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2024-05-01

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共12篇)

篇1: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龙泉驿区第二十二小学校 周春云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级年上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 1

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三只小蚂蚁赛跑的故事作为开头,投学生之所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整节课起了一个好头。通过观看三只小蚂蚁爬树叶的过程,学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为后面理解周长作了有利的铺垫。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学到的陈述性知识有:图形的一周是指图形边线的起点与终点的重合。程序性知识是:看蚂蚁爬的路线,用手指蚂蚁爬的路线。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描一描

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描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摸一摸

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平面图形的一周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一周,让学生充分体验“边缘”“一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一数学模型,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一周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建立新知(小结周长的定义)

根据小蚂蚁的话:(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学生很容易说出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长,而可桌面的形状就是长方形,进而推导出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像,在这样的基础上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周长”,对“什么是周长”的理解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知识,结合具体事物陈述什么是树叶(数学书封面,课桌面,黑板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第二次是由具体到抽象,什么是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揭示周长的定义,建构新知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教师组织学习同桌,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形成陈述性知识——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四)巩固练习,解释应用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个环节我采用一个智力大比拼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积极性强的心理,强化所学习的知识,我设计了三个闯关的练习

第一关:辩一辩,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关: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周长是否一样,强调平移方法,讲解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这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周长的含义,就是一周的长度;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关: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回顾总结,建构体系。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过程,更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同时师生,生生间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续学习的信心。

(六)实践任务

1.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胸围,腰围和臀围。2.量一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聆听!

篇2: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际会中心小学 吴友红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什么是周长》。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教法与学法: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

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 的情境,用小蚂蚁的话来告诉同学们:它跑了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从而引出新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1)画一画

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画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2)小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 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3)思考、讨论。

课件出示:”<”有周长吗?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先估计老师的腰围,然后动手量一量。首先用课件出示测量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互相量腰围,及时反馈量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个时候,我向同学们灌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思想,让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5.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练习

第一题:课后练习1:描出不同图形(不规则)的边线

这是为了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第二题:课后练习2: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三题:出示练习3:比较几个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7、布置作业

(1)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篇3: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买矿泉水》是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探索“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连乘的运算。这些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乘法的基础。因为学生对乘法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运用连乘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渗透学生爱校护校的思想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应用连乘计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理解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培养学生爱校护校的主人翁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合理的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

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分析法、讲解鼓励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下面我就这以上五大环节做具体的阐述)。

(一)课前复习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是学生明白口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目标展示

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三)新知探索

在新知探索这一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到全班展示的方法。因为没有经过个体深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因此,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方式时,进行适当的赞赏性的表扬。

最后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探索,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学以致用”,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估算、计算方法的环节。

2、开放练习

乘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几道乘法估算的应用题。

(五)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渗透思想教育。

(六)作业布置(继续完成开放练习)

作业的布置主要体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特点。

六、说课后反思

篇4: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教学反思

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魏庄小学 刘晓梦

2014.11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魏庄小学

刘晓梦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节课上,我创设了多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对周长的感知,不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头脑中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功之处:

1、对教材的扩展与加深。

课本中仅仅通过描两片树叶的边线就让学生认识周长,这是不够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在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需要利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其周长,因此,教学中设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曲线图形,其中有规则图形,也有不规则图形以及树叶,让学生通过描边线认识它们的周长,这是对教材的扩展。

另外,“一周的长度”只是对周长宽泛的解释,要让学生理解有周长的图形必须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明白而具体到四边形,即“四条边的总长度”;三角形,即“三条边的总长度”。让学生用具体化的语言解释周长,是对教材的加深。

2、在悟中学数学

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它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积累。

新课伊始让学生动手把树叶的外形描到白纸上,对周长获得初步感知,接下让学生说说周长的含义也只是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此时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是浅层的、表面的当描周长、说周长、摸(指)周长及量周长环节结束时,学生头脑中对周长的理解已经越来越深刻了,那积淀在头脑里的概念不是教师说教式的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学生丰富的体验中获得的。对概念的理解由浅入深,这就是悟。

3、操作的有效性。

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应该为了学习而操作。课上当全体同学动手描树叶的外形、摸周围物体的周长时,我适时强调:只描一周或摸一周;从一处开始,回到原处。并配上学生的演示、学生的讲解。这样就防止了学生错误的摸(指)法,做到有效。量腰围时,我让学生解释出什么是腰围,再让同学估计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厘米?然后让一同学给老师量腰围,其他同学当监督员,大家总结出量腰围的正确方法后,最后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的腰围估计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同位再互相量一量腰围。这样促使学生锻炼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刚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操作的目的性强。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当学生说到用毛线绕腰围一周,再把用到的这段毛线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长度时,我适时地表扬:她用到了“转化”的思想,把曲的线转化成直的线。

当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时,我适时小结:平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数学方法,你们应该很好的掌握。

败笔之处:

由于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课堂驾驭能力有些差,所以致使时间掌握的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

再教设想:

篇5: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西城教育研修网能够走过七年,其研修活动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大家开阔了眼界。而其特色则充分利用网络研修调动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运用高科技的方法,特别设立了个人工作室,方便教师学习作业,上传和下载所需的资料~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摸索。在教中学,在教中研,走出属于自己的风采,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篇6:北师版三年级下周长的教案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在教室中摆放大图形,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走一走、看一看、描一描、测一测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话,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具准备:各类图形卡纸及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上课前已在教室中间摆放了一个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T:今天小朋友们是不是感到特别奇怪,老师在咱们教室中间围了一个大大的图形,请你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从外形上来说,直线曲线上来说,从对称性上来说。)

T:观察得真仔细,小朋友们以后观察任何东西都要像今天这样仔细。好啊,那咱们观察过了,老师接下去就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走一走了。(教师示范:请一位小朋友仿照老师的走法,从一点出发,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请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学生走)

T:走得棒不棒?(棒!)你们观察得更棒,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小朋友他是沿着这个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边线或轮廓)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图形的边线或者说是轮廓叫作“周长”(板书:图形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一)教学周长

T:那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交流。)

教师演示:我们从任一点出发,绕着它的边线走了一周,又回到这一点,那么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1)教师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来比划一下它的周长;

(2)观察一下身边的事物,你能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吗?(我们还发现了物体表面的周长,板书:物体表面的)

T:我们发现了不光图形有它的周长,物体表面也有它的周长。

(3)印一印,描一描:利用你桌上的物体,选取它的一个面,用印一印的方法,描出这表面的图形的周长。

(① 印当中来发现不封闭图形;②老师也准备了两个图形,请你来描一描它们的周长:这什么这个不描呢?)(我们从一点出发,绕着图形的边线走,不能回到这一点,这个图形叫不封闭的图形,那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呢?)所以在数学上我们可用一句更加简洁的话来概括: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请你判断下面哪些图形能计算周长(能,请坐好,不能,请举手。)

(二)探求周长的方法

T:认识了周长,下面请你想想办法来求求周长吧。

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四人小组了。

小组活动:老师把黑板上展示的基本平面图形放入每个小组的信封里,请各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交流: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来求的?(测量、绳子围、对称性„„)

小结:我们刚才在求周长方法时,发现一个图形比较平直就可以用尺子来量,比较弯曲就可以用绳子来量,还发现对称的图形只要求一半就行了„„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有几厘米,怎么办?

(2)我用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谁的周长大?

(3)T:那你能这些方法来求一下刚才印下来的物体表面图形的周长吗?

(引到地上的教室中的大图形,以他们在上课时找到的特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周长了。)

※(4)小明的书桌面是一个长120厘米,宽50厘米的长方形。如果在它的二个角上分别裁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问你图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图)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篇7:北师大版三年级上什么是周长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描述等活动认识周长。

2、通过学生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并对图形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结合具体情景感知体验周长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1、感知、认识、理解周长的含义,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感受周长产生的必要性。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周长

师: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是周长?(板书;一周的长度)

二、新授

1、出示一张树叶,我们看看七星瓢虫是怎么爬完树叶一周的长度的,仔细观察它是从那儿出发,在什么地方爬,爬到那儿结束的。(你们都看明白了吗,他刚才是怎么爬的?起点、一周、起点)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一定要从这一点出发吗)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像这样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树叶的周长,在我们教室里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也藏着周长,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摸一摸它的周长。(指出数学书封面,桌面,黑板的周长)学生边说边摸。

3、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也找了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学生比划)

师:什么是红领巾的周长?(演示)红领巾一周的长度就是()?那么游泳池的周长呢?谁来指一指。谁来说一说相框的周长?(这些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4、描一描。师:打开书44页,选择一张树叶描一描它的周长。(校对反馈)老师再考考你们打开书45页,选择一个图形描周长。(校对反馈)

5、仔细观察,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红领巾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三角形,长方形,)这是不规则图形,这些平面图形有周长吗,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出示不封闭的图形,谁来说说这个图形的周长)为什么?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我们还学过哪些封闭图形?

一起来读一读我们的收获吧!齐读什么是周长

三、活动操作,量一量周长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我想准确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说方法)

刚才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可以用尺子来测量,那么圆的周长呢?(我非常赞成你的想法)

你们真聪明,探究出那么多好办法,利用这些好办法来试一试,假如就给你一把直尺你能量出圆的周长吗?(课件演示)师小结:看样子,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实践拓展

接下来考考你的眼力,看谁是火眼金睛,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1图A,图B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课件演示)

2、有两只小动物很想知道,他们绕自己的小花园走一圈,谁走的路长?你能帮助它们?

五、全课总结,拓展生活中的周长

师:周长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课外作业:出示课件腰围,头围。爸爸的腰围是90厘米,指一指你的腰围,有没有一周围住,知道腰围有什么用呀/指一指你的头围。

评价语:

1、我非常赞成你的想法。

2、你听的很认真,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3老师发现你不仅听的认真,说的也很好。

4、你很会思考,真像个小小数学家。

5、善于总结的孩子是最聪明的。

6、你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你一定能学好数学哦

篇8: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1、教材地位作用

尝试与猜测这部分内容是《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它从中国古代名题延伸到普遍联系找规律,其中内容广,想法深,理念新是教材的一大特色。《点阵中的规律》看起来似乎对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从而探索出点阵中的规律,并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通过活动教学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增强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4、教学难点: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安排

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中的规律,充分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学法体现

五年级学生善于动手操作、探究能力较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粘一粘等形式,体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针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理性的重组:首先利用常见的五子棋、跳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点阵,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找朋友活动,为学生呈现了形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部分点阵图,让学生发现概括点阵中的规律,从而计算出后面图形点的数量。

其次,为学生演示了点阵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并列出算式,让他们体会到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最后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点阵。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一) 课始激趣,兴趣盎然

出示学生熟悉的五子棋、跳棋,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象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点子图在数学中可称之为 点阵,从而引出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 课中参与,兴趣正浓

1、师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点阵图中的部分图形,将其余图形发给小组内的学生,请他们玩找朋友游戏,将手中的图形在黑板上对号入座。(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请小组派代表按点阵中的规律贴图,并说一说想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版数学《点阵中的规律》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版数学《点阵中的规律》说课稿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通过互评将规律补充完整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想计算每个点阵中有多少个点子该怎么办呢?如果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再多一些,该怎样快速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

4、以正方形点阵为例,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计算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总结的规律抽象成算式。

5、请学生运用发现的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正方形点阵有多少点,试着画出图形,并说一说想法。

6、同理,请学生总结出长方形点阵的规律,并列式计算。

7、请学生继续寻找三角形点阵的规律,并写出算式。适时引入划分法,让他们说说三角形点阵有没有其它的划分方法。

8、让学生用划分法将第五个正方形点阵图进行划分,并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情况灵活的出示折线划分法,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三) 课末设疑,兴趣犹存

1、按下面的方法划分点阵中的.点,并填写算式。

(请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图中的划分可以轻松列出算式。)

2、观察下列图形的规律并填空。[_小 学 教学设 计 网=www.xxjxsj.CN+}

(此题是总复习中练习,让学生寻找规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观察下图中已有的几个图形,按规律画出一个图形。

(为了使有困难的学生生动地理解图形变化的规律,我采用了不同颜色标出了每次的变化情况。)

第五部分:拓展应用

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了拓展应用,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点阵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它对我有什么帮助?这节课表现的怎样?或者反思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达到思想共享的目的。

(这种开放式的总结,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感悟、自评与互评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篇9: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认识几分之几》是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借助小圆片(小棒)“分一分”“拿一拿”等实际操作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先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借助学具探索“12个蘑菇的是多少个?”进而学会列算式,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课后“想想做做”中也安排了类似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说学生

本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相关知识,也理解了分数的实际意义,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但介于本班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弱,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安排了摆小棒和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结合细致的课件,帮助这部分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的知识,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可以用语言来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每道算式的含义。

2、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运用掌握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五、说教法

通过摆小棒、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等比较直观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份”和“几个”,即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和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而推导出算式。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的动画生动地展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思考、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分数,同桌来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突出“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的概念,明确分数的意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

谈话:(课件展示)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在森林里采蘑菇,兔妈妈有个问题考考小兔子(出示问题“将这些蘑菇的给你们”),可是小兔子犯了糊涂,这些蘑菇的是多少呢?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1)让学生拿出12个小棒摆一摆、分一分、拿一拿。

(2)谈话:我们可以分一分得到12个蘑菇的,是9个蘑菇,我们还能算一算。怎样算呢?

同桌讨论。教师课件展示过程,出示算式,并请学生回答每一步所对应的含义。

这两个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巩固练习

(1)青椒的是多少个?

(2)桃子的是多少个?

先让学生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接着列出算式;请学生说每一步算式的含义,教师边听边对应播放动画、出示算式,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最后总结出解决求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

深化认识

(1)猴宝宝要送礼物给妈妈,你们看,两只猴宝宝送的苹果的个数一样吗?(出示课件)

你怎样知道是不一样的呢?(列算式计算)

思考: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因为总数不一样,虽然分得份数一样,但是每份的个数不一样,所以它们的不一样。

通过这样有趣的环节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明确,总数不同,就算分的份数相同拿出的份数相同,最后的个数也不会相同。

(2)1时的是多少分?

(思考关于钟面的相关知识)

前后单位一样吗?(不一样)

不一样该怎么办?(先单位换算)

播放课件

总结:单位不一样,先将1时换算成60分钟,是将60分钟平均分成两份,不是将1时平均分成两份。

在平时做题时,要注意是将谁当做总数,也就是平均分的对象。

1时的是多少分?

(学生先讲,后播放课件,再请学生板演)

全课总结

(1)几分之几的分数意义

(2)有条理地解释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篇10: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分桃子 》说课稿

贾 荣

《分桃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分桃子》。P54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的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呈现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下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计算,而且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引发思考、解决问题。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在探索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列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的每一步算理。

三、说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

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去花果山里转转吧。”多媒体出示,猴子分桃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紧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小棒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自主探讨、认识算理”。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我准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展开。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发48根零散的小棒,第二大组发4捆10根和8根零散的小棒,让两大组学

生把这48根小棒通过动手操作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看看哪组分的快。

通过竞赛,肯定第二大组的速度快,那么慢的组就有意见,他们会感到游戏不公平,接着追问大家都是48根小棒为什么游戏会不公平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突破除法的算理。为后续的算法展示奠定基础】

第二个层次“合作交流、寻求算法”。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把刚才分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面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设计意图:在这一大环节中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在过程的安排上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2”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从中择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2只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地回家去,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机灵狗,机灵狗有困难,猴子们很想帮忙,可不知道该怎么帮,大家愿意帮它们吗?(完成教材第54页练一练,课件出示)

2、机灵狗的问题解决了,2只猴子继续往回走,又碰到了两只正在争吵的青蛙,他们无论怎样说,两只青蛙都觉得对方不对,大家能帮帮他们吗?(完成448÷4,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巩固本节的知识。】

(四)拓展延伸

两只小猴拿到分到的24个桃子非常高兴,刚想坐下来美餐一顿,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它也想参加分桃子,聪明的同学你能帮这三只猴子来分一分这些桃子吗?你会用竖式的计算方法算一算吗?我们把这个问题留在课下思考,下一节上课的时候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五)畅谈收获,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

【设计意图:最后开放式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学生通过回顾本堂课的收获,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培养其反思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的在生

活中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高。】

六、说教学评价方法

篇11: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景图。

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乘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小棒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

全班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思路)

1、摆学具求得数。

2、画图求得数。

3、连加法。

4、数的分解组成。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6、笔算。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习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

5、乘法竖式也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学生介绍竖式的书写过程,学生一边介绍教师一边板书

比较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和简便竖式,并说说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篇12: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周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周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周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周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周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

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

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上一篇:家具设计报告下一篇:合同模板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