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物理教学反思

2022-08-25

第一篇:生活中物理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罗国飞

这个学期上了校级公开课《比的认识》,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和不足:

先说说好的方面吧,这堂课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例如:从照片是否像出发,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只有长和宽按一定比例照片才能像,又如:马拉松比赛谁的速度快;到哪买东西便宜等等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初步感受两个数相除。以前我们在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时经常会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者一个量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的,今天换了一种表示方法,实际上也是用除法来计算的,因此让学生理解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认识比。在教学比值时,也是通过两个量相除得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比值就是商,以及怎样求比值的方法。在学生对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让学生充分去总结“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学生发言积极踊跃,最后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结束后,我补充了比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因为课本中没有说明,我觉得很有必要,就是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法不同,因为后面的比例教学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知道这种表示方法。比如1:2可以写成 。这种表示方法既可以说成是比值,也可以说成是比。

再说说不足的方面,重点把握不明确很致命。本堂课比的名称和求比值其实很简单,学生几乎自学都能明白,关键还在于明白比的含义,或者说比的意义。感觉上课时这部分内容还不是渗透的很深,学生还是不明白比。说的再直白一点,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比,学了这个比有什么用。我们知道,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的内容从生活中来,最后也要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后我询问了几个学生,他们表示还是不太能理解比,只是知道根据书中的说法,只要能用除法表示的就能用比表示。可见我队教材解读的还不够深,不够透。课上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自己讲的太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太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克服这些不足,继续保持好的方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

第二篇:《生活中的真菌》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生活中的真菌》是冀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第6课。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本节课由活动一“可食用的真菌”、活动二“食物发霉”和拓展活动“食品保鲜”三部分内容组成。

二、说教法

《生活中的真菌》科普性比较强,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知识点的堆砌,从而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遵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规律,创设媒体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和素养,并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预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

西邹中心校 王鹏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二、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三、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调查吃过冬菇的情况。 b、问:冬菇属于哪一类的植物?

c、调查有哪些食用真菌、商店或超市中的真菌制品。

2、学习新课: A、可以食用的真菌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能够有根据地说明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活动过程:

(1)、把自己带的食用真菌进行观察。

(2)、引导学生明确真菌是一类既不 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

(3)、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收集到的食用真菌的图片或实物,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4)、交流——对有关食用真菌的营养及作用的资料交流、分析、记录活动。此时,可让学生阅读不同真菌制品的商品标签,或从健康、医学杂志中甚至是一些食谱中获得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参考教师用书中背景资料和拓展知识部分的内容。

(5)、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B、食物发霉 活动目标

(1)、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2)、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结果。

(5)、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并对其说明理由。 活动过程:

(1)、食物和农物发霉的现象虽然很常见,但要马上拿来观察有时又不太可能。因此,上本课前十天左右教师就要设法收集发霉的物品,甚至创造条件有意让一些食物或衣物发霉,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观察材料,又可以为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提供依据。

(2)、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再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真实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适时提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这一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发霉的条件进行有根据的大胆假设。

(4)、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如研究环境的干燥与阴湿的影响时,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5)、鼓励学生在课下切实完成自己的实验,并找时问让大家交流研究成果,展示观察记录(可以绘画或拍照),分析原因, 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C、食品保鲜 活动目标

(1)、能调查一种食品保鲜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牛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没计的方法。

5、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 活动过程:

1、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析保鲜过程中用到哪些技术和设备,比较不同阶段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教材中以鱼的保鲜为例,也可以选择其他食品的保鲜。

2、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及上一课的经验,设计一种未来的保鲜技术。为使学生的设计真正实用,一定要让学生切实知道保鲜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D、小结:

E、作业:对家里吃剩的菜进行保鲜

第三篇:<<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石登武

做好学生的提问方法指导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意识,净化学生的心灵,努力培养学生通过科学的提问活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做好学生的提问工作从两方面入手,重视学生分析条件的能力培养,做好学生的问题与条件联结。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给予学生好的方法指导。为的是在班中形成正确的提问学习导向,形成良好的主动提问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向上的大环境,重视的是学生的主动性。配合班上的教学工作,我们班积极开展了许多有益于学生素质发展的提问活动,让学生在提问活动中明事理、长见识。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我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提问方法指导教育。在这个时候,我就是他们的好朋友,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也正因如此,我得到了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和信任。

在<<生活中的小数>>教学中我让学生首先掌握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用来解决实际问题。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让学生通过自己说说,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产生对知识认知的欲望。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通过提问能力培养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和分析能力,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学生的要求,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引下得学习观,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希望我班学生以后是一名具有提问能力较强的学生,是一名能有效参与课堂的学生。我班通过本期学生对提问能力培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提高,在理论知识方面受益非浅,不论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有所提高。

第四篇:《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教学反思

体验生活 探究感悟 聚焦人文素养

——《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说课稿

秭归县实验小学 乔德智

本课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内容。是第三单元《感谢为大家服务的人》的第二课。本课旨在让孩子们懂得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为大家服务的人,他们的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我们的生活质量与他们的劳动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服务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实际工作的了解、调查、采访和体验,知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让孩子形成尊重劳动、尊敬服务者的态度,并能身体力行地为他们做一些事情。

我准备从学情分析、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和改进措施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孩子多数还处在依赖父母为他们解决衣食住行诸多问题的阶段,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很少能做到主动留心观察社会、生活。

2、现在独生子女很多,平时对自己父母的工作就知之甚少,对自己家长的肝胆辛苦,比较漠视,更不要说尊重身边的劳动者了。

3、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很多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服务者是瞧不起的,享受它们的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不用感谢与尊重,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是有折射的。

二、 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针对本课,学生必备品格:

1、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劳动,不鄙视、不歧视他们。

2、乐于为劳动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3、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意识。

关键能力:正确处理和各行各业服务者之间的关系。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中“文明、平等、和谐”紧密相连的。

三、 目标达成:

第一个环节从学生今天的学习生活谈话导入,引出今天为你服务的劳动者。再由点到面,由熟悉到陌生,延伸到社会生活中为我们服务的人,从而导出课题。这一环节我设计的亮点是通过播放动画片,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件普通物品的后面,都有许多幕后英雄,他们直接或者间接在为我们服务,从而让学生在认识上有突破,思维上有深入。

第二环节我采用“逆推法”来突出强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加深孩子们的印象。在孩子们有了第一环节的感悟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自由说一说你喜欢的职业是什么?引导学生对脏、累、危险职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然后通过一问一答活动,“把离开了任何一个行业,我们的生活将一团糟”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这样的“逆推法”更加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者的重要,也为第四个环节“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结果”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第三环节通过播放送奶工工作情况视频和小组交流自己的调查表,从社会的、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了解为我们服务的人是怎样工作的,体验他们工作的苦与乐。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小组是刚刚组合的,存在小组长组织能力不够和太独的现象,交流不怎么充分,还有很多调查的很好的职业没有交流:比如采访的高中语文教师、幼儿园生活老师等,事例很典型,也很有感染力。

第四环节:品德课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我通过播放《留一盏等温暖他人》视频,教育学生要为服务者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后一起表演唱《感恩的心》,来表达我们对服务者的敬意。通过这一环节的活动,让学生能明白自己既是受服务者,又是服务者的身份,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人服务。

四、 改进措施:

这课的教学内容体验性很强,但我做的显然是不够的,学生体验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后, 都有待加强,不然导行就会流于形式,就像是空 中楼阁,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平凡职业的认同就 无法兑现。

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做的不是很好,学生的情感调动是不够的,怎样以童心来激发童趣,弥补男教师的性别劣势,是我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否则,在课堂教学这一块是难得有突破的。

第五篇:生活中的推理教学反思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了提炼和改进。第一,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先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这句话一般不仅能直接得出一个结论,还能帮助进行其他的判断。

第二,完善了画表格打“√,×”的方法,课本只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作直接判断,这样表格中就出现了很多空格,为了更便于学生的观察,我要求学生不仅要作出直接判断,还要通过进一步的判断,用“√,×”填满所有空格。这两点设计有效地提升了学习的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教师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是我在本课重点探究的另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我发现书中所有的问题都与人有关,于是,创设了以笑笑、淘气为主角,通过交朋友依次引出其他人物和问题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过渡自然,配以多媒体的多元效果和教师的生动介绍,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之中。

上一篇:世界杯足球赛观后感下一篇:生孩子前的基本常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