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

2024-05-04

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精选9篇)

篇1: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

23.3.1实践与探索(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领悟数学建模思想,体会如何寻找实际问题中等量关系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感知方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交流互动,逐步培养合作的意识及严谨的治学精神。重点难点:

1、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考考你

1、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上的数学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大3,这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之积等2于这两位数的7,求这个两位数。(这个两位数是63)

2、如图,一个院子长10cm,宽8cm,要在它的里沿三边辟出宽度相等的花圃,使花圃的面积等于院子面积的30%,试求这花圃的宽度。(花圃的宽度为1m)

二、创设问题情境

阳江市市政府考虑在两年后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那么这两年中财政净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为多少?

三、尝试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翻一番,你是如何理解的?

(翻一番,即为原净收入的2倍,若设原值为1,那么两年后的值就是2)

2、“平均年增长率”你是如何理解的。

(“平均年增长率”指的是每一年净收入增长的百分数是一个相同的值。即每年按同样的百分数增加,而增长的绝对数是不相同的)

3、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4、展示成果,相互补充。

解:设平均年增长率应为x,依题意,得

2(1x)2

1x2 x121,x221 x10.414,x23.414

因为增长率不能为负数 所以增长率应为41.4%。

四、拓展应用

若调整计划,两年后的财政净收入值为原值的1.5倍、1.2倍、…,那么两年中的平均年增长率相应地调整为多少?

又若第二年的增长率为第一年的2倍,那么第一年的增长率为多少时可以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

独立思考完成后,与同伴交流,教师分析示范与学生交流。

五、做一做

1、某钢铁厂去年1月某种钢产量为5000吨,3月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2、某种药品,原来每盒售价96元,由于两次降价;现在每盒售价54元。平均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小结:

谈谈你对本节所探讨的知识有何体会,你能否结合你的体会编制一道应用题,在小组内交流。请一些小组展示成果。

篇2: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

1.相似三角形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能够熟练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3.会根据概念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由相似比求出未知的边长;

4.掌握利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活动中,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教学难点】

熟练找出对应元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复习:什么是相似形?识别两个多边形是否相似的标准是什么?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由复习中引入,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都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由此可以说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成比例,三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如在△ABC与△A′B′C′中,∠A=A′,∠B=∠B′,∠C=∠C′,ABBCAC,那么△ABCABBCAC1

与△A′B′C′相似,记作△ABC∽△A′B′C′.“∽”是表示相似的符号,读作“相似于”,这样两个三角形相似就读作“△ABC相似于△A′B′C′”.由于∠A=∠A′,∠B=∠B′,∠C=∠C′,所以A与A′是对应顶点,B与B′是对应顶点,C与C′是对应顶点,书写相似时,通常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以便比较容易找到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角、对应边.如果记

ABBCAC=k,那么这个比值k就表示这两ABBCAC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相似比就是它们的对应边的比,它有顺序关系.如△ABC∽△A′B′C′,它的相似比为k,即指

ABAB=k,那么△A′B′C′与△ABC的相似比应是,就不ABABABBCAC=1,所ABBCAC是k了,应为多少呢?同学们想一想.如果△ABC∽△A′B′C′,相似比k=1,你会发现什么呢?以可得AB=A′B′,BC=B′C′,AC=A′C′,因此这两个三角形不仅形状相同,而且大小也相同,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试问:①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②相似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

2.△ABC中,D是AB上任意一点,过D作DE∥BC,交AC边于E,那么△ADE与△ABC是否相似?

【分析】判断它们是否相似,由①对应角是否相等,②对应边是否成比例去考虑.能否得对应角相等?根据平行线性质与一个公共角可以推出①,而对应边是否成比例呢?可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推得判断出△ADE与△ABC相似.AEDEDEAD,通过度量发现,所以可以ACBCBCAB

思考(1)你能否通过演绎推理证明你的猜想?

(2)若是DE∥BC,DE与BA、CA延长线交于E、D,那么△ADE与△ABC还会相似吗?试试看,如果相似写出它们对应边的比例式.2

【归纳结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例1 如图,在△ABC中,点D是边AB的三等分点,DE∥BC,DE=5,求BC的长.解:∵DE∥BC, ∴△ADE∽△ABC,∴DEBC=ADAB=13,∴BC=3DE=15.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所示,DE∥BC.(1)如果AD=2,DB=3,求DE∶BC的值;

(2)如果AD=8,DB=12,AC=15,DE=7,求AE和BC的长.2.如图,梯形ABCD中,AD∥BC,点E是边AD的中点,连接BE交AC于点F,BE的延长线交CD的延长线于点G.(1)求证:GEAE;GBBC(2)若GE=2,BF=3,求线段EF的长.3

【答案】1.(1)DE∶BC=2∶5(2)AE=6,BC=35.2GEED.又∵ED=AE, GBBC2.(1)证明:∵AD∥BC,∴△GED∽△GBC,∴∴GEAE.GBBCGEAE, GBBC(2)设EF的长为x,则由(1)知又∵AEGEGEEF,∴,即 BCGBGBBF2x,解得x1=-6(舍去),x2=1, 2x33∴EF=1.【教学说明】第2题教师适当点拨,小组讨论后独立完成.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篇3: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一、课前微课学习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1.结合课前微课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

在“探索与表达规律”课前微课设计中,微课教学目标是“复习和启发”,以承接课堂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与课堂教学相对应:数列、日历、图形排列3个内容。微课表述以客观描述为主,尽量减少教师过多引导,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推动学生在微课学习时自主探究,既可以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也可以在问题情境里探索,为课堂教学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挑战性问题做好思考准备。在课前微课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和运用嵌入其中的数学思想。如:日历问题解决,以下图日历为背景,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行、一列到四数方框,到九数方框再到十字型框,再到字母W型)变换选定数据的格式,学生在独立进行微课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训练。

2.明确课前微课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课前微课不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提前讲授,而是为课堂学习做好思维储备,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活、推动和延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促进者、鼓励者,而不是把课堂上想讲的内容搬到课前微课里讲。学生在课前微课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将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为了明确引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笔者设计了微课学习单,教师在微课中有明确的指令。如:打开微课预习单、准备好练习本、此处请暂停等。在提问上遵循:同学们,请看一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如果我把……换成一个字母,这种关系还存在吗?你想怎样表达你发现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一想,处理这类问题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如果有,请尽可能多地把你能想到的方法记录在微课预习单上。开放式提问有助于学生立足个体水平思考问题,减少教师辅助性思考,利于学生本体思维水平提升,从而为课堂教学数学思想的提炼做好体验准备。

3.通过微课学习单把学习内容可视化

为避免“走马观花”地学习,笔者通过微课学习单给学生搭建可视化的问题解决平台,解决了微课学习单上的问题,即经历了完整的数学思想初步渗透。学生个体在根据自身学习基础自主完成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带着问题”开展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微课学习单在题目设计上,呈现出“探索与表达规律”的基本思维线索,即从具体到特殊再回到具体的思考过程,给数学思维教学理出一条看得见的主线,让数学思维的学习具体可见,而不是遥不可及。

二、利用微课反馈卡实现课前微课与课堂教学衔接

1.通过反馈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富有成效

学生在完成微课学习后,把学习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记录在反馈卡上,课前交给教师。教师经过统计、评估反馈卡上的问题,对不同问题进行分类。课堂教学开始前,根据反馈卡的统计结果,教师明确课堂学习重难点和时间分配比例,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微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课堂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教师组织每个小组结合本组问题反馈、认领微课学习单上的题目并加以分享,实现课前与课上的有序衔接。本节课从分享微课学习中“探索数列、日历、图形中的规律”展开学习:

由于初一学生“探索数列中规律”存在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数列问题设计如下:

(1)1,2,3,4……第n个数是?

(2)2,4,6,8……第n个数是?

(3)3,8,13,18……第n个数是?

(4)2,5,8,11……第n个数是?

题目以等差数列重复出现,思考能力适中的学生即可顺利解决,适合综合实力较弱的小组认领分享,帮助其他小组思考方向有待指引的少数学生找到思维的出路。

然后根据反馈卡统计结果,“探索日历中规律”的变式体验是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所以在问题分享上既重视“探索与表达规律”由浅入深的层次构建,也关注学生对变式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分享基础上搭建运用“建模思想”检验规律的环节。例如,针对前面给出的日历,有这样一个问题:由6、14、22、16、24、18、12这7个数构成的W框里的数,数量上的关系是什么?如果中间数设作a,其他6个数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上面具体数据中发现的关系还成立吗?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是什么?用其他W型数字再试一下,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日历问题总共设计了7个递进式问题,对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求异思维、深入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分享认领上,主要结合学生个体意愿并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这样有利于生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性学习氛围。

最后,结合反馈卡信息,确定“探索与表达图形排列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分享内容。通过同一问题不同解法的分享,搭建体验“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舞台。

在问题的呈现上有如图1、图2的桌椅搭配问题,也有如图3摆放棋子的第n个图形棋子数的探索,也有如图4对火柴棒拼出不同连续图形根数的归纳。

这类问题很适合数学基础较好但是发散性思维不是很发达的学生认领,扎实的基础让这些学生在数与形的符号转化上占据了优势,分享中会带给同伴规范的解决方案。在不同小组间对不同方法的讨论上,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及转化”数学思想的渗透。

微课预习内容的分享认领,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思维成果,促进了生生互育、同伴互学,在探究活动中内化数学思想。

2.结合反馈的普遍问题,创设合适的课堂教学情境

学生只有带着兴趣学习,才可能高效而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探索。通过反馈发现:学生对于“探索与表达规律一般步骤”和“体验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存在问题较多,并且经由微课学习———完成微课练习,学生陷入问题解决的过程不能自拔,缺乏反思和提炼的意识。

因此,笔者由小游戏切入本节课堂教学: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心里想1个两位数,将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乘2,然后加3,再将所得新数乘5,最后将得到的数加个位数字。然后睁开眼睛的同学请结果告诉我,我能知道你心里想的那个两位数。游戏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课前微课学习和课堂学习自然衔接。

三、以“核心目标———任务导学”的教学流程,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深度体验

1.呈现课堂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中,教师引领学生明确本节课题的学习目标:分享微课学习中数列、日历、图形问题的规律;从分享中提炼“表达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及“贯穿本节课始终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学到的数学思想解决生活问题。这样的学习目标,从学习指向上保证了数学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避免了为单纯地传授数学知识而展开的数学教学。

2.运用“任务导学”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一一对应,由“问题分享到思维提炼,再到实际运用”逐级展开。

任务一:微课学习的问题分组展示及互助解决

任务一由各小组自主、自愿组织分享,困难小组得到组间互助,个别问题也在组内学生互助中落实。微课学习内容的整体完成,有助于数学思维变式的深度体验,在多样性解决方法的切磋和交流中,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从体悟、积累到运用。

任务二:提炼表达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并找到本节课蕴涵的数学思想

任务二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归纳、提炼的能力,通过概括“表达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并结合板书设计:步骤1———观察具体图形(数据)的过程,对应数学思想里的“特殊”;步骤2———用代数式表达规律,对应数学思想里的“一般”;步骤3———用具体图形(数据)验证,对应数学思想里的“回归特殊”。统合起来就是数学思想的“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推动学生挖掘“基本步骤”背后潜在的数学思想,把数学思考过程提升到数学思想的高阶层次,用以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任务三:解决微课学习的变式问题

任务三设有两个实际问题解决:一个是把日历问题的W型翻转成M型,提出探究13、7、1、9、3、11、19这7个数数量上的关系,并进一步追问:如果中间数设作a,其他6个数可以如何表示?另一个问题是把微课中的桌椅摆放问题整合起来,提出实际问题:若你是一家餐厅的大堂经理,由你负责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组织一次规模盛大的西式冷餐会,你会选择哪种餐桌的摆法?并回答理由。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四、学生小结、小组评价,给课后微课学习提供动力和方向

1.需要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设计

“在数学课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设计。课堂学习结束后,经由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以从学生角度了解“会与不会”“能与不能”,更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围绕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情况,在课后作业里,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从补救、巩固、提升三个维度设计切合学生需求的学习内容,对于补救性的学生问题可以辅以课后微课。

2.注重及时的小组评价

学生作为不成熟的个体,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激励。微课学习和分组学习都调动了学习个体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但是如果不注重及时评价,自主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后续深入学习的开展。本节课在学生小结后,笔者根据小组得分加以总结,并奖励表现突出或进步较大的学生,让学生及时获得主动学习的褒奖,为课后微课学习提供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与所有科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人数学素养如何,对他的方方面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如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甚至人生态度等。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科学观念确立、创造能力的培养、做出正确决策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微课技术提供的良好教学环境下,如何结合教学实际渗透数学思想,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耿爽.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1):34-34

[2]陈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3]孙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篇4: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教学设计

23.4中位线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形成过程,掌握定理,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命题的教学了解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并能灵活运用它解题.3、进一步训练说理的能力.4、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进一步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形成过程,掌握定理,并能利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

进一步训练说理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问题导入

在23.3中,我们曾解决过如下的问题:

如图24.4.1,△ABC中,DE∥BC,则△ADE∽△ABC.由此可以进一步推知,当点D是AB的中点时,点E也是AC的中点.现在换一个角度考虑,图24.4.1

如果点D、E原来就是AB与AC的中点,那么是否可以推出DE∥BC呢?DE与BC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过程

1、猜想

从画出的图形看,可以猜想: DE∥BC,且DE=

1BC. 2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图24.4.2

2、证明:如图24.4.2,△ABC中,点D、E分别是AB与AC的中点,∴ ADAE1. ABAC2∵ ∠A=∠A,∴ △ADE∽△ABC(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ADE=∠ABC,DE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BC21∴ DE∥BC且DEBC.2思考:本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已知: 如图所示,在△ABC中,AD=DB,AE=EC.BC.21分析: 要证DE∥BC,DE =BC,可延长DE到F,使EF=DE,于是本题就转化为证明

2求证: DE∥BC,DE=DF=BC,DE∥BC,故只要证明四边形BCFD为平行四边形.还可以作如下的辅助线作法.3、概括

我们把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并且有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介绍三角形的中位线时,强调指出它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三)应用

例1 求证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图24.4.3

已知: 如图24.4.3所示,在△ABC中,AD=DB,BE=EC,AF=FC.求证: AE、DF互相平分.证明 连结DE、EF.因为AD=DB,BE=EC,所以DE∥AC(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同理EF∥AB.所以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因此AE、DF互相平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例2 如图24.4.4,△ABC中,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AD、CE相交于G.求证: GEGD1.CEAD3 图24.4.4

证明 连结ED,∵ D、E分别是边BC、AB的中点,∴ DE∥AC,DE1(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AC2∴ △ACG∽△DEG,∴ GEGDDE1.GCAGAC2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 GEGD1.CEAD3 图24.4.5

小结:

如果在图24.4.4中,取AC的中点F,假设BF与AD交于G′,如图24.4.5所示,那么我们同理有GDGF1GDGD1,,所以有即两图中的点G与G′是重合的.ADBF3ADAD3于是,我们有以下结论:

三角形三条边上的中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三角形的重心,重心与一边中点的连线的长是对应中线长的1.3[同步训练] 如图,在△ABC中,AB=AC,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DEF是菱形.三、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一下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P79 练习1,2习题23.4 1,3,4

教学资料

篇5: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的定义,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会用矩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推导证明;(3)会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矩形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推导及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展示教具(平行四边形),演示平行四边形变为菱形的过程.当我们给平行四边形其他的特殊条件时,是否还会得出其他图形呢?比如,我们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变为90度,你发现了什么特殊图形呢? 生:长方形.师:原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图形,他还有个高大上的名字——矩形.板书课题

师:根据前面大家对菱形,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对于矩形,你想从哪些方面认识它呢? 生:矩形的定义.生:矩形的性质.生:矩形边、角、对角线的特征.生:矩形的判定.生:……

二、目标展示 师:出示学习目标.生:默读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1.自主探究

师:根据下面的自学指导,自主学习课本11至12页议一议前的内容.1、定义:有 的 叫做矩形.1

2、矩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3、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试从它的边,角,对角线,对称性上写出性质.(小组讨论)

边:.角:.对角线:.对称性:.4、先写出特有的性质,然后独立思考证明过程,再与课本上的证明相比较.矩形特有的性质是:..处理方式: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通过自学——猜想——推理三个步骤,掌握矩形的性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由其它同学讨论答疑.【设计意图】本环节知识较为简单,有前面菱形性质的研究经验,又有比较坚实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基础,此处自学应该没有障碍,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增大课堂容量,将此处设计为自主学习.师归纳板书: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性质: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自学检测

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自学检测习题,然后借助投影仪展示结果,查缺补漏.3.例题解析

展示课本P13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AB=2.5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OA=OC=11AC,OB=OD=BD,22∴OA=OD ∵∠AOD=120°

∴∠ODA=∠OAD=1(180°-120°)= 30° 2又∵∠DAB=90°(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BD=2AB=2×2.5=5 处理方式:生独立完成,自主到黑板上板演,师规范解答过程.此题解法不唯一,教师巡视时注意搜集不同解法进行展示.【设计意图】 这个例题主要目的是应用矩形的边和对角线的性质来解决问题.在学过矩形的性质后,如何熟练、灵活的应用矩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关键.四、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探究

师:矩形的对角线都有哪些性质? 生:相等,且互相平分.师:于是,连接矩形的对角线,我们会发现特殊的三角形:

个 三角形和 个 三角形,针对直角三角形,我提出下列问题,你能解决吗?试一试.(1)如图,BO是直角三角形ABC的什么特殊线段?(2)你发现BO与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有怎样的关系?(3)你能证明你所发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4)试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一结论.处理方式: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着四个问题,并试写出证明过程,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师:参与小组讨论,适时引导,提出疑问.生试讲解.师点拨构造矩形的方法,板书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Rt△ABC中,∠ABC=90° BO为AC边上的中线(AO=CO)∴BOAOCO2.学习检测

O 1AC 2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检测题.【设计意图】先从矩形的对角线相关性质推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再通过习题,让学生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畅谈自己的收获.生:知识上的收获:(1)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2)矩形的性质(3)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解题技巧上的收获:矩形的一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对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因此,有关矩形的问题往往可化为直角三角或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小结,主要包括:知识小结和学法小结.通过小结,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明确本节课重点知识以及该掌握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以及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以便答疑补漏。及时的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和优化.六、达标检测

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的达标测试题.七、作业设置 课本P13第1,2,3题

篇6: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

(北师大版)

《除法》单元计划

首案编写:李xx

单元学习目标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体会除法与减法、乘法的联系。

2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性,熟练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

3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时安排

长颈鹿与小鸟

2时

农家小院

练习七

第一时

《长颈鹿与小鸟》

首案编写:李xx

教学目标

经历提出并解决出发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性,掌握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

探索解决“方框里最大能填几”这类问题的方法,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重点

经历提出并解决出发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性,掌握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前导入

同学们,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长颈鹿和42只小鸟,一天,长颈鹿想让鸟儿们留下来,决定为他们准备房子,你们想不想参加?

二、新

出示情境图,想一想,长颈鹿要准备几间房子?

学生尝试。

汇报。

师总结四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学生用1个点子表示1只小鸟,42个点子表示42

只小鸟,根据“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这一条,每6个一圈,这样圈下去,一共可以圈7次,可知需要为42只小鸟准备了7间房子。

第二种方法:列表法。

第三种方法:连减的方法。

第四种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长颈鹿用63块小木板造了几间房子?

用乘法口诀求商,这是上一个情景的延伸。

3.还有几间空房子?还能住几只小鸟?

综合前两个问题的信息,连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故事。

三、完成习题

.教材91页1

2.教材91页2、3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长颈鹿与小鸟

42÷6=7(间)

答:造了7间房子。

教学反思

本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时

练习

首案编写:李xx

教学目标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索解决“方框里最大能填几”这类问题的方法,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今天在动物乐园里,大象伯伯在为小松鼠分班呢?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

二、新

.分组做游戏。

8只小松鼠分组做游戏,每组只数要相同。

问题中没有确定要分几组,也没有确定每组的只数,是一开放性问题。

2.□里最大能填几?

4×□﹤2

□×3﹤20

三、完成习题

.教材92页4

小兔安家。

有4间房子,平均每间住几只小兔?

如果每间房子住4只小兔,需要几间房子?

填表。

每间住几只小兔

房子数

2.81÷9=

4÷9=

72÷9=

48÷8

6÷8=

49÷7=

42÷7=

63÷7

3.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8×()﹤70

6×()﹤29

9×()0

()×9﹤

()×7﹤6

)×﹤48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练一练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8×()﹤70

6×()﹤29

9×()0

()×9﹤

()×7﹤6

()×﹤48

教学反思

今后教学中,我不能只停留于本,而应该多方位的为学生的学习考虑,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实质性的`深刻的理解整节的知识内容,才能让我的堂上得不只有温度,还要有深度。我坚信“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归宿。

第三时

《农家小院》

首案编写:李xx

教学目标

.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现在人们过惯了城市生活,周末时大家喜欢去农家乐去玩玩,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你们去过吗?和谁一块儿去的?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了农村里的小院,你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二、问题探究

.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学生说出图中的一个个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2.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

需要几个盒子?需要装几筐?

3.让学生同桌互动解答。

4.反馈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

.第1题

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第2题

提出问题,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四、小结

这节,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农家小院

提问:

回答

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

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

需要几个盒子?

需要装几筐?

教学反思

篇7: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8: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教学设计

2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第三课时 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2221.正确理解并会运用配方法将形如x+px+q=0(p-4q≥0)的方程变形为(x+m)=n(n≥0)类型;

22.会用配方法解形如ax+bx+c=0(a≠0)中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性目标

1.让学生经历配方法的推导形成过程,并能够熟练地运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2.让学生探索用配方法解形如ax+bx+c=0(a≠0)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并与形2如x+px+q=0的方程进行比较,感悟配方法的本质.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节课,继续渗透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想方法,配方法是解决某些代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x+m)=n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22问题:怎样解下列方程:(1)x+2x=5;(2)x-4x+3=0.

二、探究归纳

2思考 能否经过适当变形,将它们转化为(x-m)=n(n≥0)的形式,应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2222分析 对照公式:a±2ab+b=(a+b),对于x+ax型的代数式,只需再加上一次项系

aa数一半的平方,即可得到xaxx完成转化工作.

22222解(1)原方程化为x+2x+1=5+1.

2即(x+1)=6.

两边开平方,得 x+1=±6. 所以x1=6-1,x2=-6-1.

(2)原方程化为x-4x+4=-3+4 2即(x-2)=1.

两边开平方,得x-2=±1. 所以x1=3, x2=1.

22归纳 上面,我们把方程x-4x+3=0变形为(x-2)=1,它的左边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是一个非负常数.这样,就能应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第一步是移项,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不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第二步是配方,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22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的平方,进行这一步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完全平方公式a±2ab+b=(a+b);第三步是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三、实践应用

22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x-6x-7=0;(2)x+3x+1=0.

2解(1)移项,得x-6x=7 ……第一步

222方程左边配方,得x-2∙x∙3+3=7+3 ……第二步

2即(x-3)=16. 所以x-3=±4.

原方程的解是x1=7,x2=-1.

2(2)移项,得x+3x=-1.

方程左边配方,得x+2∙x∙即(x+

33232

+()=-1+(), 222325)=. 2435=±. 223355+,x2=--. 2222所以x+原方程的解是x1=-

22试一试 用配方法解方程:x+px+q=0(p-4q≥0)2解 移项,得x+px=-q,ppp方程左边配方,得x22xq

222pp24q即x

24222p当p-4q≥0时,得x22

p24q 2pp24q 2pp24q原方程的解是x1,x22

2例2 如何用配方法解方程:2x+3=5x.

分析 这个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后,二次项的系数不是1,而上面的几个方程二次项的系数都是1,只要将这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化为1,就变为上面的问题.因此只要在方程的两边都有除以二次项的系数2就可以了.

2解 移项,得:2x-5x+3=0,2把方程的各项都除以2,得x53x0,22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5355配方,得x2x,224451即x,41651,443原方程的解是x1,x21.

2所以x说明 例2中方程的特点和例1不同的是,例2的二次项系数不是1.因此要想配方,2必须化二次项系数为1.对形如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用配方法求解的步骤是:

第一步:化二次项系数为1; 第二步:移项; 第三步:配方;

第四步: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2思考 怎样解方程9x-6x+1=0比较简单?

2解法(1)化二次项的系数为1,得x2移项,得x22261x0,9961x,99226111配方,得x2x, 99331所以,x0.

3原方程的解是x1x221. 32解法(2)原方程可整理为(3x-1)=0. 原方程的解是x1x21. 3比较上面两种方法,让学生体会配方法是通用方法,但有时用起来麻烦;解法(2)是据方程的特点所采用的特殊的方法,较解法(1)简捷,明快.所以学习不要机械死板,在熟练掌握通法的基础上,可根据方程的结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单的方法,培养灵活运用能力.

四、交流反思.

1.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其步骤如下:(1)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

(2)移项,使方程左边为二次项,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3)配方.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完全平方公式,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4)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配方法的关键步骤是配方.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又一种方法.

教学资料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

教学设计

2.对于二次项的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在方程的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的系数,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从而用配方法求解;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去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引新,学会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是学习数学常用策略;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经常会用到.

五、检测反馈 1.填空:

22(1)x+6x+()=(x+);(2)x-8x+()=(x-);(3)x+223x+()=(x+)2; 2

22(4)4x-6x+()=4(x-)=(2x-). 2.用配方法解方程:

22(1)x+8x-2=0;

(2)x-5x-6=0;

22(3)4x-12x-1=0;(4)3x+2x-3=0.

六、布置作业

习题22.2的4(1)(2)(3)(4).教学资料

篇9:九年级数学上册 23.3.1 实践与探索教案 华东师大版

课前预习:

对本单元所学课文进行再阅读,了解和区分作品中个性化的体验与颖悟。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教学目标:

1、脱离肤浅的感知,追求一定温度和深度的体验与颖悟。

2、实践在游记写作中体现对景物的个性化体验与颖悟。评价任务:

1.实践体验颖悟在写作中的运用,寻求个体生命的独特。2.互读文章,相互评价,推荐参加班级交流。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名篇名作所写的多是平凡的小人物,平常的小事,常见的景物,为什么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这是因为作者不仅能用智慧的眼光观察生活,而且能用细腻的心灵品味生活。他们能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其独特的个性,或给人以启迪的精神品质;他们能领悟平常的小事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他们能从常见的景物中受到感染和启发。朱自清从父亲爬铁道的背影中体会到了父亲浓浓的舐犊之情。莫顿·亨特从童年爬悬崖的经历中领悟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宗璞从紫藤萝的遭遇中受到了人生的启迪。

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充满生命智慧的独特感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何愁写不出具有丰厚文化意蕴的美文佳作?

二、理解本单元相同景物中所寄予的不同人生境界。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境界,选文大多写的是人生体验与感悟,作者在对景物与事物的关照中,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感悟到一种道理或升华出一种境界。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岳阳楼记》《登岳阳楼》《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谈生命》中作者各自的体验和感悟有何不同?为何会有所不同? 示例:《岳阳楼记》表现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登岳阳楼》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游岳阳楼记》则表现了袁中道怀才不遇之感和手足相失之痛;《醉翁亭记》表现的是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谈生命》则表现了冰心老人那种超越生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一中特殊的生命感悟。

各位作者的感悟之所以会有所不同,原因在于他们的人生阅历、生活境遇、思想境界不尽相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阅历,有着自己个人化的独特发现与感悟。因而当他们把自己生命的体验与颖悟投注到作品中时,便形成丰富多彩的千差万别的诗文。

2、试着分析本单元你较有体验的一篇诗文,在小组中交流。示例:感觉较有体验的一篇文章是《谈生命》,生命中不可能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如果人生缺少了痛苦的滋养,也就不可能拥有破茧成蝶的美丽。

三、寻求个性化生命的独特感悟。体验与颖悟都是一种独特的发现,贵在个体生命经验和人生阅历的融入,这种体验与颖悟是个人化的、亲历的、别人无法代替的。优秀的作品中都蕴含了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入与独特感悟。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试比较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你认为那首诗更能打动人,为什么?

赏析:白诗与马诗的不同就在于,白诗只有物色而无意兴,只有景而没有情,缺乏深远感人的意境,关键在于这境中没有人,没有动人心弦的感情。马诗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融入了作者个体生命经验和人生阅历,蕴含了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入与独特感悟。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的深度。因而马诗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2、教师归纳:主观的独特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是构成艺术意境的主要因素,否则纯粹的景物描写一旦缺乏个人情感的关照,就会流于肤浅,缺乏艺术生命。许多同学作文有描写有叙事但是依然没有感染力,原因就在于缺少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感受上。

四、写出有生命体温的感悟

颖悟必须是自己的,才会动人,感悟要尽量追求深入、具体才能写出有生命体温的作品。初中生在写作中应当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也就是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能把这种充满生命智慧的独特感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

1、《以岳阳楼记》或《谈生命》为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感悟写的深入具体?

明确:以《谈生命》为例,作者借助对一江春水奔流到海,一粒种子成长为树的生命现象的进行想象描写,形象的展现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作者融入自己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人生体验和独特感悟,升华成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用心观察生活,从现象中把握本质;深入体验人生,丰富阅历,拥有自己的发现,如此才能使感悟写的深入具体。

2、写好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方法点拨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要写好自己的独特感受,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用心观察生活,从真实中感受体验。

写作是情感的流入,我们要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来,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捕捉灵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样,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如杨铭同学的作文《感受生活之美》就是选择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读起来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成长的精彩,生活的诗意之美,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②深入体验情感,追求独特情愫。罗丹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平常的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所经历的大都是小事,因为是细小而琐碎,因此易让人忽视,其实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去挖掘其中的内涵,那些凡人小事一样可以写得真挚感人,让人读了久久不能忘记。情感的体验有深有浅,浅层次的众人皆有;而深层次的,才会有独特的意境。

如《留学巴黎》这篇回忆性纪实散文,文章看上去平淡无奇,几乎都是直白的叙述,但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和特有的体验,从这些细小而琐碎的叙述中,读者能时刻感受到作者辛酸屈辱的经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原因就在于作者写出了其刻骨铭心的独特的深层的情感体验。

③运用写作手法,提升透彻思考。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实事来揭示深刻。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是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它是作者先从普遍性的生活存在中提炼出,再寄寓在一事或一物之中,所以它往往比一般记述性、议论性的文章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更为警策。如《挖荠菜》一文,作者以挖荠菜为线索,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情感,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从而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作者寓理于物、寓理于事,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思考。

总之,一定要把自己跃然心头的感受真真切切地抒写出来。让自己指尖流出“真心”、“真情”之韵,拨动“个性”、“创新”之弦,弹奏“颖悟独特”、“体验真切”之曲。

3、选一处自己感兴趣的景,在描写的基础上试着融入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进行片段练习。片段一:细雨绵绵时,撑一把油纸伞,穿梭在人群间。去寻一弯流水,去觅一架石拱桥。然后,站在桥上,观纷飞的雨丝,看摇曳的柳条,瞧水面上层层涟漪,瞅池中嬉戏的锦鲤„„这是幸福的。恬淡、自由。伞下的世界,只有自己。伞外,生机无限。那便弃伞吧。沐浴着甘霖,用双手拍打雨丝,不去管旁人错愕的目光。生命嘛,贵在和谐,贵在自由,贵在随心所想,贵在物我合一。

片段二: 菊花点点,在萧瑟的秋风里,舞姿翩然。花之妖娆,瓣之窈窕。凝视,脚步向前,进观。能嗅到那独特的芬芳。乱舞,群花皆独舞,各自循着自己的步伐,扭动„„生命如此,每一个生命,独一无二。孤独吗?是独立。略带枯涩的花香,是独立的代价,生命的乐趣。片段三:静静地坐在春光里,淡淡地观风览物。风从我的耳畔吹过,掠过我的肌肤,拂过我的发丝,飘过我的衣袂。这个春光里,我只是忧伤地坐在春的怀抱里,无力地垂看天光风物。一切都与我远去,一切都不在我的情思中占据一点点的位置。我原来的那份爱与悦早已被搁浅。原来,岁月于我亦有一种叫做厌倦的东西。时时的看,刻刻的等,却原来只是一场清风吹过的风情。轻轻的,轻轻的浮泛在心湖上,便不着痕迹的溜走了。

五、体验颖悟写作实践训练。

写一篇有自己体验和颖悟的散文或游记,不是简单地记录下游览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写出个人对景物的感想,要找到景物与个体生命阅历和情怀的相切点,和某种人生况味相结合,是景物与个性化情意的统一。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例文: 欣赏阳光 福建省罗源第三中学 周欢

阳光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仰望苍穹时,应放松自己。在阳光的沐浴下,周身舒畅。张开双臂舒张毛孔,让一丝丝、一缕缕阳光进入自己的身体,穿过身体每个阴晦的角落。让灵魂在阳光下自由荡涤,让心情在阳光里轻歌曼舞,心便会开始温暖。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很小的时候,我便开始迷恋阳光。总是会不知不觉地站在家门口那块青石板上,接受阳光带给我的满足,简单而快乐。那时候,只要是心情不好,我便会跑出屋子,待在老地方,感受那一份融融的温度。那样的温度会让我心里涌起一阵暖心的快乐,毫不遮掩地释放出来。晚上,晒过的被子也是我的最爱,那么柔软,那么舒适,阳光的味道,淡淡的,一点一点地从被子中弥散出来。枕着被子的柔软和温热,我会进入一个甜蜜的梦乡。

阳光带给我的幸福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实在想不出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它。温馨?感动?不,这些词都太肤浅,不能表达我对阳光狂热而执著的爱。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一个词语——阳光秋千。我的心仿佛被震住了,一下子,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太贴切了,我简直是为它度身定做的。一个小女孩在蓝天下抓住太阳的胡子,荡起了 3

秋千,晃啊,摇呀,头上还有伴随着阳光滑动的蓝天。阳光秋千,你是最幸福的礼物!

我欣赏阳光。当我站在它的身下,我会吐故纳新,慢慢地酝酿一种发酵的情绪。阳光会亲近每个角落,留下幸福的印记。所以,让我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享受幸福的感觉吧!让我们在它的臂弯下,一起喊——我喜欢阳光!(陈曙兵、郑为宙老师指导。《读写天地》(中学生版)2004年第2期)

[简评]阳光的确很美,但是也太平常了,能像这位同学这样欣赏阳光之美的就很少,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颖悟的就更少了。一般来说,阳光可以晒物,也可以晒人,它可以使人肌体感觉到温暖,没有听说阳光可以晒“心”的:“张开双臂舒张毛孔,让一丝丝、一缕缕阳光进入自己的身体,穿过身体每个阴晦的角落。让灵魂在阳光下自由荡涤,让心情在阳光里轻歌曼舞,心便会开始温暖。”这种感觉就很自我。——不但感到心的温暖,而且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这种温暖和幸福是那样的使人感到震撼。

作者对“阳光秋千”的个性化的体验也是他人所不曾有过的:“一个小女孩在蓝天下抓住太阳的胡子,荡起了秋千,晃啊,摇呀,头上还有伴随着阳光滑动的蓝天。”这是多么的生动而形象,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情景。在她的眼里,阳光不但有温度,而且是人化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可以拽住它的胡子,可以感觉到它的亲近,可以站在它的臂弯下,真切地感悟到了幸福的印记。这些感受都是很美好和私人的。

——体验和颖悟,贵在是一种从生命中自然流泻出来的新鲜的情意,而不是雷同、老化的情意。因此,要逐渐地学会敏锐地省视、感应自己的内心世界微弱的悸动,超乎常人的变异的情感和奇妙的幻觉 教学反思: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来了解和区分作品中个性化的体验与颖悟。以及如何脱离肤浅的感知,追求一定温度和深度的体验与颖悟。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单元课文分析和片段写作训练,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参与写作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实现读写说的互动。不足在于对具体的写作缺少过程性指导,如在游记写作中体现对景物的个性化体验与颖悟,未能给学生以更多的示范指导,老师事先设计的范例较少,课堂不够活跃。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试比较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你认为那首诗更能打动人,为什么?

赏析:白诗与马诗的不同就在于,白诗只有物色而无意兴,只有景而没有情,缺乏深远感人的意境,关键在于这境中没有人,没有动人心弦的感情。马诗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融入了作者个体生命经验和人生阅历,蕴含了作者自己生命的投入与独特感悟。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的深度。因而马诗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2、教师归纳:主观的独特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是构成艺术意境的主要因素,否则纯粹的景物描写一旦缺乏个人情感的关照,就会流于肤浅,缺乏艺术生命。许多同学作文有描写有叙事但是依然没有感染力,原因就在于缺少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感受上。病文: 令人陶醉的风景 胡静茹

春夏秋冬四季,最让我无法忘记的便是夏天。(俗话说,开篇如凤头,要精美诱人。如此切入,略显简单)

我陶醉于夏日的阳光,我陶醉于夏日的风,我更陶醉于夏日的雨。几声雷响之后,从天而降,将夏日炎炎的闷热与干燥一扫而净,为成长之中的禾苗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夏日里,雷雨多。我最喜欢雷雨过后的那番景象,正值雨后天晴,一眼望去,美不胜收。空气中充满了宁静,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不能只是简单地叙说雨后的景色“美不胜收”,要写清它究竟美在哪里。描写细腻,景物才会动人)

夏日里,知了们悠闲地躲在树叶里长鸣。人们都在睡午觉,特宁静,而它们的奏乐又恰给午间增添了一份安宁与和谐。人们一上午的劳累便烟消云散。(描写过于简单,无法展示夏天“令人陶醉”的特点)

夏日里,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微风吹过,无边的稻浪便会朝你迎面扑来。面对这风景,你会禁不住感叹:“又是一个丰收年啊!”

夏日里,孩子们放了暑假,一切成了他们的天下。午间,邀几个要好的“哥们”,去湖边划船、游泳,荡呀荡,游呀游,咯咯的谈笑声划破天际。累了,就找一棵大树,在下面躺上片刻。刚才的热气,慢慢化成了凉爽。(小孩的活动,应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重点,只有将夏天的这种“乐”事描写得活灵活现,作者的“陶醉”之情才会展示得栩栩如生)夏日里,小男孩穿着短袖运动衫,小女孩穿着漂亮的裙子,我们可以一起踢足球、打乒乓球;可以约上同学到草地上尽情地玩,我们跑来跑去,多像飞舞的蝴蝶啊!

在夜风伴随下,天幕中升起了一弯新月。它成了天幕的主角,群星是它的陪衬,夜风的奏鸣是它的伴乐,而人们则是这“月夜图”的享受者。(夏夜的景色应该是很美的,可这里只是一笔带过,笔墨单薄,内容空洞无物)

哦!炎炎的夏日,在缤纷灿烂里,在无限活力里。我爱夏日,我陶醉于夏日,我陶醉于夏日所有的一切。

四、写出有生命体温的感悟

颖悟必须是自己的,才会动人,感悟要尽量追求深入、具体才能写出有生命体温的作品。初中生在写作中应当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也就是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能把这种充满生命智慧的独特感悟表现在我们的作文中?

1、《以岳阳楼记》或《谈生命》为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感悟写的深入具体?

明确:以《谈生命》为例,作者借助对一江春水奔流到海,一粒种子成长为树的生命现象的进行想象描写,形象的展现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作者融入自己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人生体验和独特感悟,升华成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用心 5

观察生活,从现象中把握本质;深入体验人生,丰富阅历,拥有自己的发现,如此才能使感悟写的深入具体。

2、写好自己的独特感受的方法点拨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要写好自己的独特感受,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①用心观察生活,从真实中感受体验。

写作是情感的流入,我们要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来,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捕捉灵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样,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如杨铭同学的作文《感受生活之美》就是选择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读起来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成长的精彩,生活的诗意之美,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例文: 感受生活之美 杨铭

时间是挂在枝头的明丽的花瓣,微风一动,在空中跳起好看的舞蹈。忽然想让一切静止为永恒,留住这一瞬间的笑语和温馨。

————题记

托着一支蛋筒冰激凌,小心翼翼的舔奶油。伸长脖子环顾四周的小吃摊,盘算着口袋里可怜兮兮的一点零用钱如何买一杯冰激凌爽爽的珍珠奶茶„„都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的照片了,照片上的我瘦瘦小小的,小馋猫似的正得意的笑。近来在书上读到一句白话:‘童年的我们都是时间的富翁。”想来一点也没错,是啊,那个时候阳光灿烂,冰激凌还没有化掉,口袋里还有可以解馋的粮票,小吃摊还有那么多没有品尝的食品。想到这就会忍不住很开心的笑,为未完成的和在继续的,还有很多数不清的美好未来。

可是现在呢?曾几何时长长的中午缩成了可怜巴巴的几十分钟,以分钟计时好像有点奢侈,本人已经考虑要不要学某位高考状元把分钟算成妙,听起来好像会多一点点吧。

拼命忍住对于蛋筒、奶茶之类玩意的无限热爱,要不就匆忙买上一个咔嚓咔嚓的吃掉,然后头也不回,大步流星扬长而去,因为要回去写作业。时间好紧呐,不过呢,有时会买个棒棒糖,边吃边写作业,以至于搞得我体重飙升,好后悔呀„„ 可是我还是不会忘记自得其乐的笑,即便只是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谁说生活的轻松和和悠闲被拿走了,我一样可以保持从容的笑脸。我们也可以对忙碌和紧张的一切多一点细心与乐观。我想生活的美丽,一定就藏在这些很小很小的快乐和幸福里。我们还需要一个放大镜,放大每一个点滴的瞬间,就仿佛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轻轻的那么静谧,却又那么喜悦。童年是快乐的,成长是精彩的,生活是美丽的。②深入体验情感,追求独特情愫。罗丹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平常的人在平常的生活中,所经历的大都是小事,因为是细小而琐碎,因此易让人忽视,其实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去挖掘其中的内涵,那些凡人小事一样可以写得真挚感人,让人读了久久不能忘记。情感的体验有深有浅,浅层次的众人皆有;而深层次的,才会有独特的意境。

如《留学巴黎》这篇回忆性纪实散文,文章看上去平淡无奇,几乎都是直白的叙述,但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和特有的体验,从这些细小而琐碎的叙述中,读者能时刻感受到作者辛酸屈辱的经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原因就在于作者写出了其刻骨铭心的独特的深层的情感体验。

③运用写作手法,提升透彻思考。立意的深刻来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是并不意味着只能用生活实事来揭示深刻。寓理于景、寓理于物、寓理于事,是展示思维的重要方式。它是作者先从普遍性的生活存在中提炼出,再寄寓在一事或一物之中,所以它往往比一般记述性、议论性的文章更为集中、更为深刻、更为警策。如《挖荠菜》一文,作者以挖荠菜为线索,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情感,从而引发读者思考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从而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作者寓理于物、寓理于事,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深刻的人生思考。

总之,一定要把自己跃然心头的感受真真切切地抒写出来。让自己指尖流出“真心”、“真情”之韵,拨动“个性”、“创新”之弦,弹奏“颖悟独特”、“体验真切”之曲。

3、选一处自己感兴趣的景,在描写的基础上试着融入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进行片段练习。片段一:细雨绵绵时,撑一把油纸伞,穿梭在人群间。去寻一弯流水,去觅一架石拱桥。然后,站在桥上,观纷飞的雨丝,看摇曳的柳条,瞧水面上层层涟漪,瞅池中嬉戏的锦鲤„„这是幸福的。恬淡、自由。伞下的世界,只有自己。伞外,生机无限。那便弃伞吧。沐浴着甘霖,用双手拍打雨丝,不去管旁人错愕的目光。生命嘛,贵在和谐,贵在自由,贵在随心所想,贵在物我合一。

片段二: 菊花点点,在萧瑟的秋风里,舞姿翩然。花之妖娆,瓣之窈窕。凝视,脚步向前,进观。能嗅到那独特的芬芳。乱舞,群花皆独舞,各自循着自己的步伐,扭动„„生命如此,每一个生命,独一无二。孤独吗?是独立。略带枯涩的花香,是独立的代价,生命的乐趣。

片段三:静静地坐在春光里,淡淡地观风览物。风从我的耳畔吹过,掠过我的肌肤,拂过我的发丝,飘过我的衣袂。这个春光里,我只是忧伤地坐在春的怀抱里,无力地垂看天光风物。一切都与我远去,一切都不在我的情思中占据一点点的位置。我原来的那份爱与悦早已被搁浅。原来,岁月于我亦有一种叫做厌倦的东西。时时的看,刻刻的等,却原来只是一场清风吹过的风情。轻轻的,轻轻的浮泛在心湖上,便不着痕迹的溜走了。

五、体验颖悟写作实践训练。

写一篇有自己体验和颖悟的散文或游记,不是简单地记录下游览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写出个人对景物的感想,要找到景物与个体生命阅历和情怀的相切点,和某种人生况味相结合,是景物与个性化情意的统一。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尽量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例文: 欣赏阳光 福建省罗源第三中学 周欢

阳光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仰望苍穹时,应放松自己。在阳光的沐浴下,周身舒畅。张开双臂舒张毛孔,让一丝丝、一缕缕阳光进入自己的身体,穿过身体每个阴晦的角落。让灵魂在阳光下自由荡涤,让心情在阳光里轻歌曼舞,心便会开始温暖。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很小的时候,我便开始迷恋阳光。总是会不知不觉地站在家门口那块青石板上,接受阳光带给我的满足,简单而快乐。那时候,只要是心情不好,我便会跑出屋子,待在老地方,感受那一份融融的温度。那样的温度会让我心里涌起一阵暖心的快乐,毫不遮掩地释放出来。晚上,晒过的被子也是我的最爱,那么柔软,那么舒适,阳光的味道,淡淡的,一点一点地从被子中弥散出来。枕着被子的柔软和温热,我会进入一个甜蜜的梦乡。

阳光带给我的幸福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实在想不出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形容它。温馨?感动?不,这些词都太肤浅,不能表达我对阳光狂热而执著的爱。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在杂志上看到一个词语——阳光秋千。我的心仿佛被震住了,一下子,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心 7

头——太贴切了,我简直是为它度身定做的。一个小女孩在蓝天下抓住太阳的胡子,荡起了秋千,晃啊,摇呀,头上还有伴随着阳光滑动的蓝天。阳光秋千,你是最幸福的礼物!

我欣赏阳光。当我站在它的身下,我会吐故纳新,慢慢地酝酿一种发酵的情绪。阳光会亲近每个角落,留下幸福的印记。所以,让我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享受幸福的感觉吧!让我们在它的臂弯下,一起喊——我喜欢阳光!(陈曙兵、郑为宙老师指导。《读写天地》(中学生版)2004年第2期)

[简评]阳光的确很美,但是也太平常了,能像这位同学这样欣赏阳光之美的就很少,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颖悟的就更少了。一般来说,阳光可以晒物,也可以晒人,它可以使人肌体感觉到温暖,没有听说阳光可以晒“心”的:“张开双臂舒张毛孔,让一丝丝、一缕缕阳光进入自己的身体,穿过身体每个阴晦的角落。让灵魂在阳光下自由荡涤,让心情在阳光里轻歌曼舞,心便会开始温暖。”这种感觉就很自我。——不但感到心的温暖,而且感到无与伦比的幸福。这种温暖和幸福是那样的使人感到震撼。

作者对“阳光秋千”的个性化的体验也是他人所不曾有过的:“一个小女孩在蓝天下抓住太阳的胡子,荡起了秋千,晃啊,摇呀,头上还有伴随着阳光滑动的蓝天。”这是多么的生动而形象,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情景。在她的眼里,阳光不但有温度,而且是人化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可以拽住它的胡子,可以感觉到它的亲近,可以站在它的臂弯下,真切地感悟到了幸福的印记。这些感受都是很美好和私人的。

——体验和颖悟,贵在是一种从生命中自然流泻出来的新鲜的情意,而不是雷同、老化的情意。因此,要逐渐地学会敏锐地省视、感应自己的内心世界微弱的悸动,超乎常人的变异的情感和奇妙的幻觉 教学反思:

上一篇:脊梁的意思是什么下一篇:妥协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