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研究

2024-05-06

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研究(精选8篇)

篇1: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研究

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研究

刘辉孙世梅

(吉林建筑大学 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摘要:为了更好的完善我国的建筑安全工程教育工作,发挥高等教育对安全工程教育的主体作用,在对建筑类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现状和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现状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强调了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要有针对性,提出了依托安全工程专业现有教学资源,由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公共选修课程、校园安全健康协会、安全实践教学四个方面组成的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并对其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逐步推动建立起以高等学校安全工程教育为主,以建设行政主管部分和企业为辅的建筑安全工程教育体系。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

Study on Education System of Safety Engineering for Jianzhu Major

Liu HuiSun Shimei

(School of 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improve construction safety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play the main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to safety education major,based on safety engineering status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and safety education status of architectural major in a brief, safety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al major should be targeted that was stressed,relying on existing teaching resources of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 was proposed, safety education system of architectural major was composed of four aspects from college students safety culture, safety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campus Safety and Health Association, safety practices teaching, as well as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was made for its teaching means and methods, throng which, gradually establish construction safety education system that safety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 the main role and build parts and business play the supplementary role.Keywords: jianzhu major;safety engineering;education system建筑类高校开设安全工程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行业和矿山、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和储存同属于高危行业,目前国家出台了《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来规范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同时也出台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规范安全工程教育工作。2012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487起、死亡624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减少102起、死亡人数减少114人,同比分别下降17.32%和15.45%,但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建筑安全工程教育主要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安全工程教育的对象也主要是以新进工人和生产管理人员为主,并对特种作业人员实行安全培训上岗证制度,但这些教育主要是对从业人员进行的在职教育,往往由于企业和劳动者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安全工程教育的理论程度等原因,难以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普及度。大学

[1-3]生安全工程教育已经有很多人进行研究,很多高校也已经开展了安全工程教育工作,但目前针对建筑类

专业本科学生的安全工程教育还有开展。

为了更好的进行建筑安全工程教育,应注重对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对工程安全

[4]素质的要求、从培养内容上应加强对工程安全知识的传授、在培养方法上应加强对工程安全技能的训练。

加强在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安全工程教育,使安全工程教育成为学生的一项专业素质教育。2 建筑类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现状

随着国家对建设工程施工安全重视程度的加强,建筑类高校已经成为建筑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基本形成了以建筑行业为依托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有较多建筑类高校开设安全工程专业,如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等,也有其他非建筑类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建筑安全方向,都建设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为建筑行业培养了众多的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3 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现状

建筑类专业是建筑类高校的主要专业,建筑类专业主要涉及专业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城市规划等专业,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筑监理等相关工作,在相关工作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安全问题,并为引起重视,但从建筑类高校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的建筑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未涉及安全工程教育的内容,毕业以后主要从事建筑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安全工程教育主要是从业以后进行的安全工程教育,其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属于再教育的过程,往往得不到重视,或不能得到本质的认识。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针对建筑类专业开展安全工程教育,只是有部分高校在学校非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了《安全

[5]科技概论》课程,我校部分专业针对本专业的情况,开设了相应的安全工程课程,如勘查技术与工程开

设《岩土工程安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燃气方向)开设《燃气安全技术》,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安全工程教育要具有针对性

针对建筑类专业的安全工程教育,不能像安全工程专业一样进行大量的安全理论教育,应注重实践安全工程教育。通过开设安全工程教育课程,安全工程教育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学生走上岗位前,形成一套完整的安全理论基础和意识,终身受益。但针对建筑类高校专业众多,专业涉及的安全问题也有所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要制定不同的课程教学大纲,开设课程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结合相关专业具体情况开设,不能有所偏颇。例如建筑学专业,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第13条则对设计人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特别是在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设计中,规定设计单位应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建议。即设计人员有权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提出安全要求。对于设计人员是一项义务性要求,同时也赋予了设计人员一种权利。同时,在建筑设计中,还要按照规范进行消防设计,涉及到的安全问题较多,所以负有相应的安全责任。《条例》第58条规定:注册执业人员未执行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责令停止执业3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资格证书,5年内不予注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终身不予注册;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对于建筑学专业应加强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设计用安全理论方法的应用以及相关安全法规的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从事施工的,对于不同的建设工程项目,其分部分项工程危险源辨识工作,并应结合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的程序内容进行安全工程教育。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

根据少而精、学以致用的原则,作为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不可能要求掌握全面的安全知识,在充分利用安全工程专业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如图1。

图1 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

5.1 充分利用安全工程专业现有教学资源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已经成为建筑类高校的重要专业,形成了建筑类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教学师资充足,实验设施齐全,具备对非安全工程专业进行安全工程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资源基础,建筑类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资源,开展非安全工程专业的安全工程教育,实现对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的同时,建设大学生安全文化校园。未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安全工程教育。

5.2 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

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建设,甚至所有大学生安全工程教育,都应以大学生安全文化建设为基础,即大学生安全文化校园建设。作为未来国家建设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的预备军,大学生无疑需要比普通老百姓具有更高的安全文化,即具有较高的基础安全文化和专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既是个人安全素质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安全工作的基础。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安全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实施了安全工程教育,不仅会使学生个人受益终身,还会给社会发展减少代价,这是既具现实意义,又有长远意义。推动大学生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能够广泛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避免面对安全问题,表现出

[6]对事故的容忍和让步,对人权的忽视和无奈;培养人的安全情感;塑造安全的人。

5.3 设置安全公共选修课程

结合高校教学改革中注重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的思想,建筑类高校安全工程教育可以通过设置安全的公共必修或选修课程,如安全理论课程:《大学生安全文化》、《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包括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建筑行业安全课程:《建筑安全》、《建筑消防技术》、《应急救援技术》、《安全法规》等。

5.4开办校园安全健康协会

安全素质是大学生最基本素质,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现在,安全已成为进入世界活动的焦点,“安全成本”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没有安全素质的人才是很难参与国际竞争。现在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合资、外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把人的安全素质作为一个重要标准。特别是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如果没有较高的安全素质,很难迎接未来的挑战。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安全的重视,依托高校安全工程专业资源,积极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在对入学新生进行安全工程启蒙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协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社会活动

[7]积极性,结合校园安全防范和动火用电等安全隐患,以组织成立校园安全健康协会的形式,使建筑类专

业的学生和其他学生充分认识安全的重要性;也能够使建筑类专业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使自己所学的安全理论知识不断得到应用和增强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样也达到宣传安全知识的效果。同时,可正酝酿开展全校的学生安全素质和安全心理教育和培训。

5.5 建筑类专业安全实践教学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建筑相关工作,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一项基本技能——安全意识,这种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经过后天的安全工程教育和自我认知,掌握了将终身受益。安全意识的形成不仅得益于安全课程的教育,还得益于学生的安全实践环节。

结合学校现有建筑类专业校外实习的实际,在进行校外实习之前,应进行实习安全工程教育大会,并在实习过程中,增加安全相关的教学内容。在专业实习环节中增强安全知识的教育,结合施工现场条件以及安全理论知识进行实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6.1 多媒体教学

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为主,针对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为丰富课堂内容,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增加每节课程的信息量,在讲授教材主要内容的同时,并及时介绍国内新近发生的建筑施工重特大事故案例(事故图片),讨论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及事故的经验教训,同时引导学生上网浏览一些比较专业的安全论坛,及时把一些新知识、新方法、新趋势及时地补充进课堂,与时俱进,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多媒体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手段,同时对于涉及到的一些专业内容,还补充一些音像资料,便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积极研究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等技术相结合,发展适合现代条件下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6.2 案例教学

建筑类专业课通常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并学会应用书本知识,很有必要引入案例教学。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科学理论和方法后,教师向学生提供来自实践并经过处理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以思考和实践的判断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将学生的结论与案例的实际解答作对比分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案例讨论。如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建筑倒塌,其建筑结构的安全问题,可以给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案例教学。

6.3 现场教学

针对建筑行业安全课程具有实践性、经验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结合建筑类专业的特点和课程的内容,在进行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进行现场实地的观摩教学,结合具体的施工过程,使学生了解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安全标志、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管理制度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结语

依托建筑类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资源,针对建筑类专业开设的安全工程教育课程,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建筑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安全工程教育的主体作用,并逐步建立起以高等学校安全工程教育为主,以建设行政主管部分和企业为辅的建筑安全工程教育体系。建筑类专业本科学生通过安全工程教育体系的培养,输送到建筑行业一线,将成为建筑企业安全工作的拥护者、领头人和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王能武.高校安全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3):125~128

[2]龚宏.高校建筑安全教育课程的思考与建议[J].建筑安全,2007,(5):59~60

[3]韦庆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2):67~71

[4]刘义,赵东风,刘京梅.如何加强化工专业本科学生的安全教育[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22(4):57~59

[5]张景刚,温杰.非安全专业开设安全科技概论的教学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4):195~198

[6]吴超.大学生安全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刘辉,孙世梅等.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27-30

论文联系人:刘辉(1979-),工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电话:***

E-mail:lhsafety@163.com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5088号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邮编:130118

篇2: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研究

关键词:BIM;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的“工程+管理”复合特点的、理论扎实和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该专业学生需要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从全国各职业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及教学质量来看,均存在达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的问题。仅从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的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管理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的岗位知识、专业化知识不能迅速转化到实际工作中。换言之,学生实践能力,或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而BIM 技术是一种将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信息整合在一个信息平台,能够模拟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能够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提升专业素质。我国《- 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已经把BIM 作为工程总承包、勘察设计和施工类企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必须具备的核心技术之一。基于BIM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探讨势不可挡。

1 BIM技术简介

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名称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工程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中明确表述了BIM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5个特点。其中可视化、模拟性与优化性当前高校教育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方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2 基于BIM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规划

基于对BIM教学研究成果的综述,结合国内工程管理专业的现状以及BIM运用现状,文章认为,BIM的全过程管理的特点,调整实践教学体系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了解建筑业BIM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途径,理解掌握BIM知识的必要性。(2)通过BIM建模,熟悉BIM在建筑施工和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通过BIM建模,实现仿真施工、模拟工程管理活动,以及进行空间冲突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使学生在学校能尽可能接触到完成的工程项目管理。(3)熟悉BIM重要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Revit、ArchiCAD、BIM5D等。(4)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运用BIM技术,增进对工程项目寿命周期过程、及其管理任务的理解,以更好地掌握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3 基于BIM的工程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程管理实践课程是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展开,从实习的内容来看,是从感性认识→单项能力训练→能力合成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理性认识、实务技能的过程。借用BIM技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的.训练。

3.1 基于BIM工程识图与构件识别

通过BIM建模软件,完成一实际案例的建模,BIM三维仿真技术比对,领会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识图理论知识,并有效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使学生识读建筑与结构施工图、直接明了的读懂安装专业、市政专业施工图,能够通过学习和应用各种标准图集,以及专业软件绘制施工图;通过学习MagiCAD等主流BIM设计系统掌握BIM模型的设计要领。

3.2 基于BIM工程造价招投标综合训练

学生通过实际建筑工程案例,结合BIM造价招投标,对建筑工程(土建、安装、装、市政、钢结构)计量与计价、造价控制、工程招投标、建筑工程合同、工程结算等核心专业知识与核心专业能力进行深入学习并掌握;学生通过BIM造价招投标综合业务模拟实训,熟悉并掌握建筑工程量计算、工程量清单文件编制、工程计价文件编制、招标投标文件编制、建筑工程合同编制、建筑工程虚拟建造、工程结算与审核、与BIM设计模型的算量对接等专业技能,整体提升学生岗位综合技能与素质。

3.3 基于BIM工程项目全过程动态管理

先通过BIM平台,对专业及行业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提升兴趣,由浅入深,再逐步加强材料管理、钢筋管理、成本管理等专项管理技能,最后通过管理系统及配套案例,了解真实项目管理全过程。培养学生施工组织策划划能力、施工进度及成本控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整体的实战项目管理能力。

3.4 基于BIM的虚拟施工仿真训练

利用BIM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例如房屋建筑、安装工程、市政道路、市政给排水管网的建造等各种类型工程的模拟施工。使学生更有效的掌控施工管理。同时可模拟各构件的施工工艺,使学生有形象、直观的掌握施工工艺。

3.5 基于BIM的施工方案优化

基于BIM的虚拟施工流程为:构建信息模型→按照施工方案建立虚拟施工模型→按照时间节点推演各模型→综合分析→得到最优施工方案。在这样的流程下,BIM可以帮助找到一个最优的施工方案,为实际施工提供依据,并可最大程度减少信息征询单及变更通知单。可以在不浪费施工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对施工环节各流程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评价,有利于得出最佳施工方案,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3.6 基于BIM的毕业设计

通过毕业设计,充分检验识图能力、钢筋工程量计算能力、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方案编制能力、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能力。检验学生的理性认识、实务技能。通常根据专业特点,可设置基于BIM的三维建模及模拟动画、基于BIM的招标控制价文件编制、基于BIM的技术标编制、基于BIM的招投标管理、基于BIM施工过程管理等题目的毕业设计,充分运用BIM技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市场需求接轨。

4 结语

当今BIM技术呈快速席卷建设行业的热潮,只有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走在行业最前端。然而,推广这门新技术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应用人才的短缺。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普及和应用BIM技术,首先应从职业教育开始,逐步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将BIM有效引入高校学术项目和课堂教学中,实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王陈远.基于BIM 的深化设计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04).

[2] 周衡,谢珊珊.工程管理专业基BIM的实践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15(15).

篇3: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各地区安全事故率、重大事故死亡率有所下降, 如表1所示。 (表1)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效果还相差甚远。据相关统计表明:我国平均每周有4人死于建筑工程安全事故, 而英国平均每周有1名, 美国平均每周有2名。投资的10%左右, 而英国为3%~6%, 美国为7.9%~8.5%。建筑工程已是除矿产业之外的危险性最高的行业。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组织体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不到位、法律基础薄弱等问题, 导致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仍然频繁发生。

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特征及目标体系

(一)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特征分析。

建筑工程安全有两层含义:其一, 工程本身的安全, 也就是设计质量安全和施工质量安全, 即质量符合要求并能在设计年限内安全使用;其二, 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 即参建各方的现场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尤其指从业人员。建筑工程项目具有露天性、高空作业性、劳动密集性等特征, 不同于一般工业化生产行业, 因而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亦具有其特殊性。

1、管理对象的变动性。

安全管理的对象包括建筑工程项目参建各方和建筑工程实体。不同项目具有不同的建设地点和参建主体。不同参建主体又对安全的意识、安全教育培训、安全资金投入等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变动的, 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 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与措施。

2、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完整的工程建设项目可分为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报废拆除阶段。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 宜跟随工程进度而动态跟踪, 因此每一阶段的安全审查、监督与备案尤为重要。隐蔽验收记录、特种设备报检等安全管理措施具有连续性。

3、管理主体的多层次性。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主体包括参建各方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从业人员自身。安监站、技术监督局、质监站等政府职能机构或部门从宏观层面上对辖区内的工程建设安全具有监督管理责任, 它是高层次的管理者。参建企业是安全的中层次管理者, 并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从另一方面讲, 参建企业的行为也是政府安全管理的对象, 所以参建企业具有双重身份。从业人员亦如此, 即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 因为员工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自我防护意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措施。

4、安全管理的目标约束性。

工程建设项目受到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等多方制约, 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而安全管理也会在有限的资源中受到质量、成本、进度的约束。所以, 安全管理并非越精细越好, 应当综合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上述四大目标, 以达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

(二)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目标体系。

基于管理层次的差别,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主体会有不同的行为目标, 但是具有共同的安全生产的核心管理目标, 如图1所示。 (图1) 参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以最小的成本换得最大的利润。政府安全职能机构则以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安全生产为目的。从业人员是直接从事建筑生产作业的劳动者, 最为关心工作环境的安全健康。政府、企业、从业人员的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的核心目标并不是孤立的, 同时受到建筑工程其他三大目标的制约, 即成本、质量、进度在资源约束下达到最优。目前, 有不少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为投机取巧, 减少必要的安全资金投入。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建筑安全事故的处理需要花费企业跟多的成本投入, 同时面临着政府的处罚和停工整改的风险。建筑安全事故往往是与质量紧密联系着的, 所以建筑安全管理与质量、成本、进度目标是协调统一的。

三、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维度。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复杂管理系统, 包括管理主体和建筑全生命周期两个维度。管理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如安监站、质监站;行业自律组织如职业健康安全协会;参建企业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等;直接从事安全生产的劳动者。不同管理主体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对工程质量、施工安全、使用安全、拆除安全等进行监督与管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从业人员具有双重身份, 即是安全管理的对象又是安全管理者。其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措施体现了从业人员的自我安全管理。 (图2)

(二)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具备稳定的组织架构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本文基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特征及管理维度构建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如图3所示。 (图3) 政府是安全管理体系的监督者和推动者, 组织各安全职能管理机构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安全监督管理。由政府职能机构和行业协会推动着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为防止监管主体与监督客体, 即参建企业“共谋”行为的发生, 必须构建内、外监督约束机制。规范监管机构的工作, 严格监管程序, 最大程度上减小“监管失灵”的可能性。参建企业是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从建筑物的前期规划到过程建设, 再到运营维护及报废拆除整个阶段均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企业负责具体实施, 并执行建筑安全标准, 贯彻建筑安全管理制度。建筑企业的从业人员是建筑物的具体实施者。机械和工作环境构成了从业工人的安全环境, 也是安全问题的潜在因素, 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安全操作技能才能杜绝伤亡事故的发生, 这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行为均需合法、合规, 安全管理和监督都应当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关于建筑安全的法律, 安全相关条款散落于《建筑法》、《职业健康安全法》、《招投标法》当中, 不具备系统性、全面性。另一方面, 我国建筑安全违法成本过低, 无法产生相应的威慑力是造成建筑业安全形势依旧严峻的另一重要原因。

1、安全文化制度建设。目前, 我国建筑行业中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临时招聘的农民工, 总体素质较差, 操作不规范, 缺乏安全防护意识。无论安全管理体制如何健全, 如果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薄弱, 则安全管理将是一纸空谈。第一, 各级政府安全职能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安全教育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技术、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能等, 尤其是需要把提高农民工安全文化素质放在第一位, 建立日常安全行为准则。各企业应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及三级安全教育, 从根本上培养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第二, 应当在从业资格考试中设置安全教育专门课程;第三, 可借鉴美国的做法, 承包商须提交职业健康计划, 并经专门机构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工;第

2、安全资金保障机制。保障安全资金的充足投入是有效开展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尚有不少建筑企业并不重视安全成本投入。在招投标阶段应当要求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根据拟建工程规模及危险性提交一定比例的安全保证资金, 具体比例由各地方政府职能机构制定。该笔资金应当存入指定银行, 并开设专用款账户。在施工过程中, 应当由监理单位实时监控该笔资金的流向, 安监站、质监站等具有查阅资金的权限。工程竣工验收后, 根据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多退少补。安全资金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 必须严格监管才能确保真正用于工程安全管理。

3、信息公开机制。信息公开是指将安全管理相关信息公布于网络信息平台, 包括安全资金使用情况、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情况、安全措施实施情况以及安全管理评价等信息。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大众和舆论媒体的监督职能, 建立安全隐患举报制度。所谓安全管理评价是指行业自律组织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机制, 并将评价结果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反馈予社会大众, 以供政府或企业决策。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特征构建了安全管理体系, 并探讨了安全管理的组织架构体系, 建议应当完善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安全资金监控制度及信息公开制度。

摘要: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行业之一, 其安全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本文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特征出发, 分析安全管理的目标系统, 进而构建安全管理运作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徐桂芹.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状况浅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0.6.12.

[2]梁美健, 朱允伟.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投资现状的博弈分析[J].会计之友, 2009.12.

篇4: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研究

[关键词]建筑行业;安全工程;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与企业接轨的桥梁,它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建筑行业需求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安全技术人才。由此可见,建筑方向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必须贯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尤其是近10年来的迅速发展使得安全工程学科体系和专业培养模式日渐成熟和完善,并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2]。长期以来,社会生产严重意外事故频发,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虽然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事故伤亡总量仍居高不下,不但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且干扰了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校纷纷创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目前我国有百余所高校已设置安全工程专业,涉及航空、化工、石油、矿业、建筑、交通、能源等十几个行业。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安全工程要求的不断提高,每年各行业需要安全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量迅速增加。而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状况更为严峻,建筑施工生产的流动性大、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和类型多样性、施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施工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施工过程、工作环境必然呈多变状态,另外建筑工程施工手工劳动的非标准化,使得繁重体力劳动多,而劳动者素质又相对较低,这些都使得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状况形势越发严峻,建筑业已经成为仅次于矿山行业的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的第二大行业。因此,尤其缺乏既懂现代安全工程管理知识和土木工程相关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烦人复合型工程技术人员。

由此可见,建筑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必须贯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对建筑方向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在建筑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筑方向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依托建筑行业优势,优化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断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适合建筑行业的安全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1.建筑方向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结合市场和行业的发展,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努力探索应用型建筑方向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改革

从培养建筑安全人才出发,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工程教育为主线,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3]。充实新的理论和高新技术,调整内容重点,较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贯彻实践教学理念,把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办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

3.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完成某一課程理论学习之后进行的一次知识综合应用,是课堂学习的一种实践性延伸[4]。在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建筑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是一个最基本的集中实践环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结合真实或虚拟、简化的生产现场实际,独立地展开设计工作。

对于安全工程专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实践训练环节,是学生面向土木施工现场的集中训练和全方位锻炼。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便确保学生进行更好的专业实习。

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将毕业设计的选题贴近土木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辨、实践,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进行一次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业务能力的全面凝练提升。

4.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了解社会对建筑安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具有建筑方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三、总结

在实施并不断完善安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依托特色建筑行业的个性培养方案,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观念,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的“素质”,满足行业现代化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应金萍.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作用[J].职教论坛,2005(6):39-41.

[2]苏昭桂.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安全,2008(6)

[3]盖国强.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办学特色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7-8.

[4]余有贵,赵良忠.地方院校生物与化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2-115.

作者简介

魏丹(1984-)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安全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篇5: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研究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学习心得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近数年,建筑工程施工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管理水平所反映出的竞争势力也较为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技术管理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

关键词: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中国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现行的管理模式

1.1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标准 1.1.1 现行项目管理标准

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标准是指任何类型、任何规模的项目的管理标准。目前,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标准主要有4个:

(1)由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目的是总结项目管理实践经验、制定通用的项目管理标准指南。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提高和完善,PMI先后4次对研究成果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04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简称PMBOK2004。

(2)1997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PMBOK为框架提出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该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技术委员会质量体系分委员会制定,成为ISO9000族中重要的支持性技术指南。作为ISO9004-1的补充,该指南规定了在项目

黑龙江省2013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C-PMBOK将项目管理知识领域分为88个模块。

在“5实施阶段”包括:采购规划、招标采购的实施、合同管理基础、合同履行和收尾、实施计划、安全计划、项目进展报告、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范围变更控制、生产要素管理、现场管理与环境保护14个模块。

在“6收尾阶段”模块包括:范围确认、质量验收、费用决算与审计、项目资料与验收、项目交接与清算、项目审计、项目后评价等7个模块。

在“7公用知识”包括:项目管理组织形式、项目经理、目标管理与业务过程、绩效评价与人员激励、团队建设、冲突管理、风险管理规划、信息管理、项目监理、法律法规等24个模块。

在“8方法与工具”包括:方案比较法、资金的时间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分析、环境影响评价、项目融资、责任矩阵、网络计划技术、甘特图、质量技术文件、并行工程、质量控制的数理统计方法等21个模块。3.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

项目管理,简称(PM)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4.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黑龙江省2013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在应用最广泛的项目管理模式。

5.2 设计—建造方式(DB模式)

20世纪60—70年代,出现了设计—建造方式(Design—Build)。该方式是对设计一招标一建造方式的一种改革,目的在于解决设计—招标—建造方式周期较长、费用较大的问题。

5.3设计—采购—施工方式(EPC模式)

1999年FIDIC《EPC/交钥匙项目合同条件》中的EPC/交钥匙合同(美国称之为交钥匙合同—Turnkey Contract;欧洲称之为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 and Construction)可看做设计—建造方式的一种特定类型。EPC是为满足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全面服务(一揽子服务)的需要而产生,通常由一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或承包商联合体承担对大型和复杂工程的设计、设备采购、工程施工,直至交付使用等全部工作(即“交钥匙”承包模式)。其适用范围: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交叉、协调关系密切的项目;采购工作量大、周期长的项目;承包商拥有专利、专有技术或丰富经验的项目;业主缺乏项目管理经验、项目管理能力不足的项目。

2003年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可以说是对该模式在国家层面的一个肯定。

5.4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CM模式)

CM模式也有称做专业建设管理方式(PCM)。传统的设计—招标—建造方式强调工程项目建设分阶段按顺序进行,使设计与施工相分

黑龙江省2013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学习心得

工和试运行等阶段的具体工作,其费用一般按“工时费用+利润+奖励”的方式计取。

6、结束语

篇6:建筑工程一级安全教育内容

1、我国建筑业安全生产的指导方针是: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

2、安全生产的原则是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讲效益必须讲安全是生产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3、必须遵守本公司的一切规章制度和“工地守则”及“文明施工守则”。

4、建筑企业,根据历年来工伤事故统计:高处坠落约占40~50%,物体打击约占20%,触电伤亡约占20%,机械伤害约占10~20%,坍塌事故约占5~10%,因此,预防以上几类事故的产生,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工人的工伤事故率。

5、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到不伤害自已,不伤害他人,也不被他人伤害。

6、企业职工、合同工、临时工、承包工要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提高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积极参加安全生产的各项活动,提出改进安全工作的意见,一心一意搞好安全。

7、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服从领导和安全检查人员的指挥,工作时思想要集中,坚守岗位,未经变换工种培训和项目经理部的许可不得从事非本工种作业;严禁酒后上班;不得在禁火的区域吸烟和动火。

8、施工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对违章作业的指令有权予以拒绝施工,并有责任和义务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9、按照作业要求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在没有防护设施的高空、临边和陡坡进行施工时必须系上安全带;高空作业不得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不得往下投掷物体,严禁赤脚或穿高跟鞋、拖鞋进入施工现场作业。

10、在施工现场行走要注意安全,不得攀登脚手架、井字架和随吊盘上下。

11、正确使用防护装置和防护设施。对各种防护装置、防护设施和安全禁示牌等不得任意拆除和随意挪动。

12、建筑业属于高空作业,如班组因工作需要招用临时性工人时,严禁招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和年龄未满18周岁的儿童从事建筑生产的人员。

13、在工棚(包括木制品生产车间)吸烟时,应该将烟火和火柴梗放在有水的盆里,不要随地乱丢,不要躺在床上吸烟,电灯泡距离可燃物应大于30cm。

14、如发现有人触电时应立即:

①切断电源,如拉下闸刀、保险丝等;②用木棍挑开电源;③站在干木板或木凳上拉开触电者的干衣服,使其脱离电源,万一触电者因抽筋而紧握电线,可用干燥的木棍、胶把钳等工具切断电源;或用干燥木板、干胶木板等绝缘物插入触电者身下,以隔断电流。

15、施工现场要按规定悬挂灭火器,工地一旦发生火灾,无论任何人发现火警都有义务迅速向当地消防部门报警,报警时要讲清楚起火原因、地点,并要派人在路口接应消防车。

16、发生火灾时,现场所有人员都要积极扑救火势,并保护好现场,积极配合火灾事故的调查工作。

17、如工地发生伤亡事故,应立即报告公司和主管部门,不得瞒报和谎服。

18、发生伤亡事故后,因抢救人员的需要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绘制现场简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拍照。

篇7: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研究

笔者通过对2所中高职教育学校进行调查,将中职建筑工程专业和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对比后发现:建筑力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测量、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率达50%以上.若是针对零起点中学生源,课程可以重复,教学内容层次上应有递进扩展.但实际情况是,中高职教育不仅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重复,其教学内容也是相差无几.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也有许多重复之处,对于招收中职毕业生,势必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中职生源制定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2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

2.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引导课程设置,确定课程内容.因此,制定方向一致、梯度合理的中职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基础.

中职和高职教育都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中职与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有范围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中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面向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建设工程技术咨询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协助进行施工技术和生产管理、工程造价编制、建设工程监理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经济与法律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以及建设工程投标策划、报价、合同管理、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从上述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见,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突出人才的层次性,即以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应比中职教育具备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拥有更高更新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具备广泛的建设行业适应性,强调高级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2.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衔接在明确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中高职教育衔接应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衔接,应坚持方向性、层次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兼顾升学和就业,强调夯实专业基础.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在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于高职教育课程而言,必定会有与中职教育重复设置的课程.对于此类课程,高职教育所涉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高于中职教育.只要把握中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中高职教育各自的教育目标,就能在看似重复的课程学习中,使职业素养和技能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扩展.

中高职教育应积极倡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内容按岗位能力要求实现模块化教学.中高职学校应共同开发、协商一致、整体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哪部分课程内容由中职教学完成,哪部分课程内容由高职教学完成.做到中高职教育课程及教学内容既不重复,也无缺漏.同时,高职教育要以中职教育为基础,在专业能力上既有层次上的提升,也有项目上的拓展.

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中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基本构造,初步学会识读建筑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选择材料及做法,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鉴于以上不同要求,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知识.高职教育阶段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影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内容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及管理能力,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通过一系列难度递进的专业实训实践活动,以项目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变所需为所学,将所学变所用,实现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培养.由此可见,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重点不在于避免出现科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在于知识层次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对高职学生实践及管理水平的培养上。

2.2.3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衔接在实践教学方面,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中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高职教育应按高层次技能性人才规格要求设定培训内容,以中职教育技能要求为基础,扩展提高.中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单项专业实践训练为主,如材料实验实训、测量技能实训、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等.高职教育阶段除了以上的单项专业实践训练外,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训,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训练.

中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训练以工种为主,如钢筋工、模板工、砌筑工、测量工等高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训练以管理员为主,如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对比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等级层次上体现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要求

2.2.4教学评价体系衔接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性、有效性的必要体现.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关键在于学分制的贯彻执行.采用学分制通道,沟通中职与高职教育.

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所取得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在高职教育阶段应得到认可,并折算成有效学分,相应课程可以免修,这样中职生源的学生就可以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薄弱课程加强学习,均衡提高各科的知识水平.实现学分、课程互认,对学分进行有效折算,能更好地避免中职与高职教育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学习现象[5],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小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对于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不理想的生源要延长学程.若其文化基础达到标准,专业知识又很扎实,其学程可以相对短一些.

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鉴于中职和普高生源文化及专业课程起点不同,在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上有较大差异,建议针对中职生源应适当减少专业基础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学习.普高生源应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生应当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分别教学,弥补各自缺陷,缩小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差距,达到各方面知识能力的平衡,以提高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效率.

中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很多专业课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当然就无法进行切实高效的人才培养.为此,学校应采取定期轮岗,将专业课教师送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可通过人才引进和外聘兼职教师等途径,打造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化的要求

4结语

篇8:建筑类专业安全工程教育体系研究

1 实践教学的意义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相对比较强的学科, 其实践性教学应处在其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位置。近年来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统计呈现出, 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最终的毕业去向是施工企业和监理公司从事现场施工技术和监理的工作, 少部分人是从事土建行业行政管理、建筑设计等工作, 及少数人则改行从事其他工作。这表明, 绝大多数专业学生毕业后, 最终工作去向还是在生产一线的。所以, 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相应的调整, 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 对培养高级工程类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教育教学改革普遍滞后,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 理论教学过程与建筑行业工程实际脱节。

2.2

高校在设置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上不合理, 实验、实习及实训效果甚微, 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 与建筑业的实际情况相距较大;课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施工企业的新工艺没有长效动态的对接机制;而学生在校外学习实践中, 教师无法长期跟随在学生身边, 对其进行指导监督, 导致专业实习教学质量差, 收效低。

2.3

目前高校中所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滞后或没有适合于工程实际的实训教材, 在实训环节往往以指导老师为主体安排布置任务,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没有形成内容体系。

2.4 实践教学方法综合性不强,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法满足建筑施工单位的现场要求。

因此, 围绕职业能力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成为工程教育的主体和立教之本, 也是工程教育能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3 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不断整合与探索, 实践教学环节不断优化, 切实构建一个以能力为核心、应用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是保证取得实践教学优秀成绩的前提条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应以“产学研一体, 教学做合一”为主要形式, 以生为本, 获得实践工作经验为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健全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

3.1 分析企业实际需求, 增加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与建筑行业日常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 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对接程度。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 其主要实现形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 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撰写、教学条件分析、教学途径延展等。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 获得企业人才供需信息, 将企业对员工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及工作态度要求进行归纳、整理、总结, 建立相应的实验、实习和实训标准, 包括建筑制图识图、测量放线、工程概预算、建筑材料检测等, 并在对应的课程中贯彻始终。考虑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特点, 增强了实践、实习、实训等环节, 并与实际工程项目接轨。

3.2 专业课程合理设置

应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为教学的主导”的教学理念, 以知识的实践应用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为核心, 所以课程体系的创建思路就必须打破固有的理论知识体系模式, 分析在建设单位反馈的调研信息 (如:在建设业中, 涉及到的相关建设规章, 制度等内容很多, 通常依据这些建设单位来进行施工质量监控和技术管理。) , 从中抽取实际工程案例, 进行“工程任务课程化”, 把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 分解到实际的工程中, 将项目恢复到真实的实践中去, 以项目的实施为主线, 增强相近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删减教材中重复内容, 真正实现在“做中学, 学中做, 学做合一”。

3.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建设单位的实践资料, 提升学生对所从事建筑行业的理解和热情

通过对建筑行业的社情和学生的学情分析, 可以看出, 在学校实训室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无法令专业学生完全实现模拟现场施工和生产工艺流程。根据施工企事业单位现场实际情况, 如何将现场工地无序的教学教学信息与教学计划进行深度对接, 如何实现“工程任务教学化”, 就是摆在每个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因此, 大量工科院校的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现场图片、施工流程视频、工程实际案例介绍等第一手资料, 把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教学, 使学生了解施工的实际手段, 增强感性认识, 进而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提升学生对未来将要从事建筑行业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 将“学生被动的学”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

3.4 不断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为了提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自身的业务素养, 工程教育院校还应定期组织新教师进行生产社会实践, 收集现场第一手材料, 然后, 再把各位老师在现场中看到的、听到的、发现的和遇到的问题汇总, 统一进行集体集中讨论, 以教师们分小组讨论为组织形式, 进行充分交流与探讨, 取长补短, 从而达到提升新教师业务水平的目的。对实践课程而言, 应在内容上强化基础, 注重工程特色, 在不断充实新知识的过程中, 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内相关的实践课程内容有条不紊的整合起来。

结束语

纵上所述, 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构建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断完善优化对提升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方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和教育界的关注, 关于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研究改革在今后一段时期, 仍然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科改革的热点。

参考文献

[1]杨令芝, 彭湘华.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M].西安:新西部杂志社, 2008 (6) .

[2]史忠建.高职教育育人新模式[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一个人的愚人节作文500字下一篇:席慕容经典个性爱情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