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反思材料

2022-07-18

第一篇:物理教学反思材料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培训材料

珠固中学----------杨发全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教学反思”思什么?

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方面是反思的重点。

反思成功得意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等;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体会; 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的处理。这些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的功效。反思失误之处。侧重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等等。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的借鉴,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反思学生见解。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不仅能启发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十分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

反思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有的问题一时难以解答,教师就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并及时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和体现了教学民主意识。还有对于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录和反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三、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一)选准反思对象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有:回顾反思、记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观摩反思同事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参与集体交流研讨,诊断自己或同事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意图、理念,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别人成果的可资借鉴之处。

(二)熟悉反思过程

反思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也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三)明确反思方式

1、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式完成。

2、 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3、 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观摩交流,即教师之间相互观摩,根据交流观摩的实际情景,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反馈,即教师通过从学生那里了解到的自己教学效果情况,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使之达到学生期望的效果。专家会诊,即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同行教师定期对教师教学行为会诊,从中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共同研究来解决问题。微格教学,即以少数学生、教师或专家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制成录像,课后反复观看交流,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4、 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

(四)掌握反思方法

1、 自我提问法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理解分歧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2、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3、 教学诊断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或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 交流对话法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

到的疑点与困惑,请大家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5、 案例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发表于《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1期上的《一次失败的集体备课》案例分析,就是一个用案例分析法对一次集体备课行为的失败原因与启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反思解读的典型案例。

6、 观摩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如前不久我观摩一位实习教师《我的读书生活》一课,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教学完成后,教师请学生谈谈阅读的体会,学生们纷纷发言:“我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读书有无穷的乐趣。”“我用一句名言概括我的阅读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虽然很苦很累,但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又必须下苦功夫读书。”“我觉得读书苦中有乐。”正在兴头上,班上一位后进生霍地站起来大声说:“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部分同学还点头表示赞同,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实习老师慌了神,不知怎样应付,只好微笑着以一句“这就是你的体会?”草草收兵。可不能小看这个小插曲。因为它可以检验出老师是否具有教学机智,又关系到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还关系到老师是否对学生成长坚持了正面引导。这就是一个很有反思研讨价值的失败案例。

7、 总结记录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写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为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五)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反思只是课后才做的事吗?

其实不然,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特殊任务。“教学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该只是课后才做的事。课前反思可以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课中反思可以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一句话,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是反思之地。

五、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一)从文体结构上,我们建议把“教学反思”看成“一事一议”的实用性论文。其写作结构概括为“教学实例—得失(成败)分析—理性思考”,第

一、二部分是“反”,第三部分是重点,应该详写,尽量写出深刻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一般来说,首先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应该简略些),接着分析在这一活动中自己的成败得失之处,最后针对成败得失,结合新课程、新理念谈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从写作内容上看,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选择话题来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 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有意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把他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刨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即使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第二篇:《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了不同的材料其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各不相同特性的基础上,探究另一特性——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本节课主要分探究沉浮实验与探究木材特性这两部分内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桌上摆放的是些什么物品,认一认,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分一分,这些物品可以分成几类?然后引导学生经历了 “提出问题——预测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得出:用金属材料做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而用塑料和木头材料做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物体的沉浮与它们所用的材料有关系。在 “认识木头”的探究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见过的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引导他们从木头的用途上引出更多木头的特性,并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气泡图中木材的性质,最后对学生进行珍惜森林资源的环保教育。 本节课,我主要有以下收获:

1、比较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环扣着一环,层次比较清楚。课堂上气氛较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2、实验指导较到位。实验之前,我让学生先认识实验器材,并把实验要求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不但请学生再读一遍实验要求,而且在演示台上亲自演示物品放在水中怎样才算是沉或浮的状态。

3、充分利用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渗透环保教育。 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汇报交流环节中,个别同学还在相互交流,没有养成认真听取其他小组汇报的习惯。

2、对整堂课的时间把握还应加强。这一课上得比较快,以致于到最后空出了几分钟。如果把这最后多余时间在探究沉浮实验过程中多停留一会儿,或把多余的时间来个加强拓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虽然是自己精心准备的一节课,但是上课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必须重视起来,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去改进。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材《金属材料》教学反思

金属材料教学反思一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材料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以致用,让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世界,只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基础理论的高度,教学中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让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如家庭厨房中常用到的食盐、纯碱、食醋、鸡蛋等物质,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环保问题,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结合如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产能过剩等等相关热门话题上网查阅资料,增加知识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点感悟:

在具体授课时,要让学生全面动起来,在不同的环节动脑、动手、动笔。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很注重让学生在书本上、笔记本上做记录,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就像画画一样丰富多彩。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偷懒”的智慧,该学生完成的教师绝不包办;该小组讨论的,学生讨论不出结果的绝不草草收兵;该学生质疑补充的,教师绝不早做定论,以“兵帮兵”、“兵教兵”的形式主宰课堂。比如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环节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我从不先发表看法,都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他们的见解,最后让学生总结,学生实在无法统一的问题才予以适当引导点拨。

金属材料教学反思二

本课题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贴近生活,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多的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尽量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使学生在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掌握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金属材料教学反思三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习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随后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体验合金优良的性能,加深对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差异的认识。非常自然的将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重点:合金和金属性质差异的原因?多识一点的内容更加使学生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神奇、应用之广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金属材料教学反思四

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内容较多,较为琐碎,但是本节课内容较多,较为琐碎,本课题主要学习金属材料知识内容中三个部分。①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②合金的初步认识;③金属材料的一般用途。这些内容与后续知识内容构成金属材料的初步知识体系。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起初的备课中,我感到教材内容比较零散。我想我都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学生了。如果不理顺教学环节的逻辑顺序,一节课下来会让学生感到内容分散,抓不到重点。这节课我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材料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情境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具有基础性、真实性、思想性和现代感。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习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生活中一些零散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好的提升。进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学习了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内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学生很轻松的就完成了这部分内容。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仍然表现出强烈兴趣,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我认为本节课有如下成功之处:

1、多媒体运用得较好。

2、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及时的巩固和掌握。

3、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学习本节课内容。

4、通过多媒体对一些合金进行了展示,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5、课堂气氛较好,学生配合的不错,基本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1、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大胆的进行新的尝试,课上得不够新颖。

2、没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时间把握不够好。这是学校把一节课改为40分钟后我仍然没有完全适应。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以后我会不断改进、不断努力的。

第四篇:从化学的角度看材料 教学反思

刘 忠

《无机非金属材料 硅》其中的知识点和概念并不多,新课程要求只是知道和了解层次;但它却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等相联系这一观念和意识教育的责任。以往大家对这样的课不够重视,如何教学也是一个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我曾经采用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的形式,可学生及家长都反映课下占用的时间太长,增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尝试过由老师收集许多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编成网页,利用学校模拟网,学生通过查阅网上资料探究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样一节课老师的负担很重。难道这一课的价值仅仅是让学生开眼界和会查询资料吗?

通过北师大高端备课组老师们的指导,共同备课,我重新学习和领会了新课标,重新体会教材,重新审视学生的认识和发展。

1、以往我们的备课多是一课时的设计,没有考虑到课与课的关系,没有考虑一课时的发展目标、它的定位、它的侧重,它的功能;材料单元整体设计的提出是基于学生对硅和铝的最初认识,象各种铝制容器,电脑、手机中芯片的核心材料硅等,都是缘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材料;材料是这个单元的主要情景素材,通过认识材料这个新视角整合成为单元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材料和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树立材料认识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不仅仅可以从结构—性质—用途,还可以从物品—材料—核心物质的性质,从而对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途径得到发展。

2、以往的教学总是从知识的目标出发,关注知识是否讲完了?知识系统是否落实了?材料单元教学的根本落实的是学生的认识发展,从学会到会学;第一课时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材料的方法,后面的课时是方法的运用过程。

3、目前教师们普遍感到课时紧,通过这个单元整体设计还能在课时安排上显现出优势,我们把该单元教学设计成总-分-分-总的模式,利用四课时完成教材提供的五课时,而实际远远大于五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通过讨论硅和铝单质的性质建立材料认识框架

第二课时 利用材料认识框架,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 硅及其化合物 第三课时 利用材料认识框架,学习金属材料 铝及其化合物 第四课时 学习复合材料,展望材料的发展

我们学校承担了前两课时的研究,第一课时设计思路是:从学生把熟悉的物品进行分类导入,建立材料的概念;再由芯片的相关资料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认识材料的框架:材料的主要组成、制备、使用和性能;最后通过学生对易拉罐的讨论,再次体会和关注对材料认识,提升了学生认识物质的方法:见物品—看材料—想物质 。

第二课时的设计进一步体会和运用从材料的角度学习硅的化合物的性质,从玻璃的制备、组成、使用、性能等方面资料的着手讨论,从而很顺利的认识了二氧化硅的性质;之后通过总结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学习了有关硅酸钠、硅酸的性质,学生能预测他们在材料中的作用。进一步体会认识材料和学习物质性质是从现象看本质的关系,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材料领域的认识,形成材料认识的基本素养。

课后学生普遍感觉到这节课很有兴趣,因为它很贴近生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学会用化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东西;体会最深的是从材料的角度认识产品、从研究产品的核心材料入手,从而研究它的核心物质、核心元素的性质。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

通过这次由专家引领下案例行动研究,我深深感受到课改的迫切,明确了课改的方向: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放下以前的旧观念,加强理论学习,领悟新课标的精髓,学会运用教材,但有不拘泥于教材;要树立课程观,要真实体现新课改的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根本。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经历,我自己体会很深,教学的目标要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必须落实到学生认识的发展;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学生以前只是学会了知识,现在感觉到会学习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了,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实施课改,抓住机会锻炼自己,只有教师自身的不断提高和成长,才能适应当今学生迅速的发展。

第五篇:《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教学反思

高二化学组

本节化学公开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选修五课本中的第五章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对于本节内容,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了解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分类及主要用途;了解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种典型代表物的有关聚合反应、聚合物的结构、性能特点;初步了解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而对于酚醛树脂的线型、体型的结构简式片段书写不作要求,也不拓展其他酚醛缩合反应,不书写合成脲醛树脂的反应式。

关于本节内容的知识其实在各级化学课本中都有所涉及。初中化学介绍了高分子化合物的一般概念,描述了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在生活中的应用;《化学必修2》中介绍了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以及高分子单体(乙烯、丙烯)的矿物来源、乙烯和丙烯等的聚合反应和应用;《化学选修5》前四章又较深入的学习了常见有机化合物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用途。本节以典型实例介绍了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目的是让学生体验高分子材料在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高新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是20世纪人类的伟大成就,也是高分子化合物发展的重要成果。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常见的物质入手,充分利用广泛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自主学习了塑料中的聚乙烯和酚醛树脂,合成纤维中的“六大纶”(即涤纶、锦纶、维纶、腈纶、丙纶、氯纶),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中的顺丁橡胶,使学生对于身边的三大合成材料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生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大合成材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巨大,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材料科学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层次。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教材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多方面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讨论、概括、展示等自主实践研究活动。

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借鉴了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先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预习,然后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分配了适当的展示任务,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小组展示完毕后,我简要的总结了一下核心内容,并让学生完成指定练习,采用摇号抽签的方式让学生展示练习成果,并对优秀成果的学生给予奖励,这种新型的答问方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本次课的时间没有控制好,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上一篇:物理学专业自荐书下一篇:网络让生活更精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