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2024-04-29

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共8篇)

篇1: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村经济的开发一直是县委、政府议事日程的一项核心。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该县把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突破口,对其实施专项推进,几年来,通过认真摸索和大胆实践,该县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获得可喜成果,成为该县农村小康建设新的支撑点。

一、提供组织、政策保障,加强基础

首先,县和乡镇都成立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机构,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专门成立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科,做到了组织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场所到位、制度到位。其次是建立了领导目标责任制。从2005年起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被列入县乡领导班子考核的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还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和各科室专项推进制度。最后是加强了政策研究,及时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的意见》、《**县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管理的暂行办法》、《**县从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的管理办法》和《从村委会书记、主任选拔任用乡镇副科级干部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强化了对人才的指导。

二、盘活农村人才资源队伍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盘活现有人才。该县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才发展创业的政策。如实行“四不变”(即身份不变、待遇不变、职级不变、编制不变)政策,使22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充实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农牧企业产业化一线,去发展创业、施展才华。

二是优化环境、改善结构,吸引人才。近年来,优化农村人才队伍结构被放在该县人事人才的重要位置,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招商环境、人才环境,制定符合本县特点的招商引才引智政策,被视为的重点。该县彻底放开了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政策限制,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到大专院校招揽人才,从1998年至今共为乡镇企业引进各类急需人才371人,并结合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现代农业领域的一些高新技术项目,先后与多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引来了一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和带动了一批本地人才。

三是发展园区经济和特色产业,培育实用人才。**现有各种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小区近20余个,这些小区建设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很好的切入点和模式。园区经济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知识,具有一定市场经济意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经济实用人才,也为广大实用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是实行奖励政策,激励人才。**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引导,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根据实绩,每三年开展一次“突出贡献奖”、“科技精英奖”、“科技兴农奖”、“乡土人才奖”等,对评选出的人员,按业绩实行一次性奖励,一等奖4000元,二等奖3000元,三等奖2000元。同时规定,对实绩突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及时提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近几年来,该县共推报评选享受“国贴”1人、“省贴”2人、省科技兴乡贡献奖5人、“市突”52人、“市贴”8人、市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农村拔尖人才奖1人。由于激励机制和措施的到位,使该县人才开发再创新高。

三、抓好示范区建设与管理

**县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秉承的是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原则。一年多来,试点按照进展要快、标准要高、要实的要求,取得了较好效果。各乡镇各单位一方面摸清乡土人才底数,对乡土人才状况进行普查,选拔出省、市、县、乡四级人才并建档立册,入库上网。另一方面着力抓好示范乡镇建设。示范乡镇成立人才服务站,行政村建立人才服务点。示范乡镇人才服务站点的领导组织、制度、人才规划、人才分布都以图表形式上墙公示。规范齐全的人才档案为农民提供了便捷服务。与此同时,2005年乡镇建筑企业和县办企业工程系列的农民职称评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为1100多名乡土人才评定了职称。

四、开展培训,提高实用人才素质

为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县重点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开展对实用人才的培训,提高实用人才的从业技能。在培训形式上,做到“三有”、“三实”、“三突出”。“三有”就是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三实”就是联系实际、讲究实效、注重实用;“三突出”就是突出“创新、高效、特色”。

在培训形式上灵活多样,大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2005年,县人事局从山东寿光高薪引进精通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的农民技师共办了七次培训班,培训五百余人,引进试种的新品种已经开花结果,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在培训内容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业务培训,做到因地制宜、因需施教、学以致用、用以致富。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县共免费举办各种

类型乡土人才培训班400多场次,受训人员达4万余人。

五、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储备机制

在人才储备形式上,**县本着“在储备中使用,在使用中储备、储用结合,重在使用”的思想,着眼于发挥储备人才的作用,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在人才储备格局上,重点向企业、乡镇、村倾斜,发挥骨干企业、乡镇、村级组织的积极作用,鼓励各单位采取灵活有效的形式储备和吸引人才,形成机关、事业、企业为一体的人才储备网络。在人才储备范围上,坚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并把农村优秀乡土人才纳入人才储备范围,促进优秀乡土人才的成长。在人才储备资金的来源上,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筹资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解决人才储备资金,建立政府出资为主,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储备资金保障体系。

一是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农村小康建设人才集聚工程”,向农村“转移支付人才”,变“资金扶贫”为“智力扶贫”。1998年到2000年,先后选派了3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办(平均每个村办2人多),明确规定选派学生不占用事业编制,不受人事计划限制,实行试用和聘约管理,在农村期间,可列席村两委会议,可参加两委班子选举。如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时,选派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在农村的工龄可以连续计算。与此同时,加大了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优秀人员到村办挂职锻炼和到基层实习的力度,规定在村办优秀的,可直接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二是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实行“使用式”为主的人才储备。从2001年开始,对一些县直事业单位和乡镇事业单位,自然减员空出指标或因业务扩张追加的指标,除用于国家政策性安置人员外,其余编制全部通过考试录用安置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对已录用的人员由人事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岗前培训、上岗实习、挂职锻炼,培养人才的综合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三是对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培养式”为主的人才储备。对暂时落实不了岗位的高校毕业生,由人事部门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技能培训、咨询服务和人才输出等活动,以便在出现岗位空缺后,能及时上岗就业。同时,注意发挥企业在人才储备中的“蓄水池”和“中转站”的作用,放宽到企业就业的限制,并积极推荐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进行岗位锻炼。

四是对高层次专家学者及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柔性储备”,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聘请外地专家学者,组成“智囊团”,建立专家储备库,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对受聘担任县政府高级顾问的人员,每人每年享受5000元政府津贴,受聘担任县政府科技顾问的,每人每年享受3000元政府津贴。

五是农村人才实行“开发式储备”。对返乡的初高中毕业生有计划地组织技能培训,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强农、林、牧、水、机等农牧业技术培训,使这些毕业生尽快掌握一定技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上述农村小康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既有利于优化农村人才结构,又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开发了农村人才资源,又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农村迈向小康的支撑点。

篇2: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新局面的重要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同在。现代经济学的人力资源理论指出,随着现代工业化的来临,人的知识、能力、品格、健康等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远比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重要得多。在未来的竞争中,谁拥有了人才的优势,谁就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所以,人才资源开发,是从人类社会的需求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进行人才全过程整体性的深度开发。

**县现有的各类在册人才11445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138人,专科3288人,中专5324人,高中及以下1695人。有专业技术人才8424人(其中:高级职称147人,中级职称2409人,初级职称5868人)。有农民技师5人,农民助理技师32人,农民技术员794人。与“十五”初期相比,实现了人才总量快速增加,密度有所增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资源结构逐渐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教育人才短缺的局面得到有效转变。近年来,**县在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过程中,以调动工作热情,提升人才业务技能,用活用好人才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引进、培养,用好三个环节,合理引进紧缺高技术专业人才,加强培养中低技术人才,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初步搭建起“人可成才,才尽其用,才尽其能”的人才培养使用平台,有效整合和开发使用了全县人才资源。为全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主要作法和取得的成效是:

1、大力引进急需人才。结合“煤电托起**”的发展构想,县委和政府始终坚持“重点突出,按需引进,讲求实效”的方针,以岗位项目为依托,采取帮助解决城市户口,调动配偶工作,解决子女入学困难,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任职,提供必要工作经费等优越条件,大力引进地矿、煤炭开采,机电等方面的急需人才。相继从广东、六盘水等地引进副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7名,为**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和两个火电厂的建设发电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2、以考选,竞职竞岗为主要内容,盘活用好人才。在对现有人才的管理使用上,县委、县政府把现有人才的管理主动权充分下放给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岗遂人愿、人适其岗”的用人指导思想,采取公开招考,平级竞职,竞争上岗的方式合理配置领导干部和缺编干部。一是利用公开选拔和平级竞职来合理配置机关缺编副职领导人才。从2000年起,先后对县水利局、农业局、司法局、经贸局、发改局、农机服务中心等单位的缺额副职或所有副职职位,在全县符合岗位专业、学历、任职时间等资格条件实行平级竞职,在县审计局、会计核算中心,职中等10个县直缺额副职的单位实行公开选拔。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程序,一大批专业人才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有效地发挥了个人的专业特长和潜能。二是公开选配紧缺人才。在兼顾人事制度规定和资格准入的前提下,跨越城乡、身份、学历等“门槛”,力求用人所长。如2003年参照公务员招考方式在全县机关、乡镇非教育口干部中公开考试录用了15名综合素质较好的干部到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等部门工作。改善了这些部门的干部年龄结构,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3、长远规划,适度更新,择优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在盘活用好现有人才队伍的同时,对学校毕业的应届和往届大中专毕业生限额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先后安置了10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县直机关、乡镇和中小学工作,有效储备了县内优秀人才。.

4、合理调配人才骨干。从2000年起,分期分批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考科任骨干教师充实县城四所中学,有效地解决了县城中学科任教师紧缺的状况,大大激发了全县教师刻苦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5、试行人才年薪制。2003年,率先在**一中推行校长负责制和年薪制。以年薪5万元聘请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经验的中教高级教师一名担任**一中校长,实行目标量化考核,首开了教育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先河,为即将推开的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用制积累了经验。

6、实施高级人才岗位补助。从2005年起,对全县102名副高级职称专业人才给予每人每月150元岗位补助,同时制定了《岗位补贴人才管理办法》,对享受岗位补贴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专业技能,作用发挥以及管理与考核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

7、重奖有贡献的人才。县政府每年拔出50万元作为人才奖励基金,每两年分别评出人才特等奖、专业技术奖、乡土人才奖和特殊贡献奖、投资贡献奖等若干名,奖金1000-6000元不等,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进取心

和积极性。

8、按照分类指导、归口培训、经费保障、务求实效的原则,每年由县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局、教育、卫生、农办、扶贫办、政法系统等单位和部门分别对各类人才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上述各方面工作全面有效的开展,取得了人才资源开发的初步成效:

1、形成了人才市场化的雏形,解决了岗人不适的突出矛盾。采取对外招聘、竞职竞岗、公开选拔等方式,调配干部,其最终落脚点都是把人才的配置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摆脱了用人决策层的主观“包办”引起的岗人不适和被动接受的缺陷。打破了过去选人用人上存在的城乡、身份、文化差距等框套,使党政管理人才能够流向最佳位置,实现了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

2、对干部“能下”途径作了有益探索。竞职竞岗和公开选拔的推行,变组织“相马”为“赛马”,让部分在竞职中被淘汰的干部能够看到自己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对自己的退出服气,对组织的选择无怨气,打消了“走、跑、要”的念头,畅通了“能下”渠道。

3、有效调动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进取心。市场化配置党政领导干部人才,让部份安于现状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领导干部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鞭策他们转变工作态度,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对高级人才免费体验,解决家属工作调动,孩子入学的服务,兑现岗位补助和给予重奖,体现了县委、政府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的决心和真情。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位置。使人才有了稳定感和优越感,安心尽职,同时又激发了中低技术人才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加快了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

4、吸引了大批县外优秀人才到**工作。随着人才强县战略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对人才的各种激励保障机制的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类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各尽其所,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奖励,相当数量的省内外人才纷纷赴**应聘,申请到**工作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越来越多。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合理开发和使用人才的有利氛围正逐步形成。

纵观**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和利用,就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现实条件而言,应该说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从人才开发理念、人才社会化理念和人才配置市场化等诸方面思考,人才资源的开发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才问题的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这主要是缘于四多四少一不足。即“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多,企业单位的人才少,非公有制经济的人才多,国有企业的人才少,城镇人才多,基层人才少。初、中级人才多,高级人才少和人才总量不足。二是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人才在经济成份,产业和行业的分布上不尽合理。如党政机关、教育、卫生等行业的人才比重较大,而从事工程技术、农业、种养殖业等方面的人才就较少。再者就是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和社会发展急需几类紧缺人才,即:各类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及企业创新人才和从事基础产业的人才。

三是人才市场建设缓慢,人才流失的现象仍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人才流动渠道不畅,人才作用发挥不够理想。部分中高级教师、主治医师向贵阳、六盘水流动。

四是用于人才开发和引进的投入不足。主要是用于改善人才的科研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必要待遇等投入不足。引智方面,相应经费投入和配套资金也不足。

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举足轻重的战略任务,已经纳入整个国民经济的大系统,这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持久、健康、稳定的发展。人才资源的开发就不可长久。没有人才资源的支撑,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缺乏后劲。所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必须将全面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进行必要的周密策划。现就**人才开发作如下初探:

(一)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首先是优化人才的学历,年龄和知识结构。一是继续支持和鼓励在职人员通过函授、自学、脱产进修等途径,加强学历教育,抓紧培养高学历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学历结构。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建设项目,运用现代化等手段和方法,加快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传授,大力培养和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需要的大批创新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知识结构。

(二)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更好地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一方面是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逐步构建社会化的人事公共服务体系,市场化的人才中介经营体系和法制化的市场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是强化人事代理服务,尽快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一些管理办法,如《人事代理暂行办法》、《县、乡直事业单位人事代理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等。同时,建立相应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选人和人才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和身分的限制。同时改革户籍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放宽户籍准入政策,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制定完善有关政策,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人才市场准入等,引导各类人才在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

(三)改善人才环境,千方百计稳定现有人才。主要应着重在社会人文、政策、工作、生活、学术人际、服务、以及成长等环境方面进行优化--

社会人文环境方面:策划制定宣传方案,表彰优秀人才,形成符合先进生产力要求的舆论导向,通过积极有力的宣传,使全社会充分认识人才事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政策环境:进行一次必要的人才政策清理工作,废除那些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老政策,制定相应的新政策,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在政治上对他们一视同仁,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统一,大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

工作环境方面:突出重点,舍得投入,着力为各类人才提供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尽量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公平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实践抱负的机会。

生活环境方面:加强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休假、子女受教育等需求。热情支持各类人才的工作,真情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工作,推行“拴心留人”的实事工程。

学术人际环境方面: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特别是人才所在的单位和部门,要做好思想工作,不断创新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机制、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重视做好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工作,及时把他们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传授者。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大力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务实的学术风气,努力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彼此尊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合作的学术环境。

服务环境方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努力为人才提供无障碍、一站式、个性化、全方位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为各类人才的发展、干事和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成长环境方面:从实际出发,努力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尤其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要课题的研究,尽量吸收他们参与,使他们真正感受关心和爱护,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

首先是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一是继续推进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力度,大力推行竞争上岗,探索建立党政干部经常性考核评价机制,实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二是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组织考核推荐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干部原则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者结合起来。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内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直接聘任(委任)的方式,多渠道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三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科学设岗为基础,以加强单位自主聘任为核心,破除用人终身制,真正建立起“按需设岗、按岗聘位、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大力推进配业资格制度,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其次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有特殊专长,特殊贡献的人才评价,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的限制。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再次是创新人才储备补充机制。对所管理范围内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科学测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组织手段,对一时尚未分配的高校毕业生进行有目的储备。对所储备的人才,可以通过志愿者,支教等形式安排到基层工作,同时针对现行县内公务员队伍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出现的断层的问题,上级编制部门应给出一定的岗位职数,通过公开招考的办法,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逐步解决干部队伍的断层问题。

五、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大力引进县外优秀人才。

一是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项目的需求,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预测预报,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提高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全县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不拘一格千方百计地加以引进。

二是依托优势产业和重大建设项目吸引人才和智力。紧紧围绕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综合城镇化进程,把吸引人才作为振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措施,积极做好全县自然资源、人事环境,产业结构和发展前景,人才政策,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推介工作,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开发和建设。

三是在教育对口支援和合作中吸引人才。紧紧抓住深圳宝安对**县对口帮扶和民革中央对**县扶贫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到县挂职锻炼的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并以此为契机采取借用、聘用等方式引进人才,并对他们信任关心、放手使用,加强感情联络等方法,积极引导他们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四是建立形成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即:引进范围上,引进的人才可以是中高级党政人才,优秀企业家和高级专家,了可以是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甚至是熟练工人;引进的重点上,主要是高层次、紧缺性的年轻型人才。做到“按需引进、引以致用”,市场建设上,在抓好人才市场建设的同时,发展和规范人才中介机构;策略上,从只注意引进转移到营造机制环境上,制定和鼓励在县域外工作的本县籍人才回家创业。

篇3: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一) 现状

潢川县总面积1663.5平方公里, 辖17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4个办事处, 272个行政村, 人口80.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66万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82%。

该县农村劳动力总数42.7万人。从文化层次上看, 高中 (含中专) 以上学历2.6万人,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0.1万人, 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93.9%。农村各类人才25803人, 其中农村实用人才25498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农民专业技术人才305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07%。

农民专业技术人才从技术职称上看, 获得农民技术职称的人员227人, 占农民专业技术人才的74.4%。其中农民高级技师20人, 占农民专业技术人才的6.6%;农民技师129人, 占农民专业技术人才的42.3%;初级农技师78人, 占农民专业技术人才的25.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78人, 占农民专业技术人才的25.6%。

农村实用人才从行业分布上看:生产能手9461人, 占实用技术人才总量的37.1%;经营能人10390人, 占实用技术人才总量的40.8%;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1517人, 占实用技术人才总量的5.9%;能工巧匠4130人, 占实用技术人才总量的16.2%。

(二) 问题

尽管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 潢川县已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初步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为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来看, 该县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二是农村实用人才文化层次低。三是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四是农村实用人才外流严重。

二、潢川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

(一) 根本任务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任务是把农村现有一般劳动力全面转化为人力资源, 把部分人力资源转化为农村人才, 达到创业致富、传业同富, 为新农村特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 主要任务

1. 建立农村人才数据库。

凡中专以上文化、初级职称以上、农村致富能手年收入2万元以上、中级工以上技能的人员都纳入农村人才范畴。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全县范围内的农村人才普查, 建立完善的农村人才数据库, 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提供基础数字。

2. 敞开农民职称评定渠道。

建立以培养科技推广和带动农民致富能力为主要业绩评价体系, 力争3年内完成“星火”和“火炬”工程。落实农村教师职称评定政策, 全面启动中高级农民职称的评审和民间艺术人才开发评审工作。

3. 组建黄国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人才培养培训的实体。

整合潢川幼儿师范、工业学校、振华学校、农广校、一职高、二职高、党校、各乡镇成人学校、各类技校等教育资源, 加大培训力度, 组建黄国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培养培训实体, 广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学历教育。

4. 创建人才培养孵化基地。

在潢川县内组建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4处 (华英集团、旭龙集团、黄国粮业、爱国村) , 作为引才入潢创业的孵化器, 并创造条件在华英集团创建博士后工作站。

5. 开辟新农村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网 (网址:http://www.hcrsj.org.cn) , 在网站上发布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信息、项目等。

6. 创建新农村特区创业园。

利用潢川县工业集聚区和乡镇首集设立新农村建设创业园, 提供创业空间和优惠政策, 集中集约建园办厂创业。

7. 建立城乡合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面向新农村特区、面向县内外、面向城乡, 建设开放式的人力资源市场, 实行免费服务。

8. 建立智力密集型的协会和会所。

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郑州等地创建智力密集型会所, 吸引外地高层次人才和成功人士加入, 密切合作, 作为潢川县在外地的“卫星站”, 服务于潢川县新农村建设, 为潢川县的新农村特区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9. 实施城市反哺农村工程。

搭建大学生村官的舞台;特别是利用全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干部”等工作开展的契机, 争取让这批大学生引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发挥作用。实行村干部学历教育, 每个行政村的两委领导班子中要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政干部。城市支援农村全面实施反哺工程, 鼓励城镇离岗退休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去任职或领办创办农字号企业。力争城市人才支援农村形成制度, 规定今后县直农业、林业、畜牧、教育、卫生、工程、水利等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有2~3年的支农经历。

10. 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激励机制。

本着推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 针对农村干部、创业回归人士、县直单位在职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四类人员制定出详细的奖励激励机制。

三、潢川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措施

(一) 统一思想, 统筹协调,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潢川县面积大, 农业人口多, 农民就业的压力大, 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一是要提高认识。具体从事和服务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及工作人员, 要充分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捷径,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二是要整合农村人力资源。将过去各自为政的分散开发统一到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各级各部门统筹协调, 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培训, 加强培训的广度和深度, 把潢川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抓好抓实, 抓出成效。三是要健全考核机制。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组织, 明确工作职责, 把培训农民的数量和质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效果、农民干事创业的成效、农村实用人才的增量等纳入考核;要推行目标管理, 像考核经济指标一样考核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新局面。

(二) 调查摸底, 制定规划, 做到开发的目标任务明确

一是各乡镇认真调查摸底, 分层次分类别选拔出各类农村人力资源, 作为培训、转化和使用的对象。二是要根据当地经济和总体规划的要求, 制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和实施办法, 做到规划有目标、措施有保障、落实见成效, 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三是强化农村人才管理, 建立和完善人才档案和人才库, 努力促进农村人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 完善培训体制, 创新运作模式,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化

1. 实施阳光富户工程 (阳光工程) 。

对象:农村中的普通农民。目标:将普通劳动者培养为致富能手, 达到每户1名。任务:每年培训转化3万人, 到2015年总量达到17万人。效果: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

2. 实施将致富能手培训、引导转化为农村实用人才工程 (燎原工程) 。

对象:致富能手。目标:将致富能手培训、引导转化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达到每村民组10名。任务:每年培训转化5000人, 到2015年总量达到3万人。效果: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创业致富, 个人年纯收入达到4万元。

3. 实施将实用人才转化为农村技师工程 (星火工程) 。

对象:实用技术人才。目标:将实用技术人才转化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 达到每村1名。任务:每年培训转化100人, 评定为农民技师, 3年内达到300人。效果:创业传业。农民技师年创收20万元, 每年传授技术100人。

4. 实施将农民技师转化为农民高级技师工程 (火炬工程) 。

对象:农民技师。目标:将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引导成为农民高级技师, 达到每乡镇1~2名。任务:每年培训转化10人, 评定为农民高级技师, 3年内达到30人。效果:传业创业。农民高级技师每年传授技术1000人, 当年创收50万元以上。

5. 实施特殊人才回归创业工程 (回归工程) 。

对象: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目标:将外出务工的能人培训、引导转化为创业能人, 达到每乡镇10名。任务:每年培训转化40人, 到2015年总量达到240人。效果:创业带动。引导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每年创业收入达200万元, 带动100人致富。

(四) 完善服务功能, 加快规范化运作, 打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篇4: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的精义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但是,要想严格实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和配套设备。而农村中学一般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够,硬件设施和配套设备极不完善,再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搞好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是摆在所有农村中学专职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有了点滴的经验与体会。在此,愿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

我的做法是,把这一过程细化为几个具体的步骤:

一、在课题酝酿阶段,要多积累资料,可通过查阅书籍,做一些相应的卡片储存资料。

通过上网,下载一些资料,也可向同行专家请教,学习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设想不断完善和丰满。

二、在课题准备阶段,要大力争取学校领导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要尽力争取课题的立项。

学校领导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挤出一些研究经费,供专制历史老师进行课题准备和研究,同时,要大量放权,授权历史老师牵头组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并且做到要“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尽力满足课题组织者对人员和资金的要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可召开专门会议,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对课题的研究方向、准备工作和实施细节进行讨探讨;必要时聘请专家对课题组实行必要的指导。

三、在课题实施阶段必须做到以下几项

1、做到每堂课都有较为新颖且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能够结合教材、学生和生活的实际,精心设计课中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堂课都配置游戏(如卡片对接——由学生将卡片贴到挂图相应位置或连线搭配;“畅想天地”——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跃历史的时空,重新回到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进行情景体验;“编演历史小剧——由学生饰演角色,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并找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每堂课都尽可能的准备一些音像资料,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同时,可在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历史知识抢答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

2、课外活动。(1)组织历史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教师可要求学生读一些相关的历史书籍,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可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的能力;(2)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可组织学生定期进行以历史知识为主的手抄报、板报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村特别是自然村落展开民情、民俗调查,我的做法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历史古迹访问了村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方言差异,到附近的几个村了解道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道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同时,还组织学生就近访问历史文化名人和文化遗产,还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去寻找古董、临摹碑帖,并在活动中向学生介绍识别文物的方法。

3、尽可能每学期政治组织一次外出参观活动,去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相对较多,对中国历史产生一定影响的地方去寻找历史的足迹。为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这一活动,必须尽可能的多筹措一些资金,我的做法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与其他老师合作,带领学生“变废为宝”(带领学生去瘦一些废品,如废书、废纸、旧报纸、废铁等,就近卖给废品收购站,筹措部分资金);指导学生“上山取宝”(主要是上山挖一些野生药材,就近卖出,筹措资金);所筹措资金由学校财务设立专用账户管理,收支情况由学生代表代为掌握。此外,本着自愿的原则,也可以由家境好的学生自发筹集部分资金。如此,可使绝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这一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丰收的喜悦和一定的成就感、自豪感,并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革命传统和优良传统教育。同时,也能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理解历史、走进历史。

4、建立师生互访的历史教育网站,师生共同研究商议确定几个专题,由老师提供专题的背景资料,然后师生互访,通过讨论,甚至网上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如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创建五四专题网,确定网上讨论专题等。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从技术层面上讲,网络技术的发展并开始逐渐打破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和本课程资源相关的影视、录音、录象类资料也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如文献记录片一般能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是重点利用的音视资源,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

篇5: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县强化农村专合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县把发展专合组织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扭住产业化链条中这一枢纽和关键,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形成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能人牵头、自主经营”的运行机制,有力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04年底,全县共建各类农村专合组织189个,参与农户23679户、6.9万人,带动农民近10万人,2004年助农增收2230万元,组织内农民人均增收310多元。其中,81家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社团登记和工商注册,8家专合组织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21家专合组织年销售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协会被评为“全国百强协会”,**养兔协会、**种植协会跻身“全省百强协会”。2003年,**县被列为全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县。

二、基本做法

该县农村专合组织主要有以下四种运作形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二是股份合作型;三是行业协会型;四是社区服务型。在专业合作组织的具体发展过程中,其做法是:

(一)培育依托主体,增强生命力。坚持用抓产业化的思路,因地制宜,培育依托主体,不断增强农村专合组织的生命力。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围绕广益食品、漓山实业、梨山面业、**种业等省、市级龙头企业,建立了食用菌、粮油两大协会,建立了40余家专业生产合作社。如歧坪粮食协会围绕漓山实业公司,建优质粮食基地3.5万亩,现有社员17000人,带动农户1万户,2004年以每公斤高于市场0.10元的价格收购社员粮食9690吨,年终协会又拿出利润的30%对社员进行了“二次分红”。二是依托特色产业。围绕水果、畜牧、中药材、罐藏原料和蚕桑五大特色产业,分别组建雪梨、柑桔、猕猴桃、生猪、毛兔、川明参、蚕桑等专业协会128个。如龙山是川明参的主产区,1999年成立了川明参协会,现有会员252名,带动了3000户农户,年购销川明参1000余吨。三是依托专业市场。围绕东溪兔毛市场、龙山苗木市场、元坝水果市场、五龙小家禽市场、东青花生市场等专业市场建立毛兔、花生等23个专业协会。如东溪兔毛协会依托西南最大的兔毛交易市场(东溪兔毛市场),带动4万农户养殖毛兔120万只。四是依托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专合组织上”。如店子乡鲜家沟村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就是村党支部、村委会、村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实现了党员、干部、群众共同致富。

(二)拓展组建方式,增强带动力。为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农村专合组织,该县不断探索农村专合组织的组建方式。一是农村能人领办。充分利用农村能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鼓励农村专业大户、技术能手、农民经纪人、外出务工能人以及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牵头领办专合组织。如苗木运销大户赵子明联合苗木专业生产户和重点苗木经纪人筹办了龙山苗木协会,年购销苗木1.1亿株,销售额7500多万元。二是龙头企业联办。为满足加工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组建专合组织。如鸿宇食品公司为解决出口猪肉无公害基地问题,在永宁镇兰池村、五里乡紫练村建立了生猪生产专业合作社,带动580户农户年供无公害生猪5700头。三是涉农部门兴办。涉农部门以其技术专长和信息优势组建专合组织,引导农民广泛参与。如县科技局牵头,组织全县红阳猕猴桃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科技人员于2003年组建了“红猕王”协会,已发展会员456人,建猕猴桃基地3000亩,带动农户1万多户。

(三)强化政策扶持,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入手,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推动其健康发展。一是落实融资优惠政策。对部分发展好的农村专合组织,县财政实行专项资金贴息支持,2004年为元坝镇天井村华丰公司罐藏原料基地建设贴息贷款20余万元。同时,放宽对农村专合组织的贷款抵押担保条件,近两年来共为各类专合组织提供小额贷款1560万元,为12.1万户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1.3亿元。二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村专合组织经营视为农户经营征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专合组织经营自产农产品的增值税按有关政策给予了免征或减征,2004年共为专合组织减免税收58万元。三是落实用地优惠政策。对农村专合组织的临时用地按农业设施用地办理,专合组织新建加工、流通企业用地优先办理用地手续,除缴纳规费外,三年内免收用地有偿使用费。

(四)创新发展机制,增强竞争力。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各类专合组织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采取邀请专家授课、组织交流经验等形式,强化培训,提高素质。近两年共培训28批2000多人(次)。二是完善民主管理机制。积极引导专合组织完善章程和制度,并建立组织内部监督机构,促使其规范运作。三是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新型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以资金入股,农户以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和劳动力入股,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三者形成利益紧密连结的共同体。四是健全服务机制。在继续号召县级各职能部门为专合组织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同时,今年5月县委、县政府又新组建了粮油、肉食品、罐头食品、猕猴桃、中药材、茧丝绸、毛兔等8个农业产业化专业办公室,专门负责相关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原料基地建设等具体规划、统筹、督查、协调与服务工作,努力为专合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6: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题目:奔腾电器人才开发制度创新的探索与

实践

作者:

院别:艺术学院

班级:09环境艺术设计

指导老师:

2011年 9月1日

奔腾电器人才开发制度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琼州学院艺术学院09环艺艺术设计班

摘要:企业人才开发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高企业素质的根本保证。奔腾电器用自己独特的人才战略观和人才理念持续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形成了 “企业发展-人力先行-流程造人-回馈社会”这样一个封闭的经营价值链条。奔腾电器人才开发制度要进行再创新,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合理的引导;要创造更加优惠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建立企业大学,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后劲。

关键字:奔腾电器 人才开发 制度创新

上海奔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家用电器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包括以电磁炉、电饭煲、饮水机为主的系列厨房小家电产品和以剃须刀、电吹风为主的系列个人护理产品。凭借战略眼光与不懈努力,历经十余年稳健发展,奔腾现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专业小家电品牌运营商。“POVOS奔腾”先后荣获“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产品质量国家免检”、2008全国顾客最佳满意企业等荣誉称号。奔腾电磁炉、奔腾电饭煲、奔腾电压力煲、奔腾饮水机经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认定2009年销售规模荣列全国前三名,这已经是奔腾连续第四年获此殊荣,奔腾剃须刀2009年销售规模也位居全国第四名。奔腾电器集团人才开发制度创新的发展历程

奔腾电器集团十分重视人才开发制度的创新,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制度创新、发展扩张和提高完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度创新期。1999年,奔腾电器集团制定了在全国扩张的发展战略,与其战略发展步骤吻合,引入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奔腾集团的领导层进行了明确分工,大大提高了奔腾集团的管理效率。

第二阶段:发展扩张期。从2002年开始,为了适应稳健扩张的战略,奔腾电器集团开始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上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1200工程”。与此同时,奔腾电器人力资源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企业文化及相关制度逐步建立,并开始发挥积极效应。

第三阶段:提高完善期。这个阶段,奔腾集团重点解决了企业文化、员工激励与信息流程等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同时,奔腾集团的高层激励计划进一步增强了奔腾核心团队的事业与凝聚力。奔腾电器集团人才开发制度的创新模式

任何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有一套不断创新的人才开发制度,这样

才能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在员工自觉自愿为本企业尽职出力时,企业也会获得相应的收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封闭的经营价值链条。基于这样的人才理念,奔腾电器集团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并用自己独特的人才战略观和人才理念持续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制度创新模式。

2.1 连锁未动 人力先行

奔腾电器集团预测了三年后的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制定了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通过自主培养的模式,投入巨资铸造一个大规模的“奔腾连锁方阵”,并将之列为奔腾连锁发展战略中重中之重的大工程。

2.2 欲造人才 先造模子

为了培养符合奔腾电器要求的人才,奔腾电器造出了“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的人才培养模子。秉承这样的用人理念,奔腾电器集团把一大批有经验的下岗工人锻造成了对企业有用的人才,实现了“双赢”。

2.3 培训先行 流程造人

奔腾电器集团建立了一个有针对性的快速“造人”流程来完成新进员工个体的奔腾化,保证奔腾文化的传承。

流程 一 :“格式化”。“格式化”是新人转变为奔腾人的第一步,即任何人自进入奔腾的那天起,就意味着你在工作过程中要按照奔腾的文化和价值观行事。

流程二:培训+考试。奔腾对新进员工进行集中性的高密度的学习培训。培训之后,还会对新员工进行多方位的严格考试,没有通过的,要继续学习;仍然不通过的,将不能有效地融入奔腾。

流程三:轮岗执行。新员工都要经过奔腾著名的销售旺季“大忙”的洗礼,并到各个岗位进行轮岗执行,在此过程中对奔腾的文化、具体岗位的操作方式深入进行了解、认同直至熟悉运用。

流程四:传、帮、带。由老员工点对点、人对人的指导、教练、督察新员工,帮助他们快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奔腾人。

2.4 自主培养 内部提拔

奔腾通过自己的培训体系育人,并遵循干部优先从内部提拔的原则。奔腾在具体落实这个原则时,会形成一个系统的人才梯队计划,在计划上,将清晰显示出人才培养任务和晋升目标,以确保有的放矢选拔、使用人才。

2.5 不用“职业经理人”

奔腾对建立社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着自己的标准,即:“奔腾要的是事业经

理人,而不是职业经理人。”

2.6 用企业文化吸引人

奔腾电器塑造家庭氛围的企业文化,在给予良好待遇和职业生涯发展机会的同时,通过企业文化营造育人环境,增加企业的吸引力,从而达到人力资源储备的良好预期。3 奔腾电器人才开发制度的完善及建议

坚持人才开发制度的创新是奔腾电器经营成功的法宝之一,通过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在肯定奔腾电器人才开发制度创新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其人才开发制度再创新的空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1 大量的人力资源,应该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合理的引导

由于缺乏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入企业初期,可能由于预期过高未得以实现,使得他们对于未来的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在进入企业一段时间后离开企业;二是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建议奔腾电器把信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采取国美集团在招聘员工时对所需的人才类型进行定位,员工上岗后,让员工参与管理,不仅可以让员工更加了解高层管理情况,还可以让基层的声音渗入到管理层来。采取这项富有创新意识的培养计划,能够让新引进的大学生尽快成为公司的骨干。

3.2 应该进一步解决好连锁企业员工的流失率较高的问题

奔腾电器也因为存在着“加班文化”, 造成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员工流失率较高。因此,奔腾电器要做得更强、更久远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健全系统的人才培训体系。建议奔腾电器进一步优化企业文化,创造更加优惠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同城的五星电器的经验值得借鉴,2009年10月,五星电器启动了旗下美商独资公司首次校园招聘,与众不同的“美商企业文化”成为了这场招聘中的最大亮点之一,它打破了家电行业很多加班的“潜规则”,给竞争残酷的家电连锁行业带来一股浓厚的人性化气息,吸引了许多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加盟五星电器。在这方面,奔腾电器虽然有其独特的家庭氛围的企业文化,但仍需向五星电器学习,使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人性化。

3.3 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公司的发展

奔腾电器为满足公司连锁网络的持续高速扩张对人才的长远需求,在人力资源上采取了提前培养、提前储备的战略,但由此也带来了公司人员年轻、遇事经验不足等问题。随着公司连锁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人员能力的提升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建议奔腾电器从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后劲出发,建立企业大学。企业

大学的建立可以为企业快速累积知识资本,丰富企业知识含量和文化底蕴,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践感知

酷暑的夏日,骄阳似火,但却在这暑期的实践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通过暑期的学习实践,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要付出就有收获,作为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通过暑期的实践,工作中老员工的指导,以及队员之间的沟通,让我知道团队的力量。这对于我们学习的设计专业有很大的领悟,“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设计人员如果离开了团队,每一件工作将变得吃力。

篇7: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开发研究性实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学校在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过程中,拓宽思想、自主创新,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发展建设指导思想,通过学院实验室的体制调整,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构建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技术支持平台.同时,提高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水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郑贵金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系,黑龙江绥化,152061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64关键词:研究性实验 高素质 自主创新 应用型人才

篇8: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 宁国市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学技术, 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脱颖而出, 成为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的“土专家”、“田秀才”和技术能手。在他们的带动辐射下, 广大农民积极投身果林、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行业。该市经济林面积有100余万亩, 元竹和山核桃经济林面积居全国榜首, 涌现出各类农业龙头企业548家, 10万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那么, 宁国市是如何进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呢?

大力实施教育培训。积极发挥农业、科技、职教等部门的作用, 大力实施“阳光培训”、“科技进山村”、“农机富民”等工程, 建立完善以农广校、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骨干, 农业、科技、卫生、教育等多部门相互配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除传授各种实用科技知识外, 还专门开设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经营等方面课程, 不断提升农民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 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250余人次, 举办蔬菜、果林、畜牧、企业管理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班343期, 培训各类乡土人才万余人次。

做好“典型引路”文章。该市采取实地走访和召开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的形式, 对乡土实用人才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总结“土专家”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经验做法, 将那些在农村具有一技之长、贡献突出的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营销能手、各行业能工巧匠等挑选出来, 在全市宣传推广。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 按照乡土实用人才的不同特点, 分门别类建立乡土实用人才库, 将筛选出来的乡土人才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专业特长、经营收入等内容输入电脑, 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 为加强乡土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基础。截至目前, 该市乡土人才共12大类近8000人。

充分利用境外载体培育农村“领头雁”。该市近年来, 一方面将农村闲置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苏浙沪等发达地区, 特别是鼓励让具有某种特长、拥有某些理想的“土专家”到发达地区对口的单位企业打工进修, 让他们在闯荡中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 完成思想观念的更新、先进技术的掌握、原始创业资金的积累。另一方面, 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 通过制定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 千方百计将他们重新吸引回家乡创业, 着力打造回乡创业“绿色通道”。

加大对金融部门的争取力度, 引导农村小额贷款向乡土人才倾斜。该市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中心的作用, 为乡土人才创办经济实体提供信贷担保, 帮助解决贷款难的问题。近年来, 宁国市共为各类乡土人才协调争取资金8895万元, 有力促进了乡土人才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 各类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已有万余人, 创办企业200余家, 创造经济效益超6亿元。

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该市的《今日宁国》、宁国新闻网等宣传媒体, 宣传报道农村实用人才的先进事迹, 同时, 积极向上级相关媒体投稿, 扩大宣传面。

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体系

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加快新农村建设, 应着力建立健全六大体系。

完善网络管理体系。农村实用人才具有分布广、层次多、行业杂等特点, 必须建立起覆盖全面的网络化管理体系。要通过调查摸底、群众举荐、组织考核等办法, 对农村实用人才登记造册, 分别建立起县 (市) 、乡镇、村三级种养、经营、服务、科技、文化、民俗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库, 构成一个遍布城乡、上下衔接、滚动发展的庞大人才服务网络。针对农村交通不便、人才分散等特点, 建立实用人才联络员制度。在各乡镇中、各专业协会中及农村实用人才中选出一批有活动能量、群众信任的人作为联络员, 以各乡镇专业站所或区片站所为活动场所, 随时与县 (市) 级人才、人力资源市场保持联系。

完善典型示范体系。进行实用技术示范, 对于讲实惠的农民来说, 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农民看得见、学得来、见效快的典型示范, 能对广大农民产生感染力、吸引力, 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到相应产业队伍中去, 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建立典型示范体系, 要由县 (市) 级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科技、农、林等有关部门牵头, 乡、村积极配合, 确定示范基地和示范人员,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带动。

完善人才配置体系。要打破乡镇、村域界限, 通过人才市场或人力资源市场牵线搭桥, 采取长短结合、人才扶持与智力扶持相结合等具体措施, 通过聘请顾问、定向借用、兼职指导、业务服务、技术咨询和协作以及专业技术转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将县 (市) 、乡镇两级农村实用人才库中的实用人才调剂到乡镇、村企业、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中去。

完善培训体系。针对实用人才文化基础较薄弱, 缺乏正规培训, 难以适应新技术、新要求, 技能储备不足的实际, 需要开辟多渠道、多方位、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体系。要建立县 (市) 、乡镇、村三级培训网络, 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培训基地。明确县 (市) 直各业务部门重点搞好相应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负责培训乡镇、村科技干部和农民致富能手等。在培训地点、方式上因地制宜, 实行就地指导培训或定点培训等。

完善政策激励体系。坚持对农村实用人才高看一眼, 厚爱一层, 实行政策倾斜, 提高其政治待遇。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管理、表彰作出具体规定, 对获得县 (市) 级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在聘用使用、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研开发、咨询服务、技术推广, 支持他们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开发型经济实体, 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税费优惠、信贷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要改革和完善分配办法, 对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服务中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要给予重奖, 并保护其知识产权和服务收入。要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 对确有真才实学的农村实用人才, 要“破格”评定专业技术职称。

上一篇:描写人物品质的好句好段摘抄下一篇:修窗帘的散文随笔