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2024-05-07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通用9篇)

篇1: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辛柳(东北财经大学投资与工程管理系,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这就迫切要求我国金融体制走出传统的政府干预行为,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金融业的效率。本文从金融抑制的危害、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危害出发,论述我国现阶段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渐进的自由化过程。

关键词: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

收稿日期: 06 11  作者简介:辛柳(1963-),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讲师。

中图分类号:F830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176X(2000)03 0053 03

一、金融抑制及其危害

1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对立面,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2 金融抑制对我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如果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人为干预,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企业无法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其资本结构达到最佳状态。企业融资能力受到损害,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金融抑制是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等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

首先,政府对利率的管制未影响居民储蓄,是以抑制资本市场为代价的。如果高通货膨胀导致了负利率,就会迫使居民在负利率下增加储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储蓄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存款利率水平有8年为负值,实际贷款水平也

[1] [2] [3] [4]

 

篇2: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对立面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金融抑制对我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如果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人为干预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企业无法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其资本结构达到最佳状态。企业融资能力受到损害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金融抑制是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等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

首先政府对利率的管制未影响居民储蓄是以抑制资本市场为代价的。如果高通货膨胀导致了负利率就会迫使居民在负利率下增加储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储蓄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存款利率水平有年为负值实际贷款水平也有年为负值。但同期居民储蓄一直以左右的幅度增长。这是由于政府在抑制信贷市场的同时还抑制了资本市场由于投资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选择储蓄。这导致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和企业的破产风险。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对不同类型的资金需求者实行价格歧视导致了市场分割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租金的存在构成资金的漏损。另外信贷市场抑制还导致了银行业兼顾利润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如向国有企业优惠贷款由于现在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导致银行坏帐损失巨大这部分坏帐损失也构成信贷市场的资金漏损。这样大量的资金流向直接非生产性活动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最后信贷市场上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分割与政府限定证券价格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发育。从狭义上理解资本市场特指股票市场是企业从事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如果政府过多考虑政治利益那么直接或间接管理就将转化为金融抑制从而扭曲市场机制最终伤害企业融资能力。我国资本市场的抑制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一方面股权结构影响到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并把国有股的份额看作是控制企业的唯一手段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权结构。国有股不流通不能改进企业绩效直接损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及证券市场上的资金流向。我国的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是在证监会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由于证监会直接管制一级市场上的市盈率水平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严重的低定价发行行为这种低定价水平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成本。同时发行额度实行计划管理两级审批制也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额度分配要考虑到各地方经济发展情况顾及地区平衡等非经济因素。结果企业为争额度常常会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包装、公关从而增加了发行费用。

可见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的对策很明了进行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二、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金融自由化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二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三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四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

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有公开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接近最优化。因此金融自由化改革对增进发展中国家现有金融市场效率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3: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我国金融创新面临的问题

1、实现了金融的业务、市场、工具和技术的创新

新的工具、金融技术、金融市场、支付手段以及管理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在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可以面对面的与大堂经理进行交流,在办理业务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与金融产品有关的其他方面信息。通过银行不仅可以进行外汇买卖、基金买卖等,而且方便办理相关的银行业务、代理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对金融的创新,简化了银行办理业务的相关手续,使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2、各类银行的激烈竞争,促进了金融的不断创新

随着90年代美国因对金融进行创新而取得的巨大经济成效,我国也开始效仿,但是由于国情不一样,仅仅只是单纯的效仿,并不能促进我国金融的创新发展。同时,缺乏过硬的技术支持,专门研究软件开发的企业相对较少,使得行业之间的联系松散,对金融创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3、区域发展不平衡

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由于相对宽松的金融管理环境使得市场比较活跃,有利于进行创新。同时金融不完善的创新结构,使得只能通过网上银行和信用卡服务对个人业务进行理财。

4、金融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改革开放的实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效的实现了对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但是,在目前的金融体系中,四大国有银行仍然控制着金融的命脉,始终处于垄断地位,使得与金融相关的衍生品得不到有效的创新,不利于金融的改革创新。

二、我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重大经济成果

1、建立了现代化金融组织机构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这一体制,我国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改革,逐渐建立了以市场主义为原则的现代化金融组织机构管理体系。第一,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金融管理体系,在分别设置专业银行的同时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能。如:农行、建行、交行、工行。第二,建立了专门的办理信托投资类型的金融管理机构,促进了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的发展。第三,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法律上的地位、性质以及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促进了国家专业银行逐渐向国有商业银行的逐渐转化,进而改变了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对其经过改组,逐渐成为四大独资商业银行。此外,在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过程中,还相继建立了中国民生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等,实现了非金融银行机构的协调发展。

2、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对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从直接到间接控制的转变。首先在部分地区先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信贷管理体制,但仅仅只是存在于中国人民银行与各专业银行之间,仍然没有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其次,1985年实行的实贷实存的体制,有效的转变了中国人民银行与各大专业银行之间由以计划指标为主的分配关系到借贷关系的合理转变,对于中央银行实施的金融间接调控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随后,面对1992年到1993年的通货膨胀,16条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措施相继出台,在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我国政府又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促进了其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3、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金融市场的建设有了新的看法,主要包括存在于金融机构之间相关的短期拆借市场以及证券交易市场。在金融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同业的拆借市场以及货币市场中的相关贴现业务最快得到培育和实现发展,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如:上海在1981年就首先实现了关于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到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专业银行开设了此业务。而到了1994年,商业汇票已经在沿海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和全国大部分地区广泛使用,逐渐成为企业进行融资的最主要手段以及进行结算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有效策略

2008年,几乎席卷整个全球的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影响并不是很大,改革仍在稳步的进行着,相关的金融开放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扩大。但是,目前的大时代背景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计算机信息技术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在这样的大趋势推动下,我国必须要加快对金融的创新,不断实现对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以此来创造良好的金融交易环境,促进其公平竞争,实现科学有序的发展。此外,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正在从需求过旺到需求不足的转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如何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这种情势下就需要国家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提出更加有效的策略,以积极应对当前的局势。

1、不断促进和深化金融组织机构的改革

在进行今后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致力于将中国人民银行打造为最规范的中央银行、将国有的商业银行打造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以及社区性商业银行的建设和构建真正的合作组织而不断努力。

通过构建中央银行的框架,以此来对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规范,使其在特定的框架内有序的发展。一方面积极调整任务结构,不断磨合新机构同各方面的关系,通过新工作制度的建立不断发掘其本身存在的优势,凭借其优势做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工作。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对金融体制的监管工作,促进金融监管与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有机结合,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运营机制的改革以及经营管理的改善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联系,进而能够有效促进国有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变和发展,更加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2、准确把握进行市场开放的程度

实现金融的自由化有利于我国的金融发展直接与国际接轨。但是当今国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必须采用非常谨慎的态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积极创造各种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条件,平稳的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一方面,我国应加大对金融的投资力度,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其对国际金融业的操作非常熟练、国际金融财务非常精通,并且具有丰富的与国际金融业相关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基于目前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需要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引进,通过借鉴优秀的管理体制以及创新的操作方式,进而不断促进中国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积累丰富的经验,在现实的环境中,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实现中国金融体制的国际化。

3、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的规范

公平、公正的对待非银行金融机构,使其获得平等的发展空间,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开和透明化,通过制定一定的行业规范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我国金融市场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加以规范,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治理,通过强有力的措施,使问题得以较为全面的解决,以此来促进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4、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银行利率的市场化

基于目前我国的银行利率仍然处于双轨制,由于市场利率明显高于官方所规定的利率水平,给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造成严重的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体制的改革,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构建良好的信用监督体系,从而降低违约的风险,促进经济的平稳可持续的增长以及降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不断扩大利率的可浮动范围,实行完全自由的利率管理体制。银行完全可以按照企业自主经营的方式,根据银行自身资金的实际情况,自己拟定贷款的条件和贷款利率。利率只要符合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最低利率和最高利率范围即可,合理利用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合理调整资金的供求,逐步实现银行利率的商品化以及资金的商品化发展。

四、结束语

当今,我国的社会经济仍在持续的高速发展中,而金融业的健康与否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我国必须结合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采用一定的手段来促进金融创新,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管理体制。本文主要针对进行金融创新面临的问题,围绕我国金融机制改革过程中所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与当今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在进行充分考虑之后,从不断促进和深化金融组织机构的改革、准确把握进行市场开放的程度以及对金融市场进行适当的规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有效策略。

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日渐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全球化进程也在逐渐加快,然而,金融业的健康与否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实现金融创新是保证金融业和国家经济安全正常运行的最有效手段。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始终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体制,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金融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赵海宽.中国金融业的大变革[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3]陈元.中国金融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张亦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沉思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篇4: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金融抑制 金融自由化

1.金融抑制及其危害

1.1金融抑制

作为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对立面,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1.2金融抑制对我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来源。假如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人为干预,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企业无法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其资本结构达到最佳状态。企业融资能力受到损害,从而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金融抑制是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等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

首先,政府对利率的管制未影响居民储蓄,是以抑制资本市场为代价的。假如高通货膨胀导致了负利率,就会迫使居民在负利率下增加储蓄。在金融抑制下居民储蓄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还抑制了资本市场,由于投资渠道少,居民不得不选择储蓄。这导致企业过度依靠银行贷款,极大地增加了银行和企业的破产风险。

其次,政府限制利率,对不同类型的资金需求者实行价格歧视,导致了市场分割,由此产生出一块租金市场,租金的存在构成资金的漏损。另外,信贷市场抑制还导致了银行业兼顾利润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双重目标。

最后,信贷市场上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分割与政府限定证券价格,扭曲了资本市场的发育。从狭义上理解,资本市场特指股票市场,是企业从事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假如政府过多考虑政治利益,那么直接或间接治理就将转化为金融抑制,从而扭曲市场机制,最终伤害企业融资能力。我国资本市场的抑制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一方面,股权结构影响到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来源,并把国有股的份额看作是控制企业的唯一手段,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畸型股权结构。国有股不流通,不能改进企业绩效,直接损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股票定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及证券市场上的资金流向。我国的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是在证监会的行政干预下进行的。由于证监会直接管制一级市场上的市盈率水平,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严重的低定价发行行为,这种低定价水平增加了企业直接融资成本。

可見,金融抑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呆滞的经济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制约着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们的对策很明了,进行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体制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2.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2.1 金融自由化

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2)业务自由化。即答应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3)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4)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

金融自由化减少了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障碍,从而使资源配置更接近最优化。因此,金融自由化改革对增进发展中国家现有金融市场效率,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

金融自由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就会冲击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衰退。1997年始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就是由金融自由化引发的。这次风暴给正在推行或将要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给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债务负担加重,企业不堪负重;货币危机导致金融业陷入困境;资本大量外流;失业增加;政局不稳。实行金融自由化必须有适当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基础,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3.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对策

我国金融改革经历了20年,这20年来我国金融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行业面貌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在党的十五大以后,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金融体制开始向更加深入方面展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形成,资本全球流动加快。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金融体系过程,同时也就是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并溶入这个体系的过程。所以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就是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统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假如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必然会使国内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甚至发生金融危机。所以,我国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应与市场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应同步进行。自由化过程假如超过市场的承受力,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必须进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假如采取拖延政策,不但不能避免或推迟金融风险,反而会导致新的市场扭曲。同时,假如金融市场改革不同步,对有的金融机构放松管制,而对有的金融机构仍进行严格管制,就会扭曲各类金融机构的竞争地位。金融当局只有通过高效地执行适当金融自由化策略,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与我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相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规范化与自由化并举。假如金融自由化步伐超出了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只有加快改革金融体制,包括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促进专业化银行的商业化改造才能更好地推进金融自由化。真正做到金融市场发展与规范并举,当改革取消了对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时,市场约束力和功力机制要取而代之。

第三,国内金融自由化必须在金融约束之后,外部自由化必须在外贸自由化和国内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是渐进的过程,从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必须经历金融约束的过程,金融约束指的是一组金融政策,如对存款利率加以控制,对进入加以限制和对来自资本市场的竞争加以限制等。它突出了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国可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在开放的同时应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和间接的资本控制,

结束语

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有透明度,但不能过度,建立有序金融市场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融资成本使资源配置更接近最优化。深化金融体制以满足现实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5: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而金融自由化这一新名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那么何为金融自由化?是指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2)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3)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4)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金融自由化又有何利与弊?以及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如何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探讨。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

目录:

一、金融自由化及其危害。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及其对策

结论:科学规范金融市场,遵循经济运行规律,合理的决策,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控制[J] 经济改革与发展,王伟东,2008

[2] 中国的金融改革及其前景[J] 宏观经济研究,黄达, 2008

[3]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及其方向[J] 宏观经济研究,赵海宽, 2009

[4]《金融自由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杨会晏,李文昌 ,2010

[5]《 21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马君潞 , 2009

篇6: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银行业发展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逐步减少和消除各种金融服务的贸易限制和贸易壁垒,使金融服务贸易活动逐步纳入自由竞争法则的轨道,使贸易体制逐步由保护贸易体制向自由贸易体制转变。我国加入WTO至今,金融服务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在开放的地域、数量、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贸易额逐年增加、开放度不断提升的特点。

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正面影响:

第一,技术转移。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一方面可以成为技术转让的渠道,另一方面国际竞争的压力会迫使金融服务业加快技术创新,并由此带动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中国银行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已经从战略投资者引入、海外上市、合作经营等诸多方面获得了许多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金融产品、服务方式、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等,从而促进了银行业自身技术含量的提高。

第二,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效应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先进管理制度的引入,促进了中国银行业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二是新金融商品的引入,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同时,有助于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信用基础的建立。三是金融管理组织形式的不断创新促进了银行业自身实力的增强。第三,外资吸引。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一方面大大地方便了市场参与者的投融资活动,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自由流动,对我国银行合理利用外部资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使得我国银行业务增加,将外币和外汇业务纳入本行的业务范围,形成了更大的资金后盾,较好地适应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金融需求,改善内部投资环境,便于资本市场的流动,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

2、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银行业的负面影响:

第一,市场份额下降。首先,银行业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国内银行在外币储蓄业务、人民币存贷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优质大客户的贷款业务、零售业务和个人贷款业务等方面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其次,金融创新市场面临严峻的挑战。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优势突出,有成功的经营和营销经验,可凭借在母国的先进经验和成熟的技术优势,如果我国银行业不善于利用金融创新拓展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将会占领我国金融创新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第二,人才流失。随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和发展,外资银行业丰厚的待遇和优良的管理机制、工作环境等,都对我国银行业专业人才队伍造成巨大冲击。首先,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坚力量流失严重。其次,国内培养为国外所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年轻的银行业人才在经过国内银行几年的培养后,日渐成熟之时却纷纷被外资银行聘走,严重影响了国内银行业后备力量的积蓄,造成了业务骨干梯队结构的失衡,影响人力资源年龄、知识结构的科学分布,弱化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运行风险加大。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获取世界金融资本与服务资源的同时,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一定风险。首先,银行业原有的金融风险会被放大。我国原有的金融风险如果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城乡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遗留问题较多、金融机构的各种违规违法活动比较严重等问题将会进一步暴露和放大,我国金融的脆弱性会显现出

来。其次,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在资本项目逐步放开的情况下,容易冲击我国的金融市场。第三,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威胁。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在我国的外资银行机构及其母行出现的问题都有可能引起我国金融体系的动荡。

二、我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发展策略

1、推进多元化经营,逐步实现银行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首先,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基础上逐步扩大投资银行业务、对工商企业持股、证券经纪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保险业务、财务顾问与咨询服务、外汇业务、国际银团贷款等。其次,利用各类资源推进银行的多元化。可利用金融自由化打开国际金融市场的契机,采取银证合作、资本证券化、海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广泛利用资金资源;尝试、探索利用新的金融商品资源,不断拓展银行自身的业务领域;利用人力、资本、硬件、管理等各类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升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第三,逐步建立适合银行业混业经营法制体系,给银行业的经营构建一个健全、稳定、有序、良好的金融环境。最后,加强监管机构的协调和沟通。

2、推进银行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银行业的兼并重组。首先,完善银行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现代金融企业框架。目前,应加紧完善我国银行业的公司结构法律框架,明晰金融产权,推动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公平的产权收益分配制度,逐步将所有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把有条件的银行改造为“产权体制股份化、资金营运市场化、经营目标盈利化、业务总类综合化、发展方向国际化”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其次,应当从法律层面规范银行业兼并重组的行为。近几年,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合并,通过优势互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一有益的经验应当引起我国银行业的重视。

3、提高银行业管理水平。首先,必须提高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说,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只有具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的企业才可能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可能打造优质的企业品牌,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必须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大力完善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风险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授权授信管理方式,大力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资金安全度。最后,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加强人力资源的改革。对人力资源的改革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关键。依据我国的国情,可采取将银行领导行政级别同剩余索取权相结合,建立商业银行领导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在领导干部问责制基础上建立行长领导银行的长效机制等制度。

4、重视对国际化金融经营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人手,为优秀金融经营人才成长、成才提供环境。应当建立起从人才引进、员工培训、人事管理到人才使用的一整套具有激励、吸引效果的人才管理制度。激发优秀人才的创造力,增强对国际金融经营人才的吸引力,为优秀金融经营人才的引进和成长奠定基础。其次,要广泛开展高级金融业务及相关知识培训,为优秀人才成长提供资源。通过培养一批精通金融英语、国际贸易、外汇会计、计算机、法律等相关专业的高级人才,为我国银行业作好高级人才储备。最后,建立优秀金融人才资源库,为银行业挖掘、引进优秀的国际化金融经营人才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海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2005:15~17.

篇7: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一、 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银行等金融企业谨慎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良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出现金融**,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持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稳定。

但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际金融电子化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金融抑制难度不断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领域造成 “非市场性风险”,其具体表现为:1、扭曲了金融资源的价格,造成虚假供求关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实际利率(存、贷款利率)被压得过低,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其表现为政府对公营部门强制性低息信贷以及外汇市场的外汇管制等。对银行体系规定过高的准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也是价格扭曲的一种形式2、导致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损伤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为的力量替代市场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项管理费用,间接成本是阻断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银行等金融企业效率的破坏,同时,金融业务易被少数国有金融机构所垄断,缺乏竞争,金融效率低下。3、导致市场分割。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金融抑制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一方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则是传统的、落后的、小规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如钱庄、地下金融市场等。其次表现为与“二元”体系相关或不相关的资金流向的“二元”状态: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贷利率,将资金贷给公营部门及少数大企业,而大量小企业及住户则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只能以较高的利率从非正式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贷款。另外,金融抑制还导致政府不适当的资金投向干预而累积大量的金融风险。

可见,金融抑制是“通过扭曲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再加上其他手段,这种战略会缩小或压低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或实际增长率。”金融抑制政策主张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其结果自然难免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滞后甚至丧失。

二、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贸易与资本》一书,其同事爱德华・肖也于同年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一书。两人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金融与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他们首次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症结在于金融抑制,深刻地分析了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即实现金融深化,开创了金融深化理论的先河。金融深化理论主要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实行的金融抑制政策,如对利率和信贷实行管制等提出批评,力主推行金融深化战略,以金融自由化为目标放松或解除不必要的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实现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及货币价格(利率)

篇8: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金融体制改革,进展及对策

1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金融业是市场活动的灵魂和润滑剂, 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起着十分关键而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而又难度十分大的市场制度改革、社会加速转型的阶段, 既面临着机遇, 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 我国金融市场的大发展、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最艰巨的、最重要的任务。2012年胜利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也认识到,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本文认为, 当前, 我国的金融体制, 如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机构与金融监管等内容, 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背景, 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1 欧美债务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警示作用

除了希腊之外, 2010年起, 欧洲其他所谓的发达国家 (如西班牙、葡萄牙等) 也开始陷入债务危机, 整个欧盟的各个成员国均受到债务的严重困扰, 实体经济也受到严重波及, 社会开始出现动荡的苗头。究其根源, 欧盟许多成员国债务危机突然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债务国长期以来奉行“福利国家”理念, 政府大量举债, 满足选民的需要;同时, 政府在金融监管制度方面不健全, 不注意防患于未然, 没有充分的预警机制。此外, 与欧盟的债务危机类似,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美国的财政赤字迅速上升, 美国同样也面临着债务危机。标准普尔把美国主权债务评级从AAA降至AA+级。美债信用评级遭降是市场对美国利用其金融制度赤字消费、举债消费等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否定;同时, 也是对美国金融体制不完善的一个警示。

金融监管的缺失一直被认为是导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开始暴露。欧美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极佳的启示意义。

1.2 我国民间借贷危机凸显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2010年, 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存量已超过2.4万亿元, 占当年借贷市场的比重已达到百分之五以上。我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 尤以浙江省温州市最为典型。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 在温州市, 百分之五十九的企业、百分之八十九的家庭和个人均参与了民间借贷:或放贷, 或借贷。当前, 我国的民间借贷行为、地下金融等所谓非正规金融的种种混乱现象, 已经成为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一把利剑, 面对金融市场分割、民间高利贷以及货币政策困局, 尤其是近期温州中小企业借贷危机的发生,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似乎又走到了关键路口。

1.3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尽管中小企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但现实情况是, 融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据统计, 目前国内66%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 而能为之提供贷款帮助的全国中小金融机构中城市商业银行不足100家、农村商业银行20多家、农村合作银行近150家、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00多家。据央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3月6日公布的数据, 2008年中小企业贷款全年增长13.5%, 小企业贷款增长更慢一些。可见,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融通的困难。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相当多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由于对信用问题的担忧有些过于“祀人忧天”, 出现了宁愿不放贷也不愿承担风险的现象, 中小型企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融资困境。实力雄厚、经营稳定的大型企业集团向来是银行激烈争夺的主战场;而中小企业借款数额小, 资产质量低和信用情况不明朗, 更容易成为银行收缩信贷的对象。

2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展

如前所述, 从2007年开始, 美国出现次贷危机, 金融债券价格大幅下滑, 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多家知名金融机构, 如雷曼兄弟 (Lehman Brothers) 纷纷倒闭、破产;房地产抵押公司“两房”, 即房利美 (Fannie Mae) 与房地美 (Freddie Mac) 也相继出现危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加快金融创新, 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 对我国化解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至少有两点:一是金融机构的改革;二是金融市场的改革。

2.1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

Finance金融视线

首先, 商业银行的改革稳步前进。2011年2月, 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 (银监发[2011]22号) 。该通知规定, 从2011年7月1日起, 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部分服务收费, 例如:本行个人储蓄账户的开户手续费和销户手续费等等。这个《通知》是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的征兆。

其次, 证券机构的改革也提上日程。2012年, “五一”假期连续推出的改革举措, 让投资者有些应接不暇。4月27日, 国内四大期货交易所同时宣布下调期货交易手续费30%左右;28日, 《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30日, 沪深证券交易所宣布调降股票交易的经手费、股票年费等费用, 总体降幅达25%。2011年4月29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关于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投资范围及有关事项的规定》等新规定。该规定进一步放开金融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的范围, 促进了国内金融证券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诸如此类的一连串的改革促进了我国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

另外, 在信托机构的改革方面, 2011年,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银监发[2011]11号) 。该通知, 对信托公司风险资本计算标准、净资本和监管指标做出了清晰的、详细的规定。例如, 评级结果为1级和2级的信托公司风险资本计算系数在标准系数基础上下浮20%。由此可见,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制度改革有了实质性进展。

2.2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

在传统金融体制下,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是不存在的, 有的仅仅是范围非常狭小的, 所谓的“资金市场”。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 我国的金融市场也逐渐开始萌芽。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逐渐发展的过程;随着国家对金融市场的重视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多层次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体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的金融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

就资本市场而言, 2010年, 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China Financial Futures Exchange, 缩写CFFE) 上市。这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 这不仅可以使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大大丰富, 同时, 也有利于推动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利用复杂的金融产品, 来管理其自身的投资行为与经营风险。这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 并且逐步与国际资本市场相接轨的重要里程碑式的事件。另外, 2011年, 另外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件是: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该文件详细规定了, QFII参与股指期货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等内容。该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层在积极地、同时也是稳步地推动机构参与股指期货市场的步骤, 这一最新政策的出台, 显然十分有利于发挥国外成熟机构对市场的定价作用, 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

122 2013年2月www.chinabt.net

进一步走向成熟、规范。

此外, 在金融市场的监管制度方面, 为加强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的管理工作, 2011年10月2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该《规定》从2011年11月25日正式实施, 该规定对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金融市场的监管方面, 防止内幕信息的非法泄露、打击内幕交易等非法活动, 是保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因此, 政府与金融监督管理层必须从源头上做好内幕信息的管理工作。这对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3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3.1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面临的金融风险仍然较大, 亟需化解

当前金融风险包括:从国际上看, 如前所述, 第一是欧债危机, 欧元陷入困境;第二是美债危机;第三是日本严重的债务隐患。从国内来看, 第一, 房地产业金融泡沫破灭可能带来银行坏账上升的风险;第二,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应对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贯彻金融工作会议“稳中求进”方针, 加快推进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3.2 我国亟需建立并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自1992年起, 我国金融市场的“分业监管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初步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监管体系, 三大监管主体, 具体是: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 三者各司其职。这种“分业监管体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优势, 但是分业监管也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成本过高、监管效率较低等问题, 这些都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金融产品的创新等。而且, 新形势下, 分业监管体制可能已经很难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例如, 当前的金融监管政策已经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行业进行跨行业投资和经营。因此, 分业监管已经有点不合时宜。另一方面, 正如前述,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下, 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不断提高, 监督和管理的效率又比较低, 不同的监管部门往往很难形成监管的合力。

3.3 中小企业融资难与民间借贷风险大的双重问题

如前所述, 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 我国的中小企业往往很难实现融资需求, 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因此, 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只好从民间凑集资金, 这也就是民间借贷现象形成的原因,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于民间借贷和集资的行为的政策法律还不是十分充分和细致, 企业往往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这也导致民间借贷链条的脆弱性。这一切均可以归因于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机构等的不完善。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其特点是高垄断, 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并没有出现, 也无法获得贷款。因此,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市场、机构和监管思路和方式,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往往具有根本性的缺陷, 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资金流的运转, 危害企业的健康运行。而如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现问题, 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必将也会受到波及。

4 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在2012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中对于如何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 提出了“五个原则”。这为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认为,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打破垄断, 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 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

正如前述的我国浙江省温州市等地区的民间借贷现象, 事实上, 我国的民间资本早就已经参与了企业机构和个人的金融业务, 尽管其并未达到规范程度。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民间积累的大量的资本, 如何运用其资本, 使其保值增值是困扰老百姓的一个大难题。民间借贷一方面具有促进经济活力的功能, 同时, 另一方面, 由于其不规范, 也对我国的金融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风险和负面影响。因此, 如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规范的金融行业, 一方面发挥其优势, 同时又克服其负面影响, 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2010年, 我国国务院发布了简称“新36条”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13号) 。该意见首次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做出了明确的、概括性的规定。但是, 如何具体操作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充实, 并在具体的地方试点和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

4.2 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温家宝总理曾明确表示, 要通过兴办各类存款保险公司, 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金融风险。存款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为了防范金融风险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 欧盟、美国等传统的发达国家相继发生债务危机, 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 在可预见的将来一段时期内, 国际的金融风险还是存在的, 因此我国的政府和金融机构管理层必须对风险高度重视, 积极防范。作为预防与化解银行支付风险的重要工具,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实为当时首选。一般而言, 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立法、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文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内容, 但是,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市场机制, 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来防范和化解可能存在的金融领域的风险, 从而为我国的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建立双重的保险机制。

4.3 严格监管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 防止地方债务危机的发生

根据中国官方发表的首次针对地方财政收支的全国审计结果, 中国各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达到10.7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中国经济的27%, 而且显著高于官方公布的中央政府不到国内生产总值20%的债务余额。因此, 必须尽快建立政府债务风险的确认、评估、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切实提高我国财政运行的透明度。一要加快设计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财政风险预警和评估指标体系, 确认财政风险的客观存在。二要建立政府或有负债评估机制, 通过建立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平衡协调机制来量化各种财政风险。三要建立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除了个别需要依法严格保密的数据之外, 所有的政府债务信息都应该定期、定例、分类向社会各界公布。

4.4 加强金融监管, 优化金融环境, 防范金融风险

在金融监管方面,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我国金融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 必须尽快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水平。金融危机告诉我们, 不能仅仅靠市场的调节, 不能仅仅靠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 不能仅仅靠金融机构的自我治理, 更不能仅仅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型。金融监管者必须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要真正成为金融体系的安全保卫者, 要做到及时地发现风险、及时地识别风险、及时地提示风险、及时地控制风险、及时地处置风险, 来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进而保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J].中国脉搏, 2004 (8) .

[2]刘迎霜.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J].南京社会科学, 2011 (4) .

[3]周德文.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刻不容缓[J].民主, 2011 (12) .

[4]尹芳, 刘薇.欧美债务危机后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走向[J].上海金融, 2011 (11) .

[5]杨青.浅析民间借贷乱象倒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以温州借贷危机为视角[J].法制与经济, 2012 (5) .

[6]夏业良.中小企业融资难[J].IT经理世界, 2009 (6) .

[7]巴曙松, 王琳琳, 华中炜.中国金融改革回顾与展望[J].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8 (03) .

篇9:金融自由化与我国的金融稳定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渡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金融自由化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造成了国家乃至全球金融系统的不稳定。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再次促使我们深入探究金融自由化同金融危机产生之间的关联,并从中获得警醒与启示。

一、金融自由化与美国金融危机的关系

美国是最早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而且在21世纪以来仍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以维护自身的金融霸主地位。这种金融过渡自由化,导致利益更多地向金融垄断资本倾斜。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投资银行不遗余力地开发出一系列高杠杆率的金融衍生产品,而疏于实体经济的创新,导致实体经济利润下降。同时,这种金融自由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财富,美国利用其在金融创新上的优势地位,利用金融机制在全球配制资源、争夺资源,使得发展中国家地位相对下降。然而,美国一味推行金融自由化,疏于监管,增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于金融部门的高利润,大量资金向金融行业涌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导致银行开展高回报、高风险的业务,典型地表现为住房次级抵押贷款,众多低收入家庭陷入了债务链条,助长了美国“次贷”泡沫的累积,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另外,金融自由化助长了金融资产泡沫,尤其是“次贷”衍生产品泡沫,房地产证券化,导致住宅衍生出可以反复出售并且具有高杠杆率的虚拟金融产品行销全球,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实体经济终究无法承受,2004年以来美国利率提高并触发房价下跌,成为引发“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并酿造了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二、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简要回顾

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大约是从1992年正式开始的。我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主要体现为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金融部门进出自由化、证券市场开放以及资本账户自由化等五个方面。利率自由化是金融开放和自由化的核心内容。通常来说,由利率管制转向利率自由化,名义利率的波动幅度会增大,利率将主要由市场决定,真正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便会产生。在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利率自由化通过两种途径加重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一是利率自由化后,利率水平显著升高危机宏观金融稳定;二是利率自由化后,利率水平变动不羁,长期在管制状态环境生存的商业银行,还来不及发展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由于目前我国信贷市场的利率由央行控制,并不是完全市场化,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具有很浓的政治色彩,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利率的决定上缺乏相应的自主权,且国内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和贷款项目的不同自主地选择不同的贷款利率也受到机制和环境的限制。而根据《外资金融机构处理条例》之《实施细则》规定,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同业公会协商确定或参照国际市场情况制定存贷款利率和手续费,报人民银行当地分支机构备案即可,这就不利于中资银行的公平竞争。其次,汇率自由化后导致的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和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缺陷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入,大量国际游资进入我国,伺机人民币升值套利,流动性泛滥引起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泡沫化。2005-2007年,我国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上扬,都与人民币升值有关。另外,汇率自由化改革为外资银行进一步拓展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由于外资银行具有中资商行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这种优势造成了中资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收入的减少,迫使中资金融机构转向高风险客户,从而造成不良贷款率上升和利润率的降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金融机构进出自由,外资银行以及证券机构的冲击使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将导致利润水平的急速下降,严重的还影响到国内金融机构的生存。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得国际资本大量进入国内,对国内金融体系形成强大冲击,进而造成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造成了消极影响。2006-2008年,我国证券价格急涨急跌与国际资本不无关系,这种开放的资本市场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收益的波动,严重削弱了市场的稳定性。而且,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心理不成熟,容易对经济及政策变化作出过激反应。国际投资者对于新开放市场国家短期经济走势变化的过激反应,容易造成羊群效应,将使不受约束的资本流动变得更加不稳定。

三、基于我国金融稳定的政策思考

1、稳定宏观经济环境,保障金融稳定的基础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实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经济出现衰退,外需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制约。在这样的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内需就成为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所在,中央政府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9项政策措施,制定了未来2年的4万亿投资计划,近期又制定了各产业的振兴规划,旨在通过扩大内需保障经济平稳增长。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措施时,应充分估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宏观政策既要注重短期的“保增长”,又要注重中长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放在稳定资本市场、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内需等关键领域。

2、建立健全金融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建立健全金融市场是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只有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扩大其规模和覆盖面,提高其运行效率,增加其影响力,才有可能形成真正反映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信号。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培育市场参与者,增加交易品种,逐步消除各个子市场之间的分割状态。建立起金融期货市场尤其是利率期货市场,为利率风险的转化和摊销提供手段。继续深化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加强银行自身建设,完善微观基础,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和信用环境。完善利率结构体系,进一步确立统一的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同时要把握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业开放的关系,吸收东亚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时,一定要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节奏。

3、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对外汇市场实行双向干预

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小幅升值看似稳妥,但其最大弊端是强化了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风险反而最大。 在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应抓住有利时机,暂时尝试人民币汇率完全自由浮动,从而成功打掉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能对大规模、不可预测的资本流动有所反应,在货币政策趋向与实现国内平衡发生冲突时,能减轻货币政策的压力。在实施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后,央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更应慎重,央行应努力避免在汇率变动过程中造成双向波动的风险。央行的职责主要是对市场的异常波动采取限制、压缩异常的过高波幅和滤掉频率过高的波动成分。并且干预波动幅度应该足够宽, 才能确保汇率围着中央平价双向波动。随着资本市场更加开放, 有效的双向干预就变得更加紧迫。

4、加强审慎有效的金融监管,探索适合本土化的监管制度

多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一直侧重对金融机构执行国家政策的合规性监管,但金融监管的目标应是弥补市场失灵,建立一个竞争高效有序的金融系统,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为此,我国可以认真研究各种金融制度在市场中的不同表现,借鉴不同发达国家的制度或国际标准来监管金融体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管制度。在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分业监管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大成果,发达国家的监管历史表明,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入,金融产品不断增多,金融机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分业监管能使政府按行业设立新的监管机构或监管部门,有效实现对新产品、新机构的监管。如何协调我国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避免监管套利,另一方面又减少监管机构间的摩擦,使监管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依靠我国一行三会的自觉合作,没有专门协调机构,由于各监管机构存在着工作绩效的竞争关系,很有可能发生表面的合作但实质的不合作。所以,应当在监管机构分权明晰的情况下,有专门的合作协调机构,以达到高度合作的目的。

5、谨慎地开放资本账户,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均衡开放战略

资本账户开放的先决条件应包括:有一个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与汇率制度相容;国内金融制度完善;存在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及时、准确和综合的信息披露制度等。但我国的这些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要放慢,这是美国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经验教训。过去一二十年,美国通过多方压力促使各国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汇率改革。一些国家资本账户开放过快,金融改革速度过快,因此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较大。在资本账户进程中,应走一条“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均衡开放之路,对于外资进入要实施引导和监控,引导外资进入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领域,从而优化国际资本的流入结构;运用以监管和调控为主的对策,防止国际短期资本的恶意攻击;适当调整外资产业进入的政策壁垒,降低对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依赖性产业进入的政策壁垒,提高境内资源依赖型产业的外资进入壁垒;实施更加有效的债务流入外汇管制。另一方面,进一步放松资本控制,鼓励对外投资,充分利用国际资源配置获得国际比较利益,如逐步推进QDII制度,放松境内机构和个人以适当方式对外投资股票和债券;鼓励支持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到资源优良、比较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去投资,获取国内所需的稀缺资源、带动国内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设立高科技研发机构,并在用汇上予以支持;允许境外企业保留利润,用于境外企业的增资或境外再投资。

【参考文献】

[1] 陈文君:通往金融稳定的监管新范式——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进[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5).

[2] 张金清、赵伟、刘庆富:“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开放”内在关系的剖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 石亚兰、郭建伟:金融稳定的定义及对金融稳定工作的影响[J].经济问题,2007(1).

上一篇:管理咨询项目分配方案下一篇:苏州横山烈士陵园-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