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

2024-05-12

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精选8篇)

篇1: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

澳洲研究生教育专业

最近咨询澳洲研究生专业留学申请的同学们越来越多,因为众所周知,教育是澳大利亚的移民专业之一澳洲的教育专业分为教育学(education)和教学(teaching)两个方向。下面立思辰留学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澳洲教育专业研究生两大方向:

1、澳洲教育专业――教育学(education)

对于教育学来讲,澳洲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学本科课程都被澳洲教师协会认可,一般分为单学位、双学位、学前、小学、中学等方向,学制一般为4-5年。语言要求较高,完成学校实习,顺利获得学位且雅思达到当地州语言标准后即可注册为教师。目前学前和中学教育方向为移民专业。

对于硕士,主要学习学校课程开发,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学研究等,将来可从事学校管理者,政府部门,教务工作者等工作。此专业不可以在澳洲做老师,是非移民专业。

2、澳洲教育专业――教学(teaching)硕士

而教学(teaching)硕士,澳洲的教学硕士分为学前、小学、中学三个领域,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及专业背景进行选择。

此专业语言要求较高,一般为雅思总分7.5分,听说8分,读写7分。

澳洲研究生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澳洲当地教师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中学的技术、自然科学及数学教师比较短缺。澳大利亚教师职业的优点众多:

1、教师属于政府公务员,退休金高。澳大利亚的公务员每年享受17%工资的养老金,而其他职业的养老金为工资的9%。

2、收入起薪高,且稳定,偏远地区有补助。四年学士学位的新毕业生薪水约为49,050澳元,工作3年后为约6万澳元。

3、工作时间短,工作轻松。上班时间为早9点到下午3点。

4、假期长:每年4个带薪假期,包括2个长假期和2个短假期。

5、就业机会多: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普遍缺乏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理工科的中学老师。

6、.教师也属于澳洲紧缺职业,移民政策宽松,办理时间短。

澳洲研究生教育专业申请条件

年的缺口为每年2000多名。

如果要通过教师职业评估,至少具备的条件如下:

众所周知,在澳洲,教师是社会缺口比较大的行业,据澳洲官方统计,澳洲每年中小学教师在未来5

1.学位证书,相当于四年的澳洲教育本科学历,如果本科不是教育的,要读 1-2 年教师专业的研究生。

2.至少 45 天与所提名教师职业相关的受监督的教学实践。

3.雅思成绩:听说读写每部分都要在 7 分以上。有效期一年。

篇2: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

意见要求明确改革目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意见指出,坚持招生制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方向。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选拔标准,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重点考查考生综合素质、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拓宽和规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渠道。

意见中说,鼓励培养单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行(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篇3: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

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优势的理念基础

设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最初设想是既赋予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以同等的博士学位地位,但又力求保持两者的差异性。由于教育学博士学位及其相应研究生教育拥有哲学博士学位及其相应研究生教育的光环,地位牢固,而教育博士学位及其相应的研究生教育要想在研究生教育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而关键是必须以有别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作为基础。

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可以被视为教育博士存在并拥有比较优势的一个理论基础。英国社会学家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等人从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关系的角度,划分了两种知识生产模式:模式1和模式2。模式1是洪堡大学建立以来的近代型知识生产模式,主要是指在单个学科内以认知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知识生产模式2在应用的情境中运作,问题不是被设定在学科框架内,而是跨学科或多学科的。”[1]可以说,教育博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崛起是与知识生产的应用性和异质性密切相关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满足知识生产模式2的知识生产工作者,突出强调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1920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建立,并同时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这注定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与教育学院的宗旨连为一体。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这样定位自己的宗旨:“教育与人类活动的每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我们相信学习和提高教育的事业心是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未来前途的关键。我们研究和解决教育所面临的最关键性的挑战,如学生评价、成绩差距、城市教育和教师短缺。”[2]由此可见,哈佛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针对现实中关键性的教育问题和实际需要,其应用情境、问题导向、追求实用的教育理念与知识生产模式2型是极为吻合的。哈佛大学“领导教育博士”项目主要通过“现场实践项目”进行实践,通过在现场挂职实习来使学生获得管理与研究经验。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认为自己的教育博士项目的最大优势是最大限度地把理论与实践连结在一起。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的教育博士项目都设计为25%的课业和75%的研究,以此进一步发展职业实践的学术和研究基础。总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优势的理念基础。

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由贸易经济学所创建,指在经济贸易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以谋求最佳发展状态并获取最大利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比较优势需要通过特别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只有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写作方面进行特色化的设计,才能使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真正成为一种具有独自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学位,也才能积聚其相应的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

从培养目标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应了教育学学科强烈的实践特性及其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重需要,灵活地把理论与实践连结起来,也使教育博士生肩负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角色,最终发展成“研究型的专业人员”。比如,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通过与实践联系紧密、应用性强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满足教育实践者高级研究培训的需要,使学生将学到的研究技能应用到专业工作之中。”[3]哈佛大学教育博士项目的教育理念注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针对现实中关键性的教育问题和实际需要,其应用情境、问题导向、追求实用的教育理念与知识生产模式2型是极为吻合的。教育博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理解研究、政策与实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领导者,利用全校各院系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成为大学教授会成员、高级教育领导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教育与训练[4]。

在课程建设上,突出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教育博士项目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强调个性化,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设计高度个性化的课程方案。根据考察,各国教育博士项目的课程特点可以概括有三点:其一,采用“模块(Module)课程”。宾夕法尼亚大学资深高等教育管理博士项目的项目设计者认为,高等教育管理需要各种核心管理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包括经济财政、招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与战略、质量监督保障、决策支持、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等。围绕这些能力,该项目设计了一系列模块课程,每个模块聘请数量不等的教师提供相关讲座,并要求完成相应的阅读和作业。其二,广设跨学科课程。为了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为此,美国的教育博士项目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导师小组,共同承担培养工作。其三,大量设置研讨课。教育博士生都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彼此的经验交流和对共同感兴趣问题的探讨对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再有教授的理论指导,学生的成长就会非常迅速,研讨课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哥伦比亚大学要求教育博士生参加高级研究研讨课、长达两学期的论文研讨课,学生把各自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到研讨班,集体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把方案带回到实践工作中进行检验和修正,并对此整个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

从教学方式看,强调团队学习和实践反思。教育博士项目经常把多学科的教育理论整合起来以模块的形式展开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模块结构内,教学通常以团队学习为基础,以问题研究为学习模块,有助于学生在团队学习中相互讨论交流反思彼此的专业实践经验。教育博士项目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性教学等,强调学生的充分参与。这些教学方式对于教育工作者作为“实践-反思型工作者”养成良好的实践反思习惯和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在论文写作方面,鼓励应用研究。教育博士项目的论文不求理论的高深性和原创性,而以解决教育实践和学校变革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为目标,侧重考察学生创造性运用教育理论和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工作实践经验,重视论文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和为实践部门带来的实际效益,并通过实践创造出新知识。英国所有的教育博士项目及美国98%的教育博士项目要求撰写学位论文,虽然字数较少,但在质量方面与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相同。例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项目要求论文的选题是个人兴趣并来源于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强调论文必须对研究领域的知识做出突出贡献,并且提供自主研究能力和原创性的说明,反映学位申请人综合运用理论和科学方法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5]。当然有一些大学的教育博士生放弃了传统单一的学位论文方式。如美国圣路易斯大学采用小组毕业设计(Group Projects)的办法,要求学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实践,通过同伴合作研究来发展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犹他大学教育管理Ed.D.项目以现场诊断研究报告(Clinical Research Study)代替传统的博士学位论文。

例如,2003年,圣路易斯大学(St.Louis University)对教育博士项目进行重新改造,改革的焦点在于注重培养教育博士生在未来工作中所需的实践技能,做法是用小组毕业设计(Group Projects)来取代毕业论文,其特点在于学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实践,并在同伴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其目的在于突出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实践性”特色。选题来源于实践,在为实践服务并在同伴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展了博士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教育博士生在完成两年的课程学习后,进入研究阶段。这时,每个学生可与2-3个同伴一起结成一个研究小组,根据共同关注的专业实践问题,确定一个研究课题(project),在导师的指导下分工进行合作研究。小组成员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将课题带到实践中展开研究,在周末定期召开碰头会,最后形成一个代表集体研究成果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过审查合格后,进入答辩阶段。答辩采取集体答辩和个人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在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可对该研究小组中的每个人授予教育博士学位。事实证明,新的项目是有效的,并非每一个成员都能毕业,因为群组计划的严格性不低于论文。对导师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指导技能,以评价作为合作团队成员的能力。新的教育博士项目迎合了社会需求与学位本质需要之间的张力,也适合繁忙的管理者、兴趣相投的同伴一起合作做研究。

三、对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一)牢固树立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坚守专业博士学位品质

对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说,其产生的最大动力来源于专业实践的需要。专业性、应用性、实践性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拥有比较优势的基本依据。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实践性是它的比较优势,但前提是把实践置于批判性探究的过程之中,防止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陷入工具主义的狭隘思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绝不是培养只会应用而不会创造知识的知识工人或技术专家,而是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示了一个专业教育者为知识社会学做贡献的机会”[6]。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样也要强调培养通过研究对专业实践的知识做出重大贡献的能力。唐纳德·舍恩在《反思型执业者的教育》中指出,在实践活动中,学者不仅仅要从理论到实践,还必须从实践返回理论,这是一种双向而非单向的运动。实践证明,形成一种理论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能脱离实践来谈理论,而应该在实践中应用这种理论,用实践来检验和修正理论。

教育博士生是“草根型”的教育行动研究者,他们身上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也同时积聚了相当多的现实困惑,希望通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习和训练获得理论水平的提升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针对这样的特殊人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必须以学生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系统、规范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进行教育行动研究的能力、对实践的反思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实践工作的绩效。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强调理论与实际的多方位结合,诸如论文研究问题与学校实际的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结合,教师学术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结合,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不同知识与经验的结合等等。

(二)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伦理,创新培养体制

强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精神与专业伦理的培育。教育作为以服务社会和个体人的发展为宗旨的专业,应该弘扬专业精神,遵守专业伦理规范来博取社会信任。教育职业关系到个体和国家的福祉与未来,学校的领导与管理者掌握着教育和学校的发展方向。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教育领导和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尤其应该重视专业精神和专业伦理教育。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进行专业伦理教育,既是教育专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由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现实所迫切需要的。

创新培养体制和办学体制。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试点学校集中在办学层次较高的普通高校,它们在教育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普遍缺乏培养实践性应用性的教育博士生的经验,容易造成上文所述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被视为比较劣势而被消除的情况。在培养过程中,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教育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制订培养方案、论文选题、质量评价等各方面都容易以教育学博士生制度为蓝本。事实上,当前我国在教育领域博士生培养方面存在着两种学位、一套人马的现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如果擅长理论的教师延续着培养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的思维模式,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证书不同之外,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并无特色,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就将荡然无存。当下之道,应设置两种培养体制,分轨培养。

我国传统的办学体制制约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培养主体单一,仍然以培养机构单独培养为主,培养学校与社会组织尤其是教育博士所在工作学校之间缺乏真正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正因如此,教育博士生的“工学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工作和学习都受到负面影响而没有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教育博士生实践机会少,导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应作为核心比较优势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培育,致使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变成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压缩型的理论补课与一种文化镀金的过程。其根源是没有建立培养学校和工作学校之间的合作互动机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活动未纳入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之中。若能把学生的工作整合到博士生学业之中而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通过“工作”进行“研究实践”,不仅对教育博士生是一种锻炼,对工作学校的变革也是一种推动。美国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实践课程,设有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两个方面的课程体系。美国宾夕法尼州立大学教育博士项目有9学分的实习(internship)课程。哈佛大学的“教育领导博士”项目甚至把三年学制中的整个第三年用在挂职实习上,在实习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进行现场研究[7]。

(三)强化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突出专业学位的特色

把握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势的动态性。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比较优势的动态性是指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强弱变化、新旧更迭,相对的比较优势可能会加强变为绝对的比较优势,也有可能生成其他的比较优势,也有可能削弱至无。因此,如果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所拥有的比较优势,则会被强大的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同化而无比较优势可言,甚至会被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吞并而消亡。而如果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够充分地发挥并强化既有的相对比较优势,就会把相对的比较优势发展成绝对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动态性原理要求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牢牢地把握住自身拥有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勇于创新,建立更加科学而卓越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对比较优势动态性原理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在创新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持续优化与变革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强调“专业学位专业学院办”的原则。专业学院作为主办机构的优势在于可以保证专业学位的性质,而避免大学研究生院因对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情有独钟和学术性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势的干扰。美国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由教育研究生院自主负责招生、培养和管理,而我国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由研究生院负责管理,由教育学院来负责培养的双重机制,这就难免以培养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为主业的研究生院对专业学位的歧视而出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术化的倾向。哲学博士或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必然会深刻影响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发展取向。此弊不除,教育博士就难免会沦落为一个“二流学位”。“美国专业学位发展史揭示了这一规律,美国大多数大学坚持研究生院发学术性学位而专业学院发专业学位的做法是对这一规律的清醒认识。我国应该在规范学术性学位的同时,建立专业教育学位体系。”[8]由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培养目标,为了防止二者发生雷同而影响质量,应该实行分轨培养和分类指导。

衔接专业人才培养与任职资格。早在1989年美国全国教育管理政策委员会就建议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作为中层教育管理岗位的从业证书条件,形成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相互衔接的配套机制,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大巩固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优势。而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和学校领导与管理资格认证制度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学校领导与管理的专业性还不够强,更严重的是这背离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发展空间,还导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和发展动力,其相比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所谓比较优势说也会陷入不攻自破的尴尬境地。

评价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关键看它是否能促进学生变得更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是否更能引起学校和教育的积极变化,而不仅仅看它是否能深化知识本身或仅仅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任何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育人,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博士生应是教育博士生制度设计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这两类人才培养各安其位、各扬其长,为社会及人的发展做出各自的贡献。

(李云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97)

参考文献

[1]Gibbons Michael,et al.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Societies[M].London:Sage,1994:vii.

[2]About HGSE[EB/OL].[2011-05-11]http://www.gse.harvard.edu/about/index.html.

[3]Aims of the EdD program[EB/OL].[2011-05-11]http://www.une.edu.au/education/postgraduate/edd/aims.php.

[4]Academic Programs:Doctor of education[EB/OL].[2011-11-06]http://www.gse.harvard.edu/academics/index.html.

[5]Doctor in Education[EB/OL].[2011-05-11]http://www.ioe.ac.uk/study/researchDegrees/RED9_EDU999.html.

[6]Alison Taysum.The Distinctiveness of the EdD in Producingand Transforming Knowledge[J].Journal of 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 and History,2007(03).

[7]李云鹏.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创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1(05).

篇4: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

【关键词】航服专业 专业教育 人文教育 必要性 融合路径

基金项目: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我校航服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航服专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状况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的趋势,但现实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这一倾向在西航职院航服专业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上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1.融合教育的办学理念未曾落实。本课题组老师曾对本校航服专业相关的10位教师进行调研,所有参与调研的专业任课教师都认为用人单位很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认为专业教师需要把人文素养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但实际的状况是:一方面,融合教育的理念还只体现在认识层面;另一方面,作为航服专业教学指挥棒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未为人文教育留有足够的教学空间。

2.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被搁置。所有被调研的教师都认为正在教授的学生需要加强人文教育,并且表示会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人文知识的输入。80%的教师表示会在专业课教学中强调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在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可以看出,这些专业课教师所认为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还应属于专业素养的范畴。

航服专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航服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首先,航服专业需要学生掌握的业务知识,不仅包括行业中的专业技能,也包括人文性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其次,航空业是一个服务型行业,是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展示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从一种程度上来说,服务人员的形象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最后,航服是一个需要与人沟通的行业,行业要求学生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而气质的提升、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积淀。

2.改变学生薄弱的人文素质状况的需要。航服行业本身是一个形象行业,要求从业者不仅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内涵和气质。但高职航服专业学生在这方面却比较欠缺,西航职院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学校更强调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以致常常花很大气力也难以营造应有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又降低了学生自我体验的文化蕴涵。[2]

实现航服专业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1.调整航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人文教育课程

要消除学院人文教育弱化的教育弊端,教师就要对人文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切实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懂得“人文教育根本的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强调教育为人的未来精神生活作准备。”[5]这种教育是通过学生对人类积淀的精神成果的学习和吸纳,来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意志、正确的价值取向。

2.渗透人文精神与航服专业课教学中,做到二者的真正融合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专业课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航空服务作为服务型行业,一方面,其需要培养的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质,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见西航职院2014级《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和人文素质密切的专业课程来实现;另一方面,《民航企业文化讲座》、《素质拓展》等航空服务专业课本身就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如果能将其中的人文知识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航服专业实践、实习中拓展人文知识

人文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沟通能力的强弱,实习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给予学生人际沟通方面的指导,也要给学生开出书目,引导学生进行人文阅读。在实践的过程中,是特别容易把“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在帮助学生践行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要督促他们不断拓展知识面。

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中南理工大学教授刘献君在《人类之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泡菜理论”: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以彼喻此,也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高低,取决于校园的氛围与环境的优劣。[6]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三年的关键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不同级别的单位应各尽其力,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肖莉:《论高职教育中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技信息》2008年第20期,第135-136页。

[2]赵辉、谢东坡、陈亚红:《浅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考试周刊》2008年第8期,第194-195页。

[3]吴秋懿、王华志、郝俊:《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容性研究》,《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2期,第192-194页。

[4]张海军:《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探索》,《职业》2010年第23期,第105-107页。

[5]陈风华:《当代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第2期。

[6]刘晓华:《职业教育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7期,第83-83页。

篇5: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

招生院系

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

招生专业(专业代码)

学科教学(语文)(045103)

招生人数

全日制:18

研究方向

00(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47文学基础(A)

初试范围

333教育综合

学校命题,参见教育部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考试内容范围(指导意见)

847文学基础(A)

含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内容包括美学、中西方文论、作家作品、文学史。

复试范围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试),《语文课程教学概论》王松泉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综合知识(口试)。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教师教育学院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简介

概 况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概 况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教学方式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在中小学设有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本专业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1)语文学习理论研究(2)语文教材研究(3)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4)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

主要导师【适用2018年招生】

董蓓菲 张心科 叶丽新

专业课程

1.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2学分)2.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2学分)3.语文教育史与语文教育(2学分)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4.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5.语文学习的理论与实践(2学分)等等。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本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中小学、市区教研室、培训机构及出版社从事教学工作。

篇6: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

主要课程:

基础课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

3、人文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4、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5、现代西方哲学专题

6、德育专题研究

专业及方向课程:

1、思想政治教育学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3、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4、全球化与文化研究

5、比较德育

6、伦理学

7、美学

8、政治哲学

10、宗教学

9、中国政治教材分析

10、中国政治思想史

11、西方政治思想史

12、中国政治教学法

社会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

课程设置:

基础课程:

1、社会学研究方法

2、人类学原著选读

3、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4、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

5、社会学方法论

6、应用社会学专题研究

专业及方向课程:

1、心理学概论

2、社会心理学

3、应用心理学

4、管理心理学

5、社会政策

6、社会保障

7、组织社会学

8、婚姻家庭社会学

9、中国社会问题

10、发展社会学

11、管理哲学与领导艺术

12、人类学概论

13、组织行为学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哲学)在职博士课程班

【课程范围】

哲学通论、管理哲学、价值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人学与生存哲学、中国哲学史、易学哲学、中国儒家哲学、中国道家哲学、谋略学、世界宗教思想、逻辑学、西方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知识论、方法论、认识论、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环境与生态哲学等。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课程类别 必考 必考大学语文 高等数学

(一)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经济法概论(财经类)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管理心理学 社会保障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企业管理概论 劳动就业概论 劳动经济学 工资管理学 宪法学

本科的时候有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培训与开发、员工素质测评、职业生涯管理、招聘与选拔、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英语,我们学校就开设了这些。

篇7: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

招生院系

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招生专业(专业代码)

教育技术学(078401)

招生人数

全日制:22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教育技术学理论 02(全日制)信息化教学设计 03(全日制)智能教学系统 04(全日制)教育装备开发 05(全日制)网络远程教育 06(全日制)教学与培训系统 07(全日制)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08(全日制)数字媒体设计

09(全日制)计算机测量、评价与学习分析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2高等数学(B)④885教育技术与C程序设计

备注:本专业授理学硕士学位

初试范围

602高等数学(B)a.高等数学(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b.线性代数(行列式、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885教育技术与C程序设计

教育技术的定义、发展史、学习与教学理论、视听教育理论、系统科学与传播理论、学习媒体涵义、特性和分类、媒体选择、网上教育资源、教学设计的概念、特征、模式、基于视听技术的集体教学、基于计算机的个别化教学、基于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远程教学;b.C语言程序结构、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输入输出函数的调用、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函数定义、声明和调用、编译预处理、数组、字符串与数组、指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针、变量、函数参数、指向指针的指针、结构体和共用体类型数据、链表、结点数据的输出、删除与插入、位运算符、文件的打开与关闭、读写和定位。c.计算机基础知识。

复试范围

与教育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技能.1.教育技术学综合知识(笔试),涵盖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关教材均可参考。2.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测试(上机操作)。3.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能力(口试)。4.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系 教育技术学 专业简介

概 况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是全国创建最早、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文理交叉学科。建系三十多年来,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在学科建设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同时也树立了以计算机教育应用为特色的专业品牌。

目前,全系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如今,每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及非全日制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进修教师和高级访问学者等。毕业生大多走向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媒体、IT公司等企事业单位。

主要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教育技术学理论 02(全日制)信息化教学设计 03(全日制)智能教学系统 04(全日制)教育装备开发 05(全日制)网络远程教育 06(全日制)教学与培训系统 07(全日制)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08(全日制)数字媒体设计

09(全日制)计算机测量、评价与学习分析

主要导师【适用2018年招生】

新祥旭官网http://www.xxxedu.net/ 李锋 吴忭 李宝敏 冯翔 周勇 刘名卓 薛耀锋 王为杰 闫寒冰 叶长青 钱冬明 顾小清 张际平祝智庭 任友群 陈向东 高丹丹 赵新跃 吴永和 毛敏 郁晓华 孟玲玲

专业课程

教育技术学科前沿、信息化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心理和教育测量理论与实践、教育装备设计与开发、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等

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

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媒体、IT公司等企事业单位

专业希望招收具有何种专业背景的考生

具有教育技术学、计算机应用等相关、相近专业的考生

篇8: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

教育经济与管理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作为一门新兴专业, 是1997年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并列的二级学科合并而成的。由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不明确, 导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权益从制度上得不到保证, 学术上得不到社会的认同, 也使从事这门专业学习的硕士研究生无法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成就感。

1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1.1 本专业的发展情况

本专业的发展情况主要是指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硬件设施, 包括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地位、师资配备、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这些客观因素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满意度, 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归属感。由于对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师教学、就业情形等情况的种种不满意, 可能导致该专业学生采取消极的专业学习态度, 研究生的生活成了地道的“混文凭”, 从而导致学生专业归属感水平偏低。同时, 学生的主观惰性给自己不好好进行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找到了借口, 从根本上影响学生自己的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和培养, 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对待专业课的课程作业和任务, 对导师安排的任务敷衍了事, 从而导致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注意力转移。可见,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地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育教学、就业形势等客观因素, 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 进而影响其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和发展。

1.2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 主要是影响硕士研究生投入本专业学习和研究的一种软实力, 主要包括学校所在城市的氛围、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本专业和宿舍的学习氛围等。本专业的学习氛围, 尤其是同门之间和同宿舍之间的学习氛围, 对硕士研究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归属感有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浓厚的专业学习气氛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归属感的养成起到了外在的作用。

1.3 学生自身的情况

如果说本专业的学习氛围是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外在因素, 那么学生自身的情况就属于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毋庸置疑,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初读研的原因及其选择该专业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专业归属感的形成。具体来看, 那些盲目考研, 在大学期间没有好好规划自己的专业生涯, 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的学生往往专业归属感的水平偏低。他们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习产生不了很大的兴趣, 很难潜心科研, 也不会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实践中的教育问题, 也就很难形成比较高的专业归属感。相反, 那些对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状态不满足, 想要继续钻研, 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学生, 在读研初期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能够迅速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即使在学校设施相对薄弱的条件下, 也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充实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 结合老师的讲解, 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这样的学生往往专业归属感的水平较高。

2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建构策略

2.1 加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步伐

加强学科建设是提高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 也是提高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归属感的根本途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学科归属混乱、发展路径不明确、学科独立性不够等问题。目前, 国内学者对教育经济与管理的学科归属问题见仁见智, 有学者认为, 教育经济与管理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它的归属不必制定一个明确的答案, 各门学科可以按照自己的体系去发展, 从而最终推动这门学科的繁荣。也有学者认为,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一门偏重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忽视学科的自身建设, 通过行政途径将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两门学科拼合组装在一起的专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学科间的自由交汇自然地生长出来的学科。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专业,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归属感。

2.2 优化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其培养目标为依据, 充分考虑学科特点,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为此应做到:首先, 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前者需要有能提高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相关课程, 而后者的课程要关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次, 走出教育学院 (系) 传统课程体系的套路, 合理调整教育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的比例, 增大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学科以及相关课程的比重, 提高该专业的授课质量, 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再次, 增大选修课程的比重, 鼓励学生到其它院 (系) , 尤其是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选择课程, 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此外, 还应该开展形式丰富的学术讲座, 邀请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的方向。

2.3 营造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习氛围

要形成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较高的专业归属感,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应该加强与其他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沟通与交流,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优劣势, 更好地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其次, 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从而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再次,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育实践, 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

2.4 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上一篇:我和体育下一篇:学英语外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