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

2024-05-11

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共6篇)

篇1: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杨凤池讲座讲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到廊坊来和各位见面。昨天晚上我到这里以后和我的学生在市里遛了遛,发现廊坊是一个建设得相当好的充满欢乐、详和的城市,我看见好几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在很高兴的休闲、娱乐,我在金光道的公园看了一会儿,看见有人在独唱还有拉琴的有伴奏的,有很多群众在旁边祝兴,我和我的学生也随着音乐唱了一段,我们是在黑影里没走光,我发现我往外一走很多人看我,我赶紧就缩回来了。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谈谈各位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给我出的题目。在《心理访谈》我们做了很多个案做了很多个别访谈,有孩子也有成人,这些人的问题都从侧面折射出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心理访谈》中我做个一个案子,一个先生已经三十五岁了,没有正当职业,每天就是上网、打麻将、去茶馆,他已经结婚了,我问他“你太太肯嫁给你吗?”他说是他妈给找的对象,他有一个已经六岁的小孩,我问他如何生活,他说他妈妈给他生活费。家长把一个几斤重的孩子养成一个一米七几的壮汉,还需要给他娶媳妇给他看孩子给他的家庭发工资,这个妈妈当得太冤了,但这个孩子觉得挺对的。后来他妈觉得不对,说“你这个儿子是不是有问题呀?”打电话找心理访谈专家,说她儿子赌博欠人十万元钱赌债被人绑架了,绑架他儿子的人打电话让她还钱,如果不还钱就跺掉她儿子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她一害怕就把钱还上了。可还完钱之后觉得挺冤的,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呀?她把这个问题扔给我了,这个难题是什么性质的?是孩子还是大人的问题?凭什么孩子不工作照样能有钱上网、打麻将?为什么他没有资格做父亲却生儿子?要是没有别人帮忙,这一切他都做不到,帮他忙的是他的妈妈,他妈妈是在帮儿子还是在害儿子呀?

俗话说“三十而立”,他已经三十五岁了,还不能立起来!立起来和谁扶着他有关系,你早一点松手,小孩摔了跟头,小孩摔跟头没关系,摔了跟头爬起来就行了。但家长一直扶着他,那么就要扶到底。小孩子有一个特点,不会走路的时候不让抱,哭着喊着要自己走,等到他会走的时候就让你抱着。小孩一步一个踉跄一步一个跟头却不让你抱,坚持让自己走,但等走得平稳以后却一出门就张手让你抱。抱着孩子出门就是让孩子不能走路让他的两条腿废了,我们要做的事是让他自己走,他自己会走路就让他自己走,不要再抱着他。

今天我们就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来看一看怎么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好处。我们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心理健康是怎么实现的,这里面就有心理卫生的概念,所谓心理卫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和具体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使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是心理卫生的任务,今天团市委请我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就是心理卫生的干预措施,在这个讲座里面我可以通过讲一些教育的原理和具体措施,能够让各位天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什么样是健康的心理?就是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不是让孩子能办好眼前的事就行了,还要适应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孩子小时候上幼儿园,大了上学校,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恋爱结婚生育子女,这一生都在发展变化,要看我们培养的孩子有没有能力适应当前的环境和发展变化适应未来。

刚才我说的那个三十五岁的孩子,叫他孩子都很牵强,他已经是成人了,但他生理学的年龄是三十五岁,心理的年龄只是学龄前儿童。上学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作业,这个小伙子每天上网、打麻将、泡茶馆,这是成年人的行为吗?他如何做丈夫和父亲?这个人被家长培养出来只能适应学龄前儿童的生活环境,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环境,他的心理一直停置在儿童状态。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三十五岁的人不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

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做一些阶段性的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婴儿期;

2、幼儿期;

3、学龄前期;

4、少年期;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可以承担很多责任,我姐姐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四岁我弟弟一岁多,那时我姐姐就已经给我和弟弟做饭了,现在十七岁的孩子有多少在家里能做饭?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大的问题把孩子控制在孩子不能承担责任的状态,我们要考虑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如何教育、培养他们如何和他们互动如何和他们沟通,真正把我们的想法贯彻在他们身上,尤其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好处的。

关于如何沟通的问题,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说的是我要和孩子交流,不太注意孩子是否想和家长交流。很多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教育的时候特别急切,恨不得孩子一天之内成长为一个人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急,要求的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能接受。很多厌学的孩子,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和家长激烈对抗,其中家长要负主要责任。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有两大误区值得重视,第一大误区是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青年和青少年时期,忽略了学龄前时期,其实上学之前特别重要。第二个误区是很多家长觉得对孩子好就是帮孩子做事。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特别注意孩子学龄前时期心理、体质的培养,第二是要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让孩子爱学习,首先让孩子能够有责任心能够独立承担生活的负担,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好好学习。有很多家长经常和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干,你要什么爸爸妈妈给你什么”,一般这样的孩子学习都挺有问题,如果这样说法的孩子学习没有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会有大问题。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干,人的一生没有一个阶段只把一件事做好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只有短促突击的情况下,可以一些天专干一件事,其他情况不可能相当长时间什么都不干只做一件事。一个孩子如果只注重学习,不干家务不替父母着想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也差。一个孩子爱学习心理比较健康的学习像回事干家务也自觉交往方式也冷静,这种孩子才真正要培养。

幼儿期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幼儿期的孩子最强烈的愿望是多做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是喜欢玩,让他吃喝睡他都兴趣不大,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我们小时候在幼儿期没有这个问题,想当家庭的重心想当小皇帝,还有哥哥姐姐弟弟**,自然就会摆正合适的位置,你是这家的孩子,而且不止你一个。现在的小孩发现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围着他团团转,孩子不自觉的觉得自己是家庭里的最高领导人。有一次到《心理访谈》的一个孩子特别淘气,主持人问他家里谁最厉害,他说他最厉害,妈妈是老二爸爸是老三。有个孩子十七、八岁一米八多和他妈妈在一个床上睡,他们家给他预备的小床给他爸爸睡,他和妈妈睡大床,这个孩子的位置摆得如何?我说他睡在他爸爸的位置上呢,他说“他算什么呀?”他把爸爸摆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样的孩子心理就偏激了,他觉得他是家庭的中心,他的利益、愿望高于一切,在家里是这样,真要到了学校、单位,他也会这么想,有些年轻同志工作后时间不长就调动甚至辞职,现在孩子受不了批评,很显然这些孩子在家里说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要孩子摆正位置,要告诉孩子家庭里有家长,家长很重要没有家长他就没法生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讲道理。

正确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的问题。幼儿在三岁前后,小孩在有一个阶段觉得说话口吃特别好玩。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同学说话口吃,小孩特别希望大家注意自己,这个同学一说话,全班同学都看他,后来全班的同学都和这个小男孩学,全班的男生都口吃。但长大以后大部分人没口吃,只有两个同学口吃了。他们说话口吃,父母特别紧张,这两个同学刚要说话,家长就会控制说“你先别说,想好了再说。”他会想我千万不能口吃,一分散注意力说话就更口吃。小孩表达本身就有些问题,他正在学习实验语言。2001年时有个《心理时间》的栏目有一集叫《出口成章说话难》,就是说口吃的问题,编导废尽心思设计如何表现口吃,要拍一些口吃的人,再找一些说话利索的人,告诉人们千万别口吃。但出去拍口吃的人找不到,很多口吃的人声称自己是口吃,但去拍的时候这些人都不口吃了,编导和我说拍不到口吃的人,我说这些人口吃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拿摄像机拍口吃,他们放松觉得没事就不口吃了。编导找了两个说话伶俐的人刘全和、刘全利当嘉宾,我当专家,主持人拿着念题目时是“出、出、出口成章„„”,越让他别紧张,他越口吃。我提个建议说直接开始吧,编导让我说话,结果我也口吃了,结果刘全和、刘全利也说不出来。各位看见了吗,人人都有可能是口吃患者,我们四个人有哪个人是舌头不利落的?但当编导说别紧张的时候我们都口吃了。这是口吃的发展趋势,家长非要求他说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圆一句话都不许口吃,这个孩子必然口吃。曾经有一个研究生敲我的门咨询,我说“进来吧”,他不进来仍是敲门,我打开门说“请进”,他的脸通红,叫了二十多个“杨”才叫出“教授”,我说“今天天气不错”,他说“是不错”,我不说口吃的问题,和他谈国际国内新闻,后来我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治口吃,我说“你不口吃呀,从你进门以后我没听见你口吃,你回忆一下你刚才口吃了吗”,他说确实没有,我让他口吃,他却怎么也不口吃了,我们谈了四十多分钟他都没有口吃。他爸爸是一个播音员,从小要求他必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个音发错了就给予严厉的批评,会说他“下次想好了再说”,每次说话他都要想半天,所以进门前就想进门后要说什么,越想越紧张。很多口吃都忽略了一个特点,就是紧张得太厉害了,忘了呼吸了。现场的朋友可以拿表看一下,憋一两分钟不呼吸都受不了。我不喘气和大家说话,呼吸不顺畅,说话必然结结巴巴的。昨天我来的时候,一个家长问我孩子说话口吃怎么办,我问孩子多大她说三岁,我说装听不见不予理睬,她说长大变成口吃怎么办呀,我说要是理他他就会口吃,告诉孩子谁说话都有点口吃说多了就好了,口吃的人和不口吃的人有什么区别?不口吃的人特别不在乎自己有口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是多做游戏,口吃的人开始受到家长的责骂,总是想下句话再也不能口吃,早期口吃的紧张是家长的责骂造成的,晚期口吃的紧张是自己造成的。

孩子尿床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三岁尿床不是问题,三十岁尿床是很大的问题。我下乡劳动时我们班有个同学尿床,晾被时应该是哪尿湿了哪冲着太阳,但他不好意思,每天晾被时把湿的地方冲里,天黑还不干,将来结婚会造成问题。家长对幼儿要求特别高,看到两三岁的小孩尿床啪的一巴掌,小孩他是控制不住。如何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有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情况特别生气,要吃饭时孩子拿着便盆到饭桌前面或尿或拉,两三岁孩子最大的快乐来自于排便排尿。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特别高兴的告诉妈妈说班里谁尿裤子了,家里来客人了孩子往往拿着尿盆不是尿尿就是拉屎,我的孩子也是,非不去卫生间,非要拿到饭桌旁边,这是幼儿一个快乐的感觉。家长看到孩子尿床特别焦虑特别急躁,孩子端着便盆到饭桌旁边不用管他,过了三岁他自然会知道去卫生间。有很多人在小时候尿床,有的家长有种错觉就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天生不尿床,我认为孩子尿床基本都是家长做得不太好,不是孩子不好。在座的各位,有谁说我自己躺着就能尿出来?我们尿尿不能躺着,人骨折后打着牵引,只能拿着便盆去接,但尿不出来,骨折瘫痪早期躺着都尿不出来。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长要训练孩子躺着尿不出来的习惯。两三岁还在尿床的小孩,你要观察一下他尿尿的时间,要尽到当家长的义务。你熬一宿盯着孩子看,事先积累一些经验,比如孩子晚上十一点、夜里两点、夜里四点、天亮之前各尿一次,那么你十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一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三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每一次在他要尿之前都被你把出去了,以后他再背贴着床就尿不出来了。有些家长睡觉很死,孩子十一点要尿时没人理,孩子躁动半天没人理就尿床了。我问过一些有遗尿症的患者,尿床之前是否做找厕所的梦?他们说做,梦到想去厕所然后就找厕所,然后就找到了,进去就尿了,然后就醒了。有时候我喝啤酒喝水喝多了,入睡不长时间就会做梦找厕所,但找厕所非常难。有一次我梦见总算找到厕所,正在要方便的一刹那,灯光大亮、音乐奏响,回头一看就相当于我站在舞台上,因为我的身子在床板上尿不出来。要想控制孩子不尿床很简单,家长辛苦两三天就行,按照孩子尿床的规律提前把尿把出去。

让孩子多做游戏,让孩子多和同龄孩子做游戏,对孩子学习和别人交往很有好处。现在不宜让孩子过早学习,六岁让孩子上小学是有科学道理的,六岁之前尽量不让孩子学习,六岁之前主要是通过游戏学习。

重视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孩子不会穿衣服的时候帮他穿,孩子不会穿鞋不会系鞋带的时候我们帮他,等孩子会的时候再让妈妈做,妈妈一定要坚持立场不帮他的忙,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要培养独立的人格,独立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要反思家长是如何对孩子的。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只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学习初期的孩子

孩子要上学了,父母感情上要放松,要孩子离开父母,保持一段距离但保持情感上的亲切,心理距离如何拉开、情感上如何拉近?生活上的照顾要减少,要经常和孩子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感情,很多家长说没有办法和孩子交流,家长和孩子感情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替孩子做了很多生活料理的事情,这些是孩子都能做的,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独立解决生活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生活要求不高,但对学习要求特别高,要按时完成作业要取得好成绩,孩子觉得家长是矛盾的觉得家长很怪,孩子的感情受到伤害,和家长的感情就疏远了。我在《心理访谈》做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个中学女孩和母亲特别对立,小学有一次考试成绩妈妈要求九十分以上,但她考了八十分,妈妈让她在街上跪着,孩子和妈妈的感情被破坏。

和异性父母交往学习长大后和异**往的方式。现在有些孩子和一个家长特近一个家长特远,就像刚才我所讲的一米八多的孩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这个儿子和妈妈距离太近和爸爸距离太远,和妈妈距离太近会学习妈妈,容易陷入某种心理误区,长大后男人的行为、特征就少,恋爱时会找一个像妈妈的人,这样感情就错位了,婚姻就会出现不幸。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世界里想找个母亲,结婚后会要求这个女人像妈妈那样照顾自己,自己什么也不干。《心理访谈》有一对夫妻,两个人老打架,女同志说嫁给这个男的太委屈太累太辛苦,他也不心疼不理解,男人什么家务都不做,女人全方位的照顾,男人还不满意。主持人问男人对太太什么地方不满意,他说太太挣钱少,主持人问他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太太,他说应该找一个这样的女人:在家里特能干家务,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外面特别能赚钱。主持人问那他做什么,他说他不干什么。依赖母亲的男人最可怕,你不照顾全了,他觉得你不是好媳妇,他希望你像对儿子一样照顾他,说你不是好媳妇实际是说你不是一个好母亲。等你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去做到母亲的状态后,男人又失落了,他发现他没媳妇了,他没结婚的时候他妈妈就这么做的他那时没有妻子,等到妻子都做到像母亲一样时他会觉得自己又没有妻子了,于是开始在外面找了。在家里需要人像母亲一样伺候他,在外面又找个情人。一个一米八的小伙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如果各位有这样的情况听完讲座后赶紧分床吧,不然的话毁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心理会被扭曲了。要培养孩子和同性父母和异性父母同距离接近,不要和一方特近和一方特远。

鼓励孩子积累社会经验,鼓励孩子多和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交往,鼓励孩子换位思考,反复提醒孩子你说小红不好,小红说小丽不好,问孩子“你觉得谁好谁不好,如果你是小红或者你是小丽会怎么样?”换位思考会让人产生理性的认识,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在很多地方做亲子关系的讲座,很多人问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有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爱学习。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别人的孩子天生都爱学习自己的孩子天生不爱学习。家长说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孩子爱玩游戏,爱玩游戏没有关系,他生下来就会玩游戏吗?他从不会玩到会玩是通过学习、钻研,很多家长说如果孩子把玩游戏的心放在学习上来就好了,那么研究他为什么对游戏有那么大的热情,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乐趣,得了一千分会说“好”,得了一万分会说“非常好”,得了两万分会说“太棒了”,得了五万分会出个姑娘拿束鲜花说“我爱你”,总是在强化你进一步玩下去。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过去看了看,看了之后说什么了?“瞧你,写作业怎么扭着身子?”“你看你的字写得像蚯蚓似的,能不能写直点?”这都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儿子写字,我说“你和谁学的呀?怎么写得这么好看?”孩子就会越写越好看,待一会儿过去看孩子写得整齐多了。让孩子觉得他能把事情做好,维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有不会做的作业题问你时你该怎么办?当孩子向你报告成绩不太理想时你怎么反应?如果孩子问你作业题,总的指导原则是不告诉,千万不要说“这你都不会”,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我儿子上小学时问我问题,我说我也不会,我有事情我先忙让他先想我告诉他我也会想,他想了半天也不会,我说不会就算了只能不完成了,老师都教了你不会是你的问题,他说问了好几个同学都不会,我说那么是老师的事情他没有教明白。孩子说不完成行吗,我说不完成不行但不会做怎么办呀,他说要不再想想,过了一会儿说“我真伟大”,我跑过去问他怎么伟大,他说看上去很难但做起来不难,终于想出来了,其实他做的是错的。我又开导他,他终于发现自己写的是错的。要支持孩子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给他表扬和鼓励,让他感觉我能干好这件事,他就有兴趣了。有的孩子说“没考好,考了95分”,家长告诉他下次努力认真比95分多就有进步,考100分就不会再有进步了。很多家长不这么说,很多家长知道孩子考了99分会说“那1分怎么丢的?”。家长往往会说少了一个小数点,如果发射火箭会出多大问题。那么发射火箭时小数点少了一位就发射了吗?家长会说不是要经过很多人检查的。不要给孩子过于完美的思维,让孩子对学习望而却步。

青春期的问题

小孩从十一、二岁开始到十七岁,身体上越来越接近成熟,内心也向成人过渡靠拢,第二特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一个人的青春期里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想迅速独立,想像一个成人一样独立的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没有办法摆脱依赖,没有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我们要了解青春期学生内心冲突、矛盾的状态大致是:独立和依赖、理想和现实、自负和自卑、沟通和封闭。青春期的孩子关注自我形象,很多想法互相矛盾、对立的,如果孩子学习出现困难差不多也是从初二开始,自我意识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困惑都出来了,又要独立又不能摆脱依赖,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主但还要听爸爸妈妈怎么说,自己想半天还是想不好。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每一句话他都不同意,他往相反的方向想,但他做事暗中还是合着我们的想法。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青春期的孩子想得特别好,对自己的生活对外部世界有美好的想象空间,但当他进入青春期后有个深刻的思考,人生、社会、自己,发现很多不如意不完美阴暗的一面,对理想能不能实现,现实能不能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当他遇到困境的时候,受到一些表扬会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遇到一些挫折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有时候自负和自卑会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协调是一种现象,其中自卑是主要的,觉得自己很渺小力量不够,自负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沟通和封闭的矛盾,沟通欲望特别强,对生活的感受希望和别人交流,但同时又想封闭,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不想沟通,年龄差距大的人也不想沟通,最愿意和同龄人打交道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有一个小孩愿意和挺大的孩子一起玩,年纪大的人人愿意和小孩玩,可以折射出一些心理问题。一个青春期的小孩愿意和成年人在一起,有可能折射出孩子不知道是缺乏父爱还是缺乏母爱,有可能是双方都缺有可能是缺一样,会和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交往。按照年龄特点,一般人愿意和同龄的人交往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年,不愿意和家长多说话是普遍现象。北京少年宫一些家长做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有一些时间让大家和我交流、互动,有一个家长说女儿每天不高兴,问她什么都不好好回答,说的话都透着烦感,女儿小时候天天缠着她,没想到现在和她说什么她都不和自己交流,她宁可泡方便面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孩子句句反驳、全听都得注意,青春期的孩子说一句反驳一句不太好,有可能爸爸妈妈说得是对的,句句都反驳你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说一句听一句可能隐藏其他问题,只有家长说得对就听说得不对不听但不和爸爸妈妈吵架是对的,家长说什么都听不管对错也是不对的。五年前我接待山西一个三十一岁的患者,他为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发愁找我咨询,吃饭的时候让我带他一起去,他说不知道吃什么合适,我让一个研究生带他去。研究生说食堂窗口特别多,他到哪里那个人就跟到哪里,因为那个人不知道该买什么不知道爱吃什么,看研究生买什么他就买什么。做了三天咨询之后我们有个心理游戏类的活动,到郊区的山里,他说得问问他妈妈是否同意去山里。他问我怎么样才能迷惑姑娘的心,我说我现在要回答你的问题我就成为你妈妈了,什么问题都问他妈妈,什么样的姑娘会喜欢他呀。

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不太爱理家长、反驳家长的意见,是这个阶段独立的表现,和不同年龄的人封闭,愿意和知心朋友交流,和家长之间有代沟,青春期的青少年每天都处于焦虑不安或者是担忧的状态,让家长觉是孩子不好接近和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但家长应当能够坦然面对孩子青春期出现的情况,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孩子要展现自己的想法,内心有一些混乱,和家长沟通减少是好现象,理性的家长不要打扰孩子的这个过程,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的,告诉孩子“你要”一点作用都没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青春期的自我意识,面对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在上学,面临要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任务,外部的交往有一些困难的时候,原有的心理素质中的问题心理健康基础性的东西在青春期暴发出来,婴儿期爱的缺乏、幼儿期游戏的缺乏,会出现很多家长很难接受的问题,比如追星、离家出走、厌学。

去年十月《心理访谈》搞了一个戒除网瘾的栏目,找了一些上网成瘾的少年在一个基地进行急训,做了七期节目把培养的过程做成心理访谈特别节目播出,上网成瘾的孩子面相干瘦脸色蜡黄,听着讲课手不自觉的就处在打键盘的状态,手部和前臂的肌肉是麻痹的。从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一般和父母的情感交流非常少,对父母的感情特别冷漠,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对生活有很多幻想,很不切合实际,有一些是家庭存在的问题。家庭条件好的娇惯特别多,孩子容易上网成瘾,让他别渴着别饿着,有什么事都替他解决这种孩子不爱学习,家长训斥孩子苦闷就会上网,一玩游戏就好了。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娇惯的孩子口袋里总有花不完的零用钱,不爱学习,不玩游戏也不愿意睡觉,后来开始留恋网吧。这样的孩子上学的动力不强,每天都那么舒服,学习是一个克服困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的乐趣在于拿出意志力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娇惯的孩子克服困难的力量不足,没有这种力量,网络游戏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步步带着奖赏和强化带着快乐,只需要通过快乐的奖赏就能维持,学习需要通过克服困难维持学习的动力。家长培养方式需要是理性的,让他平时要承担一些责任要克服一些困难,要给一些拒绝,孩子的要求不能全部满足,才有承受力有毅力克服困难,很多孩子上网成瘾是家庭娇惯造成的。我们原来指成瘾往往指使用药品成瘾,网络成瘾导致孩子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心理方面比如说和家人的情感、交往、认知,社会方面表现为学生不能上学、工作人员不能正常上班。我们在网络成瘾训练营基地看到大多数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网络成瘾都是家庭和孩子之间亲子关系不和谐或家长之间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是在催促孩子学习,形成孩子对家长依赖性强,孩子受措后得不到理解只能到网络里寻求关爱,不良的家庭关系驱使孩子网络成瘾。不合理的家庭责任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形成影响,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由老人带大,隔辈老人看孩子会有一种心理,多满足孩子的要求别让孩子受委屈,孩子和父母分离感觉自己被抛弃。有的家庭中缺少学习的气氛和人际交往的氛围,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会逃学或沉迷网络。从心理分析的原因,第一项是给网络成瘾行为一个借口,后面两项主要是针对家庭,有很多条新闻都会说网瘾是家长的问题,青少年少年儿童网络成瘾,很多家长都很委屈说很严厉花了很多钱教育孩子,为何将责任归结到家长身上。我们并没有人为的把问题归结到家长身上,当孩子到了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孩子是没有毛病的,是在我们的培养教育之下成长的,一个人要做父母,做好的负责的父母,要把孩子教育好,不仅是对孩子的爱,家庭气氛也要好,孩子没有成年,如何让孩子承担教育失败的责任?十八岁以上我们才更多倾向于做孩子的工作,责任方面应当由孩子更多的承担,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家庭上。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主要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个家长说以前对孩子特别简单粗暴,后来发现一本书叫《赏识教育》,所以老表扬孩子,但是效果也不好。简单的批评和表扬是一样的,问题就是简单,赏识是真正的欣赏和认识到他的优点加以表扬,如果一个人长得口歪眼斜,夸他长得漂亮不是事实,表扬的是真正的优点,是你发自内心认为该表扬的地方,不是处处赏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处理学习、上网和休息的关系,合理分配三者。孩子上网不超过两个小时,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关闭电脑,很多生活、学习、活动在网上也可以进行。你要想想现在对孩子采取的措施是对孩子教育的需要还是你要释放不良情绪的需要,如果是教育孩子的必要,对孩子有帮助可以做,如果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不做。《心理访谈》做过一期节目,一个妈妈和女儿感情不好,女儿甚至想杀了妈妈,因为妈妈让女儿在街上跪着。女儿有一件毛衣非常喜欢总是穿着,妈妈让她穿校服,妈妈用剪子把毛衣剪成碎条。我问妈妈为何要这么做,妈妈说什么都没想,她气死了就是要剪,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妈妈给剪烂,情感如何维系?我喜欢的你给剪烂,你让我做的事我就不做。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追星,从发型穿衣都像偶像看齐。追星也出了很多事情,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港台歌星来开演唱会,很多少男少女说话声音非常急促,有一个小女孩捂着胸口说“激动死了,心脏要跳出来了”。很多人截出租车但不知道去哪,说歌星出来去哪儿就去哪儿追,一个个说话声音都颤抖。青春期的孩子追星,家长不要太紧张,这是青春期的孩子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社会上明星应该多样化,不能只是影、视、歌、体育,劳动模范、企业家都应当是明星,让少男少女模仿和学习。青少年在混乱时期,需要有个榜样去效仿。喜欢学术明星的追易中天、于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是坏事。我们的社会不是明星太多而是明星太少太单一,要给青少年更好的榜样。追星不要到迷失自我的程度,丧失了自我,希望我和明星无限贴近就可以了,追星的问题要避免病态,要极大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充满梦幻,寄托着青少年的理想,追星是正常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交流好感情,正确的交流产生好的效应。理性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青春期以前的小孩可以直接说,青春期后可以诱导引导启发,最好是举例给孩子讲解。

谢谢大家。

问题:如果打孩子或用“找打”说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心理影响?

回答:打孩子或对孩子说“找打”对孩子都有负面影响,所谓打孩子要是象征性的,不要真打,对十二岁以下的少年对七岁以前的儿童可以打,因为太小的小孩和他说道理他不太懂,打他屁股一下,让他听话他不知道话是什么意思,拍一下屁股他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学龄前儿童象征性的打是可以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最好别打,如果非要打,只有一种情况是严重影响孩子或者别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否则最好不打。

问题: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全不打孩子是不是正确的? 回答:象征性的打孩子是有必要的。

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如何对待孩子早恋?

回答:孩子早恋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是我们引导和启发的问题。孩子早恋时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孩子正是要独立的时候,如果有家长想解决孩子早恋的问题,孩子逆反,越要干预越要做。所以要间接引导,用别人的例子,比如夫妻之间谈别人的例子来引导他,不直接和他说。我不知道教育管理部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必把早恋看得过于严重,我们的敏感度太高,孩子反而会产生兴趣,要区别一种情况是孩子不学习不和别人交往,只和一个特别固定的异性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这已经属于行为问题不是早恋问题。家长应该采取淡然的自然的态度不大惊小怪的态度,把该交待的事情交待,家长要对孩子信任,相信孩子是聪明智慧善良不会走错路,告诉孩子“你有权利和别人交往,我们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何去何从让他自己决定,激发他自己反思自己做事的态度,强烈跟踪、分割,效果反而不好。

问题:我的孩子现在十五岁了,如果以前错过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现在如何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和性格?

回答:孩子如果到了十八岁,可能需要一些专家的帮助。十五岁的孩子现在还是可以培养教育的,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坚决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自己会做的事父母不要管,不仅仅要求他学习,还要求他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表达爱学习爱的能力,要家长展示、示范给孩子。

问题:我儿子快五岁了,入睡必须家长陪着还得摸着他的屁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要养成孩子好的入睡习惯,养成一种规律,不到规律的时间先不让他睡觉,到入睡时间不要摸着他的屁股,要拍着他的屁股,时断时续,先重后轻,先频率高后频率低,给他一个心理暗示,相当于**的作用,使他神经的兴奋性慢慢降低。我的孩子小时候老是让我摸着他的后背,我就给他拍,还唱歌,拍的时候由重到轻,唱歌的声音由强到弱,拎一下他的小胳膊感觉一下,如果胳膊软了,减轻直到消失。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

篇2: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转播到微博..赞赞取消赞

转载自 心理培训 2011年07月14日 17:09 阅读(5)评论(0)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字体:中▼ 小 中 大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谈谈各位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给我出的题目。在《心理访谈》我们做了很多个案做了很多个别访谈,有孩子也有**,这些人的问题都从侧面折射出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心理访谈》中我做个一个案子,一个先生已经三十五岁了,没有正当职业,每天就是上网、打麻将、去茶馆,他已经结婚了,我问他“你太太肯嫁给你吗?”他说是他妈给找的对象,他有一个已经六岁的小孩,我问他如何生活,他说他妈妈给他生活费。家长把一个几斤重的孩子养成一个一米七几的壮汉,还需要给他娶媳妇给他看孩子给他的家庭发工资,这个妈妈当得太冤了,但这个孩子觉得挺对的。后来他妈觉得不对,说“你这个儿子是不是有问题呀?”打电话找心理访谈专家,说她儿子赌博欠人十万元钱赌债被人绑架了,绑架他儿子的人打电话让她还钱,如果不还钱就跺掉她儿子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她一害怕就把钱还上了。可还完钱之后觉得挺冤的,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呀?她把这个问题扔给我了,这个难题是什么性质的?是孩子还是大人的问题?凭什么孩子不工作照样能有钱上网、打麻将?为什么他没有资格做父亲却生儿子?要是没有别人帮忙,这一切他都做不到,帮他忙的是他的妈妈,他妈妈是在帮儿子还是在害儿子呀?

俗话说“三十而立”,他已经三十五岁了,还不能立起来!立起来和谁扶着他有关系,你早一点松手,小孩摔了跟头,小孩摔跟头没关系,摔了跟头爬起来就行了。但家长一直扶着他,那么就要扶到底。小孩子有一个特点,不会走路的时候不让抱,哭着喊着要自己走,等到他会走的时候就让你抱着。小孩一步一个踉跄一步一个跟头却不让你抱,坚持让自己走,但等走得平稳以后却一出门就张手让你抱。抱着孩子出门就是让孩子不能走路让他的两条腿废了,我们要做的事是让他自己走,他自己会走路就让他自己走,不要再抱着他。

今天我们就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来看一看怎么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好处。我们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心理健康是怎么实现的,这里面就有心理卫生的概念,所谓心理卫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和具体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使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是心理卫生的任务,今天团市委请我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就是心理卫生的干预措施,在这个讲座里面我可以通过讲一些教育的原理和具体措施,能够让各位天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什么样是健康的心理?就是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不是让孩子能办好眼前的事就行了,还要适应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孩子小时候上幼儿园,大了上学校,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恋爱结婚生育子女,这一生都在发展变化,要看我们培养的孩子有没有能力适应当前的环境和发展变化适应未来。

刚才我说的那个三十五岁的孩子,叫他孩子都很牵强,他已经是成人了,但他生理学的年龄是三十五岁,心理的年龄只是学龄前儿童。上学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作业,这个小伙子每天上网、打麻将、泡茶馆,这是成年人的行为吗?他如何做丈夫和父亲?这个人被家长培养出来只能适应学龄前儿童的生活环境,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环境,他的心理一直停置在儿童状态。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三十五岁的人不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

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做一些阶段性的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婴儿期;

2、幼儿期;

3、学龄前期;

4、少年期;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可以承担很多责任,我姐姐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四岁我弟弟一岁多,那时我姐姐就已经给我和弟弟做饭了,现在十七岁的孩子有多少在家里能做饭?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大的问题把孩子控制在孩子不能承担责任的状态,我们要考虑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如何教育、培养他们如何和他们互动如何和他们沟通,真正把我们的想法贯彻在他们身上,尤其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好处的。关于如何沟通的问题,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说的是我要和孩子交流,不太注意孩子是否想和家长交流。很多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教育的时候特别急切,恨不得孩子一天之内成长为一个人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急,要求的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能接受。很多厌学的孩子,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和家长激烈对抗,其中家长要负主要责任。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有两大误区值得重视,第一大误区是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青年和青少年时期,忽略了学龄前时期,其实上学之前特别重要。第二个误区是很多家长觉得对孩子好就是帮孩子做事。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特别注意孩子学龄前时期心理、体质的培养,第二是要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让孩子爱学习,首先让孩子能够有责任心能够独立承担生活的负担,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好好学习。有很多家长经常和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干,你要什么爸爸妈妈给你什么”,一般这样的孩子学习都挺有问题,如果这样说法的孩子学习没有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会有大问题。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干,人的一生没有一个阶段只把一件事做好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只有短促突击的情况下,可以一些天专干一件事,其他情况不可能相当长时间什么都不干只做一件事。一个孩子如果只注重学习,不干家务不替父母着想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也差。一个孩子爱学习心理比较健康的学习像回事干家务也自觉交往方式也冷静,这种孩子才真正要培养。婴儿期

在婴儿期要注重非语言的沟通。婴儿期的孩子不会说话,要注重语言前的沟通,如果有的同志孩子刚刚一岁或者一岁以内,要注意这个时段对婴儿、乳儿要注重对感官、言语和行动的三大训练。感官是给孩子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的感觉,让孩子感官发展比较全面、协调。训练孩子活动,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越老实越好,一动就会碰到、摔到,但从我们心理学发展学角度来看,一岁以内小孩的肢体动作对身体心理发展都是特别有利的。言语训练,有的家长看孩子不言语听不懂家长的话也不会说话,家长就不理孩子。聪明的母亲经常和孩子对话“宝贝,饿了吧?渴了吧?想妈妈了吧?”有的人认为孩子听不懂妈妈说些话没有用,孩子听不懂话不会说话是因为在妈妈和他说话之前没听过声音,老和他说话,有相应的表情和动作,他就慢慢知道这个声音是这个意思那个声音是那个意思,学着用这个声音和妈妈说话,妈妈就会有反应。你会说话就和孩子说话。

吃奶的小孩不仅是通过从母亲身体吃奶获取营养,还从母爱中体会到安全。吃奶的孩子刚从母亲身体里生出来,内心有很大的紧张和焦虑,他从那么温暖的环境离开母体,有很大的不适应,通过吃奶恢复安全感。所以现在提倡尽量让孩子吃母亲的奶,不仅是有营养,还在于母亲在喂奶过程中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有很多**的问题,例如对人不信任可能来自内心极强的感觉,有的人和别人谈恋爱,忽然间提出分手,对方问他为什么,他说觉得对方不同意所以先分手以免有被抛弃的感觉,对方不同意的信息是他自己的感觉,为了求证他才提出分手。母亲喂养能够去除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人工喂养容易造成孩子敏感和焦虑。尤其是有些人工哺养的时候拿奶瓶塞到孩子嘴里,这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孩子感受不到和喂奶人的亲密关系,即使拿奶瓶喂奶也要抱着他,让他尽量接近母乳喂养的状态。吃谁的奶,都有感情的付出、投入。喂奶有讲究,什么时候喂奶也有讲究,孩子在那儿躺着,抱起来就喂,这样对吗?有一派克己关系学派的心理学家,关注乳儿喂奶的过程,追踪到孩子长大,在孩子不饿在有饿的感觉之前的时候就喂奶的孩子和饿了之后哭但老是得不到奶吃的孩子长大后形成不同的心理品质,感受不到饿就喂奶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倾信别人,凡是饿得不得了猛哭周围没有人来喂奶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信任别人。你的同事、熟人、朋友是否有的人戒心特别强,什么事都小心谨慎,特别害怕上别人的当,如果他做生意,往往因为太谨慎了和别人无法合作。比如我是卖手机的,对方打款我才能把手机发出去。有人没有那么强的戒心,先把手机发过去,货到付款就行。做生意戒心特别强的人有可能失掉大部分生意,如果你劝他让他先付货后收款,他总觉得不安全。如果你说现在是诚实守信的人多先把货发过去吧,他会回答你:虽然是好人多,但万一他是坏人呢。他老有这样的心理,他有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很多人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有关系,潜意识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觉得自己是矛盾的,脑子想得很清楚要干什么,但行为不受控制不去干,或者觉得什么不应该干但不受控制偏要去做,在你精神世界里好象有两个想法,最终哪个想法力量强呢?还是你内心深处觉得不好控制的力量强,那个力量就是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是上升到意识到清醒的头脑里想不清楚不容易觉察的问题。大家如果相信潜意识,潜意识来自于我们清醒之前的年代在我们的脑子里注入了什么。喂奶基本是孩子不哭不想吃奶的时候不要喂,孩子哭了没拉没尿可能是饿了再喂奶,这时候喂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有好处。断奶的问题,有些家长不愿意母乳喂养,怕破坏体型,也怕喂奶麻烦断奶也麻烦。有些家长实在没办法要上班不断奶不行了就断奶,采取生硬的办法,有一些妈妈把奶头上抹上红药水、紫药水或者辣椒面,让孩子一吃觉得不对劲孩子就不吃奶了,可是大家要注意断奶断不好也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孩子原始的分离焦虑和安全感就来自于母亲的哺乳过程。一般孩子应当在一岁以内断奶,如果一岁以上还在吃奶会造成孩子依赖性格的形成。断奶也不能早于十个月,有的人产假是半年或三个月,那么应该循序渐进的断奶,慢慢减少喂奶次数增加辅食次数,到彻底断奶。成年人恋爱第一天还拥抱接吻,第二天就强硬的分手就好比抹辣椒面断奶,**对突然情感的断裂还有激烈的反应呢,更何况一岁的孩子,断奶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造成给孩子伤害。

孩子到一岁多会叫爸妈会说一些话会做一些简单的事时,家长要特别强调控制孩子大小便,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这里面也有心理学的讲究。不能强令孩子迅速控制大小便,大便好一些,尤其是小便不好控制。婴儿为什么要换尿布呀,是因为婴儿不能控制自己排便排尿,后来排大便可以控制,但排尿控制有困难,控制程度有逐渐成长的过程。有的家长对孩子尿床采取十分严厉的责骂甚至责打的态度,让孩子在控制大小便的问题上产生挫折。逗孩子玩有时也有问题,小孩有时候晚上不爱睡觉,大人就吓唬孩子,容易给孩子造成一些胆小和恐惧的行为。

幼儿期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幼儿期的孩子最强烈的愿望是多做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是喜欢玩,让他吃喝睡他都兴趣不大,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我们小时候在幼儿期没有这个问题,想当家庭的重心想当小皇帝,还有哥哥姐姐弟弟**,自然就会摆正合适的位置,你是这家的孩子,而且不止你一个。现在的小孩发现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围着他团团转,孩子不自觉的觉得自己是家庭里的最高领导人。有一次到《心理访谈》的一个孩子特别淘气,主持人问他家里谁最厉害,他说他最厉害,妈妈是老二爸爸是老三。有个孩子十七、八岁一米八多和他妈妈在一个床上睡,他们家给他预备的小床给他爸爸睡,他和妈妈睡大床,这个孩子的位置摆得如何?我说他睡在他爸爸的位置上呢,他说“他算什么呀?”他把爸爸摆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样的孩子心理就偏激了,他觉得他是家庭的中心,他的利益、愿望高于一切,在家里是这样,真要到了学校、单位,他也会这么想,有些年轻同志工作后时间不长就调动甚至辞职,现在孩子受不了批评,很显然这些孩子在家里说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要孩子摆正位置,要告诉孩子家庭里有家长,家长很重要没有家长他就没法生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讲道理。

正确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的问题。幼儿在三岁前后,小孩在有一个阶段觉得说话口吃特别好玩。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同学说话口吃,小孩特别希望大家注意自己,这个同学一说话,全班同学都看他,后来全班的同学都和这个小男孩学,全班的男生都口吃。但长大以后大部分人没口吃,只有两个同学口吃了。他们说话口吃,父母特别紧张,这两个同学刚要说话,家长就会控制说“你先别说,想好了再说。”他会想我千万不能口吃,一分散注意力说话就更口吃。小孩表达本身就有些问题,他正在学习实验语言。2001年时有个《心理时间》的栏目有一集叫《出口成章说话难》,就是说口吃的问题,编导废尽心思设计如何表现口吃,要拍一些口吃的人,再找一些说话利索的人,告诉人们千万别口吃。但出去拍口吃的人找不到,很多口吃的人声称自己是口吃,但去拍的时候这些人都不口吃了,编导和我说拍不到口吃的人,我说这些人口吃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拿摄像机拍口吃,他们放松觉得没事就不口吃了。编导找了两个说话伶俐的人刘全和、刘全利当嘉宾,我当专家,主持人拿着念题目时是“出、出、出口成章„„”,越让他别紧张,他越口吃。我提个建议说直接开始吧,编导让我说话,结果我也口吃了,结果刘全和、刘全利也说不出来。各位看见了吗,人人都有可能是口吃患者,我们四个人有哪个人是舌头不利落的?但当编导说别紧张的时候我们都口吃了。这是口吃的发展趋势,家长非要求他说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圆一句话都不许口吃,这个孩子必然口吃。曾经有一个研究生敲我的门咨询,我说“进来吧”,他不进来仍是敲门,我打开门说“请进”,他的脸通红,叫了二十多个“杨”才叫出“教授”,我说“今天天气不错”,他说“是不错”,我不说口吃的问题,和他谈国际国内新闻,后来我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治口吃,我说“你不口吃呀,从你进门以后我没听见你口吃,你回忆一下你刚才口吃了吗”,他说确实没有,我让他口吃,他却怎么也不口吃了,我们谈了四十多分钟他都没有口吃。他爸爸是一个播音员,从小要求他必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个音发错了就给予严厉的批评,会说他“下次想好了再说”,每次说话他都要想半天,所以进门前就想进门后要说什么,越想越紧张。很多口吃都忽略了一个特点,就是紧张得太厉害了,忘了呼吸了。现场的朋友可以拿表看一下,憋一两分钟不呼吸都受不了。我不喘气和大家说话,呼吸不顺畅,说话必然结结巴巴的。昨天我来的时候,一个家长问我孩子说话口吃怎么办,我问孩子多大她说三岁,我说装听不见不予理睬,她说长大变成口吃怎么办呀,我说要是理他他就会口吃,告诉孩子谁说话都有点口吃说多了就好了,口吃的人和不口吃的人有什么区别?不口吃的人特别不在乎自己有口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是多做游戏,口吃的人开始受到家长的责骂,总是想下句话再也不能口吃,早期口吃的紧张是家长的责骂造成的,晚期口吃的紧张是自己造成的。

孩子尿床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三岁尿床不是问题,三十岁尿床是很大的问题。我下乡劳动时我们班有个同学尿床,晾被时应该是哪尿湿了哪冲着太阳,但他不好意思,每天晾被时把湿的地方冲里,天黑还不干,将来结婚会造成问题。家长对幼儿要求特别高,看到两三岁的小孩尿床啪的一巴掌,小孩他是控制不住。如何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有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情况特别生气,要吃饭时孩子拿着便盆到饭桌前面或尿或拉,两三岁孩子最大的快乐来自于排便排尿。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特别高兴的告诉妈妈说班里谁尿裤子了,家里来客人了孩子往往拿着尿盆不是尿尿就是拉屎,我的孩子也是,非不去卫生间,非要拿到饭桌旁边,这是幼儿一个快乐的感觉。家长看到孩子尿床特别焦虑特别急躁,孩子端着便盆到饭桌旁边不用管他,过了三岁他自然会知道去卫生间。有很多人在小时候尿床,有的家长有种错觉就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天生不尿床,我认为孩子尿床基本都是家长做得不太好,不是孩子不好。在座的各位,有谁说我自己躺着就能尿出来?我们尿尿不能躺着,人骨折后打着牵引,只能拿着便盆去接,但尿不出来,骨折瘫痪早期躺着都尿不出来。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长要训练孩子躺着尿不出来的习惯。两三岁还在尿床的小孩,你要观察一下他尿尿的时间,要尽到当家长的义务。你熬一宿盯着孩子看,事先积累一些经验,比如孩子晚上十一点、夜里两点、夜里四点、天亮之前各尿一次,那么你十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一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三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每一次在他要尿之前都被你把出去了,以后他再背贴着床就尿不出来了。有些家长睡觉很死,孩子十一点要尿时没人理,孩子躁动半天没人理就尿床了。我问过一些有遗尿症的患者,尿床之前是否做找厕所的梦?他们说做,梦到想去厕所然后就找厕所,然后就找到了,进去就尿了,然后就醒了。有时候我喝啤酒喝水喝多了,入睡不长时间就会做梦找厕所,但找厕所非常难。有一次我梦见总算找到厕所,正在要方便的一刹那,灯光大亮、音乐奏响,回头一看就相当于我站在舞台上,因为我的身子在床板上尿不出来。要想控制孩子不尿床很简单,家长辛苦两三天就行,按照孩子尿床的规律提前把尿把出去。

让孩子多做游戏,让孩子多和同龄孩子做游戏,对孩子学习和别人交往很有好处。现在不宜让孩子过早学习,六岁让孩子上小学是有科学道理的,六岁之前尽量不让孩子学习,六岁之前主要是通过游戏学习。

重视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孩子不会穿衣服的时候帮他穿,孩子不会穿鞋不会系鞋带的时候我们帮他,等孩子会的时候再让妈妈做,妈妈一定要坚持立场不帮他的忙,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要培养独立的人格,独立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要反思家长是如何对孩子的。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只是给予严厉的批评。

学习初期的孩子

孩子要上学了,父母感情上要放松,要孩子离开父母,保持一段距离但保持情感上的亲切,心理距离如何拉开、情感上如何拉近?生活上的照顾要减少,要经常和孩子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感情,很多家长说没有办法和孩子交流,家长和孩子感情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替孩子做了很多生活料理的事情,这些是孩子都能做的,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独立解决生活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生活要求不高,但对学习要求特别高,要按时完成作业要取得好成绩,孩子觉得家长是矛盾的觉得家长很怪,孩子的感情受到伤害,和家长的感情就疏远了。我在《心理访谈》做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个中学女孩和母亲特别对立,小学有一次考试成绩妈妈要求九十分以上,但她考了八十分,妈妈让她在街上跪着,孩子和妈妈的感情被破坏。

和异性父母交往学习长大后和异**往的方式。现在有些孩子和一个家长特近一个家长特远,就像刚才我所讲的一米八多的孩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这个儿子和妈妈距离太近和爸爸距离太远,和妈妈距离太近会学习妈妈,容易陷入某种心理误区,长大后男人的行为、特征就少,恋爱时会找一个像妈妈的人,这样感情就错位了,婚姻就会出现不幸。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世界里想找个母亲,结婚后会要求这个女人像妈妈那样照顾自己,自己什么也不干。《心理访谈》有一对夫妻,两个人老打架,女同志说嫁给这个男的太委屈太累太辛苦,他也不心疼不理解,男人什么家务都不做,女人全方位的照顾,男人还不满意。主持人问男人对太太什么地方不满意,他说太太挣钱少,主持人问他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太太,他说应该找一个这样的女人:在家里特能干家务,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外面特别能赚钱。主持人问那他做什么,他说他不干什么。依赖母亲的男人最可怕,你不照顾全了,他觉得你不是好媳妇,他希望你像对儿子一样照顾他,说你不是好媳妇实际是说你不是一个好母亲。等你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去做到母亲的状态后,男人又失落了,他发现他没媳妇了,他没结婚的时候他妈妈就这么做的他那时没有妻子,等到妻子都做到像母亲一样时他会觉得自己又没有妻子了,于是开始在外面找了。在家里需要人像母亲一样伺候他,在外面又找个情人。一个一米八的小伙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如果各位有这样的情况听完讲座后赶紧分床吧,不然的话毁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心理会被扭曲了。要培养孩子和同性父母和异性父母同距离接近,不要和一方特近和一方特远。

鼓励孩子积累社会经验,鼓励孩子多和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交往,鼓励孩子换位思考,反复提醒孩子你说小红不好,小红说小丽不好,问孩子“你觉得谁好谁不好,如果你是小红或者你是小丽会怎么样?”换位思考会让人产生理性的认识,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在很多地方做亲子关系的讲座,很多人问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有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爱学习。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别人的孩子天生都爱学习自己的孩子天生不爱学习。家长说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孩子爱玩游戏,爱玩游戏没有关系,他生下来就会玩游戏吗?他从不会玩到会玩是通过学习、钻研,很多家长说如果孩子把玩游戏的心放在学习上来就好了,那么研究他为什么对游戏有那么大的热情,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乐趣,得了一千分会说“好”,得了一万分会说“非常好”,得了两万分会说“太棒了”,得了五万分会出个姑娘拿束鲜花说“我爱你”,总是在强化你进一步玩下去。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过去看了看,看了之后说什么了?“瞧你,写作业怎么扭着身子?”“你看你的字写得像蚯蚓似的,能不能写直点?”这都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儿子写字,我说“你和谁学的呀?怎么写得这么好看?”孩子就会越写越好看,待一会儿过去看孩子写得整齐多了。让孩子觉得他能把事情做好,维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有不会做的作业题问你时你该怎么办?当孩子向你报告成绩不太理想时你怎么反应?如果孩子问你作业题,总的指导原则是不告诉,千万不要说“这你都不会”,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我儿子上小学时问我问题,我说我也不会,我有事情我先忙让他先想我告诉他我也会想,他想了半天也不会,我说不会就算了只能不完成了,老师都教了你不会是你的问题,他说问了好几个同学都不会,我说那么是老师的事情他没有教明白。孩子说不完成行吗,我说不完成不行但不会做怎么办呀,他说要不再想想,过了一会儿说“我真伟大”,我跑过去问他怎么伟大,他说看上去很难但做起来不难,终于想出来了,其实他做的是错的。我又开导他,他终于发现自己写的是错的。要支持孩子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给他表扬和鼓励,让他感觉我能干好这件事,他就有兴趣了。有的孩子说“没考好,考了95分”,家长告诉他下次努力认真比95分多就有进步,考100分就不会再有进步了。很多家长不这么说,很多家长知道孩子考了99分会说“那1分怎么丢的?”。家长往往会说少了一个小数点,如果发射火箭会出多大问题。那么发射火箭时小数点少了一位就发射了吗?家长会说不是要经过很多人检查的。不要给孩子过于完美的思维,让孩子对学习望而却步。

青春期的问题

小孩从十一、二岁开始到十七岁,身体上越来越接近成熟,内心也向成人过渡靠拢,第二特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一个人的青春期里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想迅速独立,想像一个成人一样独立的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没有办法摆脱依赖,没有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我们要了解青春期学生内心冲突、矛盾的状态大致是:独立和依赖、理想和现实、自负和自卑、沟通和封闭。青春期的孩子关注自我形象,很多想法互相矛盾、对立的,如果孩子学习出现困难差不多也是从初二开始,自我意识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困惑都出来了,又要独立又不能摆脱依赖,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主但还要听爸爸妈妈怎么说,自己想半天还是想不好。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每一句话他都不同意,他往相反的方向想,但他做事暗中还是合着我们的想法。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青春期的孩子想得特别好,对自己的生活对外部世界有美好的想象空间,但当他进入青春期后有个深刻的思考,人生、社会、自己,发现很多不如意不完美阴暗的一面,对理想能不能实现,现实能不能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当他遇到困境的时候,受到一些表扬会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遇到一些挫折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有时候自负和自卑会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协调是一种现象,其中自卑是主要的,觉得自己很渺小力量不够,自负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沟通和封闭的矛盾,沟通欲望特别强,对生活的感受希望和别人交流,但同时又想封闭,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不想沟通,年龄差距大的人也不想沟通,最愿意和同龄人打交道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有一个小孩愿意和挺大的孩子一起玩,年纪大的人人愿意和小孩玩,可以折射出一些心理问题。一个青春期的小孩愿意和成年人在一起,有可能折射出孩子不知道是缺乏父爱还是缺乏母爱,有可能是双方都缺有可能是缺一样,会和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交往。按照年龄特点,一般人愿意和同龄的人交往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年,不愿意和家长多说话是普遍现象。北京少年宫一些家长做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有一些时间让大家和我交流、互动,有一个家长说女儿每天不高兴,问她什么都不好好回答,说的话都透着烦感,女儿小时候天天缠着她,没想到现在和她说什么她都不和自己交流,她宁可泡方便面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孩子句句反驳、全听都得注意,青春期的孩子说一句反驳一句不太好,有可能爸爸妈妈说得是对的,句句都反驳你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说一句听一句可能隐藏其他问题,只有家长说得对就听说得不对不听但不和爸爸妈妈吵架是对的,家长说什么都听不管对错也是不对的。五年前我接待山西一个三十一岁的患者,他为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发愁找我咨询,吃饭的时候让我带他一起去,他说不知道吃什么合适,我让一个研究生带他去。研究生说食堂窗口特别多,他到哪里那个人就跟到哪里,因为那个人不知道该买什么不知道爱吃什么,看研究生买什么他就买什么。做了三天咨询之后我们有个心理游戏类的活动,到郊区的山里,他说得问问他妈妈是否同意去山里。他问我怎么样才能迷惑姑娘的心,我说我现在要回答你的问题我就成为你妈妈了,什么问题都问他妈妈,什么样的姑娘会喜欢他呀。

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不太爱理家长、反驳家长的意见,是这个阶段独立的表现,和不同年龄的人封闭,愿意和知心朋友交流,和家长之间有代沟,青春期的青少年每天都处于焦虑不安或者是担忧的状态,让家长觉是孩子不好接近和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但家长应当能够坦然面对孩子青春期出现的情况,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孩子要展现自己的想法,内心有一些混乱,和家长沟通减少是好现象,理性的家长不要打扰孩子的这个过程,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的,告诉孩子“你要”一点作用都没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青春期的自我意识,面对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在上学,面临要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任务,外部的交往有一些困难的时候,原有的心理素质中的问题心理健康基础性的东西在青春期暴发出来,婴儿期爱的缺乏、幼儿期游戏的缺乏,会出现很多家长很难接受的问题,比如追星、离家出走、厌学。

去年十月《心理访谈》搞了一个戒除网瘾的栏目,找了一些上网成瘾的少年在一个基地进行急训,做了七期节目把培养的过程做成心理访谈特别节目播出,上网成瘾的孩子面相干瘦脸色蜡黄,听着讲课手不自觉的就处在打键盘的状态,手部和前臂的肌肉是麻痹的。从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一般和父母的情感交流非常少,对父母的感情特别冷漠,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对生活有很多幻想,很不切合实际,有一些是家庭存在的问题。家庭条件好的娇惯特别多,孩子容易上网成瘾,让他别渴着别饿着,有什么事都替他解决这种孩子不爱学习,家长训斥孩子苦闷就会上网,一玩游戏就好了。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娇惯的孩子口袋里总有花不完的零用钱,不爱学习,不玩游戏也不愿意睡觉,后来开始留恋网吧。这样的孩子上学的动力不强,每天都那么舒服,学习是一个克服困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的乐趣在于拿出意志力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娇惯的孩子克服困难的力量不足,没有这种力量,网络游戏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步步带着奖赏和强化带着快乐,只需要通过快乐的奖赏就能维持,学习需要通过克服困难维持学习的动力。家长培养方式需要是理性的,让他平时要承担一些责任要克服一些困难,要给一些拒绝,孩子的要求不能全部满足,才有承受力有毅力克服困难,很多孩子上网成瘾是家庭娇惯造成的。我们原来指成瘾往往指使用药品成瘾,网络成瘾导致孩子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心理方面比如说和家人的情感、交往、认知,社会方面表现为学生不能上学、工作人员不能正常上班。我们在网络成瘾训练营基地看到大多数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网络成瘾都是家庭和孩子之间亲子关系不和谐或家长之间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是在催促孩子学习,形成孩子对家长依赖性强,孩子受措后得不到理解只能到网络里寻求关爱,不良的家庭关系驱使孩子网络成瘾。不合理的家庭责任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形成影响,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由老人带大,隔辈老人看孩子会有一种心理,多满足孩子的要求别让孩子受委屈,孩子和父母分离感觉自己被抛弃。有的家庭中缺少学习的气氛和人际交往的氛围,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会逃学或沉迷网络。从心理分析的原因,第一项是给网络成瘾行为一个借口,后面两项主要是针对家庭,有很多条新闻都会说网瘾是家长的问题,青少年少年儿童网络成瘾,很多家长都很委屈说很严厉花了很多钱教育孩子,为何将责任归结到家长身上。我们并没有人为的把问题归结到家长身上,当孩子到了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孩子是没有毛病的,是在我们的培养教育之下成长的,一个人要做父母,做好的负责的父母,要把孩子教育好,不仅是对孩子的爱,家庭气氛也要好,孩子没有成年,如何让孩子承担教育失败的责任?十八岁以上我们才更多倾向于做孩子的工作,责任方面应当由孩子更多的承担,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家庭上。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主要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个家长说以前对孩子特别简单粗暴,后来发现一本书叫《常识教育》,所以老表扬孩子,但是效果也不好。简单的批评和表扬是一样的,问题就是简单,常识是真正的欣赏和认识到他的优点加以表扬,如果一个人长得口歪眼斜,夸他长得漂亮不是事实,表扬的是真正的优点,是你发自内心认为该表扬的地方,不是处处常识。营造和谐振家庭氛围。正确处理学习、上网和休息的关系,合理分配三者。孩子上网不超过两个小时,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关闭电脑,很多生活、学习、活动在网上也可以进行。你要想想现在对孩子采取的措施是对孩子教育的需要还是你要释放不良情绪的需要,如果是教育孩子的必要,对孩子有帮助可以做,如果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不做。《心理访谈》做过一期节目,一个妈妈和女儿感情不好,女儿甚至想杀了妈妈,因为妈妈让女儿在街上跪着。女儿有一件毛衣非常喜欢总是穿着,妈妈让她穿校服,妈妈用剪子把毛衣剪成碎条。我问妈妈为何要这么做,妈妈说什么都没想,她气死了就是要剪,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妈妈给剪烂,情感如何维系?我喜欢的你给剪烂,你让我做的事我就不做。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追星,从发型穿衣都像偶像看齐。追星也出了很多事情,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港台歌星来开演唱会,很多少男少女说话声音非常急促,有一个小女孩捂着胸口说“激动死了,心脏要跳出来了”。很多人截出租车但不知道去哪,说歌星出来去哪儿就去哪儿追,一个个说话声音都颤抖。青春期的孩子追星,家长不要太紧张,这是青春期的孩子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社会上明星应该多样化,不能只是影、视、歌、体育,劳动模范、企业家都应当是明星,让少男少女模仿和学习。青少年在混乱时期,需要有个榜样去效仿。喜欢学术明星的追易中天、于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是坏事。我们的社会不是明星太多而是明星太少太单一,要给青少年更好的榜样。追星不要到迷失自我的程度,丧失了自我,希望我和明星无限贴近就可以了,追星的问题要避免病态,要极大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充满梦幻,寄托着青少年的理想,追星是正常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交流好感情,正确的交流产生好的效应。理性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青春期以前的小孩可以直接说,青春期后可以诱导引导启发,最好是举例给孩子讲解。

谢谢大家。

问题:如果打孩子或用“找打”说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心理影响?

回答:打孩子或对孩子说“找打”对孩子都有负面影响,所谓打孩子要是象征性的,不要真打,对十二岁以下的少年对七岁以前的儿童可以打,因为太小的小孩和他说道理他不太懂,打他屁股一下,让他听话他不知道话是什么意思,拍一下屁股他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学龄前儿童象征性的打是可以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最好别打,如果非要打,只有一种情况是严重影响孩子或者别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否则最好不打。

问题: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全不打孩子是不是正确的?

回答:象征性的打孩子是有必要的。

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如何对待孩子早恋?

回答:孩子早恋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是我们引导和启发的问题。孩子早恋时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孩子正是要独立的时候,如果有家长想解决孩子早恋的问题,孩子逆反,越要干预越要做。所以要间接引导,用别人的例子,比如夫妻之间谈别人的例子来引导他,不直接和他说。我不知道教育管理部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必把早恋看得过于严重,我们的敏感度太高,孩子反而会产生兴趣,要区别一种情况是孩子不学习不和别人交往,只和一个特别固定的异性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这已经属于行为问题不是早恋问题。家长应该采取淡然的自然的态度不大惊小怪的态度,把该交待的事情交待,家长要对孩子信任,相信孩子是聪明智慧善良不会走错路,告诉孩子“你有权利和别人交往,我们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何去何从让他自己决定,激发他自己反思自己做事的态度,强烈跟踪、分割,效果反而不好。

问题:我的孩子现在十五岁了,如果以前错过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现在如何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和性格? 回答:孩子如果到了十八岁,可能需要一些专家的帮助。十五岁的孩子现在还是可以培养教育的,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坚决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自己会做的事父母不要管,不仅仅要求他学习,还要求他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表达爱学习爱的能力,要家长展示、示范给孩子。

问题:我儿子快五岁了,入睡必须家长陪着还得摸着他的屁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要养成孩子好的入睡习惯,养成一种规律,不到规律的时间先不让他睡觉,到入睡时间不要摸着他的屁股,要拍着他的屁股,时断时续,先重后轻,先频率高后频率低,给他一个心理暗示,相当于**的作用,使他神经的兴奋性慢慢降低。我的孩子小时候老是让我摸着他的后背,我就给他拍,还唱歌,拍的时候由重到轻,唱歌的声音由强到弱,拎一下他的小胳膊感觉一下,如果胳膊软了,减轻直到消失。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

标签: 清华大学 心理健康 孩子出生 心理学 生活环境 标签: 清华大学 心理健康 孩子出生 生活环境 孩子养成 | 编辑标签

标签 清华大学 心理健康 孩子出生 生活环境 孩子养成 发表 取消

字体:中▼ 小 中 大 更多▼ 设置置顶 权限设置 推荐日志 转为私密日志 删除 编辑

分享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转播到微博..赞赞取消赞 签名档修改

发表 取消

已经是第一篇

篇3:家长如何能够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

首先, 家长需要给孩子的身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并要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孩子是一份宝贵的、未来的礼物, 而不是给我们带来头痛和困惑的“问题”。要是我们天天带着兴奋的心态来打开这份礼物, 享受这份礼物, 他们将会在我们的接纳与欣赏里成长。这样的孩子就会有弹性地面对挫折, 而且跌倒的时候能够轻易地爬起来, 重新开始, 因为他拥有在父母赞赏眼光里成长的自信。我认为孩子是一本父母和教育者需要学会读懂的、独一无二的书, 而不是一张按照我们自己的心意而画的白纸, 更不是一个可以按照某个公式来批量生产的机器。成长的环境能够塑造一个孩子对人生的反应。用积极的心态来培育孩子, 能够造就一个拥有快乐童年和积极人生的孩子;而在消极的心态和批评的语言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他的内心缺乏阳光, 重建自信和自我肯定将会是他一生的难题。

其次, 要摆正配偶和孩子在家庭里的位置, 孩子绝对不能成为家庭的中心。美好的婚姻关系才是家庭的主要关系。孩子需要成长在一个父母相爱的环境里来培养安全感, 父母的快乐需要配偶而不是孩子来满足, 孩子无法为父母的快乐而承担责任。父母要是为了孩子的成就而牺牲一切包括婚姻关系, 只会成为孩子的心理重担。美好的婚姻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幸福未来的最好礼物, 也是培养孩子情商的主要模式, 比名校文凭或事业成就更重要。

再次, 我们要拒绝抢跑。现在全国很多家长、老师和孩子们都在疯狂地、焦虑地、恐惧地抢跑, 但却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思考一下大家这么着急跑向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跑?我的二儿子凯恩多次被老师要求跳级, 但我们也多次拒绝, 因为我们不愿意把成人对他高智商的期待凌驾给他, 而是更愿意他拥有一个正常的童年, 给他的情商和社交能力足够空间, 使之能够跟智商一起平行成长。我在麻省理工读书时认识一些从小是神童的同学, 但是他们都不快乐, 因为他们只有学习, 却缺乏知己的朋友, 也无法跟身边的异性朋友约会。

最后, 快乐不是孩子的目标, 而是一个副产品。一个孩子从小就需要学会延迟满足, 控制自己的欲望, 考虑别人的需要。他也需要家长允许他经过失败而成长, 而不是禁止他失败, 恐惧他失败, 因为失败是人生里一定会发生的过程, 也是一个成长的好工具。

一个快乐的童年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家长的陪伴, 而不是物质的充裕。孩子的童年不需要贵重的玩具或高级的衣服, 而是家长的接纳与关爱;他不需要排得满满的周末, 而是家长用心的管教;他不需要五星级的假日酒店, 而是经过长期用心地承担家务而获取一颗包容全世界的责任心。他不但需要被尊重, 也需要学会尊重别人, 才能真正地获得别人真心的尊重。

篇4: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关键词:心理健康;父母;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66-01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的科技发展如此之快,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降低了不少。在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强度和克服困难的力度方面努力得还远远不够。希望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所有家庭的愿望。

一、孩子需要家庭的温馨

父母是孩子很好的榜样,俗话说“一百位教师,也赶不上一位好母亲”,可想而知家庭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今天听到这么一件事情,让我感到很震惊,老师问一个中班的孩子,你和爸爸睡还是和妈妈睡呀,孩子说和妈妈睡,老师问为什么啊,孩子说爸爸老打妈妈,妈妈经常哭,所以自己经常和妈妈睡,老师又问那你觉得爸爸打妈妈是爸爸对还是妈妈对呢,孩子没有犹豫的说,爸爸打妈妈对!不知各位听到这的时候有什么感触。家长带给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平时看孩子的父亲也很温和,不像是有暴力的人,家庭给孩子灌输的思想远远大于幼儿园给孩子的影响,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这种影响对以后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小的伤害,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孩子有可能会觉得我打别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过错,从小就形成这种心理阴影,如果现在不矫正的话,以后的发展也会更加的苛刻。

二、孩子需要丰富知识

不知你的孩子了解多少当地的文化知识,又知道多少的历史文化。可以适当的带孩子出去走走,长长见识,丰富一下童年的乐趣,等到孩子上了小学以,不知还有多少时间给“玩”。减负之后的孩子天天让厚厚的书本压的喘不过气来,现在不看、不听、不学,不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家庭共同出游不仅促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还能大大增加孩子的阅历,让孩子了解地理知识、文化史迹、产业、节日、与人生学习有关的设施、地区的发展、自然美景、交通要道等。家长可以亲自让孩子来体验其中的乐趣。

三、培养孩子倾听别人说话

在家庭里在家庭里,这不仅仅是听的问题,和讲话者讲话的内容与技巧都有关系。要使孩子提高听的注意力,家长就更应该考虑在如何使孩子爱听的方法上下功夫,使讲话的内容吸引孩子。母亲要常常叮嘱孩子,“宝贝,今天老师说什么?讲一些给妈妈听”等等。即使孩子讲话的声音很小,家长也要表现出一种热情,注意倾听。孩子的好动、胆小,常常会让家长不知如何是好,倾听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尝试和孩子交流,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倾听也是一种尊敬别人的方式,尝试一次不行,那就继续,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倾听别人是一件骄傲的事情时,她会静下心来认真听。

四、培养孩子勤于思考

孩子本来好奇心就很强,什么都想试试,遇见陌生的东西,马上就会停下脚步仔细看看:“呀,是什么呀!”想摸摸,想试试。这样的时候,父母往往会一边阻拦着一边解说,或认为孩子在淘气,训斥道:“不要乱动!”其实这不利于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

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家长应留出一些时间上的“空隙”,让孩子去感悟。如果孩子发现了什么,就应该饶有兴趣地一起观察。而且,孩子一旦问出什么问题,就要作出适合孩子发育阶段理解水平的回答,并认真解释,可以将孩子的思维扩散,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尝试去做。

在父母亲如此的鼓励之中,孩子自然就会朝着“勤于思考”的方向发展了,一定让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贵,知道什么是危险的。婴儿出生后从一岁时就开始断乳,离开母亲的乳房,摄取普通的食物。与此同理,为了自立,孩子还需要开始心灵上的“断乳期”。这时的孩子,以自己贫乏的体验和知识,开始对发生在自己周围包括父母和学校里的事进行思考,观察社会。他们不是以父母或成人教导的那种概念去思索的,而是想建立起自己的观念。喜欢滔滔不绝的孩子突然变得话语很少,有时也会批评父母,不像以前那样坦率了,那时家长也许会感觉到一种失落感。这时,家长不能以养育孩子的父母自居,而是以前辈的身份和孩子交往。家长要尽力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和共鸣。劝导,是理解这—时期孩子的要点。孩子不能潜心学习时孩子在生活中要学会许多东西。如果学校里的学习并不特别落后,就用不着如此担心。但是,看见孩子不能潜心学习,家长总免不了会担心。那种时候,焦虑不安、唠唠叨叨地埋怨,或是严厉训斥、都只会适得其反。在担心孩子不用功学习之前,家长应向孩子表现出自己勤奋学习的姿态。社会是个大学堂,无论读书还是学烹调或是学音乐,如果喜欢,即使不走出门外,学习的机会也到处都有。家长不要焦虑,也绝对不能对孩子训斥,应该主动和孩子一起努力养成爱学习的习惯。孩子为自己不同于别人而感到苦恼时,当孩子有了独立思考的愿望之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就会变得很强烈。这时,有很多孩子都会暗暗地感到苦恼,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帮助孩子建立开放型的人际关系,客观地观察自己,学会体谅对方。现代社会是强调个性化的时代,重要的是应该培育这样的孩子:承认人有各种不同的个性,理解别人的个性,而且对自己充满着自信。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篇5:如何培养一个敬老的孩子?

对一些做惯了“小太阳”的孩子来说,由于习惯了长辈对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常常不懂得如何尊敬长辈。这里有一份小小的“七天计划”,让孩子从了解他最亲近的爷爷奶奶开始,学会尊敬长辈。给孩子讲道理的日子(星期一)孩子的问题:为什么爷爷奶奶可以不工作呢?在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他们也像爸爸妈妈一样工作,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好了,所以也不应该再工作了。就像宝宝,每个星期要到幼儿园去学习五天,到了周末就可以放松休息了,爷爷奶奶已经工作了好多年了,现在到了休息的时候了。

孩子的问题:爷爷奶奶为什么还会送我去幼儿园,去菜场买菜呢?

就像宝宝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也是爷爷奶奶的孩子呀!爷爷奶奶爱宝宝,也爱爸爸妈妈,虽然他们年纪大了,还是想帮我们做一些事情,来表达他们对我们的爱。所以我们要尊敬爷爷奶奶,也要多为他们做一些事情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

孩子的问题:那爸爸妈妈是不是也会老,我是不是也会老?

对啊!那是自然规律。爷爷奶奶从前也是像你一样的宝宝,后来才慢慢长大、变老的。爸爸妈妈和宝宝也会慢慢地变成爷爷奶奶一样的老人的。就像树叶在春天长年,到冬天凋落,变成泥土滋养大树,让大树明年再长出新的叶子一样,正是有了爷爷奶奶这样的长辈,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才有了宝宝呀!所以我们应该尊敬爷爷奶奶和所有的老人,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

孩子的问题:那我应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呢?

可以做很多事情呀!比如扶爷爷奶奶上下楼梯,为爷爷奶奶盛饭,陪爷爷奶奶说话。其实,只要留心,宝宝就会发现其实可以为爷爷奶奶做很多事情。

看老照片的日子(星期二)

在家里或多或少总会珍藏一些长辈们旧时的照片。虽然许多照片可能已经褪色或泛黄了,但在孩子眼里,这可能都是一件件神奇的宝贝。和孩子一起把这些老照片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吧!看着它们,听你讲长辈们当年的事情,这对孩子来说将是一段有趣的时光。看着照片上的长辈们那熟悉又陌生的脸,看着他们在照片上逐日的苍老……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年纪大的长辈,还是姑姑、伯伯等这些年轻的长辈,在孩子眼里,都不再是平日看到的样子,他好象是看到了长辈们从年轻走向年老的一个生命过程。这让孩子更直接地体会到生命的轮回,让他了解长辈的过去,也拉近了三代人之间的距离。

游戏的日子(星期三)

今天,和孩子做一个“跟踪”游戏吧!让他当一天“小侦探,看看爷爷奶奶、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比如陪奶奶到菜场买菜,和爷爷一起到公园散步,……虽然这些都是日常的小事,但对于平时习惯了别人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而言,却是他第一次全身心地去关注长辈的生活,他可以了了解到长辈的忙碌和辛劳,知道他们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也可以感受到尊敬长辈并不只是因为他们年纪比自己大,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值得尊敬。

如果有可能的话,爷爷奶奶可以带孩子到工作过的.地方去走一走。让孩子了解他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长辈们用劳动换来的,而不是他生来就应该得到的。体会到长辈的辛劳,才能让孩子珍惜和尊重长辈为他的付出。

听故事的日子(星期四)

在星期四的下午,坐在冬日的阳光下,让孩子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吧!当孩子知道原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有和自己一样淘气的时候,也喜欢玩泥巴,也曾经赖过床、不会做加减法……这会让孩子多兴奋呀!原来长辈们知道那长多他不知道的事情,对长辈们不仅有了情感的新近感和共鸣,而且还会对他们“肃然起敬”哦!

动手做的日子(星期五)

每到新年,孩子总是会得到长辈的祝福。这个新年,让孩子动手为长辈们做新年礼物吧!让它们来转达孩子对长辈的尊敬与爱。

准备:2颗螺丝钉,1个南瓜(可用苹果、梨等水果代替)、一段很软的铅丝、一个瓶盖、几片叶子、一把钳子。

制作方法:

1、先把小南瓜洗干净,然后擦干。

2、在小南瓜上钉上2颗螺丝钉。看,小南瓜张开“眼睛”了。

3、现在,充满创意的时候来临了。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铁丝在小南瓜上绕出他心目中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的形象:戴眼镜的爷爷、挽着发髻的奶奶,总是笑嘻嘻的外公……

4、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瓶盖,在瓶盖里面放上几片叶子做点缀,最后把孩子的作品固定在上面。

看,孩子心中珍藏着那么多长辈们的可爱形象!新年里,让孩子把他的作品送给他尊敬的长辈们吧!这将是一份多么美好而有趣的新年祝福呀!

小叮咛:因为在制作时,可能需要用钳子把整段的铅丝断开,这时,为了确保安全,爸爸妈妈可以代劳。

当“小拐杖”的日子(星期六)

一直以来,经常是长辈们围着孩子团团转。今天,让孩子做一天“小拐杖”,为爷爷奶奶“鞍前马后”地跑一跑吧!

吃饭时:

帮长辈放碗筷。

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收拾碗筷。

饭后帮助妈妈收拾碗筷。

睡前向长辈们道晚安”。

外出时:

问候遇到的长辈。

乘车时,给长辈让座。

其他:

早晨,问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

为爷爷奶奶捶背,捶捶腿。

好的东西先请长辈先吃。

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奶奶拣菜、替爷爷拿报纸等等。

长辈说话的时候,不随便插嘴。

联想的日子(星期日)

下面有一个小表格,在温馨的午后,让孩子记下他为长辈做的“爱心记录”吧!可以由孩子说,父母记:当然也可以让孩子画下来。

小拐杖的爱心档案

谁需要我的帮助? 爷爷

他需要什么帮助 扶着他走路

为什么他需要我帮助?因为爷爷年纪大了,走路容易跌倒

我是怎么帮助他的?我扶着他上楼

当我帮助他时,他是什么表情?(要画下来哦)

给爸爸妈妈的贴心叮咛

1、以身作则尊敬长辈最重要。

2、经常让孩子与长辈进行交流。

3、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篇6:如何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

1、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让孩子自由选择并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

如果孩子选择错了,她自己将承担责任,一旦意识错了,她能很快改正。如果是你帮她做的选择,即使对了,她也不一定会做的很好;要是错了,她会怨恨你,因为责任在你。

2、认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意见。

要与孩子做朋友,家里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长说了算。尤其是遇到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商议,听取孩子的意见,对的意见要接受,不对的意见要做出解释。

当家长就家里的某件事做出决定时,也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家里平等的一员,在以后会积极为家庭着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事情本事的完成。

3、争取理解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理解孩子的愿望,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同时也要向孩子敞开自己的胸怀,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思想,感受父母的喜怒哀乐,争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这不仅能帮助家长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且有助于家长更好的引导孩子成长。

4、对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用讲道理的方法

不要轻易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发指令,要尽量引导孩子去思考。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对于问题,应通过谈话、协商,取得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最后求得公正合理的答案。

5、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原则

我们强调给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但并非自由放任。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确是错了,就不能任何迁就,一定要严肃指出,并做出相应的解释,以免下次重犯。如果是自己错了就敢于向孩子承认。要用自己的言行、作风给孩子做出表率,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6、主动和孩子交流心里想法。

与孩子沟通,目的是要增进彼此的了解将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向孩子说清楚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沟通。其实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单向性的,目的只是让孩子了解父母,要求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

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你们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你们的意思,但你们有没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沟通,要求父母主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孩子表达,同时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互相倾听,互相了解。这样,才能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后“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健康成长。

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下面十句话:

1、你为什么就不能够像……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

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你简直笨到家了

这话只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不求上进。家长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卓有成效的帮助,才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掌握生活本领的根本方法。

4、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

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产生无以名状的孤独感。

倘若你的确想独自呆一会儿,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释:我很乐意与你在一起,只不过现在太忙,请原谅。

5、少罗嗦,闭嘴

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视。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毫无主见,依赖性极强,把自己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6、老老实实去做,不然……

空洞的威胁最终将损害家长的威信。孩子反而会继续自己的不良行为。瞧你怎么办。

最好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偿罚手段。

7、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软硬不吃,但千万别说妈妈求你了。说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心里更加篾视你

8、我没本事

和孩子谈话时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无遗。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9、揍死你

当你说这话时,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这是一句根本无法兑现的大话。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10、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

最后通牒式的话让孩子没法应对,他虽然不想离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头。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逞一回英雄,真的离家出走了。应明确指出孩子的错,即使在批评的时候,也应让他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切。

你的孩子,你不管谁管?你的孩子,你不爱谁爱?

请你别忘了每天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们:

1、让孩子无拘无束。

2、教孩子关心别人。

3、发自内心地大笑。

4、表扬得有技巧,鼓励孩子自信心。

5、让艺术走进孩子心灵。

6、微笑,让孩子懂礼貌。

7、适时地让步。

8、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

9、教孩子鉴赏他拥有的东西。

10、让孩子掌握新的技能。

11、教他控制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学前班数学语文期末复习试卷下一篇:篮球原地高低运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