟练和检测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让学生上黑板上写出解答过程,暴露学生的易错点。学生在计算课后作业1的时候,把功的单位写错,公式写错,这些问题充分地暴露了出来,通过指正能帮助其他同学也纠正过来。

4、我认为这节课里,可以为以后我上课吸取的教训有:难点上的.时间分配应更充分些。上完课我感觉自己在一些细节上花的时间多了些,处理功的正负的问题上举的例子不够充分,学生反映也比较平淡。学生的练习过程应该展示出来。让学生写好后再上黑板写出来。

总之,通过上这节课,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功底还有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如何突破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这些教学技巧上面,我必须广泛地听课积累他人的成功经验,同时自己还要抓紧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我自己的努力创新,想策略。我想,今后只能奋起直追才能更好地胜任学校交给我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为我可爱的学生们服务。

篇8: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一、学生:如何学?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的学是跟随着教师的“讲”而进行的, 学生多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课后完成作业即可。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 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的、现成的知识, 创新意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从知识接受转变为知识构建。

为此,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 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更多的是自主行为, 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受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 对此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也正是如此, 新课标中才提倡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1】运动的描述

要求学生预习, 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课前预测:教师根据本课时的目标编制导学案,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后完成导学案, 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纠错, 然后汇总上交, 教师检查。

课前反馈:教师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 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 教师给予评价。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 教师通过预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形成直观感知, 然后以课前预测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把握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如何教?

在新课改下, 物理教学提倡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构建知识, 教师从“讲授”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数学课堂提倡“学生不懂的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 那么, 这个尺度如何把握?虽然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知识形成初步认知, 但这还是停留在感性认知上, 没有形成系统构建。新课改中提倡教师“教”, 更多的是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 而方法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 试想, 如果学生连什么是“功”都不知道, 又如何去计算呢?而这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因此, 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还是要落实讲授这一基本环节, 通过讲授来让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后, 然后再从方法上进行引导。

尤其是实验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师的讲授, 如果忽视了教师的讲授而只是让学生进行摸索, 那么, 探究活动就会成为自由活动。通过“教”来“引导”学生“学”, 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

三、课堂:如何动?

课堂是互动的过程, 而在实践中如何实现互动?教师讲得过多则容易走入“灌输式”极端, 讲得太少又怕学生理解不了。创设情境虽然能激发学生兴趣, 但如果情境太花哨, 学生又只会获得感官刺激, 思维得不到发展。问题太多又容易让学生疲于应付。师生间的互动在环节和步骤上如何进行?互动的方式哪一种更优?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实践中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因此, 解决课堂中的互动方式就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下面笔者谈谈对互动方式选取的一些体会。

【案例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境1:演示“气球反冲”实验。

问题1:就以上实验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

情境2:体验 (教材图8-34) 。

问题1:手有何感觉?说明了什么? (请你猜想)

问题2:生活中还有哪些情景能说明这一猜想?并将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境3:播放动画“穿旱冰鞋的老人用力推墙”。

问题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用什么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

问题2:老人在运动中的状态有没有发生改变?如果是改变, 受力如何?

问题3:老人给墙一个推力, 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老人离墙运动是因为墙对老人施加一个推力。那么, 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又是谁?

由此可以得出: (一个物体) 对 (另一个物体) 有力作用的同时, _____对___也有力的作用。即___, 施力物体, 同时又是_____物体。

通过以上情境和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后教师再进行点拨, 这样师生间的互动才会更加融洽, 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地理解并构建起知识体系。否则, 教学就容易走灌输式教学的老路。

篇9: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一、对物理教学观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就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再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的时,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向后运动了,人划船的时候,怎么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教师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对物理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详细,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知识没有重点地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得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三、对物理教学方法的反思

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四、对物理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规范的习惯,其次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地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地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取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五、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渡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规范、熟练地使用教具和实验操作。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篇10:初中物理《功》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与功率的教学反思

最近学习功和功率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课提问,特别是做作业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公式、以及每个物理量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不住,导致了做计算题不会,再就是无法利用这些公式进行定性的分析,还有一部分学生一些物理量的单位都混淆了,如功的单位和功率的单位,不知道J和W到底哪是功的单位、哪是功率的单位;还有一部分学生把质量的单位kg和力的单位N混淆了。再就是还有部分学生做计算题不规范,有部分学生要么不写公式、要么漏掉单位,还有部分学生不会用科学计数法进行运算。

针对以上问题,在近阶段的上课过程中,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情况,经常检查的目的是做好督促工作,督促学生多用点时间去记;定期让学生做一做计算题,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规范做计算题的能力。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他们及时的改进错误,引起这些同学的重视。

篇11:初中物理《功》教案

第( 2 )次与第(1)次相比,做功数值上的关系?

2、如图4,将重2N的物体匀速提升0.2.不用滑轮组做的功W不用机械 ?

【课堂反馈】

1.一个人用100N的力往下按某一杠杆,把一个物体举高了0.5。如果人手下降的高度是2,在这一过程中,人做的功是____,被举高的物体重_____N。

2.用1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60N的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3.5,拉力做的功为__,重力对小车做的功是__。

3.某同 学用20N的力将重50N的铅球沿水平方向扔出,球在地面上滚动了10后停下。在铁球滚动的过程中,人对球做的功是____,重力对球做的功是___。

4. 举重运动员把重1500N的杠铃举在2高处静止不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既用了力,也做了功 B. 人既没用力,也不做功C. 人在用力,但没做功 D. 无法确定

5. 对于功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B.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C.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时,没有力做功 D.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这个力就一定做功

6.一个人把5N的砖头沿冰面水平抛出, 砖头在冰面上滑行20停下来, 则砖头在滑行的过程中( )

A. 人对砖头做功100 B. 惯性做功100 C. 重力做功100 D. 上述均不正确

7.起重机的钢绳将500牛顿的物体匀速提高6米后,又 水平匀速移动4米,钢绳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

A. 3000焦耳 B.5000焦耳 C.20xx焦耳 D. 1000焦耳。

8.质量为40千克的物体受到100牛的水平拉力,移动了50厘米。求:(1)拉力对 物体做了多少功?(2)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9.如图3是在水平面上移动重物的装置,若物重为600N,在阻力为重力的0.2倍时,匀速移动物体,使其以2/s的速度前进,经过5s钟,(滑轮内部摩擦及滑轮重不计)试求:

(1)拉力F的大小。(2)拉力F所作的功。

【作业布置】

预习11.4功率 完成补充习题相应作

篇12: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篇一: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

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件快乐的事,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图片欣赏、现场游戏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

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功的字面含义入手引入新课,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学们还可以列出别的含义。那么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让我们去探索力学中的功吧。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中给出了两个同学推同一重物的例子,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改换成两位同学推五张桌子,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这样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两个实例: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分别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从而加深对功概念的了解。同时,我又利用了三个实例:有力但在这个力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的;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有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受到力的。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功的同时明白:不是物体受到力并且移动距离就可以说这个力做了功。通过学生对五个实例的思考,观察进而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物体,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做功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五个实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这些实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最后我用多媒体作图分析演示,确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4、关于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在介绍功的单位时,教师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体验1J的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实例,学生亲身体验,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带领学生针对例题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哪个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

例题教学分析旨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创设条件。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又到直观,真正的让物理走向社会。

我安排了两道计算题让学生交流探讨:第一个题是对功的定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词。第二个题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通过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了解。

5、各小组学生畅谈收获

让学生小结反思这课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其他同学说说。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分层次的设计了几个题目,全面的涉及到本节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篇二:初中物理《功》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谢河镇庙山中心学校的赵国辉,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1、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篇13: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反思的探析

一、初中阶段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大部分的初中阶段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部分的教师只是重视对学生物理知识的课堂解说,忽略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度以及实际运用的情况,而且部分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时出现了眼高手低的情况,这使得了物理教学的目标得不到实现。部分教师对于物理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工作,教师只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对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讲解即可,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要靠自身的自觉。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解物理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够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难题。此外,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会有问题出现,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关注,调动学生在物理学生中的积极性,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摆正教学态度,才能真正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1.使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知识相联系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常识息息相关的课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还需要将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知识相联系,解决生活中一些小问题,通过物理课堂中设置一些相关的物理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研究电路中电流过大产生的原因时,首先通过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现象出现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家庭电路的结构、各家电的功率以及串并联电路等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讲解,为学生分析家庭电路的构成与电路特点,然后为学生阐述当电流过大时,电路会出现断电,家用电器的损害等方面的影响。然后让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对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观看大功率用电器对电路影响视频与一个电路中断对电路的影响视频,让学生们进行实验观察,研究电路出现电流过大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介绍正确的用电操作,防止学生在家里独自做实验,导致出现安全事故。通过将物理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知识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转变教师的物理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篇14: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关键词:转变观念;终身学习;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65-01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篇15:初中物理功的说课稿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了的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的,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的大小,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的电子计时器,空调机的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铸就良好的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是多少的;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类比于功率的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的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的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的用电器上的铭牌,请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的电功率最小?③谁的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1)功率为1千瓦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的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并且明确所求的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的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的电功率的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上一篇:醉酒滋事处置方法下一篇:故乡的夜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