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音乐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30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音乐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剖析音乐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剖析音乐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改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师成为了炙手可热的职业,学前教育教师也面临着人才紧缺的局面。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学前教育阶段的老师是孩子们的启蒙者、领路人,教师的素质和思想直接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尤其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跟高的要求,在各个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德育渗透

1.前言

在学前教育阶段,音乐素养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相应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也是极其重要的课程之一,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歌唱、演奏、欣赏音乐的水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缓解学生学习中的压力,对学生将来走向教师岗位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作为幼儿园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领导者、引路人,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当通过日常的渗透,将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开展,使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品德,是音乐教育更加内涵丰富,教学水平有大的提升,为我国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虽然德育教育并不是新鲜的概念,但是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推广开来。音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不同时代的音乐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历史和人文比较直观的体现,具备很强的传承特性。有没得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升对音乐的欣赏水平也是提升审美能力的过程。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中对德育渗透的现状并不理想,很多学校对于德育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将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分开进行。开设思想道德建设相关课程,但是德育教育相关课程主要以理论教育为主,课程枯燥,形式单一,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教师开展德育教育不够深入,使其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教师的道德水平和德育教育意识得不到提升。在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时,也不能对自己的学生合理开展德育教育教学。孩子们对德育教育不感兴趣,久而久之甚至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很难正常开展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工作。

3.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途径

3.1通过歌曲教唱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唱歌,通过唱歌,直接表达出歌曲中的感情,并传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喜怒哀乐,歌曲演唱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歌曲演唱过程中的基本乐理知识,演唱过程中的情感演绎,歌曲中所包含的内涵等等内容,所涉及到的题材也十分广泛,在歌曲教唱过程中可以根据德育教育的要求,在曲目的选取上花费一些心思,选择一些歌颂美好品德的歌曲,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中,儿歌的学习占到大部分比重,在选取儿歌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赞美祖国的《我们的祖国是花园》,鼓励拾金不昧行为的《一分钱》,让孩子们懂的关心父母、体谅父母的《我的好妈妈》、《好爸爸、坏爸爸》等,教唱过程中,将歌词拿出来深入剖析,把其中的内涵呈现出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2通过乐器弹奏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乐器演奏,尤其是鋼琴演奏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内容之一,乐器学习本身就是枯燥而漫长的,学习乐器本身就是磨练脾气秉性,培养个人意志品质的过程。教师应当在弹奏的姿势、识谱等基本常识教起,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这是乐器弹奏课程的基本要求,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乐器弹奏的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要通过对练习过程的枯燥来让学生懂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磨练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汇报演出、各类比赛等,为学生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以及锻炼成熟稳重的心态和随机应变能力的机会。使学生具备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这样不管是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还是在生活中,都将用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挫折的态度来面对,对学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3.3通过音乐鉴赏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欣赏课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方式是通过对一些世界名曲进行赏析。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反复聆听,感受到乐曲中的律动、节奏、构曲等,结合乐曲创作年代和创作人的背景、经历等,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中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变化。在音乐鉴赏课称重渗透德育教育,具体是通过分析乐曲背后的内容,结合历史特点,感受歌曲中所表达出来的美好的感情,比如:通过欣赏《梁祝》,能够感受到爱情的坚贞、纯洁和为爱人做出牺牲的伟大精神;通过欣赏《高山流水》感受到伯牙和种子期的友谊,有利于同学之间建立起身后的友谊;通过欣赏《二泉映月》感受作者在音乐中寄予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光明的勇气。这些音乐欣赏曲目,传达出来的情感都可以当做德育教育的素材,通过对美好音乐的欣赏,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对于学生未来的整个人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3.4通过音乐课外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乐器弹奏表演,也可以是大型的合唱比赛,当然也可以是参加的一些音乐节目。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多参加这些课外活动,一方面将课堂搬到户外,通过比赛、表演等形式巩固音乐基本知识,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另一方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德育水平,通过参加这些比赛,学生个人的应变能力有了很明显的提升,自信心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学生以团队的模式参加到各类音乐比赛、活动中,学生之间的默契度上升,能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意识,一个人的声音再凸显,再优秀,在大合唱中也应当收敛光芒,将自己的声音融入到集体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4.小结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中,消除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抵触情绪,对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应当是顺畅、自然地,切不可生搬硬套,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另外,培养学生们的德育水平,对他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继续在工作中将德育教育传授给孩子们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生明.浅论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渗透[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0):164.

[2]黄青.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J].北方音乐,2018,第38卷(10):129-130.

[3]邬文娟.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5).

[4]赵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北方音乐, 2018,第38卷(1):141,164.

作者简介:韦兰英,1997年10月,民族:壮,出生地址: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现在身份: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作者:韦兰英

剖析音乐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篇2:

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音乐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教育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活泼乐观、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在音乐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1 音乐教育在德育渗透中的作用

从古至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对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我国的孔子说:“移风易俗,莫过于乐”;《乐记》中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古希腊的柏拉图说:“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德国的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等,其表达的意旨无非是音乐产生于人的内心情感、却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而道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情是关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一个“情”字,将音乐教育于道德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了。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字,字母,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即音乐教育不仅仅只是培养职业音乐家,它还担负着对全面的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重责。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使全民族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就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使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资料介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铁路局对少数人在火车站随意涂抹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屡禁不止,他们采用了种种防范措施,成效不大,每年铁路局要花大约一千到一千五百万澳元进行修复。在无可奈何中,铁路局决定试验一个听上去让人发笑的新方法,就是在火车站播放古典音乐。连续六周中,铁路局在五个站点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莫扎特的歌剧《魔笛》选段,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等古典音乐。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站点中破坏公物的行为大大减少,有两个车站完全消灭了此种现象,优雅的古典音乐战胜了破坏性。这五个火车站的维修费用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四分之三。调查表明,69%的乘客注意到车站在播放古典音乐,有50%的人说古典音乐使所有乘客的行为都有规范作用,66%的乘客希望这些音乐能继续播放下去。这个试验表明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对他的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中学教育中,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树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音乐教育必不可少。一首好的音乐作品的播送,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2 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个途径

2.1 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当牢固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首先,对全册教材进行德育渗透的分析:研读教材,全方位审视,多角度剖析,力求吃透教材,明确渗透德育的着力点,达到音乐学科德育渗透的预期目的。我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教材内容为研究对象,确定渗透德育重点,主要包括:爱祖国、爱家乡、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等。

然后,做好德育渗透的单元备课:依据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实际,设计每一个单元德育渗透的侧重点。

最后,在课时备课中体现德育渗透点:每节课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课时备课过程中确定德育渗透点及渗透方法等都要体现出来。如在教唱《江河万古流》(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话说长江》的音乐画面,再欣赏《长江之歌》、《黄河船夫曲》、《塔里木河》,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祖国秀美壮阔的山河之中。此时,教师再用优美的伴奏、抒情的范唱向学生介绍作品,那么学生对《江河万古流》的美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在学唱过程中,更加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德育的渗透点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接纳,并化为自醒自悟。

2.2 在音乐艺术美中感悟德育。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更是“情感”的艺术。它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们达到完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音乐家冼星海谈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 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德国音乐家亨德尔讲到:“假如我的音乐只能让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让人们高尚起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学生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即它能带给人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它不象文学、绘画,可以通过视觉去感受,进而获得美感,它完全靠听觉去感知,是一种音响效果。音乐的语言是音响、节奏和旋律,通过这些语言间接地描绘画面、塑造形象、表达感情。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含的内容万千,是其他任何艺术不可代替的,它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这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脱离了 “美”,音乐艺术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再好的教育也只是空谈。

因此,音乐绝不仅是单纯为了娱乐,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音乐来完成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的生命,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艰巨任务。

3 激情激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德育的实施,应该在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课堂活动中体现,喜欢参与的活动是学生愉悦身心的乐园、学习本领的课堂、施展才能的舞台、塑造心灵的基地。因此,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仍然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在这些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3.1 纵情歌唱,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唱歌教学)。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它可以把学生从音乐艺术始发点引向宏伟的艺术殿堂。歌唱是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理想途径,是实践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领域。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歌唱最易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情操的过程。歌曲以它独特的美——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扎根,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

《青春舞曲》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歌曲中以“太阳”“花儿”“鸟儿”等大自然生态的变化为借喻和依托,抒发了维吾尔族青年赞美青春、珍惜青春年华的欢乐情绪。《青春舞曲》活泼明快,富于民族特色,歌词具有教育意义,教育人们要珍惜青春,不要虚度年华。初中学生正值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对青春充满向往和好奇,生理、心理日趋成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首歌曲突出乐观向上、欢快活泼、丰富多彩的特点,引导学生于欢乐、健康中步入青春期。歌声随着琴声,一张张笑脸是那么的灿烂,学生们尽情抒发着对美好青春的向往。

《小鸟,小鸟》(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电影《苗苗》的主题歌。歌曲描写了小鸟在蓝天阳光下,自由自在地飞翔,抒发了对小鸟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人们渴望自由的心情。在这个单元里选材都与动物(或昆虫)有关,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音乐来感受动物的活泼可爱,启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为建设绿色的地球而努力。“热爱地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首歌每次响起,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一次冲击,同时也在告诫自己不要做不利于环保的事情。教唱这首歌时,要把亲切深情的感情教进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我们现在必须努力学习。

3.2 静心聆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欣赏教学)。音乐欣赏活动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它培养学生能够听懂音乐。通过感知音响,体验情感,从中得到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瑰宝。通过欣赏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自豪之情,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要事先根据学生的各自特点,或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字、图片等资料;或组织学生举行不同形式的演唱会;或组织学生出版专题音乐墙报、手抄报;或组织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讨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怒吼吧,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终曲,在欣赏之前,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歌曲的创作过程,以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欣赏的同时,教师播放有关的录像,使学生感受作品的宏大气势、黄河的汹涌澎湃,体会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斗争的伟大形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鸭子拌嘴》是一首民间打击乐曲。乐曲用钹、大锣、小锣等民间打击乐器表现了一群鸭子的形象。学生边听边想象鸭子争食、嬉戏、拌嘴时的热闹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对民间打击乐和民间音乐的喜爱以及民族自豪感。

又如,我国著名音乐家的贺绿汀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那悠扬清丽的琴声,将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以及牧童们嬉戏的乐趣,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乡土气息,同样会激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乐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无数事实证明,音乐欣赏活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能发挥不小的作用。有些学生在欣赏了中国民族音乐之后,深深为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多姿多彩的乐器门类、扣人心弦的乐声所打动。他们从音响中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到作为华夏子孙是值得自豪的。

3.3 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综合训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在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欣赏三个环节)中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独唱、独奏有与伴奏合作的关系,与观众上下呼应的关系;合唱、合奏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小组创作表演的合作活动中,通过不同个体间思想的交流,形成统一的意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以往我们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但教育的方式主要还是教师单调的说教,往往是说者有意,听者无心。虽然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总体来说毕竟不尽如人意。而音乐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的,由于学生是亲身体验,所以常常会有深刻的体会。例如:上电子琴实践课《国旗,国旗真美丽》这一课,我先不告诉学生学习的课题,让学生学完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歌曲起个名字,并谈谈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学生在动手,动脑学习了优美的旋律中明白国旗代表祖国的尊严,体会到了国旗的神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自会播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也就乐意参加。它不仅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演奏技能,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每一次音乐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堂很好的思想品德课,认真组织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不断增强。

4 推陈出新,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为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较好的空间。

4.1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结合讲述历史故事“俞伯牙、仲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样就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同时,又结合复习、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有关记载,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音乐全面的认识,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2 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音乐情景剧《阳关三叠》、第五单元音乐游戏《西游记》等等,不仅使学生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可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4.3 进行创编竞赛。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节奏创编、律动创编、歌词创编等竞赛,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4.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运用图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最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教育印象。如:欣赏配乐诗朗诵《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青山环抱着开满鲜花的草地,伴随着孱孱的水流声,优美动听的《春之歌》的旋律,再加上深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边看边听,从画面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使学生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还潜移默化受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教育,有效提高了音乐学科德育渗透的效率。

5 为人师表,教师自身形象渗透德育

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参照作用,对学生产生潜在的、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教师在各方面要率先垂范,用自身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情动情、以爱育爱、以德育德,有效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乐记》中记载:“乐也者,施也。”又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这段话讲的是“先王”制定“乐”,就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德行的要求了。因此,教师要重视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给学生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总之教学探索证明了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正像音乐教育家贺渌汀说过的一样:“……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使他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最实质的问题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但使学生学到作品知识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经过无数苦难磨练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自觉的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学习,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 《音乐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4] 郭声健主编. 《艺术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 朱名燕、彭志修主编.《音乐教学实施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 张行涛主编.《新课程教学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年版

[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 人民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7-12-05

作者:李 洁

剖析音乐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篇3:

小学音乐教学中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路径探究

摘要:德育主要以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品德修养以及道德素养为目标,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是德育教育渗透的主要阵地。本篇文章字啊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为阵地,在美育教育的同时,充分结合教材对学生设施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对此,笔者将充分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例,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率路径进行了简单的解析与探究,希望可以为有关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探究人员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借鉴与参考,进而进一步推进小学生爱国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爱国主义;德育教育;渗透路径

引言:

伴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养教育也被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为了能够充分适应二十一世纪培育人才的全方面发展的需求,学校道德教育受到了有关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在小学教育阶段当中,不再以思想道德课程为主要的德育渗透路径,各科课程当中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德育文化,需要每一名小学老师对教材当中的德育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基于此,本篇文章就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路径进行了解析与探究。

一、小学音乐老师应当具备优异的政治素养

小学音乐老师作为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主导者,也应当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从教学中、日常生活当中以及教材中对德育内容进行挖掘。充分利用中国优异的民间音乐,为小学生营建出一个具有民族气息的音乐学习环境,对中国优秀民间音乐进行更为高效的传承,有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比方说贺绿汀、李焕之、马可、王洛宾以及聂耳等等,都是我们国家优异的人民音乐家代表,他们的音乐作品不仅仅反映出了时代气息,更为能够凝聚全中国人民的心。

二、营建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根据地,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小学音乐老师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单一的课程教学情境会对小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对小学音乐老师创造性的发挥造成阻碍。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音乐老师需要充分注意营建优美的课程教学环境,小学音乐老师的音乐素养以及较高的业务、抑扬顿挫的语气、专业的音乐教室、对待学生的亲和力以及漂亮的板书,使得小学生能够置于优美的课堂氛围当中,充分体验歌曲的情感,最后自主表达对歌曲感受以及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可以对教学情境进行常见,使得小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当中去尝试角色扮演。学习表演,使得小学生在学习到表演以及表达上对歌曲进一步的升华,协助小学生对教学材料进行更好的了解,潜移默化的达到德育教学的重要目的,进一步达到寓教于乐的重要效果。

三、歌曲旋律以及情感表达中渗透的德育教育

歌曲的旋律可以有效刻画音乐形象,表述情感。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小学音乐老师在教习小学生对歌曲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会解析歌曲旋律的特征,寻找出旋律与情感表达以及音乐形象之间存有的关系。比方说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当中的最后一句“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中的“一”、“颗”、“红亮”、“心”都做了旋律上的强调,表达出了李铁梅人小志大,内心对革命工作中的崇敬之一,从小就有一颗护国以及爱国的新。

四、寻找出歌曲内容与德育内容的切入点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小学音乐老师充分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将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以及德育内容巧妙的渗透到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环节当中。比方说,小学音乐老师在对《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授的过程当中,可以从聆听歌曲内容入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切入点,使得小学生能够大致听出歌词的内容,进而引领小学生对歌词进行分词,这首京剧的歌词十分玄妙。前面在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后面又说“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奥妙”呢,引领小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五、推敲教材,结合歌曲来进一步确定德育主题

小学音乐老师教学的主动性主要来源于对教学材料的剖析以及挖掘,将教学材料当中所提供的信息重组,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挖掘歌曲当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小学音乐教师更多的会习惯性的关注营音乐课程知识方面的传递,对小学音乐教学材料当中的德育资源需要小学音乐老师耐心、细心的整理教学材料,充分了解每一首歌曲当中作者所想表述的思想感情。比方说,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第二课《难忘的歌》,就选入了我们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红色经典”歌曲。选自于现代京剧《红灯记》。这一唱段十分生动的刻画李铁梅爱祖国、爱护中国共产党、有信念以及勇敢坚定的炙热之心。因此在本堂课当中可以渗透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教育。

结语:

总的来说,道德是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音乐德育”也将是我们日后一直需要实践探究的重要课题,让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当中绽放出更新的光芒。基于此,本篇文章就从多个方面对小学音乐教学中按过主义的德育渗透路径进行了探究以及解析,希望可以为有关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及探究人员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借鉴与参考,进而进一步推进小学生爱国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菁.小学音乐教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中),2021(05):59.

[2]林云霏.刍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艺术评鉴,2018(01):119-120+133.

[3]李瑶瑶.小学音乐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北方音乐,2016,36(20):114.

作者:刘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