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渗透德育

2024-04-07

化学课堂渗透德育(精选9篇)

篇1:化学课堂渗透德育

新课改下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

对立统一思想

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想。例如:在“乙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乙烯分子的结构出发,通过与烷烃分子价键结构的比较,键能大小的比较,得出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性质比烷烃分子中的碳碳单键活泼的结论,进而学习乙烯性质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了。又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电子虽然发生了得失或偏移,但转移的电子总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守恒,通过这一思想的影响,对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立统一思想是化学学科思想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对立统一思想的挖掘,就会使学生只看结果,忽略化学变化的本质过程,违背化学学科的认知规律。系统化思想

即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规律推现象的思想。例如:在各类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时,教师通过卤族元素的教学,引导出同一族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通过常见第三周期元素的教学,引导出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在接受了系统化思想培养之后,当遇到一些未知元素及化合物时,学生就可以大胆推理,悉心求证,确定它们的性质及用途。系统化思想对化学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课堂教学中系统化思想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拓宽,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增强,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这一基本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验观察思想

即化学知识都来自于化学观察与实验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例如:居里夫人于1899年从8吨废沥青铀矿中发现并分离出纯净的金属镭,并应用于医疗事业;诺贝尔经过四年几百次的艰苦而危险的实验成功研制硅藻甘油炸药;爱迪生失败二千次才获得的成功后,把曾经的失败归结为成功的必须步骤等;教师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培养学生重实验观察的化学思想。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与实验是化学学科获得发展的唯一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重观察实验思想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做到实事求是,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

策略思想

即解决问题策略化、步骤化的思想。例如:在研究性学习——防治水污染活动中,为解决进行防治水污染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制定防治水污染的程序,即探查污染途径,查明污染后果,检测污染物质,制定防治措施,实施防治方案等一系列的步骤。使得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案可循,提高了学习效率。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应联系生活实际,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所教内容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的应用环节,若不具备策略思想,学生活动将会无所适从,从而使得效率大打折扣。但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策略思想的培养,也要多注重策略的灵活性。因外界条件的变化不可控制,所以在采用策略的同时,更要同时辅之于控制变量法,即有意控制一些步骤不变,而研究其中一个步骤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具备了灵活的策略思想,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新课程教育改革,所需改革的并不仅仅是形式,更是观念。在这些变化中,体现德育渗透的教学不能减弱,而应该加强。当然,在化学学科中还蕴涵着许多其他的思想与方法,只有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德育渗透,充分突出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之具备一定的哲学思想之后,才是真正学会了学习。

篇2:化学课堂渗透德育

新的课程标准中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求教师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本学年化学学科从以下方面开展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工作: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1.用古今化学史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工业生产能力飞速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牛胰岛素; 1982年,我国的氮肥产量就成为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1993年底至1994年初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重构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中国”。21世纪“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和“天空一号”发射等,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我国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在高中必修一课程中纯碱的教学时,介绍我国化工专家、制碱的先驱者候德榜的事迹。他从小热爱祖国,焦虑旧中国的科学落后、贫困和软弱。于是,他发奋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美学习。学成之后,他放弃了国外高新聘用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26年生产出“红三角”牌纯碱获万国博览会金奖。他发明了“候氏制碱法”,为我国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通过这

些内容的穿插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起为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奉献精神。

二、破除迷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等在教学中的渗透。

传说中有“鬼火”,许多学生对其原因不明,深受这些思想的迷惑,便信以为真,我们就可以通过对白磷的学习,了解白磷的性质,知道 “鬼火”是白磷自燃产生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还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揭秘生活中的魔术,如“滴水生火”,用脱脂棉包住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水,从而使脱脂棉燃烧起来。并解析能使脱脂棉燃烧物质Na2O2粉末并非水,水只是起到了促进和催化的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化学性质,影响因素是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的学习,加深对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影响因素的辨证思想的理解。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四、环境教育在教学中渗透。

有关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知识点的内容,分散在中学化学各章节之中,如酸雨与环境保护、NO2与光化学烟雾、氟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聚氯乙烯和“白色污染”等。我们通过课堂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了解产生环境污染原因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能力和信心。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等Cl2)放出的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五、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渗透爱国意识

上海市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化学发展史的进一步认识,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兴意识。

“侯氏制碱法”,这是一个以中国人的姓氏命名的发明。在我们国家深受帝国主义欺辱的时候,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能够闪烁在世界科学的舞台上,将世界制碱科学史推向一个新阶段,这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1911年,侯德榜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10门功课1000分的满分成绩誉满清华园,1913年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191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再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学习制革,次年获制革化学师文凭。1918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1919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获博士学位。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侯德榜被接纳为美国SigmaXi科学会会员和美国PhiLambdaUpsilon化学会会员。侯德榜在美国本会有很好的发展,但1921年,他放弃了纽约一家工厂优厚的待遇,接受天津永利制碱公司的邀聘,毅然离美回国,承担起建碱厂的技术重任,出任永利技师长,探索研究出了联合制碱法。他是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为了纪念他,我国还发行过侯德榜纪念邮票。通过学习侯德榜的事迹,学生深刻体会到他的爱国之情。

二、渗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倡导和弘扬奉献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奉献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信念。

在侯氏制碱法之前,世界上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一套制碱法,即比利时人索尔维发明的索尔维制碱法(也叫氨碱法)。当时,掌握索尔维制碱法的公司为了独享制碱技术成果,他们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使外人对此新技术一无所知。一些技术专家想探索此项技术秘密,但大都以失败告终,不料这一秘密竟被一个中国人摸索出来了,这个人就是侯德榜。侯德榜回国后带领一批职工通过长期的努力,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取得成功,正常生产出优质纯碱,获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即现在的世博会),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他把制碱法的全部技术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专著《制碱》,于1932年在美国以英文形式出版,从此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神秘面纱。摸索到索尔维制碱法的奥秘,本可以高价出售其专利而大发其财,但是侯德榜主张把这一奥秘公布于众,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这一科技成果,使制碱技术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美国威尔逊教授称:“这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三、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也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作出贡献。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环境有关的内容,适时穿插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侯德榜并没有止步于索尔维制碱法,为了探索新的制碱方法,他分析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缺点,发现主要在于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成分没有利用上,只用了食盐中的钠离子和石灰石中的碳酸根,两者结合才生成了纯碱。食盐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石中的钙结合生成的氯化钙,却都没有利用,而是作为废液排放掉了,既浪费又污染环境。他想到,能否把索尔维制碱法和合成氨法结合起来。这样氯化铵既可作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为化肥,还可以大大提高食盐的利用率,同时又省去许多设备,如石灰窑、化灰桶、蒸氨塔等。在侯氏制碱法中,由于设计了NaCl的循环利用,食盐的利用率从原来的70%一下子提高到90%以上。此外,污染环境的副产物氯化钙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农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铵,真可谓变废为宝。

四、渗透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

化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他们都是沿着崎岖的小路,攀登上化学的高峰,他们具有百折不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教师可以此来教育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在探索新的制碱法的过程中,侯德榜设计了许多方案,他带领技术人员,做起了实验。1次、2次、10次、100次……一直进行了五百多次试验,分析了两千多个样品,才把试验搞成功,使设想成为了现实。侯氏制碱法的优越性大大超过了索尔维制碱法,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五、渗透对比分析的化学学科思想

在化学课堂,德育当然也要渗透化学本身的学科思想。对比分析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通过对比的方法,在相似中找到差别,在差别中找到变化规律,即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事物的异同,然后找出各自的特征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为下一步的判断、推理、归纳和迁移打下基础。

侯氏制碱法是上海高考的热点内容,然而很多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难度很大,感觉无从下手。我想关键还是对于侯氏制碱法和索尔维制碱法没有深入理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课堂上通过对比分析来学习这两种制碱法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教师还可以设计课堂例题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具体如下。

索尔维制碱法流程图:

侯氏制碱法流程图: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索尔维制碱法的优点:1.原料(食盐、石灰石)便宜;2.产品(纯碱)纯度高;3.副产品氨、二氧化碳可循环使用;4.步骤简单,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缺点:1.两种原料的成分都只利用了一半;2.食盐的利用率只有70%左右;3.有废液排出,主要成分为CaCl2与NaCl(思考:可否将CaCl2除去后将NaCl循环?答:不可,要除去CaCl2需要加入Na2CO3,意味着把产品又加入到了废液处理中,明显不合适)。相对于索尔维制碱法,侯氏制碱法主要就是克服了它的缺点,其优点如下:1.NaCl可循环使用,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2.无废液排放;3.副产物氯化铵可作化肥。

篇4:化学课堂渗透德育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物质的可分与在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与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有机插入爱国主义素材

通过化学课的学习,给学生重点介绍中国是世界上对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这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造纸术推广后,我国造纸工业已很发达,而欧洲人还在用非常厚重而又昂贵的羊皮作书写材料,他们为写一部《圣经》用了三百张羊皮。由于中国纸的发明和利用,文化读物日益增多,文盲减少,文化科学才日益繁荣起来。黑火药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高度评价为:“火药和火器的应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是经济的进步。”黑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充实了化学理论。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在现代,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第一顆原子弹爆炸之后,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近年来的载人航天技术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不少世界著名的化学家的事迹。如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等等,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重点向他们介绍了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他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是英国巨富之一,但他从不涉足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不过腐化堕落的生活。生活俭朴,学习刻苦,全身心地投身于化学研究。用这些名人轶事启发引导学生要克服满足现状的思想,要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篇5:九年级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作为高一化学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对高一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

学校以德育为首,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所决定的,也是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各级各类学校不仅 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此话明确表达和肯定了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德育为首,并不是德育唯一,更不是孤立,架空德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为首,并不排斥其他教育,也不能 代替其他各育,德育只有渗透到其他各育中,只有充分发挥德育对各育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才能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学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特殊职能决定的。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场所,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通过教学。德育要 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有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知识,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智育要通过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 展智力;进行体育,也要通过传授和学有关人体生理卫生知识,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环境保护,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体力,健康成长。三,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上好绪言课:根据德育目标和高一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学科特点,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我重点摆在“迈好高中第一步”;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开一个好头。于是我在新课前安排了一节“绪言”。在绪言课中我充分利用幻灯,挂图向学生大力宣传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我国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我们的祖先在50万年以前就掌握了火的利用;西 汉前期出现了书写和绘图的纸,几个世纪后传人外国,纸的发明是用化学方法制成较纯的纤维素高分子的一项重要成就,我国劳动人民在1000多年前就制造出火 药,火药的发现,是人们从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的先声,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里程碑。3600年前的殷商时,就开始冶炼纯铜。青铜、春秋战国时就会鼓风炼钢 和铸造技术、比西方早1000多年。我国也是最早发现利用煤。天然气、石油的国家。英国人李约瑟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26项技术发明,中国 都大大早于西方。通过这些生动史实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现代化学科学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奋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取得了巨大成就。1965年我国化学家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蛋白质——结 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超导体的研究;碳60分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对新能源氢化钛的研究等都走在世界前列;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煤、水泥,原盐、稀上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钢铁产量进入世界钢铁大国行列;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增长速度居世界首 位。

综上所述,我认为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的关键是教师。

篇6:化学课堂渗透德育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学生刚刚步入高中知识的学习,在初中初步接触了化学知识,开始进入正式的接触高中化学知识。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习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化学的热爱的激情是很关健的,这种激情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和理解,通过老师向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途径。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征对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试验对学生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更具优势

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不同的学生,观察结果不一样,老师的不同的提示,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我在让学生观察时有意安排了几个环节加以比较,如先粗略的观察,再详细观察指定的部位,最后是有步骤的观察。学生观察活跃,提出问题也很多,这对学生观察高中化学实验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三、结合已有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结合化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高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钢铁、化肥等方面产量的对比,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化学工艺上的新成就,如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之情、崇敬之情。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们也发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化学水平还比较低。而未来的世界强国,就是科技强国。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学生明白这一历史重任是我们学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的,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学生身上,激励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五、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六、结合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全球气候的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环保教育:

1、重视课本上有关环保的知识的教学。

2、平时教学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课外组织必要的环保活动。

篇7: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化学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如出一辙,互为表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化学发展认识史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表现出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应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在绪言导语中渗透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开设化学课之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他们却没有机会自觉的意识到: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等问题。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绪言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化学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从而说明学习化学的意义。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内容,可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且通过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化学成就等史料作了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德育的潜能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个好的学习开端,甚至在学习化学的终生志愿上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更重要的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会导致良好的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所探讨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考证。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研究,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等优良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分组实验中,组装仪器,配合操作,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此进行的教育既没有强制性,也不存在丝毫的虚伪性,可以说是融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有关规定如:“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至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初中教科书《化学》第194页),这也是对培养学生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的自然渗透。当然,对实验结论的归结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它还是多功能教育的载体。

三、在化学计算中渗透

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四大结构板块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量的逻辑分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通过准确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解题关键和得出最佳解题方案,解题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可以渗透合理规范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的高尚品质;通过检验复核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化学计算又是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培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渗透特殊和一般的观点以及发散和创造思维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这也能自然诱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化学计算从客观上就要涉及到许多数据的处理,在这些数据的计算处理过程中,渗透对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负责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可忽视。只有从小就养成了认真负责的习惯,今后才有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履行所在岗位的具体职责。同时,有许多应用题实际上也就 1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成就的数据档案,对这些成就的认识,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情感。

篇8:渗透德育优化化学学科的育才功能

《高中化学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 我们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

一、在化学教学中, 渗透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我们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可以结合一些化学规律、定律的发现和一些史实, 帮助学生分析说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被发现的必然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告诉我们, 人类的每一次发明创造、自然科学的每一次突破, 都会引起生产力的飞跃。我们则可以通过介绍人类化学史上那些伟大化学家的事迹, 利用他们的发明、发现、创造及对他们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比如, 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学家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因为火药的出现而成为消除欧洲各地封建割据的有力武器;德国的合成染料工业带动了纺织工业 (合成纤维) 、制药工业 (阿司匹林等) 、油漆工业和合成橡胶工业、煤化学工业等。所以, 这些发明创造让人类步入了高科技的时代, 也让医学、机械学、工程学、核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化学是充满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学科, 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变化规律的学科, 其中蕴涵着许多德育因素。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并使之具体化, 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 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 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等反映出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则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的互相转化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会发现许多类似的例子, 我们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他们。比如:在炎热的夏季, 人们喝啤酒时为什么会产生清凉的感觉?为什么灭火器中的干冰 (固体二氧化碳) 能够灭火呢?这些问题都要用化学知识解释, 通过学习, 就会帮助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一些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 从而, 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

二、在化学教学中, 渗透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化学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 所以,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让他们知道集体主义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情操。“木桶理论”则形象地解释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寡取决于构成木桶的那块最短的木板。因此, 我们绝不要做那块最短的木板, 更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言行给集体、给国家带来任何的损失。

化学新课标还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 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有许多科学家在化学领域有过重大发现和发明。他们为了科学救国历尽艰辛、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他们为建设祖国自强攻关、奋斗不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他们谱写了一曲曲经久不衰的爱国主义颂歌。他们为人类的发展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我们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 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纯碱的故事, 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事实等。我们要鼓励学生把爱国、爱家的情感体现在追求真知的实际行动中, 让他们努力学习学科知识, 形成必备的技能;我们要帮助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三、在化学教学中, 渗透个性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

高中生的生理、心理渐趋成熟, 已经基本形成各自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 但是,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可能是不健全的、非良性的, 有待于进一步引导促进, 使之全面健康良性发展。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外的故事, 激励学生, 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比如, 学习《元素周期表》时, 我可以补充介绍居里夫人和“镭的发现”, 她和丈夫在极其简陋的实验条件下, 完全利用手工加热的方法, 他们从8吨沥青的残渣中成功分离结晶出0.1g的镭盐;再如, 关于化合物的知识, 我们可以把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故事讲给学生, 人们当时把他的试验看作是灾难和“瘟疫”, 为了制造炸药, 家人被迫“游居”生活, 试验让他的全家人几乎丧命, 最后, 他发明了安全性更好的甘油炸药。伟大的科学家对科学、对事业的执着精神影响着学生, 激励他们坚守在学习的道路上。也会让学生们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我们要挖掘它们渗透于化学教学活动中, 优化其育才功能。让学生在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 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正确的政治立场, 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学习品质, 促进他们全面健康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浩.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篇9: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化学教育;德育;价值观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意识越来越淡。尤其在青少年中更为严重。记得高中毕业后聚会时,老师曾说:“现在的学生可不如你们那会儿,越来越难管。”老师说的还是普高重点班的学生,相对来说还是素质不错的学生。如今我自己也带学生,终于有了深刻体会:“现在的学生真是一批不如一批。”就像鲁迅《风波》中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在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今天,德育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让思想偏离轨道的学生有更好的精神洗礼。

面对普遍素质不高、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效率低下、缺乏学习热情的职高学生,我们首要的就是进行德育,进行思想的提升,如果可能,每时每课都应渗透德育在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学习差主要是思想观念差。“差生”其实是“双差生”。只有思想差,才会导致学习差。面对这些价值观扭曲的学生,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必须先对其进行洗脑,把他脑袋中那些不该有的先洗掉。

在化学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同时,与化学有关的德育也提上了日程。在化学学科中,我们可以抓住每节课进行德育。例如,我们高中的第一节课绪论的内容就是介绍化学发展史,对于开篇的讲解,对于今后化学课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篇要介绍我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我们古人的智慧结晶——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的制造,火药、造纸术的发明,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在化学发展史上的卓越贡献。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发展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把化学史中的内容对应到课本知识内容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了解中国伟大的文明史,使他们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此课的德育目的。

第一单元学习常见金属元素及应用,课题三要学习几种重要的盐,主要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钠就是我们蒸馒头用的碱面,要想知道碳酸钠如何制得的,就不得不提杰出的化学家侯德榜。侯德榜191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十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被保送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侯德榜1933年出版的《纯碱制造》被世界各国化工界公认为制碱工业的权威专著,同时被相继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侯德榜用英文写的《制碱工业》一书的出版把原来一盎司黄金一磅的纯碱做成了白菜

价。通过对侯德榜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第四单元自然界中的非金属元素,课题二硫的学习中,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我们要提到近代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他在完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开创性地建立了中国化学工业。三酸两碱是化工产品最基本的工业原料,当时,范旭东碱厂已创办成功,他认为“酸”这一基本工业一定要自立,且由于“硫酸厂平时可为民用,如国家遭受侵略,立可转为军用,因此绝不能让外国人染指”。范旭东于1929年正式向国民政府提出承办硫酸铔厂,并做积极准备。1937年2月5日,永利铔厂出产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批硫酸铔化肥,这是中国化肥工业史上崭新的一页,打破了外国化肥垄断中国农村市场的局面。国人称永利铔厂为“远东第一大厂”。我们要通过范旭东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化工工业的起源发展,在范旭东振兴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激励下,让学生斗志大增,思想上一个台阶,充满民族自豪感,能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为了国家发展学习上努力再努力。

第九单元营养物质合成材料课题二蛋白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要知道蛋白质的最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学到氨基酸,就要提到我们每天做饭放的调味剂“味精”。这又要从一位实业化学家“味精大王”吴蕴初说起,20世纪20年代初,十里洋场上海滩,外货倾销,到处是日商“味の素”的巨幅广告。当时味精只有日本能生产,吴蕴初潜心钻研,分析出味精成分并批量生产。成立天厨味精厂,定名“佛手牌”。意为“美味天上来”,是神仙才能做出的美味。由于生产味精的原料从日本进口,吴蕴初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氯碱厂。吴蕴初又将氯碱厂生产盐酸的氢气利用起来,成立合成氨和硝酸的工厂。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习吴蕴初刻苦钻研、不断进取、自学成才的精神,独立自主、力克艰辛、发展民族工业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要有自立、自强的信念,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参考文献:

[1]周益明.中国化学史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01.

[2]陈元伯.利用化学史进行化学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Z1).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班务计划下一篇:大学生领导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