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2024-05-0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学校德育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方面。新世纪学校德育面对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济市场化、信息多元化诸方面提出的新的挑战,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人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基础作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学校德育运行中心工作是各学科教学的渗透。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和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教材要求、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提出了德育的要求。为使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落到实处,对新时期语文学科德育工作的渗透做深入研究,为造就二十一世纪实际素质过硬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 渗透 德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总是人为地把德育与其他诸育割裂开来,把德育当作是学校分工中的一个门类。事实上,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苑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诸育当中去,语文是各门功课的基础,更应肩负起学校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质上来。那么,如何有效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挖掘文本,德育落实点在心中

小学语文教材文章体裁多样,类型不同,有的具有显性教育性,有的具有隐性教育性,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备课这一环节,细致地把握文中大方向的思想教育落脚点,(如爱国主义教育、奉献精神、民族精神教育等)同时也深入钻研教材中蕴含的细小方面的思想教育内涵,(如人文主义教育各个细小方面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德育功能,真正做到“以文载道”。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缜密的德育思想才能在每堂课中实施最有效的德育渗透。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教师一定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发展状况,并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发现课文中的德育教育契机,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道德因素,指导仔细体味,对学生进行最恰如其分的教育。

二、找准字眼,在题目上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重点让学生了解红军遇到的困难,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

再如在教《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我抓住课题“终于”二字,问:为什么钱学森要说我终于回来了?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钱学森在美国工作却心系祖国,得志新中国成立,便决定回国,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努力,然而他的想法被美国政府知道后,便受到种种阻挠,种种迫害。可是他并没有妥协、屈服。经过多年的努力、斗争他才极不容易地回到祖国。学生从而感受到钱学森的坚强勇敢,感受到钱学森那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赤子之心。有效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树立了他们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品读佳句,德育渗透在领悟中

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如《白杨》,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对“高大挺秀”一词,教师问:白杨树在众多的树木中并不是最美的,可作者为什么偏用“秀”来形容它呢?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白杨美在它那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畏惧艰难困苦的品格上。教师可问:为什么作者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具有白杨一般品格的建设者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大形象,发现作者蕴涵在文中对不畏艰辛的建设者们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从而引起共鸣,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完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突出的感觉? 生:作者写得太美了。师:是写得太美了吗?

生:桂林的风景太美了,作者又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师:对,是桂林风景美,作者又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用优美的语句表达出来了。可以说风景美如画,使我们没有去过桂林的人,读完以后好像已经见到了。这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 生:如临其境。

师:对。你们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那么美丽的景色,又用这么美的语言写了来,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表达了他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师:仅仅是热爱桂林山水吗?

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一看到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觉得我们的祖国太美了。

师:你们呢?

生:我们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而美丽的祖国。

这里,所提出的6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美——风景美——语言美——热爱桂林——热爱祖国——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思想迅速升华的过程,体现了语文教育中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和谐美。

四、抓住重点,德育渗透在朗读中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五、用心沟通,德育渗透在作业中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曾发现有位同学用“帮助”造句,“只有别人帮助了我,我才帮助别人。”我把这个同学找来跟他讲明了助人为乐的道理。又如,我在批改学生的日记时,看到有位同学写了这样的内容:他看见同学的爸爸开车来接,心里非常羡慕,于是就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一下子有了许多钱,买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醒来后才知是一场梦,在日记结尾他写到“美梦成真该多好啊!”很显然,日记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但这种思想观点是不正确的。看完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批语:如果美梦成真了,这样做对吗?世界上有不劳而获的吗?这之后我又开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使全体同学都受到了教育。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师在教学中随时联系生活实际,向课外扩展,用教材中思想观点对照生活,评价生活,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知行统一,在实际生活中使品格得到升华的目的。

总之,教师必须把学科德育纳入教学全过程,在教育目的确定中把德育因素作为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结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体现教学和育人的和谐和统一,真正使学生由学文学会做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紧扣教材,渗透德育》

3、《语文课程标准》

4、《小学语文教学》

篇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实施方案

铁路小学语文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一项直面熟命并以进步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起点。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由此带来的巨大的物质利益,形成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膜拜和对生命的冷漠,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学也深受影响,忽视了对学生的鲜活的个体生命的重视,要树立生命意识、生命情感,课堂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把学生的生命作为课堂的精灵,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更能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实现生命的价值。随着目前社会、家庭、学习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发生心理偏差的现象也常有发生,轻者对自己缺乏信心,产生厌学情绪,重者甚至动了轻生的念头。所以尊重学生主体意识,落实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迫在眉睫。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渗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教材中渗透着不少有关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两纲”教育的优秀载体。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无论生命教育还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都必须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发展的有效性,培养出具有高尚完善的人格的公民。基于以上看法,我们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期经过我们的研讨与理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理解生命,酷爱生命,享用生命,激扬生命。

二、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并取得相关经验。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为课题的开展做理论指导。

2.实验研究法:通过实践、调查、采用公开课、研究课等方式进行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实施研究方案,并在收集分析阶段实践结果资料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再实践再研究再检验。通过实践研究不断概括提炼研究的阶段成果,并最终形成综合研究成果。

(三)研究时间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9—2011/11 确立课题,进行文献研究,收集资料信息,制订研究方案,学习相关课题研究的理论。

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1/12—2012/5实施课题研究,通过教学实践课、研讨课等形式进行研究。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6—2012/9总结研究进程,验证研讨,完成研究报告,汇编研究效果,对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四)、研究对象

在低、中、高年段各选取一个班的学生参与研究。

(五)、研究小组 铁路小学语文组

组长:刘艳、赵爽、侯国芳 组员:全体语文教师(六)、研究预期效果

1、培育一批思想灵敏、大胆创新、开朗乐观、积极上进的优秀教师和学生。

2、构成一批有价值的优秀研讨报告、论文和课例。

3、编撰一批反映学生生命生长阅历的优秀文集。具体内容

1.根据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对语文课程和教材的深入分析,探索如何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思想,特别是生命教育的具体内涵提取出来,使之显性化,目标化,形成一个明确的内容体系。

2、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研究语文学科落实“生命教育”具体的、有操作性的实施策略,既关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重视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精神。

3、根据学校的特点,形成语文教学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形式,建立“语文学科重视学生主体性、落实生命教育策略”的教学案例、示范课程、活动方案等资料体系。

(七)遵循的原则

1、自然性原则。这是指开展生命教育是伴随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的,而不是另外辟出专门时间组织教育活动,渗透教育的内容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巧妙融入,不牵强附会。

2、适度性原则。这是指渗透教育要选准结合点,内容具体适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不任意拔高或降低教育要求。

3、适时性原则。这是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所碰到的偶发事件或教学轶事时,如学生的特别感悟与独到体会等,要善于巧妙地将其作为一种资源,及时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育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4、多样性原则。如果说,上述三种原则主要针对教育时机的,那么多样性原则则是针对教育内容和形式而言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具体做法

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小学语文学科应以新课标为教学改革的纲领,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这种“生命化”首先是将“生命”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教学内容,作为教学中对话交流的重要话题,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认识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热爱生命,并以欣赏的态度享受生命。通过对生命知识的了解,对生命话题的探讨,对高尚生命观及人生态度的体悟来实现树立每个生命个体的正确生命意识,以促进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则是从教学行为的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形式、评价等的选择都应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有生命力地教,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获得生命成长的快乐。生命教育在语文中无处不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

1.教学内容“生命化”

语文新教材中文本本身蕴涵的生命资源是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点,在新教材所网罗的文海中,处处都能发现闪耀着生命光泽的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材毕竟不是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并不是以“生命教育”为体系来安排的,也不是每篇阅读课文都能直指生命话题。因此,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来设计一个“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的完成这个系列。这样,阅读教学中以“生命”为话题的教育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其次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

另外,有一些课文,其写作形式、角度虽有不同,但从生命这个主题看却存在一定相关性,无论是连成一个生命主题单元完成阅读教学,亦或是分散教学,都可以通过前后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思考。

2.教学行为“生命化”

从教学行为角度看,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这三者间的平衡关系,重视课堂中以为学生中心、以文本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的对话关系的展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教师则应在学生和文本间起到纽带的作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的二次创作。

阅读又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手段辅助这种生命体验。文本仅仅以文字为载体,诉说生命的经历,传递生命的感动,体验能否深刻与每个学生的经历、阅读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生活场景等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给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提供一种适当的氛围。

除用适当的手段来营造与文本相适应的阅读氛围外,在阅读中体验生命,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把自己带到文本之中去,让自己成为文本中的一员参加生命的历程。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是课堂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对话较多的课文能在朗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角色本身的理解,进而理解全文。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则可通过学生以课文为蓝本为课文人物设计对话,加入肢体、表情等设计活动,在活动中体味生命。除此之外,阅读教学还可以加入辩论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生命的哲学思索。无论运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该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综上所说,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使语文教学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启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帮助学生寻找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以上仅是对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的一些看法和策略,如何更好地渗透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开发利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效浸透生命教育的研讨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一项直面熟命并以进步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起点。从“学会生活”到努力“让课堂焕发作命的生机”,注重集...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效浸透生命教育的研讨 实 验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一项直面熟命并以进步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起点。从“学会生活”到努力“让课堂焕发作命的生机”,注重集体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已成为共识。反思教育现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元化的开展,古代质社会生活和环境的纷繁复杂,中小先生们背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繁重压力,围着高考指挥棒埋头苦学,他们的生理成熟期分明提早,极易发生生理、心思和品德开展不均衡的景象。由于一些困惑得不到及时指点,对无法意料且时有发作的隐性损伤难于应付,一些先生呈现生心思软弱、思想茫然、行为失控等景象。这些不可防止地影响到先生生命的安康生长、生活质量的进步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屡屡发作的生命惨剧更是令人为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而扼腕叹息。生命教育已成刻不容缓之势。一些国度和地域已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展开,例如台湾不只开设了生命教育课,而且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在我国大陆,生命教育虽然起步不久,但也惹起了教育界的高度注重,上海市还制定了《中小先生生命教育大纲》。但绝对来说,很多中央开设独自的生命教育课在短期内还难以完成,经过学科浸透则较容易。在一切的学科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其具有浸透生命教育的不可比较的优势。在人的终身中,小学是先生最纯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是他们体验人生幸福,放飞美妙理想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萌芽的阶段。展开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先生开端。基于以上看法,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效浸透生命教育的研讨”这一实验课题,以期经过我们的研讨与理论,让先生在语文学习进程中理解生命,酷爱生命,享用生命,激扬生命。

二、课题界定

“小学语文教学中无效浸透生命教育的研讨”这一实验课题是研讨小学语文教学进程中浸透生命教育的无效途径与办法。经过合理应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引导先生经过解读文本,感悟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经过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先生的主体位置,将教授语文知识与人文素质培育无机结合,控制先生学习中的负性格绪,进步学习效率,使课堂充溢生命生机;经过展开丰厚的语文理论活动,引领先生学会生活,关爱别人,感悟亲情,加强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提升生命质量;经过师生同读经典,共写随笔,在协作与交流中体验生长的高兴和生活的幸福,使教育进程成为愉悦师生生命的进程。

三、实际假定

本课题的研讨主旨是无效应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经过恰当的途径与办法,引导先生正确看法人的生命,培育先生珍惜、尊重、酷爱生命的态度,加强先生对学习、生活的决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先生善待生命,完恶人格,安康生长,促进先生的片面开展和终身开展。这样提出成绩,次要是出于以下实际假定:

1、生命教育是人的片面开展的需求,是先生安康生长的迫切要求。只要经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对先生停止生命与安康、生命与平安、生命与生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心的教育,协助和引导先生正确处置团体、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先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艺,看法、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干培育先生尊重生命、酷爱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酷爱本人。没有生命的存在,如何谈得上开展与质量的成绩?没有安康积极的生活心态,如何发现生命的魅力?“当你逾越了生命的长度、拓展了心灵的宽度、添加了灵魂的深度后,你会发现,蓓蕾初成、芙蕖临波、秋英染金、梅映雪香,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场花季;红光暖尘、日影横江、风驰萧萧、雨洗新色,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幅图画。”增强生命教育,先生方能感悟到这番如袁卫星教师所说的如诗如画的生命美景。

2、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中心,是教育之本。提醒教育真理离不开生命教育。教育的真理是提升人的位置,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发扬人的力气,这“一提四发”都依托于人的生命和生命教育,没有生命,就不能够有人的位置、价值、潜能、特性和力气。施行素质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由于作为生命教育所要培育的生命认识及其所包括的生命看法、情感、意志和行为等,都属于人的素质,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另一方面熟命是素质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素质。社会主义品德大厦的构建只要在“生命教育”的根底上才干建成。没有生命,无品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自然也会使品德教育落空。此外,施行素质教育,增强主体教育,改良品德教育,推进安康教育等,都表现着教育变革的肉体,而这些都是在生命教育的推进下获得的。可见要停止教育变革也必需注重生命教育。再者,我国自古就有酷爱生命的传统,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唐代韩愈的“博爱者谓仁”,到古代教育家陶行知的“爱满天下”都证明了这一点。明天我们的教育更应该把这一传统承继下去,让先生认识到本人和别人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世界上种种生命扑朔迷离的联络,了解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维护生命。

3、语文学科的性质决议了在语文教学中浸透生命教育的能够性与必要性。《语文课程规范》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致”。在一切的课程规范中除了语文(历史、音乐)之外,其他课程都没有将“人文性”确定为该学科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关于先生思想情感陶冶的文明功用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议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开展为本的学科。其本质就是经过言语文字的教学,充沛地看法人的生命的价值和位置,最大限制地发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沛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自动性,充沛展现生命的特性,从而最终进步生命的质量。其次,语文学科的课程目的确定了浸透生命教育是该学科的义务之一。《语文课程规范》规则,其课程目的是知识和才能、进程和办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互相浸透,无机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纬度规则了语文教学要以文本为载体,完成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别人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宇宙的教育,其本质就是生命教育。而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要求,不只包括看法层面,更包括情感层面和理论层面的生命教育。

四、实验目的

1、探究生命教育的根本理念、办法。

2、研讨如何找准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教育契合点,将教授知识与培育先生人文素质无机结合。

3、研讨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中的生命教育,使课堂充溢生命生机,师生的生命价值得以表现。

4、探究语文理论活动中的生命教育途径与方式,充沛应用各种资源,引领先生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感悟生命。

5、研讨怎样经过教员的以身作则停止生命教育,师生生命共同生长。

五、实验准绳

1、片面性准绳。实验活动必需面向全体先生并充沛调动全体先生的活动积极性。

2、主体性准绳。在实验活动中充沛尊重先生的主体位置,发扬先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先生,课后鼓舞先生自行设计、组织、展开活动,交流对生命的感悟。

3、体验性准绳。实验活动必需严密联络先生的生活实践,在教学进程和活动进程中关注先生的集体生命阅历、经历、感受与体验,探究先生生命体验的方式与学科浸透方式。

4、展现性准绳。充沛发明各种展现时机,让每个先生都能展现本人的特性,在成功的体验中悦纳生命,追求更高的生命价值。

六、实验办法

本实验的研讨办法次要采取举动研讨法,辅之以实验法、文献法、经历总结法等。将专题研讨与个案研讨和文献研讨相结合。专题研讨,即依照既定的研讨内容确定若干专题停止深化研讨,重点放在教材剖析、课堂教学和语文理论活动三个方面的生命教育研讨上;个案研讨,即以案例方式察看和记载先生生长、变化状况,并对案例停止解读与研讨;文献研讨,即搜集可以支持本课题研讨的实际性材料,并结合理论活动加以整理和提炼,完善研讨的根本思想。

七、实验战略

1、将实验研讨与教员的生命生长严密结合,在学习中进步生命教育实际程度和理论研讨才能。

2、增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讨,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滋长的乐园。

3、及时搜集、整理相关实验材料并做出翔实剖析。

4、发扬社区、家庭的教育功用,将生命教育从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

5、关注先生心思,展开方式多样、先生脍炙人口的活动,将严肃的生命课题融退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八、实验对象

在低、中、高年段各选取一个班的先生参与实验研讨。

九、实验步骤

本实验研讨工夫为2006年5月至2009年6月,共三个阶段停止。第一阶段:预备阶段(2006年5月至2006年10月)这一阶段次要任务是停止实验可行性论证,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和课题组。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这一阶段次要任务是依据方案展开实验,及时调控实验停顿状况,积聚实验材料,每年停止一次阶段性总结,请专家对实验任务停止指点。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月至6月)这一阶段次要任务是总结实验进程,验证明验研讨,完成实验报告,汇编实验效果,请专家评委对课题停止结题验收。

十、实验预期效果

1、培育一批思想灵敏、大胆创新、开朗悲观、积极上进的优秀教员和先生。

2、构成一批有价值的优秀实验研讨报告、论文和课例。

3、编撰一批反映先生生命生长阅历的优秀团体文集。

十一、实验组织

1、实验指导小组

欧阳国慧 吴晓梅戴若迅 刘伟 方莉

2、实验施行小组 组长: 组员:

铁路小学语文小学课题组 2011年9月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走进课堂,近年来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研究的视角上,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2、生命教育的实施形式单一。目前把生命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来实施研究的比较多,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较少。

3、绝大部分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会节省较多时间;而要单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则要另调整课程时间安排,会比较浪费时间。

4、从现实来看,生命教育体验和课堂教学渗透研究中仍然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科学教学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明显地凸显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结合当前的教改现状,申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的著名论断而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生命教育理论是一个没有定论且正在滥觞中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论不仅是人们所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

2、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理解和尊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①、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空间。它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②、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③、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

④、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激扬学生的生命。

2、从生命的高度看,可以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气息、智慧与激情并存的教学课堂,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堂。

3、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4、最有效地实现教育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总之,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组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最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理性积淀;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撬开学生生命前行的杠杆,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信与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早,从小学一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我国的生命教育由于起步晚,上海市教委虽然对生命教育颁布了大纲,但缺乏可操作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它介于课程与活动之间,对课程建设来说是个空白,因此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的资源和内容进行开发。综观国内外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德育层面的内容研究比较多,而将它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比较少。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激扬生命的策略。

2、课堂教学中通过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来渗透生命教育激扬生命的目标。

3、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于以上概念,确立研究内容分以下几点:

1、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同时注意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适切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原则;注重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原则;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注重拓展信息渠道的原则;注重认知、情感、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的研究

在科学、体育与卫生等显性课程中增强生命的意识,挖掘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以体现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命的研究

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社会生命,为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人打下根基。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精神生命的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更要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使他们做高尚的人,超越前面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两个层次,体现生命的价值。

5、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生命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核心的理念。我们不能仅仅把生命教育视为一门学科课程,而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引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有力引擎,在实践中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途径来把握和深入,并把生命教育由环境的改造变成一种理念的转变。重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的研究; 难点: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六、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首先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然后以学校科研组为牵头,以现有的学科教材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目前的教育教学任务为驱动,以已做出一定成绩的有经验的优秀试验教师为根本,边实践边完善,在教学活动中启发灵感,并由一线教师自己设计开发渗透生命教育的学科基本课型,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学习生命教育理论和课改精神,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2、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为主,以现课堂教学的需求为驱动,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结合理论探索、调查研究、作品分析、个案研究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具体的实际的教研活动,逐步提高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七、课题的阶段性计划和主要措施

1、准备阶段(2008.9~2008.12)(1)课堂现状调查、分析

(2)查阅国内外相关同类课题研究的信息资料

(3)总体课题实验框架构想,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编写“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方案”(4)确定实验组和对比组

2、实施阶段(2009.1~2010.1)

(1)课题组成员学习生命教育课堂的相关资料,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位教师搜集汇编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

(2)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分析总结课堂教学效果。(3)调查、分析、总结课题研究带给学生、教师的影响。(4)在总结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开展新一轮的研究工作

3、课题总结(2010.2~2010.6)

(1)整理研究资料,教师们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撰写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关案例。(2)撰写研究报告。

八、预期实验的成果形式:

1、尝试研究阶段(2008年5月~2009年1月):教学案例、调查报告、子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总方案。

2、拓展研究阶段(2009年2月~2010年1月):教学案例、个案分析与反思、经验总结。

3、深化研究阶段(2010年2月~2010年6月):教学案例、论文、实践教学及反思策略

4、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教学案例汇总、优化教学策略、子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论文、学生作品

九、实验课题研究的组织保障:

1、专家顾问组:

刘峻(广东省电教馆教研办主任)

林君芬(广东省电教馆教研办、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贾建荣(中山市电教站老师)

冯继有(中山市教研室科研办公室老师)汤伦恩(中山市古镇镇教科文卫办副主任)

2、领导小组

组长:蔡引琼(学校校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课题组人员分工:

蔡引琼 袁惠华 肖希才 ―― 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的规划、协调工作。

朱巧玲 元泽勇 ―― 理论研究,负责课题的理论探索。

陆 冰 冯润爱 莫晓巧―― 行动研究,负责课题的实施。

王昌玲 侯锦雄 ―― 行动研究,负责课题方案的制作、总结工作。

熊志伟 陈立权——信息技术支持

3、经费保障

(1)经费的预算:由办学单位支持,平均每年约2万元,共约8万元。(2)经费使用:

A.学校网络教学的软件设计制作。B.聘请专家讲学指导和外出参观考察。C.教师培训经费。D.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E.对教研人员的奖励。

篇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一、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小学生处在少年时期, 他们思想单纯, 活泼好动, 自理能力较差,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 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 在幼年期可能会养成许多不良的习惯, 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 心理素质脆弱, 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等教育, 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树立集体主义思想, 克服个人主义, 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 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 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 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语文教学本身具有着极其鲜明的情感色彩。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 各种艺术形象的构思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这些都是具有感情的东西。

1.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来看,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

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有利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从语文教育的实践来看,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心理教育讲究的是主体参与性原则, 不再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讲授, 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或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感知。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使学生逐渐地认识自己, 更全面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意志。

3.从语文教育的内容来看, 语文学科所包涵的心理教育资源是丰富的。譬如, 语文中的文学成分, 就离不开人的心理体验。要展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作为语文教学的教具、教材, 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因为优秀典范的课文是陶冶学生心灵、净化学生情感的良好土壤。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 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1. 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 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 “爱”是其核心, 有了“爱”, 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 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 共享成功之喜悦, 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师生关系, 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 “你不会学习, 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 我来吸引你学习”。

2. 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 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 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 驱动主体发展机制, 促进其成长。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 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必要的教育技能。实施课堂心理教育, 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设计教学,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技能──教学过程中, 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 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 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 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1.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 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 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 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 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2. 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 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 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 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 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 创设情境, 引导兴趣, 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

3. 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其中, 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 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 结合讲解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 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 诵读烈士诗文, 讲述烈士故事, 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 都会给学生以震撼, 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 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 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于“道”之列, 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 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1.锻炼坚定的意志。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 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 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 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 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 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2.培养活跃的思维。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 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 《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 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 深悟文字所蕴内涵, 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 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 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体验、共鸣,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 《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 《春蚕》中的母子情, 《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 都是极好的范例。

4. 练就自省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 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 还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 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 保证心理健康, 发挥心理潜能。因而, 语文教学中, 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 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陈琦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2002重印) .

篇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绿色教育;团队协作

一、为学生创造出自主学习的环境

作为中国人来说,拥有汉语这门语言应该是我们的骄傲,汉字有着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并且,单独的汉字也会给人一种美感,富有内涵和韵味,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体现。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汉语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就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也就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锻炼,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对于知识点的内涵以及实际应用没有详细的讲解,这样让学生无法更好地理解所学到的内容,也就谈不上培养学习兴趣了。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做到提升学习的学习兴趣,改善现有的教育和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模式中得到解脱,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做到自主学习,然后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课外也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进行知识的拓展。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保证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知识的应用之处,同时还能进行情感的倾注。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知识点的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转化为主导和学习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更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投身于学习之中。

教师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最重要的引导人,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能教会学生课业方面的知识,还能让学生的生活素养也得到提升,思想与知识共同进步,成为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陪伴他们成长的指路明灯,学生对教师非常的依赖、敬畏、尊重,在学生的心中不可取代。所以,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给他们的爱,用教师的行为与语言感化学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学习和做人的道路,亦师亦友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给予的帮助,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让学生可以对教师敞开心扉,让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制订出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模式来。树立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学习,并且让他们进行自我学习管理,让学生可以自我成长,不断的提升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学生在进行对教师的模仿的时候,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举止以及心理发展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建立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绿色教育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能力及素质。教师通过绿色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提升团队意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彻底激发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性,让他们找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义,从而更好的审视自己,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以及优点,达到各种能力的提升。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升了学习的参与性,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碰撞出更多的灵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思考问题。并且,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降低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束缚,让学生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习效果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小组学习还能让学生了解团队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总之,在绿色教育中,教师要把角色转化成为引导者,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通过兴趣的培养更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还能不断的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最终做到学生愿意学习,并且把学到的知识点转化为生活之间经验,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栋山.构建小学语文绿色课堂[J].青年文学家,2011.

[2]董文娟.浅谈小学语文绿色课堂的构建[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

篇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茶店小学:郭静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当从学校抓起,从“祖国的花朵”抓起。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小就能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让他们学会用法制来保护自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恩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从长远来说,可以为我国加强社会广义法制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不是生搬硬套的套入法律知识,应当有所尝试性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渗透。

下面就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如何有效实施,我的一点想法。

一、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语言应当平实、易懂、生活化。人的发展,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需要抵达学生心灵从而也抵达教师心灵的教育。平”是“平时”,是“心平气和”;“实”是“真实”,是“实效”。平实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的基本训练,倡导教学的人文回归,凸显教学的真实朴素,强调课堂的师生成长。教育关注生命意识,平实的课堂更呼唤着人文的回归。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应在师生、生生沟通和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要使语言平实、易懂、生活化是必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在教学《放小鸟》这一课时,要渗透动物保护法,可以说,小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没有它,你肯定会非常孤单的,如果你伤害它,它肯定非常伤心难过。

在讲到《锄禾》这首诗时,渗透珍惜粮食,可以带入两句箴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并讲了一个小故事,《金色的鱼钩》:长征途中,没有吃的,他们把骡马杀掉;骡马没了,去挖野菜,哏树皮、1 嚼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其中有一个故事,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自己不顾疲劳、强忍饥饿来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老班长舍己为人,为了让自己的伤员不饿肚子而牺牲了。试想,当时如果有一把米,对,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也许不会被饥饿夺去他坚强的生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同学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馒头、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是的,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你难道还忍心把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泥巴扔,把吃了一口的饭当脏水泼吗?

学生接受得就比较快,老师就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因素,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互通有无。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就有很多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课文,这就需要老师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第三课《小池塘》,可以渗透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第九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关于水的法律条文,第十二课《陈毅探母》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十五课《放小鸟》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十六课《这儿真好》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条文,二十一《古诗两首》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的相关内容,等等,都有可以渗透的内容。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充分挖掘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语 2 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就可以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三、联系现实生活,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促进。“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点上,和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相通性。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比如我在讲《放小鸟》这篇课文时,就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关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条文,但是我没有干巴巴的讲读条文,这是比较枯燥的方法,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告诉他们动物和你们一样,都是一条生命,你爱护它们就是爱护你们自己。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大自然是一个大生物圈,不论是什么动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其中任何一条生物链断了,最终危及到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我边问边讲解,老鹰吃什么,吃蛇,蛇吃什么,吃青蛙,青蛙吃什么,吃害虫,害虫吃什么呢,吃稻子,稻子是谁生活必须,是人类,对了,如果其中一个动物灭绝了会怎样呢?比如老鹰灭绝了,蛇就猖狂了,蛇猖狂了,青蛙就没了,接着害虫就壮大起来,最后稻子还会完好的在那里吗?人们会不会受到灾害的影响?很简单的道理,一边问学生一边就回答,很容易就理解了,他们会用行动来保护动物,用心来保护动物,不仅维护了法律,也让他们懂得了尊重生命。

有一次,有一组的孩子在打扫卫生的时候,看见墙角有一只蜈蚣,就来向我报告,我说你们别管它就行了,我就跑过去看,有一个声音就冒出来:“不要伤害它,它也是有生命的!”我心里很感动,我的学生学会了尊重生命,哪怕只是一只蜈蚣,我想它会爱护所有的动物。

四、创新教学设计,让法制教育因语文教学而走进学生心间。

基于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形式多样的创新设计会令他们 3 喜闻乐见。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把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景“请”到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如此一来,岂不一举两得。比如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第二自然段讲诉沙洲坝的一个村没有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如果向孩子们直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太过于生硬。我带来一个短视频,讲述的是北京某个偏僻的小村子,同样的是喝水要到很远的山上去挑,并且挑回来的水还是浑浊的,拿回来还要各种过滤和消毒才能食用。孩子们看了,都十分感叹,也深深地明白水的重要,我课后就布置了让他们下去自己寻找方法收集各种节约水的方法,让他们从现在就开始学会节约用水,节约水资源,珍惜水资源。

课后,孩子们收集到了很多关于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并告诉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

五、关注社会,让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并行不悖。

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在教学《这儿真好》这篇文章时,我先找来视频“淮河水污染事件,“盐城自来水厂水源地污染事件”,“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等给他们观看,都与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已之私,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水中乱排乱放有关,他们胡乱污染环境,造成各种复杂的环境问题,在孩子心理树立一种环保意识。并问孩子们是否愿意生活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进而进入课文,更好地理解了这儿为什么真好,他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当好一个社会的小主人。

六、充分利用写作。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 4 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我在接手一年级的时候,就要求我的学生必须每天写日记,由于他们年纪小,我只要求写上几句话,从中也发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孙志祥拿了别人的乘车卡,我在班上怎么问也问不出来,我当即就吓唬他们,拿别人的东西是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偷偷拿别人的东西是要被警察叔叔抓走的,到时候你就见不到你的父母和同学了,如果你承认了,你还是好孩子,要不然等会老师去看监控查出是谁,老师就不会原谅你了,就让法律来制裁你。到了下午,这个孩子就来给我说,是他捡到了别人的乘车卡,我心里明白,就对他说,那你明天拿来还给他好吗?第二天,物归原主,在这个孩子的日记中写到:我今天做了一件错事,希望老师能原谅我,我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我看了之后,在后面批注到:老师已经原谅你了,相信你以后都一直会是一个好孩子。就这样,这个孩子以后变得很懂事,也成为了班上的好助手。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因为自己的作业没做,就偷偷的拿了别人做好的作业,并改成自己的名字,结果被发现了。孙志祥就跑过去劝说他,你这样是不对的,是犯法的,长大了以后怎么得了。话语比较成熟,但是很中肯。

七、在游戏中渗透。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我在教学练习四的口语交际时,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学会道歉,有时候我们说话或做事时,可能会伤害别人,这时候你怎么向比人道歉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是这要是和学生细讲,肯定收益甚小。那么就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互相沟通,自由找自己的好朋友进行角色表演,并把相关有用的道歉语言记录下来,这样他们记忆深刻,也会运用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最后我采取了一种举灯的游戏,灯分为红灯和绿灯,红灯表示反对,绿灯表示同意,我给出一系列场景,一:小红擦桌子时,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小红怎么道歉呢?A直接说对不起,我错了之类的话,便了事。B不道歉,无所谓。C好好和妈妈沟通,向妈妈说对不起,并且自己用行动比如做家务、给妈妈捶捶背之类的来弥补。D不知道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尊重别人,不要伤害别人,语言攻击也是一种伤害。那么在说话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孩子们理解了,并且在游戏中更能深刻理解。那么这个题,同学们都会选择C,只有这个答案符合。二:上课铃响了,李朗同学急匆匆的跑进教室,不小心把同学的文具盒弄在地上了,李朗同学A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当同学提醒他下次小心时,他反而恶语相向。B立刻拾起文具盒,双手还给同学,并连声道歉,我下次会注意的。学生在A做法就举了红灯,B做法就举了绿灯。三:两同学在下楼梯时,不小心碰撞,便互相拉扯,辱骂。学生对此做法举了红灯。四:小明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领居邻居阿姨家的花盆,他立即去找邻居阿姨向她道歉,说 6 对不起,我会赔您一个花盆的。学生对此做法举了绿灯,等等,学生在游戏中就能愉快的轻松的接受,并且学会如何尊重别人。

八、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课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我在上完《这儿真好》的时候,结束总结时,给出几张图片,一是垃圾成堆的环境,一是河流污染的环境,还有绿树成荫的环境,和干净宽敞的教室图片,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不约而同,都是后两张,干净舒适的环境里。我总结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儿真好》,知道了这儿为什么真好,那么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我们的“这儿”变得好起来,变得干净舒适,一我们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二我们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明天,为我们的后代做出了贡献。

篇6: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心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呢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该结合学

上一篇:七年级下第27课斑羚飞渡教案设计(新课标)-教学教案下一篇:保洁主管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