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

2024-04-29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通用10篇)

篇1: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1、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综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百以内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二位数乘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创设了猴子两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个桃子,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习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运算的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并做到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算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因为这是能正确解题的关键。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少,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悟竖式的计算方法。

2、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②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本环节把教材主题图编成小猴分桃的童话故事,创设这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入,用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境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出示课题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本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打算有怎样的收获?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基础提出来的,自然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方法进行尝试计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习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

刚进入这样除法竖式的学习,并且第二次分桃时,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在个别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馈,自然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这里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创新,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实践证明,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具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

交流反馈后,面对多种算法,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3、巩固提高,合理迁移

练习既是信息反馈的手段,又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措施。为此本环节安排了练习教材中的两道习题,第一题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合理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第二题更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安排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符合课标对练习的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4、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与生活应当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源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在本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今天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用处,把数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的价值,并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他们生活的世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反思总结,适时升华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学生自我反思的一种极好的机会,这里引导学生总结、提高,并通过反思悟出新的数学问题,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另外本节课还注意到板书内容的条理性、概括性、整体性、直观性等。整节课贯彻愉快教育精神,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产生了积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师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第一小节《分桃子》(教材第54~56页)。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并为计算多位数除法打基础。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不仅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分桃子”的生动情境,还设计了“果园”“小动物们聚会”等情境,旨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对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乐于合作,并懂得通过“自主合作”来获取新知。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较完整地口述把48个桃子平均分的过程,但不一定能完整地叙述出它的笔算过程,这缘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计算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能正好整除时),可能出现余下的数不和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并起来再计算的问题,这是因为刚刚进入到三年级的学生,在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将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需求,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思考过程,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并且,我还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桃子,把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操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缜密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富有成效。

三、学习目标

1.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篇2: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分桃子 》说课稿

贾 荣

《分桃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分桃子》。P54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的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呈现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下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计算,而且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引发思考、解决问题。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列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的每一步算理。

三、说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

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去花果山里转转吧。”多媒体出示,猴子分桃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紧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小棒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自主探讨、认识算理”。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我准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展开。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发48根零散的小棒,第二大组发4捆10根和8根零散的小棒,让两大组学

生把这48根小棒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看看哪组分的快。

通过竞赛,肯定第二大组的速度快,那么慢的组就有意见,他们会感到游戏不公平,接着追问大家都是48根小棒为什么游戏会不公平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突破除法的算理。为后续的算法展示奠定基础】

第二个层次“合作交流、寻求算法”。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面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设计意图:在这一大环节中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在过程的安排上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2”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从中择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2只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地回家去,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机灵狗,机灵狗有困难,猴子们很想帮忙,可不知道该怎么帮,大家愿意帮它们吗?(完成教材第54页练一练,课件出示)

2、机灵狗的问题解决了,2只猴子继续往回走,又碰到了两只正在争吵的青蛙,他们无论怎样说,两只青蛙都觉得对方不对,大家能帮帮他们吗?(完成448÷4,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巩固本节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

两只小猴拿到分到的24个桃子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美餐一顿,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它也想参加分桃子,聪明的同学你能帮这三只猴子来分一分这些桃子吗?你会用竖式的计算方法算一算吗?我们把这个问题留在课下思考,下一节上课的时候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五)畅谈收获,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设计意图:最后开放式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回顾本堂课的收获,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培养其反思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的在生

活中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高。】

六、说教学评价方法

篇3: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4: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

(三)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算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

(三)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

(三)位数的竖式计算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1、师:金秋十月,桃子熟了。两只聪明的猴子要到智慧果园里摘桃子了,看,这有几把果园的钥匙。咱们一起取下来吧。(出示多媒体口算题)

60÷20 45÷5 50÷25 24÷12 54÷9 18÷6

2、师:进入了智慧果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果园图以及4篮桃子,每篮10个以及8个桃子和2只猴子。)

二、探索新知,建立模型

(一)探究新知,“48÷2的算法及算理”

1、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2、师: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8÷2】

3、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以下内容为教师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1:用口算的方法,40÷2=20,8÷2=4,20+4=24

方法2:用圆代替桃子画一画,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两篮,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

方法3: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每捆十根,先分整捆的,每只猴子分到2捆,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合起来每只猴子分到24个。

方法4:用竖式来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竖式书写方法: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48÷2=24(个)24248488表示2个十乘以2等于4个十。表示4个一乘以2等于8个一。0答:每只猴子可以分24个。

5、小结。

师:同学们在帮助小猴子解决分桃子的过程中,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找两名学生说一说,学生说过之后,教师小结):对,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所得的商,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所得的商,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

(二)合作交流

【探索除数不能被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整除而出现余数的算法。】

1、师:看,又跑来一只小猴子,它也想一起来分桃子。(在课件上出示第三只猴子图片。)你能把问题说完整吗?

2、师:你们能列出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3。】

3、师:每只猴子还分2篮,够吗?

4、师:该怎么分,先在小组里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边分边研究怎么用竖式表示出你们分的过程。【小组合作研究。】

5、汇报交流。

【师引导学生边书写竖式边对照分桃子的过程。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一篮(10个),在商的十位上写1,第一次一共分了1×3=3篮,还剩一篮,把剩下的1篮(10个桃子)与外面的8个桃子合起来再接着分,平均每只猴子又分到6个桃子,第二次一共分了6×3=18个桃子,这次分完,没有剩余,就在商的个位上写6,竖式的最下面写0。每只猴子一共分得16个桃子。】

(三)、对比反思、建立模型

1、师:这次分桃子跟上次分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说出整篮的分完没有剩余,第二次整篮的分后有余数。】

2、师:有余数时该怎么办?(找两、三名学生说一说,结合学生说的情况,教师小结):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时,就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落下来与它合起来,再除。一定要注意: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竖式,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总结,都是从十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应用,深化练习师:小猴子分完了桃子,要各自回家了。刚才他们玩的太高兴,把钥匙混在一起了,你能帮他们找出自己的钥匙吗?先来估计一下 【(出示多媒体:

48÷4 69÷3 86÷2 84÷6 448÷4 726÷6 师:一起来算一算。

这几个钥匙里有几个新朋友,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他们与刚才我们学的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同学们,小猴子这节课收获了智慧果,你们有什么收获?

篇5: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

教材分析:《分桃子》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范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以及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在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分桃子”的经验。知道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通过第一单元《植树》的学习,多数学生能够直接口算出48÷2的结果,并具有试商的经验。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用图示、摆小棒的方法解决与除法有关的问题。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感。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类比、建立模型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学重点: 探索和掌握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1.理解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法竖式正确、规范的书写。2.除数不能被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整除而出现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出一些简单的除法题目,让学生回忆起这些题目的做法)60÷3= 40÷2= 8÷2= 18÷3= 54÷6= 72÷8= 4÷3= 16÷3= 学生口答,有答错的集体口答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与这节课有关的旧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又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本节课做准备)2.师:花果山果园的桃子丰收了,可是两只猴子正在为怎么分桃子而犯愁,我们一起去帮帮它们好不好?

3.师: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上出示果园图以及4篮桃子,每篮10个以及8个桃子和2只猴子。)

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一)探究新知,“48÷2的算法及算理” 1.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2.师: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8÷2】 3.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用你喜欢的图形代替橘子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以下内容为教师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1:用圆代替桃子画一画,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两篮,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

方法2:用小棒代替桃子摆一摆,每捆十根,先分整捆的,每只猴子分到2捆,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合起来每只猴子分到24个。

方法3:用口算的方法,40÷2=20,8÷2=4,20+4=24 方法4:用竖式来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竖式书写方法:

师(结合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随机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控,无论学生先出现哪种回答情况,教师都要对“理解算理”重点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尤其要重点处理用竖式计算的情况):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这两种竖式,哪一种更能把分桃子的过程表达清楚?你能把分桃子的过程和竖式的书写顺序对照起来说一说吗? 【师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出第二种方法更能把分桃子的过程表达清楚,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2篮,每篮十个,就在商的十位上写2,第一次分了2×2=4篮桃子,整篮的分完了。接着分个位上的8,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在商的个位上写4,第二次分完了4×2=8个桃子。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就在竖式的最下面写上0。】 5.小结。

师:同学们在帮助小猴子解决分桃子的过程中,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找两名学生说一说,学生说过之后,教师小结)

师:对,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所得的商,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所得的商,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

(二)合作交流

【探索除数不能被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整除而出现余数的算法。】 1.师:看,又跑来一只小猴子,它也想一起来分桃子。(在黑板上出示第三只猴子图片。)你能把问题说完整吗?

2.师:你们能列出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8÷3。】 3.师:每只猴子还分2篮,够吗?

4.师:该怎么分,先在小组里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边分边研究怎么用竖式表示出你们分的过程。

【小组合作研究。】 5.汇报交流。【师引导学生边书写竖式边对照分桃子的过程。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一篮(10个),在商的十位上写1,第一次一共分了1×3=3篮,还剩一篮,把剩下的1篮(10个橘子)与外面的8个桃子合起来再接着分,平均每只猴子又分到6个桃子,第二次一共分了6×3=18个桃子,这次分完,没有剩余,就在商的个位上写6,竖式的最下面写0。每只猴子一共分得16个桃子。】

(三)、对比反思,建立模型

1.师:这次分桃子跟上次分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说出整篮的分完没有剩余,第二次整篮的分后有余数。】 2.师:有余数时该怎么办?(找两、三名学生说一说,结合学生说的情况,教师小结):当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时,就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落下来与它合起来,再除。一定要注意: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观察黑板上的这两个竖式,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总结,都是从十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三、深化知识,巩固提高 1.先估计,再计算。

【练习纸: 63÷3 84÷6 448÷4 726÷6 】(1)学生齐练,指名板演。(2)学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3)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篇6: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么一句话:从书本看到的,你能记住10%;亲耳听到的,你能记住20%;而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你能记住80%。为了让学生能从教学实践中主动获取新知,这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的多样活动。

一、领悟教材编写意图 把握课程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为此,我设计了以配菜为主题的情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初步学会解决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课件、(衣服、菜名)小卡片。

二、对教材的创新处理 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

最简单、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盒饭配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还有就是:服装搭配、朋友握手、动物园参观路线、猜老师电话号码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教学方法的创新处理——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感知的学习方式来经历、体验搭配中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关注个体差异。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体现新课程理念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新课开始,我把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放臵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谈话的形式,用轻松的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于是我用谈话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揭示课题: 师:国庆长假小朋友们过得快乐吗?你们一定品尝了许多美食,请小朋友们说说看。排骨、鱼这些都是什么菜?土豆、冬瓜又是什么菜?这么多的

食物,怎样搭配来吃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呢?对了!在饮食中注意荤素的搭配,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搭配中有不少的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吧。(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2、借助活动 体验搭配

在这一环节中,围绕学校餐厅配菜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在这里,教师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记一记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活动一: 搭配星期一的菜谱

师:学校餐厅开餐了,今天(星期一)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搭配好,今日菜谱:(课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1)师:星期一的菜谱是怎样的?厨师对配菜有什么要求?(点击课件出要求: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师:那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边点课件边问)2)学生尝试解决 3)反馈交流

活动二:搭配星期三的菜谱(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师:一份盒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如有困难的同学请你举手,或来老师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如能帮助学校餐厅搭配好全部的菜,你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的服务员。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几种配菜方法呢?(生:有2种)

⑴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⑵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选出最好的一份记录向全班同学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异同? 然后老师小结: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要求每位同学发言后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对我的发言有什么意见?)

在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如果学生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最后老师评价:刚才这两个小组的同学说得都挺好,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服务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汇报,可能会出现找不全、重复的情况,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每一种搭配都找出来。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通过四人的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后,让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答案寻求搭配中的规律,将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活动三:搭配星期五的菜谱

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配菜,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的菜,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出示星期五的菜谱)

师:星期五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a、口述配菜方法b、用乘法和加法:“你是怎样想的?”2X3是用荤菜来配素菜。3X2是用素菜来配荤菜。3+3用一个用荤菜来配素菜,再用另一个荤菜来配素菜。

师:你们同意xxx同学的配菜方法吗?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xxx同学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请xxx同学领取聘书。

(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在配菜搭配结束后,为了给学生一个综合运用新知识的空间,我让学生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服装搭配、与朋友握手、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生活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课末谈本次学习的感受,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这样使学生不仅拓展了知识,同时实现了学科间的整

合。

活动一:服装搭配。

1、XX同学当了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他的妈妈可高兴啦!并带他去买新衣服,你看(课件出示图片)衣柜里放着二件上衣和2件下装,她应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配一配,怎样想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四人小组交流方案。然后指名回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进行巩固,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搭配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

活动二:朋友握手

刚才XX同学穿上漂亮衣服到了公园,碰到朋友们,三个人见面他们很友好的每二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呢?

师:四人小组中分别扮演自己的角色,实际握一握手,看看一共要握几次。怎样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出示课件验证。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

活动三:动物园参观路线。

师: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本周末将带大家到动物园去参观。愿意吗?(出示课件: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

说一说: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反馈交流:共有几条路可以走,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你听明白了吗?每条路既没有路名,又没有其它标志,同学们很难把路线表述清楚,你有好办法吗?

生:标上路名,或者用字母、数字来代替。(课件出示标出)数一数: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学生数后在小组交流,教师板书:

A→C A→D A→E B→C B→D B→E(使学生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4、全课总结 体验成功

⑴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

2、你认为我们班上

哪位同 学表现得最出色?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⑵布臵课外作业: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搭配现象。

篇7: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8: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

榆林市第七小学 刘兴林

学习目标:

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3.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教学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课件直观教学法、学案导学法。教具准备: Ppt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分发“导学案”(内容如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并给出答案。复习

15×2= 20×5= 21×3= 36÷6 = 48÷8= 72÷9=

二、新课导学

1、Ppt展示“分桃子”的情境,提出问题:把这些桃子平均分配给两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板书课题:分桃子

2、提醒同学们认真阅读ppt课件中所展示出的情景画面,启发学生根据情景画面所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由ppt展示情景画面)

3、学生汇报在情景画面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ppt展示有代表性的信息:如“一共有(6)个框”“一共有(68)个桃子?” 启发学生设计“平均分”的方法。(提醒学生可以使用68根小棒代替68个桃子。)

方法一:一个(根)一个(根)地分,每只猴子分到()个。方法二:先分6框(捆),然后分其余的8个(根),每只猴子分到了()个。

4、解决问题: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68÷2=34(个)

5、小组讨论,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68÷2=()该如何计算?

学生汇报:(最后由ppt展示下面内容,以便统一学生的意见,肯定学生的汇报结果)口算:

6、竖式计算:

请你根据刚才口算的过程,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通过投影仪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1)和(2):先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0,就是60÷2=30;再把余下的8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根,就是8÷2=4;30+4=34,商34表示每只猴子各分到34个桃子。(3):就是把口算的方法简单的:“安装”了过来,碰到不能平均分的情况就无法表示了。(学生汇报与老师启发引导相结合)

对于算式(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列竖式计算除法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让学生齐读,以便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强化认知)

7、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追问,余数2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剩下的2个桃子,不够再分,所以余数是2,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运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48÷2 = 89÷2 = 69÷3 = 55÷5= 67÷7 = 84÷2 = 85÷4 = 96÷3= 3.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小结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2)符号要写准确;

(3)从高位除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4)余数要比除数小。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页第4题,第5题。

六、板书设计

分桃子

列竖式计算除法的一般方法:

(1)相同数位要对齐;(2)符号要写准确;

篇9: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图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的知识,本课时安排的内容是在巩固学生已有分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空间观念。这节课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理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观察、分类、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教学重点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4.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外形特点。

5.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实物图形、课件及学生的学具。

二、说教法、学法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采用情境法、游戏法、谈话法和实践法等教学方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采用了能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等方法指导学生运用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教学目标,以获得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建立学生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要把这些经验上升到清楚地知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会辨认几种物体和图形,应该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为此,在教学上我准备这样安排教学活动:1.问题指向、预习先行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互动探究、合作求解。4.小组活动、交流展示。5.适度拓展、强化训练。6.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将努力创设一个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拟这样引入:利用课件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喜洋洋,并旁白: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喜洋洋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请你们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都有些什么。

第三环节: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1.分—揭示概念

可以用一句话引入:看,喜洋洋把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带来了:他要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一分,并说说这样分的原因。这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组内分、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分的结果。我再着重讲解按形状来分的结果。先利用课件显示分类结果,让其他小组也这样分一分。再问学生: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它们都有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我按学生说的在电脑上出示实物名称。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黑板上。我再接着提问:为什么这堆是长方体?这堆是正方体呢?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区分大有好处。这里运用了多媒体手段,结合具体实物,揭示几种物体的概念。

2.摸—感知特点

喜洋洋真不死心,还有问题呢?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他的挑战?他要求大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件物品,仔细看一看,它长什么样,再摸一摸,看有什么感觉,并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充分体验完后,再来汇报,此时,汇报到哪种立体图形,我会让全班同学闭着眼睛摸一摸、感觉感觉。并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

茶叶筒:有点长,有点胖,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了,摸起来滑滑的,圆柱横着放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

牙膏盒: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魔 方:四四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球: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还可能在桌面上转动。

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学习方法中,学生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而在强调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时,学生既再次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又培养了观察比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小组活动、交流展示 1.找—图形抽象化

喜洋洋也把这些物体分类并画在了纸上,他带给我们的问题是:他画的分别是什么物体的立体图形?谁愿意上黑板上来贴一贴,其他同学静静看,当小裁判。贴在对应的位置。(评语: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小助手贴得也准确,这四幅图就是和实物对应的立体图形。)

这样让学生观察发现,经历从具体实物到抽象图形的变化过程。2.摸—再次感知

想一想: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闭着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

摸一摸:我说出一种图形,学生摸出;说出一种图形实物,让学生闭着眼睛摸出,并说出它的形状。

空间观念的建立,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做基础,学生在想一想、摸一摸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这样宽松有趣的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形状,不同角度的认识物体形状,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五环节:适度拓展、强化训练 1.找朋友 2.填一填

3.说一说: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体现了其应用性和开放性。

4.搭一搭: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搭在一起不稳固;圆锥只有一个平面,不能叠在一起。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比较稳固。

5.找一找

以上练习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既加深了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合作与创新。

第六环节:本课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跟着喜洋洋,你有什么收获呢?喜洋洋对大家的表现也十分满意。今天的作业是预习”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对应贴图)(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对应贴图)

五、教学问题预设:

1.分类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混乱。

2.当出示概念后,学生可能会受原有平面图形的影响,将其说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3.在让学生感知特点时,学生不一定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各种图形的特点。

篇10: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桃子说课稿及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第一册第六单元《认识钟表》中的《小芳的上午》一课。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提出的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我就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巩固认读钟表,体会整时过一点或者整时差一点的情况,会用“快几时

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

数学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结合学生日常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几时刚过”和“快几时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而且这节课又是建立在他们学生会准确认读整时与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掌握了认识时间最关键的是要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才能准确认识时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如何轻松的突破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知识是我备课的重点,于是我尝试了两种做法:

三、教学过程:

做法一:

1、教师先出示一幅主题图(上面是小华睡觉时闹钟响了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整)

师:谁愿意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呢?

生:早上6时整小华的闹钟响了在叫她起床呢

师:说的真好,那么你是怎么认识6时整的呢?

生: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就是6时整

2、师借机出示其他两幅图(一幅图上是小华熟睡的样子,钟表显示时间是快6时的,放在6时整的图的前面,另一幅图上是小华起床刷牙的情景,钟表显示时间是6时刚过)

师:这两幅图上小华又在干什么呢?(指名回答)请你们细心观察这3个钟面上时针与分针 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生1:第一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没到12;

生2:第二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指向12;

生3:第三个钟面时针指向6,分针在12过去一点„„

3、观察比较:

师:这三个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位置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在集体交流)

生:时针都指向6,一个分针指12,一个还没有到12,一个是12过了一点点;

4、小结:

师:象这样的情况,(指图)分针没到12的,我们就说是快6时了,过12的则是6时刚过

5、巩固练习:观察书中主题图,结合图来认识巩固时间。

这节课上下来,整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能够比较准确的说出几时刚过或快几时了,主要是因为我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三个钟面时针与分针位置的异同再去表述时间,在完全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便于他们理解与掌握。但是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设问与追问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被动,并没有完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深思可能是因为我忽略了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去建构新知,情境创设缺少“生活味”的缘故。于是我又做了一些改动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做法二:

复习巩固6时整,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四、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上一篇:荔城区第二实验小学下一篇:体育部工作总结与新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