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GDP的增长,学前教育也在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服务地方教育人才的主要途径,对当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就業为导向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进行深入研究,调查了解在学生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实习效果,进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调查研究

【摘要】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专业理念与师德处于中上水平,专业知识掌握较差,不符合《专业标准》要求,专业能力发展不均衡。建议高职院校探寻有效的实践形式、完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规划。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 专业素养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在人一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是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准幼儿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指出,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个维度分别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本研究以此为问卷设计的依据,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石家庄市2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8份。

二、调查现状分析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状况

毕业生专业理念与师德总体均值为3.93,(满分为5分)属中等偏上水平,基本符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其中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及保教的态度、师德修养为三個二级维度。

(二)专业知识状况

毕业生专业知识得分均值为3.24,只稍稍高于中位数,其中专业知识下的三个二级维度中,幼儿发展与保教知识均值为3.48,属于系统学过但是掌握不全面的状况;幼教政策与前沿知识得分3.14,表明绝大多数毕业生很少关注这类知识;通识知识最低,均值为3.10,说明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对于文学、历史等通识知识不感兴趣。

(三)专业能力状况

毕业生专业能力总均值为3.98,总体水平中等偏上,基本符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但各能力发展不平衡,其中环创能力、教育及游戏活动实施能力、评价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在4分以上均符合要求,但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均不达标。毕业生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以兼备各种能力。

三、存在问题陈析

(一)无幼教经验毕业生对职业理解与认识存在偏差

以有无实习经验为自变量,职业理解与认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上表为分析结果。数据显示,幼教经验不同的毕业生职业理解与认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多重分析发现,具有更多实践经验的学生更认同该专业的专业性及重要性,可见,有效的实践经验对毕业生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通识性知识水平极低

毕业生通识知识均值为3.10,不符合《专业标准》要求,可见学校课程当中并没有涉猎人文社会等相关课程。一半以上毕业生人文知识选择偶尔看看,自然科学选择偶尔看看,可见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通识知识是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往往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才是幼儿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

(三)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

毕业生针对“我很清楚为了达到发展目标、自己未来1年、5年甚至10年还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这个题项,27.64%的毕业生选择不确定,1.26%的毕业生选择基本不符合,0.75%选择完全不符合,说明有将近30%的毕业生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四、对策与建议

(一)探寻有效的实践形式

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养成不单纯依赖校内课堂的培养,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同样对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探寻有效的实践形式,形成课堂与实践并重,最终使学生课堂所学专业知识能及时与实践产生联系。

(二)完善课程设置

作为幼儿教师除了具备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丰厚的通识性知识。幼儿教师具有启蒙性的特点,所以更应该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每一门未必精通,但都应该了解,以满足幼儿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开设一些文学、历史等通识课程供学生选择,开拓视野。

(三)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规划

拥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更好的成绩。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职业规划能力,针对这一问题,学校首先应该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其次,学校可以创设物质奖励,鼓励学生继续提升自己。另外,学校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相关招考信息、提供讲座等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环境。

作者:宫家兴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论文 篇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GDP的增长,学前教育也在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服务地方教育人才的主要途径,对当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就業为导向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进行深入研究,调查了解在学生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实习效果,进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实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这些新的教育政策和人口政策的实施,既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要求高校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教育实习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习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于高校、幼儿园和学生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现状分析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现状进行研究,主要从实习前、实习中以及实习结束后等三个阶段对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

(一)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是实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大部分学生对实习目标的认知比较模糊,目标定位的不明确造成了学生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目的定位倾向于显性的和程式化的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幼儿园教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造成了实习目标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教学基地是幼儿园。在实习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将由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因此, 学生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二)实习过程的指导

实习过程是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及教育技能的关键环节,学生能否获得实践经验及实践经验的获取程度都要从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分析。而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确定实习指导教师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造成实习指导教师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难以得到保证;幼儿园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认为学生进行实习就是帮助他们干活的,给学生布置一些重复性缺乏技术含量的工作,或者仅仅给学生布置实习任务却很少有针对性对学生具体的实施过程进行指导。以上情况使得教育实习指导流于形式,不能有效提高实习生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

实习过程方面,实习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或造成一些事故,因此幼儿园指导教师尽量不要让实习学生接手一些复杂的操作性工作,避免出现责任事故。就造成目前的幼儿园实习只看不做或者只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实习对于学生操作性经验的获得和教育技能的提升帮助不大,很难达到实习目的。

(三)实习结果的评价

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是指实习机构和高校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全面考核,反映了实习生的教学专业水平。同时,适时的评价能够及时反映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但在实际评价中,在评价内容方面,目前的评价倾向于实习生的基本技能和教学活动设计两方面,忽视了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在评价方式上,现行的实习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略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多采用外部评价,忽视了实习生的自我评价。

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模式

(一)实习目标的确定

传统的教育实习是学生毕业之前才进行的。这种以传统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加上短暂实习的培养模式,人为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无法彰显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的特色。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应该以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要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并将教育实习目标渗透于整个课程的设置中,渗透于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中。

(二)知识、技能以及心理准备

知识和技能准备就是要了解幼儿教学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学生首先应掌握幼儿生长的生理特点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了解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提高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心理准备就是要注意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 形成必要的心理预期,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出相应的适应性调整。一旦真正接触社会,发现想象与现实相差很大, 可能会在价值观、人生观、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因此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 实习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实习过程的指导

形成实习生、幼儿园指导教师以及高校指导教师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三主体之间多维有效互动。指导教师日常的工作安排,要尽量不安排或者少安排教学工作,这样指导教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实习的工作中来。与此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出勤制度,以制约那些以指导实习为名,不去上班也不去实习学校的人。

(四)实习的体验

教育实习不同于课堂教學,它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及体验性。学生与孩子零距离的真实接触、与一线幼儿老师的真切交流、与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亲身体验都让学生再次反思及审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再次提升自身的专业认同感。正是通过全面体验实习活动,学生为正式迈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五)实习的评价

实习评价对整个实习过程具有诊断、导向和调节的作用。有效的评价能够改善整个教育实习体系,提升学生实习的效果。而真正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实习热情。教育实习评价应该贯穿于实习的整个过程,发挥着杠杆的及时调节与反馈作用。评价的主体应突破单一性,彰显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高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学生本身都应该成为评价学生实习情况系统中的重要因子。

(六)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生的实习问题进行分析,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从实习目标的确定,实习过程的体验、实习结果的评价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拓展有关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认识以及构建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大学生实习体系,培养他们的实践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也促进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建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3).

[2]孔凡云.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3(03).

[3]郑兆芳,张丽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前准备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

作者:王淑敏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论文 篇3:

新课改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以便更好的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促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长久持续发展。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必然途径便是做好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工作,本文便基于此分析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指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专业课程设置

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很多高职院校并未做好课程内容的更新工作,学前教育课程缺乏高职教育特点,以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且当前高职学前教育教材依然采用传统教学内容,并未在课程体系中纳入学生感兴趣的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社会学、幼儿英语口语等,以致学生缺乏理论与实践机会,无法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其次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学前教育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结构安排方面严重偏离实际,且教材中缺乏必要的实践课程,教师更加重视理论课程的讲授,以致学生不能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再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方式比较落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作用与价值主要体现于实施方式与细节,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缺乏一定的功能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讲解教师缺乏专业素养,且采用了落后的教学理念。降低了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效果。同时,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教具在数量与性能方面也存在问题,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以致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较低。最后,高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最为关键的反馈机制便是评价,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只可以采用终结性考试的评价模式,设置日常考核与考试成绩比重,无法反应学前教育专业性特点。而课程评价的程式化使得教师盲目教学,学生无法掌握学习重难点,很多学生更为看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实践技能,拉低了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

2.新课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措施

2.1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高职院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应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充分反映幼儿园特色、时代发展以及社会特点,构建完善可行的教育专业課程体系。且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学习特点,完善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除此之外,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内容时,教师还应注重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引入当前社会的关注热点,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完整性与合理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2重视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建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时应注重结合理论与实践,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强化建设实践课程,并增加实践课程的占比,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课程资源,建立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与成长的支持平台。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与幼儿园及相关培训机构共同建设课程体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适应性与科学性,使学生更多接触社会与实践课程。

2.3改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方式

一方面,高职学校应做好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全面提升其教研水平,为科学、全面的实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提供更多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还应引进更多先进教学仪器,优化课程的实施细节,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吸引力与生命力,充分确保学前教育的教学效果。

2.4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由过程化建设、多元化建设以及科学化建设等三方面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实现课程评价工作的过程化。高职院校应在遵循学前教育课程实施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过程化的评价体系,并将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均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而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性与有效性。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确保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核心,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

随着幼教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以及课时设置不合理等,严重阻碍了幼儿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本文基于此分析了科学的解决对策,以助学前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邰康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

[2]解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09)

[3]于桂霞.论高师院校实践导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4]曹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改革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6)

作者简介:

苏可可(1989年8月-),女,汉族,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助教。

作者:苏可可

上一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论文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