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2024-05-1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共10篇)

篇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

作的若干意见

2009年03月27日 10:05 来源:教育部教研[200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二)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

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是以面向实际应用为主,教学科研人才更多是来源于博士研究生。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的需要。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学习方式可以全日制攻读,也可以非全日制攻读。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比例偏小,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一)科学定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

养质量。

(二)教学要求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三)实践要求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四)学位论文

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三、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抓住机遇,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统筹规划,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积极探索、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要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

(三)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要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就业渠道。要建立和完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办法。要不断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部

二〇〇九年三

月十九日

篇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有关学院:

2009级和2010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各环节工作已结束,依据《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管理暂行办法》,现将教育实践考核总结暨评优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教育实践考核

教育实践考核采用实践各环节分别考核鉴定,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领导小组结合教育实践各环节考核鉴定意见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

每个实践环节考核应出具考核鉴定意见和成绩,各实践环节考核成绩记录采用百分制。微格训练环节和教育见习环节由相应的校内实践指导教师进行考核鉴定。教育实习和课例分析环节考核鉴定以实习单位、校外实践指导教师考核鉴定为主,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协助考核鉴定工作。教育调查环节以校内导师考核鉴定为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协助考核。教育实践各环节考核工作应于3月6日前完成。

教育实践综合评定前,2009、2010级所有全日制教育硕士应向所在学院提交以下考核评定材料:

1、教育实践计划1份;

2、教育实践工作日志1本;

3、教育见习小结1份、微格训练小结1份、教育实习小结1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1份;

4、教育调查研究报告1份;

5、课例分析报告2份;

6、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1份;

7、公开课教学录像1份(1课时以上、电子版);

8、实习期间全部教案1份;

9、《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考核表》1式2份;

10、教育实践期间相关代表性照片(其中每个学院统一安排的实习小组应提交实习生活及成果的代表性电子版照片10张,每个自主联系实习的教育硕士生应提交实习生活及成果的代表性电子版照片10张)

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领导小组应认真审核教育硕士提交的教育实践材料和各环节实践鉴定意见,尤其是要对公开课教学录像、教案、课例分析报告等进行严格审查,确定教育硕士生是否具备独立承担课程教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依据实践各环节考核成绩的权重(微格训练10%,教育见习10%,教育实习(含课例分析)60%,教育调查20%)进行教育实践综合评定。综合评定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等五级评分制,综合评定中一般60以下为不及格,60-79分为合格,70-79分为中

等;80—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微格训练和教育见习环节免修者其它实践环节成绩加权汇总后按比例换算为百分制分数进行评定。不具备独立承担课程教学能力的教育实践综合评定不能评为合格,应重新参加教育实践各环节训练。

教育实践考核评定工作于3月10日前完成。

二、教育实践工作总结

各学院应于3月15日前完成以下教育实践工作总结工作:

1、组织召开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座谈会,做好实习小组和自主联系教育实习研究生的实习汇报、经验交流等工作。

2、完成学院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加盖学院公章后于3月15日前送交我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电子版发到赵顶兴信箱)。总结报告应包括教育实践工作组织开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部分。

3、整理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材料并存档,其中《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考核表》归入研究生学业档案。

4、审定并提交教育实践活动评优候选人名单和相关评选材料。5、3月15日前提交《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工作完成情况汇总表》(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填好后直接发送到赵顶兴信箱)。

三、教育实践工作评优

我院组织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评选活动。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评选

1、优秀实习生候选人基本条件

严格遵守教育实习有关管理制度,高质量完成教育实践各环节工作,教育实践综合评定为“优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等条件下实习小组长优先。

2、评选比例

评选比例不超过教育实习生数的30%。

3、评选程序

(1)本人申请或实习小组等推荐,填写《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评审表》(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

(2)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及学院教育实践领导小组审核,于3月19日前向我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提交评选材料。评选材料包括《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习生评审表》、上述教育硕士生向学院提交的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所有10项材料、《优秀实习生候选人信息汇总表》(要求排名,模板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

(3)研究生院组织评审并公示。(4)报请学校批准并颁发荣誉证书。

(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评选

1、评选对象

评选对象包括校内导师、校内实践指导教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

2、评选基本条件

切实履行实践指导职责;实践指导效果好,所指导的研究生教育实践综合评定皆为“合格”以上且至少有1人为“优秀”;校内实践指导教师深入实习单位指导次数不少于4次。

3、评选比例

每个学院可在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含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中各推荐1名候选人。

4、评选程序

(1)各学院教育实践领导小组推荐,组织填写《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评审表》(可在研究生院网站—专业学位—资料下载—专业实践栏内下载),并于3月19日前提交到我院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

(2)研究生院组织评审并公示。(3)报请学校批准并颁发荣誉证书。

请各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工作的考核总结和评优工作,探索专业实践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

特此通知。

研究生院

篇3: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一、发挥政府职能,构建协作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

硕士培养和产学衔接创新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黑龙江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首先,要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让公众了解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意义。其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管理机制。通过税法修改、减税、补贴研究生实习经费,优先将企业提交的项目列入科技计划并拨付一定的研究经费等优惠措施,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可将人才培养的法定义务强制到企业头上,将人才培养贯穿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建设与管理中。再次,要将企业与高校联合组建的重点金融实验室等作为优先布局对象,对人才联合培养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并减免相关费用[1]。最后,要制定健全的产学合作管理制度,以文件形式约束校企双方,从而保证高校与企业的各自利益。

二、实现高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间的耦合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按照国家对全日制金融专业硕士与MPACC培养的总体目标,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以及对应专业的特色,确定相应的全日制金融专业硕士与MPACC学位教育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对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外,政府机构要加大对企业教育培训与研究方面的监管与考评力度,促使企业将当前的市场需求与远期战略发展规划相结合。这能让企业将硕士培养纳入到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当中,让企业主动参与到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中。这不仅能使高校的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能提高企业的理论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和企业人才资源的有机耦合

近年来,伴随着学术型与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一名导师通常要带十几个研究生,其中,既有学术型研究生,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而传统的导师制度无法满足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专业学位硕士的需要。

笔者认为,高校可推行“导师组制度”,建立优秀的导师团队,在校内组织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教授作为校内的第一导师,从而保障学生的理论基础素养。在校外聘请企业CEO、注册会计师、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高管人才担任专业导师,在选择校外兼职导师时,要以是否有资深的行业实践经验与社会资源优势为主要标准[2],而不过于看重学历,这样组成的“导师组”,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上形成互补。由高校与企业导师共同确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共同探讨培养方案的实施问题。在知识传授方面,要以校内导师为主,让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从而打牢学术理论基础[2]。在实践指导方面,校外导师可介绍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导师应多采用情境模拟、小组谈论、案例教学等手段,指导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分析能力。此外,可适当提高实践环节的学分比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高校课程设置与企业教育培训的有机耦合

黑龙江省高校应根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以及研究背景等现状,并充分考虑企业对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要求,邀请企业相关专家一起确定课程设置,并增加实践部分,从而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例如,对会计专业,核心课包括政治经济学、英语、管理学原理等公共必修课,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等专业必修课。

本文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应适当改进授课方式,例如,大学英语可改为商务英语,政治经济学可多讲授一些国内外的时事与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并尽可能的与会计、金融专业相结合,为我国培养更加国际化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学生还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1—2 门专业选修课,高校应开设一些与学生职业前景相关的选修课,尽可能增加专业硕士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实现高校研究平台与企业实践基地间的有机耦合

高校可选择对高级会计或金融人才有需求的企业共同建立产学联合培养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实习。将高校在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技术、操作等方面的优势相互结合,由校内第一导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可承接某些企业实际的课题。对于高校来说,也可以成立一些相应的部门,为企业实践基地提供专业金融知识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合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

六、实现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耦合

从广义角度来讲,文化涵盖了物质与精神两大领域,包括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次。从精神角度来讲,高校文化主要是追求学术探索方面的自由,而企业文化则带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尽管二者在文化价值的追求上有一定的差异,但若二者能有效沟通,两种文化的冲突并不会造成相互影响[3]。高校与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对象相同,都是人。其中,高校是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阵地,企业则是高校人才的现实需求者。因此,二者应以产学合作为载体,在不断耦合的进程中加强双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协作互信的文化。高校要积极进行沟通与交流,将自身的学术价值与企业的商业价值相结合,实现两种文化的互动。高校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全面了解企业文化精神与内涵,体验运作方式,引进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竞争观念,进而形成强调人性,体现人文精神的现代高校制度。这将使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实现二者的统一。

摘要:硕士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教育,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传统的硕士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因此,如何实现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均衡发展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而,通过探讨全日制专业会计硕士(MPACC)与金融硕士(MFS)产学耦合培养对策,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产学耦合,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建功,刘兴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产学耦合的机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2(5):38-40.

[2]邱玉兴,韩佳,袁博.基于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J].商业会计,2015,28(6):116-118.

篇4: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全日制 专业学位 管理 创新 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34-01

专业学位教育自1991年在我国开展以来,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这项举措的实施可为社会培养更多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要求及管理等相关规定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且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进一步针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如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办法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合理设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主要是面向化工类生产或设计领域的实际需要,所以报考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或工程背景。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采用笔试,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化工专业知识背景、学习科研能力和基本专业技能等。通过实行一定比例的差额复试,有效控制导师招生数量,从而提高生源质量。具体考试的实施办法由学院根据学校制订的考试总体要求及专业测试要求来制定,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确定录取总成绩中专业课笔试、面试等考试成绩的比例。在考生的录取选拔过程中,突出导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提升导师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建立校企联合教育管理模式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的是为化工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化工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于学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及改进之处最有发言权。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学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的有效运转。让企业将大量的科研开发及技术改造项目放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如此一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便可以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保障。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建立教学管理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和校企进行互评。学生每天记录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想,反馈给企业;企业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及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和企业相互联系,及时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其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

学生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是一个“三赢”的措施,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或科研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因此有了共同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引进科研项目,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二、建立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过程中,结合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启动—计划—执行与控制—评价—跟踪”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分为教学培养和论文写作两个阶段。在教学培养阶段,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并借助学生、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修正教学方法。在论文写作阶段,借助企业与院校共同建设的科研实践平台,结合企业需求为学生确定论文课题,通过学生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之间的交流,科研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以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督促学生不断查阅文献补充理论知识,增加论文的创新性,确保论文先进的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在学生答辩毕业后,总结办学成果和经验,将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提升下一期的办学水平,以期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水平滚动上升发展。

三、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对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学校以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行业优势及学科特点,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协作优势,按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校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在已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间的对口联系,探索化工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通过机制优化,为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专业实践、论文研究提供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也是让自己的人才资源和成果资源溢出,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无缝联接,从而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和创业的机会,使他们尽早地进入各企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锻炼管理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化工类专业硕士的市场竞争力。

四、组合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根据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点,拟采用组合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培养。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形成了三条主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的组织方式,包括模块化的理论知识讲解主线、案例研讨与实验模拟主线及讲座与参观主线,按照理论知识→案例研讨与模拟→专题讲座的顺序循环推进,每门课程的结构设计都会根据需要在以上模式中进行组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及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星义,阳永荣,陈丰秋等.产学研与工科研究生素质教育结合的培养模式[J].化工高等教育.2002,(2).

[2]周涛,王晖,叶红齐等.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

[3]李晓莉.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2008.

[4]汤彩凤,李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

[5]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篇5: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4-16 14:25共 16人浏览[大] [中] [小]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09]1号)文件精神,为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10年9月起,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纳入我校实施的培养机制改革体系。在《中国农业大学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农大研生字[2009]1号)的内容基础上,具体规定如下:

一、缴费标准

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各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实行交费就读,除MBA、MPA、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招收的研究生以外,其他类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按6000元学年标准缴纳学费。

二、奖助政策

除MBA、MPA、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招收的研究生以外,其他类型的非定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由学校提供400元月的基础生活津贴,并鼓励导师提供助研津贴;非定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助管、助教岗位及医疗保障方面享受与其他非定向全日制研究生相同的待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均可参与研究生奖学金评选。

三、本方案自2010年9月起实施,2009年入学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并纳入。

二0一0年一月十三日

主题词: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改革意见

篇6: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本单位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和差异。

二、培养模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共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培养环节

(一)学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二)课程分类与学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类与结构参照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含必修环节)最低要求27 学分,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三种:

(1)基础理论课:以数学课程为主,全校设6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2门。

(2)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位”和“专业选修”两类。其中专业学位类设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业选修类设置若干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3)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类。其中:公共必修类课程

包括:政治理论课2门,外语1 门;公共选修类课程设置若干门,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三)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有别于我校现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为方便教学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原则上不应相同,名称相同的情况下,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区别。

(四)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专业实践阶段可以在研究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开始,也可与课程学习穿插进行,但累计时间必须达到要求。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②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1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上网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和选题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实践环节。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3学分:实践计划与选题报告(置换选题报告)1学分,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置换成绩单中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2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

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百分制”评定并在网上录入成绩。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四、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且满足要求,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专业课程的设置等。学制、公共课、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由学校统一规定。

(四)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23前,启动布置

2011年12月26日-2012年3月23日,各单位制定

2012年3月26日-3月28日,各单位上报数据

2012年4月1日-4月30日,研究生院汇总数据

(五)本培养方案从2012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篇7: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做好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决定近期开展2012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

一、检查对象

我校2012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二、时间安排

我校2012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应于2014年9月18日前完成。各学院(部)应于9月22日前将工作总结(纸质版、电子版)交研究生院学位办。

三、有关要求

1.请各学院(部)接到通知后,对2012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2.每位研究生须认真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表》一式一份,就学位论文工作进展、阶段成果、存在问题及采取措施等方面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力争使学位论文质量再上新台阶。

3.审批通过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表》由学院(部)负责保存管理。

特此通知。

研究生院

篇8: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1 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1.1 培养目标

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本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人才。

1.2 培养对象

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象是应届本科生,由于他们自己经历有限,毕业后还要去找工作,所以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够深入,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工作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至于学习意识不明确,对知识的理解更多地来源于原有课堂知识的积累下所进行的思考,他们更多的关注是文凭和所学知识能否给他们的日后求职带来好处[2]。

1.3 培养方式

由于高校的大部分导师并不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对于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讲,他们没有工作经验,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需要校外具备足够工作经验和指导能力的导师来协助完成,双导师的配备有利于专业学位生既攻读学位,又加强其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紧密联系,把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进步结合起来。

2 创新全日制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围绕着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总体设定和安排,由于应届本科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已较为明确,对“职业“的概念却非常模糊,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从这一实际出发,依据职业意识形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设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和选择性[3]。具体设置可考虑分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四个部分。公共学位课主要是国家规定的外语,重点增加了专业外语,并明确了对专业外语学分的认定办法,即翻译10000字以上的科研论文、技术文档或技术手册;发表(或录用)10000字以上的译著;发表(或录用)用外文撰写1篇国际会议或期刊的学术论文等。基础学位课主要是数学类课程、面向对象技术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构建基础知识体系,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专业学位课包括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信息安全以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反映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动态。选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类、管理类以及国际合作课程,这部分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合理的课程结构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模式的选择则是重中之重。可以请工程背景强的优秀教师、计算机方面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主讲相关课程,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研究生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专题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学术讨论式、现场研究、模拟训练以及案例教学等[4]。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标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线,不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视实践和应用,让学生多进行机上实践操作,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加强实践训练,全面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是弥补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与有工作经验生源的差距的主要手段。学校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工程实训平台、研究生科技基金以及开展各种科技竞赛等,注重吸纳和使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从而加深研究生对职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职业能力[5]。

2.4 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6]。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等。学位论文选题开始时间应不迟于第二学期末,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当论文工作进行到一半左右时,由学院或学科部自行安排中期检查研究报告。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须经同行专家评阅来鉴别其是否达到了所申请学位的学术水平,合格者方可组织答辩。通过学位论文工作,目的是为了增强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总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其教育规律,根据其特点,充分借鉴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充分体现其工程特色,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优良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实现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对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征求意见的函[Z].教学司函[2009]2号.

[2]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5):50-53.

[3]李文灿,林清泉,黄玲.试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选择[J].新西部.2009(22):174-175.

[4]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06):46-47.

[5]秦丽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探索与制定[J].科技信息.2009(31):399-340.

篇9: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目前国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很短,培养模式还很不成熟。文章从实践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模式、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学位论文管理等全过程,创新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应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收到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2303

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1]。由此可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也是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根本区别所在。

但是,目前国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很短,培养模式还不成熟,特别是缺乏一套完整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套用学術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仅增加或删减部分课程及增加半年的专业实践,且专业实践模式及效果尚不明晰。因此,围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刻不容缓。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的55%以上。美国把专业硕士学位看成进入某种行业工作、提升个人发展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程、工商和教育等领域。1906年美国在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就提出了一种“合作教育”培养模式[2],是将课堂教学与相关领域中的工作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在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理论课程半年后,以2个月为周期交替参加企业的实际训练和课堂学习,毕业前半年在学校撰写学位论文。目前这种“合作教育”模式被世界许多高校采用,如日本的“产学合作”规划就属于该培养模式。

德国提出并实践了一种“双元制”培养模式[3]。该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1/3时间在校学习,其余时间在企业实践。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培养模式与之类似。

英国提出并实践了一种“三明治”培养模式[3],是一种“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模式,特点在于教、学、做三者结合,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在校学习和校外实习以学年为单位交替进行。这种工读交替培养模式的学制比学术性硕士学位或课程硕士学位多一年。“三明治”模式培养出的专业硕士很受英国等欧洲国家公司的欢迎。

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国高校也提出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如南京邮电大学提出的“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4]。具体做法是学生入学后在校学习一年,校内实践一个学期,校内学习一个学期,企业实习一个学期,最后校内毕业论文一个学期。该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校内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环节的结合。

综上所述,国外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国内对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文章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基地、导师配备、专业实践到学位论文的全过程,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二、实践性课程开发及教学研究

课程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年,总共23学分。因此,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特点,通过对企事业单位需求目标的调研,开发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土木工程结构三维建模技术、桥梁评估与改造、高等钢结构设计等。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开设专业实验课和工程案例课,如结构无损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道路工程质量评估、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等。通过实践性课程学习,提升研究生在土木工程新技术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新兴交叉学科技术的学习和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研究性、讨论性教学方法,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结构无损检测技术课程在实验室开设,教师讲授与研究生讨论、动手操作同时进行,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三、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之一,专业实践时间一般为半年。因此专业实践是研究生实践训练的最重要环节。目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是研究生的主要实践基地,这些基地能否为研究生提供长期稳定的专业训练场所,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双赢,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企业核心技术研发需求,通过高校联合申报省、国家级项目,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研发,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纽带,探索高校和企业实质性合作培养模式,从而建立稳固的专业实践基地。2012年我们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江建集团)联合申报建设部科研项目,3项获批,目前有3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站,开展项目研究和专业实践。

四、双导师选配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有在企业专业实践的要求,因此必须配备企业导师,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校内及企业导师遴选标准,优先选配具有研发经历的学校导师,选配理论基础强的企业导师,组成双导师。明确双导师的责任和权利,通过联合研发项目和成果共享等形式,充分调动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增强其人才培养责任意识,协调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关系,规范企业导师的指导工作。探索双导师合作指导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同优势,建立企业、导师、研究生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双导师合作模式。

五、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

严格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过程管理至关重要,否则专业实践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专业实践基地遴选应考虑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实践基地条件及研究生数量,制定详细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计划。将企业研发项目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统筹考虑,由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并明确专业实践的成果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中期检查及后期考核方法,构建多元化的专业实践考核指标体系。由企业、学校、导师组成研究生专业实践评审组,综合实践报告、口头答辩及实践期间表现,建立严格的专业实践报告评审制度。

六、学位论文管理

学位论文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因此,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管理。首先,学位论文选题应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企业项目研发,突出应用能力,杜绝将纯理论课题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论文选题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定。

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考核与管理制度。论文开题、评阅和论文答辩由企业和学校专家共同组成。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质量评价制度,体现培养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实践能力。

七、结 语

文章从实践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模式、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及考核指标体系、学位论文管理等方面,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达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设计、工程研发等能力的培养目标。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Z].2009.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3]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82-85.

篇10: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2013年入学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

51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04510

3专业领域名称: 学科教育(语文)

学制:二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广州大学作为一所多校合并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师资培养历史,培养师范教育专业人才一直是人文学院的主要专业方向。多年来,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经历了从本科到教育硕士等多种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为广东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层次语文教育教学人才和科研人员,学院把它作为体现我院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

人文学院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有专任教师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80%。博士和在读博士占绝大多数。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硕士的办学质量,加大力度建设导师队伍,严格遴选硕士导师。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省市基础教育战线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育硕士导师,并在番禺区建立了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他们不仅对教育硕士进行了教学指导,还给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近几年来在学校作报告,承担课程教学,参与论文指导答辩,提供学员参观实践,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和科研上,我院坚持聘任优秀的师资为教育硕士授课,开设多层次多视角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史,文艺学与语文教学,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语文课程实践改革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针对教育硕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分析、观摩活动、学术讲座、网上交流、教学实践六大板块,构成立体交叉,多向互动,贯通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使教育硕士成为兼具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科研方面,本专业组在近5年在各学报,各核心刊物如《中国教育学刊》、《外国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上发表论文多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各类教材和教辅用书多部;目承担省市级以上课题多项,如 “如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等课题都为在研项目。

三、培养目标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明确所有领域方向的教育硕士都姓“教”,培养的终极目标为: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终极目标为:具有教师气质与人格、具有较强沟通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较强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在综合改革过程中,我们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精神,确立了能力本位、质量至上的培养理念,明确了教育硕士培养规格:

1、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2、有广博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合理的素质结构和较高的学科专业水平;

3、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包括较强的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能力。

四、培养方式

(一)专业引领,理论升华 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过程,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基于对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具体的措施如下:

1、开设高水平学术系列讲座。引导学生以新思想、新观念反思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从经验升华出新的意义与价值。

2、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组织不同类型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包括农村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管理、课程改革等研究方向,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需要自由组队参与。

3、聘请社会人才参与培养。聘请对象为思想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校长、名教师。

4、实行多元化培养方式。按照“多元互动、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为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通过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活动,如案例研讨、角色扮演、问题咨询、实施调研、课堂观摩、集体设计、经验交流、拉手结对、导师协助等,相互合作解决学习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交流经验,分享智慧每个学生均自不同的地域、学校、学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历和经验,本身就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他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通过培养方案中的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既能贡献经验、又能分享经验的平台。例如,要求学生根据专题准备经验交流的题目与内容,按主题分组交流,集体共同分享,并进行现场答疑。

(三)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培养工作除了日常教学,更要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与学习潜能,有效培养对当前教育及教师工作的反思、变革、实践的能力。具体的思路是:

1、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合作者。通过改革实践,教师既是培养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也成为与学生共同参与了解基础教育、探索教育规律的学习者与合作者。

2、学生成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者。通过改革实践,学生既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也成为导师或教师合作学习的伙伴,实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四)科学评估,及时促改将强化教育培养过程与结果的评估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程把握培养工作状态与效果,及时调整改进后续的培养活动。要注重收集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学校和已完成学业和在学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养工作。拟采取如下做法:

1、制作《培养效果评估反馈表》。依据近年的培养经验,参照国内外的有效做法,设计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培养效果反馈表,在学习的不同环节及学习结束时由学生填写。

2、举行教师总结评估会议。在每届学生毕业后举行,所有导师和任课教师都要参加,自我梳理得失,提出改进意见。

3、邀请专家评估。邀请有关专家以独立观察员的身份进行过程评估,或选派专家到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中间,对已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的学生进行现场追踪评估,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五、课程设置

依据上述培养理念、目标与规格,要改革课程设计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从“确立教师良好的素养与风范,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技能,形成优良、扎实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一整体思路出发,推进教育硕士课程改革及其体系建设。现将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为以下三大板块:教育素质板块、教育能力板块、教学实践板块,总学分为36学分。16学时计1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育硕士)。

六、课程教学大纲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紧密结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与番禺区教育局商定,在番禺区教育局所属行政范围设立语文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1.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聘请番禺区教育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双导师参加研究生的培养与实践指导工作。

2.番禺区教育局为每届研究生提供不少于半年的在校研究实践安排,并对研究生的课题运作提供必要的协助与指导。

3.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所属专业方向的性质、特点与范畴,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完善开题和中期审查制度,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等。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5万字。

2、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至少有1名相当于副高职称的相关专业中小学专业教师或教研人员。论文评阅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审查,严格答辩程序,保证论文质量。

3、学位授予

学员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九、保障举措

(一)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教育师资力度

在立足现有师资队伍的同时,对缺乏学科教育师资的学科方向,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尽快予以补充完善。组建、做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平台,使之成为吸纳各学院相关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与学术研究的机构。

(二)推动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体制重大改革

1、成立广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暨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该机构协助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并受其委托,履行以下职责:(1)研究国家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指示精神,提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建议;(2)组织评议教育硕士各领域培养方案;(3)组织开展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4)组织、指导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该分委员会下高教育硕士管理职能办事机构,在研究生处的领导下,负责处理该机构的日常工作。

2、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行业单位和学校“三位一体”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该项制度的实施,把专业学位的教育纳入政府的人才规划之中,及时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规格与规模要求,调查专业学位教育的实施方案,确保专业学位教育始终紧贴社会需求。

(三)创设教师能力提升基地

该类基地既是教育硕士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地,也是我校教师与基地所在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师能力培训提升的重要基地,实现我校、学生、基地所在学校多方受益。基地建设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基地学校应是省内基础教育界比较有影响的先进学校,有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成功经验;师资条件良好,初步具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并能够为进入基地的学生在教学与科学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应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能为教育硕士研究生以及教师科学研究、培训等提供基本保障。

(四)专项资金支持

设立教育硕士专项经费,支持对外学术交流、科学研究、教育改革等工作。完善教育硕士专业图书资料建设,确保图书资料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

(五)提供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同等的奖学金支持

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众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被录取者,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待遇,学校提供一等奖学金(包括免学费和提供生活补贴。)

(六)设立以专业学位发展为对象的教育研究机构

学校设立专门研究机构,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十、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本专业建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实践基地名称: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 王杰

校外实践基地联系电话:*** 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附件:

十一、校外导师情况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

校外导师情况表:

十二、必读和选读书目(仅要求本学科领域的参考书目,不少于20本)1.《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论语文教学》,吕叔湘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3.《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张志公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4.《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李卫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论语文教育》,黎锦熙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论语文教育》,朱自清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7.《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 8.《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9.《20世纪前期语文教育论著选》,李杏保等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编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1.《语文教改的第三次浪潮》,王尚文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0年 12.《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语文的阐释》,申小龙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5.《读解学引论》,蒋成瑀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6.《语文教学解释学》,曹明海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7.《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8.《文学理论研究导引》,汪正龙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许结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刘俊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邱运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王荣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3.《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王富仁等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24.《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年 25.《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26.《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7.《作文思维风暴:最有效的高分原理》,陈根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 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王晓辉等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中国书院史》,邓洪波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上一篇:选择共产党下一篇:第一节 热力烧伤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